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过程中的完全对等和有效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过程中的完全对等和有效翻译
[摘要]翻译理论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翻译的过程就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对于这一过程的研究,很多学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工作,但是无论译者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翻译中完全对等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有效翻译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关键词]翻译完全对等有效翻译
一、完全对等翻译的不可能性
交际是语言的基本功能,也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手段,翻译在持不同语言的两国人的交际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译者总是想使原文与译文无论是在内容上、形式上还是风格上达到完全一致的对等,但是完全一致的对等是个理想状态,很少能够达到,这归根于以下原因。
1.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是有距离和差异的
由于人类的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诸如生态环境、物质文化、社会习俗、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给翻译带来许多障碍,这多方面的差异必然在语言中有所反映,比如文化的缺项造成语言词汇的缺项(刘利华,1999)。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短语或某句话不一定能够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与它在内涵和外延意义上完全相同的对等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译者找不到对等的翻译,至少可以做到对应翻译。如:“水中捞月”被翻译成英语应为“to fish in the air”,“木已成舟”被翻译为“what is done cannot be undone”,“瓮中之鳖”被翻译为“a rat in the hole”等等。
2.语言根植于文化并从属于文化,文化在文字翻译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保持原文文化色彩与译文的可理解性之间译者有时只能取其一。尽管有时译者可采取一些措施来弥补这一损失,如加注解、加解释等,但是这些方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译文永远不能译出原文所包含的所有信息和情感联想,这一观点在某一则广告翻译中得到体现。如中国有名的电池品牌“白象”的英译,白象被译成“white elephant”。“白象”在汉语中象征着运气和好运,但是“white elephant”在英语国家里会引起不好的联想。A white elephant是一个典故,源出过去某国国王送给他不喜欢的臣子一匹白象,使他不得不耗巨资喂养这一珍贵动物,这一沉重包袱终使其破产,所以现在白象用来代指一些昂贵却无用的东西,难怪“白象”牌电池在英语国家的销路不好。每一种语言中的词汇都与其文化密切相关,在内涵意义上肯定有所不同。所以形式上看似对等的词语不应被轻易地看作是完全对等语,这也使完全对等翻译变得不可能。
3.翻译是个涉及人为努力的过程,恐怕世上再好的翻译机器也不及人的大脑
翻译是一个在一种语言中重现在另一种语言中被表达的信息的过程。这种“重现”涉及了译者的努力,他需要准确无误地、全方位地理解原文,然后组织另一种语言重现原文信息,我们可以把这两个过程分别叫做“理解过程”(comprehension)和“组织过程”(formulation)。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在这两个过程中出现的微小错误和不足都会使译文与原文相背离。然而没有人能完全准确无误地完成这两个过程。有时我们在理解原文语言方面都存在障碍,更不用说去理解一门外语了。
二、有效翻译的可能性
上面提到完全对等在翻译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有效的充分的翻译却是可以达到的。因为奈达曾指出,在文化和众多人类语言中,共性总大于个性。人类本身以及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如地理、季节气候、人类劳动等方面的知识体验都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基于这些共性奈达说“翻译中的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但是有效、充分的翻译却是可以达到的,主要出于三个原因:语言普通性的存在、文化相似形的程度和人类的智力能力”(absolute eq uivalence in translating is never possible,But effective translating can be accomplished,and for three reasons:the existence of language universals,the extent of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certain intellectual capacities of all people)。
尽管语言中存在距离,每种语言都有自身的特点,但是“所有语言90%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语言的共性远远大于语言之间的差距”(at least ninety percent of the fundamental structures of all languages are quite similar,and language universals far outweigh the divergences)(奈达,2001)。奈达曾说过“世界上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共性。思想完全可以沟通,这是翻译之所以能实现的客观基础。”正是由于语言相似形的存在,任何在一种语言中被陈述的事物也当然能够在另一种语言中被陈述(Anything that can be said in one language can certainly be said in another language),所以有效翻译能够实现,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原语在各个层面上的信息都能被传译到译入语中去。
另一方面语言是开放的,语言中的词语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发展、变化和消亡。语言发展的一个表现就是它在不断地吸收外来语,这包括向其他语言借词。例如,比起盎格鲁-撒克逊的词汇,现代英语的词汇得到极大丰富,这归功于它多年来不断地从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等语言中借取词汇。借用词汇为跨文化翻译奠定了基础,同样语言的这种开放性也使有效翻译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刘利华.常规关系意识与英语隐喻翻译.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1999,12(4).
[2]奈达.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李健.英汉语隐喻的跨文化对比及翻译.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第二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