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代文学中女性对爱的表现分析其在当代的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女性形象的当代价值
摘要:在众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女性形象的描写。

无论是从春秋时代的《诗经》还是到明清的小说,都有广泛的涉及。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以及什么样的女性形象是文人最爱写的,也最值得研究的,探索出其对当代女性自身形象的影响。

以及它在当代社会和文学中的价值。

关键词:古代女性形象当代价值
从古至今,女性的研究和创作都是文人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女性才值得文人琢磨和探讨呢?在我看来,文人笔下的女性形象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元素,而是由多中元素组合而成。

虽然文人笔下的女性有可能并不具备这些元素的全部,但是她们发展的方向却是差不多的。

她们有的温婉美丽,有的贤惠动人,有的热烈奔放。

但无论是哪个形象她们对于爱情,理想的执着追求都值得我们当代女性学习。

到底什么样的女性才是古代文人所青睐和深究的呢?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两个方面,第一就外在。

也就是美丽的外表。

第二就是内在。

指的是女子的品德和修养。

无论是外表还是内也都深刻的影响这我们当代女性形象在文学中的提升以及人们尤其是男性对其的评价和追求。

1美丽的外貌。

从古至今女性的外貌都是文人创作的源泉。

尤其是对于那些美丽迷人的女性的描写,都有细腻的刻画。

“茂矣美矣,诸好备矣。

蛊矣丽矣,难测究矣,上古既无,世所未见。

环姿玮态,不可胜赞。

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五色并驰,不可殚形;详而视之,夺人目精。

”宋玉在《神女赋》中借楚襄王之口盛赞高唐神女的美貌,说神女丰满靓丽,完美无瑕。

她瑰丽奇伟,姿态万千。

刚见她时,但觉光彩耀目,如旭日初升,光照屋梁;当她稍走近些,则皎洁映人,如明月泻地,晶莹闪光。

她绚烂似鲜花,温润如美玉,光彩四溢,动人心魄。

其实早在宋玉的《神女赋》之前他的老师屈原就有《山鬼》一诗。

《山鬼》也就是楚地巫山之神女(1)。

他在诗中这样描写到:“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山鬼”美丽窈窕,含情顾盼,乘赤豹香车行走在山间幽径。

无论是从宋玉的《神女赋》还是其老师屈原的《山鬼》都足以看出古代文学中对于美丽女性的形象描写,那就是端庄典雅,超凡脱俗,又美丽多情,风情万种。

孔子在其编写的《诗经》中也有许多这样赞美美丽优秀女子的诗句。

诗句这样描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名叫的对对斑鸠,相恋在河上的小洲;美丽善良的好姑娘啊,是那英俊少年的追求目标。

这句是《诗经》中的第一篇也是最为出名的一篇,名为《关雎》的诗句。

其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男子所钦慕的女性形象是“窈窕的淑女”。

那么什么是“窈窕的淑女”呢?在后世的许多对于《诗经》的解读中对此都有不同的解释。

陈子展先生把“窈窕淑女”译为幽闲深居的好女子(2)。

郭竹平先生把她译为文静秀美的好姑娘(3)。

那么“窈窕淑女”应该理解成幽闲深居的好女子还是文静秀美的好姑娘?在许多的诗经注解比较中,大多数的评论家都觉得陈子展先生的翻译更为的客观准确。

他的译文上下对照,正确畅达。

但是我们当代人对与诗经中“窈窕淑女”的解释更多是采用文静秀美的女子,因为这样的解释更为通俗,易懂。

文静秀美的女子是男人所追求的,也就是说美丽的外表是男人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

总之我们不的不说对于女子迷人美丽外表的描写是古代文人所热衷的。

而且这种刻画和描写的词句也都不近相似,从古至今并没有改变多少。

对于其中的原因,我并没有探究,但是在我看到的一篇《性欲望召唤下的古代美女形象》(4)的论文中谈到过。

说女性美丽外表的描写是为了满足男性
欲望的需求。

美丽女性形象的描写一般都是如花似玉、清水芙蓉、珠圆玉润、沉鱼落雁、国色天香、弱柳扶风,尤其是对女性描写的物质化,更说明了男性任意的采之、折之、品之、玩之。

由于古代女性在社会地位上的低下,导致了众多文人对于女性形象的描写,他们在描写中会让想象来源于现实,但要高过于现实。

因为现实满足不了男性对女性完美形象的要求。

在这篇论文中谈到许多的原因,以至于许多美女形象实际上沦为满足男性性心理的艺术工具(5)。

在我们当代的研究中古代文学中美女形象的描写从女性地位中看出其可能是为满足男性欲望。

但并不是全部。

当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描写。

在我看来古代文学中美女形象的描写脱离开其政治社会因素,单单从文学领域来说,这种描写对当代文学依然有着很深的影响。

在我们描写女性美丽外表时总是会想到上面的词语,表达出我们对于女性的赞美。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在当代看来这样的女性形象的描写可能更多的是对女性的一种高度赞赏,是对文学艺术的提升。

总之我们不能否认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美丽外表都是女性的一种标志,是社会对女性的一种最直接的评价。

2 高尚的品德
其次,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女性内在的描写也是频繁的出现在古代文学中。

尤其是那些高尚的女性形象。

古代文学最常见的两类话题,孝女和贞女。

孝女是说有孝行的女子。

那怎样的行为才能算是孝行?《后汉书。

列女传。

小女曹娥》:“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

父盱。

溺死,不得尸骸。

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

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

”名为曹娥的年轻女子,父亲不幸溺死,她昼夜的在江边哭泣,七日后,投江而死。

《明史。

列女传一。

姚孝女》:“后招远有孝女,不如不知其姓。

父採石南山,为莽所吞。

女哭之,愿见父尸同死。

”说,后招有孝女,不知道她的姓名,父亲在南山採石,被蟒蛇吞食。

女子哭泣,只愿看见父亲的尸体并且一同死去。

这是后世有关孝女记载的比较出名的两则。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6)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7)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从孔子及其弟子谈论孝的话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而曹娥和姚姓女子的行为正反映了这样的需要,她们的行为说明了她们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任苗根的〈《孝女曹娥碑》碑阴八字另有新解〉(8)中写到蔡邕评价曹娥是:“美好的碑辞,嫩弱的女子,她外表上表现很恭顺,合乎伦理道德,她内心里却很坚强,宁愿粉身碎骨为父牺牲。

”赞美了孝女曹娥这样一个嫩弱的女子,不但能孝顺明理,而且又非常坚强地为父牺牲。

这样的女子怎么能不让文人为之推崇和赞美,怎么能让它不让后世的人知晓。

那我们在来看看贞女吧。

在古代文人创作贞女形象中最为出名和出众的应该是南戏中永嘉人所作《赵贞女》。

写蔡伯喈上京应举,贪恋富贵功名,长期不归,赵五娘独立支持门户,在蔡家父母死后到京师寻访伯喈,伯喈不认,最后以马踩赵五娘,雷轰蔡伯喈结束。

文中赵贞女也就是赵五娘,是典型的贞女形象,丈夫背弃她,她不但没有改嫁或者另寻,还独立的支持家门,甚至外寻丈夫,丈夫那样对待她,她至死都没有想过另嫁。

《史记》中说:“贞女不更二夫。

”说的也就是她这样的女子吧。

有节操的,从一而终的女子。

其实在当代的社会中,人们依然对这样的女子有高度的赞扬。

虽然随着女子社会地位的提高,可能像曹娥女这样的孝女为父亲旬死的行为已经没有了。

像赵贞女这样到死都从一而终的行为也几乎消失了。

但是她们的思想确任然深深的触动我们。

也许正是女子社会地位的不
断提高,导致在古代女子中的很多行为,在当代看来会觉得她们可能不值得这样做。

不过她们行为背后令人深思的道理确正是当代社会慢慢流失的东西,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些东西。

文人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创作,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正在一步步向新的方向发展着。

古代文人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无论是从外表还是内在,都是我们当代人对古代女性社会生活和社会地位的最直接的书面记录。

他们对于女性形象好坏的描写,为当代文学创作尤其是关于女性形象的文学创作给与了一定的基础,虽然古代的女性形象可能和当代的女性形象有了很大的区别,社会地位也有了很大的差距。

和女性有关的话题任是文人关心的。

随着男性对女性地位的承认和女性的改观。

当代女性的文学中更多的是女性的内涵和思想,而外表似乎已经沦为了附属。

古代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细腻描绘,当代文学中任然在用,仿佛文人们早已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字艺术,并非是政治的附属品。

我们在乎的是文学本身还是文学背后的那些,我们不的而知,我们只知道古代文学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不紧值得历史学家关注,更值得我们探讨。

这些作品在当代有很大的价值,我们应该把它保存和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2)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3)郭竹平《诗经》社会科学出版社
(4)朱丽丽《男性欲望召唤下的古代美女形象》
(5)周晓琳,刘玉平.《中国古代文学——女性形象新论》[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80页
(6)孔子及其弟子《论语。

为政》
(7)孔子及其弟子《论语。

为政》
(8)任苗根〈《孝女曹娥碑》碑阴八字另有新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