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热管理文献综述
锂离子电池热管理技术
锂离子电池热管理技术摘要: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促进了能量存储技术的不断革新。
为了实现车辆减排和控制污染的目标,许多国家的车企都在努力从传统的燃油汽车向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汽车转变。
在我国“双碳”目标、高油价的大背景下,电动汽车正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
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是电动汽车的核心,电池又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其使用性能的好坏,深刻影响车辆的续驶里程。
车辆在行驶和充放电过程中电池内部将产生反应热和焦耳热,引起电池温度升高,电池单体和模块之间形成温差,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散热,均衡电池温度,不但会造成电池容量减退,降低动力电池的性能,缩短使用寿命,而且还会导致电池包内不稳定,引起热失控。
此外,极端快速充电和寒冷的气候等恶劣的运行条件会加速电池的老化,老化的电池内部电阻变大,产生过多的焦耳热,造成温度失控。
温度对电池综合性能影响很大,为了安全、高效地利用电池能量,将电池组的温度保持在最佳范围内,以保证电池组的热均匀性,并平衡充放电状态,开发一套性能优良、可靠的电池热管理技术势在必行。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热管理技术;策略1风冷技术电动汽车最初普遍采用结构简单的风冷系统。
利用鼓风机的抽吸作用,把外部空气吸入动力电池总成,空气流过电池模组周边,最后动力电池产生的热量随空气从出风口排出,达到对电池散热的效果。
风冷因通风方式不同可被划分为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散热方式。
自然对流是利用外部冷空气流经每个电池单元表面,进行热交换实现冷却的目的。
强制对流冷却是在此基础上加上机械装置,需要消耗电池的部分能量加以驱动。
强制对流比自然对流更可靠,维护更简便,因此强制对流在不同车型上比较常见。
然而,电池间温度的不均匀性是强制对流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根据通风模式的不同,风冷有串行和并行两种通风模式。
串行通风时,空气进入通风管路依次流过每个电池单体表面,在空气流动过程中,空气温度逐渐升高,和电池之间的温差持续缩小;由于电池模组两侧的温度和流速不同,气流先流过的一侧电池温度低、空气流速大;气流到达另一侧时传热效率降低,这时电池表面温度变化不大,导致两侧电池组之间温度不均匀。
《锂离子电池电热失控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600字》
锂离子电池电热失控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锂离子电池电热失控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国内外锂离子电池研究历程 (1)12不同荷电状态下受热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研究 (3)参考文献 (4)1国内外锂离子电池研究历程锂离子电池作为清洁、无污染的新型储能装置成为诸多领域的主要动力供应源,其在日常应用过程中会遇到的普遍问题即为电池容量的衰减致使的电池老化,导致容量衰减较为常见的因素有电池的长循环充放电、过充过放等,这由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及工作原理决定。
在目前国内外开展的研究工作中,对锂离子电池循环过充放电及电极材料的影响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长循环或者以较大电流充放电时会引起锂离子电池内阻发生变化。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种人为原因,锂离子的电池通常会过度充电或过度放电。
因此,对锂离子电池的过充和过放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弄清电池在过充和过放过程中的热行为,而且可以加深对锂离子电池过充和过放热失控原因的认识,掌握失控发热的主要原因。
国内学者对过充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安全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2017年,叶佳娜[13]通过定量测定过充和热失控的临界条件,从三个方面研究了电池过充和热失控的机理,为锂离子电池的工业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顾宗玉等人[14]于2018年对锂离子电池在过充条件下的热失控爆炸事故进行了研究,选取了100%SOC、50%SOC和0%SOC的电池进行实验,得出了随着荷电状态的变化,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反应后的痕迹特征有很大的不同的实验结论。
2019年,朱晓庆等[15]以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不同充电倍率条件下的行为特性。
结论指出充电倍率的增大会使锂电池热失控峰值温度及电压都升高,其研究为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设计及如何管理电池故障提供了建议。
事实上,关于过充放电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影响国外也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研究。
2019年,Huang等[16]研究了不同的电池封装方式对锂离子电池过充电时的热失控行为的影响。
电池文献综述
锂离子电池研究文献综述摘要:锂离子电池是新一代绿色高能充电电池,具有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性能好、自放电小、无经历效应等突出优势。
本文章要紧对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及其电解质进行综述探讨。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1.引言锂离子电池是继镍氢电池以后的新一代绿色高能充电电池,是在锂二次电池研究的基础上,于20世纪90年代初迅速进展起来的新型电源体系,具有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性能好、自放电小、无经历效应等突出优势,近10年来取得了飞速进展,已在二次电池市场中与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呈三足鼎立之势,且随着性能的日趋完善和生产本钱的不断下降,其市场份额仍在不断扩大。
锂离子电池以卓越的高性能价钱比优势在笔记本电脑、移动、摄录机、武器装备等移动电子终端设备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在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电源中开始崭露头角,被以为是21世纪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高科技产品,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锂二次电池是以金属锂为负极,配以适当的正极和电解质组成的电池。
锂是原子量最小(6.94),比重最小(0.534 g/cm3,20℃),电化当量最小(0.26 g/Ah)和电极电位最负(-3.045 V)的金属。
因此,锂二次电池具有放电电压高、比能量高等特点,但研究进展十分缓慢。
要紧问题是锂能够与任何无机或有机物起反映,充电进程中沉积在锂负极上的高纯锂,会与电解质(或其中的杂质)反映,使锂二次电池的充放电效率降低,阻碍电池的循环寿命;2.锂离子电池的原理锂离子电池要紧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质体系。
电池组成材料的性能和制备工艺专门大程度上决定了锂离子电池性能,其中正极和负极材料尤其重要。
实质上,锂离子电池是一种浓差电池,在充电状态下负极处于富锂态,正极处于贫锂态,随着放电进行,Li+从负极脱出,通过电解质嵌入正极;放电时,正极处于富锂态,负极处于贫锂态,随着放电的进行,Li+从正极脱出,通过电解质嵌入负极。
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热管理分析
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热管理分析摘要:传统油车排放的汽车尾气会造成一定污染,近几年,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各种问题愈加严重,发展新能源汽车大势所趋。
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之一即锂电池,其对汽车性能造成较大影响。
实际工作中锂电池会释放出大量热量,致使温度增高,若未能得到有效管控会对其可靠性造成一定影响,减少电池使用寿命,故设计管理电池热的系统非常关键。
本文围绕锂电池热管理进行讨论,探究了锂电池特点与散热方法,进一步提出新能源汽车处理散热系统故障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锂电池系统长期以来均为新能源汽车重要构成部分,这一系统运行正常对确保汽车安全性和电池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锂电池系统在维护新能源汽车使用中锂电池热稳定性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伴随近些年电动汽车普及,需针对汽车材料展开全面管理,明确汽车冷却系统整体使用效果,方可提高汽车质量,满足人们对汽车锂电池的使用需要。
1锂电池特点锂电池具备能量密度高、自放电率低、无污染可循环、使用效率高、记忆效应等特征,其是新能源汽车优质动力源。
锂电池单体构成锂电池包属于新能源汽车重要部件之一,也是汽车的唯一动力来源[1]。
众所周知,锂电池在工作温度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锂电池工作温度保持在20~40℃最佳,超过这一范围,温度较低或较高均会对锂电池工作性能及使用寿命造成一定影响。
当工作温度较低时,锂电池放电压、放电量均会快速下降。
当工作温度较高时,锂电池易出现热失控状况,待内部热量集聚引起热量堆积,难以排除热量时,会诱发高温失火,严重状况下引起爆炸,危及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
汽车内部设置的电磁散热装置,可以保护锂电池正常工作。
正因如此,研究锂电池散热系统,适当优化散热装置能够掌握好电池温控,对于确保汽车高效、安全运行十分关键[2]。
2锂电池散热方法制造新能源汽车的过程中,锂电池包这一模块包括两大部分,即电池、冷却散热单体。
锂电池常用散热方法有四种,即液体冷却、空气冷却、相变材料冷却(PCM)、热管冷却。
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综述
2.2. 锂离子电池热模型
Bernardi 等人于 1985 年根据电池内部产热均匀的假设提出了电池发热功率计算公式,是目前用于锂
离子电池生热计算使用最广泛的公式之一,其表达式为[9]:
( ) Q =
I
(
E
−
U
)
−
IT
dE dT
+
∫
∑
∑
H ij
−
H ave ij
∂cij dV ∂t
(1)
式中:E 为电池在平衡状态下的开路电压;U 为实际工作电压;I 为工作电流,充电取正,放电取负;T dE
Received: Ja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7th, 2021; accepted: May 3rd, 2021; published: May 10th, 2021
Abstract
Power batteries are the main components of electric vehicles, and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constrai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ower batteries. The power battery
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综述
王雅亮1,俞志鹏2,姬 鹏2,王 波1*,成金东1,沈佳飞1 1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 2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上海
收稿日期:2021年1月17日;录用日期:2021年5月3日;发布日期:2021年5月10日
摘要
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主要部件,电池热管理技术是动力电池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动力电池在工作过 程中会不断产生热量,为避免热量堆积造成热失控,需要合适的热管理系统给电池散热。高效的电池热 管理系统通过对锂离子电池进行热管理而提高电池的运行效率,并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减缓电 池的老化率,延长使用寿命等。本文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的热模型,分析了锂离子电池的生热机理、热模 型以及高温对电池的影响,讨论了空气冷却系统、液体冷却系统、相变材料及耦合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 冷却效果及其优缺点,展望了各种热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指出多种冷却技术耦合的热管理系统可 以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有望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锂离子动力电池液体热管理技术综述
锂离子动力电池液体热管理技术综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发展背景与重要性 (3)1.2 液体热管理技术在锂离子动力电池中的应用意义 (4)二、锂离子动力电池工作原理及热特性 (5)2.1 锂离子动力电池工作原理简介 (6)2.2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热产生机制与传热方式 (7)2.3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热稳定性与热安全性分析 (9)三、液体热管理技术分类及研究进展 (10)3.1 液体冷却系统 (11)3.1.1 液体冷却液的选择与性能要求 (12)3.1.2 液体冷却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13)3.2 热管技术 (15)3.2.1 热管的工作原理与传热特性 (16)3.2.2 热管在锂离子动力电池中的应用案例 (17)3.3 微槽群热沉技术 (18)3.3.1 微槽群热沉的工作原理与优势 (19)3.3.2 微槽群热沉在锂离子动力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20)四、液体热管理技术的性能评价与优化策略 (21)4.1 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23)4.2 优化策略探讨 (24)4.2.1 结构优化 (25)4.2.2 材料选择与优化 (26)4.2.3 控制策略与算法研究 (27)五、液体热管理技术在锂离子动力电池中的应用前景与挑战 (28)5.1 应用前景展望 (30)5.2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31)六、结论 (32)6.1 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33)6.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34)一、内容描述引言:简述锂离子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背景及其面临的挑战,尤其是热管理的重要性。
概括性地介绍当前热管理技术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锂离子动力电池基本原理与热产生机制:介绍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电池反应过程中的能量转换以及由此产生的热量。
分析电池热产生的主要因素,包括化学反应热、电阻热以及外部环境影响等。
液体热管理技术的原理与分类:阐述液体热管理技术的原理,即通过液态冷却介质在电池组之间循环流动,带走电池产生的热量,保持电池温度的稳定。
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的热管理研究
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的热管理研究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能源危机的逼近,电动汽车成为了未来交通发展的趋势。
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电池系统的性能和寿命直接关系到整个车辆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而电池系统的热管理是电池性能和寿命的重要保证之一,因此对电池系统的热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电池系统热管理的重要性电池是电动汽车的能量储存装置,其内部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热量。
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散热,电池温度会持续上升,导致电池性能下降,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如电池过热导致起火爆炸。
因此,电池系统热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 电池系统的热失控现象电池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这些热量主要来自于内部的化学反应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而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如长时间高速行驶、快速充电、高温环境等,电池系统可能出现热失控的情况。
热失控会加速电池寿命的衰减,降低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3. 电池系统热管理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电池系统的正常工作和提高电池性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热管理措施。
常用的方法包括:(1) 散热系统:通过散热片、散热管、散热风扇等装置,将电池的热量迅速传导出去,保持电池的温度在合理范围内。
(2) 温度监测系统:安装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池的温度变化,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热管理。
(3) 温度控制系统:通过控制散热风扇的转速、调节冷却剂的流量等方式,控制电池的温度在安全范围内。
(4) 冷却系统:采用冷却剂或制冷装置,降低电池温度,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4. 电池系统热管理研究进展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电池系统的热管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者们从材料、结构和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热管理方法和技术。
(1) 电池材料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改变电池材料的热导率和热容量等性能,提高电池的热管理效果。
例如,采用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作为电池外壳,能够快速将电池内部的热量传导出去,降低电池温度升高的速度。
新能源汽车用锂电池热管理系统研究
二、文献综述
锂电池热管理系统主要涉及传热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等领域,通过多种控 制策略和算法实现电池温度的精确控制。在现有的研究中,锂电池热管理系统主 要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冷却方式。直接冷却方式主要包括液冷、风冷和相变材料 冷却等;间接冷却方式则包括自然对流和热管等。研究者们对各种冷却方式的性 能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2、管道布置:在电池模块周围布置细密的管道,使冷却液体与电池表面充 分接触,增大换热面积。同时,采用双层管道结构,减小管道厚度,提高传热效 率。
3、控制系统:采用模糊控制策略,根据电池温度、冷却液温度和流量等参 数,实时调整冷却液泵转速、阀门开度和风扇转速等控制变量,实现电池温度的 精确控制。
4、数据采集:通过布置在系统中的温度传感器和流量计等设备,实时采集 电池温度、冷却液温度和流量等关键参数,为控制系统提供反馈信息。
在控制策略方面,常见的算法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PID控制具有简单易行、稳定性好的优点,但对外界干扰的鲁棒性较差;模糊控 制能够处理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但计算复杂度较高;神经网络控制能够自适 应地处理复杂的非线性过程,但训练时间较长且对数据要求较高。各种控制策略 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展望未来,锂电池热管理系统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例如,如何进一 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传热效率;如何实现更精确的温度控制;如何根据不同地 区的气候特点和电池的不同使用场景进行定制化设计等。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 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锂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因此需要不断优化 系统设计,以满足实际需求。
3、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通过对比不同工况下的实验数据,发现所设计 的模糊控制策略能够有效调节各控制变量,实现对电池温度的精确控制。同时, 双层管道结构在减小流体阻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传热效率。然而,在某些极端工 况下,系统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综述
机理及实测结果,介绍了阻断单体及基本模块热失控传播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热模型;热管理;热安全
doi: 10.19799" .cnki.2095-4239.2019.0218
中图分类号:TM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239 (2019) S1-023-08
A review on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iques for lithium-ion battery
摘 要: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广泛使用,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热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Bernardi生热机理 为基础,耦合不同物理量,分别从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电-热耦合模型和热滥用模型来介绍单体电池的热特
性。由于电池能量密度的增加与行驶工况复杂程度的提高,动力锂离子电池容易发生热量堆积,甚至造成热 失控,对此,文中梳理了商用动力电池包的常用冷却方式。最后,根据对影响电池模组安全性的热失控蔓延
Abstract: 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new energy vehicles, the thermal safety of power lithiumion batteri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Bernardi thennogenesis mechanism and coupled with different physical quantities, the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 battery is introduced from electrochemical-thermal coupling model, electro-thermal coupling model and thermal abuse model respectively. Due to the increase of battery energy density and the increasing complexity of driving conditions, power lithium ion batteries are prone to heat accumulation and even cause thermal runaway. In this regar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mmon cooling methods of commercial power battery packs. Finally, based on the thermal runaway propagation mechanism and the measured results affecting the safety of the battery module, effective methods for blocking the thennal runaway propagation of the monomer and the basic module is introduced. Key words: lithium ion battery; thermal model; thermal management; thermal safety
动力锂电池热管理方法综述和改进模型
动力锂电池热管理方法综述和改进模型引言:随着电动车的快速发展,锂电池作为主要的动力来源,广泛应用于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等领域。
然而,锂电池在高功率放电和快速充电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给锂电池的安全性能和寿命带来挑战。
为了提高锂电池的性能和延长其寿命,热管理方法成为一项关键技术。
本文将综述目前常用的动力锂电池热管理方法,并介绍一种改进模型,以期为锂电池热管理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激发创新的思路。
一、动力锂电池热管理方法综述1.1 传统方法传统的动力锂电池热管理方法主要包括风冷、液冷和相变材料等。
风冷是通过空气冷却锂电池,适用于小功率的电动车辆。
液冷是将散热介质直接流过锂电池,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但会引入复杂的冷却系统。
相变材料则通过材料的相变过程吸收和释放热量,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热传递效率。
1.2 先进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锂电池的热管理效果,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先进的热管理方法。
其中,纳米材料增强的热散热器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更高的热传导效率,可以有效地提高热管理的效果。
微通道冷板是一种新兴的热管理技术,通过微小通道将冷却剂直接引导到锂电池上,提高了热传递效率。
此外,研究人员还提出了采用石墨烯、等离子体和超材料等新型材料来改善热管理效果的方法。
二、动力锂电池热管理方法的改进模型基于以上综述的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模型,旨在进一步优化动力锂电池的热管理效果。
2.1 温度感知改进模型首先要进行温度的感知和监测。
通过在锂电池组中嵌入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锂电池的温度分布和变化情况。
同时,通过优化传感器的位置与数量,可以更准确地掌握锂电池的温度变化。
2.2 热散热器设计在改进模型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热散热器设计,包括增强的散热片和纳米材料增强的热导管。
通过增加散热片的数量和表面积,提高了热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采用纳米材料增强的热导管,可以提高热导率,增加热量的传导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热管理效果。
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研究
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动力电池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热管理技术的不断创新不仅可以保证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和寿命,还可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性能,促进其更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就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第二章: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研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热管理技术主要分为两类:被动式和主动式。
被动式技术:被动式技术主要靠散热、隔热等被动手段降低电池温度。
这种技术成本低廉,但缺点也十分明显。
例如当温度过高时,散热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满足电池的需求。
主动式技术:主动式技术主要是利用电池管理系统来控制电池的温度,实现主动控制。
这种技术成本相对较高,需要更加复杂的电控系统和软件算法支持,但可以更灵活地满足电池的需求。
第三章: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的应用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应用广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电池的安全性和寿命与热管理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
例如,目前普遍采用的液冷方式就是一种常用的热管理技术。
在使用液冷技术时,冷却剂利用循环来降低电池温度。
同时,冷却剂也可以通过换热器来对电池进行加热,保证电池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另外,温度传感器的应用也是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温度传感器来控制电池的温度,可以保证电池在更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工作,从而更好地保护电池。
第四章:热管理技术的未来发展随着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更多的技术将会被应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
新型材料:新型材料的应用将会为电池的热管理技术带来全新的可能性。
例如,纳米材料可以大幅提高传热效率,降低电池的温度。
智能温控系统:智能温控系统可以为电池提供更高效更灵活的热管理。
基于云计算技术,智能温控系统可以随时随地监控电池的温度,实现实时控制。
结论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技术研究
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技术研究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代表,其发展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之一。
然而,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技术一直是电动汽车技术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动力电池系统的温度对其性能和寿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1. 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技术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最早期的电动汽车并没有专门设计的热管理系统,而是采用自然冷却的方式。
这种方式简单、成本低,但很容易导致动力电池系统过热或者过冷。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人们开始意识到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技术的重要性,因此逐渐引入了各种主动热管理技术,如风冷、液冷等。
2. 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目前,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传统的热管理技术基础上,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引入。
比如,采用相变材料来控制动力电池系统的温度;利用纳米材料来提高热传导性能等。
与此同时,一些新型的热管理技术也正在不断涌现,比如采用智能控制系统来实现动力电池系统的精准控温等。
3. 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技术的挑战与展望尽管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比如,如何实现动力电池系统的快速冷却和加热;如何减少热管理系统的能耗等。
未来,研究人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热管理技术,以满足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系统的高性能要求。
4. 结语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技术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技术也将逐步完善。
研究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技术,将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电池热管理知识总结1500字(10篇)
电池热管理知识总结1500字(10篇)关于电池热管理知识总结,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1500字。
电池热管理,是指一个电池,它的内容有电池的使用范围,以及电池中的温度和蒸凝的温度等。
电池热管理知识总结(范文):1电池热管理,是指一个电池,它的内容有电池的使用范围,以及电池中的温度和蒸凝的温度等。
电池中应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温度。
电池中的温度和蒸汽应有一定的温度,电池中的油水应有一定的温度,以便于加热。
温度和蒸汽的温度应相同时,不能混为零。
电池中的温度和蒸汽应有一定的温度,而温度和蒸汽的温度应相同。
温度和蒸汽的温度一般都相同。
电池中的温度和蒸汽的温度应相同。
电池热管理知识总结(范文):2电池热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指一种有机电能的热能或其它电能,通过热能和电能的合成,由低层或低层组织,在不同条件下,由电能或电能组成的一种热能和电能并能进行高效的热能或电能的热量传递与驱动。
其中,电能是指电能的水或电能的电能。
电池热能是指能够使用电流的电能、电压、水平或其它物质,使用高压的热能或电压,使用高压的电能或电流的电能;它是指电能和电能的水或电能的水和能量的电能;它是指电能的水和能量的水的电能;它是指电能中有机物和有形物的电能。
电池热能是指电能的水或电能中能量的电能;它是电能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是电能中不可少的物质。
电池热能是指电能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是电能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电池热能是指电能中不可缺少的电能;电能是指电能中不可缺少的能源;电能是指电能中不可缺少的能源。
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电池热能的基本原理,那就是我们的热能是由什么原理来决定的。
电池热能是指电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电池热管理知识总结(范文):3在电池热管理这个岗位上,首先,要学习的是电池热管的原理,电池热管的原理是利用电池热管理的一般原理来表示的,是电池热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电池热管原理是利用电池冷却水的冷却水的冷却水的热管理来表示电池热管理的,电池热管原理可以分为热管理与热管理,热管理是利用电池热管理进行电池热管理的,热管理是利用热管理进行电池热管理的,电池热管的原理是利用热管理进行电池热管理的。
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综述
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综述摘要:锂离子电池的理想工作温度为25~40℃,电池模组内的最大温差应低于5℃。
温度过高会加快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的分解,造成热失控隐患;而低温会增加电解液的黏度,影响电池充放电性能,还会加快锂沉积反应速率,形成镀锂层或锂枝晶。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策略1电特性和热失控1.1电特性锂离子动力电池电特性和电池工作的温度、SOH与充/放电倍率等存在一定联系,特别是其可用容量、等效内阻与工作电压平台。
以下将基于放电分析电池电特性。
其一,电池充/放电倍率因素。
在电池放电倍率不断增加的状态下,因存在内阻,受内阻分压影响会降低电池外电路端电压,在放电结束以后,端电压能够提前满足截止电压,进而减少其实际可用容量。
另外,高倍率放电会增加内阻对电能的消耗,最终会减少店址可输出能量。
其二,电池温度因素。
在电池工作温度降低的同时,其放电端电压也会下降,而其可用容量也会随之减小。
究其原因,在工作环境温度的影响下,电池电化学反应速率会受到影响,致使电化学反应阻力显著增加。
如果其工作的温度未达到273K,电池可用容量会在短时间内衰减,而内阻增加速度会加快。
1.2热失控对于电池使用者而言,其热安全性的作用不容小觑。
在过高温度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的体积会膨胀,而受单体电池温度分布不均匀的影响,其热应力也会表现出不均匀,致使电池出现变形,进而对其使用寿命与热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电池短路亦或是温度过高也会引起热失控,在电池温度升高的过程中,放热反应也会被连续触发,集中表现在SEI膜分解、正极和电解液反应、电解液分解以及负极和电解液反应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如果电池起火爆炸,会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能量,由电极反应形成的氧气也会使热失控状态加剧,在形成有毒气体的情况下会使使用者安全受到威胁。
通常,引起电池热失控的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产热故障。
电池的内部出现短路而出现产热失控。
(2)热阻故障。
电动汽车论文整车电池热管理论文
电动汽车论文整车电池热管理论文摘要:在电动汽车管理中,整车电池的热管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在不同的汽车设计中,要针对不同的汽车特点选择合适的热管理方式,从而保障电池的动力供应和热管理效果,保障电动汽车的寿命和运行质量。
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电池组工作在安全区间内,提供车辆控制所需的必需信息,在出现异常时及时响应处理,并根据环境温度、电池状态及车辆需求等决定电池的充放电功率等。
BMS的主要功能有电池参数监测、电池状态估计、在线故障诊断、充电控制、自动均衡、热管理等。
1 电动汽车整车电池热管理的意义电动汽车的电池热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动汽车的使用性能以及寿命和安全性等内容,所以需要我们着重注意,在电动汽车中,蓄电池往往是重要的动力供应部分,所以如何提高电动汽车整车的性能以及安全性需要从蓄电池入手,蓄电池的温度特性关系着整个电动车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常见的锂电池具有多方面的优点,例如循环寿命较长、允许工作温度范围较大、比能大、自放电率低等。
所以目前的电动汽车常选用锂电池作为动力电源,在锂离子电池的热管理工作中需要根据锂离子的具体发热方式进行管理,通过对电池包结构的设计来进行热管理的方式和策略的设定,从而实现整个电池组中单体电池之间的串联和合理温度的保障,整个电池组中任何一个电池出现问题都会造成电池组整体的性能下降,所以要分别注重,例如在相同充电的条件下,不同的温差将会出现不同的电池组荷电状态,而电池热管理正是针对电池的热相关问题来进行的技术内容,通过热管理的方式来保障电池的正常动力供应,通常的热管理系统主要是在电池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做好预热情况,保障低温充电、放电的高效和安全,其次是电池长时间工作之后温度升高,热管理进行有效的散热,避免因为温度过高造成的事故,另外在电池组之间的温度上也要进行均衡,避免产生过大的温度差异,造成局部过热,影响电池组的寿命和安全。
《动力电池SOC估计方法研究的文献综述1500字》
动力电池SOC估计方法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 动力电池SOC估计方法研究现状就目前的国内和国外动力电池SOC的估计方法的研究的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方法是利用电池充放电电流和开路电压等参数间接计算电池剩余荷电状态。
具体的SOC估算方法有放电实验法、安时积分法、开路电压法、内阻法等。
第二类方法首先建立合理有效的电池模型,然后根据所选算法和电池的所选算法间接估计电池的SOC,具体方法有神经网络、模糊逻辑和卡尔曼滤波法等[2]。
面对这如此多的动力电池SOC估计的方法,对于每种方法它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所以要对于所研究和设计的目的去选择适合的SOC估计方法,才能更有效的提高研究的效率,在实际应用时能够发挥出更高的价值。
但是,在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下,对于日前SOC估计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去提高,才能使SOC 估计的精度达到一个更为精确的一个水平。
2动力电池电路模型研究现状锂电池的在使用上已经是非常的普及,小到各种的家用电器或者是玩具,大到汽车乃至更多的用电设备上去。
所以根据电池应用的需要,对电池模型的研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对大量的文献和研究观察电池模型可大致分为四类:热模型、经验模型、电化学模型和性能模型。
这四类模型都有各自的特点,每种模型都有自己优点和缺点,这导致它们所应用的场景是不同的。
热模型是以模型按照构造的主要原理研究电池的生热和传热过程,并对电池的热管理进行研究。
一种新型的锂电池热模型,通过检测其内部的电池温度变化,对内部的温度进行估计,从而有效的保护电池和电路,判断该模型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经验模型又称为黑箱模型,该模型的属于预测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模型。
“黑箱“模型指的是模型在作出预测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是未知的,或即使人类很清楚模型在作决策的过程中的每一步具体的操作,但是所进行的操作无法用人类可以理解的语义来描述。
对于电池方面,不需要对其化学原理进行深度的解析。
可以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像电压、电流、电阻和电容等各方面的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量,导入所建立的模型中,让后通过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训练,从而建立一个精确的数学模型。
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研究
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研究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变得愈发重要。
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
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研究是为了确保动力电池在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工作,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并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本文将从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的背景、意义和现状出发,介绍目前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技术的发展情况,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的背景与意义: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其工作温度对整个电动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都有着重要影响。
动力电池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如果无法及时排放热量,电池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电池性能下降甚至发生热失控,严重时还可能引发火灾等安全问题。
因此,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工作性能至关重要。
目前,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技术主要包括被动散热和主动热管理两种方式。
被动散热是指通过设计散热结构,利用空气对动力电池进行passively heat dissipation,如散热片、风扇等;而主动热管理则涉及到智能控制系统,通过监测电池温度和工作状态,及时调整电池的工作状态,保持在最佳工作温度范围内。
近年来,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动力电池系统的热问题主要源自于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所释放的热能,同时外部环境温度、充放电过程中的热效应、动力系统的工况等因素也会对电池产生影响。
当前的热管理技术主要集中在如何将电池温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同时提高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针对电池的热问题,目前主要有passively cooling 和 actively cooling 两种方法。
被动散热主要依靠导热结构和散热结构对电池进行 passively cooling;而主动热管理则利用智能控制系统进行 actively cooling,根据不同工况调整电池的工作状态。
在被动散热方面,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改进散热结构。
某型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热管理技术研究
某型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热管理技术研究一、简介与背景新能源汽车作为当前绿色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其电池技术的发展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在电池技术中,热管理技术尤为重要,因为电池的温度对其性能、寿命以及安全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本文将对某型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热管理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二、电池热管理技术的重要性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和寿命直接影响着汽车的续航能力和使用寿命。
而电池温度是影响电池性能和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
过低的温度会使电池内部化学反应速率下降,降低储能能力;过高的温度则可能导致电池效率下降、寿命缩短,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因此,采用合适的热管理技术对电池进行温度控制至关重要。
三、某型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热管理技术1. 电池热散技术为了提高电池热散效果,某型新能源汽车采用了多种方式。
首先是通过优化电池内部结构,提高散热效果。
其次是采用导热材料进行电池散热,提高散热效率。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电池与散热装置的接触方式,提高传热效果。
2. 温度传感与控制技术为了保证电池的温度在安全范围内,某型新能源汽车采用了温度传感与控制技术。
首先,通过在电池内部布置多个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池温度变化,确保温度数据的准确性。
其次,采用了高精度的温度控制系统,依据温度数据进行精确控制,使电池温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3. 冷却系统技术某型新能源汽车采用了先进的冷却系统技术,以保持电池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系统会自动启动冷却装置,通过循环冷却剂进行散热,保持电池温度稳定。
同时,冷却系统还具备快速降温功能,在急剧升温时能够迅速将电池温度降低至安全范围。
4. 热管理策略某型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还采用了智能化的热管理策略。
通过电池管理系统(BMS)对电池进行智能化管理,包括温度控制、温度预警、故障诊断等功能。
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电池的温度变化和工作状态,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电池的安全与稳定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锂电池热管理综述摘要:动力电池作为EV/HEV上的动力元件,它对电动车的行驶里程和经济性以及加速性能都至关重要,因此任何影响电池组的参数都需要进行优化。
而电池组内部温度及温度均匀性是保证电池组性能及其使用寿命的最重要前提。
该文献研究了锂电池的产热机理以及它在高、低温下的充放电性能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现有的电池热管理方式。
现有的冷却方式有空气对流,液体冷却,相变材料冷却,热管冷却,空调制冷,冷板冷却等,或者两种及其以上方式相互耦合的方式。
目前工程技术上常采用空气冷却和液体冷却两种方式,该文献提出了循环风冷式的热管理方案。
但是多种热管理方式耦合的形式是未来适用于各种工况下工作的大功率锂电池热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电动汽车;锂电池;发热机理;热管理;引言温度是制约电动汽车性能提升的关键因素,高温对动力电池有双重影响。
一方面,随着温度上升,电解液活性提高,离子扩散速度加快,电池内阻减小,改善电池性能。
另一方面,较高的温度会导致电极降解以及电解液分解等有害反应的发生,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甚至对电池内部结构造成永久性损坏。
研究表明化学反应速率和温度成极数关系,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率加倍。
在45℃的环境温度下工作时,镍氢电池循环次数大约减小60%。
在高倍率充电时,温度升高5℃,电池寿命减半。
相反在低温环境下,由于电解液活性低,离子扩散速度较慢,电池内阻大大增加,放电容量会显著降低,充电期间内压上升较快,影响电池的使用安全。
综上所述,适宜的工作温度为电池良好性能发挥的前提。
因此,开发一种行之有效的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一种稳定、高效的电池箱体、电池包的散热结构形式对于提高电池包整体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第1章锂电池的产热机理及计算1.1锂电池的产热机理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反应热。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主要产热反应包括:电解液分解、正极分解、负极与电解液的反应、负极与粘合剂的反应和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的分解。
此外,由于电池内阻的存在,电流通过时,会产生部分热量。
低温时锂离子电池主要以电阻产生的焦耳热为主,这些放热反应是导致电池不安全的因素。
电解液的热安全性也直接影响着整个锂离子电池动力体系的安全性能。
1.2电池产热量、产热速率计算电池的反应热用Qr 来表示;由电池极化引起的能量损失用Qp 来表示;电池内存在典型的电解液分解和自放电副反应,副反应引起的能量损失用Qs 表示;电池的电阻产生焦耳热为Qj。
则,一个电池总热源可由以下公式来表示:Qa=Qr+Qp+Qs+Qj式中:V 为平均产热速率;Q 为电池工作时间内电池的总热量;t 为电池工作时间。
电池的平均产热速率(W)= 产生的热量(J)/ 循环时间(s),则由以下公式表示:V=Q/t第2章锂电池的温度特性电池组内部的所有电池模块都必须在一个合理的环境温度下进行电化学反应。
,锂离子电池因比能大、图液冷电池通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允许工作温度范围宽、低温效应好等优点是电动车目前首选的动力电池。
锂电池的最佳工作范围是20~40℃,电池模块间的温度差不超过5℃电池温度(电解液温度)升高,电池内阻降低电池效率有所提高,但是电化学反应速率加快,阴阳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即会劣化,并腐蚀阳极格子,而缩短电池寿命。
电池温度太低时,会使电池蓄电容量减少,容易过度放电,进而使电池寿命缩短。
同时低温条件下锂电池的充放电效率都会迅速降低(磷酸铁锂电池10℃时,放电/充电效率90%以上;-10℃时,放电效率65%,充电效率83%;而-20℃时,放电效率降至60%,充电效率降至53%)。
当温度低于0 度,锂电池是不允许充电的,因为充电会引发锂离子还原成金属锂枝晶反应,这种锂金属枝晶锐角锋利,易刺穿电池内部隔膜,引起电池内部短路。
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动力电池的性能发挥。
为延长动力电池寿命,提升其电化学性能以及能量效率,必须设计合理的电池热量管理系统,在高温条件下对电池进行散热、低温条件下对电池进行加热或保温,以提升电动汽车整车性能。
第3 章BTMS 传热冷却方式电池热管理的目标是为电池模块提供一个合理且均匀的工作环境温度。
另外,作为一个汽车零部件,电动车电池热管理系统还必须满足汽车厂的规范和要求:紧凑、重量轻、低成本、易安装,并且要适合不同车型、不同安装位置的特殊需求、可靠且易于使用。
电池热管理系统还要考虑余热利用、适应较宽的环境条件(极热工况及极冷工况)、在电池损坏产生有害气体的时候能提供通风热管理系统可采用各类传热介质:空气、液体(水、乙二醇甚至制冷剂)、绝热材料、相变材料(石蜡中填充金属材料,石墨中充填PCM,PCM中添加碳纤维)或其他混合介质;电池热管理系统按照能量提供的来源分为被动式冷却和主动式冷却,其中只利用周围环境冷却的方式为被动式冷却,组装在系统内部的、能够在低温情况下提供热源或者在高温条件下提供冷源,主动元件包括蒸发器、加热芯、电加热器或燃料加热器等的方式为主动式冷却。
现有的冷却方式有空气对流,液体冷却,相变材料冷却,热管冷却,空调制冷,冷板冷却,或者两种相互结合的方式。
3.1空冷即用空气作为传热介质的冷却形式,也分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自然对流很明显不能满足能量密度越来越高的锂电池散热需求。
空气强制对流散热就是让电动风扇产生的运动空气流通过电池组带走热量,需尽可能增加电池间的散热片、散热槽及距离,成本低,但电池的封装、安装位置及散热面积需要重点设计。
空气的流道可分为串联式和并联式通道。
陈果等构建了简化的三维模型,通过仿真结果研究得出了电池的散热特性(1)在自然冷却下热辐射占整个散热的43%~63%;(2)强化传热是降低最高温度的有效措施,但扩大强化传热的范围并不会无限地提高温度一致性。
图一朱晓彤等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电动汽车实际镍氢电池组结构热管理的通风冷却效果。
通过对RA V-4的电池包内部结构(如图一)的建模仿真得出它内部气流流场的情况。
得出结论电池组内温度能保持在MH/Ni电池最佳工作温度范围内,温差小于5℃,系统冷却效果良好。
但我认为这个温差偏大,设计进风口和出风口时可以考虑并联风道,即让上下两个箱体内表面都做成斜向下倾斜的,这样能使每个单体电池周围的进风量大致相当从而减小了温差。
图二Rajib Mahamud等为了提高温度的一致性以及散热性能采用了如图二所示的往复式空冷的热管理方法,用二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型分析了的单体电池电池和一个流动网络模型的热模型。
CFD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往复周期为120s时可以有效减小温差4℃(减少72%),温度与单向流动相比减小了1.5℃。
这种结构虽然增加了两个互相耦合的周期性开闭的开关以及对应的控制单元,但是散热效果还是有很大的提高。
Rami Sabbah进一步提出了在高放电率和在高操作或环境温度(例如40-45℃),空气冷却的热管理系统满足不了散热要求,温度一致性也变得很差,所要求的风扇以及电源费用很高。
3.2液体冷却在一般工况下空冷即可以满足动力锂电池的散热需求,但在复杂工况下液冷比空冷性能更佳。
采用液体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在电池模块间布置液体管线或围绕模块布置夹套,或者把模块沉浸在电介质的液体中。
若液体与模块间采用传热管、夹套等,传热介质可以采用水、乙二醇、油、甚至制冷剂等。
若电池模块沉浸在电介质传热液体中,必须采用绝缘措施防止短路。
传热介质和电池模块壁之间进行传热的速率主要取决于液体的热导率、粘度、密度和流动速率。
在相同流速下,空气的传热速率远低于直接接触式流体,这是因为液体边界层薄,导热率高。
图三图三是Tesla Roadster的液冷电池热管理系统,冷却管道内部被分成四个孔道,为了防止冷却液流动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使末端散热能力不佳,热管理系统采用了双向流动的流场设计,冷却管道的两个端部既是进液口,也是出液口电池之间及电池和管道间填充电绝缘但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
为了降低冷却液的冰点,冷却液为50%水和50%乙二醇的混合物。
这种结构将电池与散热管道间的接触形式从线接触转变为面接触,提高了热传导速率,同时也提高了电池包的整体热容,从而降低整体平均温度。
图四图四为卢万成等设计的一种液冷热管理结构冷却液的进出口分别连接到两个管路中组成大循环和小循环。
大循环连接主热交换器,小循环串联加热单元和制冷单元。
电动汽车启动时由小循环对电池组进行预热或者预冷,当汽车正常行驶时由大循环进行散热。
该结构中单体电池直接沉浸在液体中,能够很好地减小电池间的温度差,但是也对绝缘和密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液体介质的热管理传热性能非常优越,而且能把电池模块的温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同时保证温度均匀分布。
但是需要储液单元,油泵等一系列液压元件,还需要提供额外的驱动功率,不利于结构的简化和成本的控制。
3.3热管冷却热管是由的利用蒸发相变来传热的一种热管理系统。
它是一种密封结构的空心管,一端是蒸发端,一端是冷凝端。
工作原理是蒸发端受热时毛细管中的液体迅速蒸发,蒸汽在微小的压力差下流向另外一端遇冷重新凝结释放出大量热量,凝结的液体再在毛细力作用下沿多孔材料流回蒸发端,如此循环不止。
电池发热量得以沿热管迅速传递,。
热管可按照所需冷却物体的温度进行单独设计。
图五图五为王富强等设计的一种的变相的热管电池热管理系统,单体电池的前后侧面上贴附有毛细结构蒸发器,左部腔室和右部腔室的空余空间内填充有相变材料,中部腔室内设置有贮液器,翅片板冷凝器安装在动力电池箱外壁上,毛细结构蒸发器与翅片板冷凝器之间通过气体联管相连接,翅片板冷凝器通过液体联管与贮液器连通,随后再通过液体联管最终连入毛细结构蒸发器。
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动力电池发热量大、温度梯度高和局部高温的问题,但是结构相对复杂,不便于系统的维修和电池的替换。
图六图六为Thanh-Ha Tran设计的一种使用热管作为冷却装置,用于HEV锂离子电池模块。
热管组件的蒸发器被固定到用铜板做的电池冷却壁上,箱体里侧还有电阻加热板用于预热。
为了加快热管冷凝端的散热,还必须保持一定速率的空气流流经散热器。
实验得出匹配适当通风结构的热管是用于HEV/ EV电池有效的散热解决方案,低速率的通风即可以使电池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内,增加空气速度不能实际提高散热性能。
这种结构无疑能大幅减少功耗和噪音。
3.4冷板冷却冷板为一个内部带有冷却介质流道的薄壁金属板,它镶嵌在电池箱体内部或者外表面与电池单体的侧面相贴合。
热量由电池单体传导至冷板再由流动的冷却介质带走,结构简单可靠。
图七Anthony Jarrett为了得到最优的散热性能,结合CFD对图七所示的带有蛇形流道的冷却板进行了数值优化(如流道的宽度和位置优化),综合流道的压降,温度均匀性以及平均温度得出了图示的最优流道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