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7db042b4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2c.png)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引言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文献综述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总结和评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当前领域的研究现状,发现研究的空白和挑战,进而指导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本文将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1. 国内文献综述研究现状国内文献综述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
国内研究者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综述方法论:研究者倾向于使用系统性综述方法,对特定的研究领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总结和分析。
其他常用的方法包括文献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等。
•研究对象:国内研究者主要关注国内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较少关注国际文献,这导致了一定的研究局限性。
•研究领域:国内研究者关注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
其中,生物医学、能源环境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文献综述研究较为活跃。
•研究质量:国内研究者在综述的质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研究方法不够严谨、文献收集不全面、文献分析不够深入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2. 国外文献综述研究现状与国内相比,国外的文献综述研究更加成熟和广泛。
国外研究者在文献综述方面的主要特点包括:•综述方法学的创新:国外研究者积极探索新的文献综述方法,如基于Bayesian的综述方法、社会网络分析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综述研究的效果和质量。
•国际化视野:国外研究者更关注包括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献在内的全球研究动态,从而使文献综述更全面和有价值。
•跨学科研究:国外研究者在文献综述的研究中更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和研究,以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学科交叉和创新。
•高质量研究成果:国外研究者在文献综述的质量方面相对较高,研究方法严谨、内容详尽,对已有研究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和评价。
3. 发展趋势和挑战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都面临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和挑战:•跨学科研究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因此文献综述的研究也需要适应这一趋势,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信息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
![信息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281162d58f5f61fb6366653.png)
信息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信息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一.信息资源管理的定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属于微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指企业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运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与企业相关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进行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企业信息资源是企业在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信息生产者等)的集合。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搜集、获取和处理企业内外信息,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信息资源的质量、可用性和价值,并使企业各部分能够共享这些信息资源。
由于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其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发挥信息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增值功能,为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工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提高社会效益。
一般而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信息资源的管理;(2)对人的管理;(3)对相关信息工作的管理。
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地位和作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整个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在全球经济信息化和我国已加入WTO的今天,加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和手段美国著名学者奥汀格曾给出了著名的资源三角形。
这说明,当今社会信息资源已成为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它同物质、能源一起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支柱。
加强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使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掌握信息,开发、利用信息,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这一方面为企业作出迅速灵敏的决策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抢先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及时有效地制定竞争措施,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加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更显重要。
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生存和竞争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企业信息化和信息管理也要和国际接轨。
国内外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综述
![国内外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17ee69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f7.png)
国内外信息共享空间研究 综述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国内外信息共享空间概述 • 国内外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现状 • 信息共享空间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 旨在促进信息交流、知识共享和创新。
2
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共享空 间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现状
01
起步较晚
02
理论研究逐步深入
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相对国外起 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信息共享空间的 理论研究逐渐深入,涉及概念、特征 、模式等方面。
03
实践探索多样化
国内一些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等 积极开展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践探索, 不同类型的机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信 息共享空间。
01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建立在开放存取和共享使用原则上的物理 和虚拟环境,整合了人、资源、工具、设备和服务,以促进知识交流和信息共 享。
02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动态的、多功能的、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平 台,旨在促进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
03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学术交流与信息共享模式,通过优化资源 配置和服务模式,提高信息素养和知识创新能力。
03
国内外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现状
国外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现状
起步较早
信息共享空间在国外起源较早,发展相对成熟。
理论体系完善
国外学者对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设计、实施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实证研究丰富
大量学者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涉及不同类型的信息共享空间,如学术信息共享空间、公共信息共 享空间等。
多源信息融合综述
![多源信息融合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6fc9734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74.png)
多源信息融合综述多源信息融合是指将来自不同来源的多种类型的信息进行集成、分析和推理,从而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分析和判断能力。
这项技术是现代情报技术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也是决策支持、情报分析和资源管理等领域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多源信息融合在情报分析中的应用已经普及,而且在多个领域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环境监测、航空航天、医疗保健等。
多源信息融合的目标是为不同的应用目标提供更全面、更准确和更及时的信息,为决策者提供更高效、更全面的支持。
多源信息融合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信息采集:多源信息融合的前提是多种信息的采集。
信息采集过程是多源信息融合的重要环节,强调从各种渠道获取各种数据。
2.数据融合:在多源信息融合中,数据融合是将从不同来源收集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形成更完整和准确的数据集的过程。
融合可以包括数据清理、数据转换、数据集成和数据匹配等过程。
3.信息分析:信息分析是多源信息融合中重要的一环,需要根据信息分析目的,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
信息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快速评估多个方案或处理复杂的问题。
4.决策支持:多源信息融合对决策支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复杂问题的决策,多源信息融合能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和判断,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好的决策。
在多源信息融合中,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需要及时、准确的处理,往往需要依靠现代情报技术和工具。
现在各种IT技术都可以用于信息融合,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等。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入和扩展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进一步的研究,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将会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通过更高效、更完善的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档案资源建设研究综述
![我国档案资源建设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bffef24647d27284b735187.png)
摘要: 统计 1 9 9 5年至 2 0 1 3年我 国档案 资源建设研 究成果, 从档案 资源定义和档案 资源建设发展 历程 、 原则 、 构成、 问题和途径 等方面进行 了归纳、 总结和评价 。
Ab s t r a c t :T h e p a p e r c o u n t e d t h e r e s e a r c h a c h i e v e me n t s o f Ch i n a ' s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a r c h i v e r e s o u r c e s f r o m 1 9 9 5 t o 2 0 1 3 ,a n d ma d e i n d u c t i o n ,s u mma r i e s ,a n d e v a l u a t i o n s t o t h e d e i f n i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p r o c e s s ,p in r c i p l e ,c o mp o s i t i o n ,me t h o d s a n d o t h e r a s p e c t s o f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a r c h i v e s r e s o u r c e .
Va l u e Eng i ne e r i ng
・3 0 9・
我 c h Re v i e w o n C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Ar c h i v a l Re s o u r c e s
谢静 X I E J i n g
(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 2 1 4 1 5 3 ) ( J i a n g s u C o l l e g e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 Wu x i 2 1 4 1 5 3 , C h i n a )
研究报告研究综述模板
![研究报告研究综述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c704feef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11.png)
1综述本研究首先对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然后探讨了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并分析Moodle平台的架构,接着结合现有的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提出了适合于高校教育的探究性学习的模式,最后以大学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中的某些知识点为例进行了基于Moodle平台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来对前面提出的模式进行实践和验证。
期望日后为高校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提供借鉴。
本章分别说明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相关研究方法。
背景21世纪是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是知识迅速积累,不断更新的时代。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社会中每一个成员要积极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信息时代,被称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载体,它正迅速普及并渗透入经济、科教、信息交流等各个领域,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对于教育领域而言,Internet上的各类教育科研信息资源巨大而丰富,Internet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入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在知识和信息来源多样化的学习空间,学习将成为学习者一种内在的需要而非外在驱使,这种学习对个体而言,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观念或意识,是一种主动的、自主的建立在个人兴趣、爱好和需要基础上的探究性、研究性的学习行为方式。
Internet学习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对促进教育从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照顾了学习者个体差异,真正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促进了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Internet的优势,利用Internet技术和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实验改革,探索和研究Internet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以推动现代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发展,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随着我国教育经济飞速发展,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成为了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焦点。
近几年我国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综述
![近几年我国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e6a2f08de80d4d8d15a4f41.png)
础 ,新 ” 特 色 馆 藏 的 前 提 ,优 ” 特 色 馆 藏 的关 键 。 “ 是 “ 是 进行 了分 析 和 揭 示 , 对信 息 组 织 的 原 理 从 理论 基 础 和 方 法 基 础 两 个 方 金 业 阳发 表 《 字 图 书馆 特 色 化 研 究 》 指 出数 字 图书 馆 特 色 化 应 数 , 面 进 行 探讨 ; 重 论 述 了 信 息 组 织 的基 本 方 法 : 息 的 序 化 组 织 方 法 至少 从 四个 方 面 人 手 : 据 库 建 设 特 色化 . 着 信 数 网上 资 源 整 合 特 色 化 , 务 服 和信 息 的优 化 组 织方 法 。 特 色 化 , 他 特 色 化( 要包 括 页 面 特 色 化 和 布局 特 色 化) 其 主 。 黄 如 花 从 信 息组 织 模 式 角 度 出 发 , 为理 想 的 网络 信 息 组 织 模 式 认 应 该 以用 户 为 中心 , 循 实 用 性 和 易 用 性 原 则 , 合 运 用 自然 语 言 和 5 信 息 资 源 建设 的法 律 问题 遵 综
馆 发 展 的 必 然选 择 。 贾 宏 谈 到 网络 环 境 下 信 息 资 源特 色化 建 设 可 以 从 专 业 特 色 、 方 地
2
网络 信 息 组 织 问题
随 着 网 络 技术 的发 展 , 络 成 为人 们 获 取 信 息 的 重 要 媒 介 。网 络 网
个人研究综述作文范文(3篇)
![个人研究综述作文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4031afd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61.png)
个人研究综述作文范文(3篇)个人研究综述作文范文第1篇在20xx年7月,我有幸参与到xx中心学校《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这个课题中来。
下面,我就自从参加这个课题以来所做的工作,做如下汇报:一、了解课题结构由于我是一名英语教师,前几年英语教师师资队伍特别小,教研氛围极其不浓,失去了许多参与课题的机会,能参加此次课题研究,我倍感荣幸,同时也感谢我校校长、主任给予我这个机会。
参与到课题中来,我首先审视的是题目《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其次对于武主任课题方案的制定及开题报告,实施的周期,作为课题组成员都要做深入的了解。
二、大胆实践课题我参与的这个课题特别符合当前教育形式,所以我坚信这个课题一定会成功结题。
xx中心学校地处xx市城郊,是一所村级完小,学校已经将信息技术引入了课堂,20xx年10月安装使用“班班通”以来,教师通过早期的培训,对信息技术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并且被广泛应用,一批教师已经具备自主开发课件和制作课件能力。
20xx年是课题实施阶段,这个课题可以说应用于各门学科,作为英语教师的我基于课题,首先立足英语教学,表现在三月份的国家晒课活动中,积极参与,并在xx中心优质课英语竞赛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在这些课中我积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光盘,课件,令我高兴的是信息化资源使我以后的课堂常态化,这对于我带班多的教师来说,减轻负担,轻松教学。
三、尽一份力量在课题中我所承担的任务:1、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的'应用,对于我们每位教师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相信每位教师都有感而发,在武主任的提醒下,我细心收集与整理,作为我们课题过程性资料。
2、三月份晒课活动特别符合这个课题要求,我把各个晒课老师的课件、媒体资源利用资料和教学设计收集和整理打包,打印出来作为资料。
3、为了课题能尽一份力量,只要参加教研室的讲课活动,无论是拍图片还是从xx 教育信息网上搜集资料,我都整理收集。
最后,通过这一年我参与课题研究,虽然在课题的理解上,还是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是不够,今后我将紧密团结在课题组成员的周围,积极努力大胆实践,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
研究综述的几个基本问题及范例
![研究综述的几个基本问题及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3675187a84868762caaed5fb.png)
研究综述的几个基本问题及范例●研究综述的几个基本问题研究综述,又叫文献综述.对综述的理解和表述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综述,就是根据需要,把收集到的反映某一时期、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某项课题、某项研究在某一时期内的研究发展状况、研究成果的材料进行系统全面的归纳、整理、分析、研究而写成的综合叙述。
它的特点是“述而不评”,即不加评论地综合介绍已取得的某一专业、学科、课题、专项研究的实际情况或研究成果,属于三次文献。
另一种认为:综述,是对大量文献经过阅读、思考后,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再把这些看法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就是综述。
它不仅仅是对文献的综合概括,而且在表述过程中加进了自己的评论、观点和见解.综述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能真实地反映某一学科、专业、课题项目研究的整体状况,参考利用价值高,特别有助于研究人员开拓视野,把握关键,做好选题,避免重复,节省时间,利用线索,深入研究。
一、综述的类型综述一般有以下几种:综合性综述。
是指根据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一问题、某个会议等文献材料情况作出综合性的叙述。
如某一学术会议的综述,就是根据某一学术会议的大会发言材料、上交的论文材料,以及讨论情况而写成的综合性报告。
专题性综述。
是指对某项课题或某项研究的研究状况或研究成果的系统阐述。
如撰写某项课题研究的综述,可在全面系统地介绍该课题的研究背景,主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过程的方式、方法,当前研究的进展情况,或已取得的成就,在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该项成果的各种意见和看法等如实叙述出来。
文摘性综述.是根据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一问题、某项研究在某段时间发表的文献信息内容,用少量文字摘录出来,然后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综合排列和叙述。
文摘性综述要求逐一标注所引用的文献。
二、综述的基本内容、结构与写法1、综述的基本内容一般来说,综述要包括以下内容:标题、综述的主要问题、原因、目的、使用对象、收集资料的范围、主题内容,文献材料的主要观点、成就、各种看法、发展趋势、基本结论、附录、作者等.2、综述的基本结构与写法(1)标题。
大学生创业资源整合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大学生创业资源整合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f1c8d50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ca.png)
大学生创业资源整合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创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选择的出路之一。
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促进就业,还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激发创新活力。
然而,大学生创业面临着众多挑战,其中资源整合是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创业资源整合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大学生创业资源整合的概念和意义大学生创业资源整合是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以实现创业目标的过程。
资源整合可以帮助大学生创业者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
同时,资源整合也是创业过程中的重要能力,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大学生创业资源整合的研究现状目前,关于大学生创业资源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整合理论研究:学者们从资源依赖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等角度,探讨资源整合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2.资源整合实践案例分析:通过对一些成功大学生创业案例的分析,总结资源整合的关键成功因素和策略。
3.资源整合平台建设:一些高校和创业孵化器建立了资源整合平台,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资源对接和整合服务。
4.资源整合能力培养:一些研究关注如何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大学生创业者的资源整合能力。
三、大学生创业资源整合的挑战和对策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大学生创业者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源获取困难、资源利用效率低等。
针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大学生创业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互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加强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资源整合,为其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3.加强教育培训:学校可以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资源整合能力的培养,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提升其资源整合能力。
四、大学生创业资源整合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大学生创业资源整合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数字化资源整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创业资源整合将更加数字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对接和整合。
近五年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献综述
![近五年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e9bc319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c7.png)
近五年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献综述近几年来,我国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开展越来越广泛,从技术角度出发,对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学习策略,评价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近五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旨在更好地阐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近五年来取得的成果。
首先,对近五年来我国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扮演着重要角色。
综述表明,在这方面的研究不仅丰富多样,而且涵盖范围广泛,涉及诸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技术。
其次,近五年来我国开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非常成功,联合教育实践的实施现已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主要方面,这一实践已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有学者发现,在我国的联合教育实践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
再次,实际操作中我国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如课程建模、信息技术支持的双向课程、游戏化课程等,这些课程结合了信息技术,使学生更加容易学习,而且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个性化操作,更好地教育学生。
最后,我们还发现,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我国的应用已经进一步的深入,主要是采取在线模式,使其在更大范围内应用于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近几年来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对今后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继续关注和研究。
未来,将有更多新技术加入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信息融合综述
![信息融合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bd5717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6f.png)
信息融合综述信息融合是指将来自多个来源、多个传感器或多个模态的信息进行集成、处理和分析的过程。
它通过整合多源数据、提取重要特征、融合不同角度的信息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从而提高数据的利用价值和决策的精确性。
信息融合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对其进行综述。
一、信息融合的定义与分类信息融合包括传感器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三个层次。
传感器级融合主要是对来自不同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进行校正、配准和对准处理,以消除传感器本身的误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特征级融合则是在传感器级融合的基础上,对从不同传感器获取的特征进行集成、选择和提取,以增加信息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决策级融合是在特征级融合的基础上,将多个特征进行组合、优化和加权,以得到更可靠、准确的决策结果。
二、信息融合的应用领域信息融合技术在军事、交通、环境监测、物联网、智能城市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军事领域,信息融合技术可用于目标探测、识别与跟踪、情报分析等方面,提高军事作战效能。
在交通领域,信息融合技术可以用于交通拥堵监测、智能导航、交通流预测等方面,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
在环境监测领域,信息融合技术可以用于气象预报、水质监测、地质灾害预警等方面,增强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在物联网和智能城市领域,信息融合技术可以用于物联网设备数据的整合、智能家居的控制和优化、城市资源的调度等方面,提高物联网和智能城市的整体性能。
三、信息融合的方法和技术信息融合的方法和技术包括统计方法、人工智能方法和模型驱动方法等。
统计方法主要包括最大似然估计、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等,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建模和估计,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人工智能方法主要包括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逻辑等,通过对数据进行学习和推理,提高数据的分类、识别和决策能力。
模型驱动方法主要利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建模和仿真,以分析和预测系统的行为和性能。
四、信息融合的挑战与未来发展信息融合技术面临着数据质量、信息处理效率、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挑战。
信息技术发展状况综述毕业论文文献选读
![信息技术发展状况综述毕业论文文献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d1a5f66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a.png)
信息技术发展状况综述毕业论文文献选读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信息技术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本文将对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进行综述,并选取相关文献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
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标志着信息技术的起步阶段。
随后,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开始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是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诸多方面。
在电子商务领域,信息技术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了便利的交易平台,推动了传统商业模式向线上转型。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能够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广泛应用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大数据技术则可以帮助企业和政府更好地分析和利用海量数据,为决策提供支持。
云计算技术使得计算资源能够被动态调配和共享,提高了计算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物联网技术则将各种物理设备和传感器连接到互联网,实现设备之间的智能互联。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智能化、个性化、平台化和生态化。
智能化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发展方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推动信息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个性化是指信息技术将更加关注个体用户的需求和习惯,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
平台化是指信息技术将更多地向平台化发展,各种应用和服务将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整合和交互。
生态化是指信息技术将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发展,各种参与者将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
四、相关文献选读1.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该文研究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指出信息技术将向智能化、个性化、平台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为读者提供了对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怎么写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怎么写](https://img.taocdn.com/s3/m/b8ef80d2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5.png)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在当今信息量爆炸的时代,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为了更好
地了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通过对相关领域的专家、机构和用户的访谈和调查,我们收集了大量信息,整理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1. 信息资源共建的现状
当前,信息资源共建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企业、学术机构等各种组织纷纷
参与其中。
在各种领域,信息资源的共建已经成为一种常见行为。
不同组织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建设、共享信息资源,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2. 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
信息资源共享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越来越多的组织愿意分享他们的信息资源,以获取更多的价值。
信息资源共享促进了不同组织之间的合作和互惠,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3.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挑战
尽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包括隐私保护、信息安全、数据标准化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解决。
4. 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将会继续蓬勃发展。
我们相信,在技术不断进步的情
况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将会越来越便捷、安全,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
综上所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调查研究报告表明了这一趋势的重要性和
发展潜力。
我们期待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加入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行列,共同推动信息资源的合作、共建和共享。
近五年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综述
![近五年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8a56c57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69.png)
近五年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智慧图书馆已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新热点。
近五年,国内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不仅涉及理论探讨,也涵盖了技术应用和实践创新。
本文旨在综述近五年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主要成果、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义、特点和发展背景进行阐述,然后分别从理论研究、技术应用和实践案例三个方面对近五年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进行综述,最后总结研究成果,分析存在问题,并展望智慧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重点梳理了近五年国内学者对智慧图书馆基础理论、服务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旨在揭示智慧图书馆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规律。
在技术应用方面,本文关注了智慧图书馆在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实践,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推动智慧图书馆的创新发展。
在实践案例方面,本文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智慧图书馆建设项目,通过对其建设过程、技术应用、服务效果等方面的分析,总结了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成功案例。
通过对近五年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全面展示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图书馆界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当前智慧图书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智慧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历程智慧图书馆的概念早在2003年就被提出,芬兰学者Aittola在其论文《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中首次提到智慧图书馆是一个能够随时随地提供图书资料的移动知识服务平台。
智慧图书馆的真正发展始于IBM对“智慧”理念的提出。
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主要在既定的空间内存储实体资料,用户服务仅限于馆内阅读和离馆借阅。
整合综述和范围
![整合综述和范围](https://img.taocdn.com/s3/m/e21e6bb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b.png)
整合综述和范围综述和范围的整合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式,它可以清晰地概括研究领域的现状和问题,并明确研究的范围和目标。
本文将以“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为例,来进行综述和范围的整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并限定范围在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内进行讨论。
第一部分:综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学习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和便捷,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开放式在线课程和教育资源库来获取各种学习资料和教学工具。
同时,互联网还提供了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的机会,使得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进行学习。
然而,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不仅仅是提供了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它还改变了教学和学习的方式。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在线教学和远程辅导,通过网络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部分:范围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讨论互联网对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影响。
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互联网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工具。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和在线课程来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多媒体教学资料和互动学习的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和课外拓展,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互联网还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和合作,促进教学和学习的交流和互动。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互联网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开展在线教育和远程学习,提供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学位课程。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网络学习和在线讨论,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和合作。
此外,互联网还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开放式在线课程和教育资源库,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我国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综述
![我国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bc84711a300a6c30c229fa8.png)
・
情Leabharlann 报杂志 J OURNAL OF I N r EL L I GE NCE
V0 1 . 3 2 No . 5 Ma y . 2 0 1 3
信 患资源 与信 息服 务 ・
我国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综述术
牛 力 ’ 李 月 韩 小汀。
发展 中存在的 阻碍 因素 ; 其次 , 对现有研究成果 中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模式、 技 术方 法及 模型进行 了梳 理 ;
然后 , 简要介绍 了目前我 国政务信息资源整合过程 中的 已有成 果并对其进行 了分析 ; 最后 , 在此基 础上 对我 国政务
信 息 资 源 整合 与共 享今 后 的发 展 方 向进 行 了展 望 。
a n d S h a r i n g i n Ch i n a
Ni u Li ・
Li Yu e Ha n Xi a o t i n g
( 1 .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M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f o r D a t a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K n o w l e d g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 R e n mi n U iv n e  ̄ i t y o f C h i n a 。 B e i j i n g 1 0 0 8 7 2 ;
2 . S c h o o l o f I n f o r ma i t o n R e s o u r c e Ma na g e me n t I R e n mi n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C h i n a - B e i j i n g 1 0 0 8 7 2 ;
《2024年多模态数据融合综述》范文
![《2024年多模态数据融合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221feaf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10.png)
《多模态数据融合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模态数据融合已经成为数据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多模态数据融合指的是将来自不同模态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与利用,以提高数据信息的表达与处理能力。
这种技术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准确性,同时也极大地拓宽了各种应用领域的范围,包括机器翻译、自动驾驶、医学诊断、智能家居等。
二、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概念多模态数据融合是指将来自不同类型的数据源(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进行整合与处理的过程。
这些数据源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信息维度,通过融合可以获得更全面、更丰富的信息。
多模态数据融合的目的是将不同模态的数据进行互补和协同,以获得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表达。
三、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方法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方法主要包括特征级融合、决策级融合和混合融合等。
1. 特征级融合:在特征提取阶段将不同模态的数据进行融合,提取出有用的特征并进行后续的分类或回归等任务。
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模态数据的互补性,提高数据的表达能力。
2. 决策级融合:在决策阶段将不同模型的输出进行融合,以获得更准确的决策结果。
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模型的优点,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3. 混合融合:结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的优点,先进行特征提取和初步的决策分析,然后再进行更高层次的融合。
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不同融合方法的优势,提高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效果。
四、多模态数据融合的应用多模态数据融合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医学诊断中,可以通过融合病人的病史、症状描述、医学图像和生理数据等信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自动驾驶中,可以通过融合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数据,实现更准确的车辆定位和障碍物检测;在智能家居中,可以通过融合用户的语音指令、行为习惯和家庭环境等信息,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
五、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挑战与展望虽然多模态数据融合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数据融合发展的综述
![数据融合发展的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203e0c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2c.png)
数据融合发展的综述数据融合发展的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资源的获取和应用变得更加便捷。
各行各业都开始将数据收集、分析、共享和应用带入自己的日常工作中。
数据的价值无需多说,如何将越来越大的数据处理好、用好,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一道重要的问题。
数据融合指的是在大量的异构数据源和流中提取、整合和分析信息来产生新的、更有价值的知识和洞见的过程。
数据融合技术能够通过整合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并执行分析,以便从信息中获取新的见解,从而支持某种决策或行为。
数据融合是一种综合性技术,应用广泛,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从企业角度看,数据融合技术可用于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与协作,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进决策。
从政府角度看,数据融合可用于跨部门的数据协同管理,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数据融合技术包括数据集成、数据处理与挖掘、数据清洗、数据分析以及可视化和可视分析等多个方面。
数据集成是数据融合的第一步。
它是将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转换成一个共同的数据存储,并保持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完整性。
数据处理与挖掘是在数据集成完成后对数据进行清洗、变换和抽取的过程。
此外,数据聚合、过滤、排序等操作也属于数据处理与挖掘的范畴。
数据处理与挖掘是整个数据融合过程的核心。
数据清洗是指对数据进行质量分析,剔除无效数据或明显错误的数据的过程。
数据清洗可以保证数据质量,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数据分析是指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出有用的信息的过程。
数据分析过程中需要使用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方法。
数据分析是数据融合的最终目的,目的是将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洞见和决策支持。
数据可视化和可视分析是指对数据进行展示和探索,以便更好地理解数据和发现数据之间的联系。
可视化技术可以将繁杂的数据转化为直观、易于理解的图形,从而使决策者更好地掌握数据的本质和规律。
目前,数据融合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因为这可以提高组织、企业、政府等组织的运作效率和决策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资源整合一般指利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实现跨平台、跨数据库的信息检索。
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是优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的知识创新能力。
信息资源整合能解决信息资源分散性与读者信息需求综合性的矛盾,解决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实现信息增殖服务。
同时信息资源整合还能有效解决资源共享的难题,解决系统管理的困难,解决用户培训的困难,提高用户检索效率。
为了解目前我国有关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文献的基本情况,笔者选择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CNKI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和Google的学术搜索引擎进行全文检索,检索词为“信息资源整合”、“信息整合”、“信息集成”、“跨库检索”、“数字资源整合”。
检索结果显示,各领域对信息整合问题的研究都比较关注,其中以图书情报和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关注度为最高。
国内对于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始于近几年,通过检索2000年至2006年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的有关1600多篇文献可以发现,这方面的研究呈逐年递增趋势,到2005年成了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2006年的研究热度继续保持。
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热度除了在文献量上得到体现,而且在研究的力度上也得到反映,如近年一些国家基金项目与博硕士学位论文等也涉及到了信息资源整合方面的内容。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方面,有武汉大学胡昌平主持正在开展的“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马文峰主持的“数字资源整合的理论与方法”项目,2005年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王兰成主持的“面向学科数字信息群的知识集成方法与技术研究”项目,北京师范大学李广建主持的“Web整合的机制及方法研究”课题等。
总的来讲,国内有关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资源整合理论方面的研究胡昌平从战略高度研究信息资源整合,他指出:整合受客观环境、技术条件、信息资源存在形式、服务体制和用户等方面因素制约;资源整合管理由我国的社会事业发展、环境、条件和用户所决定;图书情报资源组织与开发服务正朝面向用户的资源整合、集成服务方向发展。
胡昌平提出了图书情报资源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问题;探讨了信息服务集成机制的形成,资源整合和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战略原则与战略构建。
马文峰对数字资源整合的基本理论包括数字资源整合的内涵、理论基础、动因和方式等进行了探讨。
他在一篇文献中指出:数字资源整合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并提出将知识组织理论与方法运用于数字资源整合实践中;数字资源整合在数字图书馆建设领域的迅速发展不仅有其深刻的实践动因,也有其深厚的方法和技术支撑;哲学方法、系统论方法和知识组织方法是数字资源整合的重要方法基础;支持知识整合的主要技术包括知识表示、知识获取、知识推理和知识共享等。
马文峰还对数字资源整合方式进行研究,介绍了数据整合、信息整合和知识整合3种数字资源整合方式的概念,分析和比较其各自的特点。
他指出这3种整合形式存在于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中,而且是逐次递进又互有交叉重合、相互不可替代的,而知识整合作为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最高形态,将主导未来数字图书馆资源集成的发展。
黄晓斌则讨论了数字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与原则,认为科学性、目的性、开放性、适度性、经济性、相容性和互补性是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按微观、中观和宏观对整合方式进行划分,指出数字资源整合的发展方向。
李家清对信息资源整合层面进行研究,深入剖我国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综述*张燕萍(广东商学院图书馆广州510320)摘要从信息资源整合理论、用户需求、技术标准和协议、相关系统研究、案例研究等几个方面,对2000年以来我国信息资源整合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并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资源整合数字资源整合文献综述*该文是广东商学院校级课题“面向高校学科建设的信息资源整合服务研究”(编号:05YB87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燕萍(1965—),女,硕士学位,副研究馆员。
第2期(总124期)2008年2月情报探索47析了信息资源整合层面中的源整合与数据整合,认为源整合只是一种过渡形态,应该把资源整合推进到数据整合层面;讨论了基于OPAC系统、网络数据库和知识管理的3种信息资源整合方式;提出实施信息资源整合的4条措施,即建立基于OPAC的一站式检索、建立电子资源查询系统、建立引文链接(或学科指引库)、研发知识元链接。
李广建将国外的整合研究概括为面向信息资源组织的整合、面向异构数据源的数据整合以及面向应用的整合3个阶段;介绍了整合的类型及层次的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介绍了整合的GAV模式、LAV模式、GLAV模式和BAV模式、P2P模式;分析了整合系统的体系结构。
汪会玲分析了信息资源整合的动因,即载体演化、信息技术集成发展、组织机制变革和社会信息资源共享等,讨论了在各种促动因素下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
2信息资源整合需求方面的研究用户需求是信息整合的促动因素,整合目标的实现应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衡量,一些文献直接从用户角度分析了用户对信息整合服务的需求。
何丹青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指出现行信息服务的缺陷,指出用户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需求是集咨询功能、信息检索功能和文献提供功能于一体的信息集成化服务,这一服务模式是用户迫切需要得到的,同时也是图书馆服务追求的目标。
胡潜讨论了信息资源整合的用户动因,提出以用户为导向的整合构想。
认为从技术角度看,面向用户的集成化门户应建立一个开放的资源系统。
李阳辉认为,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表现为知识信息需求的全方位与综合化;知识信息需求的开放化与社会化;知识信息需求的电子化与网络化;知识信息需求的集成化与高效化。
并结合这几种需求提出整合模式:将传统馆藏文献与对应馆藏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将馆藏各种数字化资源之间进行整合;将馆藏数字化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胡昌平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对信息资源整合进行分析,认为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整合是发展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从信息资源整合的关注点入手,分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资源整合要求和基于用户体验的整合目标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资源整合模型,给出了具体的整合实施策略。
3信息资源整合技术、标准协议方面的研究信息整合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整合技术。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的切入点对信息整合领域的各种技术进行了研究,有的研究者比较系统地对整合技术的发展作了全局性总结;也有研究者研究整合技术的基础理论问题;还有的研究者具体提供某一领域的实用集成系统,不一而足。
董福壮通过对异构数据库的集成、基于中间件的信息系统、联邦信息系统这3种技术的论述,回顾了信息集成技术的发展,继而详细说明了信息集成的过程及全局查询处理和查询规划,并在对技术进行梳理和阐述后,指出了集成技术今后的研究重点。
孔敬、李广建则探讨了学科信息门户的特征和体系结构,认为门户构件、跨系统集成检索、元搜索引擎和智能代理等网络信息技术为构建学科信息门户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并介绍了Z39.50、OAIPMH等跨库检索互操作协议标准间的关系。
姜丽华等借鉴元搜索引擎的原理,设计了一个基于Multi-Agent的跨库检索系统。
利用界面Agent、协作Agent、汇总Agent和检索代理Agent来实现系统的智能部件,多个Agent之间的通信通过协作A-gent进行协作和交互,共同完成检索任务。
同时对跨库检索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讨论。
姜丽华等还指出:信息资源整合的标准关系到信息资源整合的成败及信息共享的问题,只有在信息资源加工、描述、互操作和服务等方面建立标准和规范,才能保证信息整合系统的实现。
胡昌平从国家层面研究了信息资源整合标准的重要性,指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对标准规范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的标准规范;缺乏对标准规范建设的系统化把握;缺乏对标准规范的开放描述和开放应用;缺少开放、联合、共享的标准规范建设与应用措施。
胡教授指出,只有按照整体环境的标准规范来组织资源,提供服务,才能保证资源与服务的可使用性、互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黄如花讨论了支持集成化的信息检索标准与协议,包括标准标记语言XML、元数据标准DC和RDF、互操作协议OAI、Z39.50、开放的统一资源定位器(OpenURL)等;介绍了数据库技术,如面向对象的技术、动态数据库访问技术、通用服务中间件技术,并指出了它们的优点和不足。
4信息资源整合系统方面的研究国内对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目前还不成熟,而不少介绍国外的文献则对国内整合系统的研发有一定的帮助。
范爱红等对ISIWebofKnowledge系统进行了分析,指出它是基于知识管理的学术信息资源整合体系,并将系统的体系结构描述为数据库结构;基于Web的ISILinks机制(用于建立起与多种学术信息源的链接);基于Web的跨数据库交叉检索功能;基于引文建立的必要科学指数数据库等。
范爱红等认为该系统能实现不同文献资源的整合与沟通,最大限度地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2008年2月情报探索第2期(总124期)48李富玲等对内容敏感的链接技术SFX进行了介绍,并指出这一学术信息资源整合工具在信息资源整合中的优势(即交给用户主动权),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分析了其用户市场及前景。
黄镝分析了异构数据库的特征,并描述异构数据库的连接和数据交换技术,探讨了电子资源跨库检索应具备的功能,介绍了国外一些有影响的跨库检索系统。
王亮也分析了国外Metalib等几个具有代表性检索系统的技术和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Webservice技术实现跨库检索的方案,由于此方案能支持多种数字资源的统一检索方案,因此该方案为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式。
李广建等对Cross-Search跨库集成检索系统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它的设计思想、系统结构及功能模块,认为该系统主要解决了对异构数据源的连接、统一格式转化及处理和并发检索等方面的问题,对多数据源的同步检索给出了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并研究其实现方式。
5信息资源整合案例方面的研究国内有关信息资源整合的案例分析文献目前还不多见,一般局限在某一方面的经验介绍上。
张薇介绍了苏州大学图书馆将Springer全文期刊和随书光盘资源通过856字段整合到了OPAC系统上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OPAC系统中整合数字资源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定义856字段、注明内容并链接到对应的网络地址来实现。
但同时也指出,能否实现还取决于资源提供商是否开放这条渠道。
杨华总结了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实践经验与技术实现路线,介绍了该馆主要对三类信息资源进行的整合实践:第一类是对馆藏与电子期刊的整合实践;第二类是对重点学科、电子资源及期刊导航的整合实践;第三类是对特色专题信息资源的整合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