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
李琳指导教师:张小丽
(中文与新闻传播系2003级1班)
摘要:杜牧的咏史诗史识高卓,内涵丰富,尤其是咏史七绝,范围广大,有重评历史、讽咏现实、抒写怀抱等多类;艺术手法上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喜用翻案手法,巧用问句,含蓄婉转,论断精警,风华掩映,具有含蓄清丽之美。
杜牧被后人誉为晚唐七绝“第一高手”,其咏史七绝更是赢得“二十八字史论”之美誉,成就卓绝。
关键词:杜牧;咏史;七绝;艺术特色
咏史诗,就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诗歌。
它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既富诗歌的情韵之美,又能在批评议论中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以诗咏史,由来已久。
《诗经》、《楚辞》中的部分包含咏史成分的内容可视为咏史诗的滥觞,但真正意义上的首篇咏史之作,则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班固的《咏史》。
此诗写汉文帝时孝女缇萦救父之事,虽有感叹之音,却被钟嵘批评“质木无文”[1](P1),缺乏诗意。
魏晋六朝时,以诗咏史之风盛行,最著名的当推左思的《咏史》八首。
左思在诗中借“史事”以抒“己意”,“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2](P166),把咏史与咏怀结合了起来。
这种摆脱史事,而以寄托襟抱为主的写法,是对咏史诗的创造性发展,开唐人咏史先河。
晚唐时期,诗人们开始用七言绝句的形式,采用议论驱驾史事的笔法,创作咏史诗,杜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杜牧生当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风雨飘摇、正在走下坡路的晚唐,他忧国忧民的热情、经邦济世的抱负及杰出的军事才能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施展。
对当时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杜牧表示出无限的忧愤,这在他的诗文尤其是咏史诗中得到了较为客观、全面的反映。
其中,又以咏史七言绝句体现得最为明显,艺术上也最具特色。
一、杜牧咏史七绝的内涵与分类
杜牧创作了众多笔锋犀利而又形象鲜明、义理深邃而又情味隽永的七绝咏史诗,“出现在其咏史诗中的抒情主体,既不是魏晋南北朝时的故事讲述人,也不像吊古诗中那种自己参加演出的导演者,而是一个评论家。
他直接出来议论褒贬,甚至做一假想”[3](P144)。
《樊川集》共收录了杜牧各体诗四百五十一首,其中五、七言绝句共二百一十八首,而七言绝句又占大多数,约一百多首,其中咏史七绝又有四、五十首。
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据内容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重评历史,抒发新见
这类咏史诗中,诗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
诗人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完全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十分有新意。
如脍炙人口的《赤壁》诗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构思非常别致的诗,写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诗的前两句是兴盛之由,后两句因感慨而发议论。
此诗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是采用了背面敷粉法。
诗人认为,导致周瑜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东风,但他并不正面描写东风如何帮助周瑜战争取得胜利,而是从反面着笔:假使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击败南下的曹军,历史将会变成另一个样子。
诗人只是将笔锋轻轻一转,就完全改变了战争的形势及周瑜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把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作用的赤壁大战归结为
侥幸与偶然。
这首诗的独到之处还在于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的往事,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鏖战中的重要人物;最后又以两位女子的命运暗示战争的结局,这两位女子,一是吴国前主孙策的夫人,一是吴军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代表东吴的性命,东吴的尊严。
刘永济在《唐诗绝句精华》中说到:“大抵诗人每喜以一琐细事来指点大事,即如此诗。
二乔不曾被捉去,固是一小事,然而孙氏霸权,决于此战,正与此小事有关。
家国不保,二乔又何能安然无恙?二乔未被捉去,则家国巩固可知。
写二乔正是写国家大事,且以二乔立意,可以增加诗之情趣。
”[4](P211)杜牧深谙军事,好论得失,很想有一番作为,但一直不为当时所重,才能无法施展,因此借咏史来抒发情怀。
讥讽周瑜侥幸取胜,正是表明自己才具不凡,实胜周郎一筹。
无怪乎清人吴乔对此诗赞赏有加,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
如牧之《赤壁》云,用意隐然,最为得体。
”[5](P558)
《题乌江亭》和《题商山四皓庙一绝》这两首咏史七绝则带有鲜明的史论色彩。
前诗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武宗会昌四年(844)九月,杜牧迁池州刺史,过乌江亭,写下此诗。
乌江亭,因附近有乌江而得名,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项羽自刎处。
首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难以预料。
不期,本意是事先未约定,后常引申为意料之外。
意在告诉人们,要正确地对待失败。
其次,强调能够包羞忍耻的才是好男儿,即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能做到忍辱负重,能正确对待失败,这是紧承首句对项羽正确面对失败进行委婉的批评。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能算是真正的男儿呢?“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乌江亭长所提建议的艺术概括,项羽拒纳忠言,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失去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契机。
末句“卷土重来未可知”蕴含着积极的意义。
此诗讽刺当时统治者面对外族入侵、藩镇割据束手无策,而借题发挥,歌颂失败者那种百折不回的精神而睥睨那些侥幸取胜的人;立论精辟,风格俊爽,令人振聋发馈。
再看《题商山四皓庙一绝》:
吕氏强梁子嗣柔,我于天性岂恩雠。
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诗之首句以吕后的强悍与刘氏子嗣的柔弱做强烈的对比。
第二句说有这种看法并不是自己对人性抱持偏见。
最后两句说,假设“南军不袒左边袖”,那么四老到底是安刘还是灭刘呢?商山四皓扶助太子刘盈,历来诗人如李白、温庭筠、李商隐、胡曾等都是颂扬四皓辅佐之功,而杜牧则摒弃传统的看法,认为四皓扶助仁弱的太子刘盈,实际上最后造成吕氏的祸患。
如果当初高祖废了惠帝,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则不会导致吕氏之乱。
杜牧的假设,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引人深思。
(二)批判现实,讽谕时政
这类作品在杜牧咏史诗中数量最多,涵盖的历史范围也最广。
晚唐社会内忧外患的政治现实,使唐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衰败倾覆之势已成。
杜牧怀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和济世经邦的抱负,于是用鲜明的史论笔法,通过追忆唐王朝昔日的辉煌来抒发末世的感伤,对当时的统治者加以讽谕,希望那些醉生梦死不知亡国恨的执政者能有所警惕。
如著名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上,为唐代著名离宫。
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及其宠妃杨玉环常来此游乐。
安史之乱爆发前夕,李、杨还在华清宫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如果说,安史之乱是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那么,华清宫就是这一转折点的历史见证。
此诗选取进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凸显玄宗宠爱贵妃之情事,呈现出帝妃骄奢逸乐的生活。
雄伟壮丽的群山背景中,一骑风驰电掣般奔来,“山顶千门次第开”,在极雄浑的气势下,蓦地以妃子的一笑作结,我们不能
不佩服杜牧的笔力。
“妃子笑”是极具深意的,历史上的周幽王就是为博褒姒一笑,点燃烽火,最终导致国破身亡。
杜牧此诗以见微知著的笔法,用鲜明可感的画面和具体生动的意象,让读者直接面对历史有所感悟。
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玄宗为讨贵妃欢心而无所不为的荒唐尽在不言中。
在《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中,诗人则直接指斥帝王荒淫丧国: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比较而言,此诗写得更为直露,因而吴乔讥之为“语无含蓄”[5](P556)。
无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表现上讲,此诗均堪称佳作。
首句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
安史之乱复杂的史事,杜牧却只用一句“数骑渔阳探使回”,就简单概括了安禄山的狡黠及玄宗的昏昧。
诗的后两句,不着一字议论,却将玄宗沉迷于逸乐、执迷不悟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一个“破”字,虽风骨峥嵘,却使讽刺、谴责之意毕现。
全诗语虽直达,而构思奇巧,鞭挞有力,确属咏史诗之上乘。
又如《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由夜泊秦淮闻歌而感史抒怀,表达了对处于风雨摇摆中晚唐王朝国运的深重忧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诗的前两句描写秦淮夜色,渲染环境气氛。
“笼”字用得巧妙,把烟水月沙结合了起来,绘成一幅淡雅美妙的图画。
“夜泊秦淮”点出了时间地点。
相传秦淮河是当时豪门贵族游宴的场所。
“近酒家”则为下文作铺垫,引发出诗人的感伤情怀。
“商女不知亡国恨”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乃是座中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和豪绅。
《后庭花》据说是荒淫的陈后主所编制的乐曲,属靡靡之音、亡国之音。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
全诗表现了杜牧忧国的怀抱,也反映了晚唐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生活空虚的写照,语虽浅而意味深长。
咏史寄托,暗寓己怀
(三)咏史寄托,暗寓己怀
(三)
借诗抒发个人感慨,虽与国家兴亡无关,却表现出个人潦倒失意的感伤情调。
杜牧此类诗往往写得凄恻旖旎,别具匠心。
如《兰溪》: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兰溪在黄州治所黄冈城的东南七十里,此地多兰花,为古楚国之地,诗人自然而然地就联想到屈原遭谗被放逐的情形。
作者远离京师,出守僻州小郡,与屈原流落沅湘、行吟泽畔之命运有相似之处。
此诗由兰溪起兴,除了抒写对屈原的景仰之外,也寄寓了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感!
再如《题木兰庙》: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诗的开头两句写木兰白天像男人一样持弓征战沙场,但夜里在梦中却描画眉毛,借助梦境让自己恢复女儿身。
木兰征战固然有英雄气概,日常生活却难免思念故乡,“几度思归还把酒”中的“几度”二字把她内心的矛盾深刻地描绘出来。
“拂云堆上祝明妃”中“拂云堆”是神祠名,在拂云堆上把酒祝明妃。
诗人把两位女性联系在一起,委婉动人,一个从军,一个和番,她们都是牺牲个人青春幸福,为国牺牲的典范。
由此想到自己堂堂一男子汉,却无用武之地,不能为国家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表现出诗人无限感伤的情怀。
二、杜牧咏史七绝的表现手法
杜牧咏史七言绝句之所以如此杰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他善于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杜牧咏史七绝的表现手法主要有:
(一)(一)善于
善于善于翻案翻案杜牧的咏史诗不落俗套,别有新意。
这和他“文以意为主”的创作主张,以及注重从历代兴亡的研究中吸取有益当世的经验教训的态度有关。
他在咏史诗中,往往借翻案以表现自己不凡的政治才华。
所谓翻案,就是推翻前人已成定论的意见或看法,另立新说。
翻案手法的运用,可使诗歌的立意变得新奇。
杜牧在其咏史绝句中常把历史上本来已经有了定论的人或事,从反面提出质疑,大做翻案文章,出人意料的议论,容易启人遐想,发人深省。
最著名的是《题乌江亭》、《题商山四皓一绝》及《赤壁》诸作,在翻案中均表现出他非凡的史识。
吴景旭云:“牧之数诗,俱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
”[6](P1326)可谓一语中的。
如《赤壁》一诗的“东风不与周郎便”,诗人就一改“周郎妙计安天下”的传统格调,阐述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认为周瑜的成功实出侥幸,发人之未发。
清人赵翼说过:“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辞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
”
[7](P137)正道出了杜牧的这一特点。
如在《题商山四皓一绝》中诗人就对四皓出山辅助太子刘盈提出反面意见。
独出机杼,反说其事的翻案法,使枯燥无味的议论产生生动的形象,从而形成俊爽流利的风格。
(二)含蓄婉转
在创作富含现实政治思想内容的咏史诗时,杜牧往往采用含蓄婉转、掉尾一波的手法,使诗歌显得含蓄不露,却蕴有深刻内涵。
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一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神秘一笑,与“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感叹,逗起一波,讽刺唐明皇和杨贵妃劳民伤财、沉迷逸乐,就显得非常得含蓄婉转,引人思考。
又如《登乐游原》: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五陵”是西汉高、惠、景、武、昭帝的陵墓,为当时奢侈繁华之地,三国兵乱,被发掘。
诗人借这个标志历史兴亡的遗物,感慨汉家王朝之衰落,深寓忧国之意。
《唐诗品汇》引谢枋得注云:“汉家基业之广大为何如?今日登原一望,五陵变为荒田墅草,无树木可以起秋风矣。
盛衰无常,废兴有时,有天下者观此,亦可以慄慄危惧。
”可说是此诗的最佳注脚。
杜牧使用含蓄婉转的表现手法往往借彼说此,声东击西。
或以暗中对比,深入一层,或寓情于景,拟人寄托。
含蓄婉转、掉尾一波的表现手法,开拓与深化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婉转含蓄之美,真正做到了波澜起伏,一唱三叹。
(三)巧用巧用问
问句善用问句是杜牧咏史七绝的又一重要特色。
有时,通过巧妙独特的设问,促人深思,使人从中领会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深刻涵意。
如《题横江馆》云:“至竟江山谁是主?苔矶空属钓鱼郎。
”又如《初冬夜饮》的末句:“明年谁此凭栏杆?”《题桃花夫人庙》的三、四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第三句突然转折,由脉脉含情的描述转为冷冷一问,“至竟(到底)息亡缘底事?”息亡不正为夫人的颜色吗?她的忍辱苟活,纵然无言,又岂能无咎无愧?这一问是对息夫人内心创伤的深刻揭示。
而末句则从对面着墨,引出另一个女子来。
那就是晋代豪富石崇家的乐妓绿珠。
权贵孙秀因向石崇求绿珠不得,矫诏收崇下狱。
石崇临捕时对绿珠叹道:“我今为尔得罪。
”绿珠含泪回答:“当效死于君前。
”遂坠楼而死。
其事与息妫颇为类似,但绿珠对权势的反抗是那样刚烈,相形之下息夫人只见懦弱了。
这里既无对绿珠的一字赞语,也无对息妫的一字贬词,只是深情一叹:“可怜金谷坠楼人!”然而褒贬俱在此中,令人觉得语意深远。
有时,则于反诘中倍见作者的情致。
如《春申君》:
烈士思酬国土恩,春申谁与快冤魂?
三千宾客总珠履,欲使何人杀李园?
春申君黄歇见杀于李园乃历史事实,人们普遍为春申君抱屈,痛斥李园的阴险。
诗人却翻陈出新,着眼于春申君门下的三千食客。
是的,尽管春申君生前明晓大义、治国有方,养士三千、食客盈门,但他被刺身亡后,谁人肯出头为他报仇?杜牧用两个问句就道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问句的巧妙运用,深化了杜牧咏史绝句的思想内涵,更突出了咏史绝句的远韵、远神和流情婉转的风格。
三、杜牧咏史七绝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一)艺术特色
杜牧咏史七绝作品,被誉为“二十八字史论”(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六引许彦周《诗话》)。
杜牧在遵守以内容和气势为主、艺术形式为辅的传统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融合古今之长,创造出自己的风格。
杜牧的咏史七绝,突破了咏史诗的旧传统,呈现出了崭新的艺术风姿,具有鲜明的特色,具体表现在:
首先,巧妙地把咏史与抒情结合,并加强对历史的评论,以议论入诗。
杜牧善把史实作为寄托情思的媒介物,意在“从对象中寻回自我”,从而启人遐思,引起联翩的浮想;或发人深省,进行理性的思考。
如构思别致的《赤壁》从反面落笔,抓住古战场上的一根折戟,并由此引起了感触,把全部的情思凝聚在一个细节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则展示出周郎、二乔、东风、铜雀台这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尤其一“锁”之下得极其精妙,使整幅画面顿时活脱,令人涵咏不尽。
在《隋宫春》一诗中,诗人写道:“龙舟东下事成空,蔓草萋萋满故宫。
”萋萋青草蔓延了整个故宫,极见隋宫之凄凉,抒情意味十分浓郁。
但三句作者却出以“亡国亡家为颜色”这样的直接议论,使人陡地为之警醒,最后续以“露桃依旧笑春风”,这种咏史与抒情笔致的完美结合,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其次,杜牧咏史突破了一般咏史诗的格局,加强了写景成分,将自然意象与历史陈迹编排在一起,变单纯的叙述为突出描写,着意渲染气氛,从而加强了咏史诗的诗情画意,使读者在其绘声绘色的描写中,形象具体地看到了诗人作品中的隐含画面。
杜牧的咏史绝句中的深刻思想,常常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的,而是渗透在画面的背后,蕴含不露;或是在对史实的生动描述与气氛的着意渲染中,给人以形象的感染,从而产生深刻的思想启迪。
《登乐游原》就是其中一例:在这里,看到的是一幅寂寞、荒凉的五陵秋景图,然而透过画面去领悟,诗人其实是借汉喻唐,在为衰败的晚唐王朝唱哀歌。
这首诗的结句“五陵无树起秋风”情景交融,含义深沉,尤为警策有力。
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树树起秋风,已不堪回首,况于无树耶?”[8](P105)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诗中则把写景、述史、咏怀三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再次,借古喻今,寓意讽刺。
这是杜牧咏史诗中最常见的风格特色:在怀古中寄寓着对现实政治的深切感慨,在咏史中饱含着对当前社会的有力批判。
在杜牧的咏史绝句中,很少看到作者对胜利者的颂扬,而是对失败者的同情,对消亡王朝的怀念。
这与当时已是气息奄奄的晚唐政局有密切关系,更是完全决定于他写咏史诗的动机与目的。
杜牧吊古伤今,到历史上去寻借鉴,咏史的目的是要借古人的酒杯来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如《赤壁》诗中,诗人之所以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乃暗喻自己知兵,而生不逢时,借史实以吐其胸中不平之气,即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那样的感叹,自负不凡,风格俊爽,雄姿勃发。
(二)诗歌影响
杜牧咏史七绝的出现,标志着史论式七绝咏史经过中唐时代的酝酿和发展至此已臻成熟。
杜牧也因此成为咏史诗发展长途中一座新的里程碑。
杜牧诗歌流传很广,影响具大。
从众所周知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可知。
在当时也有不少著名诗人和杜牧交往、唱和,在创作上受到杜牧的影响,如许浑、张祜等。
大诗人李商隐,把杜牧视为诗坛好友,他们的咏史诗创作相互影响,相互映衬。
如杜牧《题商山四皓庙一绝》和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二和李商隐的《华清宫》等咏史诗都表现了他们不同凡俗的政治见解,影响深远。
肖驰在他的诗歌美学论著中说到:“咏史诗的艺术功能从述史向咏怀发展,而结束于史论诗体。
正如同叙事诗从两汉的戏剧化走向中王唐的抒情诗化;然而伴随着这一转化的,是理性因素而不是感情因素的渐渐突出,是理性因素的消长支配着咏史诗艺术结构的变化。
”[3](P144)咏史诗发展至宋代,受杜牧咏史绝句影响,宋人咏史诗的议论色彩进一步加强,受其影响较深的诗人有北宋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以及南宋陆游、杨万里等。
这些诗人常借
用杜牧诗意,抒发兴亡之感。
如王安石,他作咏史诗,力求翻新,不唯古人之说,大胆突破。
他根据杜牧的《题乌江亭》一诗也以《乌江亭》为题写了一首与杜牧唱反调的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诗人从历史的真实出发来评判项羽,认为西楚霸王刚愎自用的悲剧性格,决定了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狂澜既倒而势难挽回的败局。
杜牧和王安石都是意在总结项羽胜败易势的教训,作为前车之鉴,彼此诗意各有所异,但王安石反其意写之,让读者按照自己的认识去接受并品赏其中合理的成分,更体现了一个政治家锐利的眼光和冷静客观的思考。
苏轼也通过自己大量创作为宋诗树立了散文化议论化的最高典范。
在他数量众多的绝句中,这类特征的成功之作不胜枚举。
如咏史之作《郿坞》、《王莽》、《骊山》等等。
还有陆游的咏史诗创作《屈平庙》等均见解独到,发人深省。
明清以来,对杜牧豪健俊逸的诗风更是推崇。
清初诗人归庄,思接千古,拢纷纭史事于笔下,写出长篇咏史曲《万古愁》与《击筑余音》,令人惊叹。
明代的高启、杨稹等人以及清代的赵俞《督亢陂》、黄任的《彭城道中》、袁枚的《马嵬》和纳兰性德的《咏史》等均深受杜牧的影响,史论洒脱,文笔曲折而包蕴丰富。
结语
综上所述,杜牧咏史七言绝句,是其各体诗中较杰出的作品。
由于出身公相家庭,杜牧少小孜孜,培养了其政治、军事才能。
对经世济民、国家兴亡多有所关心。
晚唐国势衰颓,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异族入侵,加以仕途失意,这些都丰富了杜牧的生活,同时又丰富了杜牧的诗。
唐前咏史诗多以议论隐藏不外现为工,而杜牧的咏史七绝却能以唱叹有致的笔调,抒发警策透辟的议论,借古讽今,将自己的感情和议论自然地寓含在鲜明的形象中,达到议论的奇警与情味的隽永和谐统一。
杜牧的七绝咏史诗大都属上乘之作,不仅在个人的诗歌创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以鲜明的艺术风姿,矗立在粲若群星的晚唐诗坛。
杜牧的咏史七绝使咏史诗这朵鲜花更加绚丽多姿,娇艳无比,并为这朵鲜花的怒放施足了充足的肥料,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嵘著,陈延傑注.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沈德潜.古诗源: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肖驰.中国诗歌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刘永济.唐诗绝句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吴乔.围炉诗话[A].清诗话续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赵翼.瓯北诗话[A].清诗话续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7]吴景旭.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58.
[8]沈德潜.唐诗别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
ON DUMU
DUMU’’S QIYANJUEJU ON HISTORY
LI Lin
Abstract:DU Mu’s poems on history especially QIYANJUEJU on history has rich connotation and extensive range.There are many types,such as appraising the history,satirizing the reality and expressing his ambition.Du Mu’s QIYANJUEJU on history has bright artistic feature.He likes reversing a verdict and using the question,it makes his poems more implied.DU Mu has the reputation for“the first master”of QIYANJUEJU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by the poster,his QIYANJUEJU on history also won the reputation of“the twenty words comment”.
ords:Du Mu;poem on history;QIYANJUEJU;artistic feature
Keyw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