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
李琳指导教师:张小丽
(中文与新闻传播系2003级1班)
摘要:杜牧的咏史诗史识高卓,内涵丰富,尤其是咏史七绝,范围广大,有重评历史、讽咏现实、抒写怀抱等多类;艺术手法上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喜用翻案手法,巧用问句,含蓄婉转,论断精警,风华掩映,具有含蓄清丽之美。杜牧被后人誉为晚唐七绝“第一高手”,其咏史七绝更是赢得“二十八字史论”之美誉,成就卓绝。
关键词:杜牧;咏史;七绝;艺术特色
咏史诗,就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诗歌。它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既富诗歌的情韵之美,又能在批评议论中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以诗咏史,由来已久。《诗经》、《楚辞》中的部分包含咏史成分的内容可视为咏史诗的滥觞,但真正意义上的首篇咏史之作,则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班固的《咏史》。此诗写汉文帝时孝女缇萦救父之事,虽有感叹之音,却被钟嵘批评“质木无文”[1](P1),缺乏诗意。魏晋六朝时,以诗咏史之风盛行,最著名的当推左思的《咏史》八首。左思在诗中借“史事”以抒“己意”,“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2](P166),把咏史与咏怀结合了起来。这种摆脱史事,而以寄托襟抱为主的写法,是对咏史诗的创造性发展,开唐人咏史先河。
晚唐时期,诗人们开始用七言绝句的形式,采用议论驱驾史事的笔法,创作咏史诗,杜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杜牧生当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风雨飘摇、正在走下坡路的晚唐,他忧国忧民的热情、经邦济世的抱负及杰出的军事才能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施展。对当时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杜牧表示出无限的忧愤,这在他的诗文尤其是咏史诗中得到了较为客观、全面的反映。其中,又以咏史七言绝句体现得最为明显,艺术上也最具特色。
一、杜牧咏史七绝的内涵与分类
杜牧创作了众多笔锋犀利而又形象鲜明、义理深邃而又情味隽永的七绝咏史诗,“出现在其咏史诗中的抒情主体,既不是魏晋南北朝时的故事讲述人,也不像吊古诗中那种自己参加演出的导演者,而是一个评论家。他直接出来议论褒贬,甚至做一假想”[3](P144)。《樊川集》共收录了杜牧各体诗四百五十一首,其中五、七言绝句共二百一十八首,而七言绝句又占大多数,约一百多首,其中咏史七绝又有四、五十首。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据内容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重评历史,抒发新见
这类咏史诗中,诗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诗人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完全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十分有新意。如脍炙人口的《赤壁》诗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构思非常别致的诗,写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诗的前两句是兴盛之由,后两句因感慨而发议论。此诗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是采用了背面敷粉法。诗人认为,导致周瑜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东风,但他并不正面描写东风如何帮助周瑜战争取得胜利,而是从反面着笔:假使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击败南下的曹军,历史将会变成另一个样子。诗人只是将笔锋轻轻一转,就完全改变了战争的形势及周瑜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把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作用的赤壁大战归结为
侥幸与偶然。这首诗的独到之处还在于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的往事,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鏖战中的重要人物;最后又以两位女子的命运暗示战争的结局,这两位女子,一是吴国前主孙策的夫人,一是吴军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代表东吴的性命,东吴的尊严。刘永济在《唐诗绝句精华》中说到:“大抵诗人每喜以一琐细事来指点大事,即如此诗。二乔不曾被捉去,固是一小事,然而孙氏霸权,决于此战,正与此小事有关。家国不保,二乔又何能安然无恙?二乔未被捉去,则家国巩固可知。写二乔正是写国家大事,且以二乔立意,可以增加诗之情趣。”[4](P211)杜牧深谙军事,好论得失,很想有一番作为,但一直不为当时所重,才能无法施展,因此借咏史来抒发情怀。讥讽周瑜侥幸取胜,正是表明自己才具不凡,实胜周郎一筹。无怪乎清人吴乔对此诗赞赏有加,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如牧之《赤壁》云,用意隐然,最为得体。”[5](P558)
《题乌江亭》和《题商山四皓庙一绝》这两首咏史七绝则带有鲜明的史论色彩。前诗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武宗会昌四年(844)九月,杜牧迁池州刺史,过乌江亭,写下此诗。乌江亭,因附近有乌江而得名,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项羽自刎处。首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难以预料。不期,本意是事先未约定,后常引申为意料之外。意在告诉人们,要正确地对待失败。其次,强调能够包羞忍耻的才是好男儿,即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能做到忍辱负重,能正确对待失败,这是紧承首句对项羽正确面对失败进行委婉的批评。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能算是真正的男儿呢?“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乌江亭长所提建议的艺术概括,项羽拒纳忠言,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失去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契机。末句“卷土重来未可知”蕴含着积极的意义。此诗讽刺当时统治者面对外族入侵、藩镇割据束手无策,而借题发挥,歌颂失败者那种百折不回的精神而睥睨那些侥幸取胜的人;立论精辟,风格俊爽,令人振聋发馈。再看《题商山四皓庙一绝》:
吕氏强梁子嗣柔,我于天性岂恩雠。
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诗之首句以吕后的强悍与刘氏子嗣的柔弱做强烈的对比。第二句说有这种看法并不是自己对人性抱持偏见。最后两句说,假设“南军不袒左边袖”,那么四老到底是安刘还是灭刘呢?商山四皓扶助太子刘盈,历来诗人如李白、温庭筠、李商隐、胡曾等都是颂扬四皓辅佐之功,而杜牧则摒弃传统的看法,认为四皓扶助仁弱的太子刘盈,实际上最后造成吕氏的祸患。如果当初高祖废了惠帝,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则不会导致吕氏之乱。杜牧的假设,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引人深思。
(二)批判现实,讽谕时政
这类作品在杜牧咏史诗中数量最多,涵盖的历史范围也最广。晚唐社会内忧外患的政治现实,使唐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衰败倾覆之势已成。杜牧怀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和济世经邦的抱负,于是用鲜明的史论笔法,通过追忆唐王朝昔日的辉煌来抒发末世的感伤,对当时的统治者加以讽谕,希望那些醉生梦死不知亡国恨的执政者能有所警惕。如著名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上,为唐代著名离宫。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及其宠妃杨玉环常来此游乐。安史之乱爆发前夕,李、杨还在华清宫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如果说,安史之乱是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那么,华清宫就是这一转折点的历史见证。此诗选取进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凸显玄宗宠爱贵妃之情事,呈现出帝妃骄奢逸乐的生活。雄伟壮丽的群山背景中,一骑风驰电掣般奔来,“山顶千门次第开”,在极雄浑的气势下,蓦地以妃子的一笑作结,我们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