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流行文化中的疾病隐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题型是指流行文化是跨符号系统的,它并不严格遵守高雅文化所遵守的规范和 界限(如文学是文学、电影是电影、音乐是音乐、绘画是绘画,再如影视的流行
文化和我们以前所理解的影视艺术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而是打破各种界限,围 绕着社会的热点话题或时髦话题而展开,这些话题又同当下的社会生活息息相
关,因此流行文化与当代人的欲望和生存状态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也说明
诡异之美。或者可这么说,白血病是在当下文化中的隐喻如同十九世纪的肺结核 的变身。它们在病理学上有着类似的症状:发热,面色苍白,日渐消瘦,食欲改 变。同结核病不同的是,白血病没有传染性,因此不会带来强制隔离,也不会带 来爱人亲人的嫌弃。在文化隐喻上,发热和消瘦,按照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 的说法,这是一种燃烧,“它加速了生命,照亮了生命,使生命超凡脱俗’’①。柔
世界技术的原料,而世界技术的目的只在其自身虚无主义的无尽蔓延。"① 20世纪初,普鲁斯特写出了他洋洋几大卷的恢弘巨著《追忆似水年华》。闭 上眼睛,含着-d,块儿玛格丽特甜饼,普鲁斯特乐于退回栩栩如生的昨日,昨日 的世界也在他的重述中焕发了全部的魅力。和普鲁斯特在同一向度上创作的人至 少还应该包括:宫崎骏的传统手绘动画片和维斯康蒂的《豹》。用一句话来概括,
弱的身体、苍白的面色符合了东方传统对女体美的想象,是一种文雅空灵之美。
在中日韩地区,属于青春感伤一脉的影视、动漫、音乐、广告、游戏、服装、报
刊一直为流行文化主力群体的青少年偏好。集各种娱乐形式于一体的的流行偶像 剧主人公以患白血病的恋爱少女为主角是再合适不过的,成功营造出如同早逝的 花蕾般美丽惆怅的情调。
当下流行文化中的疾病隐喻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常凌
【摘要】本文以当下流行文化(包括文学、电影电视、博克)中的大量出现 的白血病、失忆症、多重人格紊乱症和抑郁症四种疾病题材为研究对象,探讨了 这些蔚然成风的疾病背后的社会隐喻和折射的深层人性. 【关键词】流行文化白血病失忆症多重人格紊乱症抑郁症
囝苏珊桑塔格.【M】疾病的隐喻.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p14
199
失忆作品大多存在一个模式化的套路,两种趋向。一为封闭式,一般是主人 公意外导致失忆(再次意外得以恢复),如果要表现复仇或人祸的就让罪犯出面。 故事的过程就是与失忆进行寻找斗争,结果是爱情如愿,歹徒被灭。生活中失忆 病人很难恢复,而作品肯定要让一切了断,着重在主人公寻找的过程。如《鸳梦 重温》。二为开放式,此类失忆作品朝着晦涩化发展的趋势,打破线性叙事,着
行其事。在特定时间段内,至少会有一两个人格处于“值班’’状态,不会出现好
几个人格争夺控制权的混乱。三、人格转换时,受环境影响很大,充满戏剧色彩,
常伴有失忆现象。多重人格大多起因于严重的创伤。据统计,高达80%的病人 在孩童期曾遭受身体虐待或性虐待。当患者承受不了痛苦时,会幻想“这件事不
。弗洛姆.自为的入【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p219
失的痛苦呻吟,如同19世纪20世纪上半期的肺结核病人,弥漫着优雅的哀伤气 氛。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也称“血癌”,是国内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之 一。但是电视剧中决不会称之为癌,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很少认为这是一种癌。这
种关于称呼的选择透漏出一些微妙的意味:癌症象征的意义太过可怕和沉重,不
具有任何浪漫意味。而“白’’与“血"二字的组合,在非专业人士的普通人第一 印象中无论唤起是白色与红色的组合景象还是白色的血液景象,都富有一种忧伤
的泛滥让人联想起荣格有关“集体无意识”的哲学和精神病理学分析。在转型剧
烈的时代,人们经历着太过仓促激烈的转变,导致身份认同危机。 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最严重的危机就在于“人丢失其自身’’,片面追求自
①单世联.反抗现代性——从德国到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p94
200
身以外的东西,想尽办法满足不断膨胀的世俗需要:权力、物质和金钱等等。他
重于表现人物在记忆与遗忘搏斗中的心理煎熬和这种煎熬的无价值。例如《记忆
迷局》,主人公不可靠的记忆,让他拼命想记住的事实本身充满虚妄和不确定性。
甚至“妻子被杀,他要报仇”的本身事实也可能是错误记忆的幻象,影片最后, 所有曾确信的事实都成了不确定的记忆迷局或陷阱。
在流行小说中也存在这种倾向,王朔和王小波两位作家备受大众喜爱,知名
说道:我们已经丧失了对个体意义与独特性的感觉;我们已经使自己成了处于我 们自己之外的目的的手段;我们把我们自己作为商品来体验和处置;而我们自己
的各种力量已从我们自身异化出去了,结果我们感到无能为力,并因我们的无能
而蔑视自己。因为我们并不信任我们自己的力量;我们没有对人的信念,对我们 自己或我们自己创造的东西也没有信念。①总之,对人自身以外东西的追求最终
流行文化中的“疾病”也是深受人们关注的流行疾病,那么为什么会选择这种疾 病而不是那一种呢?大众为什么会喜欢观赏到有这一种疾病的作品昵呢?对于 疾病所附加的隐喻内容,简单的抱着去魅和反对阐释的观点容易走向僵局,毕竟
文化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巨大整体,人类文明中每一项事物在合适的条件下 都会被赋予深意。笔者更倾向于本文以流行文化中的疾病现象入手,考察它们所 包含的丰富隐喻,追究人们心理上的“流行病学”,探测所折射的人性之深。
情的圆满,不惜以病情与死亡奏出情感的最高音,而这种短暂又极致的情感强度
往往使对方终身难忘,难以再体验同样美好的情感。这种仅仅产生于爱和病矛盾
的悲伤浪漫基调,因其单一而强烈。此类电视剧如同一首抒情诗或者浪漫主义小
说。患病的主人公着雪白飘逸的病服,面容苍白,清纯可人,在严重病发和弥留
之际形象依旧保持美丽,没有可怕的腐臭气息,没有骷髅般的身体,没有颜面尽
二、骤然丢失的自我——失忆症
生活中比较寻常的是健忘症,失忆现象其实很罕见。专家认为,记忆是既往
事物经验的重现,他是一种非常基本的精神功能,记忆的神经生理基础涉及皮质 的感觉联络区、丘脑和整个大脑皮质,这些部位受损可引起记忆障碍。记忆障碍 可分为遗忘和记忆错误两大类。 近来收视率高的电影电视剧几乎都与失忆有关。《创世纪》中女主角失忆, 韩剧《冬日恋歌》当中,男主角正是一个在意外中失忆的美男子,《情深深,雨 蒙蒙》中一个叫可云的女人得了失忆症,接着是来势汹汹的《流星花园》,在台
生活中纯粹的多重人格非常罕见,见诸报导的尚不足50例,远远没有作品 中患有此病的角色多。多重人格往往和推理、暴力、恐怖、神秘联系在一起,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流行的悬疑电影电视、恐怖推理小说漫画、情节类电子游戏常用元素。在影视
剧中的表现常可以归纳于以下套路:主人公童年有重大精神创伤,长大后开始分
裂多个人格,有的来承担痛苦,有的开始报复,有的是孤独小孩,然后通过医生、 警方、爱人的帮助,恶的人格被删除,其余合并为一个新的人格。如电影《绿茶》、
上独特的人格,每个人格在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 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是一种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 俗称多重人格或人格分裂,具有十分明显的特征:一、不同人格有各自的年龄层, 各自的性别,各自的价值观。每一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
好,可以独立地与他人相处。二、有一些人格知道其它人格的存在,有一些则各
度极高。他俩不约而同地在作品中大写失忆。在王朔小说中显得颇为另类的《玩
的就是心跳》,男主人公在一起起扑朔迷离的事件中发现自己失去了一段时间的
记忆;王小波的《万寿寺》,同样是因为失忆而寻找自我,《寻找无双》则是通篇
是遗忘和寻找。现代人整个的生存处境、身份危机却暴露无遗。海德格尔早就指
出:“现代性的顶点就是对存在的完全遗忘和人的彻底的非人化,人本身不过是
地“失忆’’下去,而“失忆"所指代的自我寻找,也将注定成为永恒而悲怆的主
题,引发着人对自身与世界的终极思考。
三、分娩一个新的我——多重人格紊乱症
多重人格紊乱症,这是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的疾病新贵。随着描写这种疾病 作品的传播,人们开始对这个奇特的病症有所了解。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
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
《致命ID》、《无间道3》、《一个头两个大》、《邻人13号》、《精神病患者》,电视 剧《陀强师姐》、《玫瑰花开》、《危情杜鹃》,小说《水边的阿狄丽娜》、《零档案》、
《碎脸》、《所有人都在撒谎》、《多重人格少年》等等。
一、浪漫感伤的少女情怀——白血病
中国真正意义的流行文化刚刚萌芽时,一位身穿幸子衫的少女便成为人们所 热烈追捧的流行偶像。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进入中国,女主人公大岛幸子身 患白血病,形象柔弱,美丽纯真,成为影视文化中自血病人形象的滥觞之作。在 此后的数十年间,众多得了白血病的角色在当下以情感为主题的都市流行剧里泛 滥。这些白血病人角色有几种类型:一、恋爱中的美丽少女。角色有《我想嫁给 你》的白雪、《天涯海角》的韩晓希、《天使情人》的小静、《红十字方队》的江
当下中国流行文化己成为最汹涌繁杂的文化潮流。广义上说,流行文化是指
千百万人观看、阅读或者参与的娱乐,所谓流行就是要被公共领域普遍接受和认 可,英国威廉斯对流行文化的分析第一条就是“许多人特别喜欢’’。它包罗万象,
跨越音乐、文学、影视、网络、服装多领域,同时与高雅文化有所交集。流行文 化是立足于传播媒介的媒介文化,其特征是话题型,而非系统型或逻辑型。所谓
201
是发生在我身上",从自己身上分裂出另一些“自己"来承担。这些分裂的人格 像一个个单独的“人”,患者以此营造出不同的假想世界,以象征性的逃跑来保 护脆弱的自我,防止自己濒于崩溃。一般通过催眠、心理诱导,以主人格为基础 合并其他人格来治疗,治疗难度很大,并且风险度很高。这种奇特的疾病本身就 如同一出跌宕多姿的戏剧。
湾首播后又被香港无线抢得香港首播权,其中的主人公道明寺也因车祸而失忆。
与此同时,在香港的《戆夫成龙》中,男主角也是一位因被袭而失忆的傻子。电 影一样难逃俗套,《我的失忆男友》以男主人公的失忆作为故事的主线。《河东狮
吼》中也有一个失忆的“凶悍妻”。失忆使枯燥的人物和故事迅速峰回路转,柳
暗花明。失忆作品的突出特色是将角色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迅速截断,有利表现人 的极端状态。
越是津津乐道、细致入微的朝向过去的回忆越代表着至少对某一个年代绝对理想
化的认知和绝对肯定性的情感。与之相对,“失忆"或许倒更贴切于大多数人在 后现代社会彷徨失意的心态。或许可以这么说,耽溺于回忆是因为对现实的失望,
迷恋已经病态到一定程度的“失忆”意味着我们丢失了自己。因为不喜欢环环相
扣变化而来的逻辑因果,所以渴望彻底切断和以往的联系。在这一点上,“失忆"
男、《蓝色生死恋》的恩熙、《爱在哈佛》的秀茵和《同一屋檐下》的小雪。她们
正值青春年华,美丽热情,往往在热恋中突然发现得病,或者患病后开始与男主 人公缠绵悱恻的恋爱,而后撒手人寰,空余深情的恋人苦苦追思。二、父母宠爱 的幼女。如《美妙人生》的小莘菲、《谁怜天下慈母心》的病儿、《左右》的女儿 角色、《血玲珑》的女儿角色。这些孩子角色几乎绝大部分是女儿,无论家境如 何,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形象天真可爱,性格有种大人气的成熟,特别体贴
懂事,几乎没有耍赖顶撞等顽劣行为。三、血缘关系中至亲。如《贫嘴张大民的
幸福生活》的妹妹白雪、《亲兄热弟》中的三弟、《礼物》中的妻子等。他们男女
老少性格各异,唯独一点保持一致,就是家庭成员关系亲密。
爱情与亲情关系是围绕在白血病人身边的重要情节。病人拥有巨大的情感力
量,他们追求的终极目的是情感价值。他们为了爱人和亲人可以作出许多人少能 至的行为,同时,他们的爱人和亲人也同样作出感天动地的回报之举。那种情感 之强烈,甚至往往对他们的病情起了负面作用,但是他们认为迟早一死,为了感
造成“人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又将走向哪里",人变得渺小而无助,失去了
现代型所标榜的人为自然立法的主体性地位,沮丧和绝望感油然而生。一个人正 是在现实生活无能为力,想改变社会却最终被“同化"和“改变’’,最终丧失了 对自身的认同感,丧失了对病态社会的认识和反抗能力,转变为集体无意识。 正因为如此,历经着不同程度的自我泯灭、自我消失,现代人还将一如既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