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序言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序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b7dfb4f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a5.png)
判断力批判序言读后感康德这个家伙,一上来就给我一种在搭建超级复杂积木的感觉。
他好像在说,我们前面已经有了两座哲学的大厦,一座是关于纯粹理性的,一座是关于实践理性的,现在呢,我要再架起一座桥,把它们给连起来,这座桥就是判断力批判。
这就好比在两个已经很酷炫的岛屿之间,他要造一个超级独特的浮桥,让两边能互通有无。
我一开始读的时候,心里就在嘀咕:“康德大爷,您能说得简单点不?”他的那些术语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我眼前蹦来跳去,我得费好大劲儿才能抓住一两个。
不过呢,慢慢地我就品出点味儿来了。
他说判断力批判就像是一个中间的调和者。
这就像是在一场辩论赛里,有两个很强势的辩手,一个代表知识,一个代表道德,然后来了个和事佬,这个和事佬就是判断力。
它要在知识的那种冰冷的事实和道德的那种火热的规范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让它们能和谐共处。
而且,康德还强调判断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这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个隐藏技能一样,判断力就是那个平时不怎么显山露水,但其实超级重要的技能。
它不是单纯地去判断对错,就像我们判断1 + 1 = 2那么简单,而是在一些复杂的、涉及到美呀、目的呀这些概念的时候发挥作用。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幅画,觉得它美,这可不是随便瞎觉得的,背后就有判断力在悄悄运作。
从这序言里,我还感觉到康德对整个哲学体系那种宏大的构想。
他就像一个超级建筑师,不满足于盖两座独立的小房子,而是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哲学王国。
判断力批判就是这个王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了它,整个王国就像缺了一块关键拼图,怎么看都觉得不完整。
总的来说,读这个序言就像是在哲学的大门口探了个头,虽然被里面那种高深的氛围弄得有点晕乎乎的,但也被康德这种构建庞大哲学体系的雄心给吸引住了,迫不及待想跟着他继续往这个哲学迷宫的深处走走看呢。
判断力批判康德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康德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5185c8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0a.png)
判断力批判康德读后感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对于纯粹理性哲学的批判性研究,被誉为现代哲学的里程碑之一。
在这本书中,康德试图回答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人类如何进行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以及世界是否存在一个终极真理。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对人类理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纯粹理性和判断力。
纯粹理性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能力,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判断事物的本质和形式。
而判断力则是我们对经验进行理解和判断的能力。
康德认为,只有通过判断力和纯粹理性的合作,我们才能够达到对于经验的真正理解。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受到了某些条件的限制,这些条件被他称为篱笆。
康德认为,篱笆限制了我们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使得我们只能了解到现象的表面。
康德通过分析判断力的运作过程,阐述了篱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的影响。
《判断力批判》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先天思维形式”。
康德认为,先天思维形式是一种固有于我们意识中的结构,它们不受经验的影响而存在,并决定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方式。
这些先天思维形式包括了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以及因果关系的理解等等。
康德认为,正是这些先天思维形式使得我们能够对现象进行理解。
康德还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是否能够对于超验世界进行认识。
他认为,超验世界是我们无法通过经验获得的现象,它存在于我们的认识之外。
康德认为,我们无法通过经验来获得关于超验世界的知识,因为我们的认知能力受到了篱笆的限制。
然而,康德也提出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通过道义理性和自然理性的合作,我们或许可以对超验世界有所了解。
在阅读《判断力批判》后,我深受康德的思想方式和思考方式的启发。
康德的思想深刻影响了现代哲学的发展,并且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自我的认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康德通过对于纯粹理性和判断力的研究,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并试图寻求对于超验世界的认识。
他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给予了我很多启示,使我对于哲学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判断力批判序言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序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d419943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a.png)
判断力批判序言读后感
康德这家伙,一上来就给我一种“我要开始讲大事儿了”的感觉。
他就像是一个特别严谨的建筑师,在构建一个超级复杂的哲学大厦,而这个序言呢,就像是大厦的蓝图简介。
我能感觉到康德试图把判断力这个概念单独拎出来好好说道说道,这就好比在一群小伙伴(之前的哲学概念们)里,发现有个小伙伴一直被忽视,然后他说:“这个判断力可不得了,咱得好好研究研究它。
”判断力在他的讲述里,就像是一个桥梁,连接着我们认知世界的不同部分。
之前我们可能把理性和感性分得很开,就像两个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但是康德说,判断力能在它们之间搭上线,让它们互通有无。
我特别喜欢他那种抽丝剥茧的劲儿。
他不是上来就给你一个干巴巴的定义,而是像个经验丰富的探险家,带着你在知识的丛林里穿梭,一会儿指给你看这个现象,一会儿又提醒你注意那个问题,然后慢慢地让你自己去领悟判断力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这也让我读得有点费劲,就像跟着一个快走的导游,我得一路小跑才能跟上他的思路。
而且,康德在序言里还透露着一种想要把整个哲学体系弄得更完美的野心。
他就像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看到自己的画作(之前的哲学体系)有那么一点瑕疵,就想用判断力这个神奇的画笔来补上一笔。
这让我觉得哲学不是那种僵死的东西,而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完善的生命体。
但是,我也得吐槽一下,康德的文字真的是有点绕。
有时候一句话我得读好几遍才能明白个大概,就像在解一团乱麻,好不容易解开一个小结,又发现后面还有更大的结等着我。
这也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吧,就像攀登一座高峰,虽然过程很艰难,但当你好不容易理解了一点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就像站在山顶看到了绝美的风景一样。
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读后感
![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4acf34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0.png)
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读后感读后感一嘿,朋友!最近我读了一本超厉害的书,叫《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
哎呀,读完之后,我这小脑袋瓜里可是冒出了好多好多想法呢!一开始读的时候,我还有点懵懵懂懂的,觉得这书里的概念好深奥啊。
但是慢慢地,我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它让我看到了社会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竟然隐藏着这么多的门道。
比如说,我们平时对于美丑、好坏的判断,好像很简单,就是凭感觉嘛。
但这本书告诉我,其实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在起作用。
我们的判断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条件等等这些东西塑造出来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买衣服的时候。
有时候我会觉得某件衣服特别好看,特别想买,可仔细一想,这不就是因为广告里、明星身上都在穿类似的款式,所以我才觉得它好看吗?原来我自以为的审美,其实是被社会影响的。
而且哦,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他们的判断力也不一样。
富人和穷人对于同一件事物的看法可能完全不同,这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想法有别,而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拥有的资源不同。
呢,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开了一双新的眼睛,能更清楚地看到社会的种种。
我也明白了,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那些所谓的“标准”,要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怎么样,我这读后感是不是还挺有意思的?读后感二亲,我来跟你聊聊我读《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的感受哈。
哇塞,刚翻开这本书,我就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神秘的知识宝库。
里面的东西一开始让我有点晕头转向,但是读着读着,我就被深深吸引住啦。
你知道吗?它让我发现,我们平常做的那些判断,原来不是那么简单随意的。
就像我们说这个人有气质,那个人没品味,好像就是随口一说。
但其实啊,这背后有着社会的大手在操控着呢。
比如说,我们觉得某种生活方式是高级的,另一种是低级的。
这可不是我们自己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社会告诉我们的。
广告啦、电视剧啦,都在给我们灌输这些观念。
还有啊,书里说不同的群体,判断的标准也大不同。
《判断力批判》读书报告
![《判断力批判》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2812ce06294dd88d0d26b5b.png)
《判断力批判》读书报告书名:《判断力批判》作者:康德翻译:邓晓芒校正:杨组陶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年月:2002.5内容简介:《判断力批判》第一页为中译者序,是译者对本书的概况介绍。
全书除了序言和一个完整系统的导言外,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前者又分为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和“辩证论”(其最后一小节题为“附录:鉴赏的方法论”),后者则分为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论”和“辩证论”及一个计有13节的“附录: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加上“对于目的论的总注释”。
读后感想:本学期我们有一堂“美术鉴赏课”,正好本书中第一部分就是“审美判断力批判”,所以我重点详读了该部分。
具体部分:来认识,而是通过想象力(也许是与知性结合着的)而于主体及其愉悦或不愉悦的感情相联系。
所以鉴赏判断并不是认识判断,因而不是逻辑上的,而是感性的【审美的】。
我们把这种判断理解为其规定根据只能是主观的。
”这就句话康德认为鉴赏判断是与逻辑判断,知性或理性判断相并列的,另外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不是把表像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认识的。
对于这个康德似乎只下了个结论,认为鉴赏判断,知性判断,逻辑判断是彼此独立的,一旦知性判断、逻辑判断介人鉴赏判断,审美便会失去“纯粹性”。
但是他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三者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如何鉴别。
记得上马克思课是,老师告诉我们要用辩证法的认识更多取代形而上学的观点,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绝对独立的两个事物或规律。
例如我们今天所说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感性是表面,理性是深层,没有表面就不会有深层的认识:再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一个是跳跃式的想象,一个是事物的层层推理,但是有时候跳跃式的想象可以帮助推理出真正的结论。
另外,审美判断应该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交流,无论失去那一个,都不能完成审美活动。
可是康德却强调审美只能是“主观的”。
(在P39,第13行)他解释说:“我们只想知道,是否是这一表象在我心中就会伴随有喜悦,哪怕就这个表象的对象之实存而言我会是无所谓的。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fc5232850e2524de4187ecb.png)
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课程论文《判断力批判》读后感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12级学号:201202010001姓名:张丽凤《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与柏拉图、奥古斯丁并称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
康德的研究涉及伦理学、神学、宇宙哲学、美学、逻辑学、和知识理论等广泛领域,其中,三大批判著作───《纯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是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三大批判”分别探讨“知”、“意”、“情”三种基本能力,而这三种能力对应的目标是“真”、“善”、“美”三大领域,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研究了愉快及不愉快的情感能力即判断力,而判断力介于知性和理性之间,可以把两者联系起来了于是就要对判断力加以批判研究.判断力,就是在认识能力中一个居于知性和理性之间的中间环节,又是一种先天的立法能力。
将特殊置于普遍之下的能力即为一般判断力,假如给予了特殊,判断力只能去寻求普遍了,此时,判断力就是反思性的.审美判断力就是反思性的.判断力在自己的主观思考中有自己的一个对于自然可能性的先天原则,它不是借此向自然颁布规律,而是反思自然,从而为自己颁布规律,就是说,并不是我们规定自然是什么样的,而是规定我们自己心中的自然是什么样的。
反思性判断只能作为规律自己给自己,不能从别人那儿拿来,也不能颁布给自然。
接下来讲审美判断力,它的特殊性在于是按照规则而非概念对某物做出判断。
当我们看某一客观物时,当对象的表象也就是其外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的同时能直接与我们愉快的情感相结合时,这个表象本身就是审美对象.就是说,观察客体的表象后,我们给出了自己先天的看法、判断,这些看法判断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愉快的感受,那么这个判断就是对客体的审美判断。
这时,我们就称该对象为美,称凭借这样一种愉快而做出的判断的能力为鉴赏。
我们分辨某物是美是丑,是通过想象力把一个表象与他的主体包括我们当时的情感(无论是愉快还是不愉快)联系起来,而我们谈的审美判断就是一种感性,通过感性来审美,而不是通过认识能力来审美。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f86ac26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e.png)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著的一本哲学著作。
这本书是康德在哲学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读完《判断力批判》后,我深受启发。
康德曾说过:“一切属事物的知识都始于直觉,而先天直觉的根据是没有变更的一类体验。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直觉开始的,也是通过理性思维来加以分析和判断的。
《判断力批判》主要探讨了判断力的概念,并分析了判断力对认识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判断力是理性的形式,是对知识进行整合和判断的能力。
它不仅仅是对事实的描述,更是对事物真相的认知。
康德通过对判断力的批判,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理性的极限,指出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受到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限制的。
康德将认识分为两个层面,即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觉和直觉来获取的认识,它是最初的认识,也是判断力的基础。
概念认识是通过思维和推理来形成的认识,它是对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康德认为,判断力的作用就是将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进行整合和判断,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康德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
先天直觉是指我们与生俱来的知识和认识能力,它是判断力的基础。
经验直觉是指通过感觉和直觉所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它是判断力的来源。
康德强调,判断力的发展离不开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共同作用,同时也指出了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
通过阅读《判断力批判》,我对人类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的认识是从感性直觉开始的,通过判断力进行整合和判断,最终形成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同时,康德也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我们的认识受到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限制,因此我们无法对事物的本质有绝对的认识。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本深奥而值得思考的哲学著作。
它让我对人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认识的局限性。
这本书对于哲学和认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我们个人的思维和判断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判断力批判(序言)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序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276432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96.png)
判断力批判(序言)读后感这篇序言就像一个神秘的大门,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考世界。
我感觉它在跟我聊天,告诉我一些很重要的东西。
里面有好多的观点,就像星星一样在我脑袋里闪闪发光。
比如说,它让我想到我们在生活中的选择。
就像我们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会面临一个小的“判断力考验”。
是去操场跳绳呢,还是在教室里看会儿书呢?这就需要我们去判断。
如果我觉得自己精力很充沛,想活动活动,那我可能就会选择跳绳,像一只快乐的小兔子一样在操场蹦跶。
这时候,我的判断力就起作用啦。
书里的思想也让我想到我们班的小组活动。
老师让我们分组完成一个手工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判断用什么材料,怎么做才能让作品又好看又牢固。
有的小组一开始想把所有好看的材料都堆上去,结果发现作品歪歪扭扭的,不好看也不牢固。
这就是没有好好运用判断力呀。
而那些成功的小组,他们就像聪明的小工匠,仔细地思考、判断,选择合适的材料,用合适的方法,最后做出了很棒的作品。
读这个序言的时候,我还想到了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爬山。
在山脚下的时候,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条看起来比较平坦,另一条看起来有点陡。
我们要判断走哪条路。
如果只想着轻松,走平坦的路,可能就会错过山上一些很美的风景。
最后我们选择了有点陡的路,虽然爬山的过程有点累,但是我们看到了特别美的云海,还看到了好多可爱的小动物。
这就是判断力带给我们的惊喜。
我希望以后我能更好地运用我的判断力,就像一个小小的智者一样,在生活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去发现更多的美好,收获更多的快乐。
这篇序言就像一个好朋友,在我成长的路上悄悄地告诉我这个很有用的秘密呢。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f1256bf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7.png)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著作,通过对判断力的分析和批判,探讨了人类认识、理性和判断的局限性和先验条件。
阅读这本书,我深感康德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和独到之处,也对判断力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康德对判断力的批判让我意识到,判断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能力,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和先验条件。
康德认为,人类的理性只能认识经验世界中的有限部分,而判断力的作用则是将经验世界中的有限部分进行整理和归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但是,由于人类的理性和判断力都存在先验条件,因此我们的认识和理解总是受到限制和扭曲。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更加谦虚和谨慎地对待知识和真理。
其次,康德对审美判断的探讨让我深感哲学的智慧和美感。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基于主观感受的,但同时也是一种理性的判断。
美不在于事物的本质和属性,而在于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意识到,美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我们对于世界的感受和体验的反映。
同时,康德也强调了美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美是一种超越个人感受和经验的普遍必然现象。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美的本质和意义。
最后,康德对判断力的探讨也让我意识到自身在思考问题和判断事物时所存在的局限和偏差。
通过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过程,我发现自己的判断往往受到个人经验和情感的影响,而忽视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思考。
康德的思考方式提醒我要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避免陷入主观偏见和狭隘视野的局限。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判断力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先验条件,提醒我要更加谦虚、谨慎地对待知识和真理;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美的本质和意义,培养了自己更加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和洞察力。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1608f47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e.png)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哲学三部曲中的压轴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美学的著作,更是对人类认知与判断能力的深入剖析。
这部作品让我深感震撼,不仅因为它独特的哲学视角,更因为它对我个人的认知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主要探讨了审美判断力的问题。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方式,它不同于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这种判断力的特点是,它既不完全依赖于概念,也不完全依赖于经验,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反思方式,将两者结合起来。
这种反思方式,康德称之为“判断力”。
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它不受任何外在目的和规则的束缚,只是为了自身而存在。
这种自由性,让审美判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它不仅能够超越经验和概念的限制,还能够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
此外,康德还深入探讨了审美判断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审美判断虽然是一种自由的游戏,但它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相反,它对于道德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审美判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判断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更加坚定地追求道德理想。
在阅读《判断力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康德对于审美判断的独特见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认知方式。
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都受到了经验和概念的限制,无法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
而康德所倡导的反思方式,让我意识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即通过超越经验和概念的束缚,来更加深入地理解世界。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部极具深度的哲学著作。
它不仅揭示了审美判断的本质和意义,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方式。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深化了对康德哲学的理解,还对自己的认知方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这种认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判断力批判 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c5308e25ef7ba0d4a733bcb.png)
深入简出,精心学术,十年磨剑,终成批判流芳。
体大思精、逻辑谨严,承前启后,跨越哲学高峰。
人性之美,道德之善,犹作香草美人,实为康公所重。
然本书之晦涩,亦令余痛苦不堪。
吾羡康公之才,更慨君之专注。
反思之余,更甚自责。
欲效其能,探哲学之奥秘。
塑主观之于审美,犹客观之于目的。
判断力之分别,在于此耳。
康公大才,构哲学之桥梁,绘美学之经典。
美之真谛,空谷幽兰,心诚所致,弃绝功利。
反思今之现状,拜金盛行,物欲横流。
衡美纯心,近乎绝迹,实为民族憾事。
以无为之心观,以自然之心思,大美无言,自在我心。
康公创世之作,泽及后人,吾等不才,高山仰止。
欲追其后,踽踽独行,埋头书海。
以行胜言,不负先辈遗志,尽吾所能,创吾美学之盛。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锦集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锦集](https://img.taocdn.com/s3/m/875cf02304a1b0717ed5dd8b.png)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锦集《判断力批判》是一本由[德]康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页数:2000-06-01,特精心从网络萨德基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判断力批判》精选点评:●看不懂系列●我一直怀疑用著述的方式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是如何可能的。
即便我们不完全否定一些非理性的思想,它们是否适合著述这种表达方式也是值得质疑的。
(或者说我们通过著述也只能窥见前人思想的冰山一角?)从康德对诗歌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来康德认为语言是可以超出进行讨论描述成功经验运用的应用而暗示人们关于物自体的东西的,但又强调物自体的东西不可说而只可类比和被,那么言说和类比与被象征之间的界限呢?康德认为科学家不要天才,但我觉得科学和艺术的逻辑是一致的。
另外不知道关于简单把康德简单地想像成启蒙乐观主义者的印象是哪来的,此著中康德展现出的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恐惧和职业道德关于信仰的探讨几乎让人想起克尔凯郭尔,沃格林评价谢林的话似乎也可以适用于康德:很多事他不是想不到,但他还是顽固地不放弃将这些希望整合起来避免偏执一端的因素。
●常读常新这个翻译。
●出外我走过无聊大一●天才人文主义者的天才之作。
●终于多亏航班延误才加快了阅读进度●只看完了上卷……真的瑟瑟发抖,很多都没看明百!●完成学业也不知道在读什么(自己是脑残怪谁啊)●宗先生的很有味!●判断力批判意在将纯粹理性批判的知性和实践理性的理性链接起来,形成真正的体系.底下从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引申出了审美和崇高,再引申出了自然实际上的合目的性,即文化是一切的最高目的,道德是终极目的。
是由自然人到文化人长,进而到道德人的概念结构。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一):take notes第五节:愉快的东西使人满足,美的东西单纯地使人青睐,善的小东西受人尊敬(赞许),即被年轻人加上一种客观价值。
无理性的动物也可以感到愉快;和美却只是对人才有效,“人”指既具有动物性又具有理性的东西,不单纯作为理性的东西(例如精灵),也作为动物性的东西;善则一般只对具有理性理性的优秀人才有效。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5de4ca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0b.png)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和判断力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于认识论和道德哲学的深刻思考。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康德对于人类理性和道德的深刻洞察,也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判断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于认识能力和判断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判断力则是人类理性的一种表现。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们需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理解和解释所接触到的事物,这种判断力不仅仅是基于经验和感觉,更是基于理性和道德的。
康德强调了理性和道德在判断力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理性和道德的引导,人们才能做出真正正确的判断。
在读完《判断力批判》后,我对于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判断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自己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感觉和经验的影响,而忽视了理性和道德的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的影响,很难做出真正正确的判断。
而通过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我开始意识到了理性和道德在判断力中的重要性,也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过程。
除此之外,《判断力批判》对于道德哲学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康德强调了道德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他认为道德不是基于个人感情和欲望的,而是基于理性和道德法则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很难做到真正的道德行为。
而通过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道德行为,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真正的道德行为。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著作,通过对认识能力和判断力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于认识论和道德哲学的深刻思考。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判断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道德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判断力批判》将会对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使我成为一个更加理性和道德的人。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2c0967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a.png)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读后感近来,笔者读完了一本名为《判断力批判》的书籍。
正如书名所示,该书主要讲述判断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批判。
这本书引起了笔者的深思,以下内容是笔者的读后感。
一、判断力的重要性判断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判断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具备较高判断力的人,可以更加清晰地分辨是非对错,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具备较高判断力的人,往往也更加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和预测未来的趋势和方向。
二、如何提升判断力该书中还介绍了提升判断力的方法。
首先,要广泛涉猎各种领域的知识,增加自己的阅历。
其次,要经常进行思考与分析,不仅仅是对事物表面的认识,更要了解其内在规律和本质。
最后,在面对问题时,要冷静客观,不受情绪的影响,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以此来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批判书中还重点介绍了批判这一重要能力。
批判是基于合理的论据,对某件事情进行有序的分析和评估。
进行批判时,要注重证据和逻辑的严密性,不盲目跟从他人的观点,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此外,批判也需要谨慎,不能一味批判,忽略了事物的积极面。
四、对于未来的启示该书对笔者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也有很大的启示。
首先,笔者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和批判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其次,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方式,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批判能力。
总的来说,这本《判断力批判》是一本很好的读物,通过阅读,我切身体会到了判断力和批判的重要性,并学到了提升自己的方法。
我相信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这些知识会助我一臂之力。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精选1600字范文欣赏.doc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精选1600字范文欣赏.doc](https://img.taocdn.com/s3/m/b5554e07172ded630a1cb67a.png)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精选1600字范文欣赏《判断力批判》是一部由德国作家伊曼努尔·康德著作的书籍,是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之一。
为该书在网上的拼缝也是相对较高,下面就跟我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三个多月前,我的一位尊贵的师友在同学群里推荐我读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当时是这么说的“我给你出个主意,硬着头皮把这本书读完,不能看电子书、不能看书评。
别管能不能读懂,只要读完就算胜利,你的水平就能提高一大截。
”不瞒你说,我一直对这种偶遇神仙高手、传授武功秘籍的事儿特别向往,况且哲学嘛自己还是有过爱好的。
读高中的时候,郭老师讲马哲,我听得很带劲。
大学的时候,老子《道德经》也读了几遍,每次读都觉得很有嚼头,庄子、论语也略有涉猎。
考研的那段时间,最喜欢花功夫的,除了英语就是政治。
所以,跟我推荐的这本书,我是有信心啃完的,信誓旦旦的说在8.15小日本投降纪念那天前读完。
条件具备后,我专程去书店买了正版书,大大方方的用钢笔在扉页上写上名字、购书时间地点。
结果是怎样的?大学的时候,专业课的书看不懂,我是原谅了自己的,毕竟里面有计算啊、基本概念之类,而且当时学的时候也不知道可以用在哪里,啃透的动力也不强。
但是这本哲学书真是让我开了眼了,传说中的每个字都认识、差不多每个词、术语都听说过,但是一段话读下来完全不知道要讲什么。
按我老师说的,硬着头皮读下去,偶有那么几段有一点感觉,真是服了人家德国搞哲学的——别人写社科专著,而且是抽象的哲学,竟然用严谨的逻辑来论证,就好像我做数学证明题那样的过程。
无怪乎大学时两门用英文原版教材的专业课,我觉得写的深入浅出,特别好懂。
而我们的大学专业书怎么写,写书的大牛的口头禅是“不难理解”、“由此可见”,——根本就看不到逻辑过程在哪里,到底有几条论据、论据和论点之间的逻辑关联是什么。
这就是我最近常说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喜欢故弄玄虚,搞个概念出来,把它当神奇的布袋,什么都能往里面装,装进去之后你也别指望能看清楚袋子里到底有什么。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7db677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66.png)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康德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严密的逻辑,对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批判。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康德对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思考和对于判断力的重视,同时也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首先对认知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理性的一种表现,是人类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
而判断力则是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对于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康德指出,判断力不仅仅是一种直觉或者主观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严密的逻辑和理性的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通过对认知能力和判断力的深入研究,康德提出了“先验认知”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并不是完全依赖于经验和感觉,而是在经验和感觉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
这一思想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新颖和深刻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也让我意识到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另外,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还对美学和伦理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美学和伦理学是人类判断力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美学和伦理学的研究,人类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和理性思维。
这一观点让我对美学和伦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美学和伦理学对于人类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阅读《判断力批判》,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康德对于人类认知能力和判断力的重视,也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意识到,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严密的逻辑,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只有通过对美学和伦理学的研究,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和理性思维。
因此,我会继续深入研究康德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也希望能够在美学和伦理学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判断力批判》是一部思想深刻、逻辑严密的著作,它对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批判,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也让我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判断力批判的1000字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的1000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00370b2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91.png)
判断力批判的1000字读后感判断力批判的1000字读后感这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康德的代表作。
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本书。
在前两部《批判》中,康德分别探讨了理性认识和道德意志的先天法则,认为世界分为现象界与物自体两个领域。
前者受自然必然律支配,属理解力的认识范围;后者属道德意志范围,行使的是自由的道德律令。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寻求两个分割的世界的沟通,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书中讲到艺术与天才等问题,阐述了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科学工艺品、与手工艺品的区别,认为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
天才的四个特征:即天才不循规蹈矩,具有独创精神;天才不是靠人传授的,只能从天才的作品中窥见法则。
“知识”对于“道德”绝无影响,“道德”却必定影响“知识”。
逻辑的形式就表现为“判断力”在“概念”和“推理”之间的“连接”作用。
此书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的判断力批判》两部分。
前一部分,重点分析美和崇高两个范畴。
从质上讲,“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从量上讲,“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从关系上讲,“美,它的判定只以一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即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根据的”,这也就是美的没有明确目的而却有符合目的性的矛盾或二律背反;在“崇高的分析”中,把崇高与美作为两个对立的审美范畴,提出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的概念。
康德认为,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美感是直接单纯的快感,美可以在对象的形式中找到;而崇高的对象既无形式又无限制,它只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心里,崇高感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并与人的理性观念密切相关,由此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的重要命题。
后一部分则从审美判断力的“主观合目的性”转向对自然界有机体组织的“客观合目的性”的探讨,辩证地表述了康德自己的自然观。
这本书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
它对费希特、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a42dc5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3.png)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它是康德在哲学领域的巅峰之作。
这本书对我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让我深刻明白了判断力在我们的思维和决策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判断力批判》的一些个人感悟。
第一,判断力是认识世界的工具。
康德指出,判断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种客观而准确的认知能力,更是一种主观活动,需要个体自身的主动参与。
通过判断力,我们可以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建立起一种可以普遍适用的规范。
判断力不仅仅是凭借观察和经验形成的直觉判断,更是需要通过概念和思维的运作来进一步完善。
第二,判断力需要遵循规则和原则。
康德认为,判断力的运作需要遵循两个重要的原则:可能性原则和必然性原则。
可能性原则强调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要保持开放和灵活,不仅要接受已有的经验,更要主动寻求新的可能性。
而必然性原则则强调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要有一定的逻辑和规律可循,不能随意主观臆断。
判断力需要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寻求真理和客观性。
第三,判断力需要通过思维的运作来完善。
康德提出了判断力的三个层次:感性判断、概念判断和理念判断。
感性判断是指通过感官和直觉对事物进行初步的认知,它是判断力的基石。
概念判断是通过概念和思维来提炼和归纳感性认识,使之具有更广泛和普遍的适用性。
理念判断则是通过对概念的综合和推理,从而建立起一种普遍适用的规范和原则。
这三个层次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判断力的运作链条。
第四,判断力需要培养和发展。
康德认为,判断力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需要通过教育和实践来培养和发展的。
在教育领域,判断力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概念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实践中,判断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逐渐提升和完善。
通过阅读《判断力批判》,我深刻感受到了判断力在我们的思维和决策中的重要性。
它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的思维能力,更是一种对真理和客观性的追求。
《康德三大批判》读后感
![《康德三大批判》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fba74b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0.png)
《康德三大批判》读后感《康德三大批判》宛如一座巍峨的哲学丰碑,在思想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引导我们对人类的认识、道德和审美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人类的认识能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探索。
他试图为人类知识划定界限,区分现象与自在之物。
他指出,我们的认识开始于经验,但并非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因为我们的知性中有先天的认识形式。
时间和空间作为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使得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成为可能。
而范畴则是知性的先天形式,它们对感性杂多进行综合统一,从而形成知识。
例如,因果范畴让我们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然而,当我们试图超越经验去认识自在之物时,就会陷入二律背反的困境。
这使我们明白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它在认识领域有其边界,不能盲目地追求对超验对象的认识,为科学知识的可靠性和局限性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实践理性批判》则将我们带入了道德的王国。
康德认为,道德是基于纯粹实践理性的,道德法则是先天的、普遍的。
他提出了著名的“绝对命令”,要求我们的行为准则要能够成为普遍的立法原则。
这种道德观强调了道德的自主性和无条件性,与基于经验或功利的道德理论划清了界限。
比如,诚实是一种道德要求,并不是因为诚实能给我们带来好处,而是因为诚实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义务。
康德的道德哲学让我们重新审视道德的本质,将道德从外在的功利考量中解放出来,回归到人的内在理性和自由意志,促使我们在行为选择时遵循道德的绝对命令,追求道德上的完善。
《判断力批判》像是一座桥梁,连接了认识与道德的鸿沟。
判断力在康德这里有其独特的地位,特别是审美判断力。
审美判断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判断,当我们在欣赏一朵花时,它没有具体的实用目的,但却给我们一种合目的性的美感。
这种美感是主观的,但又具有普遍可传达性。
康德还探讨了崇高感,崇高与美不同,它往往伴随着一种对无限的敬畏和超越感性的精神体验。
通过审美判断力,康德为我们理解人类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为沟通自然与自由、认识与道德搭建了一座美学的桥梁,丰富了我们对人性和世界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课程论文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12级
学号:************
姓名:***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与柏拉图、奥古斯丁并称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
康德的研究涉及伦理学、神学、宇宙哲学、美学、逻辑学、和知识理论等广泛领域,其中,三大批判著作───《纯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是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三大批判”分别探讨“知”、“意”、“情”三种基本能力,而这三种能力对应的目标是“真”、“善”、“美”三大领域,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研究了愉快及不愉快的情感能力即判断力,而判断力介于知性和理性之间,可以把两者联系起来了于是就要对判断力加以批判研究。
判断力,就是在认识能力中一个居于知性和理性之间的中间环节,又是一种先天的立法能力。
将特殊置于普遍之下的能力即为一般判断力,假如给予了特殊,判断力只能去寻求普遍了,此时,判断力就是反思性的。
审美判断力就是反思性的。
判断力在自己的主观思考中有自己的一个对于自然可能性的先天原则,它不是借此向自然颁布规律,而是反思自然,从而为自己颁布规律,就是说,并不是我们规定自然是什么样的,而是规定我们自己心中的自然是什么样的。
反思性判断只能作为规律自己给自己,不能从别人那儿拿来,也不能颁布给自然。
接下来讲审美判断力,它的特殊性在于是按照规则而非概念对某物做出判断。
当我们看某一客观物时,当对象的表象也就是其外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的同时能直接与我们愉快的情感相结合时,这个表象本身就是审美对象。
就是说,观察客体的表象后,我们给出了自己先天的看法、判断,这些看法判断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愉快的感受,那么这个判断就是对客体的审美判断。
这时,我们就称该对象为美,称凭借这样一种愉快而做出的判断的能力为鉴赏。
我们分辨某物是美是丑,是通过想象力把一个表象与他的主体包括我们当时的情感(无论是愉快还是不愉快)联系起来,而我们谈的审美判断就是一种感性,通过感性来审美,而不是通过认识能力来审美。
就是说,你看到一个物体时,不是将它看成什么,而是从它呈现在你面前的样子看,是否愉悦了你的心情,若是你愉快了,那么这个物体就是美的。
《判断力批判》认为,人的情感在本质上是想像力、知性、和表现力和谐的产物。
情感的对象既不是现象,也不是本体,而是美。
美的形态是现象的,却不是认识。
美的本质是本体的,但不是道德、信仰。
情感与美完全独立。
作为主体功能的理性,在现象界中呈现为认识过程中的价值判断,在本体界中还原为人的实践行为的文化自由本质,而在审美界中,理性则表现为以自由为本质、以现象为形态并基于想像力的理念。
康德说:“想像力的这一类表象叫理念,部分是由于它们至少追求超越经验界限的某些事物去寻求接近理性概念的表象,给予这些理性概念以客观现实性的外貌,另一方面,并且主要的是因为对于它们作为内在的诸直观没有概念能完全切合着它们。
”这就是说,在审美中,理念以自由为本质,使审美成为一种主体的文化活动。
《判断力批判》认为,审美是具体的,一般可分为“优美感”和“崇高感”二类,并且审美意识还以艺术作品的方式过得物化。
这样理念在不同的审美形式中有着相对独特的具体功能。
康德把主体“情感”对客体纯形式的观照称为“优美感”。
“优美感”集中表现了康德对审美的四大规定,即审美四契机:第一契机是鉴赏判断按照至来看的契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厉害观念的愉快感和不愉快感对某一对象或是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第二契机是鉴赏判断按照量来看的契机,美是无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东西。
第三契机是鉴赏判断按照在它们里面观察到的目的的关系来看的契机,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如果这形式是没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到的话。
第四契机是鉴赏判断按照对对象的愉悦的模态来看的契机,美是那不依赖概念而被认为做一个必然的愉快的对象。
在优美感中,理念起着一种质的规范作用。
“优美感“本质上是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审视,是对人作为主体建构自然对象、展示“存在”意义的确证。
审美判断力的合目的性、想像力、由特殊找寻普遍及其只与对象形式联系的特征使其在展开的判断中生成了审美过程。
而美的本质就居于审美过程之中。
康德正是在作为美的根源───审美判断力生成的审美过程从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厘定美的本质:
1.判断的质方面
美是一个主体的情感过程。
但这个过程的情感性质既不同于具体欲望满足所产生的纯感性愉快,也不同于道德行为引起的纯理性愉快。
纯感性愉快和纯理性
愉快都与对象的实存有关,关涉对象的具体内容。
这两种愉快都在各自同化对象、使对象失去独立存在意义中实现。
换个角度看,情感关涉内容必受到内容的限制,因而纯感性和纯理性的愉快都具有功利成分,也都是有限的,不自由的。
而在美中,判断只涉及判断对象的形式,这形式又契合着判断的目的,所引起的情感愉悦始终观照着形式自身,对象形式在鉴赏过程中处于自足的位置上,拥有独立的价值。
由于只涉及对象形式而远离内容,美产生的情感自然不会受到实存的影响、内容的限定。
所以这种情感是自由的。
2.判断的量方面
美作为判断功能的实现,其判断是单称的。
判断客体与判断主体的关联不以概念为中介却孕纳着普遍性。
这是因为一般单称判断的对象是先于判断的实存,只有主体在同化它时引起主体反应后才能对它的性质下判断。
显然在一般单称判断过程中,主体反应在前,判断在后,判断结果仅对判断个体有效。
美则是先有了判断,然后才在判断过程中生成了被判断的对象───形式和主体反应───情感。
美的判断在先,快感在后,对象与情感的单称性蕴寓着判断的先验性,表达着判断力在想象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式符合由想像力与知性能力之间的和谐所建构的普遍性。
3.判断的关系方面
在一般的判断过程中,判断对主体的满足总具有直接而明确的目的。
但美既与实用、欲望、伦理、实践无关,又无明晰的概念逻辑,从而也就无任何特定目的无涉,仅仅是想像力与知性能力趋于一定的和谐自由才使美具有了某种合目的的性质。
这种合目的性是“没有目的的目的性,只要我们并不把这个形式的原因归于意志,而只有通过溯源到意志,使它的可能性的解释对我们是可理解的,并且我们对于它的可能性并不总是要从理性的观点去认定它。
我们至少可以依据形式,察觉到一种合目的性,而并不去把它归诸某种目的”。
4.判断的模态方面
美体现着合目的性,具有普遍的有效性。
所以美不仅是感性现实的,也是本体必然的。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所产生的愉快是必然的,但这种必然性不是一个理论的客观的必然性,而是一种主观的必然性。
因为审美判断的必然性不是从一定的概念引伸出来的,而是“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
康德指出,
审美判断的必然性是以先天的“共通感”为前提和条件的。
共通感是“一种情感的普遍传达性”,它是我们设想的一种理想规范,否则人与人之间就不能产生共同的美感,审美判断就不可能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通过以上四个主体契机方面的考察,康德确信:①美不涉及对象的内容并与功利性质无关。
美不是实践。
②美是单称判断,不涉及概念。
美不是认识。
③美不涉及明确概念和目的,却使对象的形式暗合着主体的心意活动。
美无目的而又合目的。
④美是一种具有合目的普遍性和传达有效性的观照过程。
总之,在康德看来,美的特征就是:美是无功利关系的愉悦,无概念的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概念的必然性的对象。
所以,审美判断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既是经验的又是先验的,是想象力的自由与知性规律的和谐一致。
在康德那里,审美判断及其对象审美,是一系列矛盾的统一,是组成其哲学体系的中介环节,也是继承和综合经验派和理性派的思索成果,因而康德美学在美学发展史上是一个转折点,具有继往开来的作用,为后代美学留下了很多的启发。
康德的美学思想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