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大经济学流派
中国经济学界的各派别:清华、北大、社科、南开、武大
![中国经济学界的各派别:清华、北大、社科、南开、武大](https://img.taocdn.com/s3/m/694d6230e2bd960590c677bb.png)
中国经济学界的各派别:清华、北大、社科、南开、武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派别。
经济学界当然也有派别,之所以叫派别必然有其特点。
今天先从清华派说起。
清华派的特点是祖宗打下的基业庞大,同其他院系相比大有骆驼与马之比。
但是其历史短暂,除了民国老字辈陈岱松名扬江湖之外,目前尚无厉以宁(北京大学)、吴敬琏(国研中心)等老一辈学术上的掌门人。
在经历过一长段时间的沉寂后,时任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的朱镕基在1984年正式创立经管学院,并一直担任院长到2001年。
此时的经管学院才算新中国成立后,清华真正建立的自己的经济学院,朱镕基作为首任掌门,名满江湖。
朱镕基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后来又位居总理之位,使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在成立之初就在资源上有无人能比的优势。
由于强大的人财物,尤其是和政治资源的关联,使得经管学院在经济学领域进入第一梯队。
清华经管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国际化程度较高,海外教授多,授课英文程度高,国际交流频繁,有较好的国际视野。
另外一个特点是学院不仅有经济更有管理,也更加务实,这一点同隔壁学院的国发院截然不同。
在1994年,也就是学院成立10后,朱镕基已经成为国务院副总理,他提出要将学院建成世界一流经管学院,江湖气势无人能比。
朱镕基建立起这个门派后,在2001年卸任,第二任院长是赵纯均(2001年-2005年)、第三人院长是何建坤(2005年-2006年,常务副校长职兼任院长),2006年10月钱颖一出任院长至今。
赵、何二人时代可以算稳定过渡时代,其知名度远远不如第四代掌门钱颖一。
钱颖一自接任掌门后,地位稳固延续10年至今,且在其管理下,经管学院的力量与日俱增,同朱镕基时代比,学院和影响力均大大增强。
经管学院有两个金字招牌,一个是朱镕基,一个是朱镕基在2000年推动下成立的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成立。
此顾问委员会在国内尚属第一,无人能超越。
由于顾问委员会囊括了世界和中国的政治大咖和企业大咖,能受到总理级别接见,也是清华大学的殊荣,其他无任何院校有此能力。
经济学理论的各个学派
![经济学理论的各个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785db404195f312b3069a516.png)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第二节经济学理论的各个学派经济学是关于分工与合作及英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及人类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涉及众多的变量因素,而且务个变量之间往往呈现出非线性的函数关系。
为了简化研究程序,经济学研究需要进行一些主观假设。
或者,把个别重要的主导变量提取出来进行独立分析。
根据主导变量的不同,站在不同的观察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就区分为不同的经济学理论派别。
一、供给学派与需求学派“萨伊泄律”主张供给创造需求,认为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消费才是目的,生产引起了需求。
詹姆斯•穆勒说明了生产者是为求达到消费目的,形成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才进行生产性的劳动,至于为何创造了“自己的需求” ?因为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生产者的生产引起了对其他生产者的商品需求,整个经济体系也就达到循环,某一数量商品的供给也就带动了对相同数量商品的需求。
凯恩思主义认为是需求带动了供给,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左行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事实上,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矛盾。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供给与需求分别占主导作用,分别处于支配地位。
二、重商主义、重农主义与重实业主义究竟是什么领域在生产社会财富?不同的价值理论因英理论出发点不同可分为重商主义、重实业主义、重农主义。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重商主义者认为:只有可以实现为货币的东四才是财富;生产只是创造财富的先决条件,必须尽力鼓励和发展这个先决条件:流通领域(即商品变为货币的领域)是财富的直接源泉: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除了开采金银矿藏之外,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从而把财富和利润全部归结为流通过程的产物。
经济学流派发展历程
![经济学流派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72eecbc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13.png)
经济学流派发展历程经济学是研究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活动规律的学科,随着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学不断发展、演变和分化出了多个流派。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主要的经济学流派的发展历程。
1. 古典经济学流派古典经济学流派是经济学的最早期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他们主张自由放任经济政策,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经济,并且坚信劳动价值论。
2. 马克思经济学流派马克思经济学流派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发展而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尔·马克思,他批判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并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该流派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倡导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 新古典经济学流派新古典经济学流派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纳尔逊·维克塞尔、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
他们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否定,并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流派强调市场的供求关系对经济决策的影响,并赞成市场机制的自由运行。
4. 凯恩斯经济学流派凯恩斯经济学流派是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他的代表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凯恩斯经济学流派反对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以解决失业和经济不稳定问题,提出了“有效需求”和“多重均衡”的理论。
5.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流派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流派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有米尔顿·弗里德曼、罗纳德·科斯、杰克·哈尔等。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流派强调市场的完全竞争和效率,主张个体理性行为和市场均衡的重要性,提出了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平衡分析。
6. 行为经济学流派行为经济学流派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丹尼尔·卡尼曼、理查德·塞勒等。
行为经济学流派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行为假设,并研究了个体的认知偏差和择优报酬等非理性因素对决策的影响,提出了认知心理学和实验经济学等新的研究方法。
现代经济学流派与理论
![现代经济学流派与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a67ec30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f.png)
现代经济学流派与理论现代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包括了多个流派和理论,每个流派和理论都对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现代经济学流派与理论,包括新古典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新凯恩斯经济学。
1. 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最为经典的流派之一,它的核心理论是供求关系。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活动的决策主体是个体,个体会在市场上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新古典经济学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强调市场竞争的重要性,并主张由市场机制来分配资源。
2. 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对传统经济学的一种修正和补充,它更注重对个体行为心理学和认知因素的研究。
行为经济学指出,个体的决策并非完全理性,受到心理偏差、社会规范等因素的影响。
该流派也强调了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实验等手段来验证经济学理论。
3. 制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及其运作机制,认为经济活动必然受到一定的制度安排的制约。
制度经济学强调经济规则、制度设计以及制度变迁对经济结果的影响。
该理论流派认为制度的良好设计能够促进经济的有效运行。
4. 新凯恩斯经济学新凯恩斯经济学是对凯恩斯经济学的发展和延伸,它主张在经济活动中政府应发挥积极的调控作用。
新凯恩斯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并非完全有效,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
因此,政府应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来稳定经济、促进就业和调整收入分配。
总结:现代经济学流派与理论的发展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每个流派和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贡献。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竞争和资源的最优分配,行为经济学修正了人的决策非完全理性的假设,制度经济学关注经济规则和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新凯恩斯经济学提出了积极的政府调控观点。
这些流派和理论相互交叉、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经济学派分类
![经济学派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f06e5098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b9.png)
经济学派分类哎呀,说起经济学派,那可真是一个热闹的大家族!就像是一场精彩的经济思想大派对,每个学派都带着自己独特的"绝活"来参加呢!重商主义学派就像是古代的"守财奴",他们眼里只有金银财宝,整天想着怎么把金银往国库里搬。
在他们看来,国家富强就跟存钱罐一样,装得越满越好!这帮人可真是把钱看得比啥都重要。
古典学派可就厉害了,亚当·斯密就像是经济学界的"太阳王"!他们说:别光顾着数金银了,要让市场自己做主。
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能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这个想法可真是让当时的人们眼前一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就像是给经济学戴上了一副特殊的眼镜,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们说,光看到买卖可不够,得看到背后劳动人民的辛苦付出。
这个学派就像是给经济学注入了一剂"良心疫苗"。
新古典学派可有意思了,他们就像是经济学界的"数学家",整天琢磨着用数学公式来解释经济现象。
在他们眼里,人人都是精打细算的"理性人",连买个菜都得算计半天!凯恩斯学派简直就是经济学界的"救火队长"!大萧条时期,经济就像生了重病,凯恩斯跳出来说:政府得管一管,不能光靠市场!这就像是给经济开了一剂"强心针"。
制度学派像是经济学界的"社会学家",他们说:别光看市场和价格,得看看风俗习惯、法律制度这些"潜规则"。
这帮人可真会抓重点,把经济学研究得更接地气了!芝加哥学派就像是自由市场的"铁杆粉丝",他们说:政府少管点儿,市场自己就能搞定一切。
在他们看来,政府管得越多,经济就越容易出问题,这观点可够激进的!行为经济学派简直就是给经济学注入了一股"清流",他们说人才不是什么理性动物呢!买东西时都会冲动消费,投资时还会从众跟风,这不是很正常嘛!发展经济学派就像是给发展中国家支招的"智囊团",他们说:发展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路子。
经济学的各流派
![经济学的各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ee7b501fa26925c52dc5bf22.png)
经济学的各流派总结,大家多提提意见!1、重商主义学派: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7世纪下半叶,基本观点:货币与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代表人物:詹姆斯·斯图亚特[英国](1712~1780)《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研究》2、重农主义学派: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
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代表人物:魁奈[法国](1694~1774)《经济表》3、古典学派:古典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始于十八世纪Adam smith的《国富论》,而终于1936年J.M.Keynes出版《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理论》之前。
主要思想:1) 古典二分法,货币中性。
货币数量只会影响物价,不会影响实际的产出。
2) 价格机能会充分调整,使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供需平衡,因此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
(即存在垂直的供给曲线)3) 总需求隐含在货币数量学说中,AD曲线是一条双曲线。
4) 由于短期下,劳动、资本、技术水平都不太可能大幅度变动,因此产出维持在原有的充分就业水平。
加上工资可以自由调整,若有失业,工资会下降直到失业消失为止。
所以没有失业问题。
5) 政策含义:对于短期的景气循环,政府最好不要干涉市场。
政府的干涉只能影响需求的变动,徒增物价的波动,对实际产出无益。
在长期,政府可以提高储蓄率或增加资本积累以及促进技术进步,来增加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
低、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英国](1723~1790)《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让·巴蒂斯特·萨伊[法国] (1767~1832)《政治经济学概论》李嘉图[英国] (1772~1823)《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马尔萨斯(1776~1834)《人口原理》约翰·穆勒[英国] (1806~1873)《政治经济学原理》4、新古典学派(剑桥学派):指由萨伊奠基、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主要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经济学占统治地位的边际主义学派。
中国经济学名著
![中国经济学名著](https://img.taocdn.com/s3/m/15c48f86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05.png)
中国经济学名著
摘要:
中国经济学名著概述
1.《中国经济学》
2.《中国农村经济》
3.《中国城市经济》
4.《中国经济改革》
5.《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6.《中国经济思想史》
正文:
中国经济学名著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和理论研究的重要总结,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农村经济、城市经济、经济改革、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经济思想史等。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经济学名著:
1.《中国经济学》: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中国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中国农村经济》:本书主要研究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为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3.《中国城市经济》:本书详细论述了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历程、现状和问题,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为城市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4.《中国经济改革》:本书回顾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总结了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并对未来改革的方向和路径进行了展望,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5.《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本书从战略的高度研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
6.《中国经济思想史》: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评价,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
参考资料――经济学流派――正文
![参考资料――经济学流派――正文](https://img.taocdn.com/s3/m/5e267a14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c4.png)
04
经济学流派的比较 和评价
不同经济学流派的理论比较
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反对政府干 预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反 对政府干预
凯恩斯经济学:强调政府干预,主张财政 政策和货币政策
奥地利经济学派:强调市场自发秩序,反 对政府干预
货币主义:强调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影响, 主张稳定货币供应量
凯恩斯主义: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为 代表,强调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
新古典经济学: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 代表,强调市场自由和微观经济
制度经济学:以道格拉斯·诺斯为代表, 强调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以丹尼尔·卡尼曼、阿莫 斯·特沃斯基为代表,强调心理学对经 济行为的影响
经济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古典经济学:18世纪,以亚当·斯密为代表,强 调自由市场经济
跨学科研究::实证研究将成为未来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方法
应用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将成为未来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如金融经济 学、产业经济学等。
05
经济学流派与中国 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流经济学流派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
主要观点:市场机制是资源 配置的最佳方式,政府干预
应最小化
政策主张:自由市场经济、 财政紧缩、货币政策等
新自由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哈耶克等 核心观点:自由市场经济、私有化、全球化 政策主张:减少政府干预、降低税收、放松管制 影响:对全球经济政策产生深远影响,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批评
凯恩斯主义学派
创始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政策主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中国七大经济学流派
![中国七大经济学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6c054d423b3567ec102d8a6b.png)
中国七大经济学流派王璞亲朋好友一生一世关注5062字| 8分钟阅读01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一场制度变革,而这场制度变革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及传播过程相重合,这也使新制度经济学成为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影响最大的一门经济学科。
一是科斯教授提出的产权理论。
根据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情况下,初始产权的界定非常重要,不同的产权界定将导致不同的经济效率,因此产权制度的初始设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
而从中国改革的实践可以看到,农村中农民承包农地期限的延长、农民承包地经营权的流转,城市中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抓大放小”等,无不有着产权理论的深深印记,我国的改革正是向着明晰产权、保护产权的方向推进的。
周其仁教授认为,通过重新界定产权,制度成本显著下降,经济活动的绩效明显提高。
二是威廉姆斯教授等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交易的效率就是经济运行的效率,交易费用越低则经济活动的效率就越高,因此,交易费用最小的制度就是最有效的制度。
我国的一系列改革又有着降低交易费用的目的。
微观层面,企业内部逐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就是为了降低内部组织成本和外部监督成本等。
宏观层面,政府对经济社会管理的改革,包括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推出负面清单等,也都以节约交易成本为目的。
三是诺斯教授等提出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教授根据主体不同将制度变迁划分为两种类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前者是一种自下而上引发的变革,后者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变革。
科斯教授认为,中国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原因就在于存在着两种不同路径的改革: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动的改革(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诱发的边缘革命(底层创新),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先试点后推广、先局部后全国,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从而形成了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渐进式改革模式。
四是张五常教授等提出的县际竞争理论。
经济学主要流派归纳
![经济学主要流派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518b36a804d2b160b4ec060.png)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现代经济学流派归纳凯恩斯经济学一、定义指凯恩斯在《通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理论。
不包括凯恩斯追随者补充、修改和发展了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当代西方经济学起始于凯恩斯经济学。
二、学术渊源1.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2.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3.曼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寓言4.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的学说三、凯恩斯革命的含义它以凯恩斯1936年《通论》的出版为标志,是对传统经济学的背离,在资产阶级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称为“凯恩斯革命”。
1)方法上,凯恩斯建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体系,复活了重商主义曾经使用过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开辟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时代。
2)理论上,否定代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基本传统观念的所谓“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3)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主张国家通过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
(一)就业理论充分就业:就是指没有非自愿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暂时或偶然的供需失调而造成的失业。
自愿失业:指客观上有工作岗位,但劳动者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愿去就业所造成的失业。
新古典学派从资本主义经济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出发只承认上面两种失业。
非自愿失业:是指个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而造成的失业。
(二)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既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又是指投资等于储蓄时的总需求。
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社会上出现较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将无法发挥出有效作用来纠正这种失调。
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流动偏好或灵活偏好(三)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投资乘数的含义:投资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成倍增加。
南开大学中国经济学流派
![南开大学中国经济学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7854702d7375a417866f8f66.png)
1.新古典主义的含义:a."新古典综合"一词由撒缪尔森首创,指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将新古典经济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理论"综合"在一起,其核心思想为,采用凯恩斯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调节资本主义,避免危机,实现充分就业.b.新古典学派的主要理论,如均衡价格理论,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再度适用.c.其特点在于综合,凯恩斯的就业理论+新古典的价值论与分配论2.新剑桥学派的含义a.实行累进税制以调节社会收入差距b.实行高额的遗产税与赠与税c.政府财政拨款帮助失业者,培训等.d.制定适应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减少赤字,实现平衡e.实行进出口管制政策f.政府运用财政盈余购买私人公司3.科斯定理交易费用a.当交易费用为零时b.当交易费用为非时4.福利国家政策与瑞典病之间的关系a.福利国家政策是北欧国家典型的经济制度特点,是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b.80年代以来,赤字增长,通货膨胀,生产率增长缓慢5.了解新制度学派的研究方法与对象a.仍延续新古典的一些方法,仍使用边际主义方法/引入产权,交易费用理论/方法论上更加重视"个人"(假设:财富最大化以及非财富最大化/有限理性/机会主义)b.运用经济学方法,以经济制度以及一系列其他制度为对象的研究6.哈耶克经济自由主义基本原则a.尽量运用自发力量,减少强制,维护而非塑造b.对于经济自由主义,必须灵活运用,不能拘泥于某种形式c.政府也必须积极行动,以保证竞争自由的市场环境1.熊彼特创新理论,如何评价,与正统有何区别A.熊彼特创新理论1.推崇洛桑学派瓦尔拉运用数理方法建立的经济均衡体系,认为其统一了革命的创造性优点与古典学派的优点2.决心跨越静态分析的一般均衡论,建立了一套以经济内部因素说明经济动态现象的理论3.将历史分析,统计分析,理论分析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4.上升期,下降期,"创新"指资本家的创新活动,带来了"上升"而由此以后的模仿,引发了原料价格上涨,产品价格下降,从而"下降"5.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以"创新"概念为中心,认为静态分析中经济主体是个人,动态分析中,经济主体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B.认为资本主义必将崩溃1.企业家职能的丧失2.资产者职能的丧失3.资本保护层的丧失2.激进学派与正统经济学的对立体现在哪些方面a.批判其资产阶级立场,认为其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b.批判其故意忽视经济与政治历史之间的联系c.批判其拘泥于既定制度内的边际变化,而不顾经济制度的质变,指责"边际分析"是"反革命"的d.批判其忽视对生活质量以及人本身的研究.e.批判其偏重特定条件下偏好的资源配置,而忽视上层建筑对偏好的影响f.批判其忽视社会生活中收入财富和经济权力的分配,指责边际生产率不合实际.3.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政策主张以及启示a.基本特征: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扩展到被以往经济学所忽视的,被政治学所研究的领域/将人类的经济行为与政治行为作为统一的研究对象,以经济人假设为假设与前提,运用微观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政府以及其公共产品.b.将"公共产品""经纪人假设"引入政治领域c.官僚越多,"官僚敛取物"会更多/在其他一切手段被证明无效以后才能使用"政府干预"d.当前西方社会的种种经济问题,与其说是经济政策的失误,不如说是政治结构的失败熊海利:中国经济学流派和论争(经典)中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促使了中国学术思想进步和提高。
经济学门类17个专业及介绍
![经济学门类17个专业及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a6e8439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61.png)
经济学门类17个专业及介绍1、经济学:它是一种普遍的经济学思维方法,旨在帮助人们分析和理解经济现象。
主要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
2、社会经济学:是一门结合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国民经济活动中社会关系的演变和变化,以及社会实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商业经济学:也称企业经济学,旨在探究有关企业的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经营战略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与经济管理的有关的学科。
4、国民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家的经济总量的学科,主要从国民收入、使用等角度进行分析,并采取计划、调控等政策以帮助全国经济的发展。
5、环境经济学:它研究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全球变暖等重大环境问题,以及提出有效的经济政策和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6、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力供求关系,以及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的一门学科。
7、财政经济学:它研究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公共支出政策等,以及如何有效管理财政,以期望达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改善的目的。
8、金融经济学:它旨在研究金融市场、机构和投资产品如何成为经济动力,以及金融政策如何调控它们。
9、国际贸易经济学:旨在研究全球经济发展,预测商品、劳务和资本贸易的可能性,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经济问题。
10、发展经济学:旨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情况,探讨他们的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并提出有关的发展策略。
1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涉及政治、社会、政策和经济现象之间关系的交叉学科。
12、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发展局部总体趋势、通用和全球经济政策、短期和长期经济状况等经济变化的学科。
13、比较经济学:旨在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分析经济发展差距,并考察如何改善落后国家的经济政策。
14、生产经济学:旨在研究厂商决策,产品和生产率的原因和后果,跟踪公司的成本、产出和利润水平变化,以及效率和利润最大化的策略。
16、博弈论:它是研究博弈行为的数学理论,它研究不同游戏的结果,为商业决策提供了有用的模型。
经济学的流派及其主要观点
![经济学的流派及其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5215d6f5e87101f69f319546.png)
第二章经济学的流派及其主要观点第一节经济学流派概述经济学理论也是在各大流派的论战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研究各个流派的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了解它是如何为发展经济服务的,这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西方经济学发展变化的趋势,了解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而且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也有重要的参考的价值。
一、经济学流派划分标准二、经济学流派的发展演变●1.早期经济思想(公元4世纪~公元15世纪)●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之前,虽然经济生活比较简单,但是中世纪时很多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对很多经济问题发表过杰出的见解,这些见解成为经济学产生的思想渊源。
早期的经济思想只是零星的依附于其他学科,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亚里士多德YɑlishiduodeAristotle古希腊思想家.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伊拉城,该城是安德罗斯人在哈尔基季基半岛上的一个殖民地.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
亚里士多德青年时代曾在雅典柏拉图的“阿卡德米亚"学园中学习,前后约20年。
柏拉图死后,他离开雅典,到小亚细亚地区讲学,开始自己的独立的学术活动。
公元前343年,他受聘担任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
公元前335年重返雅典,创办学园,从事讲学和著述活动。
他的丰富的著作实际上总结了公元前4世纪以前希腊科学的成就,对后来西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学》和《伦理学》两部名著中.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希腊奴隶制开始进入危机和衰落的年代。
他提出了不同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家组织,希望实行有限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体来巩固奴隶制度。
亚里士多德把“家庭管理”(经济)作为政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比色诺芬更加精确地规定了“家庭管理”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他认为,“家庭管理"一是研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一是研究致富的技术。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
中国经济学界已形成三大学派
![中国经济学界已形成三大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615c7ffa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63.png)
作者: 草明
出版物刊名: 当代财经
页码: 6-6页
主题词: 中国经济学界 经济学派 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百家争鸣 价值规律
摘要: <正> 中国经济学界当前的百家争鸣局面,大致形成了三个主要学派:一是经济学派.这个学派是主要以《资本论》为理论基础,认真结合社会主义现实的经济改革学派,他们在我国最有影响.在他们中间,顾准独立提出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商品的论点,孙冶方对价值规律中的劳动耗费与效果的关系作过精辟的富有创造性的研究.他们的成就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时理论基础.。
经济学流派
![经济学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ab8e4d81ec3a87c24028c482.png)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资源以达到各种理想目标之间的最佳组合的一门社会科学。
根据这门学科所包含的内容及其日益发展丰富的现实,目前人们普遍地把它划分成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单个物品和服务的投入、产出、供求和价格变化。
也就是说,它以单个企业或家庭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在单个市场上的供求行为与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
一、早期的宏观经济思想如果我们从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来看待宏观经济学,即把宏观经济学看成是研究经济总体运行和发展趋势的科学,那么宏观经济学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大卫.休漠(David Hume)那里,他第一次研究了一个经济中货币供给、国际贸易平衡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大卫.休漠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公式:PQ=MV,即物价总水平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决定,这一公式是一切货币数量理论的基础,也是当代货币分析的理论基础。
二、古典方法经济学说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事情是1776年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的发表,它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从宏观经济学往回追溯的角度来看,国富论确立了被今天的宏观经济学家称为古典方法的哲学基础。
在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即市场力量自身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引导经济活动达到某种最优状态。
在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根据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这一原则进行交换活动,然而市产整体能产生一组最优的价格,交换结果使得每个人的经济状态达到最大化。
“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经济并使其达到最优状态的理论观点建立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假定前提之上,即所有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必须运行良好,尤其是不存在诸如最低工资限制或最高利率限制等因素,也就是说,市场上的工资和价格必须对供求失衡作出迅速反应,并做出迅速调整,以使每个市场都达到供求相等的均衡。
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e627e977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5a.png)
《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学科,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流派。
这些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为我们理解经济运行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方法。
一、古典经济学派古典经济学派诞生于 17 世纪中叶,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古典经济学派强调经济自由,主张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亚当·斯密被尊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
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在这一过程中,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人们,使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
他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
大卫·李嘉图则进一步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理论。
他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在不同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就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实现福利的增加。
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古典经济学派的一些假设和结论逐渐受到了挑战。
二、新古典经济学派19 世纪 70 年代,新古典经济学派兴起。
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瓦尔拉斯等。
新古典经济学派在古典经济学派的基础上,引入了边际分析方法和均衡分析方法,使经济学的分析更加精确和科学。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供求均衡价格理论。
他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双方的力量决定的,当供求达到均衡时,价格就会稳定下来。
马歇尔还引入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进一步完善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瓦尔拉斯则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
他试图通过数学方法证明,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所有商品的价格和数量都可以通过供求关系达到均衡状态。
新古典经济学派强调市场的有效性和资源的最优配置,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经济能够自动实现均衡。
经济学各学派详解
![经济学各学派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8e995549852458fb770b5650.png)
经济各学派详解弗莱堡学派弗莱堡学派简介“二战”之后,世界经济有两个“奇迹”,就是日本和联邦德国在废墟上迅速崛起,重新成为经济强国。
这是耐人寻味的。
这里简单讲一下德国经济快速复苏的内在原因——社会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供应者——弗莱堡学派。
联邦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以下特点:⒈既反对经济上的放任自由,又主张国家要尽量少地干预而只给予必要的干预;⒉既保障私人企业和私人财产的自由,又对资本的某些权利予以限制,让公众得到好处;⒊实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亚当.斯密主张放任自流,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
显然,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与两者即相似又有区别。
这主要根源于弗莱堡学派的理论。
而弗莱堡学派的理论又是如何?请看戈罗斯凯特勒给弗莱堡学派下的定义:“弗莱堡学派或奥尔多自由主义学派(弗莱堡学派另一名称,‘奥尔多’是德文‘秩序’的音译,笔者注)是一个经济学家和法学家集团,重要的是这个集团以瓦尔特.欧肯和弗兰茨.伯姆为中心,研究应该如何安排一个运行的市场经济的制度结构问题。
这个集团的特征是新自由主义的态度,并致力于形成一种构成一个整体而又由某些原则所指导的经济政策。
经济学和法学意义上的奥尔多型思想引起的结果,是根据经济运行的要求为经济设计法律框架。
”①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弗莱堡学派的三个基本特征:⑴这个学派的成员是以瓦尔特.欧肯和弗兰茨.伯姆为首的经济学家和法学家。
⑵这个学派的研究中心是市场经济的制度问题,即他们所说的秩序问题。
而这个秩序问题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保证,涉及经济学和法学两个不同的领域。
⑶这个学派的基本倾向是自由主义,并根据这个原则来制定经济政策。
而这些政策是用来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法律秩序。
简而言之,就是依靠法治与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实现并保障完全竞争。
弗莱堡学派是一个严格的学术集团,其成员都是其领袖欧肯在德国弗莱堡大学的同事和学生,有密切的私人关系。
他们都以欧肯的学说为基础,围绕着经济秩序这个中心,用欧肯开创的“显著特征提炼抽象法”进行各方面的研究,其成果互为补充,并为欧肯的学说提供例证。
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及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bc01e219a300a6c30c229f6a.png)
一、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1.理论背景新古典综合派是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
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意在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理论体系2.基本观点⑴“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⑵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建立宏观生产函数,指出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数量和资本产出比率,使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⑶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
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⑷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为了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其基本理论框架中。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1.理论背景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维尔等人。
其理论以叛离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而著称,所以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2.基本观点⑴与新古典综合派的分歧: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⑵经济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一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
⑶通胀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要解释和说明经济“停滞膨胀”的原因,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七大经济学流派王璞亲朋好友一生一世关注5062字| 8分钟阅读01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一场制度变革,而这场制度变革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及传播过程相重合,这也使新制度经济学成为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影响最大的一门经济学科。
一是科斯教授提出的产权理论。
根据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情况下,初始产权的界定非常重要,不同的产权界定将导致不同的经济效率,因此产权制度的初始设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
而从中国改革的实践可以看到,农村中农民承包农地期限的延长、农民承包地经营权的流转,城市中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抓大放小”等,无不有着产权理论的深深印记,我国的改革正是向着明晰产权、保护产权的方向推进的。
周其仁教授认为,通过重新界定产权,制度成本显著下降,经济活动的绩效明显提高。
二是威廉姆斯教授等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交易的效率就是经济运行的效率,交易费用越低则经济活动的效率就越高,因此,交易费用最小的制度就是最有效的制度。
我国的一系列改革又有着降低交易费用的目的。
微观层面,企业内部逐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就是为了降低内部组织成本和外部监督成本等。
宏观层面,政府对经济社会管理的改革,包括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推出负面清单等,也都以节约交易成本为目的。
三是诺斯教授等提出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教授根据主体不同将制度变迁划分为两种类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前者是一种自下而上引发的变革,后者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变革。
科斯教授认为,中国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原因就在于存在着两种不同路径的改革: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动的改革(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诱发的边缘革命(底层创新),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先试点后推广、先局部后全国,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从而形成了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渐进式改革模式。
四是张五常教授等提出的县际竞争理论。
张五常教授认为,县际竞争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经济困境中出现奇迹的主要原因,是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认为,各个县好像是一个个企业,县际之间的竞争就像公司间的激烈竞争,县际竞争使得工业类聚的集中发展非常显著、国营企业的私有化受到压力加速,同时也协助了减少贪污,正是这样的竞争造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
实际上,县际竞争也可扩展到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竞争。
刘鹤副总理指出,中国每个成功的省,甚至各个成功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其独特之处在于激励经济发展的不同变量做出了极不相同的贡献,但在本质上又有相似之处。
五是刘鹤副总理等主张的文化因素论。
刘鹤副总理认为,经济增长表面的决定因素是资本、劳动力、技术和地理优势,但是最终起作用的是文化和习惯的遗传,按照循序渐进的传统和中庸文化特点摸索改革路径。
朱天教授也认为,高储蓄和较高的公民教育水平的确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动力,而这主要来自于重视储蓄和教育的中国文化。
02发展经济学的解释一是钱纳里教授提出的对外开放理论。
根据钱纳里的两缺口模型,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对于后发国家实现经济起飞有重要作用。
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来看,开放的作用丝毫不亚于改革。
刘鹤副总理指出,开放使中国及时利用了人类社会发展经济最好的实践成果,享受到全球分工的巨大利益,对外开放也对旧的计划体制起到冲击、震撼和瓦解的重要作用。
通过采取外向型经济政策、设立经济特区、人民币大幅贬值、加入世贸等一系列日益深化的改革措施,中国得以建立起与国际经济的紧密联系,并充分享受到全球化红利,进而将整个经济体系嵌入到全球分工链条,依托低劳动成本等综合比较优势,以最快的速度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并改进经济流程,催生了庞大的工业化浪潮。
二是格申克龙教授等提出的后发优势论。
从这一理论来看,中国在1978年之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后发优势。
发展中国家既可以发明新产业新技术,也可以从高收入国家借鉴比自己现在用的技术好的成熟技术,进入比自己现在的产业附加值高的成熟产业。
这种技术和产业借鉴大大降低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成本与风险,从而可以获得更快发展。
不过,杨小凯教授认为还应关注后发劣势,后发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但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改革制度会触犯既得利益。
其结果是,后发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快速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可能导致失败。
三是刘易斯教授提出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特殊之处,就是充分利用了人口红利。
一方面,改革期间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张迅速,得以大规模吸纳就业,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转移,从而把人口年龄结构优势转化为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经济活动人口比例高且就业率较高,使得社会储蓄总量大,经济活动中的剩余总量也大。
这帮助中国在这一期间达到了很高的储蓄率。
人口优势蕴涵的高储蓄率的实现,还有赖于市场化改革为储蓄和投资创造的逐渐改善的环境和机制。
四是波特和施瓦布教授提出的经济发展三阶段论。
根据波特教授和施瓦布先生的《全球竞争力报告》,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人均GDP小于2000美元)、效率驱动阶段(人均GDP在3000-9000美元之间)和创新驱动阶段(人均GDP大于17000美元)。
改革开放之初,通过改革,内外部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要素充分流动起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顺利由要素驱动阶段过渡到效率驱动阶段。
不过,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重政府轻市场”的现象仍然突出,效率驱动仍有上升空间。
一些大城市和富裕省份目前已经进入到创新驱动阶段,企业成熟度和技术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也是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03转轨/过渡经济学的解释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存在着樊纲教授等提出的“改革成本”问题。
相对激进改革,渐进改革实施成本偏大,但摩擦成本较小,因此总成本相对更小,在权衡改革收益和改革成本之后,我国选择了渐进改革的路径,这使得改革进程中始终贯穿着利益诱导、利益补偿、利益替代的主线。
一是由易到难推进。
先选择阻力最小和风险最低的领域作为改革的起步环节,积累改革经验,取得改革成就。
我国改革首先从成本最低、阻力最小、容易形成激励机制的农村部门启动,在农村见效之后,再启动城市改革。
这也是科斯教授所言的“边缘革命”。
二是通过利益补偿化解改革阻力。
中国改革之初选择的是一条“帕累托改进”的路线,即在放开非计划系统束缚的同时,对计划系统给予适当的“利益补偿”。
例如,对农产品提价,相应给城市居民增加副食品补贴,允许与农产品相关的工业品相应提价等。
后来又采取了“利益替代”策略,在旧体制外围培育效率较高的新体制(非国有经济),从而有效缓解了旧体制内部的利益冲突。
三是通过“价格双轨制”来演绎市场关系。
价格双轨制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最大特色之一。
通过双轨制,在体制之外创造出市场关系,为市场替代计划打下了坚实基础。
除了价格双轨制之外,还包括汇率双轨制、工资双轨制、房价双轨制以及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等,进而还成功运用了双轨制思路,通过“一国两制”解决了政治及主权问题。
四是通过分权来转移改革成本。
改革之前,中央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政府自主权有限。
为有效推进改革,中央政府采取给地方政府适当分权的办法,承认地方利益,调动地方积极性,并在地方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使地方政府成为改革的有利推动者。
五是由局部制度创新带动全局制度创新。
与渐进式改革模式相适应,改革一开始就采取了先推试点、以点带面的做法。
最典型的就是经济特区的设立。
这种做法有利于积累经验,降低改革风险,同时,局部制度创新的示范效应又可带动制度创新扩张,从而大大降低了改革的实施成本。
04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许小年教授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认为改革开放实际上走了两条道路。
第一条道路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驱动经济增长,可称为“斯密模式”。
第二条道路是通过增加资源投入来驱动经济增长,可称为“凯恩斯模式”。
他认为,改革开放前半段长约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靠的不是政策性的投资拉动,而是市场机制和民间的活力,不靠资源投入数量的增加,而靠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的提高。
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转向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模式”。
凯恩斯主义政策刺激了短期的需求,但在长期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增长,而且养成了对刺激的依赖。
由于政府资源投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无止境地借债,也不可能无限度地发钞票,同时加之“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因此依靠政策性投入推动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在克鲁格曼教授等新古典经济学家看来,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在于政府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新古典的“药方”,并采取了渐进的实施方式。
以汇率制度为例。
计划经济时代,人民币被严重高估,成为中国“外汇饥渴症”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开始采取双轨制汇率,官方汇率仍然高估人民币,主要用于控制进口、节省进口资本品的费用;市场汇率基本随行就市,用于鼓励出口。
这是典型的重商主义政策,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原理的灵活应用。
1994年之后,两种汇率实现并轨,人民币兑美元的价格被固定在8.25元上,直到2005年;之后,人民币进入一个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时代,但仍然以保持汇率的稳定为基本目标。
固定汇率制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出口,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代价是牺牲了工人工资的上涨。
其他例子包括价格双轨制、国企改制、产业政策,等等。
这种选择性地应用新古典经济学的“药方”并非中国所独有,而是东亚成功经济体的共性。
05新结构经济学的解释林毅夫教授等认为,发展战略的转变是解释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不同经济表现的钥匙。
他们区分了两类发展战略,即赶超战略和比较优势战略,前者指的是政府发展超越本国比较优势的产业,后者指的是政府发展与本国比较优势相符的产业。
进而,他们认为,计划经济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中国采取了赶超战略,而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中国放弃了赶超战略,代之以比较优势战略。
由于在很长时间里,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因而,林毅夫等所指的比较优势战略就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后续著述中,林毅夫教授进一步强调产业随一国的资本-劳动要素禀赋的提高而实现升级的重要性,并认为这符合动态比较优势。
同时,他也强调政府在选择产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06政治经济学的解释政治经济学从政府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出发,认为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政府在三个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姚洋教授等提出的中性中央政府论。
中性的中央政府可制定有利于长期发展的制度和政策。
改革启动之初,中央政府摈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转而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通过一系列中央会议和五年计划,制定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制度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