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鉴赏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艺术品鉴赏
金融09 潘凝星
从初创于商代、到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
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
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商周至两汉的瓷器
随着制陶工具的逐步改善,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制陶原料的深入了解,人们渐渐烧制出一些初步达到瓷器标准,但在一些方面又不够完善的器物,这就是原始青瓷。
商周时期是从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是原始青瓷的发生发展阶段。
当时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岭土做胎子的原料,这一方面提高了烧成温度,使胎质坚致,不渗水;另一方面也使胎子的颜色由深变浅,提高了洁自度。
器表施一层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温釉,经过1200.c以上高温烧制后,胎釉结合在一起,使器物具备了瓷器的条件。
但当时制作工艺水平低下,胎中还是有一定量的铁成分,在略低的温度中烧结,颜色较深,透光性较差。
因工艺不稳定,铁含量和烧成气氛不能自如控制,釉色也不好掌握,所以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商周到西汉这一时期的原始青瓷所涂的釉是用石灰石加粘土配制而成的,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由于含铁元素,所以呈青绿、黄绿。
灰绿、褐绿等颜色。
器表多拍印米字纹、方格纹,麻布纹,圆圈纹,曲折纹、叶脉纹,篦纹,水波纹,云雷纹等纹饰。
主要器型有:尊。
豆。
葫,盂、罐。
盖罐,提梁壶,鼎,瓮,算簋,酹、杯。
钵等,绝大部分器型仿当时的青铜器器型而作。
东汉时期原始青瓷制作精细,胎多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如碗,盘。
罐。
盘口壶等成为主流。
东汉青瓷在造型和装饰上与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温度等方面则有本质的不同。
东汉青瓷胎质致密坚硬,胎色多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较高,敲击声音清脆。
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仅个别有剥釉,积釉现象;釉色青绿,也有些为青黄,但釉面匀净。
青釉双系酹西周27X15X28。
8厘米,口微侈,溜肩、斜腹、圈足。
肩部饰有弦纹、斜方格纹,并堆贴绳索形耳,胎灰白,体施青釉。
此酹为仿当时青铜器的造型,端庄古朴,胎质较细且坚实,施釉较均匀,刻划花纹精致,反映了西同时期原始瓷的发展不平,是早期青瓷的代表作,保存完好。
越窑青釉绳索纹罐东汉圆口、溜肩、鼓腹、圈足,肩部堆塑交错排列的绳索纹样。
通施青釉,釉面光润,胎釉结合紧密,瓷化程度已接近于现代瓷器水亚。
它是东汉晚期瓷器由原始瓷向近代瓷器过渡的一个标志.
青瓷水注三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时期,南北制瓷业的发展也不平衡。
在比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这些青瓷习惯上被称为"六朝青瓷"。
北方则由于连年战乱影响,瓷器的生产起步较晚,直到6世纪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随葬青瓷发现,但晚期的墓葬中却出现了白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的生产以浙江地区最为发达,窑场广泛分布在浙江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分别是唐代德清窑,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前身,其中以位于宁绍平原的早期越窑水平最高。
属于北朝晚期的青瓷与南方青瓷相比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北方青瓷胎料中氧化铝的含量高,因此往往有因温度不足而瓷化程度稍低的现象,但瓷胎的颜色比南方要稍淡一些,多为白色或白色;其次,北方青瓷釉的光泽性好,玻璃质强,釉面常有开片,流动性较大,没有南方青瓷那种失透的感觉;第三,北方青瓷胎体厚重,与六朝青瓷相比显得形体硕大;第四,北方青瓷的装饰方法较多,有堆贴、模印,雕镂,刻划等,纹饰中受佛教影响的纹样如莲花纹,忍冬纹等较为多见。
青釉莲花碗南朝直径14.5厘米估价:RMB2O000一30000
此碗敞口,深腹,假圈足,胎体上薄下厚。
外壁饰双层莲瓣纹。
假圈足也称饼形足,即看似圈足实际是平底,底足一般无釉,直接放在窑具上烧成。
器物下部厚重,是为了防止烧窑时坍塌。
早期瓷器造型是由当时的工艺水平决定的。
原始瓷水波纹兽耳瓿。
西汉。
江苏省徐州市汉墓出土。
高32厘米,口径22.5厘米。
广口,短直颈,斜肩,圆腹,平底承以3个立片式短足。
肩两侧倒置对称的铺首形立耳。
圆盖,盖面中心凸起尖顶
圆钮。
器盖和瓿体上半部施青黄色釉,下腹至足均无釉,呈酱红色。
釉下有刻花装饰。
三组双弦纹间以五重线水波纹。
现藏故宫博物院。
青瓷仰覆莲花尊
北朝。
1984年河北省景县封氏家族墓出土。
通高63.6厘米,底径20.3厘米,口径19.4厘米。
侈口,束颈.溜肩圆腹。
尊口部呈喇叭形外侈,往下至颈部逐渐加厚,颈部较肩部丰满。
下腹器壁线条外凸,弧度较大,足呈喇叭形。
整个造型是按一朵荷花的体态塑造,上层是三层下覆的莲花瓣,下腹是两层仰状莲瓣组成器形结构。
莲花尊运用了刻划、雕塑、粘贴等工艺,饰有飞天、宝相花、蟠螭、莲瓣纹等。
飞天身穿长裙,帔巾飘逸,好像飞翔在无际的天空。
整个器身的装饰以莲花为主,形体高大,装饰华丽,釉色青翠晶莹,既有金银器的锤鍱效果,也有北朝石窟寺雕塑艺术豪放轩昂的气势。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哥窑鱼耳炉
宋代。
传世品。
高8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9.2厘米。
炉体为椭圆形,口微敞,腹外鼓,有圈足。
炉体左右两侧各有一鱼形耳。
整个器型仿青铜造型,显得自然大方。
全器施釉,釉色粉青,器身有大小开片,并且有意识地利用了冰裂开片,使器物显现出古艳、别致的气度,表现了很强的装饰效果。
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但不见于宋人记载,其窑址迄今未发现,是我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
哥窑瓷器特征是:通体布满纹片,并且大小纹片相间,俗称大小片和文武片。
大纹多呈黑色,小纹往往呈酱褐色,故又有“金丝铁线”之称。
此器形体古朴浑厚,线条优美,釉质肥厚莹润,为哥窑传世精品之一。
现藏故宫博物院。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特有的艺术门类和审美对象。
它是以瓷土或瓷石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器物。
瓷器的特征为:瓷胎烧结后,质地细密,不吸水或吸水率甚低,胎呈白色,胎壁较薄者具有高透明度和一定的机械强度,击之铿锵有声,釉呈玻璃质层,透明,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
中国瓷器始于商周时期,其特性介乎于陶器与瓷器之间,是为原始瓷器。
到了东汉,青瓷的出现,标志着瓷器的成熟。
隋唐以后,制瓷业空前发展,技术已臻完美,南北窑场林立,瓷器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的重要生活用品,而且远销海外,对周边国家与地区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也因此成为享誉世界的瓷器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