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列传》导学案-共3课时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将军列传》导学案-共3课时
《李将军列传》导学案
制作人岳建华审核人高二语文组使用时间2017年5月6日
【学习目标】
1、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2、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3、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

4、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第一课时
【预习导航】
1、链接导入
《飞将军》
台湾·余光中
两千年的风沙吹过去,
一个铿锵的名字留下来。

他的蹄音敲响大戈壁的寂寂。

听,匈奴,小草的浅处,
脸色比惊惶的荒沙更黄。

他的传说流传在长安。

谁不相信?从灞桥到灞陵,
他的长城比长臂更长,
胡骑奔突突不过他臂弯。

柳荫下,汉室的童子在戏捉单于,太史公幼时指过他的背影。

弦声叫,矫矫的长臂抱,
咬,一巨怪石痛成了虎啸,
箭羽轻轻在摇,
飞将军,人到箭先到。

举起,你无情的长臂,杀,匈奴的射雕手。

杀,匈奴的追兵,
杀,无礼的亭尉你无礼,杀,投降的羌人,
杀,白发的将军,大小七十余战,悲哀的长臂,垂下去。

2、李广简介
李广是汉代抗击匈奴的爱国名将,也是司马迁笔下的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形象。

李广一生历事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以勇力才气知名于时,号称天下无双,然而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却终生未有封侯之赏,最后以军行失道获罪,愤而自杀。

汉初的边境战争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其自然和人文特点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异常艰苦和残酷。

远离后方的长途奔袭,急风暴雨般的仓卒遭遇,以及众寡悬殊的孤军奋战,成为经常作战的方式。

李广非凡的勇敢、决断和应变能力、忠信正直的磊落襟怀,以及有别于传统的治军方法,使他成为受部下拥戴、屡建战功。

作为驰骋边疆,保护汉朝百姓性命安全的举足轻重之人,李广英勇善战、忠于职守,成为汉朝安定的法宝。

3、为加点字注音
槐.里首虏.秩.八百石.勒.兵上山陈.骁骑
..
详.死睨.暂.腾赎.为庶.人颍.阴侯
呵.止没镞.麾.下讷.口骠.骑数.自请行
数奇.愠.怒糒醪
..
..食其
..自刭.悛悛
【问题探究】
1、结合注释,翻译理解1-2段。

2、第1节重点词语理解
徙.成纪:大.入萧关:用.善骑射:
从弟
..:故.槐里
3、第2节重点词语理解
勒习
..: 亡.马步行: 即.有急:
用坚其意.: 是时会.暮: 故弗从.:
杀其骑且.尽: 上山陈.: 彼虏以.我为走:
出护.其兵: 不知广所之.: 身.自射彼三人者: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②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贵人走广。

③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④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⑤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根据1—2节的文意思考:
5、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
6、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总结】
写李广在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际遇,重点记述他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经历。

【课下作业】
1、将所学两段结合注释再理解。

2、预习3-7段。

第二课时
【问题探究】
1、结合注释,翻译理解3-7段。

2、第3节重点词语理解
领属
..护军将军: 素.闻广贤: 络.而盛.卧广:
暂腾
..: 下.广吏: 吏当.广:
以.卫尉: 生致.之: 广详.死: 因.推堕儿: 因引.而入塞:
3、第4节重点词语理解
屏.bǐng野.: 从.一骑(jì): 何.乃故也:
呵止
..广: 与(之)俱.: 从.人田间饮:
故.李将军: 止.广宿亭下
4、第6节重点词语理解
因.复更.射之:广亦竟.射杀之:
5、第七节重点词语理解
讷口
..:
..:射阔狭
..:竟死
士以此爱
...乐为用:见敌急.:度.不中:
用此
..: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②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③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④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

⑤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

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⑥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⑦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⑧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根据3—7节的文意思考:
7、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
8、司马迁在这部分中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
9、“斩霸陵尉”这一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总结】
写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李广为边将的一系列活动,重点记述他出雁门击匈奴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赞扬了他关心士卒、宽缓简易的名将风度。

【课下作业】
1、将所学5段结合注释再理解。

2、预习8-11段。

第三课时
【问题探究】
1、结合注释,翻译理解8-11段。

2、第9节重点词语理解
以.精兵走.之并于右将军军.屯行
..:
少回
..当单于:
..远: 徙.令: 一得
封书
..与广: 阴.受上诫: 不得.所欲:
后.大将军单于遁走
..急诣.部:
不谢.大将军: 愠怒而就.部: 或.失道:
南绝幕
..:
..: 因.问广: 曲折
急责
..:
..广之幕府对簿
3、第10节重点词语理解
引.刀自刭:一.军皆哭:为垂涕.:
当.死:赎.为庶人:
4、第11节重点词语理解
其身
..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
鄙人
..:信.于士大夫也:下自成蹊.: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②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③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④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⑤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

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疏通8—11节的文意,进一步研读探讨
6、这部分写了晚年李广什么样的人生遭际?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哪里?喻意是什么?
8、最后一节,司马迁的是如何评价李广的?
【总结】
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的经过。

作者的论赞,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

【合作探究】
►1、研究探讨李广这一人物的人物形象。

►2、那么,这样一个让匈奴人既爱又恨的名将,却为何最终落得个“卒无功”的结局,让后世文人发出“李广难封”的哀叹的呢?
►3、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名句积累】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桃花不言,下自成蹊。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通过小组讨论,再读全文,谈谈你对李广的认识)
李广缘何难封侯
司马迁因为好友李陵兵败降敌说了几句直话,触怒汉武帝,被处以腐刑。

他“隐忍苟活”,发愤完成了《史记》。

在《史记》的一篇《李将军列传》文中,对充满悲剧色彩的西汉名将、李陵的祖父李广的遭遇寄于无限同情和感慨。

对他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却不能封侯抱不平。

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只能哀叹是“数奇”使然。

后人多有此论。

唐朝诗人王维在《老将行》诗中曰:“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


为什么只算下中等之才的李广的堂弟李蔡能封侯?李广的一些部下也被封侯?在攻击匈奴的战争中,各部队好多校尉以下的官的才能不及上中等,却能立功封侯?而李广每次战争都在其中,但没有一点功可以封侯呢?其实,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李广不能封侯不是没赶上机遇,而是因其个人的因素。

汉文帝时,他没有征战立功的机会,正如文帝曰:“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到哉。

”可是到了景帝时,李广有了立功的机会。

吴楚叛乱时,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攻打吴楚军,夺获吴楚军旗,昌邑一带都知李广有功有名。

但是,作为朝廷命官的李广,却私下接受了梁王授给的将军印章。

当时的汉皇朝对诸王存有戒心。

而李广这一举动无疑是一个“政治错误”。

所以李广虽然有功,也不得受赏。

这能是因“数奇”吗?只能说明李广政治素质太低,没有政治头脑。

这能怨谁呢?只能怨自己没有很好把握机遇。

且不说他因何等理由“杀降”,就是处人办事也不够宽宏大量。

一次霸陵尉喝醉,没让李广路过。

等李广管人家时,就公报私仇,把霸陵尉杀了。

待到汉武帝时,变文景的“无为而治”为“有为进取”;变过去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为反击进攻政策。

战争由过去的防御战法转为用骑兵军团纵深突袭的战略打法。

这本是军人立功封侯的大好机遇。

但李广只善于近战格斗骑射,突发事件的机智应变,满足过去的经验,没有树立新的军事理念,没有学好新的战役打法。

所以李广有五次大的机会,但一次也没立功,虽然在败中表现的十分英勇机智,叫敌人胆寒。

有时小战赢得精彩,但整体的大战却输了。

多一次机遇多一次立功的机会,不管什么原因,但绝不能每次机会都不好。

卫青等年轻将领敢于突破旧的军事理念,标新立异,抓住机遇,纵深突袭,以奇制胜。

多次立功,也没有值得奇怪。

机遇是给那些有准备的素质高的能者。

李广多次把握不住良好机遇,只能说他是个两军对阵的智勇战将,而不是一个善于指挥战略性的大战役的将帅之才,非“数奇”也。

李广生年,至今无法确定,但经过推断,可以知道他20岁时至少已崭露头角,他才气纵横、天下无双也是事实。

他对于突发事件有一种天生的应变能力,常常能在危急的时候突出奇招,反败为胜。

比如他一次率百骑遇匈奴数千骑,李广手下大恐欲逃,李广则快速判断寡难敌众,逃则全灭,马上命令百骑不退反进。

行至离匈奴二里左右时,令手下下马解鞍,故作诱饵之态,示意大军在后,匈奴果然不敢进击。

这时匈奴有一白马将军出阵勒兵,李广上马与十数骑驰往射杀之,还至军中,解鞍卧草中。

僵持半晚,匈奴引兵去。

还有一次,李广被匈奴生擒,受伤,被放在两马间的网中。

李广瞥见旁有一胡人骑一匹好马,突然跃起,推人抱马,取其弓,匈奴数百骑追之,李广且战且走,杀伤数人,得归汉军。

反应敏捷,镇定果敢,是一个军人的必备素质。

这一点李广似乎与生俱来。

他从青年时代就已充分表现出这种军人的姿态。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说不定就是这些天生的优势,使李广沉迷于自我欣赏和自我陶醉中,从而丧失了壮年以后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青年人头脑清楚,反应灵活,善于应付突发事件,我们自然会觉得他素质够好,前程远大。

可一旦这个青年人满足于此,不在任何一个领域内用苦功,对任何事情不再学习深谋远虑、如履薄冰的态度,那么,他到达老年时将不会有太大的建树,他不太可能在一个专门的领域内建立功绩,他的天才也会白白荒废,只不过被看成一个还算聪明的人。

如果这种聪明在年轻时还让人羡慕,那么,在壮年之后毋宁说让人觉得可惜甚至可怜了。

在我的眼光中,李广就是一个不能长大的青年。

他对自己随机应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非常自负,他觉得自己已不必在计划和谨慎上下苦功,所以他带领的部队人人自便,不执行严格的军纪;他也极端相信自己的勇敢,觉得不必在踏踏实实、深谋远虑地做点什么,所以他的最后一战失于没有向导就很耐人寻味。

如果一个聪明的青年人不能于挫折中学到一点壮年人扎扎实实、小心行事的品行,那么,经验与智慧将毫无意义。

而我相信经验与智慧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即使是在当代。

司马迁因李陵之事而下狱,对李陵的先人李广,他天生有一种认同感,所以在《李将军列传》中不由倾注了过多的同情与热忱。

这本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只在于,当后人脱离这个情境而盲目倾向于司马迁的巨笔时,李广的形象便渐渐脱离了真实。

一个青年时有为但不能积累智慧和经验的将领,一个小战时可胜而大战时无用的将领,赢得了后人过分的尊崇与敬爱。

这个纰漏时历2000多年却从未有人指出,足见历史中铸就的定见十分坚固,难以撼动。

不过说到这里,我们仍得回过头来感谢历史,是汉武帝时那些货真价实的战争给了检验李广的真正机会。

只可惜李广至死尚觉苍天不公,不能仔细地评判自己,而事实上,在我看来,历史的提示已经足够清晰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