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尔雅》:逮、及、暨、与也。 《方言》:佥、胥,皆也。自山 而东,五国之郊曰佥,东齐曰胥。 《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皆: 俱词也。宁,愿词也。 乎:语之余也。矣,语已词也。
西汉初,《毛诗诂训传》,七 处提出“辞”的语法概念。指 句首、句尾没有实在意义的语 气词或词头词尾,这是汉语词 法虚、实两大分野的源头。
C、元代,出现虚词的专著。 卢以纬《语助》,开先河。 (清)袁仁林《虚字说》一卷。
(清)刘淇《助字辨略》五卷, 是对虚词分类的第一人。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收 虚词160个,按传统三十六字母 排列,因声求义。
B、动词、形容词的研究 前人认识到动词有主动和被动、
自动和他动之别。 (1)《公羊》:“春秋伐者为客, 伐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为 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 读伐,短言之。”
1、关于词类的研究 A、虚词方面:
(a.虚词解释;b.分类;c.汇集专著) B、动词,形容词; C、 实词活用;
2、关于句子结构与句式的研究
a.古人对虚词作用的重视。 《墨子》:“自前曰且,自后曰己:方然 亦且。” 墨子揭示“且”的语法意义有二:
其一,表示事情将要发生; 其二,表示事情尚未发生。 “己”的语法作用表示事情已经发生。 《谷梁传》:“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 遂,继事之辞也。”说明“遂”用在两句 之间,表两事相续。
孔颖达把汉语词类分为虚、实两类, 他在《五经正义》中,以词义为标准, 又把词分成“义类”和“非义类”两 类。 《关睢疏》中说: “然字之所用,或全取以制义,关关 睢鸠之类也;或假辞以为助者,乎而 只且之类也。”
(宋)周火軍提出虚实之名,他在 《清波杂志》中说: “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 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
西汉初,《诗毛传》对形容写貌 词有一些带规律性的认识。
其一是用词尾“然”。 《诗·邶风·风雨》:“风雨凄凄, 鸡鸣喈喈。”传:“风且雨凄凄然, 鸡犹守时而鸣喈喈然。” 其二是用“××貌”。 《墉风·干旄》:“孑孑干旄。 “传:孑孑,干旄之貌。”
其三是用“××声”。 《齐风·载驱》:“载驱薄薄。” 传:“薄薄,疾驱声也。” 其四是用重言。 《大雅·云汉》:“旱既太甚, 蕴隆虫虫。”传:“蕴蕴而暑, 隆隆而雷。”
例2:《成元年》:“秋,王师败绩于贸 戎”。
《公羊传》“孰败之,盖晋败之。…… 然则曷为不言晋败之?王者无敌,莫敢 当也。”
说明被动句指不如意、不愉快的事,
为隐讳晋军打败王师,用被动式代替主 动式。
西汉初:
诗《毛传》提出“辞”的概念:即语助. 《文王》“思皇多士”。传:思,辞也。 《汉广》“不可求思。”传“思,辞也” 《苤苢》“薄言采之。”传“薄,辞也。”
第三章 古代汉语语法
3—1古汉语语法及其研究
一、《马氏文通》以前的《古汉 语研究》
语法研究历史悠久。《公羊传》《谷梁传》 已经涉及。例1:
《僖元年》“邢迁于陈仪。” (主·谓·补)
《庄十年》“宋人迁宿”。 (主·谓·宾) 《公羊传》“迁者何?其意也。迁之者何? 非其意也。”
按:a.例的“迁”是不及物动词,邢侯 自愿迁到陈仪。b.例“迁”及物的词,是 宋国强迫宿国迁移。
南北朝以后,对虚词的解释进入 到分类总括阶段。 《文心雕龙·章句》说:
“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 之而于以者,乃 句之旧体;乎 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
柳宗元把语气词叫“助字”:按 用途分为“疑辞”、决辞二类。 他在《复杜温夫书》中说:
“所谓乎、欤、耶、哉、夫 者,疑辞也。矣、耳、焉、 也者,决辞也。”
孔疏承毛传声貌词之说又有发展。 《魏风·葛屦》:“纠纠葛屦。”疏 “纠纠为葛屦之状,当为稀疏之 貌。” 《齐风·载驱》疏:“其车之声薄薄 然”,“薄薄,车声状。” 《卫风·硕人》:“硕人其颀。”疏: “以类宜重言,故笺云欣欣然也。”
C、实词活用的认识。例如: (1)《大戴记》“五月,乃瓜。瓜 也者,始食瓜也。”【名词动用】 (2)《国语》“子尚良食,吾归 子。”韦昭注:“使子归也。” (3)《左传》:“夫子将有异志, 不君君矣。”孔疏:“刘炫云: ‘乃是不复以君为君矣。’”
(4)《易·丰》:“丰,大也。” 王注:“音阐大之大也。”
疏:“凡物之大,其音有二:一 者自然之大,一者由人阐宏使大。 丰之为义,既阐弘微细,则丰之称 大,乃阐大之大,非自然之大,故 音之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关于句子结构与句式的研究。例 如: (1)《春秋·隐元年》“元年,春, 王正月。”《公羊传》:“曷为先 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2)《周南·关雎》:“琴瑟友 之。”《传》:“宜以琴瑟友乐 之。” (3)《周颂·天作》:“天作高 山。”《传》:“天生万物于高 山。”
韦昭注《国语》,探讨了被动式 的外部结构。 (2)《楚语》“使子南戮于诸 侯。”注:“言为诸侯所戮。”
唐代,试图在理论上加以说明。 (3)《邶风·柏舟》:“ 觏闵既多, 受侮不少。”
孔颖达疏:“小人见困病于我既 多,又我受小人侵侮不少。言觏, 自彼加己之辞;言受,从己受彼之 称耳。”
(4)《周颂·赉》:“源自文库徂维求
——此语法乃古代书面语习惯用法。
(宋)洪迈提出“句法”术语。 《容斋随笔》:“作文旨意句法
固有规仿前人,而音节锵亮不嫌于 同者。”——指作文的“句法”。 (元)卢以纬《语助》。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运 用分析比较,排比归纳的方法,揭 示出大量古汉语句法结构规律。
《马氏文通》问世以前,古汉语语法的 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山有扶苏》“乃见狂且”传:“且,辞
也”。 《载驰》“载驰载驱”。传“载,辞也”。 《大叔于田》:“叔善射忌。”传:“忌, 辞也”。
唐代:孔颖达提出“语法”概念 《左传》:“棠君尚谓其弟员曰:
‘尔适吴,我将归死,……尔其勉之,相 从为愈。”
服虔注:“相从愈于共死。”孔颖达 疏云:“服意‘相从’,使员从其言也。 语法,两人交互乃 称‘相’。独使员从 己语,不得谓‘相从也’。”
定”。郑笺:“今我往以此求定”。 孔疏:“往者,自己及物之辞。”
【自动】 (5)《小雅·甫田》:“我取其 陈”。
疏:“且取者,自此及彼之辞 耳。”孔氏分析得相当精到。【他 动】
(元)刘鉴《切韵指南·经史 动静字音》中正式提出“动字”、 “静字”。
马建忠从静字中再分出“名 字”,从而使实语的语法分类日 趋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