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惊人的速度获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功。

然而,这一成功的背后是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一经济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本文将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理论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顾名思义,是社会主义要素和市场经济要素相结合,旨在实现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通过市场调节和政策引导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

这一发展理念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原则的理解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同时,为了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转,需要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进行调度和管理。

然而,在实践中,计划经济存在缺陷,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在保持社会主义公共制度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和价格调节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这是一种以市场为中心、国家为主导的经济体制状态。

中国的市场经济依托于国家的宏观调节,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同时为了促进市场竞争和增加市场透明度,吸收外资和对外开放,打造优质的市场环境,加上政策的引导、规划和法律的保护,从而构建一个有法可依、公正透明、和谐稳定的市场经济。

二、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既是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也是在实践中进行实践检验的。

当然,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的实践效果还是非常成功的。

在实践中,中国首先提出并实施了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奋斗目标”,这旨在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实行普惠型、绿色型、技术型、创新型的发展战略,实现由规模型、扩张型向质量型、效益型的转变。

其次,中国注重在国家和市场的双重调节下,建立健全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与国际经济的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发展的必然和趋势。

在这个背景下,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经济学界一般认为,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是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

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市场的自由价格调节资源的配置和商品的供求关系,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实现经济的自我调节和协调。

计划经济体制,则是指由国家进行中央集权计划控制,以政府调控为手段,通过国家计划下达和命令性调配资源来进行经济运营。

随着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日渐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理念是,市场调节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以市场为基础,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又要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这就需要国家的积极治理和调节,保证市场的公正、规范和有序运行,同时加强监管,防止市场失灵和市场化过程中对公共利益的侵犯。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推进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尤其是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000年,国家又提出“三步走”战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阶段的任务和方向。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三去一降一补”、依法治国、创新驱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推进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企业和市场主体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

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中国的经济改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基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模式,它既具有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资源配置和利润驱动的特点,又保持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公平分配和政府干预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引导和调控经济的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的统一。

中国经济改革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通过逐步改革和开放,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奇迹。

首先,在农村经济领域,中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村集体农田分给农民经营,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了农业的快速增长。

其次,在城市经济领域,中国开展了城市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和内部竞争,提高了企业效益和竞争力。

同时,中国还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推进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的关系还体现在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改革方针,使得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体制既发挥了国家和集体经济的优势,又充分调动了私营经济的活力。

通过各类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和合作,中国的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

此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中国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方针,以保持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良性循环。

中国不断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并实施有力的经济政策,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强调了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性,中国通过减少贫困、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平等,使得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中,我国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正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

•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它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在新的征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合与创新,推动人民经济迈向新境界市场经济并不是衰退特有的经济形态,它是一种商品交换的场所,适用于各种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改革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改革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改革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之一,它旨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通过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及其改革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一理论,其内涵和实践意义,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指导。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起来的,以公有制经济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

其中,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它们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主导地位。

1.1 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支柱,它包括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在国有经济中,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国家和人民利益最大化。

1.2 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是指集体所有制经济,在中国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内容,它的发展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1.3 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混合存在的经济形式。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新生事物,对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与时俱进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提高,需要坚持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良性互动、有效协同。

2.1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经济在完善总量控制的基础上,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提高国有经济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注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加强集体经济保护和壮大。

2.2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保护私营经济产权,打破垄断,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减少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和障碍,激发市场活力。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当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不够深入,对市场机制 与政府作用的边界界定不够清晰,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研究不够充分 。
展望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研究,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政 府监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还需要关注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积极参 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致力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教 育公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措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
所有制结构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则以私有制为基础。
分配制度不同
产业结构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 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第 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高新技术产业 和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国际地位提升
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 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使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 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 量。
THANKS
感谢观看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 集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力量。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市场经济注入活力 和创造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机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逐步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改革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有利于”、“三个不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要求等。

其中,“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这三个有利于本质上都是为了达到一项根本目标,即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三个不变”则是指不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不改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不改变党的领导地位。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要求则是指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和主导力量,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引导,让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上理论基础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导和推动了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进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推进计划经济转型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主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导。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开始实行市场化改革,推行企业自主经营、逐步实行市场调节价、逐步建立市场机制等措施。

此时期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激发市场活力、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等。

2. 完善市场化体系阶段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为了更好地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逐步完善市场化体系,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等。

此时期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农村市场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3.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和重大进展。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发展历程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步探索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探索始于改革开放的初期。

在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伟目标,并开始研究如何将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初步研究,逐渐形成了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应该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观点。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深化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渐深化。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二三产业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发展”这一战略思想,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质的飞跃。

从这时期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市场与计划的辩证关系的探索上,而是开始重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

这一阶段通过积极调整国家管理和宏观调控方式,逐渐实现市场的有效率和公正性。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阶段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入创新阶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基本经济制度,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

这一阶段通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式,不断深化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二、主要特征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允许、保护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了新型的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

2. 市场机制为基础,国家宏观调控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

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和资源配置功效得到充分的肯定,但同时也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第二讲目标模式的确立和国企改革

第二讲目标模式的确立和国企改革
◆简要评价:很值得重视和思考的观点,当时却遭到 批判。
◆主要著作:《布哈林文选》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的模拟市场理论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早在1930年代就创造性地提出社会 主义可以通过模拟市场机制的办法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主要观点:(1)市场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 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应该有机结合。(2) 价格是社会主义企业相互联系以及企业与消费者和私人生 产相联系的基本手段,是国民经济管理中实现经济均衡的 重要指示器。(3)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必须从本国的 实际出发。强调波兰必须确定自己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 方向和道路,必须从自身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出发, 从自身的自然资源的可能性出发,建立符合本国特点的国 民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
刘少奇十分重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不仅 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还提出要“调整工商业与公私关 系”,“调剂市场,调节生产,刺激新的生产事业的发展”,要充 分发展商品交换,重视市场等重要观点。
◆第二阶段: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济思想 (1956__1966年)
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苏联 模式,有优势,也有弊端。党中央开始总结经验教训,对苏 联进行反思。
亚诺什·科尔内是匈牙利经济改革最早的倡导者。1957年,在他20 多岁时,就发表了《经济管理中的过度集中》一书,对中央集权经济 体制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性剖析。
◆ 主要观点:(1)“短缺经济学”与“父爱主义”。传统的社 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是处于存在短缺和吸纳现象,即需求大于 供给状态,这是一种资源约束型的经济。出现短缺的根本原因在于生 产领域,所以对生产企业行为的分析是他揭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 短缺现象根源的重点之一。而企业行为的主要特征就是由于政府的父 爱主义和预算软约束造成的企业短期行为。解决父爱主义的根本办法 是政企分开。(2)宏观间接调控的市场协调理论。科尔内从经济协调 的角度将经济体制分为行政协调和市场协调。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即 实行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协调,才能有效。

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摘要:由单一的公有制改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由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由单纯按劳分配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主要的理论支柱和政策目标。

关键字:公有制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按劳分配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是十五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新发展,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运用。

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这个国情,就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是公有制,这要坚定不移。

”其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就是使我们更加明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即不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要坚定不移,而且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也要坚定不移,并把这两个坚定不移统一起来。

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公有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坚决反对一切私有化的言论和主张。

他在论及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哪个好的问题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

以上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

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

”1、这段精辟论述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因,乃在于它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因而完全可以说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观点,也是邓小平同志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而加以坚持的原因。

后来,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总结历史经验,作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提出要“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他强调要“始终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说,“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按照这个方向走”,“就是坚持社会主义”。

考研政治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研政治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研政治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单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多选)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计划经济。

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发展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

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邓小平在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为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道路。

(2000年理科论述题第34题、2001年文科多选题第22题)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础上,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识记;易考选择题)改革开放开始后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考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

但在经济建设实践中,计划和市场的矛盾愈益凸显,成为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首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的总结。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这一理论的要点有: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二、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加速前进(理解;易考选择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起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种经济形态,也是一种经济理论。

它既继承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优点,又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源可追溯到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同志在全会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根据党的决策,中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这也催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产生。

起初,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中的总结和探索。

尤其是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形成了理论上的突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进入了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各级政府和学者也开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

1984年,中国的学者初步总结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

这些方案包括加强市场调节功能、完善产权制度、培育竞争机制等,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988年十三届三中全会上,中国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若干问题。

随后,在1992年的南方巡视讲话中,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并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方向的重要性。

这一讲话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内容和实践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调整和重构经济体制的同时,也面临了诸多问题,如资源分配不均、市场竞争不完善等。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建设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以适应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发展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它在实践中的表现是什么?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我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经济制度模式。

它既具有市场经济的特点,也具有社会主义的特点。

市场经济是以供求关系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强调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强调社会福利和公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这两种经济体制进行了有机结合。

一方面,它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它强调市场的调节必须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人民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是:把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基本理念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市场调节手段,实现资源的合理与优化配置,同时保障人民的基本需求和公平正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实践中的表现在我国改革开放前,我们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是当时国际社会普遍应用的一种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强调中央的指示和计划,资源配置由国家计划部门进行调配。

计划经济下,国家对企业的主导地位和严密的管理有利有弊。

它良好的一面在于各个部门的发展都受到大局控制,坏处是它侧重控制而不是激励,导致大量资源浪费,不劳而获的现象严重。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实践中,我国发展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如国有企业改革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经济逐步向市场化发展,企业经营权逐渐落入经营者手中,政府角色开始由计划者转变为市场管理者。

同时,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都逐渐得到了尊重和保障,市场不仅观测和调节经济运动,也保障着社会公平和正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我国实现了高速度的经济发展。

我们实现了从东北地区到沿海开放区域再到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以期为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市场能够通过供需关系的调节,使资源能够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力和竞争力。

因此,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例如,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调整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是以公平、正义为前提的。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应当重视解决社会公平问题,避免不平等现象的出现。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财富调节,促进贫富差距的缩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应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告诉我们,国家的作用是宏观调控和监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国家在市场经济中应发挥积极的宏观调控和监管作用,以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需要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需要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经济的秩序,防止市场中出现不正当竞争、垄断等现象。

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充分发挥国家的职能,确保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一章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PPT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一章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PPT
弊端:
(1)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 (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3)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也比较单一。
• 农村吃大锅饭的弊端 • 出工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追人。 • 上工敲破钟,干活磨洋工, —地—窝蜂, • 收工打冲锋,分粮兴冲冲。 • 多劳户,你别喜,分配东西不由你; • 少劳户,你别愁,分配东西按人头 • (比喻旧的农村经营体制大锅饭的弊端)
第二阶段改革:奠基与建构
奠基: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 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议》,把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经济改革目标和基本 原则加以系统化,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的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绘制了一幅蓝图。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 2、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

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Leabharlann 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五
坚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
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2、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 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中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 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 济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历史发展与演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历史发展与演变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经历了多个阶段,承载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初期。

当时,中国经济陷入困境,计划经济体制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期,中国政府开始尝试引入市场机制,放开一部分价格,鼓励农村包产到户、建立自由贸易区等。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试图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制性问题。

然而,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经济改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不断演变。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以农村市场化改革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观点,强调以农村经济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更加注重市场的发展和约束机制的建立,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供了更为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支持。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

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要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涉及到一系列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加强了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强调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应更加注重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福祉,将市场机制与社会公平正义相结合,探索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制度安排。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历史发展与演变是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的。

第16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第16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第16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16.1 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定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别。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1)一般性①资源配置市场化;②企业行为自主化;③宏观调控间接化;④市场管理法制化。

(2)特殊性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

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a.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直接生产过程和初次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鼓励先进,合理拉开收入差距;b.另一方面,又在再分配中排除由于生产资料占有的多寡悬殊而导致的个人消费品分配的过分悬殊,兼顾公平。

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可以并行不悖就市场经济的一些本质要求而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都是可以实现的;而公有制经济的本质要求,也可以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得到满足。

①在公有制基础上可以造就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

②在公有制基础上可以建立和健全发达的市场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也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决定因素(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社会分工比较细化,这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

(2)经济利益的差异。

由于劳动还是谋生的基本手段,所有制也还存在多种形式,物质利益的差别依然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采取市场经济的形式。

(3)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赵培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讲师课程前言各位学员,你们好,今天我们主讲的题目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的经济建设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中心工作,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决定也将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心工作或重点工作,今天我们就从市场经济的理论以及经济体制改革这两方面一起来学习和探讨。

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首先要知道,它是我们这样的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建设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而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我们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开辟的这样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不断地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各个领域的改革来实现中国的发展。

今天这一堂课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个问题,我们要讨论一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这样的一种全新的理论是怎样产生的,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它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那它有哪些构成要素,它如何实现自己配置资源这样一种功能与属性,所以我们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成要素及其属性。

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探讨我们当前,特别是在新时期在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如何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我们如何破题,如何解决难题,是我们要探讨和思考的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背景(一)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背景。

要想说明和说清楚市场经济理论,首先要从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方式的属性和构成来讲。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不同的两种经济组织的方式,即人的经济的活动有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有这两方面的差距和不同。

如果我们要想了解市场经济是什么,首先要把握商品经济,要想知道商品经济是什么,就要知道它和自然经济的区别,所以我们今天讲市场经济,特别是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的时候,首先要谈的一个问题是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商品经济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经济的这样一种经济组成形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习惯于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结合起来,认为好像讲到市场经济,讲到商品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组织社会生产的这样一种社会关系。

实际上是不是这样的?我们来看马克思怎么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说:商品经济是历史上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

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形态中都存在有商品经济的这样一种组织经济生活的方式。

但马克思指出,只有在资本主义中,也就是说只有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商品的生产,也就是生产商品的这样一种行为,才成为一种划时代的剥削方式,这种剥削方式在它的发展历史中由于劳动的组织和技术的巨大成就,使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发生变革,并且不可比拟地超越了任何时代。

这一段话所讲的这么一个意思,是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商品经济的特征。

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历程来看,他讲到了任何的社会形态中其实都存在着商品经济的形式,或以不同程度的方面表现出来了。

但这样的一种商品经济或这样的一种经济的组织方式,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由于商品生产的这样一种突出的属性使得它成为了一种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这样一种前提和手段。

正是由于生产出来的商品,正是由于生产出了这样一种以商品生产为基本属性的社会经济方式,才使得商品经济可以带来剥削和剩余价值。

而这样的一种生产方式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因而马克思说,它是一种不可比拟地超越了以前一切时期的经济结构。

所以这是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论断。

讲到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这里边的区别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看,简单地来说,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就在于商品的生产,为什么这么说?自然经济讲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或经济形式,那么,什么叫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人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自己能够继续创造自己的历史,首先要满足的第一个条件是吃喝住穿的需求,人只有满足了自身吃喝住穿的需求才能发展,才能存续,才能维持人类的演进,才能有自己的历史,所以这是一切人类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那么,为了满足人的各种各样的不同的需求,那么,人就要从事生产活动,因此,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我们自己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

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通过实践活动,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同自然界发生物质交换,这样一来才产生出各种各样的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

这是人的发展和存续所必须满足的先决条件。

在自然经济的状况下,人作为一个个体,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好,作为家庭中的成员也好,他始终是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去满足自己各方面的生产需求,如今天我发现我没有喝水的杯子了,那我就去自己找一个杯子,发现桌子坏了,我就去生产或制作一张桌子,当我没有鸡蛋了,我就去养两只鸡,然后来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

这是自然经济的基本形式或表现特征。

在自然经济的经济组织方式下,人总是通过自己个体的劳动来满足人的各种各样的生存需求和物质需求。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分工的出现,那商品经济也慢慢发展起来,为什么这么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开始专门地从事某一项具体的劳动,比如说,铁匠就专门来打铁,而木匠就专门地用来生产桌椅板凳等木质结构的东西,农民专门从事粮食作物的生产,而且是专门地从事某一种粮食作物的生产,这样一来,就从各种各样的劳动转向专门地从事一项劳动,这是人类分工的第一次发展。

随着人类分工的发展,它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人从各种各样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专门地从事某一种劳动,这样它所带来的优势是使得自身或人在某一方面的生产活动中所具备的先天的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有的人非常擅长做铁器,有的非常善于做木工活,还有的人比较会种粮食,会种水稻,会种小麦,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分工就以这样的一种形式被确立下来。

分工一旦被确立下来,它首先带给人类社会的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同时它带给个人的也是一种生存的风险。

我专门地从事了某一项工作,那这样的一个工作是否能够满足我全部的社会生活的需求?这一点是不确定的,也是人类社会第一次的风险。

这样的一种分工一旦被确立下来,人就要面临着第一个问题,如何利用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来交换。

因为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获得自己的其他各个方面的生活需求和生产需求,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他不仅仅需要这方面的物质生活资料,也需要别的方面的物质生活的资料,所以单一的生产并不能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生活需求,所以,为了使自己各方面的生产资料的需求、生活资料的需求能够得以满足,他就必须把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放到市场上去进行生产,通过交换的行为和方式使得自己在生活和生产各方面的需要得以满足。

所以,这一个是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发展的过程和演进之中的重要区别,分工和交换的产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商品经济。

所以商品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的经济形态,是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生长起来的,特别是由于分工和交换,导致了商品经济的产生。

所以,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的主要区别、主要的影响就表现在这两个方面。

以商品生产为特征的这样一种社会叫做“商品经济的社会”。

我们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在自然经济中,我们从事生产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各样的需求,所以它是自然经济。

然而在商品社会中或在商品经济中,正是由于人们生产的目的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所以我们对于生产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商品社会中人们的生产就不再指向人的各种各样的需要,而是直接指向了交换本身,所以我们全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换。

如果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进行交换?是因为如果不交换就不能够满足人的各种各样的需求,那为什么要通过交换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是因为我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我们从这样的一种孤立的生产变成了一种专门的生产。

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交换才能够满足人的各种各样的需求。

因此,这样一来,商品经济的产生作为对传统的或是一种自然经济下的经济组织方式的一种超越和变革,它深深地根源于人类的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关系的一部分,它又是根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从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关系来看,它依然根植于人类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整个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一个基本的关系。

今天我们所说的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一致的。

因为有市场的地方就会有交换,有交换,他们交换的对象主要是商品,我们今天的生产主要的目的依然是要把商品生产出来,我们生产商品的目的依然是要进行交换,也就在交换中我们的目的、生活的需求、人类发展的各方面的需要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满足,所以商品经济不是一种特别存在于某一个社会阶段或社会形态上的经济组织方式,相反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经济组织行为的方式,而且它的存在与发展深深地根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这是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一个基本的区别。

(二)苏联模式的终结但是,我们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以后,我们对于商品经济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和问题。

我们往往习惯于把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等同起来,并且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等同起来。

这一点不仅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有过反映,而且在苏联,在苏俄时期也有过这样的认识,如在列宁晚年期间,他们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质是要消灭商品经济,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因为他们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制度相冲突、相矛盾,因而必然是要被消灭掉的。

所以,在这样的一种认识的误区之中,在这样的一种错误的认识下导致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的关系有了错误的认识。

那么,我们在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认识到商品经济这样的一种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根源,没有深刻地理解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和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程度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在经济的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我们的经济制度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始终遵循的是强调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公有制。

也就是我们在经济的建设的方式上一直是照搬着“苏联模式”。

由国家来调控社会生产和分配。

这样的一种模式有它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于一个落后的国家,在一个生产力水平不算很发达的国家里边,它通过国家的这样一种形式将工业和企业有效地组织起来、整合起来,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将生产的各种要素在高度集中的情况下组织起来,这样改变了以前生产的这样的一种落后、分散的状况,使得生产方式在更高的社会组织行为下进行。

这样一来,它是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