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
绪论
一、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
1.区域稳定性研究与评价。

2地基稳定性研究与评价。

3工程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二、工程地质条件: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

1.工程地质条件包括的因素: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不良地质现象、以及地下水等。

第一章地壳与岩石
一、岩石的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二、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甚至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自然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按动力能的主要来源和发生作用的主要部位不用,可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两大类。

①内力地质作用:有地球转动能、重力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热能等所引起的,主要在地壳或地幔中进行。

内力地质作用包括a.地壳运动作用、b.岩浆作用、c.变质作用和d.地震作用
a.地壳运动作用: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
b.岩浆作用: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
c.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d.地震作用
②外力地质作用:总趋势削高补低,使地面趋于平坦。

作用方式:风化、剥蚀。

搬运、沉积和成岩(对应沉积岩的五个过程)
三、解理和断口的区别:
解理:晶质矿物受打击后,能演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裂开光滑平面称为解理面。

断口:矿物受打击后,沿任意方向发生不规则的断裂,其凹凸不平的断裂面成为断口。

解理分为: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

P12-P14矿物图表
四、岩浆岩
1.岩浆岩的化学成分:根据二氧化硅含量可分为:超基性岩(小于45%),基性岩(45%-52%),中性岩(52%-65%),酸性岩(大于65%)。

2.岩浆岩的结构:①全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和隐晶质结构。

②半晶质结构③非晶质结构
按岩石中矿物晶粒的相对大小:①等粒结构:岩石中矿物全为显晶质,又可分为粗粒结构(大于5mm),中粒结构(1-5mm),细粒结构(小于1mm)。

②不等粒结构: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洁净颗粒大小不等,相差悬殊。

其中颗粒大的称为斑晶,小的称为基质。

又可分为a.斑状结构。

B.似斑状结构
3.岩浆岩的构造:指岩石外表的整体特征,它是由矿物几何体的排列和充填方式决定的。

①块状构造: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无一定的排列方向,而且是均匀分布于岩石之中,岩石为
均匀块状。

(侵入岩)
②流纹状构造:不同颜色的矿物、拉长的气孔等沿熔岩流动方向作平行排列所显现出来的熔岩流动的构造。

(流纹岩)
③气孔状构造:岩石中有很多大小不一、互不连通的气孔。

④杏仁状构造:喷出岩中的气孔被外来矿物所充填形成的构造。

其充填物多为方解石,沸石4.岩浆岩的分类及常见的岩浆岩。

图表P17
五、沉积岩:有沉积物经过压固、脱水、胶结以及重结晶作用变成坚硬岩石,称为沉积岩。

1.沉积岩的物质组成:沉积物颗粒和胶结物
①矿物成分:a.碎屑矿物 b.黏土矿物 c.化学沉积矿物
②.胶结物:a.泥质胶结物(断面呈土状)b.钙质胶结物(灰白色,可溶)c.硅质胶结物(强度高,呈灰色)d.铁质胶结物(呈黄褐色或砖红色)
2.沉积岩的结构:由其组成物质的形态、性质、颗粒大小决定。

①碎屑结构:由碎屑物质胶结而成(沉积岩特有)a.砾状结构(粒径大于2mm,棱角形为角粒状结构,浑圆为砾状结构)
②砂质结构:碎屑粒径为0.05-2mm,其中0.5-2mm为粗粒结构;粒径为0.25-0.5mm为中粒结构;0.05-0.25mm为细粒结构。

③粉砂质结构:碎屑粒径为0.005-0.05;
a.泥质结构:由粒径小于0.005mm的黏土矿物颗粒组成。

b.结晶结构:经化学作用溶液中沉淀结晶,或非晶质的重结晶作用所形成的结构。

c.生物结构:它是由生物一体或碎片所组成的。

3沉积岩的构造:是指其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间的排列关系。

沉积岩最主要构造为层理构造。

由沉积环境的变化,使先后沉积的物质组分的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及颜色发生拜年话,显示出成层现象,称为层理构造。

层理按成因和形态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
“层”是沉积岩中层状构造的基本单位,一个单层内其成分、结构、构造及其颜色基本相同。

在沉积岩中常可看到许多动物化石。

4.图表P22
5.砾岩与角砾岩
六、变质岩
1.变质岩的结构:①变余结构:变质作用进行不彻底,原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特征部分被保留下来。

②变晶结构:原岩中各种矿物同时变结晶所形成。

a.等粒变晶结构
b.斑状变晶结构
c.鳞片变晶结构
③压碎结构:原岩经受动力变质作用,使岩石发生破碎,甚至粉碎后,又被粘结在一起的结构。

2变质岩的构造
1.片理构造:片理构造不仅是识别各种变质岩,而且是区别于其他岩类的重要特征。

顺着平行排列的面可把岩石劈成薄片状,叫做片理。

片理构造的形成:是岩石中的片状、板状和柱状矿物在定向压力作用下重结晶,垂直压力方向呈平行排列而形成的。

①状构造:含大量片状,针状或柱状矿物,作平行排列,片理特别清晰,片岩特有的构造。

②千枚状构造:片理清晰,片理面上有许多细小的绢云母鳞片有规律的排列,呈现丝绢光
泽;千枚岩特有。

③片麻状构造:岩石中的深色矿物和浅色矿物相间呈条带状分布,构成黑白相间的断续条
带;片麻岩。

④板状构造:岩石中矿物颗粒细小,肉眼难以分辨。

片理面平直,易沿片理面裂开成厚度
均一的薄板;板岩。

⑤块状构造:矿物无定向排列,也不能定向裂开;矿物呈粒状晶质结构,大理岩、石英岩。

2.变质岩的分类:图表p26
3.常见的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角岩。

片岩与片麻岩
第三章地质构造
一、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地质体在构造应力长期作用下,发生变形所遗留下来的各种
构造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二、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岩层:有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组成的层状岩石。

岩层是沉积岩的基本单位没有时代含意。

1.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①相对地质年代,②绝对地质年代
①相对地质年代确定方法:a.地层层序法:老的先沉积在下,新的后沉积在上。

若倒转则不能运用。

b.古生物比较法c.标准地层对比法d.地层接触关系
D地层接触关系: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即假整合),角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沉积物在沉积盆地中一层一层沉积下来,不同时代的地层是连续沉积的,中间没有间断。

平行不整合接触:当地壳由长期下降的状态转变为上升时,早先形成的地层露出水面,不仅不再接受沉积,而且还遭受到风化侵蚀,形成高低不平的侵蚀面。

新老两套地层的岩层面大致平行,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个侵蚀面,称为不整合面,并且缺失了一部分地层,反应沉积作用曾发生过间断。

角度不整合接触:当地壳由下降转为上升的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地层因地壳剧烈运动而产生褶皱和断裂时,岩层便产生倾斜。

当这套地层露出水面后经过风华剥蚀,再此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新老地层不但有地层缺失,而且不整合面上下的两套地层的岩层产状呈角度相交。

②浆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a.岩浆岩与地层接触关系:根据岩浆岩侵入体
与周围已知地质年代的地层的接触关系,来确定岩浆岩形成的相对地质年代。

侵入接触:岩浆侵入到地层之中,常使围岩发生热力变质现象。

侵入接触关系,说明岩浆侵入体形成的地质年代晚于被侵入的地质年代。

沉积接触:岩浆岩形成之后,经过长期风化剥蚀,该地区下降接受沉积而形成一套新地层,地层底部往往有一层底砾岩,其砾石成分由下部岩浆岩组成。

沉积接触说明岩浆岩侵入体形成的地质年代早于上覆地层的地质年代
b.岩浆岩之间的穿插关系:若不同时期的岩浆岩侵入体相接触,时代新的侵入体呈岩株、
岩脉穿插到时代较老的侵入体内。

③同位素地质年龄确定法。

2.地质年代及地层单位的划分:
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地层单位宇宙系统。

地质年代表P98
三、岩层产状及其测定
1.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
水平岩层:在没有遭受强烈的水平运动,而只受地壳升降运动的情况下。

它仍然保持其水平
状态,这种岩层称为水平岩层。

习惯上把倾角小于5°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

沉积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改变了原始状态,形成倾斜岩层。

如果岩层想一个方向倾斜,倾角又近似相等的称为单斜岩层。

单斜岩层往往是褶曲的一翼、断层的一盘,或是由局部地层不均匀升降所引起的。

2.岩层产状:指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和产出状态。

倾斜岩层的产状,用岩层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表示:
①走向(两个方向):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该岩层的走向线。

走向线是直线,两头各指乙方,列如一头向南,另一头则指向北,该岩层走向为南北向。

②倾向(一个方向,与走向相差90°):在岩层层面上垂直岩层走向线的射线称为岩
层的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即倾向线,倾向线所指的方向,即岩层的
倾向。

③倾角: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之间的二面角,即倾斜线与倾向线的夹角,称为岩层的倾
角。

3.岩层产状的测定及表示方法
四、褶皱构造
1.褶皱现象:地壳中的岩层在褶皱运动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向上和向下的波状弯曲,并保持其连续完整性变形,称为褶皱构造,简称褶皱。

褶曲是褶皱中的一个弯曲,即这周的基本单位,有一系列的褶曲组成褶皱。

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①背斜②向斜
①背斜(特征及其判断):组成背斜的岩层向上弯曲,其中心部位由相对较老地层组成,两侧由较新地层组成,两翼岩层倾向向背,故称为背斜。

背斜的特征及分布规律:从中心至两侧地层,由老至新呈对称重复出现。

②向斜(同上):组成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其中心部位由相对较老地层组成,两翼岩层倾向相向,故称向斜。

向斜的特征及分布规律:从中心至两侧地层,地层由新到老呈对称重复出现。

2.褶曲要素:
①核部:褶曲中心部分,有时也称轴部
②翼部:指核部两侧岩层。

③轴面:平分褶曲为两部分的一个假想面,可以为平面也可为曲面,其产状随褶曲的形态而变化,可以是直立的、倾斜的、平卧的。

④枢纽:是指轴面与岩层层面的交线。

枢纽可以使直线或是曲线,其产状有水平的、倾斜的、直立的、也有波状起伏的。

3.褶曲的形态分类:以褶曲的轴面和枢纽产状变化进行分类
1.按轴面的产状分类①直立褶曲:轴面直立,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

②倾斜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

③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同,其中一翼岩层的层序正常,另外一翼的层序倒转。

④平卧褶曲:又称为横卧褶曲,褶曲面近于水平。

一翼伏于另一翼上,固有上下翼之分,下翼岩层的层序倒转。

2.按枢纽产转分类:①水平褶曲:褶曲枢纽水平,两翼岩层的走向平行,呈不封闭状态。

②倾伏褶曲:褶曲枢纽倾斜,两翼岩层的走向不平行,并逐渐汇合形成弧形转折端。

倾伏背斜的轴自弧形开口端向封闭端倾伏,而形成外倾转折;倾伏向斜的轴自封闭端向弧形开口段倾伏,形成内倾转折。

4.褶皱构造的识别
五、断裂构造:节理、断层(区别)
节理:岩石中的裂缝,沿破裂面没有明显的位移,有时也成为裂隙。

节理的产状和岩层一样。

断层: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1.节理的类型:根据节理的成因: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次生节理。

①原生节理:岩石在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节理。

②构造节理:岩石受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可分为剪节理,张节理(二者区别)
a.剪节理:当岩石所受最大剪应力达到并超过岩石的抗剪强度,则产生剪节理。

主要特征:节理面平坦光滑,常有滑动擦痕和擦光面,产状稳定,沿走向和倾
向延伸较远。

b.张节理:是岩石受拉张应力作用而形成的裂隙。

主要特征:裂口张开,呈上宽
下窄的楔形;张节理面粗糙不平,产状不稳定,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

2.断层的基本类型:(正逆断层的区别,分类,文字,图)
按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分类:①正断层:是指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降,下盘相对
上升的断层。

②逆断层:指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③平移断层:指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产生相对水平位移的断层。

3.断层的野外识别
构造标志:岩层牵引弯曲;断层角砾;地层重复;地层缺失;岩脉错断。

六丶不同产状岩层或地质界面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1.水平岩层在图上的表现:水平岩层的露头形态无论是在地面上还是在地质图上,都是一条弯曲的、形状与地形等高线一致或重合的等高线。

2.直立岩层在图上的表现:露头各点连线的水平投影都落在一条直线上,因此不论地形平坦或有起伏,直立岩层的地质界线在图上永远是一条切割等高线的直线。

3.倾斜岩层在图上的表现:在平面图上呈现许多V字形或U字形,由于岩层产状不同,在地形地质图上V字形的特点也各不相同。

七、地质构造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1.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①水平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枢纽产状为水平的背斜和向斜,在地形平坦条件下,他们的两翼地层在地质图上都呈对称的平行条带出露,核部只有一条单独出现的地层;对于背斜来说,核部地层年代较老,两翼则出现较新地层。

向斜则相反,核部地层年代较新,而两翼则依次为较老地层。

②倾伏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倾伏褶曲在地形平坦条件下,其两翼地层在地质图上也呈对称出露,但不是条带,而是抛物线形。

若判断为倾伏向斜还是倾伏背斜,也要根据核部和两翼地层的相对新老关系来判断。

2.断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断层在地质图上用断层线便是。

根据符号就可以哦按段在地质图上认识断层。

在没有用符号镖师断层的产状及类型的地质图上,需要判断其产状要素及两盘相对位移方向。

由于两盘相对位移,在地质图上利用断层线两侧总是存在地层的中断、重复、缺失、或宽窄变化来分析断层的性质和产状要素。

3.地层接触关系在地质上的变现(图3-23)
4.读图:地质图件有综合地层柱状图、地形地质图以及剖面图。

图表P122
第五章地下水
一、地下水的分类:1.根据地下水的某一因素或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按地下水的来源、水温、化学成分等特征分类;交到局限性,不能反映各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2根据地下水的若干特征综合考虑进行分类。

(综合分类法)
综合分类主要考虑到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含水介质类型;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按含水介质类型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地下水分类表P151 表5-8
二、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1.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包气带水:土壤水,上层滞水)特征:具有自由水面,受季节影响大,动态不稳定;雨季补充,旱季消耗。

2.潜水: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潜水任意一点的高程,称为该点的潜水位(H)。

潜水面至地面的距离为潜水的埋藏深度(h)。

自潜水面至隔水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含水层厚度(H0)。

①潜水的特征:a.具有自由水面,仅受大气压力。

(也叫无压水)
b.潜水的分布区和补给区基本一致
c.潜水的动态(水位,水量,水温,水质等随时间变化)随季节不同而有明显变化。

雨季潜水面上升,含水层厚度增大,水量增加,埋藏深度变迁;而在苦水季节相反。

d.在潜水含水层之上因无连续隔水层覆盖,一般埋藏较浅,容易受到污染。

e.规模大的潜水含水层是很好的供水水源。

f.工程建设中埋藏较浅的潜水可能臧成施工困难,必要时需采取降水措施。

地下室和地
下建筑需要采取防水措施。

②潜水面的表示方法:常用潜水等水位线和剖面图的方法表示潜水面的形状。

a.潜水等水位线图:它是指潜水面标高相等各点的连线图,也成为潜水面等高线图。

b.剖面图:反映出潜水面与地形、含水层岩性及厚度、隔水层底板的变化关系。

②.潜水等水位线用途(5点,计算)
a.确定潜水的流向。

因为潜水是沿着潜水面坡度最大方向流动,所以垂直等水位线从
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为潜水的流向,常用箭头表示。

b.确定泉水的埋藏深度。

某地点的地面标高与该点的潜水位标高之差,即为埋藏深度。

c.确定潜水面的水力坡降。

在潜水流向上任取两点得水位差,与水的渗流路径之比即
为潜水的水力坡降。

d.确定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潜水补给河水(潜水面倾向河流);河水补给潜水(潜
水面背向河流);一岸河水补给潜水,另一岸为潜水补给河水(潜水面一岸背向河流,另一岸倾向河流)。

e.确定含水层的厚度。

若在等水位线图上有隔水底板等高线时,则可确定任一点的含
水层厚度,其值为潜水位标高和隔水底板标高之差。

图5-6 P156
3.承压水: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是一种有压重力水。

(与潜水的区别)
①.承压水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顶板;下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顶板;顶、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承压含水层的厚度(M),钻穿隔水顶板后才能见到水面,该水面称为初见水位(H1);以后水位不断上升,达到一定高度稳定下来,该水面高程为承压水位。

一般承压水位低于地面称为负水头,高于则为正水头、承压水位高于隔水顶板地面的距离称为承压水头(H);地面标高与承压水位的差值称为承压水位埋深;将各点承压水位连成的的面称为承压水面。

②.承压水的特征:具有承压性能,无自由水面;有隔水顶板,承压水含水层分布区与补
给区不一定,补给远小于分布;承压水动态收气象、水文因素的季节变化影响不明显,
其含水量稳定;承压水不易受到地面污染;规模大的承压水含水层是很好的供水水源;
在工程建设中承压水能引起基坑突涌、破坏基坑稳定性。

③.承压水等水压线图的用途
a.确定承压水的流向。

承压水的流向应该垂直等水压线,先用箭头表示,箭头指向
较低的等水压线。

b.确定承压水位距地表的深度。

可由地面高程减去承压水位得到。

数字越小,开采
越便利;负值水会自溢于地表。

可据此选定开采承压水地点。

c.确定承压含水层的埋藏深度(承压水位埋深)。

用地面高程减去含水层顶板高程。

d.确定承压龙头大小。

承压水位与含水层顶板高程之差。

可预测开挖基坑和洞室的
水压力。

e.计算承压水某地段的水力坡降。

在流向方向上,取任意两点得承压水位差除以两
点之间的距离。

即可得该地段的平均水力坡降。

三、地下水径流:地下水由补给区流向排泄区的过程称为径流。

(潜水无压流动;承压水有压流动)。

四、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
1.地下水位上升的危害:地基土局部浸水、软化、承载力降低,建筑物发生不规则沉降;地基一定范围内形成较大的水位差,使地下水渗流速度加快,增强地下水对土体的潜蚀能力,引发地面塌陷;地基土湿陷;加剧砂土的地震液化,削弱砂土地基在一定覆土范围内的抗液化能力;地基土冻胀。

2.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自然条件下,枯水年及枯水期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人类活动引起水位下降(大量开采地下水;矿山排水疏干;地下工程排水疏干;基坑工程降水。

),地下水面下排水管断裂排水等。

3.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危害: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可造成地面沉降;二地下水位局部下降,引起地面塌陷以及基坑塌陷等工程事故。

4.地面沉降与坍塌的防止:①可采取局部治理改善幻境的办法,如在沿海修筑挡潮堤;调整城市给排水系统;调整和修改城市建筑规划。

②消除引起地面沉降的根本原因,谋求缓和直至控制地面沉降的发展,如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严格管理,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区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减少甚至关闭某些过量开采井,减少水位降深幅度等
③结合水资源评价,研究确定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采方案
④采取适当的建筑措施。

你面在沉降中心或严重沉降地区建设一级建筑物,在进行房屋、
道路、水井、等规划设计师,预先对可能发生的地面沉降量作充分考虑。

四、地下水对第几的渗流破坏
5.流砂:松散细颗粒土被地下水饱和后,在动水压力即水头差的作用下,差生的地下水自下而上的悬浮流动现象。

①流砂通常是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常在地下水位一下开挖基坑、埋设地下管道、打井等工程活动中发生。

②流砂形成的条件:第几有细颗粒组成(一般在0.1mm的颗粒含量在30%-35%以上)
水力梯度较大,流速增大,当动水压力超过土颗粒的重量是,就可是土颗粒悬浮流动形成流砂。

③.流砂的防治:a.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位降至可能差生流砂的地层一下,然后开挖。

b.打板桩:加固坑壁,改善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即增长渗流途径,减小水力梯度和流速。

c.冻结法:用冷冻方法使地下水结冰,然后开挖。

d.水下挖掘:在基坑开挖期间,使基坑中始终保持足够的水头(可加水),尽量避免产生流砂的水头差,增加基坑侧壁土体的稳定性
5.管涌:地基土在具有某种渗透速度的渗透水流作用下,其细小颗粒也被冲走,图的孔隙
逐渐增大,慢慢形成一种能穿越地基的细管状通路,从而掏空地基或土坝,是地基或斜坡变形、失稳。

①管涌产生的条件:管涌打破发生在无黏性土中。

特征:颗粒大小比值差别较大,往
往缺少某种粒径;孔隙直径大而互相连通,细粒含量较少,不能全部充满孔隙;颗
粒多由比重较小的矿物构成,易随水流动;有良好的排泄条件等
②管涌的防止:控制渗流,降低水力坡度,设置保护层,打板桩等
6.地下水压力对地基基础的破坏
①地下水的浮托作用
②基坑突涌:为避免基坑突涌的发生,必须验算基坑底部隔水层的安全厚度H a。

根据
基坑底部隔水层厚度与承压水压力的平衡关系可得:RH a=R w H
R,R w——分别为隔水层厚度和地下水厚度,KN/M3;
H——相对含水层顶板的承压水头值,m;
H a——基坑开挖后隔水层的厚度,m;
H w——基坑降水后的承压水头;
防止基坑突涌H w>(R/R w)H w
基坑底含水层厚度:Ha>(R w/R)H
7.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作用
①结晶类腐蚀
②分解类腐蚀
③结晶分解符合类腐蚀
第七章常见地质作用于不良地质现象
一、崩塌与滑坡
1.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地形条件,岩性条件,构造条件,其他自然因素
2.崩塌的防止:
①勘察调查要点:a.查明斜坡的地形条件:高度、坡度、外形等。

b.查明斜坡的岩性和构造特征:类型,风化破碎程度,主要构造面的产状以及裂隙的充填胶结情况
c.查明地面水和地下水对斜坡的稳定性和影响以及当地的地震烈度等。

②防治原则:a.对大、中型崩塌的地段,宜优先采用绕避方案。

b.对小型崩塌或落石的地段,应视地形条件进行经济比较,确定绕避还是设置防护工程通过。

如用过,路线应尽量争取设在崩塌停积区范围之外。

④防治措施:排水、防护和加固工程、支顶工程、拦截工程、遮挡工程、综合治理。

二、滑坡:斜坡大量岩土体在重力和外部营力作用下,失去原有平衡而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1.滑坡体的形态:滑坡体、滑动面、滑动带和滑坡床、滑坡壁、滑坡周界、滑坡台阶、滑坡舌、滑坡裂缝、滑坡洼地。

滑坡裂缝:拉张裂缝、剪切裂缝、鼓张裂缝、扇形张裂缝。

2.滑坡的形成条件:其平衡条件为岩土体重力G所产生的侧向滑动分力T等于或者小于滑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