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德国古典主义文论
德国古典文论
![德国古典文论](https://img.taocdn.com/s3/m/fea6e42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3.png)
德国古典文论德国古典文论是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期流行于德国的一种文学理论,它以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为基本特征,综合了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的美学和文论,由浪漫主义逐渐走向古典现实主义,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
德国古典文论的代表人物有康德、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等,他们对西方乃至全人类的美学和文艺理论都有重要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他的“三大批判”之一,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这部著作中,康德研究了人的反思判断力,即人对自然界和艺术品的审美判断和审目的判断。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进行判断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审美无功利性:审美主体以一种放弃功利知觉方式对对象的表象之观赏。
审美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审美主体不涉及逻辑性概念,但却认为自己的感觉具有普遍性,即其他人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审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主体不以有用性或道德性为目的,但却感觉到对象的表象形式符合审美主体的心意状态。
审美共通感:审美主体认为自己具有一种共同感觉力,即人天生就具有判断美的潜质。
康德还分析了崇高的概念,他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成快感的心理反应,它源于人对自然界或艺术品中无限大或无限强的对象的观赏。
康德区分了两种崇高: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
数量的崇高是指对象体积无限大,超出想象力;力量的崇高是指对象有巨大的威力,但又未能形成对于的支配力。
康德认为崇高是人的崇高,是人的理性的崇高。
当对象远远超出了人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时,人召唤出内心深处的理性力量,把自己的精神和情感提升到无限的理性理念世界。
歌德的艺术与自然歌德是德国古典文论中最杰出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他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歌德的文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小说、戏剧、日记、信件和对话等作品中,他的文论思想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6.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6.2歌德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6.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6.2歌德](https://img.taocdn.com/s3/m/4aa69f1af61fb7360a4c6554.png)
歌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7—1832〕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生活在欧洲社会大动乱、大变革的年代,是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
他不断接受进步的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年时代就接触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的唯物主义和泛神论思想,在赫尔德的影响下,培养起对德国民间文学、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的创作的强烈爱好。
在美学观点和文艺思想上,歌德受狄德罗和莱辛的影响最深。
歌德并非是一个具有严格体系的美学家,但他的美学思想是很丰富的,有关文论观点散见于他的自传、格言、随笔、讲演以及大量著作之中,由爱克曼所辑录的?歌德谈话录?比拟集中地反映了歌德的一些根本美学观点。
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
歌德关于这个问题的论点颇具辩证法因素,一方面他认为艺术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服从自然,模仿自然;另一方面他认为艺术要超越自然,高于自然,创造出“第二自然〞。
因为艺术家的模仿是有选择的模仿,而且是用热爱之心进行模仿的。
由此,他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些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效劳。
〞也就是说,艺术创造必须以现实生活为根底,艺术家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但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虚构和想象创造出高于自然的作品,成为自然的主宰。
关于艺术的风格和创作方法问题,歌德是第一个使用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概念来论述艺术的风格与创作方法问题的人。
他大力提倡古典的〔他所说的古典主义即现实主义〕“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那么〞,而批评“软弱的、感伤的、病态的〞浪漫主义。
他说“我把古典的叫做健康的,浪漫的叫做病态的……现代作品大半是浪漫的,并不因为它们是新的,而是因为它们是软弱的,病态的;古代作品是古典的,并不因为它们古老,而是因为它们有力,新鲜,快活和健全。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六)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六)](https://img.taocdn.com/s3/m/80dfdcee59eef8c75ebfb3aa.png)
布瓦洛的理性原则:理性是文学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文学的目的和归宿。
只有遵守理性,艺术才能完美。
文学创作中,人们不管是驾驭文词,还是表达情感,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和服从理性。
布瓦洛强调的理性,指人生来就有的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是普遍永恒的人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种能力具有普遍、绝对和永恒性,能够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差异。
因此,当布瓦洛在探讨文艺创作中的诸多矛盾(如情与理、雅与俗、简与繁、形式与内容、语言与思想)时,始终以理性为出发点,强调用理性来认识和衡量一切,理性原则贯穿于文艺创作全过程。
布瓦洛的自然原则:“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客观现实生活,而是指合乎常理常情的事物,是在合乎理性的人性眼中所呈现的自然。
这种自然因和理性统一在一起而失去其具体性、个别性,变成一般的自然或普遍的自然,即自然的原理和秩序。
布瓦洛的自然原则,是借自然表现情理,让自然服从理性,这种主张一旦与僵化静止的历史观念相结合,极易导致艺术的概念化和公式化。
法英之争:屈雷顿的《论诗剧》以四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用论辩的口吻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其中之一为法英之争。
关于法英之争,一方认为,英国戏剧应模仿和学习法国戏剧,法国剧作家信奉古典的“三一律”原则,重视对韵的运用,而这些都是无须证明的戏剧艺术的正确规则。
另一方认为,戏剧是对自然的生动模仿,法国戏剧虽然遵守规则、结构整齐,但却想象狭隘,缺少激情,情节贫乏单一,人物没有个性。
相比之下,英国戏剧则是想象雄伟,气势恢宏,情节变化有致,人物气质独特。
因此,英国戏剧高于法国戏剧,莎士比亚的戏剧成就可为佐证,他超越其他剧作家,“像参天松柏高出短小的灌木一样”。
古今之争:屈雷顿的《论诗剧》以四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用论辩的口吻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其中之一为古今之争。
关于古今之争,对立双方一方强调古典作家和作品的示范作用,认为现代剧作家在模仿和表现自然方面尚未达到古人的成就。
现代作家只能加倍努力,才能与他们匹敌。
6.4-悲剧理论
![6.4-悲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2f29379b90d6c85ed3ac629.png)
术语解释库
第六章德国古典文论
==================================================================
6.4悲剧理论
悲剧的冲突与和解被黑格尔认为是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发展原则,普遍的伦理实体正是通过悲剧在现实生活中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
悲剧首要的因素在于,它表现的对象是由一系列关系和力量构成的、普遍的、完整的伦理实体,这种伦理性因素是形成悲剧人物性格的基础,它推动着悲剧人物追求自己的目的、做出自己的行为。
悲剧的第二个因素是它基于冲突的必然性。
由于每一性格具体化的伦理力量各不相同,原有的各种力量之间的和谐被否定了,各种性格之间、性格的目的和行为之间就会产生相互排斥和对立。
在悲剧冲突之中,冲突双方从自身来看都是合理的,但从伦理整体来看,又都是片面的。
悲剧的第三个因素是悲剧冲突需要解决,解决的结果就是冲突双方的片面性、特殊性遭到毁灭,永恒正义把伦理的完整性重新实现出来。
所以,悲剧的效果除了引起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哀怜”和“恐惧”之外,还引起人们“调解”的感觉。
最能体现黑格尔悲剧观念的、也尤其受到黑格尔推崇的悲剧是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
1。
第六、七讲 德国古典美
![第六、七讲 德国古典美](https://img.taocdn.com/s3/m/2fd5e324aaea998fcc220e0a.png)
• 为了说明这一特点,康德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快感”: • “对快适的愉悦”是包含“利害感”的,因为“快适” 是对感官的满足。也许可以说这是一种“官能上的利害 感”。 人们常说“饥饿是最好的厨师”,人在饥饿的 时候吃什么都觉得“快适”,这恰恰说明“快适”的判 断是不自由的。 • “对于善的愉悦”也是包含“利害感”的,比如“好 的”、“有益的”对象所带来的满足。相对而言,这是 一种“理性上的利害感”,这种判断也是不自由的。 • “美”所带来的愉悦,只是使人“喜欢”。审美愉悦 不是一种感官的快感,它与欲望的满足没有关系,不涉 及利害关系。美感只关注对象的形式,而对对象的内容 不关注。审美判断的特点是无利害感,这是审美判断的 质的规定。
• 但是,“先验理性形式”仅仅对经验的世界有效,如果 超出经验的范围,企图用“先验理性形式”去认识“世 界”本身,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即“二律背反”。 比如:世界在时间里有没有开始?在空间里有没有界限? • 康德的结论是:从终极的意义上看,“世界本身”超越 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不可能真正洞察“世界本身”,甚 至认为,我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 事物的表象。人所谓的“实在”,其实只不过是心灵结 构的限度。 • 柏拉图,感觉是理念的“摹本”;休谟,“观念”被颠 倒为“感觉印象”的“模糊的复制”。相比之下,康德 的认识论发生了又一次重要的逆转:在此之前,人们让 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 ,而康德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 齐, 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人的知识不是与 对象相一致,却是对象与人的认识能力相一致。因此, “世界”被限定为“人的世界”:知性为自然立法。这 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
德国古典文论:歌德
![德国古典文论:歌德](https://img.taocdn.com/s3/m/c8bb502784254b35effd34ae.png)
第三节歌德一生平及著作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国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城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父亲是法学博士,做过法兰克福市议员,母亲是市议会议长的女儿。
1765-1768年,歌德遵从父愿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他自己却喜爱艺术和自然科学。
1768年因病回家修养,病愈后1770-1771年就学于斯特拉斯堡大学,成为法学博士。
他早年接触了斯宾诺莎哲学,与“狂飙突进〞运动作家、思想家相识,尤其受赫尔德影响,与赫尔德一起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
1771年8月,歌德回到故土,10月14日发表演说?莎士比亚命名日?,1772年写成历史剧?铁手骑士兹··伯利欣根?,旋即蜚声德国文坛。
1774年,他写成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及一些抒情诗,并开场构思?浮士德?,其片断于1790年出版。
1775-1786年,歌德应邀担任玛宫廷枢密参谋和大臣,期间试图推行改革,但阻力重重。
由于政治上的不顺利,加上对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牵挂,歌德于1790年摆脱了宫廷生活,去意大利游历,潜心研究古希腊罗马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等,其思想由早期浪漫派倾向向古典主义转变。
从1794年7月开场,他同席勒亲密合作,自觉地走上了古典现实主义道路,共同为创立德国民族文学作出了出色的奉献,直至1805年5月9日席勒去世。
经过10年的努力,两位德国的伟人将德国文学推向了古典现实主义的顶峰。
他曾与席勒合写?警句?,在席勒的敦促和相互切磋下,于1796年完成了?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1806年?浮士德?第一部脱稿,于1808年出版。
1809年歌德完成长篇小说?亲和力?,1811年开场撰写自传体小说?诗与真?,1830年脱稿,1823年起,爱克曼到玛拜访歌德,并担任歌德秘书,直至1832年歌德在玛逝世,写下了?歌德谈话录?。
1831年,?浮士德?第二部脱稿。
第六章__新古典主义
![第六章__新古典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c68b4a74168884868762d6a5.png)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指十七世纪产生于法国君主 集权制时期倡导摹仿古典,后来波及整个欧 洲的思潮。它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 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带有浓厚宫廷色彩、贵 族倾向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它把向古典学 习推到极点,使之系统化、法律化,而且较 多的是在政治、伦理上对古罗马精神的借用, 赋予更多的现时代的官方意志。
古典主义戏剧
从题材来看,高乃依慎重地对历史重大意义的 题材的选用,他指出“悲剧和喜剧的不同之处,在于 悲剧的题材需要崇高的、不平凡和严肃的行动;喜剧 只需要寻常的、滑稽可笑的事件”,为此悲剧的题材 应体现崇高、庄严,例如《贺拉斯》以古代罗马和阿 尔巴的战争为题材;《西拿》的题材是古罗马皇帝对 待逆臣西拿的故事等等。 高乃依对题材的审美趣味是符合了专制政治时 代的审美需求,“就表现人类最深厚的悲剧激情而言, 所谓重大题材的悲剧也就是事关祖国、民族、家族 荣誉和命运的题材,尤其是代表这些利益的伟大人物 的生命和事业毁灭的悲剧。例如,安东尼与克里奥佩 特拉的悲剧就不是普通人的悲剧所能比拟的。”
文艺复兴与新古典主义的联系
从美学上说,文艺复兴是对于古典价值 的第一次发现与肯定,那么,新古典主义时 期,则是对于古典的再次利用,并且伴随着 曲解。文艺复兴关注的是被中世纪历史和宗 教迷信所淹没的活生生的人,新古典时期关 注的是被历史和新生活所忽略的秩序。秩序 被当作是古典的真正价值所在。这个时代的 旗帜是高扬理性。理性的外化便是秩序。这 时候条理、系统、类型、规定等等概念被思 维从头脑中拔出来,进入历史的永恒的行列, 进而弥散为自然的本性。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
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 重大事件), 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 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 视素 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 色彩不够重视。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维安、 达维德到 安格尔, 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 到高峰。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6.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L6.2歌德——其他文献引述_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6.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L6.2歌德——其他文献引述_](https://img.taocdn.com/s3/m/8459277a6bec0975f565e20e.png)
一、鲍桑葵?美学史?歌德对艺术中优美的理解这一具体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希尔特坚信艺术最主要的原那么就是特征,甚至包括希腊艺术在内,痛苦和恐怖这一极端,希腊艺术中也是存在的,这一具体问题还牵扯到协调这一见解,它并不彻底地否决温克尔曼、莱辛的论点。
维护尼奥比群像时,歌德说:“在那些犹如精神支柱一样把整个作品串在一起的最一般的线条中,性格才会突现。
〞歌德经常将选择支柱或框架来充当特征的相似物的比喻挂在心上,在这一比喻中,也表达歌德具有一种将美与特征视为对立,使人无法认可的二元论。
然而,这并非是歌德唯一的见解。
这篇文章从性格和美的关系人手谈论,它探讨的一般问题包括艺术的优美具备的种种品质的完善综合。
“假定某位艺术家制作了一座青铜鹰像,它表达了鹰的属概念(希尔特狭义的特征说即是如此),假定现在他又试图将这只鹰放在宙斯的板上,协调吗?不,除了这些,艺术家为了使宙斯成为神而在他上头注人的某种东西也一定要具备。
‘特征主义者’(我们有理由认为这就是指希尔特)截住话头说:我懂了,你说的就是宏伟风格的希腊艺术吧!然而,只有当它凸显特征时,才会引起我的重视。
〞关于歌德依照普遍的看法,我们原本希望希腊艺术在他那里应该是最高层次的艺术。
然而,紧随其后的一段值得关心重视的内容里,歌德的看法却出乎意料。
他认为“它满足了一个高度的要求,但它不是最高度的……我们对属概念漠然置之(这是对待希尔特“特征’的常见的态度。
这一现象说明,在歌德看来,这种特征和所谓的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具备的那种特征是迥然不同的),(宏伟风格的希腊艺术)理想将我们提升到自身的水平之上,然而我们是不满足的。
对于富有个性的事物,我们要求在不抛弃意蕴和崇高的条件下,重新完美的欣赏。
这个答案只有在完成后才能寻找得到。
美赋予科学的东西(仍然被他视为‘特征’具备的特色)具有生命和活力,缓和了意蕴和崇高。
所以,在转完一圈之后,美的艺术品又成为富有个性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是我们自己的东西。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7.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6.2-世界文学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7.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6.2-世界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bd1fc5c80722192e4536f6fd.png)
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由歌德首次提出,一方面热切地期待着民族文学的繁荣和开展,另一方面也预言了“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
世界文学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民族文学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就像一个完整的文学有机体,每一种民族文学都是这个有机体的一局部,民族文学的高涨使得精神交往日益频繁,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这必定会促成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而世界文学的开展,又为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最终又推动了民族文学的繁荣。
歌德对于这样一种文学共同体是这样强调的:“这并不是说,每个民族应该思想一致;而是说,各个民族应当相互了解,彼此理解,即使不能相互喜爱也至少能彼此容忍〞,“……我们一方面这样重视外国文学,另一方面也不应拘守某一种特殊的文学,奉它为模范〞。
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2cedc3960590c69ec3767a.png)
时代背景:
一、经济方面:
恩格斯:“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感 到舒服。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农民、手工 业者和企业主遭到双重的苦难——政府的搜刮,商业的不景气。贵 族和王公都感到,尽管他们榨尽了臣民的膏血,他们的收入还是弥 补不了他们的日益庞大的支出。一切都很糟糕,不满情绪笼罩了全 国。没有教育,没有影响群众意识的工具,没有出版自由,没有社 会舆论,甚至连比较大宗的对外贸易也没有,除了卑鄙和自私就什 么也没有;一种卑鄙的、奴颜婢膝的、可怜的商人习气渗透了全体 人民。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 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 量都没有。”
想象力:
想象力是天才心理机能中最活跃的力量,它始终活动在 直观的感性表象之中。康德认为:“想象力(作为生产的 认识机能)是强有力地从真的自然所提供给它的素材里 创造一个像似另一自然来。”想象力通过象征、类比等手 法,把观念的东西具体化,或者把经验的东西完全具体 化,同时,想象力是形成审美观念的重要心理因素。
第五,天才的想象力和知性两种能力之间的自由的比例 和协调是天生的,是由主体的自然本性造成的。
最后,天才除了具有卓越的鉴赏能力之外,更具有通过 表象对审美观念的传达能力。“评定美的对象作为美的对 象要求着鉴赏力,对于美的艺术自身,产生美的艺术却 要求着天才”。
三、审美理念
审美理念是康德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
第一节 康德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和德 国古典美学创始人,以《纯粹理性批判》(1781)、 《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 建立了自己的批判哲学体系。康德的文艺思想从属于其 哲学美学体系,主要表现在《判断力批判》中。
第六章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
![第六章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e1ee515fab069dc5122015a.png)
第六章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第一节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文论一、关于康德美学的地位康德是世界级的哲学大师之一,对整个人类的思想有重要影响,直至今天康德哲学仍有着现实意义。
康德美学是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沟通其认识论与伦理学的桥梁.康德美学一问世,因其具有调和经验派与理性派的根本特点或缺陷,因而立即招致多种攻击,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者从左的方面对其攻击,而唯心论者则从右的方面对其攻击。
当然也有许多正确的批评。
赫尔德批判他的艺术是冷漠的直观的思想,认为艺术是有明确目的的。
浪漫主义的施勒格尔则从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角度批判他的道德义务观、理性主义。
席勒、黑格尔对康德美学的缺陷也都作了十分中肯的批评。
当代少部分资产阶级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则以新康德主义自我标榜,提出“回到康德”的口号,宣扬主观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
在我国对康德的研究,因受“左"的思潮的影响,评价一直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有了新的变化。
但也出现分歧,如1979年出版的李泽厚先生的《批判哲学的批判》,是我国当代研究康德哲学特别是美学的重要著作,有许多新的见解。
但在对康德的评价上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如认为康德的影响高于黑格尔,并且肯定康德“人是目的”的命题,以及由康德审美心理论导引出“积淀”说等等,都有值得进一步推敲之处.对康德美学的地位,历来有由康德到黑格尔与康德对黑格尔,甚至是康德高于黑格尔之说.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指出:“《判断力批判》在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上起了很大影响,是一部极重要的美学著作,在美学史上具有显赫地位(例如胜过黑格尔的《英学》)。
”(1)关于康德美学的评价,我们引证三位重要人物的看法。
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处于欧洲近代哲学由形而上学到辩证法的“转折点"(2);朱光潜先生认为:“所以他无愧于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的称号.”(3)原苏联学者阿斯穆斯认为:“应该这样来评述康德在文学中的地位,他不仅是美学的‘创始者’,也是美学的‘继承者',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美学的‘完成者'。
第六章 德国古典美学(上)
![第六章 德国古典美学(上)](https://img.taocdn.com/s3/m/8c5550574b35eefdc8d333f2.png)
在和它们的强力相比较
“数学的崇高”是指数 时,成了毫无意义的渺
量或体积上的无限大
小”
对象的无限形式超过了 人的感受能力,与人的 认识功能相抵触
第三节《判断力批判》
三、“崇高”的分析论 (二)“崇高”源于不和谐 对象的无限形式与人的认识功能相抵触,
不能和谐。正是这种不适应性,正是由于 感官不能把握对象,才激起了人们内心的 理性观念,因为只有高于知性的理性才可 以超越感官、达到彼岸、从整体上把握看 不见的东西。
形式是没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只是) 在对象身上被知觉到的话。” 这通常被表达为:从关系方面看,美具有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第三节《判断力批判》
二、“美”的分析论 (一)“美”的四个契机 4、“形式”: “美是那没有概念而被认作一个必然愉悦
的对象的东西”,即所谓“美应当具有不 带概念的必然性”。
从终极的意义上看,“世界本身”如同 “形而上学的命题”一样,超越了人的认 识能力
第一节 德国古典美学的理论背景
三、康德的认识论革命及其影响 (五)“现象界”与“物自体”的分别 不是人的知识与对象相一致,而是对象与
人认识能力相一致 确认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所“不可知”的
“世界本身”的存在
一、英国经验主义传统所引出的问题 (一)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摹仿说 实用说 表现说 客观说
第一节 德国古典美学的理论背景
一、英国经验主义传统所引出的问题 (二)英国经验主义认识论对康德的影响 1、休谟(D·Hume,1711—1776)的《人性论》
第一卷“论知性”是讲认识论原理 第二卷“论情感”连及艺术和美学 第三卷“道德学”即是讨论“意志”问题 休谟关于“印象”与“观念”的划分
第六章 德国古典主义文论
![第六章 德国古典主义文论](https://img.taocdn.com/s3/m/b8c3e61ca300a6c30c229fa9.png)
感性冲动 (感觉、现状)
文学艺术的审美 (自由的游戏)
人
人成为社会机 械的“小片断” (异化)
道德的人
形式冲动 (理性、人格)
2、《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诗的意义:“诗的精神是不朽的,它决不会从人 性中消失”;“诗的概念不过是意味着给予人性最完 满的表现而已。” 现代和古代的人性不同,因而诗的类型不同。古 代人性和谐,对应的是素朴的诗;现代人性分裂,对 应的是感伤的诗。 人失去了内心思想追求和外在生活和谐的自然状 态,因此,诗人在显现自己头脑中的理想自然时,就 不能不充满一种感伤的情怀,这就形成了近代感伤的 诗。“诗人或则自然,或则寻求自然,在前一种情况 下,他是一个素朴的诗人,在后一种情况下,他是一 个感伤的诗人。
四、歌德(1749-1832)
1、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2、古典的是健康的,浪漫的是病态的。“一切倒退的 衰亡的时代都是主观的,与此相反,一切进步上升 的时代都有一种客观的倾向。” 3、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4、关于创作 要在特殊中表现一般。 要创造“显出特征的整体”。作家根据现实生活 熔铸而成的个别,应是一个显出特征的、优美的、 生气灌注的整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的整体说话, 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整体,这种单一的杂多。”
一、康德(1724-1804)
康德三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人的认识能力问题。人只能凭经验 的感性和知性认识现象界,不能认识超越性的本体界。 《实践理性批判》——超越于实际经验之外的属于本体界 的人的道德法则问题。人的意志行为应该服从先验的存 在于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令。 康德认为人纯粹理性涉及的是人的感性现象世界, 而实践理性涉及的是人的理性本体世界;前者是人对自 然的认识,后者是人的理想、愿望、意志。然而人的理 想、愿望、意志必须在现象世界才能实现,两者的结合 点是人的反思判断力。 《判断力批判》
6.4-抒情诗
![6.4-抒情诗](https://img.taocdn.com/s3/m/edc7dc0cb9d528ea80c77911.png)
术语解释库
第六章德国古典文论
==================================================================
6.4抒情诗
抒情诗是对史诗的否定,心灵从事物的客观性转而沉浸于自身之中,诗人的内心生活成为诗歌表现的对象。
虽然内心的活动和情感是个人的,但却具有普遍性和真实性。
抒情诗的艺术原则是主体性,艺术手段是抒情。
按照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黑格尔把抒情诗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以中国人为代表的象征型的东方抒情诗是第一个阶段,以希腊人和罗马人为代表的古典型抒情诗是第二个阶段,以中世纪以来日耳曼民族、拉丁民族和斯拉夫民族为代表的浪漫型抒情诗是第三个阶段。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世界的本源是绝对精神,世界上万事万 物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绝对精神 (理念)
精神阶段
逻辑阶段
机械性阶段
自然阶段
物理性阶段
地质有机体
有机阶段
植物有机体
人
动物有机体
2、艺术的本质特征
(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第一,美或艺术是理念、概念与客观实在的统一
第二,美或艺术美的本质是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
感性的东西心灵化,心灵的东西感性化,理性与感 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 “感性显现”的含义。
(3)浪漫型艺术
精神内容压倒物质表现形式。浪漫型艺术的真正 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它虽然也借外在的感性形 式来表现,但形式是无足轻重的、偶然的、随心所 欲的。典型的是中世纪和近代欧洲的基督教艺术。
6、艺术的结局 当精神内容与物质形式进一步分裂,艺术
将让位与宗教与哲学。 他说:“因此,浪漫型艺术就到了它发展
《判断力批判》
1、美学思想 (1)美的本质——美是想象产生的快感 审美有不涉利害而愉快、不涉概念而有普遍性、无 目的的合目的性和来自共同感的必然性四个特点。 纯粹美——不涉概念、利害和目的的美。如簇叶纹 线、自由素描、花、蜂鸟、贝壳、无标题幻想曲、无歌 词的音乐等。 依存美——涉及概念、利害和目的的美。如人、马、 建筑等。
人失去了内心思想追求和外在生活和谐的自然状 态,因此,诗人在显现自己头脑中的理想自然时,就 不能不充满一种感伤的情怀,这就形成了近代感伤的 诗。“诗人或则自然,或则寻求自然,在前一种情况 下,他是一个素朴的诗人,在后一种情况下,他是一 个感伤的诗人。
二者的区别:
1、素朴的诗再现现实,感伤的诗描绘理想; 2、素朴的诗做冷静客观的描写,感伤的诗充 满主观情感;
形象大于思想
(3)天才
“天才就是:一个主体在他的认识诸机能的自
由运用里表现着他的天赋才能的典范式的独创 性。”
“天才就是天生的心灵禀赋,通过它自然给艺 术制定法则。”
天才的表现特征: 第一,独创性 第二,典范性
天才只涉及 艺术,不涉
及科学。
第三,鉴赏力
评价:
1、第一次把美从认识、道德混在一起的状态中剥离 出来,使人对美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2)感性观照的形式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美的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形象的鲜明性和感官性。艺 术作品是借颜色、形状、声音等感性因素的个别定性显 现为外在对象,正是在这一点上,使哲学同其它科学同 艺术有了根本的区别。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 象的形式去显现真实,从而使理念成为观照和感觉的对 象。
3、艺术美的创造
国革命那样,不先改造人性而依赖暴力,并不能 实现人类的自由理想。现代人性的问题在于感性 要求与理性要求的分裂和对立,改造这种对立的 唯一途径是对人进行审美教育,使其成为道德的 人。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实现政治自由。而文学艺 术正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因此是改造人性进 而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
感性冲动 (感觉、现状)
文学艺术的审美 (自由的游戏)
人
人成为社会机 械的“小片断”
道德的人
(异化)
形式冲动 (理性、人格)
2、《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诗的意义:“诗的精神是不朽的,它决不会从人 性中消失”;“诗的概念不过是意味着给予人性最完 满的表现而已。”
现代和古代的人性不同,因而诗的类型不同。古 代人性和谐,对应的是素朴的诗;现代人性分裂,对 应的是感伤的诗。
4、艺术理想 符合理念本质而显现为具体形象的现实,这种理念
就是理想,即具体的理念显现于适合的具体形象,也就 是真正的艺术作品。人的形象才是唯一符合心灵的感性 形象,性格则是艺术理想表现的中心。
理想性格的特征:
(1)整体性、丰富性——自成整体的显出特征的个性 (2)明确性——明确的性格特征 (3)坚定性——代表力量的普遍性与个别人物的特殊
2、文艺思想 (1)艺术的本质特征 艺术活动的本质是人的有意图的筑基于理性之上的 自由创造,艺术作品是人的有意图的筑基于理性之上的 自由创造的结果。
艺术活动与自然活动:自然活动没有理性
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艺术需要技巧
艺术活动与手工艺:一是自由的,一是雇佣的
艺术活动类似于游戏:自由的;既是表演者,又是 欣赏者;只是为了愉快。
2、提出文学艺术不能与认识、道德相分离,又不应 成为单纯的认识和道德教育的工具。
3、把崇高与美并列为美的两大范畴。 4、审美观念论是第一次对艺术形象进行系统分析。 影响:
1、直接肇源了浪漫主义 2、现代派的理论源头 3、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源头
二、席勒(1759-1805)
1、《审美教育书简》主要思想 代都是主观的,与此相反,一切进步上升 的时代都有一种客观的倾向。” 3、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4、关于创作
要在特殊中表现一般。 要创造“显出特征的整体”。作家根据现实生活 熔铸而成的个别,应是一个显出特征的、优美的、 生气灌注的整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的整体说话, 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整体,这种单一的杂多。”
机械艺术
艺术
快适艺术(如筵席中愉快的交谈)
审美艺术
美的艺术
第一,美的艺术既 有目的又无目的
第二,美的艺术不是 自然,象似自然
(2)审美观念(艺术形象) 审美观念是文学艺术家从审美要求出发,运
用想象力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包 含着丰富的思想,但没有任何一特定思想能够完 全和这一艺术形象的意义切合,这一形象是“说 不尽的”,又是“说不准的”,它只可意会不可 言传,正因为如此,它能引动欣赏者理解力和想 象力的自由和谐,这种和谐就产生审美愉快。
性融合在一起
5、艺术类型
(1)象征型艺术
外在物质表现形式压倒精神内容。这是运用自然 事物的形式来把绝对理念变成可以观照的最早艺术。 如埃及、波斯、印度等东方民族的建筑。
(不自觉象征——崇高象征——竭力追求象征)
(2)古典型艺术
表现形式与精神内容和谐一致。理念与明确的自 觉的个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其典范是古希腊艺术。
三种快感:感官快适引起的快感;善的事物引起 的快感;欣赏美的事物引起的快感。
(2)崇高 崇高与美都属于审美判断。
崇高的特点:
第一,美的对象有确定有限的形式,崇 高的对象则无形式无限制;
第二,美的快感是直接的单纯的快感, 崇高的快感则是由痛感转化来的快感;
第三,美离不开客体的形式,而崇高则 只能在主体的心灵中找到。
一、康德(1724-1804)
康德三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人的认识能力问题。人只能凭经验 的感性和知性认识现象界,不能认识超越性的本体界。
《实践理性批判》——超越于实际经验之外的属于本体界 的人的道德法则问题。人的意志行为应该服从先验的存 在于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令。
康德认为人纯粹理性涉及的是人的感性现象世界, 而实践理性涉及的是人的理性本体世界;前者是人对自 然的认识,后者是人的理想、愿望、意志。然而人的理 想、愿望、意志必须在现象世界才能实现,两者的结合 点是人的反思判断力。
3、素朴的诗是愉快的、纯洁和平静的,感伤 的诗是严肃紧张的;
感伤诗的分类
在批判现实中寄托诗人的理想
感伤诗
讽刺诗
惩罚的讽刺(崇高的灵魂)——悲剧 嬉戏的讽刺(优美的心灵)——喜剧
哀婉诗
狭义的哀婉诗 牧歌
把心中理想当作现实来描绘,怀着惋惜的感情歌唱逝去的自然
三、黑格尔(1770-1831)
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1789 年,当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消息传到德 国时,黑格尔的政治热情很高,并与谢林一 起参加了栽“自由树”活动,但当革命转为 暴力时,他的思想转向保守。即使如此,他 仍认为没有这一场大变动,欧洲的历史是不 可想象的。他的矛盾表现为“凡是现实的, 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的终点,外在方面与内在方面一般都变成偶然 的,而这两方面又是彼此割裂的。由于这种情 况,艺术就否定了自己,就显示出艺术有必要 找比艺术更高的形式去掌握。”
人类掌握世界的三种方式: 散文的、诗的、玄学的
四、歌德(1749-1832)
1、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2、古典的是健康的,浪漫的是病态的。“一切倒退的
美的艺术的基本特征是为了满足人的“心灵自由 的需要”而产生的,正是人的“自由理性”才是艺 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
艺术是绝对理念发展到人的心灵阶段,通过精神 实践,复现自己、观照自己、认识自己的形式,艺 术创造的动因就在这里。
艺术创造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现实生活。
艺术美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艺术家天才大小 的主要标志。想象是创造性的,它具有意象性,是 认识力、感觉力和实践力的有机结合,又是意识与 无意识、理智与直觉、理性与感性的辨证统一的心 理过程。
第六章 德国古典主义文论
一、康德 二、席勒 三、黑格尔 四、歌德
德国古典主义文论是德国古典美学的一部分,而 德国古典美学是传统美学的最高峰,是人类思想史 上最宝贵的遗产之一,它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前所未 有。
产生背景:1、产生与英国革命之后和法国大革 命发生之际,特别是法国革命的残酷性,德国人作 为旁观者有着自己深刻的思考;2、社会生产力和自 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为德国古典哲学思潮提供了丰 富的营养;大陆(法)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哲 学为德国古典哲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对欧洲革命 进行反思,寻找他们认可的解决德国问题和欧洲问 题的更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