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
初中物理摩擦力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摩擦力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63b6a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c.png)
初中物理摩擦力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3.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准确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3.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摩擦力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力和科学实验能力。
2.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几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滑动平台、弹簧秤、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力学知识。
2.提问:你曾经注意到过摩擦力吗?摩擦力有什么作用?Step 2 探索摩擦力1.让学生围绕摩擦力展开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教师展示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现象与何种力有关。
Step 3 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1.教师通过绘制示意图,向学生介绍摩擦力的概念。
2.教师解释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并给出实例进行说明。
Step 4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1.教师通过推导公式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自己完成几道计算题,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Step 5 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教师通过实验展示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并就实验现象与摩擦力的关系进行讨论。
Step 6 综合应用1.教师出示几个摩擦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答案交流。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学生讨论以及实验结果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掌握情况。
2.通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等,评价学生对摩擦力计算方法的理解情况。
3.评价学生在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方面的表现。
七、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和进行摩擦力相关的实验。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教案【6篇】
![初中物理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12153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0c.png)
初中物理教案【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物理教案【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物理实验公开课教案初中
![物理实验公开课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8319faf8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7.png)
物理实验公开课教案初中引言: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教案旨在为初中生设计一堂有趣、富有启发性的物理实验公开课。
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探索物理规律,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了解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学习物理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 探索光的折射定律,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4.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光的折射定律的实验探究。
2.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直尺、半圆透明器材(如半圆透镜或半圆玻璃棒)。
2. 实验材料:纸、铅笔、手电筒。
3. PPT演示文稿:包含实验步骤和相关知识点,以便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光的传播、反射等基础知识。
- 提出问题: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这个现象有何特点?2. 实验探究(35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4人。
- 学生按照PPT上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 学生利用直尺、半圆透明器材进行光线折射的实验。
- 引导学生发现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 概念解释与拓展(10分钟)- 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定律。
- 通过示意图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角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4. 实验总结(10分钟)- 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归纳光的折射定律。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5. 小结与评价(5分钟)- 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强调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 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其他光的折射实验,探索不同介质产生的折射现象。
2. 给学生提供实际生活中光的折射应用的例子,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注意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https://img.taocdn.com/s3/m/b960223b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33.png)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初中物理教案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习者的分析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教学流程图设计内容设计意图活动层面教材处理师生活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认知层面想想议议学物理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所做的功所用时间A 1000J 5SB 1000J 10SC 4000J 1minD 6000J 1min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7、巩固提高:提问: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教师启发: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c7fe17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7.png)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篇1(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二)教学要求学习组装滑轮组和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四)教学过程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
(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
注意“匀速拉动”。
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
(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
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在测完课本图14—10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后,只要将钩码取下,把整个滑轮组颠倒过来重新固定就是图乙的装置。
没有必要重新拆下组装挂线。
这样可节省一些时间。
(6)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
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
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7)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
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
(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
《认识运动》公开课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
![《认识运动》公开课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c22b8f084693daef5ff73d79.png)
《1.认识运动》教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在哪些情况下物体可视为质点。
(2)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2.过程与方法:(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提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自然,关心科技,正确方法,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如何选取参考系。
难点: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四、教学过程(一)机械运动1.观看一段反映物体运动的动画,然后思考问题。
我们周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运动:鱼儿在水中游动,树枝在摇曳,风扇在转动,水在波动……,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宇宙间永恒的主题,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同学们可不可以概括一下,什么叫做运动呢?物体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成为机械运动。
(二)参考系关于机械运动,同学们肯定有许多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围绕几个常见的场景进行讨论。
(1)坐火车旅行(2)地球自转(3)地球绕太阳转动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你和一位同伴正坐在这辆行驶的火车上,铁路边的人看着火车中的乘客,那同学们,请问一下,你们究竟是运动的还是没有运动?*运动的,因为在路边的人看来,你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在同伴看来没有运动,因为在你的同伴看来,你还是在我身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我们再来看,我们知道,地球是时刻围绕地轴转动的,毛泽东也有着“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那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却没有感觉到我们时刻都在运动呢?我们都知道,地球在绕太阳转动,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74c707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a7.png)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缘由。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育肯定的试验技能,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技能。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培育同学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爱好,提高同学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试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同学的积极参加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同学感知物理与生活休戚相关,激发了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因此采纳自主探究、引导发觉、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让同学自己动手试验,分组争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同学接受,从而带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一、观测动画,引入新课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同学做“模拟引力”试验。
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缘由。
指导同学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缘由和施力物体,使同学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争论〕〔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同学思索,小组争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
2、让同学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试验。
老师巡察,随时解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对有问题的小组实时予以援助。
做出图像,并沟通争论,归纳总结G与m关系,一名同学板演公式并了解g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出例如题〕两名同学板演。
〔三〕、重力的方向。
先做演示试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同学观测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
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同学观测: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同学自己去“发觉”: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初中物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e57529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15.png)
初中物理教案引言:物理是一门关于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现象的科学,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运行机制,而且培养了我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掌握基本的物理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力学: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平衡、机械能和机械功等内容。
2. 热学:包括热的传递、状态变化、热量和温度等内容。
3. 光学: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成像等内容。
4. 声学:包括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声音对物体的作用等内容。
5. 电学:包括电的概念、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电流的特性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1. 示教法:通过老师的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和实验操作。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
3. 讨论法: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的物理原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阶段: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阶段: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新的知识点和相关概念,并解释其原理和应用。
3. 实验操作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4. 讨论解决问题阶段: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
5. 知识运用阶段:通过练习和问题解答,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6. 拓展延伸阶段:提出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实践所学的物理知识。
五、教学评价:1. 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讨论和问题解答情况,进行个别评价和小组评价。
初中物理讲座教案
![初中物理讲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ac48e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4c.png)
初中物理讲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
2. 让学生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概念和作用。
3. 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2. 力的三要素3. 常见力:重力、弹力、摩擦力4. 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抛掷物体,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提问: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讲解常见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a. 重力: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方向竖直向下。
b.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想要恢复原状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c.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
5. 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
a.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b.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力时,其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物体受到外力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6. 互动环节:让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常见力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关注学生的听课情况,观察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常见力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建议1.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注重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主动举例、提问,提高课堂互动性。
3.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效果之间的联系。
《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精选
![《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6c85f05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3.png)
《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精选教案:《光的折射》公开课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十章“光学”的第三节“光的折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以及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光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并能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折射定律的推导和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透明塑料尺、玻璃瓶、水、激光笔。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折射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是什么。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光的传播路径在介质变化时的改变。
2. 教师讲解折射定律,引导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内涵。
3. 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如水中的鱼看起来更浅等,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实验(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光的折射现象。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折射定律的验证。
四、随堂练习(5分钟)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提醒学生及时复习巩固。
板书设计:光的折射定义: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折射定律:入射角i与折射角r的正弦比为常数,即sin i / sin r = n(n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
应用: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水中的鱼看起来更浅等。
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第一题:根据光的折射定律,计算入射角为30度时,折射角的大小。
答案:折射角的大小为22.6度。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课堂实验、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ac6380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2e.png)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固有属性,且不受物体所在位置的影响。
2. 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
3. 认识和理解物质的质量守恒定律。
二、教学重难点:1. 质量的测量和计量单位的转换。
2. 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质量的概念介绍(1)通过实际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差异。
(2)讲解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固有属性,不受物体所在位置的影响。
(3)运用简单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和其他物理量的区别。
(4)引导学生思考质量与重力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 质量的测量方法(1)讲解质量的测量方法,包括直接称量法和间接称量法。
(2)通过实际操作,指导学生运用天平进行物体质量的测量。
(3)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测量方法。
3. 质量的计量单位(1)介绍质量常用的计量单位:千克、克、毫克等。
(2)讲解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通过例题进行实际演练。
(3)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合作,巩固学生对质量计量单位的掌握。
4. 质量守恒定律(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反思物质的变化。
(2)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3)通过实例分析,说明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质量的物体,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入质量的概念。
2. 概念讲解与讨论简要介绍质量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理解质量与其他物理量的区别。
3.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体验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4. 计量单位的讲解和转换介绍常用的质量计量单位,并进行转换关系的讲解和练习。
5. 质量守恒定律的讲解与举例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和总结安排小组合作,让学生讨论质量的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的转换,在班内进行相互交流和总结。
初中物理优秀试讲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优秀试讲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9ddfb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63.png)
初中物理优秀试讲教学设计引言:物理是一门探索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物理不仅可以培养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一个优秀的试讲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理解。
本文将以初中物理优秀试讲教学设计为题,探讨如何进行精彩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和光的反射;2. 理解光的反射规律;3. 掌握光的反射规律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原理;2. 光的反射规律;3. 光的反射规律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四、教学难点光的反射规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黑板、粉笔、光线模型、凸透镜、实验器材、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呈现一幅画面,引起学生对光传播的思考与探索,比如一颗星星能否传播出来?2. 概念引入通过与学生互动,介绍光传播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通过实验展示一个光的传播例子,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探究。
3. 知识讲解讲解光的反射规律,并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同时,利用教学课件和实物模型进行直观的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反射规律。
4. 教学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实验验证光的反射规律。
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器材和光线模型进行实验,观察光线的反射角度和入射角度的关系。
5. 拓展应用将光的反射规律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光线的传播路径以及如何利用光的反射规律解决问题。
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应用例子,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探索。
6. 学生练习让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练习,解决一些练习题,加深对光的反射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7.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光的反射规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展开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8. 课堂作业布置课堂作业,巩固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的掌握。
初中物理微讲座教案
![初中物理微讲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7dc896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1a.png)
初中物理微讲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 让学生掌握光的反射现象,了解反射定律,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反射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光的现象,如太阳光、灯光、水面反射等,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和反射的特点。
2. 提出问题:光是如何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二)新课讲授1. 光的传播1.1 讲解光在真空和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方式,强调光的直线传播。
1.2 介绍光的传播速度,让学生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 光的反射2.1 讲解反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反射是指光线遇到障碍物被反弹回来的现象。
2.2 介绍反射定律,包括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
2.3 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如平面镜成像、玻璃杯反光等,引导学生运用反射定律解释这些现象。
(三)实例分析1. 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光在传播过程中的现象,如激光穿过气球、光线通过玻璃等。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光的传播和反射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四)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请学生回答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光的反射定律及其应用。
2. 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镜子等。
(五)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的传播和反射的特点及应用。
2. 布置作业:请学生运用光的传播和反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雨后彩虹、手影游戏等。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公开课
![初中物理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c66d8b6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60.png)
初中物理公开课篇一: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岚城中学崔永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以“提出问题”为重点的科学探究型课,内容则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插。
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
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
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
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本节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声音产生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与振动有关的体会”,并且在小学常识课中也已涉及过,所以本节开始即以上课铃声创造出声音的情景,让学生从好奇心出发,自然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入新课。
在教学中充分体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科学和规律的含义。
着重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插需要介质。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初中物理,公开课)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简单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简单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41748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b.png)
简单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初中物理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重要学科之一。
在物理学科中,初中阶段是学生打基础、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的阶段。
因此,设计一节简单初中物理教学课程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 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基本的物理思维和观察实验能力;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针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将选择以下内容进行教学:1. 物体的运动和力学;2. 浮力和密度;3. 空气压力与大气压;4. 热和温度。
四、教学活动设计1.引入活动:物体的运动和力学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引导他们思考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可能对物体运动状态产生影响的力量。
通过让学生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引出运动和力学的概念引入。
2.实践活动:浮力和密度通过给学生一块木块和一盆水,让学生观察木块在水中的运动成果。
帮助学生理解浮力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它们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然后,通过示范实验,让学生体验到如何通过调整物体的密度来影响它的浮沉。
3.实验活动:空气压力与大气压通过展示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到空气压力在日常中的作用。
通过实验观察气球膨胀和受压后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空气压力与大气压的概念。
4.小组讨论活动:热和温度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一些日常物品,如冷热水、冰块、杯子等。
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变化,并讨论其中的原因。
引导学生理解热和温度的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估1.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展示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2. 针对实验活动,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并解释物理原理。
3. 组织小测验,检测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并发放评估表,收集学生反馈。
六、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以考虑以下延伸活动:1. 参观科学博物馆或参加科学展览,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了解。
2. 组织物理实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
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a59043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5.png)
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一、课程背景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和能量的运动、相互作用以及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作为初中科学课程的一部分,物理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档包含了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二、教案列表以下是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的内容:1. 《平抛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了解平抛运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掌握平抛运动的数学描述方法;- 理解平抛运动的轨迹。
- 教学内容:- 平抛运动的定义和特征;- 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 通过实验观察验证平抛运动的规律。
- 教学步骤:1. 引入平抛运动的概念;2. 讲解平抛运动的特征;3. 示范如何计算平抛运动的轨迹;4. 进行实验,观察验证平抛运动的规律;5. 总结和讲解。
2. 《浮力和浮力原理》- 教学目标:- 了解浮力和浮力原理的定义;- 掌握计算物体浮力的方法;- 理解浮力与物体浸没状态的关系。
- 教学内容:- 浮力的定义和浮力原理的说明;- 计算浮力的公式;- 实验验证浮力与物体浸没状态的关系。
- 教学步骤:1. 引入浮力和浮力原理的概念;2. 讲解浮力和浮力原理的定义;3. 示范如何计算物体的浮力;4. 进行实验验证浮力与物体浸没状态的关系;5. 总结和讲解。
3. 《光的传播与折射》- 教学目标:- 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折射现象;- 掌握描述光的传播和折射的相关规律;- 实验观察验证光的折射规律。
- 教学内容:- 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折射现象的介绍;- 光线传播和折射的相关规律;- 实验验证光的折射规律。
- 教学步骤:1. 引入光的传播和折射的概念;2. 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折射现象;3. 示范如何描述光线的传播和折射;4. 进行实验验证光的折射规律;5. 总结和讲解。
以上是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的部分内容,供教师参考与使用。
希望教师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编,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计划。
2023版九年级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
![2023版九年级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e1dfe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5e.png)
2023版九年级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2023版九年级物理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的与要求:1.知道电磁铁的结构并能自制电磁铁2.了解电磁体磁性强弱跟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教学准备:电磁铁、电池、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大铁钉、漆包线、大头针、导线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设置情景桌上有一堆大头针,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快速地把大头针捡起来放到盒子里而又不被扎到手(旁边有一磁铁)(请一名学生上来演示: )然后老师手掌中藏着一个电磁铁同样把大头针吸起来又很轻松的放到盒子里。
问:这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象。
视频资料:电磁起重机(放到把废钢铁吸起来时停顿)问:起重机把废钢铁吸起来了,它是利用了什么性质(生答: )视频播放完后,问:起重机吸起废钢铁后又发生了什么情况(生答: )这个起重机里用的是永磁体吗为什么(生答: )实际上它应用到的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的内容——电磁铁。
(显示课题)二、新课教学1.探索电磁铁的工作原理我们把插有铁心的螺线管称为电磁铁。
板书(屏显):1.电磁铁:带有铁芯的螺线管。
在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一个电磁铁,请同学们先观察它的构造,然后动手做一做:怎样才能利用它把大头针吸起放到另外一处(可用摄像头记录某一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先给电磁铁通电,才能把大头针吸起来;然后又断电,才能使得大头针被放下。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电磁铁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生答:)板书(屏显):2.工作原理:电流的磁效应。
2.自制电磁铁同学们能不能仿照模型自己做一个电磁铁呢(把学生手上的电磁铁收回) 问:我们需要哪些器材呢(学生能答出——要追问选的器材用来代替电磁铁的哪个部件或有什么用学生不能答出——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铁钉,它用来干什么为什么要包上纸漆包线,用来干什么)板书(屏显):3.结构:线圈、铁芯(图片)问:如何证明同学们自制的电磁铁有用呢(生答:看能不能把大头针吸起来) 赶快动手,看谁做的电磁铁吸的大头针多。
最新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6d119858fafab068dc026c.png)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3.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2.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养成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教学难点】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教学准备】教师用:习题及图形(事先写或画在后黑板上)、刻度尺(量程0~1m,分度值1cm)、钢卷尺(量程0~2m,分度值1mm)、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石英钟、电子手表、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学生用:刻度尺(量程0~15cm或0~20cm,分度值1mm)、铅笔、金属块、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课件导入【展示课件】展示几个有趣的“视觉错视”实例.1.图甲中两根紫色的线是直的吗?2.图乙中红色的线哪根长?【过渡语】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设疑引题】尺、秤、钟表、温度计等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或仪器.它们都有刻度,测量时需要正确使用它们,正确记录测量结果.那么如何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呢?(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感觉不可靠,测量有必要,从而引出课题.)1.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感觉,并请2~3名同学回答感觉的结果.2.去掉背景后,再次观察,发现:甲图中两根紫色线都是直的;乙图中红色线一样长.3.认识到感觉不可靠,要想获得准确结果,应该进行测量.二、新课讲授1.长度的单位(1)长度单位的符号(2)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3) 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2.长度的测量(2)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过渡】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布置自学】1.阅读P15科学世界“国际单位制”.2.阅读“长度的单位”部分(P10-P11).(时间2分钟)【提出问题】1.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2.现在又知道长度有哪些新的单位?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反馈练习一】指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1. 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①中学生身高大约15.7②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2、完成单位换算:③人头发直径约7×10-5m=μm④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nm【温馨提示】要注意换算格式,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示范如下:7×10-5m=7×10-5×106μm=70μm。
中学物理教案优秀6篇
![中学物理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915507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66.png)
中学物理教案优秀6篇初中物理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掌握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2)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动能、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四、实验器材:玩具小车、玩具小球、鸡蛋、沙土、小桌、弹簧、斜面、小钢球、塑料球等。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实验演示:玩具小车推着小球前进,举高的砝码砸碎盒子里的鸡蛋,压缩的弹簧恢复原状时推动小球前进,以及白板上展示的风推帆船前进,举高的重锤砸桩,拉弯的弓射箭等图片引出能量的定义。
(二)新课讲解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2、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老师引导]:对比、分析课前的演示实验,以及白板上风吹帆船前进、举高的重锤砸桩、拉弯的弓射箭三幅图片,把能量细分,得出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
[学生总结]: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势能:把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又叫做势能。
[学生练习]:学以致用,相应习题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各种形式的能的理解。
3、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提出问题]:有的物体动能大,有的物体动能小,你能猜想一下动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活动]:学生前后四个人一组讨论、分析猜想得出,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现在我们利用桌上的斜面、小球、小方块来探究动能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初中物理复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b102b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a.png)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并复习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巩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和探究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对物理的兴趣、好奇心和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动力学1.1 速度、加速度、位移的概念和相互关系1.2 牛顿第一、二、三定律1.3 摩擦力、弹力的概念和应用1.4 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解释和实验1.5 重力加速度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计算2. 热学2.1 温度和热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2.2 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差异和应用 2.3 物体的热膨胀和收缩2.4 热量和功的关系、功率的计算3. 光学3.1 光的传播和反射3.2 光的折射和折射率的计算3.3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性和使用方法3.4 成像规律和光的色散现象4. 电学4.1 电流和电阻的概念和电路符号4.2 欧姆定律和功率的计算4.3 平行电路和串联电路的特性和计算4.4 半导体的特性和应用4.5 静电场和静电力的概念和计算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述和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物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解释和分析。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测量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提高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物理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法:使用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原理和现象,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四、教学步骤1. 概念复习:根据教材,复习和讲解各个章节的物理概念,包括速度、加速度、力、功、温度、热量、折射、电流等基本概念。
2.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例如使用力计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利用热传导现象进行热量的传递实验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物理示范课物理八年级下册《功》
安家庄九年制学习学校王连珍
一、教材分析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我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新课教学。
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对功的理解,功的计
算。
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
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做铺垫,而本节
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因此,我设定了以下的导学目标。
二、导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
(2)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3)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
下没有做功.
4、(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
问题.
5、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6、(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7、(2)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8、三、导学重难点:
导学重点: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导学难点: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四、设计思想:
主要采用生本课堂321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学习乐趣。
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共享资源,完成学习的任务,同时培养了他们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五、教法、学法:采用引导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比较感悟、归纳等学习方法。
六、教具:水平长木板、小车,细线
七、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1.下列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人推小车前进物体在拉力F作用下升高一段距离观察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上用水平拉力拉着小车,沿拉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通过这个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力有成效,即“做功”。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方向上移动的
距离。
上面的几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不做功?
㈡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想这么两个个问题,把一桶水从1楼提到3楼,把一桶水提到6楼,哪一个会比较累?
再想把一桶水从1楼提到3楼,和把两桶水从一楼提到3楼哪一个会比较累?从这两个问题中说明什么?
㈢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力学中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功=力×距离
W=FS
(四)例题讲解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力学中“功”的含义,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
要因素,给出了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了功的单位是焦耳
随堂练习
甲、乙两物体分别在水平拉力作用下作匀速直线运动。
若甲的质量是乙的4倍,甲所
受的水平拉力是乙的2倍,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那么在同一时间内,拉力对甲、乙两物体做的功之比为 [ ]
A.24∶1 B.12∶1
C.6∶1 D.2∶1
二.计算题
1、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使重40N的物体A匀速移动5m,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5N,不计滑轮、绳自重及摩擦,拉力F做的功是多少J
2.为了给一座楼供水,每天要用水泵将10m3的水送到30m的高处,则水泵工作一天对水做功多少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