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是怎样把景物写得生动有趣的。
2.尝试用所学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
3.学习根据需求设计简单的海报。
4.积累古诗词。
【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所学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把画面写具体。
2.动手设计海报。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 朗读“交流平台”中的阅读提示,想想作者是如何让我们感到榕树蓬勃的生命力,如何把月亮写得活泼又有趣的。
(静态描写,动静结合,写出景物的变化)
2. 回顾课文内容,你还能找到类似的句子或段落吗?这样的描写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3. 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二、词句段运用
1. 设计海报。
(1)明确设计海报的要点:
①明确主题:元旦联欢会。
②重点文字要突出。
主题是“元旦联欢会”,所以“庆元旦”“贺新春”
“1月1日”等字样都应突出。
③要有打动人心的宣传标语。
如:“激情元旦,绽放梦想”“大地飞歌,
展望明天”等等。
④配上好看的图画,但不能太花哨,要有留空,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⑤语言简洁明了,不能事无巨细都堆在一张海报上。
(2)出示样本,学生自主设计海报。
2. 出示两组例句。
(1)指名朗读句子,比较每组句子之间的差别。
(2)同桌间交流自己的看法,讨论如何将一个画面写具体。
(3)学生代表发言,全班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①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如何“西下”)(什么样的“乌鸦”)(怎么样
地“归巢”)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②院子的中央,有一棵桂树。
(这句话中,重点扩写的是桂树的样子,
对树干、树枝、树叶、花骨朵儿,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三、日积月累
1. 借助工具书把词读熟。
想一想这首词描绘出的画面和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和小组同学交流,提出自己的问题。
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试着用图画表达词意。
2. 全班交流词的意思,教师适当讲解。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钓鱼。
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雨了都不回家。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的画面,感受词的美好。
4.比一比,看谁读得美,看谁背得快。
5.搜集一两首王维的诗,进一步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
6.尝试为所搜集到的诗配画。
【教学反思】
在“交流平台”中,我让学生自由诵读文中优美的语段,在读中思、读中悟、读中赏。
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明确写好景物的方法,感受作者融入笔下的情感,明白什么叫融情入景。
设计海报是大家以前没尝试过的,但在我的指导和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下,大家能够设计出具有特色的海报。
扩写和积累也基本上是按我的预定程序完成的,其实我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有效性学习。
《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共设了三个板块。
“交流平台”以本组课文为例告诉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品读并积累值得我们品味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词句段运用”①引导学生设计一份图文并茂的“元旦联欢会”海报。
②前两组中每一组中的两句话,边读边想象句子描写的场景,体会第二句话把场景描写具体的方法。
然后用这种方法完成下面三组练习题。
“日积月累”安排了唐代诗人张志和的名篇《渔歌子》。
在《语文园地》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
学生学习“交流平台”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这几段文字,然后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每段话在文中的作用及表达的思想情感,并积累这些优美的语句。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大胆去说,去练,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
在教学“词句段运用”时①我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最喜欢的海报是什么样的,喜欢这种海报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一份自己最满意的图文并茂的“元旦联欢会”海报。
②引导学生比较前两组中的两句话在意思上有什么异同,再比较一下这两句话,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接下来体会第二句话是怎样写具体的。
最后用自己体会到的方法完成下面三个练习题。
这次的“日积月累”提供的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名篇《渔歌子》。
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
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
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
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这首词的前两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风景长卷。
“西塞山前”点明地点。
“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夫的悠闲自得。
“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末两句描写渔父捕鱼的情态。
与富有诗情画意的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令人神往。
作者虽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从词的言外之意中,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对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格调清新,寄情于景,显现出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淡泊,成为一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词作。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设计有梯度性,先课本上,再课外和生活中。
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会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于学生的知识正迁移保证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螺旋式上升与可持续性发展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