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教育思想备课讲稿

合集下载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一阶段是教学如洒扫、应对等粗小之事; 第二阶段是教学如洒扫、应对等粗小之理; 第三阶段是教学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精大之事; 第四阶段是教学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精大之理; 第五阶段是教学大小精粗之理的综合和统一。
三、 教学思想
(三) 学思“相资以为功”
王夫之指出,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即学与思。如何学,如何思,学与思的关 系又是怎样呢?
第六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教育活动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晚年隐居于石船山,后人称其为船山先生。他出身于一个知识分 子家庭,从小“颖悟过人”,4岁起即跟大哥王介之读书,7岁读 完《十三经》,被视为是“神童”。10岁起,他直接受业于父亲 王朝聘及叔父王廷聘。他14岁考中秀才,24岁与大哥同时中举。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施教,即“因人而进”。他说:“ 君子之教因人而进之,有不齐之训焉。”
正因为要“因人而进”,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 王夫之还认为,实施“因人而进”的关键在于熟悉、了解学生。
三、 教学思想
(二)“施之有序”
王夫之认为,事和理都有序,人的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因而教学也应该顺序进行, 即所谓“施之有序”。王夫之把“立教之序”分为五个阶段:
感谢观看!
在王夫之看来,教育的发展又离不开政治,只有“政立民安”,政治清明,人民安居 乐业,才能“学校兴”。
二、 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二)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王夫之关于教育在人发展过程中作用的认识,是同其人性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王夫之 认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之中。他提出人性“日生日成” 的著名论断。

教育家王夫之的思想

教育家王夫之的思想

被遗忘的隐居思想家王夫之被遗忘的隐居思想家王夫之明末清初,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天崩地裂”的动荡局面,进入了最后的自我批判时期。

这一时期,不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而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况,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中,孕育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嫩芽。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由古代到近代的转变时期。

封建社会的存亡,牵动着一代进步思想家的心,他们面对着严酷的现实,回顾着过去开始对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进行系统的批判和总结。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就是这样的思想家。

他们有不同的经历,或直接参加武装抗清斗争,或终生隐居不仕,但都关心政事、忧国忧民,寻找明亡的教训,以振兴汉民族。

王夫之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时代思潮的哲学代表,是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既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作了系统的总结,又启迪了近代唯物主义学说的发展。

一、救国忧民,探索真理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因晚年隐居衡阳县金兰乡的石船山,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

王夫之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

他先祖世代以武功立业,到他高祖,由习武转而尚文。

他的祖父、叔、兄对文学、史学以及《周易》等都有较深造诣,父亲王朝聘也是饱学之士,天文、地理、历史、兵法、水利等学问,无不研究。

王夫之从小就在这样浓厚的学术环境中成长。

王夫之小时候聪明过人。

四岁进私塾与大哥介之一起求学,八岁以后从父亲读五经,广泛地阅读古代哲学和史学书籍。

十四岁时,由于才气横溢,受到父老乡亲的称赞,被选拔到衡阳县学深造,使他能够饱览县学藏书,专心致志钻研学问。

受家庭和社会影响,青少年时期的王夫之热衷于科举考试,一心要读书致仕,曾经四次去武昌赴乡试。

但是一次又一次地落第,使他感到茫然,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危机,更引起他的忧虑。

他曾与一班青年朋友一起饮酒作诗,纵谈时事。

二十一岁时,又以“东林”、“复社”为楷模,组织参加了“匡社”,决心匡扶国家社稷。

王夫之教育教学思想探微

王夫之教育教学思想探微

王夫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王夫之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现在他的著作《论语》中。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使他们成为善良、正直、有礼貌的人。

王夫之认为,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他强调,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王夫之还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导师和榜样,要树立正直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强调,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此外,王夫之还认为,教育应该是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

他认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王夫之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现了他对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的重视。

他的思想对当代的教育教学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王夫之的家教思想与实践(上)

王夫之的家教思想与实践(上)

7.1.1. 王夫之的家教思想与实践(上)清代统治者基于自身巩固统治的需要,不断加强社会教化,重视平民家教,从顺治九年颁行的《卧碑文》,到雍正二年颁行的《圣谕广训》都强调了开展家教的重要性。

《圣谕广训》中的《训子弟以禁非为》是内容最详尽的家教指导文献,它系统地指出家教方向、重点、内容方法,对普及家教知识、促进平民家教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在官方的引导之下,清代的家教得到迅速发展,家教的普及化程度得到明显加强。

清代的家教思想不断丰富,家教实践方面也涌现出现一些家风明显的长盛不衰的大家族,王夫之(1619-1692),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卒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崇祯十一年(1638)在岳麓书院学习,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王夫之与黄宗羲、顾炎武被后世并称为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王夫之历来被许多学者以极其敬仰的心情予以赞颂。

他虽然伏处瑶洞僻乡荒野大半生,变姓易名鲜为世人所知,然就在逝世前一年,还是被清初学者刘献廷访知,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其学无所不窥,于六经皆有发明,洞庭之南,天地元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耳。

”(《广阳杂记》卷二)而后,首著《船山著述目录》的邓显鹤和倡建“船山书院”的湖南督学朱逌(yōu)然等对之都十分钦慕,特别是戊戌变法的主将谭嗣同,更对他推崇备至,其进步改革思想显然受到王夫之理论的影响。

曾主持“船山书院”的清末著名学者王闿运在所撰王夫之墓联中,称之为“南国儒林第一人”。

作为者的王夫之在家教方面留下了《耐园家训跋》、《家世节录》以及给子侄的书信10多封。

《耐园家训跋》及《家世节录》的部分内容以述家事的方式,阐述了他家教思想,家书则针对子侄的具体问题进行教育。

首先,王夫之主张家教从严的思想。

对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王夫之十分推崇父慈子孝的观念,他说:“古人云,读书须要识字。

中国教育史 王夫之 课件

中国教育史 王夫之 课件

学术成果
• 王夫之一生著书320卷,《礼记章句》、 《周易内传》、《周易外传》、《尚书引 义》、《读四大全说》、《张子正蒙注》、 《思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
二、教育作用的思想
1. 教育是治国治本
• 王夫之指出“王者之治天下,不外政教之 二端。语其本末,则教本也,政末也。” 认为政治国家不外乎政治和教育两大问题, 其中教育最为根本。他告诫“谋国者”欲 “安天下”,当以“文教为重”,必须把 教育置于重要的地位。 • 认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教育的发展 还必须以经济为基础,人民“衣食足”而 “天下治”的治国思想。
四、道德修养原则
1. 强调立志
• 王夫之与其他学者一样,主张为学者 首先要立志,“立志则学思从之,故 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 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
2. 主张自得
• 王夫之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学生 的自觉,他曾说:“教在我,而自得 在彼。”怎样才能做到自得呢?首先, 学生要“自勉”,其次,学生要有 “自修之心”,认为只有在学生产生 了道德修养的自觉要求后,教师因势 利导给予教育,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 果。
3 重视力行
• 王夫之指出,道德修养不能停留在意 识阶段,还必须将道德知识变成实际 行动。在他看来,“行”不仅有验证 到的真假的功效,“知者非真知也, 力行而后知之真”。“行”还是衡量 道德心的标准。“何以谓之德?行焉 而得之谓也”
论知与行的关系
• 王夫之在知行关系问题上,既不同意朱熹的 “知先行后”说,也不同意王守仁的“知行 合一”说,他主张“行先知后,知性并进, 相互为用”。他说“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 行。”又说“知行相资以为用,为其各有致 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为用。”他一 方面提出“行可兼知”的观点,强调知源于 行,必须从行动上检验知识的效果功用,否 定脱离实际,读死书的弊端,另一方面,又 提出知行相互为用,不能混淆,二者都不可 偏废,比较正确地揭示了人的认识规律。

中国教育史 王夫之 课件

中国教育史 王夫之 课件

谢谢
学术成果
• 王夫之一生著书320卷,《礼记章句》、 《周易内传》、《周易外传》、《尚书引 义》、《读四大全说》、《张子正蒙注》、 《思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
二、教育作用的思想
1. 教育是治国治本
• 王夫之指出“王者之治天下,不外政教之 二端。语其本末,则教本也,政末也。” 认为政治国家不外乎政治和教育两大问题, 其中教育最为根本。他告诫“谋国者”欲 “安天下”,当以“文教为重”,必须把 教育置于重要的地位。 • 认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教育的发展 还必须以经济为基础,人民“衣食足”而 “天下治”的治国思想。
• 他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4岁跟随大哥 王介之读书,7岁读完《十三经》,被 视为是“神通”,10岁起,直接受业 于父亲王朝聘叔父王廷聘。14岁中秀 才,24岁与大哥同中举。1644年,李 自成进北京,明朝灭亡,“进士”梦 破灭。
• 他的生活和讲学活动是在及其艰苦的 条件下进行的。因为他不肯向清朝屈 服,所以隐姓埋名,隐居山林,居无 长处,讲无定所。虽生活清贫,疾病 缠身,但著述讲学不辍,归隐山林后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读书不已,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移居石泉 山下,筑一茅舍,取名“湘西草堂”, 潜心著述,教授生徒,度过了一生最 后17个春秋。
三、道德观与道德修养论
(一)主张“天理”和“人欲”紧密相联, “天理”存在于“人欲”之中。 王夫之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 教育目标,认为“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 为”,即人欲是人类生存的自然要求, 是保证人类存活的基本要求。理是正当 的欲望反映,所以他主张节欲和导欲。 (二)提倡不以“一人之私”而“废天下 之功”
四、道德修养原则
Hale Waihona Puke 1. 强调立志• 王夫之与其他学者一样,主张为学者 首先要立志,“立志则学思从之,故 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 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

王夫之教学文档

王夫之教学文档

王夫之:(王船山)(朴素唯物主义)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汉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阳市雁峰区)人。

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之一,为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

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

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

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泽东、谭嗣同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

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全书》16册。

在本体论方面,王夫之发展了张载“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的思想,对“气”范畴给以新的哲学规定,对理气关系、道器关系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探讨,作了明确的唯物主义解释,强调气是一切变化着的物质现象的实体,是客观存在。

在理气关系问题上,王夫之坚持“理依于气”的气本论,驳斥了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的观点。

他强调“气”是阴阳变化的实体,理乃是变化过程所呈现出的规律性。

理是气之理,理外没有虚托孤立的理。

从而批判了从周敦颐到朱熹所坚持的气外求理的唯心主义理论。

王夫之结合对“统心、性、天于理”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批判,强调指出:“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

”明确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气本论。

提出“理即气之理,而后天为理之义始成”,有力地批判了宋明理学的“理在气先”、“理在事先”,即精神先于物质存在的唯心论,否认了离开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客体精神--理。

发展了张载“理也顺而不妄”的观点,说明了理不仅在气中,而且是气的运动变化,有它的“必然”——规律性。

在知行关系问题上,他力图全面清算“离行以为知”的认识路线,注意总结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长期争鸣的思想成果,在理论上强调“行”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重要结论。

【思想】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思想】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关键字】思想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后期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故后人称他为船先生。

他自幼聪明过人,14岁就考中秀才,后读书于岳麓书院,24岁考中举人。

两年后明亡,王夫之曾起兵抵御清军南下,失败后隐居山野,始终没有投降清朝,专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长达40多年。

王夫之的思想受张载的影响较大,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保守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并与当时的实学思想家们遥相呼应,互相补充,形成系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他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峰。

他提出许多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观点,对明清以后许多教育家都有巨大影响。

王夫之著述总计400多卷,800多万字。

现存《船山遗书》有72种,258卷,遍及经、史、子、集各部,也是古代最高产的学者。

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从先秦诸子至宋明诸儒,在人性问题上都立足于先验论,纠缠于善恶的分辨。

而王夫之的论述则完全不同,他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

”在《尚书引义》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

所谓“先天之性”,即人的“自然之质”,主要指耳、目、口、鼻、心等感官的功能。

所谓“后天之性”,即通过后天的“习”获得的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善恶均有,也可以说无所谓善恶。

“性”应该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人生长、发展全在于“习”的作用,这就是他所说的“习成而性与成”。

具体而言,“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影响人的“先天之性”,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增强和发展;二是使人获取知识才能,形成道德观念,王夫之称之为“习性”或“后天之性”;三是革除因“失教”或教育不当而成的“恶习”(主要指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

王夫之认为,人性就是“习”的过程中“日生日成”的。

可见,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单元3 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想 教案

学习单元3 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想 教案

第八章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学习单元3: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想I.导学学习目标:了解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特点,掌握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内容和意义,掌握王夫之与颜元的教育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王夫之与颜元的教育教学内容。

难点:王夫之与颜元的教育教学内容。

II单元精讲【这部分由老师进行视频录制】III. 学习材料一、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十七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荡的时代。

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思想和学术领域出现了进步思潮,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人。

他们以批判的、求实的精神,抒发了深刻而新颖的社会政治观点、哲学观点、历史观点,同时也提出了“别开生面”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教育观点,对于官方传统的理学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教育见解和主张。

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可以概括如下:(一)批判理学教育理论启蒙思想家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哲学,主张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二)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进步思想家对于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非常重视。

批判理学家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学为圣人”,提出要以“明到救世”为教育目的,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

(三)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进步思想家教育内容的主张和其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为了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他们积极提倡“实学”,反对理学家的空疏义理之学。

进步思想家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共同特点是重“实”,但其具体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四)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进步思想家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原则,从而和理学家“主敬”、“主静”,“读书穷理”的学习态度和治学方法根本对立。

(五)初步民主的教育主张进步思想家抨击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的同时,对当时教育上的专制主义和科举学校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出了具有初步民主的思的教育改革意见。

王夫之的教学实践(3篇)

王夫之的教学实践(3篇)

第1篇王夫之,字子安,号梦溪,湖南长沙人,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他主张“格物致知”,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主张以“师道尊严”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能力。

本文将从王夫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王夫之的教学理念1. 师道尊严王夫之认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尊严。

他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他看来,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2. 格物致知王夫之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研究问题,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他认为,学习应该注重实践,通过亲身经历,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真谛。

3. 德育为先王夫之强调德育为先,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决定其行为和成就。

他主张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二、王夫之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讲授法。

他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2. 问答法王夫之认为,问答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他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问答,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思考中领悟知识。

3. 实验法王夫之注重实践教学,他认为,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知识。

因此,他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 举例法王夫之善于运用举例法,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王夫之的教学实践1. 建立严谨的课堂氛围王夫之在教学中,注重营造严谨的课堂氛围。

他要求学生遵守纪律,尊重师长,勤奋学习。

同时,他以身作则,严谨治学,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 注重实践教学王夫之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

他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实习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关爱学生成长王夫之关心学生的成长,他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发挥特长。

浅析王夫之的师德思想

浅析王夫之的师德思想
文l l I 化 教 育

浅析王 夫之 的师德思想
庞 渤
( 武) 30 2
摘 要: 王夫之是 明末清初卓越 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 育家。他重视 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 功能 ; 聪 t 重 师的地位和作 用; 倡导教师要 注重以 身作则 ; 对学生要 “ 因人而进” 因材施教 ; 出“ , 提 明人者先 自明” 等德师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教师道德有着重要 的学习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 : 王夫之 ; 教师道德思想; 浅析 王夫之 是我 国明末 清初卓 越的唯物 主义 哒 表 明他重视教师的人选 , 认为教师是一 种道 正确 的知识 ,要注意不断地充实和接受新的知 思想家和教 育家。 他一生经历坎坷 , 但始终潜心 义的化身 , 因为教师负有 “ 正人心” 的重要任务 , 识 ,欲明人者必先 自明” 他说 :夫欲使人能悉 “ 。 “ 著述 , 热心 教学 凡四十余年 , 著书 四百 多卷 , 八 因而教师的道德要求应该是高层次的: 师道贱 知之 , “ 能决信之 , 能率行之 , 昭昭然知其当然 , 必 百余万字 , 内容涉及哲学 、 文学 、 政治 、 育 、 教 伦 而教无求 , 监司府县任 意差委 , 滥与钱谷刑名 之 知其所 以然 。由来不昧而条理不迷 , 贤者于此。 理等各方面 , 其主要成就是对 中国古代哲学的 役 , 若簿 尉仓巡 为奔走之下吏 , 仆仆参侯 , 与僧 必先 穷理格物 以致其知 ,本末精粗晓然具著于 发展 做出了光辉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了经 道之长同其趋跄 , 肖者 因之 以希镏铢之利 。 不 ” 心 目, 然后垂之为教 , 随人之深浅而使之率喻于 世致 用的观点 , 认为教育与政事一样 , 是重要的 这样 的话 , 必然是无从做好的。 教育 王夫之提倡 道。所 以遵其教 , 听其言 , 皆去所疑 ……欲明人 治国之本 。他在各方面的理论成就是光辉而卓 要慎选人师 , 认为有两种人不能为师:夫人之 者先 自明, “ 博学详论之功 , 功其可不 自勉乎。 ” 越的 , 其思想之博 大精 湛、 观点之新颖独创 、 其 不可为 师者有 二 : 智辩有余者 , 而有 所见及 , 这是王夫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是一位合格教 偶 对传统唯心论及天理人性说 的批判态度 ,对唯 即立为 一说 , 而不顾其所学之本业 , 议论一新 , 师所应具备的条件。 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师来说 , 物主义基本精神阐述的求实精神 ,在我国古代 人乐听之 , 而使学者迷于所守。诵 习有功者 , 熟 应对知识经济时代 的挑战 ,知识的充实与更新 人物 中是少见 的,标志着我 国古代朴素唯物主 于其所传习 , 乃守其一说而不能达 于义理之无 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那些 能够不断完善 自己 义的高峰 。 穷, 持之有故 , 恃为得 , 自 而使学者无所复通o t 的知识 结构 , "I T 在学识 、 才能 、 人格等各方 面都 能 l王夫之 的教育思想 , 同他 的朴 素唯物主 王夫之认为这两种人 皆为伪学者也 , 都背离 了 够给学生 以启迪和教诲 的教师 ,才能搏得学生 义哲学观是一致的 ,他从发展的人性论的观点 为人 师者的基本治学精神 , 不配为人师表 。 的尊敬与热爱。 出发 , 论证 了教育的重要性 , 出教育和社会 环 提 3王夫子认 为为师之道要 注重身体力行 , 王夫之在师德思想上还提 出了格物穷理 、 境对人 的个性形成有 巨大的影响与作用。 首先 , 以身作则。他认为 , 教师首先 自己要立志 向学 , 重在笃行 ;学” 思” “ 与“ 并重 ;博” 约” “ 与“ 辩证发 他认为 , 在一个国家中除政治外 , 育是最重要 然后 才可 以为人之师 。他说 : 教 “ 学者之识量皆因 展的诸多观点。 他的教育思想 , 是我 国古代教育 的, 是治国之本。他说 :王者之治天下 , “ 不外乎 乎其 志。……盖所期者小 , 则可以浮游而有得 , 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 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传统 教 政教之二端。 语其本末 , 则教本也 , 政末也 。 语其 必无 沈潜之识 。所求者浅 , 则可苟且 自居 , 必无 育思想之精华 , 发展社会主义教师道德思想建 先后 , 则政立而后教可施焉 。D 育为什么有这 高明之量 。”王夫之极其反对那些只务记诵词 设有着重要 的学 习与借鉴意义。 ”教 样重要的作用呢?他认为 , 一是因“ 牧民” 之需 , 章、 注释 追逐名利的“ 俗儒” 认为他们 以干禄之鄙夫 , 所谓 “ 民” 即是对人们施以“ 牧 , 教化 ” “ 民之 为师 , 以利 , ,牧 教 学以利 , 沁入于心 。 利 痛斥这些不 f 王夫之. l 1 礼记章 句. 卷五 道, 教养合 而成用 。” -是因“ r- 4 造士” 之需 , 所谓 配作教师者 :坏人心 , 风俗 , “ 乱 酿盗贼篡弑危亡 [】 2王夫之. 梦. 噩 “ 造士 ”就是通 过学校教育 , , 培养将来成 为“ 之祸者 , 国 莫烈于俗儒 。” 1 倡导教师要身体 力 [ 王 夫之. Of 0  ̄ 3 J 俟解. 之桢斡” 的管理 国家事务的士人 。其次 , 王夫之 行 , 以身作则 , 他认为 :立教有本 , “ 躬行为起 化 『1 夫之 . 通 鉴 论 . 4王 读 认为 , 人的一 生都是人性“ 日生 日 ” 成 的过程 。 人 之 源 ; 谨教有义 , 正道为 渐摩之益 。” ] 是 『】 夫之 . 书训 义 . 三 十二 I n 这就 5王 四 卷 应是“ 继善成性” 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 , 的, 接 说 , 教师必须在实 际行动与道德行为上 , 为学 【 王 夫之. 成 6 】 噩梦. 受 良好 的习惯培养 。他有 一段经典性 的论 述 : 生的榜样 , 7王 四 卷 教师 的道德作用对学生的教育是 至 【】 夫之 . 书训 义 . 六 “ 孟子 言性 ,孔子言习。性者天道 ,习者人道。 关重要的。躬行” “ 是陶冶学生的根本 , 行” “ 躬 就 【】 夫 之 . 书训 义 . 九 8王 四 卷 已失之习而俗求之性 ,虽见性且不能求其 是身教 , 教师的身教之教 , 才能使学 生受到心灵 【】 夫 之 . 通鉴 论 . 十 七 9王 读 卷 习, 况不能见乎 !易》 ‘ 《 言 蒙以养正 , 圣功也 ’养 的感染 , 。 才能启发诱导学生形成 良好 的道德品 [ 王 夫 之 . 书 训 义. 三 十 二 11 o 四 卷 其 习于童蒙 , 则作圣人之基立于此 。 人不幸而失 质 。 【1 l】 王夫之 . 四书训 义. 卷十 教, 陷入于恶习 , 耳所 闻者 非人之言 , 目所 见者 4 王夫之 主张教 师应根据 学生 的道德情 【2王 夫 之 . 书训 义. 十 五 11 四 卷 非人之事 , 日渐月渍 于里巷村落之中 , 而有志者 况、 天资情况 和志 向的大小及 日 常行为表现 , 有 f3 1】 王夫之 . 正蒙注・ 张子 中正篇. 欲挽 回于成人之后 , 非洗髓伐毛 , 必不能胜。” 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 日 也就是要求教师要 f4王 夫之 . 书训 义. 十 八 1] 四 卷 他这是说明从童蒙起就进行教育和学习是极端 因材施教 。因人而进” 他说 :君子之教因人而 “ 。 “ 必要的 , 否则一旦陷入恶习之中 , 改也极难 。王 进之 , 有不齐之训焉 。……以人言之 , 始则视其 夫之还 强调 重视社 会习惯 对人 的养成 教育作 质 , 继则问其志 , 又进而观其所勉与其所 至 , 而 用, 他说 : 之皆可为善者性也。 “ 人 其有 必不可使 分量殊焉 。 ……斯造就人才之深心 , 不得不出于 为善者 , 。 习也 习之于人大矣。 耳限于所闻 , 则夺 此 , 岂一概而施 , 而 成乎躐等之失也哉 。 旧 ” 王夫 其天聪 ; 目限于所见 , 则夺其天明。父兄熏之于 之告诫教师要注意学生都是有个性的 ,每个 人 能动能言之始 , 乡党姻亚导之于知好知恶之年 , 有长处也有偏处 , 教师要注 意发展他们的长处 , 故 日 :习行性成 ,成性而严师益友不能劝 使他们能够进步 ; 要矫正他们 的偏处 , 弥补他们 勉, 酿赏重罚不能匡正矣。H 足以见得社会习 的不足。 ” 哒 他说 :教思之无 穷也 , “ 必知其人德性之 惯改变人 的天性 的作用 ,因而 主张在教育上必 长而利导之 , 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 尤必 须注意 良好习惯的养成。王夫之还认为教育可 旧“ 其所易 , 其所难 。 顺 矫 成其美 , 其恶 , 度 教非 以使人获得知识才能 , 以形成 良好的道德观 也。 可 理一也 , 从人者异耳 。 I因材施教是我国 ”I , q 念 , 以改变人身上的缺点 与恶习。 可 传统的教师教育 原则 , 王夫之把它强调到教师 2 王夫之 十分重视教 师与教 师道德 品质 施教纲领的高度来认识 ,足见他对这一 问题 的 问题 。他认��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逍遥行者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逍遥行者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逍遥行者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王夫之的教育思想(820)2011年4月25日一、生平和教育活动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因晚年隐居于石船山,后人称为船山先生。

他自幼“颖悟过人”,4岁入私塾,7岁就读完了《十三经》,10岁从父亲王朝聘学习五经经义,广泛阅读古代哲学和史学书籍。

14岁考中秀才,24岁考中举人。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6年),他效法“东林”和“复社”,与郭季林等青年朋友组织了“匡社”。

明亡后,为阻止清兵南下,他曾与好友管嗣裘等“举义兵于衡山,战败兵溃”。

于是投奔桂王的南明政权。

由于目睹永历小朝廷的腐败和官僚们苟且偷安,他大失所望,决意“退伏幽棲,俟曙而鸣”。

于是隐姓埋名,遁迹荒山野岭,为避清军迫害他几度迁居。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移居石船山下,筑一茅舍,取名“湘西草堂”,潜心著述,教授生徒,度过了一生最后17个春秋。

王夫之一生著述极丰,有400多卷,生前均未刻印。

现存的有《船山遗书》共72种,258卷。

他没有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但在《读四书大全说》、《礼记章句》、《周易外传》、《尚书引义》、《俟解》、《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及《读通鉴论》等书中,有许多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形成了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历史观,从而使中国古典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到了新高峰。

他的教育思想,与他的政治思想、哲学观点有密切的联系,在人性论、理欲关系、知行关系、学思关系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上,提出了自己卓越的见解。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与目的王夫之在研究儒家经典,考察历代政治得失,尤其是在总结明朝覆亡的沉痛教训中,深入思考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王夫之认为,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的认识器官的潜在机能,尤其是具有思维能力的“心之官”,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王夫之论教师思想述评

王夫之论教师思想述评

王夫之论教师思想述评[摘要]古代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对教师问题进行过论述,这些问题聚焦在“教师应该怎样做”上。

通过对王夫之论教师的思想进行评述,对其“必恒其教事”“明人者先自明”“正言、正行、正教”等三方面的思想进行了阐述和解释,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论。

[关键词]王夫之教师思想述评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他对教育问题如教育作用、教学思想、道德观和道德修养、教师等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

本文仅对王夫之论教师的思想简单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王夫之论教师的思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必恒其教事”王夫之认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该有恒心、耐心和爱心。

他曾说:“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讲习的教师,应该对自己的事业坚持不懈,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恒心、耐心、爱心是不可少的。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恒心。

教育不是三天两天的事情,而是一件长期的事情。

从一个新手教师要成长为一个骨干教师甚至专家型教师,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新手教师刚刚参加工作会有许多不适应,如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信念的缺失;角色转换迟滞;从业能力不足;缺乏协调的职业关系等。

工作几年以后,这些问题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同时新的问题又会出现。

在面对这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如果一位老师没有恒心,会很容易对自己的工作失去信心。

而一旦对教育没有了信心,其教育信念必然坍塌,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这显然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

所以,教师一定要有恒心。

有耐心是指对工作、特别是对学生不烦躁,即“诲人不倦”,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很聪明、一点就通、一学就会的,总会有一些学生接受东西比较慢一点,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有耐心,给学生反复讲解。

因为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很容易丧失自信,这样下去的结果只能是这个学生更加落后。

所以,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

有爱心是指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教育事业当中,否则只会误人子弟。

王夫之的家教思想与实践(下)

王夫之的家教思想与实践(下)

7.1.2. 王夫之的家教思想与实践(下)王夫之还要求给家中的兄弟子侄必须立志。

王夫之有《示侄孙生蕃》《示子侄》,都是防止子侄随波逐流,迷失人生的方向,沾染上不良习气,教诫他们保持自己的人格与志向。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我们分别来讲。

忘却人间事,始识书中字。

识得书中字,自会人间事。

俗气如糨糊(浆糊),封令心窍闭。

俗气如岚疟(疟疾),寒往热又至。

俗气如炎蒸,而往依坑厕。

俗气如游蜂,痴迷投窗纸。

堂堂大丈夫,如古人何异。

万里任翱翔,何肯缚双翅。

这是第一部分,王夫之主要讲俗气对人的损害而要求侄孙立志。

作者用浆糊、疟疾、炎蒸、游蜂,来比喻俗气使人丧失正确的思想,坏思想渐渐侵袭人的肌体,让你辨不清正确的方向。

盐米及鸡豚,琐屑计微利。

市贾及村氓(民),与之争客气。

以我千金躯,轻入茶酒肆。

汗流浃衣裾,挈三而道四。

既为儒者流,非胥亦非隶。

高谈问讼狱,开口即赋税。

议论官贪廉,张唇任讥刺。

拙者任吾欺,贤者还生忌。

摩肩观戏场,结友礼庙寺。

半截织锦袜。

几领厚绵絮。

更仆数不穷,总是孽风吹。

正因为如此,他要求侄孙必须忘却世俗的各种事情,第二部分主要叙述各种反映俗气的现象,意在劝其避免。

一些商人、村夫,光知道蝇头小利,整天围着盐米呀、鸡猪呀转,一分一毫都不肯相让,为微利小事斗殴闹气,真是太没出息了。

所以他劝侄孙不要到茶酒小摊上去,如果也和他们去借由头使性子,那真叫人惭愧得汗湿衣服了。

可是,在社会上俗气是很难避免的,即使是一些读书人,他们虽不是小官小吏,却整天高谈阔论诉讼案件、课赋杂税,轻易讥评官吏的贪廉,欺拙者忌贤者,这也看不惯,那也不服气。

但他们自己呢?平时挤到戏场去闲玩,结交的尽是僧道之人,生活上一味追求奢华,讥评世风,对自己却一点不加约束,实际上也是俗气在作怪!吾家自维扬,来此十三世。

虽有文武殊,所向惟廉耻。

不随浊水流,宗支幸不坠。

传家一卷书,唯在汝立志。

凤飞九千仞,燕雀独相视。

不饮酸臭浆(酒),闲看旁人醉。

识字识得真,俗气自远避。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意义 的教 育观 点 , 对于 传 统 院庶 吉 士 。 嗣后 , 辞职返 家 , 想 在 我 国古 代 教 育 思想 史



的理学教育进行 了深刻 的 坚 持反 清 。3 3岁 起 流 居湘 上 , 占有 重要 地位 。 批判 , 提 出了经世 致用 的 实 西 , 与瑶 民 混 居 , 以授 徒 讲 人性论和教育作用 学教 育 思想 , 在 中 国教 育 思 学和 从事 著述 为业 。 5 7岁 , 王 夫 之 关 于 人 性 的观 想 史 上 有 重 大 意 义 。王 夫 迁徙在 湘 西蒸 左石 船 山, 筑 点 , 有其 特 点 。在 中 国思想
节 其欲而 欲 皆理 。” 王夫之 的 二 : 日学 目思 。学 则不 恃 己之聪 “ 孟子言性,孔子言 习。性者天 公 , 道, 习者人 道 。 《 鲁 论》 二 十 篇 皆 这种 道德 观 , 是适 应 资 本主 义 萌 明 , 而 一 惟 先觉 之 是 效 , 思 则 不 言 习 。故 日: l 生与天道 不可 得而 芽和 新 兴 市 民阶 级需 要 的 , 拘 于 古 人 之 陈 迹 而 任 吾 警 悟 之 有 着 灵 。学非 有 碍 于思 , 而 学愈 博 则 闻也 。 ’ 已失之 习 , 而 欲求 之 性 , 要求解 脱 束缚 的意义 。 虽 见 性且 不 能 救其 习 , 况不 能 见 三、 知行观和教育过程 思愈远 ; 思正有功于 学, 而 思 之
的、 具 有初 步 民主 思想 的新 与哲 学 、 教 育和 政 治有 关 的 教育 的要 求 。
王夫 之 ( 1 6 1 9 —1 6 9 2 )
王夫 之认 为 , 人性 是一 著作有 绸 易外传》 《 尚书引 种 人 类 所 具 有 的潜 在 的发 义》 《 读 四 书 大 全 说》《 张 子 展能力, 即所谓“ 气 禀” 。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王夫之的教育思想明末清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荡的时代。

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思想和学术领域出现了进步的实学思潮。

他们以批判的、求实的精神,抒发了深刻而新颖的社会政治观点、哲学观点、历史观点,同时也提出了别开生面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教育观点,对于传统的理学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实学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

王夫之、颜元是实学思潮的代表性人物,从他们的思想主张中,可以看到实学思潮的基本特点和内容,以及他们反对传统理学教育,建立改良的、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新教育的要求。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学者称其为船山先生。

自幼“颖悟过人”,习读“五经”,广泛阅读古代哲学和史学书籍。

14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

青年时代他以“东林”、“复社”为楷模组织了“匡社”,曾举兵起义。

阻止清兵南下。

失败后,投身于桂王的南明政权任翰林院庶吉士。

嗣后,辞职返家,坚持反清。

33岁起流居湘西,与瑶民混居,以授徒讲学和从事著述为业。

57岁,迁徙在湘西蒸左石船山,筑茅舍而居,名“湘西草堂”。

在这里十七年如一日,热心教育生徒,奋笔疾书,写下了许多不朽著作。

现存《船山遗书》共72种,258卷。

与哲学、教育和政治有关的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黄书》、《噩梦》等。

王夫之是我国17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许多唯物主义教育观点,在人性论、理欲关系、知行关系、学思关系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对理学教育进行了批判,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

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王夫之关于人性的观点,有其特点。

在中国思想史上,自先秦诸子至宋明博儒,都局限在性的善、恶方面;而王夫之则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是“日生则日成”、“继善成性”的。

王夫之认为,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即所谓“气禀”。

这种能力在生活环境变化过程中,通过“新故相推”而发展,因此人性是“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的。

人性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日生日成”以至于善的。

王夫之认为“习”在人性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他说:“孟子言性,孔子言习。

性者天道,习者人道。

《鲁论》二十篇皆言习。

故曰:‘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已失之习,而欲求之性,虽见性且不能救其习,况不能见乎!《易》言,‘蒙以养正,圣功也’,养其圣于童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

人不幸而失教,陷于恶习,耳所闻者非人之言,目所见者非人之事,日渐月渍于里巷村落之中,而有志者欲挽回于成人之后,非洗髓代毛,必不能胜。

”这一段话不但说明“习”对于人性的重要,而且说明不良教育养成不良习惯,要改变极不容易,所以必须从幼小就注意教育。

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是通过后天的实际活动取得的,这也正是人和禽兽只有先天本能的重要区别。

那种所谓不待学而能的生知之说,只不过是“释氏夸诞之淫词而已”。

二、理与欲统一的道德观王夫之反对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他主张“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二者是统一的,“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有欲斯有理”。

“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

王夫之这个观点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把人们正当的物质利益要求,即“人欲”,着做是人类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绝不能灭人欲以求天理,禁欲、窒欲都是阻碍人性发展的。

在这种主张之下的教育,就要重视人性的发展,满足人们的欲望,要推己及人,要节欲而反对灭欲。

他说:“推其私而私皆公,节其欲而欲皆理。

”王夫之的这种道德观,是适应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级需要的,有着要求解脱束缚的意义。

三、知行观和教育过程王夫之在知行关系问题上,既不同意朱熹“知先行后”之说,也不同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之说。

他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互相为用。

他说:“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

”又说:“知行相资以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

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

同者不相为用,资于异者乃和同而起功,此定理也。

”他认为在人们的认识中知和行各有其功效,又必须相互为用,因此,只有知行并进,才能“知同而起功”,这是认识事物的一条定理。

王夫之在知行二者中更注重“行”,而认为不能离行以为知,要在行上取得知识,要在行上检验知识。

王夫之“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的主张,是教育上的一条重要原则,正确地反映了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根据这一观点,他强调指出,获取知识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而求知识要落到行上,要从行上检验知识的效果功用。

他曾以下棋为例,说明下棋知识,必须通过对奕才能获得,只是终日看棋谱,是不成的。

四、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王夫之认为,学与思的关系,是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依赖的关系。

他说:“致知之途有二:日学日思。

学则不恃己之聪明,而一惟先觉之是效,思则不拘于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

……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这就是说,学要博学而思则深入。

学要尽量吸取过去的成就而不可任凭自己的主观臆测;思要注意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不可为过去的框子所构牵。

学习的知识面愈广阔,思考愈可深远,愈可贯通。

深入思考遇到困难,感到不够深刻,就会愈益了解博学的必要。

二者同时并重,互相促进,这样才可使学习有进步。

为学教人都必须重视学与思的结合。

王夫之的观点,发展了先秦儒家学思结合的论述,同时反映了王夫之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五、学习法和教学法王夫之在著作中,除谈及以上教育理论的见解外,还从自己研读、著作体会出发,谈到许多教与学的原则和方法。

(-)立志王夫之和其他学者一样。

主张为学要以立志为先。

他说:“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

”他认为,意与志不同,“意者,乍随物感而起也;志者,事所自立而不可易者也。

庸人有意而无志,中人志立而意乱之,君子持其志而慎其意,圣人纯乎志以成德而无意。

盖志一而已,意则无定而不可纪。

因此,“善教人者,示以至善以亟正其志,志正,则意虽不立。

可因事以裁成之”。

人之立志,必须专一。

他说:“人之所为,万变不齐,而志则必一,从无一人而两志者。

志于彼又志于此,则不可名为志,而直谓之无志。

”他这样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在为学、力行两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二)“有序”和“不息”相结合王夫之认为,教学不但要“习”,还要注重“时”,指出“学而不习,习而不时”是学者的通病。

他所说的“时”有两个含义,一是循序渐进之义,一是有恒之义。

他把《学记》这样标点:“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解释说:“时者,有序而不息之谓也,恒守也。

”而“有序”和“不息”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

教学既要循序渐进,不减等、不速成,又要有恒心,不间断。

这样就可以使学习较易,“因其序则可使之易”。

那种一旦豁然贯通之说是靠不住的。

(三)因材施教王夫之主张教者必须了解受教育者,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教育。

他认为学生是有个性的,有“刚柔敏钝之异”,教育要顺应学者的个性去施教,偏高偏低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他说:“夫智仁各成其德,则其情殊也,其体异也,其效也分也……故教者顺其性之所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而可矣。

”他认为一个人有长处也有偏处,教者要引导发展学者的长处,使他能够进步;矫正学者的偏处,使他能够走上正确的道路。

他说:“教思之无穷也,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

”他还认为教者教学要根据学者的接受能力、基础乃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等等,总之,要根据学者的具体条件去施教。

他说:“顺其所易,矫其所难,成其美,变其恶,教非一也,理一也,从人者异耳。

”教人的道理是一个,但在方法上却要因人而异。

王夫之所述因材施教的原则,是对儒家传统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四)自勉与自得王夫之主张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必须严格,绝不能降低标准去迎合苟且偷安的心理;学生对自己也应该坚持高标准,不能要求教师降低要求来迁就“俯从”自己的“易为”与“无知”,否则将使学生陷于“不知不能”的悲境。

他说:“学者不自勉,而欲教者之俯从,终其身于不知不能而已矣。

”他所指的高标准,是指“圣功”而言,但他所讲的原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王夫之在强调“自勉”的同时,还指出注重“自得”,即学习积极性原则。

他说:“有自修之心则来学,而因以教之。

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强往学之,则虽教亡益。

”这里他强调学生学习要用“求通之志”,即要有学习心理上的准备性和努力钻研的继续性,然后再有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就会获得好的效果。

这就是“教在我而自得在彼”的道理。

六、论教师的作用和条件王夫之在教学上极重视教师的作用。

他认为“师弟子者以道相交而为人伦之一。

……故欲正天下之人心须顺天下之师受。

”教者学者是一种道义的结合,教师负有“正人心”的重要任务,绝非可有可无者。

正因为教师如此重要,选择教师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人心道德。

因此,王夫之说:“主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谨教有义,正道为渐摩之益。

”指出,教师必须在实际行动与道德行为上,能做学生的榜样。

“躬行”是陶冶学生的根本。

躬行即是“身教”,即是“不言而教”。

所谓“圣人有独至,不言而化成”。

只有以不言之化,而行感化之教,才能使学生“自生其心”,达到真正的自得。

教师的“躬行”在道德教育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王夫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正确的知识。

能够“温故知新”。

欲明人者必须先自明。

王夫之说:“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

由来不昧而条理不迷。

贤者于此,必先穷理格物以致其知,本末精粗晓然具著于心目,然后垂之为教,随人之深浅而使之率喻于道,所以遵其教,听其言,皆去所疑,而可以见于行……欲明人者先自明,博学详说之功,其可不自勉乎。

”王夫之提出的对教师的要求,都是教师所应必备的条件,不仅在当时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当代也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