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的乘法口诀 》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的乘法口诀》设计
《5的乘法口诀》设计
第四单元课时备课教案
课题5的乘法口诀
1.教学目标:1.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2.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2.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5的乘法口决来源并熟记5的乘法口决
3.教具、学具准备:例1情景图的放大图;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纸、5根小棒。
4.教教学过程:
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复习1.大家齐背1~4的乘法口诀。2.师生对口令。教师说口诀的前半句,学生回答后半句。二三()二二()一三()四四()一四()二四()二四()三三()3.口答。(1)3×4表示()个(x相加,相同的加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是()(2)被乘数是3,乘数是2,积是()。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个()相加
新课讲授
巩固练习
用“开火车”的形式说乘法算式和5的乘法根诀。即从某一
行开始,第一个学生说“5乘以1等于5”,第二个学生接着说“一五得五”;第三个学生接着说“5乘以2等于10”,第四个学生说“二五一十”……说过两遍以后,教师把算式中的得数和口诀中的后半句都擦去、教师再指黑板上没有得数的算式,让学生说口诀和得数。(开始时可以请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说,然后再请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说。)教师出示画着5个格子的纸条,并提问。“5个5个地加,每个格里应该分别填几个5的和?”(第一格里填1个5,第二格里填2个5的和,第三格里填3个5的和……)教师边听学生回答边在方格图的上面分别写1个5,2个5,3个5,……使方格图成为:2个5的和是多少?” “3个5的和呢?4个5的和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把数填在相应的格里。教师指图带领学生齐说:1个5是5,2个5的和是10,3个5的和是15……再提问:“10是几个5的和?” “20是几个5的和?”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
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5.教学例题
教师出示一袋乒乓球图,如。并提问:“这一袋里有几个乒乓球?” “是几个5-?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编出一句来法口诀吗?”教师板书:“5×1=5 一五得五”。算式和口诀中间稍空开一些。“一五得五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1个5是5。)“口诀中的“一”表示什么?前面的一个五表示什么?后面的一个五表示什么?”(“一”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是1;前面的“五”表示相同加数是5;后面的“五”表示乘积是5)。教师再出示一袋乒乓球图,如。再提问:“这里有几袋乒乓球?” “是几个5?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编一句乘法o诀吗?”教师在前面写的乘法算式和口诀的下面板书:“5 × 2=10 二五一十”。“二五一十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2个5是10。)“口诀中的二表示什么?五表示什么?一十表示什么?” 教师再出示一袋乒乓球图,并提问:“谁能根据这幅图写出一个乘法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板书:“ 5 ×3=15 三五十五”,教师再出示2袋乒乓球图、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第20页,在自己的书上把例8中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学生填完以后,指定一名学生读.出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同时,教师接着板书: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
描述观察对象。
5×4=20 5×5=25 五五二十五,教师指黑板上的乘法算式和5的乘法口诀,让学生齐读一遍。
教学反思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