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沟通及其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但语言并非是人类唯一的交流沟通方法,其实非言语沟通也是人们经常在应用的,并且是不被人们注意的沟通表达方式,他比言语交流更为常见,也更具有表达力。

本文通过对非言语沟通的概念、特点、类型的介绍,以及相关理论、案例的分析,概述了非语言沟通在当今整个社会交涉活动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非言语沟通人际交流沟通讯息特点作用
1非言语沟通的概念
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交流、学习中,往往会发现,在某些时候,非言语沟通这种交流方式是可以起到普通语言文字所无法达到效果、作用。

一个人的动作、表情、语调、眼神等都可以起到说话或是传情达意的目的,所以说,非言语沟通不仅是利用语言及文字进行信息交流沟通的一种补充形式,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方式,更是人类情绪和情感;态度和兴趣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感应。

2非言语沟通的特点
非言语沟通具有六个特点,分别为:普遍性、民族性、社会性、审美性、规范性、情境性。

2.1普遍性
在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过程中,几乎每个人从小就自觉、不自觉地学会了非言语沟通能力,这种沟通能力是人类有史以来就具有的一种本能反应。

2.2民族性
不同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及风俗习惯,这种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造就了其特有的非言语沟通的符号和方式。

2.3社会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中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不同阶层都会对非言语沟通产生影响和有着细微的规定性。

2.4审美性
非言语沟通所表现出的动作、行为、举止是一种美的体现,对这种行为的认同的基础是人们的审美观念。

2.5规范性
这种规范性就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或一个民族受到特定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对非言语沟通所产生的社会认同。

2.6情境性
非言语沟通一般不能够单独使用,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条件、环境背景、包括与相应语言情境的配合,只有那些善于非言语符号与真实环境背景联系起来的人,才能使非言语符号运用的准确、适当。

3非言语沟通的功能
非言语符号在沟通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用来进行交流情感,沟通思想、传递信息,在特定的场合,非言语符号都可以起到特定的作用。

总体归纳起来,非言语沟通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功能:
3.1重复或加深印象
3.2替代言语
3.3调整或控制言语。

4非言语沟通的类型
根据非言语的沟通特点,人们可以依据不同的编排方式进行分类,根据非言语符号发出的部位、声音,可以分为“有声沟通”和“无声沟通”两种类型。

5非言语沟通的的作用
非言语沟通在人际信息沟通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身势学派的创始人,美国行为学家雷·L·博德惠斯载尔曾推论,在两个人交往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言语沟通方式传递的。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M·阿盖尔直接将其作用概括为三个方面:
5.1是能处理和操纵直接的人际交往情境
5.2是能辅助言语沟通
5.3是能代替语言沟通
6亲身案例来分析非言语沟通的功能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巴克从行为角度研究出发提出将非言语沟通的信息传递渠道归为非语言符号。

常用的非语言符号有三类:动态无声的、静态无声的和有声的。

教材《传播与沟通》则主要分为无声和有声两大类。

相比较来说巴克的这种划分方法还是比较受认同。

这一划分既符合实际,又简单明了。

下面从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介绍结合一些亲身案例来分析非言语沟通的功能作用。

6.1请看这样的一组场景:
场景1)
去食堂打饭,一般打饭的师傅都会问每个同学要几两米饭,隔着窗口玻璃,可能有的同学说的声音小了,或是普通话不标准听不清楚,往往师傅要问好几次,当轮到我时,我一般伸出三根手指,师傅就明白了我要的是三两米饭。

场景2)
我经常参加足球比赛,当将球攻进对方球门时,便常顿时兴高采烈龙腾虎跃地跑向队友,热烈拥抱一个,或振臂高呼,或在地上翻滚,以示我的成功和高兴,不过也经常错失良机,将球一脚踢飞了,就有些垂头丧气呆坐在地,连连摇头,用拳头砸地,以示惋惜和失败。

场景3)
一次课堂中,老师和颜悦色地向我提问,循循善诱的样子让我不再紧张,让我对一个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当看到他听到我的回答满面带笑的模样,我也特别的高兴。

场景4)
有一个老同学许久没见,当年大家可是铁哥们,后来他家搬到南方的城市就再也没见面了,终于今年过春节的时候大家竟然在相聚在初中学校的门口。

当他出现在我的面前时看到那种格外亲切的脸后大家忍不住拥抱在一起,然后分开,我在他胸口捶了一拳,说你小子,还是那么健壮,他也回了我一拳,笑着说,彼此彼此
场景5)
上自习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不注意影响吃零食的声音影响到了身边的人,这个时候恰好班主任老师走进来,老师往往会很严肃的盯住他,瞪他一眼,直到这个同学改后眼光才离开,眼神回复平和,巡视别处。

以上这些就是属于动态无声的沟通,即通过无声的动姿来沟通思想和感情的过程。

这主要包括5个主要方面,以上的场景也恰好一一对应这5个方面:
6.1.1手势
手势在人类的非言语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人们相互沟通的有效手段之一。

如场景1中,我与食堂师傅的交流就是通过手势,确保了交流的畅通和正确。

6.1.2运动体态
运动体态是指身体的动态,在人与人的沟通中,身体是个重要媒介,场景2中我的运动体态很明显地传递了相关的比赛信息。

6.1.3面部表情
面部是最为常用的有效的交往区域。

一般来说,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状态和他们的待人态度都是首先通过面部表露出来的,因此人们交往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判断一个人的情绪状态,而且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待人态度。

6.1.4触摸
触摸又是人际相互沟通的手段之一。

人们相互沟通的触摸行为主要包括握手、拍肩、亲吻、拥抱、以及拳打、脚踢等不同方式,触摸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既能反映
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又受社会文化条件的制约。

例如西方社会中熟人相见亲吻拥抱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在东方社会中这种行为方式常被视为不端或有伤风化。

6.1.5眼神
眼神是人们在相互沟通中用途最广,也是最微妙的表情。

在一定的交往情境下,眼神往往告诉别人他是否想说话或者想说什么。

这时候眼神就是一种认知手段;眼神也可以是“无声的命令”,如情境5中,老师的眼神就是提示、告诫以及监视的手段。

6.2再看下面的另外一组场景
场景6)
当一个人在会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底下其他人的举止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态度来,有些人翘着二郎腿,摆出一副自信的样子;有的人双手抱胸、叉腿而立,大有不甘退让之势;有的人则一副袖手旁观的样子,不管不问。

场景7)
和女友走在路上一般都会并肩携手共行,和普通女性朋友一起走在路上,始终保持一定距离。

场景8)
我和同学在谈论某一问题,有时会平缓地问对方,“你懂吗?”有时会较激昂地问对方“你懂吗!”
场景9)
去年英语等级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一个朋友查到自己的成绩又一次没到60时,忍不住叹息了一声。

这里场景6和7就是属于静态无声的沟通,即通过无声的静态来沟通人们的思想和感情,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6.2.1交往者的静止体态
和运动体态一样,静止体态也是一种沟通手段,也能沟通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无论是站或坐,无论是正襟危坐还是斜依外靠都传递着一定的信息。

场景6中反映了不同态度的人的静止体态传递的出来的信息,支持、反对或中立,在这样的情境下,如果有人突然改变了自己的姿势,他很可能与讲话人持有异议或正要改变自己的立场。

6.2.2交往中的人际距离
人们交往沟通中的人际距离虽然是无意中形成的,但却反映了人们之间已经
建立或者希望建立的关系。

场景中异性之间的距离的远近与人际关系的亲疏密切相关。

场景8和场景9反映的是有声的非语言符号的使用,这里主要包括辅助语言和类语言。

辅助语言主要指声音的音调、音量、节奏、变音转换、停顿、沉默等。

类语言是指那些有声而无固定意义的声音,如呻吟、叹息、叫喊等。

它们都属于辅助语言沟通的巧妙手段。

比如场景8中,你语气平缓地来问时,这意味着你可能不懂,他可能懂,你这是在向别人请教的意思,而换用了激昂的语气时则意味着你懂,对方可能不懂,这实际上是你向对方挑战置疑的意思。

场景9中的那声叹息就更是意义丰富多彩,
或许是懊恼,或许是悔恨,或许是失望。

综上所有的场景分析和作用描述,对非言语沟通的种类和作用进行了一些具体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非言语沟通的功能作用就是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

7总结
实际上,非言语沟通是涉及到社会中每个阶层、每个领域之中的,但它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曾经有人总结过这样一个公式: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语调(占38%)+表情(占55%)+语言(占7%),由此可见,非言语沟通在我们这个资源化、信息化日趋完善的时代里,其占据了不可替代、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只有能充分了解、掌握非言语沟通特点、规律及其作用,才能更好的利用好非言语沟通这种交流形式,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的做好和改善人际沟通的工作,成为一个合格的沟通者。

参考文献:
[1]熊源伟.人际传播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2]王德海,周圣坤.传播与沟通[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王扣英,张玉玲.浅谈护士非言语沟通技巧[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6):5455.
[5]李晓松.护理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6]刘利英.护理礼仪[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