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专题摘编第四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专题摘编第四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四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的执政之本。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党中央的重要创新成果,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时代取得更大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释放更多利益给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我们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同时,我们要加强社会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再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我们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民群众创造力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我们要推进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让市场活力充分释放,让人民群众创造力充分发挥。
我们要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更加依靠人民群众,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要。
最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实际效果。
我们要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
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让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分满足。
总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人民立场、人民导向、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不断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才能使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才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威力充分发挥出来。
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我们制定方针、政策和措施,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和检验我们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正确与否的标准。
有了好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还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抓好落实。
实干利民兴邦,空谈误国害党。
现在在一些地方,有些工作之所以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并非思路不对、措施不当,也不是没有想到、没有说到,而是没有真抓实干,没有落到实处。
许多内部矛盾的产生,也都与一些地方的政策不落实、工作不落实有关。
不落实,已成为一些地方工作中的一大顽症和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热点问题,必须痛下决心,坚决加以改变。
必须看到,愿不愿抓落实,去不去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不仅仅是一个工作作风问题,也是对党的事业的态度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衡量干部的党性观念、责任意识和政策水平、领导能力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以求实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之真正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从中真正得到好处、得到实惠。
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尽心竭力地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群众利益无小事。
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和抓住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来部署、来展开、来落实。
首先,要牢记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请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请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
主要内容:(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为本,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
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3)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深刻揭示了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方针原则。
坚持统筹兼顾,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坚持统筹兼顾,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前利益要求。
坚持统筹兼顾,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还要求我们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摘要】对人的研究和关注,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哲学主题,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的本质做出科学界定的是马克思。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顺应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以人为本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困惑人类的终极性问题。
古往今来,无数思想家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为“人”下了无数个定义,如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的“人是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动物”;……各种观点虽然都具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停留于现象的描述,就是失之于片面。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的本质做出科学界定的是马克思。
马克思曾经对人的本质进行过深入地详细地研究,在不同的时期,在三个不同的著作里,马克思有三个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第一个论断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的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说:“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
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 这里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劳动或实践。
因而意思就是说劳动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是劳动。
第二个论断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里马克思很明确地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三个论断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指出的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
复习纲要 2018(部分解析)
1.如何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2.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总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它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指导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从总体上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民族革命),近代中国遭受来自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
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反对封建主义(民主革命),是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补充: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
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靠山,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的社会基础。
)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主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对民族工商业巧取豪夺,严重束缚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它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
没有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农民的革命动力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对民族资产阶级(带有两面性的阶级)又斗争又联合,是争取革命胜利的需要。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只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
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者:吕霞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7期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诞生,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切实为人民谋利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一、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奋斗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己任,高举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旗帜,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为求得中国人民的解放,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不惜流血牺牲,前仆后继,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结束了反动阶级统治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为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带领全国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进行各项社会改革,创造性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在中国建立起了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国家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
中国共产党再次谱写了一曲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的凯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创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新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党制定和贯彻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在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成千上万为人民利益勇于牺牲奉献的优秀党员,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一座座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丰碑。
90年的历史,雄辩地证明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一切奋斗和全部工作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
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等10则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这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
历史和现实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在首位的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兴国之魂,首先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之魂。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增进全社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与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效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形成社会共识。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执政理念的具体化与集中体现,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必须遵循的宗旨。
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个人利益和人民整体利益的统一性。
个人利益是整体利益的基础,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集合与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感受。
为人民谋利益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从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于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重要论述
关于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重要论述1.引言1.1 概述概述:作为中国共产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
这一论述始终贯穿于的历史和的工作中,是我们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导向。
人民至上的重要性不能被低估。
作为执政,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的依靠力量和根基。
历史的经验与实践证明,只有将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将人民的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因此,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我们始终不渝的追求和努力方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意义深远而广泛。
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意味着和政府要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谋发展,更意味着要发扬民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让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参与和获得感。
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我们坚守以人民为导向的发展思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开放的红利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个人民。
只有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我们才能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让每个人民都能够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
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始终强调一切工作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我们与其他政、其他制度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只有坚持一切工作从人民利益出发,才能够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够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不论是推动改革发展稳定,还是解决社会矛盾问题,都必须始终围绕人民的利益来思考和行动。
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是深远的。
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只有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让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综上所述,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重要论述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是我们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也是推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动力。
毛概大题整理
1、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客观规律的完备的理论形态。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分别提出了诸多正确的思想主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理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系统地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毛泽东根据“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个基本观点,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
(6)党的建设理论。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两个务必是: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活的灵魂:(1)实事求是。
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群众路线。
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
(3)独立自主。
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的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这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与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总路线的内容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汪洋讲话 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汪洋: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来源:《求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这是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执政理念的具体化与集中体现,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必须遵循、不可偏离的宗旨。
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90多年的历程、60多年的治国理政经验充分证明,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只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群众就会和党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实现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坚持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能实现长期执政,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调整工作重点,大刀阔斧,开拓前进,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30多年间,全省经济以年均13.8%的速度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42倍和28倍,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民生福利保障不断加强,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珠三角地区开始向宽裕型小康迈进。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社会公平、生态环境和民主法制,广东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目标任务。
广东正是在中央正确的路线方针指引下,坚持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高度一致,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因而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真心拥护。
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个人利益和人民整体利益的统一性。
个人利益是整体利益的基础,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集合与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我们必须统筹兼顾好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既要保证整体利益,又要满足个人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解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清醒把握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的历史方位,清醒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提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的任务。
在提出这一重大任务的同时,党中央还明确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这就为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一,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把亿万人民凝聚起来,形成浩浩荡荡的力量,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南。
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因而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我们建立的和谐社会是切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好,“五个统筹”也好,都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反映和检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使社会更加和谐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
论“三个代表”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论“三个代表”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于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所提出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建设性纲领,即: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它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以人为本,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深入研究人的本性,从人的本性出发安排、组织、协调经济社会的发展。
什么是“人的本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
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人的需要的丰富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体,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就是要珍惜、爱护、保护人的生命,保障人的安全,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促进人的健康。
从社会属性看,以人为本就是要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尊重人的民主权利,维护人的尊严,关心人的感情需要,满足人的自我实现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首次深刻阐述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求全党必须做到“五个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是发展观的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
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深刻认识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对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其现实满足程度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如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党史党建工作中
如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党史党建工作中摘要:本文从“以人为中心”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思想在党史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党建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一是要切实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思想;第二,要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关键词:以人为本;党史党建;思想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服务于人民,把人民的利益最大化,作为我们党进行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
党的正确的思想和发展路线,是党和国家发展取得的成绩的重要保证。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以人为本”思想在党史党建工作中的有关内容,希望能给有关学者提供一些借鉴。
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主体,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是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所在。
回顾我们的历史,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困难重重,但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祖国正在不断地变好。
“以人为本”思想在党史党建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有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促进党和国家的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党史党建中的重要性(一)坚持以人为本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必由之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保证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于党的建设之中。
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期稳定。
(二)党内民主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制。
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是最基本的政治体制。
在党建工作中,确保民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党建工作中,要树立全党的主体意识,坚持“以人为本”。
(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实质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主要有哪些
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主要有哪些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主体思想则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
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抽象的、无差别的“类”概念,而主要是指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中的“本”,不是世界本原意义上的“本体”,而是指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关注人的价值、权利和发展,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力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对人民主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主要有哪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从理论上准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对于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以人为本,是指以全部社会成员组成的集合体中的“每一个”个人为本。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正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幸福生活的高关注,是以所有人的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的。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普通公民,无论性别、年龄和民族有何不同,都应该拥有平等的作为人的“尊严” 和“价值”,政府、社会和他人均不得歧视。
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对象。
因此,可以说,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这一命题,蕴涵了党在各个不同阶段的最低纲领与党的最高纲领的内在有机的统一。
其次,以人为本是指以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为本。
既包括以现实存在的人为本,同时也包括以历史上的人和未来的人为本。
一方面,当代人不能仅把自己当作具体、现实的人,而把“老祖宗”当作抽象、虚幻的人,否则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另一方面,当代人也决不能把子孙后代当作抽象、虚幻的人,否则就会淡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断子孙生路。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
社会系统的整体性要求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社会系统的有机性要求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而社会系统内在的结构和机制则展示了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机制和形式。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的理论,是我们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论,要求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进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之间存在辩证关系,效率和公正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和分工结构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社会分工中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和人们的利益结构、需求结构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的理论,是我们实现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系统的有机性和整体性,才能在发展中保持社会的协调和稳定。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又是同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的。从根本上说,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但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产生决定性作用。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们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占有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好,建立和改变经济政治制度也好,都不过是手段和中介,唯有人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精品文案范文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确立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
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省委李源潮书记指出,重视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之一。
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推动我们的工作,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民内部矛盾的类型、产生原因和特点分析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经济运行的现状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已基本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基本保证,没有稳定的*环境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在目前形势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就必须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重要的工作内容。
从新区成立以来信访统计情况来看,我区群众到区集访共计307批5290人次,到市集访99批2490人次,到省集访21批643人次,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区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群众集访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解除劳动合同后职工的经济补偿款问题,土地被征用农民安置、就业问题,经济纠纷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困难企业职工和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问题,法院判决案件执行等问题;重组、改制及破产企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基层干部的廉政建设和作风问题,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等。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突出和激烈的形式是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五多特点:一是发生数量多,具有复杂性。
表现在:导致矛盾纠纷的因素越来越多,涉及人员成分越来越复杂,矛盾纠纷触及的层次越来越深,不平等主体间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
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确立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
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省委李源潮书记指出,重视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之一。
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推动我们的工作,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民内部矛盾的类型、产生原因和特点分析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经济运行的现状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已基本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基本保证,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在目前形势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就必须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重要的工作内容。
从新区成立以来信访统计情况来看,我区群众到区集访共计307批5290人次,到市集访99批2490人次,到省集访21批643人次,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区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群众集访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解除劳动合同后职工的经济补偿款问题,土地被征用农民安置、就业问题,经济纠纷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困难企业职工和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问题,法院判决案件执行等问题;重组、改制及破产企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基层干部的廉政建设和作风问题,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等。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突出和激烈的形式是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五多特点、一是发生数量多,具有复杂性。
表现在、导致矛盾纠纷的因素越来越多,涉及人员成分越来越复杂,矛盾纠纷触及的层次越来越深,不平等主体间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
二是串联行为多,具有延展性。
表现在、因同样因素或性质引发的矛盾纠纷易产生连锁反映,处置不慎易产生共鸣,从而引发群体性、区域性事件。
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这个表述从以往“立党为公”进而突出了“以人为本”。
深入学习贯彻讲话,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党为什么能建立新中国?为什么能收拾好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为什么能在犯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严重错误后还能得到人民支持?……这一个个“问号”的根本就在于:党始终不懈地树立群众观点。
一是依靠人民群众。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变革,最终也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
因此,毛泽东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他坚信,“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
”而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
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这样。
二是关心人民群众。
在苏维埃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
……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及时提出:“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
”对于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怎么办?他说:“不能用咒骂,也不能用拳头,更不能用刀枪,只能用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让群众讲话的方法”去解决。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舵手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关键词:民族伟大复兴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九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和强有力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死气沉沉中走了出来,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极其艰苦的斗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取得的。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利益的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1.中国共产党吹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声号角,担当了武装抗日的先锋队。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妄图灭亡中国。
政府当局却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错误政策。
中华民族危在旦夕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立即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和《对日战争宣言》,号召全中国人民迅速动员武装起来,开启了武装抗日的伟大斗争。
从1931年底开始,中国共产党就陆续向东北派出大批干部,加入到当地的抗日武装中,并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2.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并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民族的解放战争,必须结成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了这一历史要求,自觉承担起建立并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重任。
1935年8月,发出了著名的“八一宣言”,鲜明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毅然捐弃前嫌,从民族大局出发,全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开始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片国土沦丧,在这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正确预见并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帮助全国军民统一了思想,正确把握战争的进程,做出正确的军事部署,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
一位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确立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
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省委李源潮书记指出,重视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之一。
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推动我们的工作,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民内部矛盾的类型、产生原因和特点分析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经济运行的现状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已
基本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基本保证,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在目前形势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就必须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重要的工作内容。
从新区成立以来信访统计情况来看,我区群众到区集访共计307批5290人次,到市集访99批2490人次,到省集访21批643人次,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区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群众集访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解除劳动合同后职工的经济补偿款问题,土地被征用农民安置、就业问题,经济纠纷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困难企业职工和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问题,法院判决案件执行等问题;重组、改制及破产企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基层干部的廉政建设和作风问题,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等。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突出和激烈的形式是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五多特点:一是发生数量多,具有复杂性。
表现在:导致矛盾纠纷的因素越来越多,涉及人员成分越来越复杂,矛盾纠纷触及的层次越来越深,不平等主体间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
二是串联行为多,具有延展性。
表现在:因同样因素或性质引发的矛盾纠纷易产生连
锁反映,处置不慎易产生共鸣,从而引发群体性、区域性事件。
三是重复上访多,具有反复性。
一些人对已产生的矛盾纠纷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反复上访,越级上访,特别是个案的重复访、缠访对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的正常生产工作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
四是激烈方式多,具有尖锐性。
为达个人目的,有些矛盾纠纷当事人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堵桥堵路堵门甚至极个别还采取自杀进行威胁,酿成严重后果,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五是策划预谋多,具有对抗性。
随着公民组织自我维权意识的增强,维权手段不断翻新。
群体性、区域性矛盾纠纷往往有组织策划者和骨干,而且各人分工明确。
从产生的原因来分析,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少数干部对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不重视。
有的领导干部不深入基层,不接触群众,不参加接待来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无所知;有的干部缺乏政治敏锐性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应备素质,思想上麻痹大意,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重视、不认真处理、以致小事酿成大事,有的基层干部自身形象欠佳、群众不信任,直接影响了干群关系;有的干部在接待群众时,态度傲慢、表态随便,缺乏责任感,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
二是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不健全、方法不适应。
目前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