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节俭悖论
悖论
“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俭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
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当国民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将会导致更多的国民收入,使整个经济呈现繁荣局面;而当国民降低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则会引起国民收入下降,使整个经济陷入衰退。
简而言之,就是:挥霍导致繁荣,节约导致萧条。
应该指出,这是因为在收入不成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下的现代社会,是消费制约生产,而不是生产限制消费。
如果不消费或者降低消费就会使资本的运动停滞,随后又会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停滞,最终导致生产的停滞。
丰收悖论是经济学中非常著名的一个悖论.内容是设想某年大自然对农业格外恩惠,寒冷的冬季冻死了害虫,适于播种的春天早早到来,夏季丰沛的雨水使禾苗茁壮成长,阳光灿烂的秋季又使农作物易于收割和运输。
年终,农民琼斯一家高高兴兴围坐在火炉旁计算一年的收入。
结果使他们大吃一惊:少见的好年景和大丰收却使这个农家的收入比往年减少!他的邻居以及其他地方的农民也遭遇相同的命运。
这个故事就是经济学上著名的“丰收悖论”。
丰收悖论的主要成因在于小麦等基本粮食作物缺乏需求弹性:消费者对于粮食这类产品的价格变动反应迟钝。
粮食收成好,供给增加从而降低价格,但粮食价格降低并不会刺激需求有较大增加。
于是,收成好反而使全体农民的总收益下降。
当一种物品需求弹性大于1时,我们说他是富有弹性,此时价格下降,收益会增加;当需求弹性等于1时,我们说他具有单位弹性,此时价格下降,收益不变;当需求弹性小于1时,就是缺乏弹性,此时价格下降,收益就下降,这就是“丰收悖论”的理论依据。
钻石与水悖论首次由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里提出,也称作价值悖论。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辅导系列-名校考研真题名师精讲及点评【圣才出品】
4.适应性预期[武汉大学 2002、2007 研;中国人民大学 2005 研;社科院 2015 研; 南京大学 2016 研;西安交通大学 2016 研]
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货币分析逻辑是这样的:货币供给要与货币需求相适应,从 货币需求角度出发,货币需求主要由恒久性收入决定。由于恒久性收入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所以受恒久性收入支配的货币需求也是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是不大的。既然如 此,就必须以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为基础,所以货币供给也应该是稳定增长的,货币当局 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供应量始终不变地以一种固定的比率增加,并大 致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
为预期值与实际值的差距,
为调整系数(
0
1 ),决定了预期对过去的误差
进行调整的幅度。
(2)“适应性预期”这一术语由菲利普·卡甘于 20 世纪 50 年代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
膨胀的文章中提出。由于它比较适用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因而很快在宏观经济学中得到了
应用。适应性预期模型中预期变量的取得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答:“单一规则”的为控制经济惟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这是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为了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混乱的原因,给经济提供稳定的运 行环境,依照货币学派的观点,最优的货币政策是按单一的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其货币 增长速度等于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
圣才名师点评:流动性陷阱(或称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这个概念,考生一定要掌握。在研究生 入学考试中,这个概念所考次数位居榜首,而且有些高校如中央财经大学每隔几年就会考一次,是宏观经济 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60秒经济学节约悖论英语与汉译
Sixty Second Adventures of Econonics:Number 2 The Paradox of Thrift二、节约悖论Much like a child getting his pocket money, one of the biggest economic questions is still whether it’s better to save or spend.就和孩子得到零花钱时的问题一样,经济学最大的问题之一仍然是:把钱存起来好还是花掉好,。
Free marketeer like Hayek and Milton Friedman say that even in diffiuclt times it’s best to be thrifty and save. Banks then channel the saving into investment, in new plants, skills and techniques that let us produce more.自由市场学者,比如哈耶克和密尔顿·弗里德曼主张,哪怕在最艰难的时期,节约并存钱也是最合适的。
银行将人们存入的钱引入投资领域,建立新工厂,培训新技能,研发新技术,让我们生产更多产品,And even if this new technology destroys jobs, wages will drop and businesses hire more people --- so the unemployment falls again. Simple. At least in the long run.虽然新技术毁掉工作机会,但工资会下降,企业就会招募更多人——因而失业率降低。
很简单,至少从长远看,(失业率降低)。
But then a “live-fast-die-young” kind of chap called John Maynard Keynes cheerfully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但是随后,一个“赶着去投胎”类型的家伙,名叫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满不在乎地指出“从长远看,我们都是死人。
节俭悖论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节俭悖论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嘿,你知道啥是节俭悖论不?这玩意儿在宏观经济学里可有意思啦!就好比说,大家都觉得节俭是美德啊,能省钱嘛,对吧?比如说你,
平常是不是能省就省,想着多存点钱呀!这很正常嘛,谁不想兜里有
点积蓄呢。
但在宏观经济学里,这事儿就变得有点怪了。
如果所有人都拼命节俭,都不咋花钱,那企业生产的东西卖给谁呀?企业卖不出去东西,
就挣不到钱,那它就得裁员或者减少生产,这一来二去,经济不就萧
条啦!这不就像一个村子里,大家都只存钱不买东西,那村里的商店
还不得倒闭呀!
咱再深入想想,节俭悖论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它就像是一个隐藏的
小怪兽,平常看不出来啥,等发现的时候可能就有点晚咯!你看啊,
要是大家都不消费,那市场就没活力了呀,工作机会也少了,大家的
收入可能也跟着受影响,那不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啦?
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就说到这个事儿。
我朋友还不信呢,说
节俭怎么会有错。
我就给他解释,你看啊,就像大家都不去下馆子了,那饭馆老板不就没生意啦,他的员工可能就得失业呀!这时候我朋友
才恍然大悟。
所以啊,节俭悖论告诉我们,不能一味地只知道节俭,有时候适当
的消费也是很有必要的呀!这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让大家都能过得更
好。
可不是说让你乱花钱哦,而是要找到一个平衡,该省的时候省,该花的时候也得花。
不然,经济可就被咱这过度的节俭给拖垮啦!
总之,节俭悖论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矛盾却又很有道理的东西,它让我们明白在宏观经济的大舞台上,每一个小小的行为都可能产生大大的影响呢!。
节俭的悖论
在微观经济学中,S↑→个人财富↑,从这个角度看,节俭是美德。
而在宏观经济学中,C↑→Y*上升到Yf。
这便引出了消费致富论(越花钱,越有钱)、节俭的悖论。
18世纪初,英国医生孟迪维尔,在他写的讽喻诗《蜜蜂的寓言,或个人劣行即公共利益》里就主张:“增加经济繁荣的,是消费而不是储蓄。
”该诗的内容是说有一个社会,人们贪婪自私,追求浮华虚荣,所以无不奢侈浪费,以此炫耀自豪。
但是,整个社会反而兴盛繁荣。
忽然有一天,其中的公民决定放弃奢侈生活,国家也削减军备,大家都致力于储蓄,因此奢侈品无人问津,货弃于地。
依供给奢侈品为生的人无法谋生,结果弄得一团糟。
因此孟迪维尔认为:“节俭仅仅是美德,不能使国家兴盛……私人从事储蓄的确是致富之道。
”但是他认为:“实行这个方法,令国家也可以致富则是错误的。
”凯恩斯继承了孟迪维尔的观点,也认为:“私人致富之道,应用于国家行为之上,失业乃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凯恩斯反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节俭是美德的观点,断言节约造成失业。
他说:“节约的目的是使工人解除工作……不论什么时候,你节约了5先令,你就要使一个人失去一天的工作……假定我们处于这样的极端情况,把自己的收入全部储蓄了起来,那就没有一个人再能找到工作。
”“节俭是美德”和“节俭的悖论”的争论体现了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的存在。
局部合成谬误整体↑ → ↑(个体)(总体)合成谬误:对局部是正确的,对整体未必正确。
例如:单个农民的大丰收,增加了个人的收入;整个地区的大丰收,出现了谷贱伤农。
单个厂商的涨价,增加了个人的收入;全体厂商的涨价,导致了通货膨胀。
局部整体↑ ← ↑(个体)(总体)分解谬误:对整体是正确的,对局部未必正确。
例如:整个国家消费旺盛,经济繁荣起来;个人的铺张浪费,增加了个人的负债。
整个国家厉行节约,经济萧条;个人的厉行节约,增加了个人的财富。
合成谬误、分解谬误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如果从理论推导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则深刻地体现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矛盾、互斥。
节俭悖论不存在
节俭悖论不存在节俭悖论是偷换概念的悖论,也是传统经济学逻辑混乱的悖论。
节俭从使用价值的角度看,可以节约资源,是一种美德,可是从价值的角度看,节俭等于广大人民不把自己的使用权交给资本家,使资本家无法获得利润。
节俭悖论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从使用价值角度看,节俭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利于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从价值的角度看,节俭等于广大人民不负债、不为资本家提供利润,就是因为广大人民虽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但不为资本家提供利润,被传统经济学家认为是悖论。
消费包括使用价值的消费和货币支出,传统经济学把使用价值的消费和消费的货币支出混为消费,于是有“节俭悖论”。
消费和消费支出不是同一个东西,消费的是使用价值,支出的是货币。
使用价值一经消费,就退化为环境要素,使用价值消失了。
消费的货币支出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人民不支出货币、不负债,资本家没有利润。
消费的货币支出不会减少货币,只会把人民的货币转移给资本家。
为了欺骗人民,传统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家编造边际消费倾向,说什么人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是纯粹的歪理。
这样的歪理,在宏观经济学里教育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为统治阶级输送合格的统治人才,你说,人民怎么会有未来?主流经济学认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增加,消费增加,可是消费增加的速度赶不上收入增加的速度,这个叫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具体说,10,000的收入,消费8,000,100,000的收入,消费20,000,前面的边际消费倾向为80%,后面就减到20%,是不是歪理,当然是。
传统经济学家认为收入取决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不考虑政府和进出口),消费取决于收入,这不等于消费取决于消费支出吗?这么循环论证的理论代表主流经济学家的歪理。
节俭悖论不存在,存在的是主流经济理论的悖论。
节俭悖论
20 节俭悖论古老美德何以成为现代罪恶?这是一个蜜蜂王国的故事。
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
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
本故事出自于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的《蜜蜂的寓言》。
在这个故事中,曼德维尔博士旨在表述自己的一个令世人十分惊骇的观点——“节俭的罪恶,奢糜的贡献”。
这就是让许多经济学家备感困惑的“节俭悖论”。
受这个故事的启发,经济学家凯恩斯发现了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他还进一步论证了节俭悖论。
在他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中,凯恩斯认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公众节俭,就会降低消费;增加储蓄,社会收入势必减少。
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
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
看起来节俭悖论的确是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理论,因为,人们的普遍观点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
而储蓄又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则国民收入就会减少,储蓄减少,则国民收入就增加。
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了:节制消费增加储蓄,对个人是件好事,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其实不是,从个人理财角度来说,储蓄也未必就是最好的致富途径。
从前,有一个惜金如命的财主,他把自己的金子埋在花园里的一棵大树下面,每隔几天就要挖出来,自我陶醉一番。
突然有一天,有人发现了他的秘密,就把他藏在树下的金子给偷走了,为此,财主痛不欲生。
后来他的邻居们来看他,当了解事情的经过后,他们就问他:“你从没花过这些金子吗?”“没有,节俭是我们家的传统,我每次只是看看而已。
”他回答。
邻居听了,就哈哈大笑起来,并对他说:“按你这种对待金子的做法,有和没有金子对你来说都是一样啊!如果你还是感到难受的话,就在大树底下再埋一些石头,把它们当作金子收藏起来好了。
节俭的悖论
节约悖论的数字推理
• 均衡的国民收入Y*=(C。+I。)/(1-c) 均衡的国民收入Y*=(C +I。)/ Y*=( 。) • 在这一式子中,c作为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小于1的 在这一式子中, 作为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小于1 变大时, 1/( 的值变大,国民收入Y*增加; Y*增加 数,当c变大时, 1/(1-c)的值变大,国民收入Y*增加; 变小时,1/( 值变小,国民收入Y*变小。 Y*变小 当c变小时,1/(1-c) 值变小,国民收入Y*变小。 • 这意味着,当国民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 这意味着,当国民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将会 导致更多的国民收入,使整个经济呈现繁荣局面; 导致更多的国民收入,使整个经济呈现繁荣局面;而当国 民降低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则会引起国民收入下降, 民降低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则会引起国民收入下降, 使整个经济陷入衰退。简而言之,就是:挥霍导致繁荣, 使整个经济陷入衰退。简而言之,就是:挥霍导致繁荣, 节约导致萧条。 节约导致萧条。 • 应该指出, 应该指出,这是因为在收入不成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 下的现代社会,是消费制约生产,而不是生产限制消费。 下的现代社会,是消费制约生产,而不是生产限制消费。 如果不消费或者降低消费就会使资本的运动停滞, 如果不消费或者降低消费就会使资本的运动停滞,随后又 会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停滞,最终导致生产的停滞。 会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停滞,最终导致生产的停滞。
2012-3-13 用知识开启成功之门,用智慧造就 精彩人生。 9
储蓄率继续提升难度大
通过自动机制(失业补助和税负下降)和主动性措施( 通过自动机制(失业补助和税负下降)和主动性措施(削减税 收和其它措施性措施) 收和其它措施性措施),政府在分配机制中的作用使得可支配 收入维持了增长,但这些因素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收入维持了增长,但这些因素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未来收入 增长将严重依赖就业市场的稳定。 增长将严重依赖就业市场的稳定。 • 我们对影响可支配收入几大因素的未来变化预测如下:( :(1 我们对影响可支配收入几大因素的未来变化预测如下:(1) 工资收入近期下降速度会加快,然后在2010年出现疲弱的复苏。 2010年出现疲弱的复苏 工资收入近期下降速度会加快,然后在2010年出现疲弱的复苏。 政府支出的正面作用仍将持续, (2)政府支出的正面作用仍将持续,转移支付将继续快速增 加,失业补助和社保方面的经费在今明两年可能会分别增长 10%和7%。( 。(3 资产回报对可支配收入的拖累作用将逐步消失, 10%和7%。(3)资产回报对可支配收入的拖累作用将逐步消失, 公司分红大幅下降、存款收益因零利率而大幅下降、 公司分红大幅下降、存款收益因零利率而大幅下降、个人经营 企业收入因经济不景气而下降的痛苦调整,将持续整个2009 2009年 企业收入因经济不景气而下降的痛苦调整,将持续整个2009年, 2010年将会减缓。(4)税负会继续保持低位。 2010年将会减缓。(4 税负会继续保持低位。 年将会减缓。( • 通过上述分解法的分析,我们预测2009 2009年全年的居民税前收 通过上述分解法的分析,我们预测2009年全年的居民税前收 入呈现下降,但到2010年会出现中等程度的反弹。 2010年会出现中等程度的反弹 入呈现下降,但到2010年会出现中等程度的反弹。由于税负下 降在起作用,2009和2010两年的可支配收入会继续增长 两年的可支配收入会继续增长, 降在起作用,2009和2010两年的可支配收入会继续增长,尽管 程度很微弱。 程度很微弱。 • 可支配收入的疲弱增长意味着消费不振和储蓄率提升困难。 可支配收入的疲弱增长意味着消费不振和储蓄率提升困难。 我们认为,在收入缓慢增长的背景下,要达到7 8%的目标储蓄 我们认为,在收入缓慢增长的背景下,要达到7-8%的目标储蓄 将会花费很长的时间。 率,将会花费很长的时间。
美国经济陷入节俭悖论
美国经济陷入节俭悖论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
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其实这个就是节俭悖论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其涵义在于: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
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
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
然而,熟悉西方经济学的人们都知道,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
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
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
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
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首先我们看一下节俭于个人的好处是不是存在,打个比方,比如你本来有100元钱,想吃5个包子,但考虑到节俭因素,你只买了4个,这时候你表面上是节俭了,也得到了更多的存款,但凭什么逻辑认为存款越多就有好处?可能有人认为你可以把省下的钱用作他用,比如买一个雪糕。
这时对你而言又有什么好处,那个雪糕给你带来的满足就一定能大于那个你原本想买的包子?如果不是,即雪糕不如包子,你何必多此一举。
如果是,那么你早就会想到只卖4个包子,再买一个雪糕,甚至只卖3个包子再买一个雪糕和一包瓜子。
既然你本来就会这么做,那又谈什么节俭。
当然你还可以永远不用那些存款,这样又对你有什么好处?或者你的儿子或者孙子们会帮你花这些钱,这也可能是一种满足。
节俭的悖论
2019/2/13
用知识开启成功之门,用智慧造就 精彩人生。
1
家庭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
• 又称个人部门( individual sector
• 家庭部门因其收入的多元化和分散特点而在金融市场上成 为一贯的投资者和供给者。正因为这个特征,才使金融市 场具有了广泛的参与性和聚集长期资金的功能。 • 可以说,如果没有家庭部门作为主体,金融市场便缺乏迷 人的魅力,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要大打折扣。 • 家庭在金融市场中的活动领域与方式:家庭部门因投资目 的的五花八门而使其活动领域极其广泛,遍及货币市场和 资本市场。
2019/2/13 用知识开启成功之门,用智慧造就 精彩人生。 12
2019/2/13 用知识开启成功之门,用智慧造就 精彩人生。 11
消费者的观点
• 勤俭节约一直作为我国的传统美德被颂扬。然而现在, 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里,出现了一群独特的“都市新 贫族”,他们薪水丰厚,却几乎没有存款,一发薪就 立即花到服饰、化妆品、餐馆酒吧、旅游等方面,一 旦花完就开始过着数日子等发薪的贫穷生活,他们年 轻、浪漫,有着体面的工作,秉着“钱就是用来花的” 心态,周期性经历着从有钱到赤贫的过程。 • 这样盲目地消费、支出而不留储蓄,一旦碰上需要用 钱的时候,马上就会断粮而陷入困境,因为不完善的 社会保障体制不可能把他们的问题全包下来。中国现 在大多数家庭还没有真正迈入小康,一部分人还在贫 困边缘挣扎,如果没有平时一分一厘的节省,又怎能 拿出钱来支付孩子高额的上学费用,又怎能在有病时 买得起昂贵的药品?
2019/2/13 用知识开启成功之门,用智慧造就 精彩人生。 6
节约悖论的数字推理
• 其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是I=S,即投资=储蓄。 • 其中 S=Y-C,即储蓄=国民收入—消费 • 而消费则被假定为一线性函数:C=C。+cY, 其中C。为不受收入影响的自发消费,c为边际消 费倾向,即增加的消费占增加的收入的比重。由 于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不变,c同时也为平均消费倾 向,即消费占收入的比重。 • 于是有:S=-C。+(1-c)Y • 又假定投资固定不变,即:I=I。 • 于是得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方程: • I。=-C。+(1-c)Y • 解之得:
节俭悖论——精选推荐
节俭悖论节俭悖论的(或悖论的储蓄)是⼀个悖论,经济学,推⼴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尽管它已经表⽰早在1714年在寓⾔的蜜蜂,[1]和类似的情绪⽇期⾄古代。
[2][3]的悖论,如果每个州试图节省更多的钱在多次经济萧条,那么总需求将会下降,将反过来降低总储蓄的⼈⼝因为减少消费和经济增长。
令⼈费解的是,勉强讲,总储蓄可能下降甚⾄当个⼈储蓄试图上升,和,⼀般来说,储蓄增加,可能会伤害经济。
[4]都是⽭盾的⼴义和狭义的索赔在假设的合成谬误,即什么是真正的部件必须真正的整体。
狭窄的索赔透明地反驳了这种假设,和⼴泛的⼀个是通过暗⽰,因为虽然个⼈节俭通常断⾔来对经济有益,节俭悖论认为集体节俭可能对经济产⽣不利的影响。
节俭的悖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组件,并形成了主流经济学的⼀部分⾃1940年代末以来,尽管它是在⼀些⽅⾯的批评。
概述这个论点是,在平衡,总收⼊(因此需求)必须等于总输出,总投资必须等于总储蓄。
假设储蓄上升更快的函数之间的关系,收⼊⽐投资和输出,然后增加边际储蓄倾向,其他条件不变,将平衡点收⼊等于输出和投资等于储蓄较低的值。
在这种形式它代表⼀个囚徒困境储蓄有利于每个但有害的⼀般⼈⼝。
这是⼀个“悖论”,因为它有违直觉。
谁也不知道节俭悖论会落⼊⼀个合成谬误⽂中⼀个概括了什么是被认为是适⽤于个⼈在经济整体的⼈⼝。
尽管锻炼节俭可能有利于个⼈通过启⽤,个⼈储蓄的“⾬天”,它可能不是有利于整体经济。
这种悖论可以解释为分析的地⽅,和影响,在⼀个经济的储蓄增长。
如果⼀个⼈⼝节省更多的钱(这是边际储蓄倾向增加所有收⼊⽔平),然后对公司总收⼊将会下降。
这种减少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少的⼯资增长,或许裁员。
最终,⼈⼝的总储蓄将会保持不变甚⾄拒绝,因为较低的收⼊和⼀个较弱的经济。
这个悖论是基于命题,提出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许多经济衰退是基于需求。
假设,如果所有的⼈能够拯救他们的钱,储蓄将上升,但有⼀种倾向,宏观经济状况将会下降。
节俭悖论的经济学解释
节俭悖论的经济学解释
节俭悖论是指个人或者国家为了追求节俭而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最终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现象。
这一悖论在经济学中一直存在着争议和研究。
节俭悖论的经济学解释主要涉及到储蓄和投资,以及需求和供给等方面。
传统经济学认为,节俭可以促进储蓄,从而推动投资和经济增长。
然而,当节俭成为一种普遍行为时,储蓄增多却导致投资减少,供给增多而需求减少,最终导致经济活动放缓。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经济转型等因素的影响,节俭悖论的影响也在逐渐减弱。
- 1 -。
节约悖论及习题
案例:节约悖论“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俭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
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节约的悖论是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它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是存在的,是短期的。
长期中或当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在,节约的悖论是不存在的。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
另外,还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分析是一种总量分析,没有具体分析消费结构与收入结构。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他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
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
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
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景象就是节约悖论的一个生动而可叹的例子。
由于人们对未来预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尽量多储蓄。
但是,他们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导致其收入继续下降。
当国民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将会导致更多的国民收入,使整个经济呈现繁荣局面;而当国民降低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则会引起国民收入下降,使整个经济陷入衰退。
简而言之,就是:挥霍导致繁荣,节约导致萧条,这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节约的悖论”。
“节约的悖论”提出来以后,常常使人迷惑不解。
根据一般人的常识,一个家庭也好,或一个企业也好,或一个国家也好,如果大家都挥霍浪费,很快就会吃光喝光,破产衰亡。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有两句诗说得好: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
古老美德何以成为现代罪恶 —谈“节俭悖论”
古老美德何以成为现代罪恶? ——谈“节俭悖论”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
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
蜜蜂的故事说的是“节俭的逻辑”,在经济学上叫“节俭悖论”。
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节俭悖论曾经使许多经济学家备感困惑,但经济学家凯恩斯从故事中却看到了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受此启发,他进一步论证了节俭悖论。
如何解读这个悖论呢?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
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
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
然而,熟悉西方经济学的人们都知道,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
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
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
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
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节俭悖论告诉我们: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
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
凯恩斯曾形象地说,如果“你们储蓄五先令,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
”按照他的观点,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经济没有达到潜在产出的情况下,只有每个人都尽可能多地消费,整个经济才能走出低谷,迈向更加充分就业、经济繁荣的阶段。
经济学悖论
1.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2.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经济没有达到潜在产出的情况下,只有每个人都尽可能多的消费,整个经济才能走出低谷,迈向更加充分就业、经济繁荣的阶段。
受到上述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在生活中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呢?
在“盗版驱逐正版”的例子中,完善软件或音像制品市场上的经济秩序和法规约束,是避免这种危害行为蔓延的解决之道。
而在“集合悖论”中,如果实施严格的纪律,迟到者独自承担责任,便可以有效减轻此类现象的发生。
总之,提高“劣币”的违规成本,“良币”才有坚持做“良币”的动力。小到排队、迟到,大到舞弊、腐败、造假等事件,无不如此。
3.对单独个人有益的事不一定就对全体有益;在某些情况下,个人的精明可能导致社会的愚笨。在经济学中,1+1不一定等于二。
4.如果在经济增长时期既鼓励储蓄又鼓励消费者支出,可以使得消费者支出上升时,储蓄和投资也上升,这将使经济增长进入新的境界。
凯恩斯还说明了,需求增加所引起的GDP的增加一定高于原来需求的增加。这被称为“乘数效应”。
大多数人会认为,肯定是良币更加受欢迎,劣币将被慢慢淘汰。然而,事实情况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将良币收藏起来,或者将其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这就是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定律。
在16世纪英国的伊丽莎白时代,英国财政大臣格雷欣(1533-1603年)发现了这一秘密——消费者喜欢用成色较低的金属货币在市场上交易、流通,而把成色较高的金属货币储藏下来。这样久而久之,流通领域中就到处可见那些贵金属含量低的“劣币”,贵金属含量高的“良币”则因为被人收藏而越来越少见。
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俭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
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节约的悖论是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它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是存在的,是短期的。
长期中或当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在,节约的悖论是不存在的。
节俭是传统美德。
经济学家凯恩斯则提出了节俭悖论,认为节俭对个人、家庭来说是美德,而对社会来说则意味着支出减少,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阻碍经济发展,造成失业增加,收入减少。
这启示我们,消费决定生产,政府应适当刺激消费,既要勤俭节约,又要适度消费,应重视消费对生产的影响,积极引导消费前几天在某杂志上看到一篇《节俭的驳论》,其从宏观经济上批判了节俭的消费理念,并肯定了消费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
在此,我想从微观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谈谈对于一名消费个体节俭的利与弊。
我从来就不是一个节俭的人,舍得花钱,但也不是一个乱花钱的人。
许多人认为,省一分便赚一分。
我完全不赞同这个观点。
我认为,持该观点的人没有看到节俭时付出的心理代价以及其衍生成本。
倘若一名大学生在学校里奉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就算他一日三餐仍然吃饱,并没有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他也不会感到满足。
倘若经济学上的二八理论能运用到这上面来的话,那么就可以说人的80%的满足感来自于20%的附加物质享受,而剩下的那80%的基本物质消耗只是满足身体需要。
你可以减去一切零食开支从而每天节省5元钱,但是,不管怎样,你这一天你都不会过得很愉快。
时间长了,你会产生命苦的感觉,从而影响你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反过来说,倘若你饭后有一块甜点,就算那顿饭不太可口(凭我自身经验大学里的饭都不怎么可口),相信在享受甜点后也不会记得了,嘴里只剩下甜点的美味,潜意识中整顿饭都变好吃了,而实际上只有最后那一口才是好吃的。
节俭的悖论名词解释
节俭的悖论名词解释“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是由凯恩斯推广而流行的一种理论,虽然一直说早在1714年在风靡的寓言,和类似的情绪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
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理论解释要理解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
通俗地讲,就是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萧条状态,市场上有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中,找不到销路,也就不能计入国民收入统计数字中。
显然,如果国民增加消费,积压的产品就能实现其市场价值,从而使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增加;反之,如果国民减少消费,积压产品增加,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就会下降。
这就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分析的实际意义所在。
但现实经济并非保持静态不变,而是一个动态过程。
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人们会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从而使经济趋向更加繁荣。
相反,若只图眼前繁荣,大肆挥霍浪费,则会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停滞和崩溃。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人们强调节约,反对奢侈浪费。
在这里,需要提醒读者注意:千万不要将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混为一谈。
一般地,静态分析的结论常常与动态分析的结论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
如静态地来看,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该商品需求量会增加,但是动态地来看,则有“买涨不买跌”之说,即当一种商品价格动态地随着时间下降时,消费者将持币待购,从而导致市场需求量下降。
再如经济学中著名的“消费函数之谜”实际上也是混淆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结果。
静态地来看,收入越高,其用于消费的比例越低,但动态地来看,在收入随着时间增加的同时,消费需求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结果消费在收入占的比例并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