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S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章 文化遗产的概念
关于遗产的概念
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我们目前正在享用 并要传给后代的,让他们学习、赞叹和享 用的东西。
我们想保存的地方和物体,他们来自 我们的祖先,十分美丽。从科学的角度是 非常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典范,是生活和 灵感的源泉,是我们祖先的生活、历史的 见证。
关于文物的概念:
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 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 外国历史环境的保护和规划》,王瑞珠,淑馨出版社
• 《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紫禁城出版社, 1993
• 《朔州崇福寺弥陀殿修缮工程报告》,文物出版社,1993
• 《西藏布达拉宫修缮工程报告》,文物出版社,1994
• 《紫禁城建筑研究与保护》,于倬云主编,紫禁城出版社, 1995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阮仪三、王景慧、王 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二部分:
认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发展历 史以及中国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介绍中国 相关的保护法规、理论和基本技术,要求 对国际和中国相关文献进行比较,认识中 国文化遗产保护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 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
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以不可移动文 化遗产(文物建筑)为主介绍相关的理论、 主要的操作程序和保护实例。要求选择一 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如建筑、历史地段 做出保护设计草案,同时提出对其中可能 包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建议。
二,对艺术价值进行保护的时代
十四世纪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 现,阶级矛盾尖锐化,人们开始反抗教会的专制。 在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开始了一场决定未来世 界命运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力 图打破旧的思想桎梏,重新肯定人的价值,重新 认识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古典艺术。在这种氛 围的影响下,对古代艺术,包括建筑艺术的鉴赏 成为风尚。人们开始认识到文物建筑的艺术价值, 并加以保护。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们维修古老、破 旧建筑的目的无非两个:
1.维护其使用价值;
2.保护特定的宗教象征意义。
所以当这种使用价值失去原有意义的时候, 人们也就对旧建筑失去了兴趣。中国历史上许多 对古老建筑的改建、重建都是基于这一原因。
对宗教象征意义的维护也可能导致对古老建 筑的破坏。“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象征意义 可能转移,也可能由此而遭致更彻底的破坏。中 国历史上的所谓“三武灭法”、世界上诸种宗教 和教派之间的争斗都导致了对文物建筑的破坏。
一,对使用价值进行保护的时代
由于这种使用更多的是注重建筑(文物建筑) 的使用价值,因此经常出现为了改善使用条件改 动、甚至拆除文物建筑的情况。
人类最初对古老建筑的保护是基于对这些建 筑的象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认识。当人们把某种 特殊的或神秘的意义(等级或宗教的意义)赋予 一座建筑之后,这座建筑便具有了神秘的力量。 建筑,甚至建筑的名称成了它所象征的事物的一 部分。
“修复一座建筑物,不是维护它,不是修缮它, 也不是翻新它,而是要把它‘复原’到最完完整 整的状态,即使这种状态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把自己放在原先的 建筑师的地位上,设想让他复活回到这世界来, 人们向他提出现在提交给我们的任务,他会怎么 办?”
巴黎圣母院
维奥勒-勒-杜克从1845年起组织了对巴黎 圣母院的彻底的维修,总共历时20年,1864年巴 黎圣母院重新开放。
人们开始从艺术的角度来重新看待和欣赏古代 世界的建筑遗迹。
十五世纪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更使得 这种对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有可能成为一种大众 的行为。
对古代艺术品和古代建筑的审美活动成为一 种时尚。
德国考古学家约翰.温克曼(Johann Jocchim Winckelmann 1717-1768)的思想和艺术理论对于 考古学的发展和现代文物建筑保护都具有重要的 影响。
在维修中,维奥勒-勒-杜克不仅修复了被 毁坏的部分,而且力图把圣母院“恢复”到最典 型的12世纪时的风格面貌上去。为此,他不惜拆 除十三世纪的窗户,从别处搬来12世纪的雕像; 他自己为圣母院设计了十二世纪式样窗户,还去 掉、改动了17、18世纪的壁画和装饰。
维奥勒-勒-杜克不仅注重形式风格的修复, 而且也注意对建筑内部结构的修复。他提出:
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著名人物有 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 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 代表性建筑
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 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 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张晓、郑玉歆,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1
• 《THE CONSERVATION OF EUROPEAN CITIES》,
APPLEYARD,DONALD,ED,MIT PRESS,
1979
• 《HOW TO SAVE YOUR OWN STREET》,RAMATI,RAGUEL, DOUBLEDAY,1981
• 《OUR ARCHITECTURAL HERITAGE:FROM CONSCIOUSNESS TO CONSERVATION》, C.ERDER, UNESCO,1986
• 《GUIDE TO THE METHODICAL STUDY OF MONUMENTS AND CAUSES OF THEIR DETERIORATION》G.DE A.D'OSSAT, ICCROM,1972
课程结束时要求完成不少于5000字的 综合报告。
教学目的:
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内容和所涉及 的范围;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理论, 了解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发展趋势, 了解学科的热点和前沿。逐步形成从世界 和人类总体文化的角度看待文化多样性的 眼光和胸怀,促进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文精 神的建立。认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 主要内容和特点,掌握基本的操作要求。
1.1 可移动文化遗产
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 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
我国将可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 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 物、三级文物。
1.2 不可移动文化遗产
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 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 画;
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著名人物 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 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 代表性建筑
• 《World Culture Report》, UNESCO, 2000 • 《Historic Cities and Sacred Sites, Cultural Roots
for Urban Futures》, I. Sweageldin, E. Shluger, J. Martin-Brown, The World Bank, 2000 •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J. Jokilehto,BUTTERWORTHS,1999
参考文献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 究会,文物出版社,1987
• 《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陈志华,博远 出版有限公司(台北),1993
• 《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维修》,祁英涛,文物出版社, 1986
• 《文物保护管理概要》,李晓东,文物出版社,1987 • 《新中国文物法规选编》,文物出版社,1987 • 《建筑史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 B.M.FEILDEN,BUTTERWORTHS (LONDON),1982
• 《HISTORIC PRESERVATION》,FITCH,JAMES MARSTON, MCGRAW-HILL,1982
•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LOWENTHAL, RAGUEL,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教学要求:
了解重要的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文献的主 要内容和基本精神,了解国际关于保护文 化遗产的基本方法,了解世界遗产项目的 申报、评价、审批、监测的基本程序。掌 握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相关法规、管 理体制。初步掌握文物建筑保护、历史地 段保护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程序和方法。
教材:
• 《世界遗产与年轻人》,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中文版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协会全国联合会,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8 月
“我们获得伟大的,无可比拟的文化成就的 唯一道路,是建筑在对希腊的模仿之上的”。
保护文物建筑艺术价值的倾向在十九世纪以 维奥勒-勒-杜克(Viollet-le-Duc)为代表的法 国文物建筑保护学派的发展下达到了顶峰。
维奥勒-勒-杜克的文物建筑保护思想是不 惜一切追求艺术的完美、风格的统一,甚至这种 完美和统一在被保护、维修的建筑的历史上是从 未出现过的。
• 《CONSERVATION O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ICCROM,1984
• 《CONSERVATION AND TOURISM,BASLE 1985》, HERITAGE TRUST
• 《ARCHITECTURAL PRESERVATION IN JAPAN》, K.E.LARSEN, TAPIR PUBLISHERS, 1994
文化遗产保护
课程介绍:
文化遗产保护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得 到迅速发展的学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重要的工作内容。它反映了在社会发展的 进程中,文化,特别是文化多样性所具有 的重要性。保护文化遗产人类的共同要求。
第一部分:
从世界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从人类文 化整体的角度认识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了 解包括《保护世界遗产公约》在内的国际 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文献;了解文化 遗产的定义以及相关的评价标准,主要侧 重不可移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概念。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RE PROTEC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AND TOWNS》,TAPIR PUBLISHERS,1992
• 《WORKSHOP ON AUTHENTICITY AND WORLD HERITAGE-NORWAY 1994》,TAPIR PUBLISHER, 1994
• 《Management Guideline for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B.M. Feilden and J. Jokilehto, ICCROM/UNESCO, 1993
• 《中国古代建筑》(国家文物局主持文物博物馆 系列教材),罗哲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2月
1.修复工作必须建立在对建筑进行深入研究的科 学基础上;
2.修复后的建筑必须能够适应当代的功能要求。
维奥勒-勒-杜克为代表的法国文物建筑保 护学派成为十九世纪中到二十世纪初期欧洲文物 建筑保护运动中的一个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流派。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
1.4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简史
对文物建筑价值认识的深化过程是人类发展 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认识自身过程的结果。
人类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经历了这样几个主 要的阶段: 1.对使用价值进行保护的时期(14世纪以前); 2.对艺术价值进行保护的时期(14-19世纪); 3.对历史价值进行保护的时期(19-20世纪); 4.以对整体环境进行保护为出发点的文物建筑保 护(20世纪80年代)。 5.注重对“真实性”保护的时期(20世纪90年 代)。
•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UNESCO,1968
• 《APPROPRIATE TECHINOLOGIES IN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UNESCO,1981
• 《THE PAST IN THE FUTHURE》,P.GAZZOLA
第一章 文化遗产的概念
关于遗产的概念
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我们目前正在享用 并要传给后代的,让他们学习、赞叹和享 用的东西。
我们想保存的地方和物体,他们来自 我们的祖先,十分美丽。从科学的角度是 非常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典范,是生活和 灵感的源泉,是我们祖先的生活、历史的 见证。
关于文物的概念:
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 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 外国历史环境的保护和规划》,王瑞珠,淑馨出版社
• 《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紫禁城出版社, 1993
• 《朔州崇福寺弥陀殿修缮工程报告》,文物出版社,1993
• 《西藏布达拉宫修缮工程报告》,文物出版社,1994
• 《紫禁城建筑研究与保护》,于倬云主编,紫禁城出版社, 1995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阮仪三、王景慧、王 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二部分:
认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发展历 史以及中国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介绍中国 相关的保护法规、理论和基本技术,要求 对国际和中国相关文献进行比较,认识中 国文化遗产保护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 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
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以不可移动文 化遗产(文物建筑)为主介绍相关的理论、 主要的操作程序和保护实例。要求选择一 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如建筑、历史地段 做出保护设计草案,同时提出对其中可能 包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建议。
二,对艺术价值进行保护的时代
十四世纪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 现,阶级矛盾尖锐化,人们开始反抗教会的专制。 在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开始了一场决定未来世 界命运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力 图打破旧的思想桎梏,重新肯定人的价值,重新 认识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古典艺术。在这种氛 围的影响下,对古代艺术,包括建筑艺术的鉴赏 成为风尚。人们开始认识到文物建筑的艺术价值, 并加以保护。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们维修古老、破 旧建筑的目的无非两个:
1.维护其使用价值;
2.保护特定的宗教象征意义。
所以当这种使用价值失去原有意义的时候, 人们也就对旧建筑失去了兴趣。中国历史上许多 对古老建筑的改建、重建都是基于这一原因。
对宗教象征意义的维护也可能导致对古老建 筑的破坏。“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象征意义 可能转移,也可能由此而遭致更彻底的破坏。中 国历史上的所谓“三武灭法”、世界上诸种宗教 和教派之间的争斗都导致了对文物建筑的破坏。
一,对使用价值进行保护的时代
由于这种使用更多的是注重建筑(文物建筑) 的使用价值,因此经常出现为了改善使用条件改 动、甚至拆除文物建筑的情况。
人类最初对古老建筑的保护是基于对这些建 筑的象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认识。当人们把某种 特殊的或神秘的意义(等级或宗教的意义)赋予 一座建筑之后,这座建筑便具有了神秘的力量。 建筑,甚至建筑的名称成了它所象征的事物的一 部分。
“修复一座建筑物,不是维护它,不是修缮它, 也不是翻新它,而是要把它‘复原’到最完完整 整的状态,即使这种状态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把自己放在原先的 建筑师的地位上,设想让他复活回到这世界来, 人们向他提出现在提交给我们的任务,他会怎么 办?”
巴黎圣母院
维奥勒-勒-杜克从1845年起组织了对巴黎 圣母院的彻底的维修,总共历时20年,1864年巴 黎圣母院重新开放。
人们开始从艺术的角度来重新看待和欣赏古代 世界的建筑遗迹。
十五世纪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更使得 这种对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有可能成为一种大众 的行为。
对古代艺术品和古代建筑的审美活动成为一 种时尚。
德国考古学家约翰.温克曼(Johann Jocchim Winckelmann 1717-1768)的思想和艺术理论对于 考古学的发展和现代文物建筑保护都具有重要的 影响。
在维修中,维奥勒-勒-杜克不仅修复了被 毁坏的部分,而且力图把圣母院“恢复”到最典 型的12世纪时的风格面貌上去。为此,他不惜拆 除十三世纪的窗户,从别处搬来12世纪的雕像; 他自己为圣母院设计了十二世纪式样窗户,还去 掉、改动了17、18世纪的壁画和装饰。
维奥勒-勒-杜克不仅注重形式风格的修复, 而且也注意对建筑内部结构的修复。他提出:
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著名人物有 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 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 代表性建筑
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 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 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张晓、郑玉歆,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1
• 《THE CONSERVATION OF EUROPEAN CITIES》,
APPLEYARD,DONALD,ED,MIT PRESS,
1979
• 《HOW TO SAVE YOUR OWN STREET》,RAMATI,RAGUEL, DOUBLEDAY,1981
• 《OUR ARCHITECTURAL HERITAGE:FROM CONSCIOUSNESS TO CONSERVATION》, C.ERDER, UNESCO,1986
• 《GUIDE TO THE METHODICAL STUDY OF MONUMENTS AND CAUSES OF THEIR DETERIORATION》G.DE A.D'OSSAT, ICCROM,1972
课程结束时要求完成不少于5000字的 综合报告。
教学目的:
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内容和所涉及 的范围;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理论, 了解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发展趋势, 了解学科的热点和前沿。逐步形成从世界 和人类总体文化的角度看待文化多样性的 眼光和胸怀,促进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文精 神的建立。认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 主要内容和特点,掌握基本的操作要求。
1.1 可移动文化遗产
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 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
我国将可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 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 物、三级文物。
1.2 不可移动文化遗产
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 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 画;
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著名人物 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 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 代表性建筑
• 《World Culture Report》, UNESCO, 2000 • 《Historic Cities and Sacred Sites, Cultural Roots
for Urban Futures》, I. Sweageldin, E. Shluger, J. Martin-Brown, The World Bank, 2000 •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J. Jokilehto,BUTTERWORTHS,1999
参考文献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 究会,文物出版社,1987
• 《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陈志华,博远 出版有限公司(台北),1993
• 《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维修》,祁英涛,文物出版社, 1986
• 《文物保护管理概要》,李晓东,文物出版社,1987 • 《新中国文物法规选编》,文物出版社,1987 • 《建筑史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 B.M.FEILDEN,BUTTERWORTHS (LONDON),1982
• 《HISTORIC PRESERVATION》,FITCH,JAMES MARSTON, MCGRAW-HILL,1982
•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LOWENTHAL, RAGUEL,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教学要求:
了解重要的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文献的主 要内容和基本精神,了解国际关于保护文 化遗产的基本方法,了解世界遗产项目的 申报、评价、审批、监测的基本程序。掌 握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相关法规、管 理体制。初步掌握文物建筑保护、历史地 段保护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程序和方法。
教材:
• 《世界遗产与年轻人》,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中文版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协会全国联合会,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8 月
“我们获得伟大的,无可比拟的文化成就的 唯一道路,是建筑在对希腊的模仿之上的”。
保护文物建筑艺术价值的倾向在十九世纪以 维奥勒-勒-杜克(Viollet-le-Duc)为代表的法 国文物建筑保护学派的发展下达到了顶峰。
维奥勒-勒-杜克的文物建筑保护思想是不 惜一切追求艺术的完美、风格的统一,甚至这种 完美和统一在被保护、维修的建筑的历史上是从 未出现过的。
• 《CONSERVATION O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ICCROM,1984
• 《CONSERVATION AND TOURISM,BASLE 1985》, HERITAGE TRUST
• 《ARCHITECTURAL PRESERVATION IN JAPAN》, K.E.LARSEN, TAPIR PUBLISHERS, 1994
文化遗产保护
课程介绍:
文化遗产保护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得 到迅速发展的学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重要的工作内容。它反映了在社会发展的 进程中,文化,特别是文化多样性所具有 的重要性。保护文化遗产人类的共同要求。
第一部分:
从世界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从人类文 化整体的角度认识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了 解包括《保护世界遗产公约》在内的国际 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文献;了解文化 遗产的定义以及相关的评价标准,主要侧 重不可移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概念。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RE PROTEC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AND TOWNS》,TAPIR PUBLISHERS,1992
• 《WORKSHOP ON AUTHENTICITY AND WORLD HERITAGE-NORWAY 1994》,TAPIR PUBLISHER, 1994
• 《Management Guideline for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B.M. Feilden and J. Jokilehto, ICCROM/UNESCO, 1993
• 《中国古代建筑》(国家文物局主持文物博物馆 系列教材),罗哲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2月
1.修复工作必须建立在对建筑进行深入研究的科 学基础上;
2.修复后的建筑必须能够适应当代的功能要求。
维奥勒-勒-杜克为代表的法国文物建筑保 护学派成为十九世纪中到二十世纪初期欧洲文物 建筑保护运动中的一个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流派。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
1.4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简史
对文物建筑价值认识的深化过程是人类发展 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认识自身过程的结果。
人类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经历了这样几个主 要的阶段: 1.对使用价值进行保护的时期(14世纪以前); 2.对艺术价值进行保护的时期(14-19世纪); 3.对历史价值进行保护的时期(19-20世纪); 4.以对整体环境进行保护为出发点的文物建筑保 护(20世纪80年代)。 5.注重对“真实性”保护的时期(20世纪90年 代)。
•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UNESCO,1968
• 《APPROPRIATE TECHINOLOGIES IN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UNESCO,1981
• 《THE PAST IN THE FUTHURE》,P.GAZZ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