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中的王朔现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 - 09 - 15 作者简介:张伯存( 1968—) ,男,山东枣庄人,枣庄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 世纪 90 年代文学转向与社会转型研究”( 批准号: 08BZW060) 阶段性成果,山东省博士后创
新项目专项资金资助( 资助编号: 200803082) 成果。 ①汪晖: 《90 年代的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载《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78 页。 ②王蒙: 《躲避崇高》,《读书》1993 年第 1 期。 ③王朔: 《我看大众文化港台文化及其他》,载《无知者无畏》,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3 页。
一 作家王蒙较早地对王朔小说及王朔现象给予了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在当时影响较大。他指出: “王朔 的玩世言论尤其是红卫兵精神与样板戏精神的反动”; “他和他的伙伴们的‘玩文学’,恰恰是对横眉立目、高 踞人上的救世文学的一种反动”; “亵渎神圣Biblioteka Baidu他们常用的一招”; “他撕破了一些伪崇高的假面”。② 王蒙的 观点表露出他对极左文艺政策肆虐时的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他因此对王朔小说中的“亵渎神圣”、“躲避崇 高”的文化姿态青眼有加甚至倍加青睐,但这只是一种表象,为什么王朔要采取这样的文化策略,王蒙没有 也不可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和深刻的剖析。 王朔小说的主人公一般是部队大院子弟、干部子弟,这是理解其小说的一个前提。王朔及其所属群体童 年、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充满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他们是被当做无 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来培养的。王朔曾夫子自道: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革命文化的强烈环境中 度过的”③。“从小我最大的欲望是解放全人类。这不是瞎说。我被灌输的这一套东西,不次于人家被灌输
56
的那种人应该正常发展,以及性的那种教育。我一直觉得我对人类负有责任,这个责任将通过人民解放军完 成。”①王朔身上融合了激进的反传统的革命文化立场和北京地域文化的优越感,他曾言: “我的心态、作派、 思维方式包括语言习惯毋宁说更受一种新文化的影响。暂且权称这文化叫‘革命文化’罢。”②他指出,中华 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在北京存在着一个“大院文化割据地区”,一个源自革命文化的“新北京”,“我认为自己 是从那儿出身的,一身习气莫不源于此。到今天我仍能感到那个地方的旧习气在我性格中打下的烙印,一遇 到事,那些东西就从骨子里往外冒”③。革命文化是一种革故鼎新的政治文化,它是一种激进的、进步的、解 放的、创造的新型文化,是放眼未来、建设一个新世界的文化,其源头可追溯到辛亥革命,中间有国民革命、新 民主主义革命,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新政权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文革”期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 革命将激进的革命文化推向顶峰,也推向极端和偏至,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性后果。“新时期”以来的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是一个“去革命文化”的时代,革命文化逐渐淡出时代生活的中心,时 代主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融入世界,迈向现代化,知识精英的文化意识占据了主流话语。而王 朔小说对政治话语的嘲讽、颠覆恰逢其时。那么,既然曾接受革命文化的哺育,王朔为什么要对他所属的阶 层反戈一击呢?
2011 年第 11 期 总第 195 期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No. 11 General No. 195
20 世纪 90 年代社会转型中的王朔现象
张伯存
( 枣庄学院 中文系,山东 枣庄 277160)
[摘要] 王朔现象是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他勾连着革命文化、知 识分子文化与大众文化的 复 杂 关 系,他 维 系 着 文 学 与 传 媒、文 学 与 市 场 的 新 型 关 系,表 征 了 90 年代社会转型期的大众心理、权力、市场、消费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文化再生产的新机制以 及市场和消费主导的世俗欲望,他在市场意识形态的构建中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王朔现象; 90 年代; 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I206.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4145[2011]11 - 0056 - 04
王朔现象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个兼具独特性与复杂性的重要现象。本文将王朔现象作为一 个特定文本,研究它在 90 年代初期大众文化兴起时的典型意义和复杂性。诚如学者汪晖所言: “当代文化 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作为社会再生产一部分的文化生产。以王朔现象为例,人们关注的主要不是作为作家的 王朔或作为艺术创作的王朔小说,而是王朔作品如何进入当代文化生产,特别是如何进入电影和电视制作过 程的。王朔及其群体( 如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 在政治与市场的双重关系中闪转腾挪,宣泄愤懑,弱化社会 冲突的尖锐性,制造欲望,而在市场条件下,被制造的欲望又具有再生产的能力。换言之,王朔现象的根本含 义是他在当代中国特色的市场意识形态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① 我们必须追问的是: 王朔与各种文化形 态之间构成了一种怎样的复杂关系? 他在当代文化生产过程中,是如何倚重市场、媒体制造出世俗欲望的? 他在社会转型期中究竟扮演了一个怎样的历史角色? 他“在当代中国特色的市场意识形态的构建过程中” 是如何起到重要作用的?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王朔们曾经是新社会的精英阶层、红色贵族,心里有一种等级观念和身份上的优越 感( 这一点在王朔小说中多有表露) ,但是,在由政治等级秩序向经济等级秩序转型的过程中,他们中的一部 分所享有的政治特权消失了,从政、提干的路堵死了,下海经商又没有精明的商业头脑( 王朔早年就有失败 的经商经历) ,逐渐被社会淘汰,边缘化了,一事无成,成了落拓子弟,他们全部的失意与痛苦、愤懑与彷徨, 正产生在这一沦落的过程中,而残存的优越感又使他们拒绝过普通人的正常生活,于是他们成了“顽主”,在 “末路英雄”的焦虑情结中游戏人生,在颓废的外表下自怨自艾。这就是王朔创作时的心理机制。而这正迎 合了人们对极左的政治文化传统的厌弃心理,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他还是欣赏的,这时他可以说是和知识分子 短暂地站在同一个营垒,但他很快就将矛头指向知识分子精英阶层。
新项目专项资金资助( 资助编号: 200803082) 成果。 ①汪晖: 《90 年代的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载《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78 页。 ②王蒙: 《躲避崇高》,《读书》1993 年第 1 期。 ③王朔: 《我看大众文化港台文化及其他》,载《无知者无畏》,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3 页。
一 作家王蒙较早地对王朔小说及王朔现象给予了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在当时影响较大。他指出: “王朔 的玩世言论尤其是红卫兵精神与样板戏精神的反动”; “他和他的伙伴们的‘玩文学’,恰恰是对横眉立目、高 踞人上的救世文学的一种反动”; “亵渎神圣Biblioteka Baidu他们常用的一招”; “他撕破了一些伪崇高的假面”。② 王蒙的 观点表露出他对极左文艺政策肆虐时的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他因此对王朔小说中的“亵渎神圣”、“躲避崇 高”的文化姿态青眼有加甚至倍加青睐,但这只是一种表象,为什么王朔要采取这样的文化策略,王蒙没有 也不可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和深刻的剖析。 王朔小说的主人公一般是部队大院子弟、干部子弟,这是理解其小说的一个前提。王朔及其所属群体童 年、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充满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他们是被当做无 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来培养的。王朔曾夫子自道: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革命文化的强烈环境中 度过的”③。“从小我最大的欲望是解放全人类。这不是瞎说。我被灌输的这一套东西,不次于人家被灌输
56
的那种人应该正常发展,以及性的那种教育。我一直觉得我对人类负有责任,这个责任将通过人民解放军完 成。”①王朔身上融合了激进的反传统的革命文化立场和北京地域文化的优越感,他曾言: “我的心态、作派、 思维方式包括语言习惯毋宁说更受一种新文化的影响。暂且权称这文化叫‘革命文化’罢。”②他指出,中华 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在北京存在着一个“大院文化割据地区”,一个源自革命文化的“新北京”,“我认为自己 是从那儿出身的,一身习气莫不源于此。到今天我仍能感到那个地方的旧习气在我性格中打下的烙印,一遇 到事,那些东西就从骨子里往外冒”③。革命文化是一种革故鼎新的政治文化,它是一种激进的、进步的、解 放的、创造的新型文化,是放眼未来、建设一个新世界的文化,其源头可追溯到辛亥革命,中间有国民革命、新 民主主义革命,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新政权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文革”期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 革命将激进的革命文化推向顶峰,也推向极端和偏至,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性后果。“新时期”以来的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是一个“去革命文化”的时代,革命文化逐渐淡出时代生活的中心,时 代主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融入世界,迈向现代化,知识精英的文化意识占据了主流话语。而王 朔小说对政治话语的嘲讽、颠覆恰逢其时。那么,既然曾接受革命文化的哺育,王朔为什么要对他所属的阶 层反戈一击呢?
2011 年第 11 期 总第 195 期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No. 11 General No. 195
20 世纪 90 年代社会转型中的王朔现象
张伯存
( 枣庄学院 中文系,山东 枣庄 277160)
[摘要] 王朔现象是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他勾连着革命文化、知 识分子文化与大众文化的 复 杂 关 系,他 维 系 着 文 学 与 传 媒、文 学 与 市 场 的 新 型 关 系,表 征 了 90 年代社会转型期的大众心理、权力、市场、消费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文化再生产的新机制以 及市场和消费主导的世俗欲望,他在市场意识形态的构建中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王朔现象; 90 年代; 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I206.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4145[2011]11 - 0056 - 04
王朔现象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个兼具独特性与复杂性的重要现象。本文将王朔现象作为一 个特定文本,研究它在 90 年代初期大众文化兴起时的典型意义和复杂性。诚如学者汪晖所言: “当代文化 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作为社会再生产一部分的文化生产。以王朔现象为例,人们关注的主要不是作为作家的 王朔或作为艺术创作的王朔小说,而是王朔作品如何进入当代文化生产,特别是如何进入电影和电视制作过 程的。王朔及其群体( 如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 在政治与市场的双重关系中闪转腾挪,宣泄愤懑,弱化社会 冲突的尖锐性,制造欲望,而在市场条件下,被制造的欲望又具有再生产的能力。换言之,王朔现象的根本含 义是他在当代中国特色的市场意识形态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① 我们必须追问的是: 王朔与各种文化形 态之间构成了一种怎样的复杂关系? 他在当代文化生产过程中,是如何倚重市场、媒体制造出世俗欲望的? 他在社会转型期中究竟扮演了一个怎样的历史角色? 他“在当代中国特色的市场意识形态的构建过程中” 是如何起到重要作用的?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王朔们曾经是新社会的精英阶层、红色贵族,心里有一种等级观念和身份上的优越 感( 这一点在王朔小说中多有表露) ,但是,在由政治等级秩序向经济等级秩序转型的过程中,他们中的一部 分所享有的政治特权消失了,从政、提干的路堵死了,下海经商又没有精明的商业头脑( 王朔早年就有失败 的经商经历) ,逐渐被社会淘汰,边缘化了,一事无成,成了落拓子弟,他们全部的失意与痛苦、愤懑与彷徨, 正产生在这一沦落的过程中,而残存的优越感又使他们拒绝过普通人的正常生活,于是他们成了“顽主”,在 “末路英雄”的焦虑情结中游戏人生,在颓废的外表下自怨自艾。这就是王朔创作时的心理机制。而这正迎 合了人们对极左的政治文化传统的厌弃心理,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他还是欣赏的,这时他可以说是和知识分子 短暂地站在同一个营垒,但他很快就将矛头指向知识分子精英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