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开题报告-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内部控制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

广西财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款未来表现,做出贷款决策的一种信用风险度量技术。小企业信用信息来自贷款申请书或银行及第三方机构的调查积累。在信用评分模型的设计、开发阶段,需要利用大量的历史数据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影响贷款信用风险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确定不同变量与贷款信用风险之间的相关程度。模型研发过程也证实了主个人信用能显著地解释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

2. 风险评估模型。美国关于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发展最为成熟,并注重风险度量工具的研究。早在1968年,美国纽约大学的Edward I Altman教授即提出了著名的Z评分模型(Z-score),该模型选取企业财务数据中的5个变量代入模型来评价企业的经营情况。1977年,Altman教授与Hardeman、Narayanan又推出了第二代的Z评分模型--ZETA风险模型,仍以财务

报表为基础,将变量扩展至7个,提高了对不良贷款人的识别精确度并扩大了应用范围,对企业一定时期的信用情况和信贷风险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3. 均衡信贷配给。均衡信贷配给概念最早是由Stieglitz和Weiss在1981年提出,指的是在一般利率条件下由于银行的利润最大化动机而发生的信贷市场不能出清的现象。Stieglitz

和Weiss认为均衡信贷配给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当商业银行面临企业的超额贷款需求时,为避免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一般情况下会以低于竞争性均衡利率的水平实行信贷配给,而不会提高利率来进行市场出清。Williamson(1986)研究发现只要存在监督成本问题,就会产生信贷配给现象。Schmidt-Mohr(1997)放宽借贷双方风险类型的假设,并将利率、抵押品和贷款金额三个变量内生化,建立信贷配给模型,发现当借款人是风险厌恶者时,贷款金额可以用来分离风险类型。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的内生机制,经验表明信贷配给中小企业容易遭到拒绝,这一点也得到了理论支持。

4. 麦克米伦缺欠。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大爆发,为重振国民经济,英国政府派出以麦克米伦爵士为代表的金融产业委员会进行调查,该委员会于1931年提交了著名的《麦克

米伦报告》,认为在英国的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融资困难的现象。在英国的金融制度下,

小企业即使在有担保的情况下,也难以筹集所需长期资本。小企业资本短缺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仅依靠初始出资者的资金已经无法满足生产经营而企业规模又达不到在公开市场融资条件而导致资金短缺,该现象被称为“麦克米伦缺欠”。

5.关系型贷款。小企业信贷是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之一,但是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制约了其发展。许多研究表明,建立长期银企沟通合作关系是一个解决该问题有效途径。美国学者Berlin和Mester(1997)根据这种关系的特点,将商业银行借贷业务分为两种类型:交易型

借贷和关系型借贷,其中关系型借贷在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具有巨大的潜力。它将小企业难以提供的财务报表等“硬信”信息转化为易于获取和传递的“软性”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小企业无力提供规范的财务信息以及充足的抵押品而产生的信贷缺口。

(二)国内商业银行小微信贷风险究现状:

国内学者关于特定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研究主要分为规范分析与定量研究两个方面:

1.规范分析的文献。林毅夫与李永军(2001)认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在较长时间内是我国企业组织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金融体制以大银行为主,天然不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应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岳凤荣(2008)认为商业银行在控制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时有两个弊端:一是忽视抵押担保物的处置价值低于其抵押值,或忽视了还息来源;二是信贷风险的控制制度,特别是中小企业专用信用评级机制不完善,应该建立科学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并设立中小企业风险管理部和信贷执行官制度,形成独立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段斌与王中华(2008)分别从宏观环境、中小企业以及银行三方面分析信贷风险的具体产生原因,认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在风险识别、度量及控制方面,打破原有的信贷组织架构、技术手段与管理流程,建立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信贷组织架构,以全新的、相对独立的事业部组织进行独立运作与考核,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分类评级机制,实行贷款差别定价,重点考虑中小企业的风险等级和与其他客户的差别化因素。

2.实证研究的文献。贾生华与史煌箔(2003)以杭州、宁波、台州、绍兴和嘉兴五个城市的商业银行为调查对象,借助问卷的形式,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影响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主要是由企业、银行和外部环境三大方面十二个因素,为规避风险,银行可以建立稳妥的风险补偿机制,增大担保比率,提高员工素质、发挥员工激励机制作用,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建立专项研究和调查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并减少决策层级和参与人数,增强机制灵活性。沈蕾(2008)借鉴国际上的信用评估成功案例,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构建了一套定性和定量双重指标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将非财务性指标与经营者个人管理水平、风险偏好、信用状况等结合起来,并利用生物医药行业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根据不同行业和规模的企业的经营方式以及风险偏好,确定预警的临界值和预警指数,并在运用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提高风险预警模型的可靠性和确定性,将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规避至最小。周磊和周嵩毅(2009)利用层次分析法,从企业、银行及社会因素三个风险产生的原因入手,将商业银行授信时考虑的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层次结构,使之更加条理化,同时根据对中小企业各方面符合客观要求条件的判断,对每一个层次中各单元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和打分,并得出本层次相对于其他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最后进行层次总排序,总排序分数最高的即为最优的备选者。为信贷决策者选择最优的中小企业信贷客户提供克服多目标决策指标定量分析依据;同时也指出层次分析法在建立成对比较的判断矩阵时专家打分过于主观性。

虽然国内外都对小微信贷从宏观环境、小微企业信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目前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