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穴治百病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法:点按。患者俯卧,医者找出双侧“闪腰穴”后,用双手拇指猛然点按患者双侧穴位,压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钟,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为度。接着轻柔、和缓地按摩腰部数分钟结束治疗。一次手法完毕后,患者多有明显好转,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疗后,腰、穴名:大骨空穴(经外奇穴) ¬
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 ¬
主治:白内障。 ¬
手法: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 ¬
15、穴名:神庭(督脉) ¬
取穴方法: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
主治:脑疲倦,(醒脑) ¬
手法:中指点按刺激。 ¬
16、穴名:血海(足太阴脾经)取穴方法:髌骨内上缘二寸。 ¬
主治:止鼻血。 ¬
手法: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即回止血。 ¬
45、穴名:阳陵泉(足少阳胆经,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
取穴方法: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
主治:胆绞痛. ¬
手法:囊炎、胆结石发作时,右上腹可发生剧烈绞痛。病人可在右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1寸凹陷处的阳陵泉穴上,用大拇捂持续授摩2分钟钾,可获良好止痛效果。 ¬
取穴方法: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
主治:晕厥。 ¬
手法:中暑、中风、虚脱时,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可用拇指陷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续2一3分钟,一般会缓解。 ¬
12、穴名:降压点(足厥阴肝经上) ¬
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 ¬
主治:高血压。 ¬
手法:震颤点按1-2分钟。 ¬
13、穴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 ¬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 ¬
主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
手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 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
28、穴名:冠心穴() ¬
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阳膀胱经)至2、3趾骨联合处联线中点。 ¬
主治:冠心痛,止痛。 ¬
手法:指端或用圆珠笔芯按压5分钟。 ¬
29、穴名:元骏穴() ¬
取穴方法: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关节下。 ¬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
手法:一指禅推法点揉。 ¬
30、穴名:关元(任脉,小肠募穴) ¬
手法:按揉1-2分钟。 ¬
21、穴名:承浆(任脉,) ¬
取穴方法:唇沟之中央凹陷处。 ¬
主治:小儿厌食症。 ¬
手法:中力度按揉3-5分钟。 ¬
22、穴名:遗尿点(手针穴位) ¬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节横纹中点。 ¬
主治:小儿遗尿(肾虚) ¬
手法:轻按揉1-3分钟。 ¬
23、穴名: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
37、穴名:太阳穴(经外奇穴) ¬
取穴方法: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
主治:头痛。 ¬
手法: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已回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便可减轻。 ¬
38、穴名: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
主治:偏头痛。 ¬
手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
10、穴名:定喘(华佗夹脊) ¬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
主治:哮喘。 ¬
手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
11、穴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 ¬
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 ¬
主治:腹泻。 ¬
手法:直按稍斜上顶。 ¬
主治:眼皮浮肿。 ¬
手法:拇指强力度按压。 ¬
17、穴名:肩痛穴(足阳明胃经上,) ¬
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约三寸左右,胫骨边缘。 ¬
主治:肩周炎。 ¬
手法:强力度按压1-2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
18、穴名:扭伤穴(经外奇穴) ¬
取穴方法: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与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联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
3、穴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 ¬
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
主治:心动过缓。 ¬
手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
4、穴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 ¬
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
主治:失眠症。 ¬
手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
5、穴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 ¬
46、穴 名: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
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
主 治:肾绞痛。 ¬
手 法:肾绞痛发作时苦不堪言,此时可用大拇指揉按三阴交(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反复授摩3一5分钟,肾绞痛即回缓解。 ¬
47、穴 名:至阳(督脉) ¬
取穴方法: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一分处。 ¬
主治:呃逆。 ¬
手法:呃逆时,患者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人,至有酸痛感为度,持续半分钟到1分钟,呃逆可止。 ¬
42、穴名: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
取穴方法: ¬
主治:止呕吐. ¬
手法: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止呕。内关穴在掌面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压至有酸胀感即说明已中穴位,约1分钟即止呕吐。 ¬
取穴方法:脐下四横指,中线。 ¬
主治:失眠。 ¬
手法:半卧后揉100-200下,45℃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 ¬
31、穴名:四白(足阳明胃经)取穴方法: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
主治:便秘。 ¬
手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时按双侧四白加长强穴(长强尾骨端凹陷处)。 ¬
3. 神志病及脑病 ¬
大椎穴在临床可用于治疗神志病及脑源性疾病,如癫狂-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脑炎后遗症等。临床治疗癫痫时常配百会-间使-申脉(白天发病取)-照海(夜间发病取)-丰隆及足三里(痰多口吐白沫时取),发作时用泻法,平时用平补平泻法。治疗癫狂时可配百会-内关,风池-人中-丰隆等。治疗大脑发育不全可配四神聪-后溪-悬钟等。 ¬
1. 热病 ¬
大椎有通阳解表,退热驱邪的作用,为全身退热之要穴。常配以风池-外关-合谷,用泻法,不留针,或在大椎穴以三棱针散刺出血,然后拔火罐,使邪热从血而出。 ¬
2. 头项强痛 ¬
大椎穴可通调诸阳经脉,又位于颈部,故可用于头项痛症,尤其是颈椎病-落枕-引起的头项强痛,疼痛,疗效颇佳。临床治疗时常合以-风池-天柱-后溪,方法是先针双侧后溪,捻转法,强刺激,令患者活动颈项部,至疼痛-强硬缓解后,再针大椎等上述诸穴,留针一小时。 ¬
43、穴名:天枢(足阳明胃经,大肠募穴) ¬
取穴方法: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
主治:便秘 ¬
手法:便秘者在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至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就有便感;然后屏气,增加腹内压, ¬
即可排便。 ¬
44、穴名:脚后跟 ¬
取穴方法: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 ¬
34、穴名:失眠穴(经外奇穴,足底) ¬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点。 ¬
主治:失眠、足跟痛。 ¬
手法:重度力点按。 ¬
35、穴名:闪腰穴(足太阳膀胱经上) ¬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连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附近有一压痛点。 ¬
主治:腰扭伤又称闪腰。 ¬
取穴方法:劳宫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
主治:高血压. ¬
手法: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激动、劳累,血压会急剧上升,对患者生命有极大威胁。此时按压劳宫穴 ¬
(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
41、穴名:少商(手太阴肺经,井穴) ¬
取穴方法: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
主治:落枕。 ¬
手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
39、穴名:人中(任脉) ¬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
主治:休克。 ¬
手法: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遇到中风、中暑、中毒、过敏的病人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陷压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
40、穴名:劳宫(手厥阴心包经,荥穴) ¬
32、穴名:安眠穴(经外奇穴) ¬
取穴方法: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与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边线中点。 ¬
主治:失眠、偏头痛。 ¬
手法:中度点按。 ¬
33、穴名:牵正穴(经外奇穴) ¬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 ¬
手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溃疡加小肠反射区)。 ¬
主治:头痛。 ¬
手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
8、穴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
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
主治:头顶痛。 ¬
手法:直按斜向上顶。 ¬
9、穴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 ¬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
主治:急性腰扭伤。 ¬
手法:强力度,同时按压两臂的扭伤穴。 ¬
19、穴名:坐骨穴(新穴) ¬
取穴方法:大转子与尾骨尖联线中点下一寸处。 ¬
主治:坐骨神经痛。 ¬
手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顶。 ¬
20、穴名:足跟点(手针穴位) ¬
取穴方法:大陵穴与劳宫穴联线上找痛点。 ¬
主治:足跟痛。 ¬
独穴治百病¬
1、穴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
主治:发烧。 ¬
手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
2、穴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 ¬
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
主治:心动过速。 ¬
手法:揉按1-2分钟。(60-70/分) ¬
主治:鼻窦炎。 ¬
手法:按揉1-2分钟。 ¬
26、穴名:少泽(手太阳小肠经,井穴) ¬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侧,距指甲0.1寸。 ¬
主治:急性结膜炎。 ¬
手法:拇指重掐法。 ¬
27、穴名:大抒(足太阳膀胱经) ¬
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
主治:麦粒肿。 ¬
手法:直按斜向颈椎用力顶按。 ¬
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
主治:多汗症。 ¬
手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
6、穴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 ¬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
主治:足心热。 ¬
手法:揉按36次。 ¬
7、穴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 ¬
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中,约与肩平齐,属于督脉穴。大椎穴在临床上应用相当广泛,如果应用得当,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临床治疗热病-头项强痛-神志病及脑病-咳嗽-哮喘等病时,可以大椎穴为主,再根据其他症状加以辨证配穴。针刺手法一般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针刺方向一般乡下斜刺0.2--2.5厘米,。现介绍大椎穴在以下病症治疗中的运用。 ¬
取穴方法: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 治:缓解心绞痛. ¬
手 法:心绞痛发作常伴有胸部压迫、窒息感。此时可按压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坐位低头垂臂,两侧肩胛角下缘直线交于脊柱五中点即是此穴),授压3一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 ¬
大椎穴妙用¬
取穴方法:颈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五分凹陷处,哑门旁开1.5寸。 ¬
主治:喉头肿痛。 ¬
手法:轻揉按2-4分钟。 ¬
24、穴名: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原穴) ¬
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缝间上一寸五分处。 ¬
主治:鼻出血。 ¬
手法:垂直用力点按。 ¬
25、穴名:上迎香(经外奇穴) ¬
取穴方法:在眼内眦下五分处。 ¬
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 ¬
主治:白内障。 ¬
手法: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 ¬
15、穴名:神庭(督脉) ¬
取穴方法: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
主治:脑疲倦,(醒脑) ¬
手法:中指点按刺激。 ¬
16、穴名:血海(足太阴脾经)取穴方法:髌骨内上缘二寸。 ¬
主治:止鼻血。 ¬
手法: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即回止血。 ¬
45、穴名:阳陵泉(足少阳胆经,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
取穴方法: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
主治:胆绞痛. ¬
手法:囊炎、胆结石发作时,右上腹可发生剧烈绞痛。病人可在右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1寸凹陷处的阳陵泉穴上,用大拇捂持续授摩2分钟钾,可获良好止痛效果。 ¬
取穴方法: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
主治:晕厥。 ¬
手法:中暑、中风、虚脱时,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可用拇指陷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续2一3分钟,一般会缓解。 ¬
12、穴名:降压点(足厥阴肝经上) ¬
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 ¬
主治:高血压。 ¬
手法:震颤点按1-2分钟。 ¬
13、穴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 ¬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 ¬
主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
手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 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
28、穴名:冠心穴() ¬
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阳膀胱经)至2、3趾骨联合处联线中点。 ¬
主治:冠心痛,止痛。 ¬
手法:指端或用圆珠笔芯按压5分钟。 ¬
29、穴名:元骏穴() ¬
取穴方法: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关节下。 ¬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
手法:一指禅推法点揉。 ¬
30、穴名:关元(任脉,小肠募穴) ¬
手法:按揉1-2分钟。 ¬
21、穴名:承浆(任脉,) ¬
取穴方法:唇沟之中央凹陷处。 ¬
主治:小儿厌食症。 ¬
手法:中力度按揉3-5分钟。 ¬
22、穴名:遗尿点(手针穴位) ¬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节横纹中点。 ¬
主治:小儿遗尿(肾虚) ¬
手法:轻按揉1-3分钟。 ¬
23、穴名: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
37、穴名:太阳穴(经外奇穴) ¬
取穴方法: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
主治:头痛。 ¬
手法: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已回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便可减轻。 ¬
38、穴名: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
主治:偏头痛。 ¬
手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
10、穴名:定喘(华佗夹脊) ¬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
主治:哮喘。 ¬
手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
11、穴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 ¬
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 ¬
主治:腹泻。 ¬
手法:直按稍斜上顶。 ¬
主治:眼皮浮肿。 ¬
手法:拇指强力度按压。 ¬
17、穴名:肩痛穴(足阳明胃经上,) ¬
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约三寸左右,胫骨边缘。 ¬
主治:肩周炎。 ¬
手法:强力度按压1-2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
18、穴名:扭伤穴(经外奇穴) ¬
取穴方法: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与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联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
3、穴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 ¬
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
主治:心动过缓。 ¬
手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
4、穴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 ¬
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
主治:失眠症。 ¬
手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
5、穴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 ¬
46、穴 名: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
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
主 治:肾绞痛。 ¬
手 法:肾绞痛发作时苦不堪言,此时可用大拇指揉按三阴交(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反复授摩3一5分钟,肾绞痛即回缓解。 ¬
47、穴 名:至阳(督脉) ¬
取穴方法: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一分处。 ¬
主治:呃逆。 ¬
手法:呃逆时,患者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人,至有酸痛感为度,持续半分钟到1分钟,呃逆可止。 ¬
42、穴名: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
取穴方法: ¬
主治:止呕吐. ¬
手法: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止呕。内关穴在掌面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压至有酸胀感即说明已中穴位,约1分钟即止呕吐。 ¬
取穴方法:脐下四横指,中线。 ¬
主治:失眠。 ¬
手法:半卧后揉100-200下,45℃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 ¬
31、穴名:四白(足阳明胃经)取穴方法: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
主治:便秘。 ¬
手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时按双侧四白加长强穴(长强尾骨端凹陷处)。 ¬
3. 神志病及脑病 ¬
大椎穴在临床可用于治疗神志病及脑源性疾病,如癫狂-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脑炎后遗症等。临床治疗癫痫时常配百会-间使-申脉(白天发病取)-照海(夜间发病取)-丰隆及足三里(痰多口吐白沫时取),发作时用泻法,平时用平补平泻法。治疗癫狂时可配百会-内关,风池-人中-丰隆等。治疗大脑发育不全可配四神聪-后溪-悬钟等。 ¬
1. 热病 ¬
大椎有通阳解表,退热驱邪的作用,为全身退热之要穴。常配以风池-外关-合谷,用泻法,不留针,或在大椎穴以三棱针散刺出血,然后拔火罐,使邪热从血而出。 ¬
2. 头项强痛 ¬
大椎穴可通调诸阳经脉,又位于颈部,故可用于头项痛症,尤其是颈椎病-落枕-引起的头项强痛,疼痛,疗效颇佳。临床治疗时常合以-风池-天柱-后溪,方法是先针双侧后溪,捻转法,强刺激,令患者活动颈项部,至疼痛-强硬缓解后,再针大椎等上述诸穴,留针一小时。 ¬
43、穴名:天枢(足阳明胃经,大肠募穴) ¬
取穴方法: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
主治:便秘 ¬
手法:便秘者在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至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就有便感;然后屏气,增加腹内压, ¬
即可排便。 ¬
44、穴名:脚后跟 ¬
取穴方法: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 ¬
34、穴名:失眠穴(经外奇穴,足底) ¬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点。 ¬
主治:失眠、足跟痛。 ¬
手法:重度力点按。 ¬
35、穴名:闪腰穴(足太阳膀胱经上) ¬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连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附近有一压痛点。 ¬
主治:腰扭伤又称闪腰。 ¬
取穴方法:劳宫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
主治:高血压. ¬
手法: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激动、劳累,血压会急剧上升,对患者生命有极大威胁。此时按压劳宫穴 ¬
(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
41、穴名:少商(手太阴肺经,井穴) ¬
取穴方法: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
主治:落枕。 ¬
手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
39、穴名:人中(任脉) ¬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
主治:休克。 ¬
手法: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遇到中风、中暑、中毒、过敏的病人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陷压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
40、穴名:劳宫(手厥阴心包经,荥穴) ¬
32、穴名:安眠穴(经外奇穴) ¬
取穴方法: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与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边线中点。 ¬
主治:失眠、偏头痛。 ¬
手法:中度点按。 ¬
33、穴名:牵正穴(经外奇穴) ¬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 ¬
手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溃疡加小肠反射区)。 ¬
主治:头痛。 ¬
手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
8、穴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
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
主治:头顶痛。 ¬
手法:直按斜向上顶。 ¬
9、穴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 ¬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
主治:急性腰扭伤。 ¬
手法:强力度,同时按压两臂的扭伤穴。 ¬
19、穴名:坐骨穴(新穴) ¬
取穴方法:大转子与尾骨尖联线中点下一寸处。 ¬
主治:坐骨神经痛。 ¬
手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顶。 ¬
20、穴名:足跟点(手针穴位) ¬
取穴方法:大陵穴与劳宫穴联线上找痛点。 ¬
主治:足跟痛。 ¬
独穴治百病¬
1、穴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
主治:发烧。 ¬
手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
2、穴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 ¬
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
主治:心动过速。 ¬
手法:揉按1-2分钟。(60-70/分) ¬
主治:鼻窦炎。 ¬
手法:按揉1-2分钟。 ¬
26、穴名:少泽(手太阳小肠经,井穴) ¬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侧,距指甲0.1寸。 ¬
主治:急性结膜炎。 ¬
手法:拇指重掐法。 ¬
27、穴名:大抒(足太阳膀胱经) ¬
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
主治:麦粒肿。 ¬
手法:直按斜向颈椎用力顶按。 ¬
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
主治:多汗症。 ¬
手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
6、穴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 ¬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
主治:足心热。 ¬
手法:揉按36次。 ¬
7、穴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 ¬
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中,约与肩平齐,属于督脉穴。大椎穴在临床上应用相当广泛,如果应用得当,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临床治疗热病-头项强痛-神志病及脑病-咳嗽-哮喘等病时,可以大椎穴为主,再根据其他症状加以辨证配穴。针刺手法一般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针刺方向一般乡下斜刺0.2--2.5厘米,。现介绍大椎穴在以下病症治疗中的运用。 ¬
取穴方法: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 治:缓解心绞痛. ¬
手 法:心绞痛发作常伴有胸部压迫、窒息感。此时可按压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坐位低头垂臂,两侧肩胛角下缘直线交于脊柱五中点即是此穴),授压3一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 ¬
大椎穴妙用¬
取穴方法:颈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五分凹陷处,哑门旁开1.5寸。 ¬
主治:喉头肿痛。 ¬
手法:轻揉按2-4分钟。 ¬
24、穴名: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原穴) ¬
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缝间上一寸五分处。 ¬
主治:鼻出血。 ¬
手法:垂直用力点按。 ¬
25、穴名:上迎香(经外奇穴) ¬
取穴方法:在眼内眦下五分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