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单选题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生物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粘结形成的复合物,是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最具特色的微自然景观,其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据此完成1~2题。

1.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和演化过程中( )

A.生物多样性没有变化

B.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C.会破坏原生生态环境

D.可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

2.生物土壤结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

A.增加大气降水

B.增强地面蒸发

C.减小昼夜温差

D.减少风蚀和水蚀

1.D

2.D [解析] 第1题,生物土壤结皮是细菌、真菌等生物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可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沙漠表层有机质增加,生物多样性会变化。放牧、旅游和火烧等高强度的人类活动会导致结皮减少甚至消失,故其形成过程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形成过程中会改变周围的微环境,不是破坏原生生态环境。第2题,生物土壤结皮能够提高生态系统抵御风、水侵蚀的能力,显著降低风和水等对土壤的侵蚀,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减少风蚀和水蚀。生物土壤结皮能够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主要是对土壤的影响,对大气降水、地面蒸发、昼夜温差作用不大。

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A.B.C.D.

4.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地形C.水文D.生物

5.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B.整体性C.差异性D.开放性

3.A 4.D 5.B【解析】第3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故A项正确。第4题,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故D项正确。第5题,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使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选B。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6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6—7题。

6.近几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降水量增加B.河流流量增加C.植被覆盖率上升D.河流含沙量增加

7.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耕地面积不断增加B.水库面积增加C.经济林面积增大D.灌溉面积增加6.C 7.B【解析】第6题,与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故选C。第7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故选B。

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据此完成8~9题。

8.海洋“生物泵”作用的影响可能是(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

9.材料中体现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是( )

A.循环功能

B.转化功能

C.生产功能

D.平衡功能

8.A 9.D [解析] 第8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海洋“生物泵”作用。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影响全球气温变化。海洋“生物泵”作用可以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缓解全球变暖,A项正确。臭氧层空洞大小主要取决于大气中氟氯烷等物质的浓度变化,酸雨的形成主要与大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浓度有关,洋流流速主要受盛行风的影响。第9题,海洋浮游植物使大气中的CO2浓度保持相对稳定,反映了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平衡功能。

图为当今全球气候变暖原理及效应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对图中箭头①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减少

B.地面吸收的大气辐射减少

C.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释放的热量增多

11.该图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 )

A.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B.相互影响实现环境自我修复

C.具有地带性分布特征

D.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10.C 11.D [解析] 第10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箭头①说明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的过程。其具体过程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并把热量保留在大气中,使气温不断升高。第11题,图中说明了大气成分及其比例变化会导致大气温度的改变,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开花植物百分比是指正在开花的植物种类占可开花植物种类的百分比。图示意北半球不同纬度高山开花植物百分比年内变化。据此完成12~13题。

12.导致图中20°N到70°N高山开花植物开花季节逐渐缩短的主要气候要素是( )

A.光热

B.降水

C.温度

D.气压

13.70°N开花植物百分比始终低于30°N,可推测70°N各类开花植物( )

A.数量较少

B.种类较少

C.花期较短

D.花朵较小

12.A 13.C [解析] 第12题,影响花期的气象因子有光照、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其中气温是主要影响因子。根据图中曲线,图中20°N到70°N高山开花植物开花季节随着纬度升高逐渐缩短,与热量的变化规律一致。光热包括光照、热量条件,其他选项不全面。第13题,70°N开花植物百分比始终低于30°N,可推测70°N纬度高,光热条件差,各类开花植物花期较短。图示曲线表示的是开花植物的百分比,不能判断开花植物的数量、种类、花朵大小。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14~15题。

14.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15.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湿热的草原地区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地区D.干旱的陆地环境

14.B15.C解析第14题,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