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心理学》
1、他认为人类心理学由一些基本成分构成:思想和情感、存在于时空中的物质世界,以及了解它们的方法。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这种知识主要是个人的和私人的。这种知识来自我们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在生活中的经历,它们可能受科学事实的影响,也可能不受科学事实的影响。
所谓心理,即我们人类内心中的情感和思想变化,这种变化是内在的,但引发变化的往往是物质世界中的存在。因此,我们在研究心理学时,不能将目光仅仅放在微观且抽象的思想上,更要联系物质存在维度的变化。
2、心理学家的工作能帮助我们区分两样东西:一是内部信息,它是主观的,可能是有偏见的和不可信的;二是事实,它存在于我们的先入之见和科学意义上“真的”东西之间。
既然内部信息由于其主观性而被我们看作有偏见和不可信的,那么事实情况是否也会因我们的先入之见和不确定的“科学性”而变得不可信呢?也就是说,这种事实也会变得像内部信息一样成为一种主观的、抽象的东西。
3、实际上,要直接研究大脑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我们的行为,发现了更多的东西,并且运用他们的观察结果,衍生出了关于我们内部情形的种种假设。
正如我在上一段中所说,所谓的科学事实依据也需要在行为基础上进行合理推断。
4、不仅要从尽可能精确的科学严密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还必须用合乎逻辑的和理性的论据来加以解释,这些论据要能经得起公众的考查。
5、1913年,约翰·华生为心理学发表了一篇行为主义的宣言,在其中他声称如果心理学要成为一门科学,那么它所依据的资料必须是可供检验的。这种对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内部(不可观察的)心理事件的注重,与一种学习的理论以及一种强调观察和实验的可信方法相联系,这种观察和实验的可信方法至今还影响着心理学。
心理是一种内部的、不可观察的东西,但某种心理往往会通过特定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对于外在行为的观察成了研究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就类似于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验是检验科学理论的关键,观察之于心理学也是这样。
6、如果有报告说,百分之九十的虐待儿童的人,在他们小时候都受到过虐待,那么很容易设想,大多数儿时受过虐待的人将会成为虐待儿童的人———实际上这类报道也常常出现在新闻媒体上。事实上,这种解释不能根据逻辑从已知的信息里推断出来———大多数受过虐待的人并不重复这一行为模式。因此,作为研究人员的心理学家,既要学会以客观的方式呈现他们的数据,不能出现误导,又要学会解释他人报告的事实和数字。这需要高水平的和科学的思维
“百分之九十的虐待儿童的人,在他们小时候都受到过虐待”,这并不意味着儿时受过虐待的人将来大部分也会虐待儿童,因此这种推断在逻辑上就是存在漏洞。心理学家通常以观察数据为基础进行理论推断,但要注意的是,找到精确的观察数据后,以一种合理的、严谨的推理过程得出结论才不至于将精心得来的数据荒废。
7、变态心理学:研究心理官能紊乱及克服的办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能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学习和资料搜集。
生物(和比较)心理学:研究不同的物种、遗传模式和行为的决定因素。
认知心理学:致力于找出信息是怎么搜集、处理、理解和使用的。
发展心理学:研究有机体在其一生内是怎样变化的。
个体差异心理学:研究广泛的人群,以便找出和理解典型的差异,比如在智力或人格上的差异。
生理心理学:致力于找出生理状态对心理的影响,以及生理状态对感官、神经系统及大脑的工作的影响。
8、第一,心理学不是精神病学。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专门帮助人们克服精神障碍。因此,它致力于研究出问题之后所发生的一切,即精神疾病和精神
忧郁。心理学家也在临床工作中应用这些技术,但他们不是医生,他们把对于心理问题和心理忧郁的焦点研究与普通心理过程和心理发展结合起来。他们一般不会开处方,而是往往专门帮助人们理解、控制或调整病患的思想或行为,以便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忧郁。
抑郁症在当下这个快节奏、强压力的社会中可谓是屡见不鲜,但令我吃惊的是,类似的精神疾病并不属于心理学的范畴——精神病学致力于研究出问题之后所发生的一切——那么也就是说,在患者最终患上抑郁症之前,精神心理上的忧郁变化过程才是心理学注重的领域。
在现实生活中,有坊间传言“本来没有抑郁症的人经过与心理医生的一番交谈反而患上了抑郁症”,从而在社会上造成了一种对心理医生的偏见。但事实往往是,这些精神压抑(但仍未患病)的人只不过处于精神忧郁的过程中,这种变化状态其实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但心理医生作为医生的一种,会自觉不自觉的将患者先入为主的看作精神病患者,这种医患需求不对等从而导致了众多”被抑郁症“的现象发生。
综上,只要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必定会承受或多或少的精神压力,但通过自我的调节、与亲人朋友的沟通,通过合理的行为宣泄释放,这种压力绝大情况下完全是可以自洽的。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一感到忧郁就往心理医生的办公室跑,我们对自己的悲观判断加上医生先入为主的诊断往往会导致”小失落变成大抑郁“。
9、看起来,知觉并不仅是被动地从感官获取信息,而且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过程。
形成知觉的过程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过程(类似于我们所说的YY)。例如我们看到飞速旋转的风扇叶片以及听到轰轰作响的声音时,除了形成简单的画面与听觉,我相信有许多人和我一样会产生一种畏惧感——风扇会不会掉下来砸到我。那么这种反应就是知觉在起作用,我认为,正是这种知觉的存在,才导致了心理学领域中千奇百怪的外在行为的出现——人们的知觉不同,所做出的反应就不同。
10、创造一个知觉定势(一个指导知觉的期望)就比较容易感知到某样属于该定势的东西。
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势“我认为就是一种明显的知觉定势,因为我们对于某一事物的看法会受到之前知觉期望的影响,因此我们以后对于此类事物的看法往往就是第一次知觉的反应,从而导致我们思维变得僵化、定势。
11、没有感官上的多样性,知觉系统就会出现习惯化,注意力就会不集中。对一成不变的刺激,我们或适应,或出现习惯化,且趋向于新的刺激。因此,静静地躺在浴缸里,我不会感到温度在逐渐变化,除非我突然移动一下。
类似于温水煮青蛙,导致知觉的变化往往需要一种大程度的外部刺激变化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