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筛选体系的建立
高尿酸血症治疗药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高尿酸血症治疗药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陆海波;鲁传华【摘要】Hyperuricemia is a metabolic disease resulting from multiple factors,and xanthine oxidase (XO) is an important target for hyperuricemia therapy.Due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enzyme and application of CADD and HTS,there emerge a large number of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 which have good activity for lowering uric acid in recent 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reat hyperuricemia is prevalent in China.It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modificate natural product to find new compounds. In this article,we review the compounds which have excellent inhibitory activity of xanthine oxidase based on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高尿酸血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黄嘌呤氧化酶(XO)是药物治疗高尿酸血症的重要靶点。
随着黄嘌呤氧化酶晶体结构的解析、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高通量筛选等技术的运用,近年涌现了许多具有良好的 XO 抑制活性的化合物。
中药也是我国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一种主要方式,对天然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也是寻找新化合物的重要方法。
酶抑制剂的筛选初1
酶抑制剂的作用方式
1.直接抑制病原微生物或人体内生物合成 途径中的某种关键酶,减少某种产物的 生成。 2.通过抑制人体内生物合成途径中的某种 酶使人体有益的底物得以积累,从而达 到治疗的目的。 3.通过抑制与某种生物合成途径直接相关 且必需的另一个生化反应的酶来减少有 害物的生成。
酶抑制剂的作用方式
1逆转录酶抑制剂rti2蛋白酶抑制剂3整合酶抑制剂目前国际上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共17种尚未有治疗艾滋的特效药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逆转录酶抑制剂法及蛋白酶抑制剂的联合治疗是目前治疗中的基本治疗其他均为辅助治疗如免疫增强剂及中草药设计酶抑制剂筛选方法的基本原理在筛选酶抑制剂时要分离或精制得一定量的筛选酶再根据筛选酶与特定底物的特异性反应后所生成的反应物来设计反应程序从反应体系中底物的减少或消失和生成的产物的数量来判断待筛物的抑制活性强弱
设计酶抑制剂筛选方法 的基本原理
在筛选酶抑制剂时,首先要分离或精 制得一定量的筛选酶,然后再根据 筛选酶与特定底物的特异性反应后 所生成的反应物来设计反应程序,最 后从反应体系中底物的减少或消失 和生成的产物的数量来判断待筛物 的抑制活性强弱。
筛选模型的建立
筛选模型就是在筛选实验中所应用的实 验模型,由于抑制剂筛选要求实验方案 有标准化和定量化的特征,因而在传统 药理实验中常见的动物实验在抑制剂筛 选中较少应用,根据实验模型的不同, 药物筛选可以分为分子水平的筛选和细 胞水平的筛选。
1.比色检测法 比色检测法是最经典的酶检测方法,主要通过 测定反应底物或产物在紫外或可见光下的吸收 值,通过在特定波长下检测吸光值的变化.间 接地反应体系中酶的活性。比色检测法的关键 是在筛选反应体系中含有特定吸收波长、可用 于检测的化合物。对仪器要求简单,普通的酶 标仪就能够满足一般的高通量筛选的要求,也 是最为方便的检测方法之一,但是该方法的灵 敏度有时相对较低,有时为了达到信号在线性 范围内,需要较大的酶量和底物浓度。
槐米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08期农产品加工·检验检测作者简介 杨长远(1996—),男,贵州天柱人,从事制药工程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1-30槐米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杨长远(铜仁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摘要 为了探究槐米醇提物药效物质对体外黄嘌呤氧化酶(XOD )活性抑制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体外XOD 促动力学模型对槐米醇提物及其潜在活性成分芸香叶苷、槲皮素及白桦脂醇进行XOD 活性抑制评价,以分析其天然成分芸香叶苷热-酸性水解作用对XOD 活性抑制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槐米提取物A 在药剂浓度100~700 µg/mL ,对体外XOD 活性抑制具有良好作用,其最大抑制率可达36.68%,与对照药剂别嘌呤醇(90 µg/mL ,抑制率61%)相比,抑制率较弱。
槐米中主要化学成分芸香叶苷、槲皮素及白桦脂醇在一定药剂浓度范围内,芸香叶苷抑制率不明显,槲皮素表现出优异的XOD 抑制作用(抑制率61.64%,IC 50值为203.6 µmol/L ),白桦脂醇次之。
在酸性水解作用的条件下,芸香叶苷酸性水解混合物抑制XOD 活性作用较热水解作用混合物较高。
研究认为槐米醇提物对体外XOD 活性抑制的药效物质可能为槲皮素。
关键词 黄嘌呤氧化酶;槐米;芦丁;槲皮素;活性抑制中图分类号 TS201.2;R2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4)08-0085-06槐米为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蕾,采收于夏季,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和贵州等地。
芦丁为中药饮片槐米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槐米中芦丁成分含量较高,占比约20%~30%[1],是槐米的主要成分之一[2-3]。
此外,相关研究报道了槐米醇提取物中其他的潜在活性成分,如桦皮醇、槐二醇以及槐花米甲、乙、丙素,槲皮素和槐花皂苷Ⅰ、Ⅱ、Ⅲ等[4-8]。
槐米具有丰富的黄酮类成分,其药用价值较高,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5种中药材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
5种中药材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张雪;周英;管静;鄢守群;俸婷婷【摘要】为研究老鹳草、大血藤、吴茱萸、锁阳及木瓜5种中药材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以别嘌呤醇作为阳性对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体外直接测定5种中药材不同浓度的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5种中药材提取物(20 mg/mL)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率均大于50%,老鹳草的醇提物和水提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其IC50分别为3.141 mg/mL、2.407mg/mL.除老鹳草外,其余4种中药材的醇提物的IC50均小于水提物的IC50.表明5种中药材的醇提物和水提物对黄嘌呤氧化酶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老鹳草的提取物抑制作用最明显.%The aim of the project is to study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n xanthine oxidase by the extracts from fiv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Geranium wilfordii Maxim, Sargentodoxa cuneata (Oliv.) Rehd. et Wils, 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Cynomorium songaricum Rupr and Chaenomeles sinensis (Thouin) Koehne. We directly measure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n xanthine oxidase by the extra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from fiv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using UV spectrophotometry in vitro, with allopurinol as positive control. The inhi-bition rate on the xanthine oxidase by the extracts (20 mg/mL) from all fiv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s greater than 50%. The inhibition on xanthine oxidase by the ethanol extracts and water extracts of Geranium wilfordii is the most obvious and the IC50 are 3. 141 mg/mL and 2. 407 mg/mL, respectively. Apart from Ge-ranium wilfordii, the IC50 of the ethanol extracts of remaining four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s less than the IC50 of the water extracts. It is concludedthat all the ethanol extracts and water extracts of the fiv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have good inhibition on xanthine oxidase, with the inhibition by Geranium wilfordii extracts the most obvious.【期刊名称】《山地农业生物学报》【年(卷),期】2015(034)004【总页数】4页(P51-54)【关键词】中药材;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作者】张雪;周英;管静;鄢守群;俸婷婷【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药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创制工程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省药食同源植物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药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创制工程中心,贵州贵阳550025;贵州省药食同源植物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药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创制工程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省药食同源植物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药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药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创制工程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省药食同源植物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4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alse,XOD)是一种黄素蛋白酶,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肾脏。
离心超滤质谱法筛选中药复方二妙丸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离心超滤质谱法筛选中药复方二妙丸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徐晨;刘舒;刘志强;宋凤瑞【摘要】采用离心超滤质谱分析技术(UF-UPLC/Q-TOF/MS),结合体外酶活性实验方法,对中药复方二妙丸提取物中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进行了筛选.体外酶活性实验测得二妙丸水提液对黄嘌呤氧化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218依0.0034) mg/mL,表明二妙丸具有较强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进一步采用离心超滤质谱技术对二妙丸水提物中潜在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进行筛选,从中筛选并鉴定了9种具有潜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为开发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及阐明二妙丸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An ultrafiltration UPLC/Q-TOF/MS assay and in vitro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ion assay were com-bined to screen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formulae Ermiaowan. The result of in vitro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ion assay showed that Ermiaowan had a strong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y activity, the IC50 value was (0.218±0.0034) mg/mL. Nine compounds were screened and identified as potential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 in Ermiaowan using ultrafiltration UPLC/Q-TOF/MS. This work provides a certain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 and the mechanism clarification of Ermiaowan to treat gout and hyperuricemia.【期刊名称】《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6页(P1640-1645)【关键词】二妙丸;黄嘌呤氧化酶;离心超滤质谱【作者】徐晨;刘舒;刘志强;宋凤瑞【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国家质谱中心长春,吉林省中药化学与质谱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国家质谱中心长春,吉林省中药化学与质谱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国家质谱中心长春,吉林省中药化学与质谱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国家质谱中心长春,吉林省中药化学与质谱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6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EC 1.1.3.22)是一种黄素蛋白酶,存在于多种生物体中,可催化次黄嘌呤生成黄嘌呤,并进一步催化黄嘌呤氧化产生尿酸和超氧阴离子[1].尿酸浓度过高会导致高尿酸血症,随着尿酸在关节处的沉积结晶可引起痛风发作[2].超氧阴离子则与细胞损伤、炎症、癌变和衰老相关[3~6].因此,黄嘌呤氧化酶是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关键酶.二妙丸来源于《丹溪心法》一书,本方由黄柏、苍术两味中药1∶1组成,具有清热燥湿之功效,适用于膝关节红肿热痛、腿膝疼痛、湿疮和带下等病症.研究[7,8]发现,二妙丸具有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离心超滤质谱技术(UF-UPLC/Q-TOF/MS)主要是利用亲和原理,将待测小分子混合物与受体在接近生理条件的缓冲溶液体系中混合,得到受体-配体复合物和未结合的小分子,通过超滤薄膜将未结合的小分子滤除后,复合物经过处理将小分子配体释放出来,再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与受体结合的配体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别[9~11].此法不改变蛋白结构,最大程度地反应生理条件下蛋白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Q-TOF-MS和FTMS等高分辨质谱,能够对这些活性分子进行快速鉴别[12,13];该方法灵敏、快速,适用于从成分复杂的天然产物提取物和组合化学库中筛选药物,具有高通量的特点[14,15].本文利用UPLC/Q-TOF/MS对中药复方二妙丸提取物中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进行了筛选,鉴定出9种具有潜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1.1 试剂与仪器Waters Synapt G2型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配备Acquity UPLC系统)和Acquity-Xevo TQ型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美国Waters公司);Centrifuge 5810R型超速冷冻离心机(德国Eppendorf公司);超滤离心管(截留分子量100000,美国Millipore公司).黄嘌呤氧化酶(EC 1.1.3.22)和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购自美国Sigma公司;二妙丸购自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公司;甲醇、乙腈和甲酸均为色谱纯.1.2 实验过程1.2.1 样品处理称取2 g二妙丸粉末,加入10 mL超纯水,在30 ℃下超声提取40 min,重复2次,合并提取液并浓缩至10 mL,离心(4000 r/min,10 min),取上清液过0.22 μm滤膜,得到浓度为200 mg/mL的二妙丸水提液.1.2.2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率的测定黄嘌呤氧化酶抑制率的测定参考文献[16]方法并做适当修改.将终体积为200 μL的50 mmol/L的Tris-HCl缓冲溶液(pH=8.7)、10 mU/mL的黄嘌呤氧化酶、100 μmol/L黄嘌呤和二妙丸水提液混合,在35 ℃反应5 min,用4倍量的甲醇终止反应,加入终浓度为1 μmol/L的牛磺熊去氧胆酸钠作为内标,高速离心2 min,取上清液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分析.液相色谱条件: 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 μm);流动相A为甲醇,B为水;流速0.2 mL/min;柱温25 ℃;梯度洗脱: 0~1min,20%A(80%B)~60%A(40%B);1~2 min,60%A(40%B)~100%A(0%B).质谱条件: ESI离子源,负离子扫描模式,毛细管电压2.0 kV,脱溶剂气温度350 ℃,脱溶剂气流速600 L/h,锥孔气流速50 L/h,离子源温度120 ℃.抑制率(%)按下式计算:式中,I为二妙丸水提液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率;c1为含有二妙丸的反应体系中黄嘌呤的浓度;c2为未加二妙丸的反应体系中黄嘌呤的浓度;c3为未加黄嘌呤氧化酶的空白样品中黄嘌呤的浓度.1.2.3 离心超滤筛选方法分别吸取一定量二妙丸水提液和黄嘌呤氧化酶溶液加至pH=8.7的50 mmol/L Tris-HCl 缓冲溶液中,置于37 ℃水浴中孵育30 min 后,吸取100 mL转移至截留分子量为1×105的超滤管中,在1×104 r/min转速下超速离心5 min,再加入50 mmol/L Tris-HCl(pH=8.7)缓冲溶液离心3次,每次加100 μL,洗去未与蛋白结合成分.最后向滤膜中加入100 μL甲醇/水(体积比50∶50,pH=3.3),在1×104 r/min转速下离心8 min 释放结合配体,重复3次,收集洗脱液,冷冻干燥后加50 μL 甲醇/水(体积比50∶50)溶解,用于UPLC-Q-TOF/MS 分析.不加蛋白的空白实验采用相同方法处理.1.2.4 UPLC-Q-TOF/MS分析条件 Waters Synapt G2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 ESI 电喷雾离子源,毛细管电压3.5 kV(正离子),锥孔电压40 V,提取锥孔电压4.0 V,离子源温度120 ℃,脱溶剂气温度400 ℃,锥孔气流速50 L/h,脱溶剂气流速800 L/h,质谱采集范围: 100~1000,碰撞能量10~40 eV.校正曲线采用甲酸钠,分辨率模式.实时校正采用 2 ng/mL亮氨酸脑啡肽,15 s校正1次,每次0.5 s,流速5 mL/min. Acquity UPLC系统: 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 μm),流动相: A为乙腈,B为0.1%甲酸水,梯度洗脱: 0~4min,5%A(95%B)~10%A(90%B);4~8 min,10%A(90%B)~10%A(90%B);8~15 min,10%A(90%B)~30%A(70%B);15~16 min,30%A(70%B)~100%A(0%B).流速0.4 mL/min,进样室温度4 ℃,柱温30 ℃,进样量5 mL.2.1 二妙丸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的测定参照文献[16]方法测定二妙丸水提液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活性,结果如图1所示.可见,二妙丸水提液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即提取物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经过计算,二妙丸水提液对黄嘌呤氧化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0.218±0.0034) mg/mL,表明二妙丸具有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力,可以作为离心超滤质谱的筛选对象.2.2 二妙丸水提液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UF-UPLC/Q-TOF/MS筛选图2为二妙丸水提物的质谱总离子流图(TIC图),可见在16 min内二妙丸水提物中的化学成分被较好分离,共检测出36个化合物.图3为二妙丸水提液与黄嘌呤氧化酶(XO)作用(黑色实线)和不加XO的空白实验(红色虚线)的UPLC-MS TIC图谱,可见,共有9种化合物与XO结合.参考文献[17,18]方法计算这9种化合物与XO的结合强度,计算公式如下:式中,A为二妙丸水提物的色谱峰的峰面积;A1为实验组(加入XO)二妙丸的色谱峰的峰面积;A2为对照组(不加XO)二妙丸的色谱峰的峰面积.由表1结果可见,化合物5,8和9与XO的结合强度较大,均大于10%.2.3 二妙丸水提液中与XO相互作用的成分的质谱鉴定为了确定9种化合物与XO结合的化合物的结构,对其进行了UPLC-MSn分析.各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和质谱数据列于表1,可见,化合物分子量的测定值与理论值偏差均小于3×10-6.将串联质谱数据与标准对照品及文献[19,20]数据相对比,这9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柏碱(1)、木兰花碱(2)、莲心季铵碱(3)、蝙蝠葛仁碱(4)、巴马汀(5)、非洲防己碱(6)、药根碱(7)、小檗红碱(8)及小檗碱(9),其结构如图4所示. 化合物5~9均为原小檗碱型生物碱,具有类似的碎裂机理.图5以小檗碱为例展示了这类生物碱的碎裂途径.图6为小檗碱的二级串联质谱图.由图6可见,小檗碱分子离子给出4个子离子,分别为m/z 320.09,306.08,292.10和278.08.其中m/z 320.09为小檗碱先丢失CH3·自由基中性碎片,经重排后继续丢失H·自由基产生,即[M-CH4]+ 离子.[M-CH4]+继续丢失中性碎片CO,产生分子量为292.10的[M-CH4-CO]+离子.m/z 306.08为重排后的的[M-CH3]+·(分子量321)丢失CH3·自由基中性碎片产生,即[M-2CH3]+ 离子.[M-2CH3]+继续丢失中性碎片CO,产生分子量为278.08的[M-2CH3-CO]+离子.化合物非洲防己碱(6)和药根碱(7)的碎裂机理均与小檗碱(9)相同,化合物6和7为同分异构体,二级串联所得碎片完全相同,但二者保留时间不同,通过与药根碱标准品的保留时间比对,确定化合物6为非洲防己碱,化合物7为药根碱.小檗红碱(8)仅发生图5所示的第一步碎裂,丢失CH3·自由基中性碎片,生成[M-CH3]+·离子.黄柏碱(1)与木兰花碱(2)为同分异构体,但二者碎裂方式完全不同.黄柏碱通过RDA开环碎裂产生m/z 192.10的碎片离子,碎裂机理见文献[19].木兰花碱(2)、莲心季铵碱(3)和蝙蝠葛仁碱(4)具有类似的结构,碎裂机理类似.以木兰花碱(2)为例,其具有m/z 297.11和265.09的碎片离子.其中m/z 297.11为α断裂丢失C2H7N产生,即[M-C2H7N]+碎片.再发生成环反应,丢失CH3OH,产生分子量为265.09的[M-C2H7N-CH3OH]+碎片,碎裂机理如图7所示.采用离心超滤质谱技术从中药复方二妙丸中筛选并鉴定出9种可与黄嘌呤氧化酶相互作用的化合物,分别为黄柏碱、木兰花碱、莲心季铵碱、蝙蝠葛仁碱、巴马汀、非洲防己碱、药根碱、小檗红碱及小檗碱,其中巴马汀、小檗红碱和小檗碱与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较强,结合强度均大于10%.本文结果为开发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及阐明二妙丸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机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1] Enroth C.,Eger B.T.,Okamoto K.,Nishino T.,Nishino T.,Pai E.F.,A,2000,97(20),10723—10728[2] Harris M.D.,Siegel L.B.,Alloway J.A., Am.Fam.Physician.,1999,59(4),925—934[3] Aruoma O.I., J.Am.Oil Chem.Soc.,1998,75(2),199—212[4] Halliwell B.,Gutteridge J.M.C., Biochem.J., 1984,219,1—14[5] Valko M.,Leibfritz D.,Moncol J.,Cronin M.T.D.,Mazur M.,TelserJ.,Int.J.Biochem.Cell Biol.,2007,39(1),44—84[6] Xu C.,Liu S.,Liu Z.Q.,Song F.R.,Liu S.Y., Anal.Chim.Acta,2013,793(2),53—60[7] Kong L.D.,Yang C.,Ge F.,Wang H.D.,Guo Y.S.,J.Ethnopharmacol.,2004,93(2/3),325—330[8] Ma Q.S.,Wang Q.,Zhao K.S.,Zhai S.B.,Liu S.,Liu Z.Q.,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2013,34(12),2716—2720(马青山,王茜,赵凯姝,翟淑波,刘舒,刘志强.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34(12),2716—2720)[9] van Breemen R.B.V.,Huang C.R.,Nikolic D.,Woodbury C.P.,ZhaoY.Z.,Venton D.L.,Anal.Chem.,1997,69(11),2159—2164[10] Johnson B.M.,Nikolic D.,van Breemen R.B., MassSpectrom.Rev.,2002,21(2),76—86[11] Liu Y.,Zhou H.,Liu S.,Liu Z.Q.,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2013,34(4),813—818(刘洋,周慧,刘舒,刘志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34(4),813—818)[12] Qi Y.,Li S.Z.,Pi Z.F.,Song F.R.,Lin N.,Liu S.,Liu Z.Q.,Talanta, 2014,118,21—29[13] Xu Z.,Yao S.J.,Wei Y.L.,Zhou J.,Zhang L.,Wang C.H.,Guo Y.L.,J.Am.Soc.Mass Spectrom., 2008,19(12),1849—1855[14] Zhou H.,Li H.L.,Zheng Z.,Song F.R.,Xing J.P.,Liu Z.Q.,Liu S.Y.,J.Liq.Chromatogr.R.T.,2012,35(1—4),1—14[15] Liu Y.,Liu S.,Liu Z.Q., J.Chromatogr.B,2013,923(1),48—53[16] Liu S.,Xing J.P.,Zheng Z.,Song F.R.,Liu Z.Q.,Liu S.Y.,Anal.Chim.Acta,2012,715(17),64—70[17] Liu S.,Yan J.,Xing J.P.,Song F.R.,Liu Z.Q.,LiuS.Y.,J.Pharmac.Biomed.Anal.,2012, 59,96—101[18] Zhu H.B.,Liu S.,Wang C.Y.,Liu Z.Q.,Song F.R.,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 2013,34(7),1635—1639(朱洪彬,刘舒,王春艳,刘志强,宋凤瑞.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34(7),1635—1639)[19] Hu Y.M.,Su G.H.,Sze S.C.W.,Ye W.,Tong Y.,Biomed.Chromatogr.,2010,24(4),438—453[20] Zhang Y.F.,Shi Q.R.,Shi P.Y.,Zhang W.D.,Cheng Y.Y., Rapid Commun.Mass Spectrom.,2006,20(15),2328—2342†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China(Nos.21175128,81303280).【相关文献】[1] Enroth C.,Eger B.T.,Okamoto K.,Nishino T.,Nishino T.,Pai E.F.,A,2000,97(20),10723—10728[2] Harris M.D.,Siegel L.B.,Alloway J.A., Am.Fam.Physician.,1999,59(4),925—934[3] Aruoma O.I., J.Am.Oil Chem.Soc.,1998,75(2),199—212[4] Halliwell B.,Gutteridge J.M.C., Biochem.J., 1984,219,1—14[5] Valko M.,Leibfritz D.,Moncol J.,Cronin M.T.D.,Mazur M.,Telser J.,Int.J.Biochem.Cell Biol.,2007,39(1),44—84[6] Xu C.,Liu S.,Liu Z.Q.,Song F.R.,Liu S.Y., Anal.Chim.Acta,2013,793(2),53—60[7] Kong L.D.,Yang C.,Ge F.,Wang H.D.,Guo Y.S., J.Ethnopharmacol.,2004,93(2/3),325—330[8] Ma Q.S.,Wang Q.,Zhao K.S.,Zhai S.B.,Liu S.,Liu Z.Q.,Chem.J.ChineseUniversities,2013,34(12),2716—2720(马青山,王茜,赵凯姝,翟淑波,刘舒,刘志强.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34(12),2716—2720)[9] van Breemen R.B.V.,Huang C.R.,Nikolic D.,Woodbury C.P.,Zhao Y.Z.,VentonD.L.,Anal.Chem.,1997,69(11),2159—2164[10] Johnson B.M.,Nikolic D.,van Breemen R.B., Mass Spectrom.Rev.,2002,21(2),76—86[11] Liu Y.,Zhou H.,Liu S.,Liu Z.Q.,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 2013,34(4),813—818(刘洋,周慧,刘舒,刘志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34(4),813—818)[12] Qi Y.,Li S.Z.,Pi Z.F.,Song F.R.,Lin N.,Liu S.,Liu Z.Q.,Talanta, 2014,118,21—29[13] Xu Z.,Yao S.J.,Wei Y.L.,Zhou J.,Zhang L.,Wang C.H.,Guo Y.L., J.Am.Soc.Mass Spectrom., 2008,19(12),1849—1855[14] Zhou H.,Li H.L.,Zheng Z.,Song F.R.,Xing J.P.,Liu Z.Q.,Liu S.Y.,J.Liq.Chromatogr.R.T.,2012,35(1—4),1—14[15] Liu Y.,Liu S.,Liu Z.Q., J.Chromatogr.B,2013,923(1),48—53[16] Liu S.,Xing J.P.,Zheng Z.,Song F.R.,Liu Z.Q.,Liu S.Y., Anal.Chim.Acta,2012,715(17),64—70[17] Liu S.,Yan J.,Xing J.P.,Song F.R.,Liu Z.Q.,Liu S.Y.,J.Pharmac.Biomed.Anal.,2012, 59,96—101[18] Zhu H.B.,Liu S.,Wang C.Y.,Liu Z.Q.,Song F.R.,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2013,34(7),1635—1639(朱洪彬,刘舒,王春艳,刘志强,宋凤瑞.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34(7),1635—1639)[19] Hu Y.M.,Su G.H.,Sze S.C.W.,Ye W.,Tong Y., Biomed.Chromatogr.,2010,24(4),438—453[20] Zhang Y.F.,Shi Q.R.,Shi P.Y.,Zhang W.D.,Cheng Y.Y., Rapid Commun.Mass Spectrom.,2006,20(15),2328—2342(Ed.: N,K)†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China(Nos.21175128,81303280).。
非布司他的合成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分析
非布司他的合成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分析[摘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别嘌呤醇都被最为治疗痛风的有效药物,虽然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对痛风患者的身体健康有严重影响,相关领域也在积极探索研究效果更佳、毒副作用更小的药物。
非布司他在治疗效果方面更具优势,因此有必要探讨非布司他的合成工艺与质量标准。
[关键词]非布司他;合成工艺;质量标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通风患者的数量也在持续增长,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民众食用的富含核蛋白的食物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肥胖人群也在不断壮大,患病人群的增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通风这种疾病有所了解与重视,痛风也逐渐成为当前的一种常见病。
非布司他是一种全新的非嘌呤类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在临床领域中用于治疗发生尿酸盐沉积的慢性高尿酸血症,其在治疗痛风方面的疗效与安全性都要由于传统药物别嘌呤醇。
一、非布司他药物概述非布司他(Febuxostat)是一种近年来研究的高效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黄嘌呤氧化酶是体内黄嘌呤代谢的关键酶,可以促使黄嘌呤转化为尿酸。
尿酸过剩会引起痛风等疾病,非布司他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减少体内尿酸的生产,从而可以有效控制尿酸水平,预防或治疗痛风等相关疾病。
非布司他在治疗痛风的效果明显,并且被认为较传统的药物如丙戊酸和苯溴马隆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一直以来别嘌呤醇是治疗痛风的常用药物,但此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大,而非布司他在治疗通风方面要由于传统的别嘌呤醇。
非布司他是一种非嘌呤结构的化合物,而别嘌呤醇是一种嘌呤类结构的化合物。
非布司他是一种高选择性的黄嘌呤氧化酶(XO)抑制剂,通过抑制氧化酶反应有效降低体内尿酸产生。
别嘌呤醇也具有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但它主要通过抑制尿酸合成途径中的黄嘌呤四磷酸化酶来降低尿酸水平。
非布司他相对于别嘌呤醇来说,具有更高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效果,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尿酸水平。
研究表明,非布司他在治疗痛风和控制尿酸水平方面的效果优于别嘌呤醇。
天然产物来源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平¨ ¨ 等发现虎杖醇提取物可明显降低高尿酸血症型小 鼠的血尿酸水平 , 并可显著抑制 X O D的活性 , 当灌
胃剂 量为 3 6 0 mg / ( k g・ d ) 时X O D抑制 率 为 3 7 %。
血管损伤及斑块形成 。高尿酸血症患者 由于血尿酸水平较高 , 高浓度 的尿酸可沉积于肾小管和肾间质 , 损
害肾功能, 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引起高血压 ; 尿酸盐沉积在血管壁 , 直接损伤血管内膜而导致动脉硬化 , 亦 可使血压升高 ; 另外 。高尿酸血症还能促进血栓的形成 、 加重动脉硬化、 干扰脂 肪代谢 、 损伤 内皮功能和促 炎作用 。在慢性心力衰竭和高血压患者 中已经发现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 , 高
尿 酸血症 已被 公认 为是 心血 管事 件 的一 项独 立危 险 因素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 1 0 ; 修 回日期 : 2 0 1 3 - 0 9 - 2 7 .
作者简 介 : 谭 明亮 ( 1 9 9 0 一 ) , 男, 江西九江人 , 硕 士研究生 , 从事天然产物生物活性研究与开发
痛风 ¨ r , ] 。
在临床上抑制 X O D的药物包括别嘌呤醇 、 非布司他等。虽然别嘌呤醇一直延用至今 , 但副作用多且严
重, 用后病 人 可有发 热 、 过敏性 皮疹 、 腹痛 、 腹泻、 白细胞 及 血小 板 减少 , 甚 至有 肝 功 能损 害等 副 作 用 H j , 因 此
中图分 类号 : 0 6 9 文 献标 志码 : A
高尿酸血症 ( h y p e r u r i c e m i a , H U A) 是嘌呤代谢性疾病 , 由遗传、 药物、 肾脏疾病、 进食过多高嘌呤高蛋 白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高天舒;胡伟凤;肖愉箫;苏晓语;李嘉琦;贾昱晗;王星;陈真
【期刊名称】《药学研究》
【年(卷),期】2022(41)9
【摘要】黄嘌呤氧化还原酶(xanthine oxidoreductase,XOD)是一种高度通用的黄素酶,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各种组织中普遍存在。
痛风是由于体内尿酸代谢障碍,导致尿酸水平过高,影响机体的正常运行。
抑制黄嘌呤氧化还原酶可以降低尿酸水平,发挥抗高尿酸的作用。
现如今临床上用于治疗痛风、高尿酸血症最有效的药物还是黄嘌呤氧化还原酶抑制剂。
本文归纳了黄嘌呤氧化还原酶抑制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并对近年来已经上市和处于开发阶段的黄嘌呤氧化还原酶抑制剂进行总结,综述了黄嘌呤氧化还原酶抑制剂的最新进展。
【总页数】6页(P605-610)
【作者】高天舒;胡伟凤;肖愉箫;苏晓语;李嘉琦;贾昱晗;王星;陈真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江苏文锂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14
【相关文献】
1.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2.高尿酸血症治疗药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3.天然产物来源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4.药用植物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5.黄嘌呤氧化酶肽类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叉枝藻和海带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叉枝藻和海带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的研究黄嘌呤氧化酶(EC1.2.3.2, Xanthine Oxidase,缩写为XOD)是一种复合黄素酶,它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以及哺乳动物的组织中,是生物体内核酸代谢过程中一种极为重要的酶,它能催化体内的黄嘌呤和次黄嘌呤产生尿酸,并产生过氧化物自由基,尿酸浓度过高会导致高尿酸血症,引起痛风发作。
近年来,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作为一种极为有效的抗痛风药物受到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
因此,寻找生物来源的天然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可为以黄嘌呤氧化酶为靶点的抗痛风药物或保健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对海带和叉枝藻两种常见海藻乙醇提取物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两种海藻的提取工艺;酶动力学方法分析了两种海藻提取物的抑制机理和抑制作用类型;等毒法测定了两种海藻水溶性组分与别嘌呤醇的联合抑制作用;本实验还检测了两种水溶性组分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并简单分析了它们的化学成分。
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建立了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筛选体系,最终确定反应体系的测定波长为294nm,黄嘌呤底物浓度为0.6mmol/L,酶的终浓度为4μg/mL,反应pH7.5,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1min。
本实验采用超声波辅助的溶剂提取法对海带和叉枝藻中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成分进行提取,结合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的方法对浸提工艺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海带的最佳浸提条件为:浸提温度30℃,乙醇浓度50%,超声时间15min,浸提温度4h。
叉枝藻的最佳浸提条件为:浸提温度50℃,浸提时间4h,超声波破碎时间10min,乙醇浓度60%。
将两种海藻的乙醇提取物溶液用乙酸乙酯进行分液萃取得到乙酸乙酯组分和水溶性组分。
实验表明,海带水溶性组分和乙酸乙酯组分的干物质得率分别为22.5%和1.2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其IC50分别为0.71mg/mL和2.37mg/mL。
中草药中天然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虚拟筛选
中草药中天然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虚拟筛选尚随锦;高宇;王凤雪;许利嘉;刘海波;潘艳丽【期刊名称】《中国现代中药》【年(卷),期】2022(24)2【摘要】目的:采用药效团及文献挖掘技术,筛选中草药中天然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XOI),并研究其分布情况。
方法:采用基于药效团的虚拟筛选和数据挖掘技术,在23 033个中药天然产物中筛选潜在的XOI。
通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性质及药效团初步筛选具有潜在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使用分子对接技术进一步筛选XOI并选取打分较高的化合物,分析作用机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潜在XOI化合物在中草药中的分布规律。
结果:通过HypoGen方法构建了XOI药效团模型,筛选得到165个潜在活性化合物。
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进一步筛选,得到化合物102个,结果显示这些化合物主要是萜类,分布在见霜黄、慈竹、佩兰等中草药中,这些中草药以菊科药用植物为主,药味以辛、苦为主,药性多寒、温,多归于肝、肺经。
选取排名前5的化合物进行作用模式分析,结果显示其与受体XO有较强的亲和作用,有进一步实验验证的价值。
结论:在菊科植物及其亲缘关系比较接近的药用植物当中,可能发现潜在的天然XOI化合物,为探索新型XOI先导化合物提供参考。
【总页数】9页(P249-257)【作者】尚随锦;高宇;王凤雪;许利嘉;刘海波;潘艳丽【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相关文献】1.基于中草药数据库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的虚拟筛选2.茵连痛风颗粒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虚拟筛选3.茵连痛风颗粒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虚拟筛选4.大血藤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虚拟筛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茵连痛风颗粒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虚拟筛选
㊀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No.2015020694)㊀作者简介:韩慧璞ꎬ女ꎬ研究方向:中药药效物质基础ꎬE-mail:517960106@qq.com㊀通信作者:张明波ꎬ男ꎬ博士研究生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药物虚拟筛选ꎬTel:0411-85890410ꎬE-mail:mbzhang@126.com茵连痛风颗粒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虚拟筛选韩慧璞1ꎬ徐志立1ꎬ李莉1ꎬ王月丹2ꎬ初明2ꎬ张明波1(1.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ꎬ辽宁大连116600ꎻ2.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ꎬ北京100191)摘要:目的㊀探究中药复方茵连痛风颗粒中对黄嘌呤氧化酶有抑制作用的活性成分ꎮ方法㊀依据文献报道ꎬ建立了茵连痛风颗粒中所含化合物的结构数据库ꎻ以黄嘌呤氧化酶为靶标ꎬ使用AutoDockVina软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虚拟筛选ꎬ并用AutoDockTool对代表性活性成分与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模式进行了分析ꎮ结果㊀茵连痛风颗粒所含物质中有13个化合物与黄嘌呤氧化酶的结合能在-9.0kcal mol-1以下ꎬ其中主要为黄酮类成分ꎮ结合模式分析表明这些活性分子可以与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位点形成-相互作用㊁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相互作用ꎮ结论㊀茵连痛风颗粒中含有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ꎬ可通过降低尿酸的生成发挥抗痛风作用ꎮ关键词:痛风ꎻ尿酸ꎻ黄嘌呤氧化酶ꎻ虚拟筛选中图分类号:R284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5375(2020)05-0269-004doi:10.13506/j.cnki.jpr.2020.05.005VirtualscreeningofxanthineoxidaseinhibitorscontainedinYinlianGoutGranulesHANHuipu1ꎬXUZhili1ꎬLILi1ꎬWANGYuedan2ꎬCHUMing2ꎬZHANGMingbo1(1.PharmaceuticalCollegeꎬLiaon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ꎬDalian116600ꎬChinaꎻ2.DepartmentofImmunologyꎬSchoolofBasicMedicalSciencesꎬPekingUniversityꎬBeijing100191ꎬChina)Abstract:Objective㊀Toinvestigatethexanthineoxidase(XOD)inhibitorscontainedincompoundChinesemedicineofYinlianGoutGranules.Methods㊀Amolecularstructuredatabasewasbuiltbasedonthedatafromliterature.TheXODinhibitorscontainedinthedatabasewerevirtuallyscreenedwithAutoDocksoftware.Thebindingmodeofrepresentativeac ̄tivecomponentstoXODwasanalyzedwithAutoDockTool.Results㊀Thereare13compoundscontainedinYinlianGoutGranulesthatcaninhibitXODwithaffinityenergylessthan-9.0kcal mol-1ꎬmostofwhichareflavonoids.BindingmodeanalysisshowedthattheinteractionsbetweenactivecomponentsandtheactivesiteofXODincluded-interactionꎬhydropho ̄bicinteractionandhydrogenbondinginteraction.Conclusion㊀YinlianGoutGranulescontainsinhibitorsofXODꎬandmayplayitsroleinthetreatmentofgoutbyreducingtheformationofuricacid.Keywords:GoutꎻUricacidꎻXanthineoxidaseꎻVirtualscreening㊀㊀痛风是一种以持续性高尿酸血症导致尿酸钠晶体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沉积为特征的嘌呤代谢性疾病[1]ꎮ痛风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ꎬ可诱发高血压㊁高血脂㊁动脉粥样硬化㊁肥胖㊁胰岛素抵抗等多种疾病ꎬ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很大威胁[2]ꎮ黄嘌呤氧化酶(XOD)能催化人体中尿酸的形成ꎬ是治疗高尿酸血症或痛风药物的关键靶点[3]ꎮXOD抑制剂作为抗痛风药物ꎬ目前临床上可用的只有别嘌呤醇和非布司他[3]ꎬ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并且发生率高ꎮ例如ꎬ在服用别嘌呤醇后ꎬ患者有皮肤过敏㊁肝炎㊁超敏反应综合征ꎬ甚至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4]ꎮ非布司他最常见的副作用为肝功能异常㊁恶心㊁皮疹和关节痛[5]ꎮ因此ꎬ研究新的高效低毒的XOD抑制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前景ꎮ茵连痛风颗粒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自制复方制剂ꎬ由茵陈㊁连钱草㊁伸筋草组成ꎬ具有清热㊁利湿㊁通络的功效ꎬ用于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ꎮ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茵连痛风颗粒浸膏粉能够有效抑制尿酸生成ꎬ促进尿酸代谢ꎬ对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6]ꎮ刘静等[7]通过大鼠痛风模型确定了茵连痛风颗粒中降尿酸的活性部位为黄酮㊁有机酸和生物碱类成分ꎬ但是具体的活性单体仍不是很清楚ꎮ本论文运用分子对接方法ꎬ以XOD为靶点对茵连痛风颗粒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筛选ꎬ明确了其中对XOD具有抑制作用的活性成分ꎬ并对部分代表性成分与XOD的作用模式进行分析ꎬ为理解茵连痛风颗粒治疗痛风的作用机制及其作为抗痛风药物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ꎮ1㊀理论与计算方法从中药成分数据库(http://lsp.nwu.edu.cn/tcmsp.php)[8]下载茵连痛风颗粒3味中药所含175种化合物的结构文件ꎮ利用AutoDockTool软件进行处理ꎬ把化合物结构由Mol2格式转成AutoDockVina[9]软件所需的pdbqt格式ꎬ建立可供筛选的化合物数据库ꎮ从蛋白质数据库(www.rcsb.org)下载得到XOD的晶体结构(编号:1N5X)ꎮ利用ADT软件对晶体结构进行处理ꎬ去掉所含的结晶水ꎬ然后为XOD结构添加极性氢原子和原子电荷ꎮ根据晶体中原配体的位置确定对接位点的中心坐标为(96.68Å㊁55.72Å㊁40.77Å)ꎬ3个维度的边长均为30Åꎮ分子对接使用AutoDockVina软件完成ꎮ在对接过程中ꎬ只改变配体的构象ꎬ而保持XOD的构象不变ꎮ选择与XOD结合能最低的构象作为化合物最终的对接结果ꎮ抑制常数可根据公式Ki=exp[әGˑ1000/(RcalˑT)]换算得到ꎬ其中T=298KꎬRcal=1.98719cal (mol K)-1ꎮ除特别声明外ꎬ其余所有参数均采用默认值ꎮ2㊀结果2.1㊀对接方法的检验㊀为了检验对接方法的可靠性ꎬ我们把晶体结构(编号:1N5X)中原有配体(非布司他)与空的XOD晶体结构进行对接ꎬ比较对接的构象和原晶体结构中配体构象的差异ꎬ结果如图1所示ꎮ从图1中可以看出ꎬAutoDockVina所预测的结合构象与原配体构象基本吻合ꎬ只在分子末端的异丙基构象稍有所差异ꎮ两个构象的均方根偏差(RMSD)只有0.91Åꎬ说明我们所采用的对接方法能够准确预测分子的结合构象ꎮ2.2㊀分子对接结果㊀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原配体(非布司他)与XOD的结合能为-9.6kcal mol-1ꎮ以图1㊀分子对接方法所预测的配体结合构象(红色)与晶体结构(绿色)的比较非布司他为阳性参照物ꎬ我们仅列出了结合能在-9.0kcal mol-1以下的化合物的结合能及其抑制常数ꎬ如表1所示ꎮ从化合物的种类分布来看ꎬ我们所筛选出的化合物除了迷迭香酸为酚酸外ꎬ其余均为黄酮类㊁类黄酮类物质及其衍生物ꎮ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痛风颗粒中降尿酸的活性部位为黄酮㊁有机酸和生物碱类成分[7]ꎮ这与我们的对接计算结果基本相符ꎮ从化合物的来源来看ꎬ其中13个化合物中有9个来自连钱草ꎬ3个来自茵陈ꎬ而来自伸筋草中的只有1个ꎮ由此可见ꎬ在茵连痛风颗粒中对XOD具有抑制作用的成分主要来自连钱草ꎮ表1㊀茵连痛风颗粒中单体成分与黄嘌呤氧化酶结合能әG及抑制常数Ki序号编号中文名әG/kcal mol-1Ki/μmol L-1来源中药1MOL000006木犀草素-10.80.12连钱草2MOL000008芹菜素-10.40.24连钱草3MOL001689刺槐黄素-9.90.55连钱草4MOL000098槲皮素-9.60.91连钱草5MOL000422山柰酚-9.60.91连钱草6MOL000009木犀草苷-9.31.51连钱草7MOL011865迷迭香酸-9.21.79连钱草8MOL001790蒙花苷-9.12.12连钱草9MOL000508木栓酮-9.02.51连钱草10MOL005573芫花素-9.21.79茵陈11MOL005109茵陈素-9.02.51茵陈12MOL007274玄参黄酮-9.02.51茵陈13MOL000392芒柄花黄素-9.21.79伸筋草2.3㊀活性化合物的结合模式分析㊀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些活性成分与XOD的具体结合模式ꎬ我们对非布司他和3个代表性化合物ꎬ即木犀草素㊁木犀草苷和迷迭香酸与XOD的结合构象ꎬ进行了比较分析(见图2)ꎮ晶体结构表明非布司他中的羧基可以与XOD中的ARG880和THR1010形成氢键ꎬ同时非布司他中的噻唑环可以与XOD中PHE914和PHE1009形成-相互作用ꎮ非布司他中的苯基和末端的烷氧基则与XOD中的LEU014㊁VAL1011㊁LEU873㊁LEU648和PHE649等疏水性残基形成疏水相互作用ꎮ根据分子对接结果ꎬ我们发现木犀草素㊁木犀草苷㊁迷迭香酸与XOD的结合模式与非布司他的十分相似ꎬ都是结合在活性位点的疏水区ꎮ3个化合物所含有的邻苯二羟基片段ꎬ其作用与非布司他中的噻唑环相当ꎮ邻苯二羟基结构中的苯环PHE914和PHE1009形成-相互作用ꎬ其中的两个酚羟基则可以分别与ARG880和THR1010形成氢键相互作用ꎮ木犀草素和木犀草苷中苯并吡喃片段作用和非布司他中的苯基相类似ꎬ可以与周围的疏水性残基形成疏水相互作用ꎮ除此之外ꎬ木犀草素中的羰基可以和XOD中SER876形成氢键相互作用ꎬ而木犀草苷则通过其糖基中的羟基与SER876形成氢键ꎮ所以从相互作用的位点数来看ꎬ木犀草素与木犀草苷与XOD结合能力基本相当ꎮ木犀草苷中亲水性糖基的存在ꎬ使其在与XOD结合时需要较高的去溶剂化能ꎮ这可能是其活性比木犀草素弱的主要原因ꎮ迷迭香酸中不具有苯并吡喃这样的疏水片段ꎬ因此和黄酮类化合物相比疏水作用弱一些ꎬ但相应位置上的羧基可以与XOD中的GLU802和ASN768形成氢键相互作用ꎮ同时ꎬ迷迭香酸末端的邻苯二羟基片段中的苯环可以与PHE649形成p-p相互作用ꎬ其中的酚羟基还可与LEU648形成氢键相互作用ꎮ因此ꎬ迷迭香酸对XOD也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ꎮA.非布司他ꎻB.木犀草素ꎻC.木犀草苷ꎻD.迷迭香酸图2 化合物与黄嘌呤氧化酶作用模式3 讨论茵连痛风颗粒在临床上对于痛风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ꎬ而且副作用小ꎬ适合长期服用ꎮ但是由于成分复杂ꎬ分离纯化难度大ꎬ对于其药效成分的研究只能停留在有效部位的层次上ꎬ而无法给出具体的活性单体[7]ꎮ基于分子对接的药物虚拟筛选方法是依据化合物与药物靶标的结合强度来预测药物活性ꎮ由于该方法不需要预先得到纯的单体成分ꎬ因此在中药活性成分的预测和筛选上具有广泛的应用[10]ꎮ本论文利用虚拟筛选方法对茵连痛风颗粒所含的化合物进行了筛选ꎮ结果表明茵连痛风颗粒中有13种化合物对黄嘌呤氧化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ꎮ根据我们的预测ꎬ槲皮素对XOD的抑制常数为0.91μmol L-1ꎮ这与Nagao等[11]的实验研究结果(0.28μmol L-1)基本一致ꎮ迷迭香酸和(下转第277页)omedRepꎬ2014ꎬ2(3):437-441.[21]GONGGꎬWANGHꎬKONGXꎬetal.Flavonoidsareiden ̄tifiedfromtheextractofScutellariaeRadixtosuppressin ̄flammatory-inducedangiogenicresponsesinculturedRAW264.7macrophages[J].SciRepꎬ2018ꎬ8(1):17412.[22]LIGꎬXUYꎬSHENGXꎬetal.NaringinProtectsAgainstHighGlucose-InducedHumanEndothelialCellInjuryViaAntioxidationandCX3CL1Downregulation[J].CellPhysiolBiochemꎬ2017ꎬ42(6):2540-2551.[23]VISWANATHAGLꎬSHYLAJAHꎬMOOLEMATHY.ThebeneficialroleofNaringin-acitrusbioflavonoidꎬagainstoxidativestress-inducedneurobehavioraldisordersandcognitivedysfunctioninrodent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BiomedPharmacotherꎬ2017(94):909-929.[24]DONGWꎬWEIXꎬZHANGFꎬetal.AdualcharacterofflavonoidsininfluenzaAvirusreplicationandspreadthroughmodulatingcell-autonomousimmunitybyMAPKsignalingpathways[J].SciRepꎬ2014(4):7237-7249.(上接第271页)木犀草素对XOD的抑制作用ꎬ也分别有实验研究报道[12-13]ꎮ对接结果表明黄酮类苷元(木犀草素)活性要强于其糖苷(木犀草苷)ꎬ这也与既有的实验结果相一致[14]ꎮ所预测的13个活性成分中有9个来自连钱草ꎬ说明连钱草在抑制XOD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ꎮ从化合物结构来看ꎬ多数活性成分为黄酮类物质ꎮ进一步的作用模式分析表明ꎬ这些活性成分可分别通过p-p相互作用㊁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相互作用与XOD相结合ꎮ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直接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从而降低尿素的生成是茵连痛风颗粒治疗痛风的可能机制之一ꎮ这为茵连痛风颗粒治疗痛风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ꎮ参考文献:[1]㊀SHERMANMRꎬSAIFERMGPꎬPEREZ-RUIZF.PEG-uricaseinthemanagementoftreatment-resistantgoutandhyperuricemia[J].AdvDrugDelivRevꎬ2008ꎬ60(14):59-68.[2]HAYDENMRꎬTYAGISC.Uricacid:anewlookatanoldriskmarkerforcardiovasculardiseaseꎬmetabolicsyn ̄dromeꎬandtypediabetesmellitus:theurateredoxshuttle[J].NutMetabꎬ2004ꎬ1(1):10-12.[3]展鹏ꎬ刘涛ꎬ刘新泳.以黄嘌呤氧化酶为靶点的新型非嘌呤类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ꎬ2012ꎬ22(5):403-415.[4]PACHERPꎬNIVOROZHKINAꎬSZAB C.Therapeuticeffectsofxanthineoxidaseinhibitors:renaissancehalfacenturyafterthediscoveryofallopurinol[J].PharmacolRevꎬ2006ꎬ58(1):87-114.[5]LEEMHꎬGRAHAMGGꎬWILLIAMSKMꎬetal.Abenefit-riskassessmentofbenzbromaroneinthetreatmentofgoutꎬWasitswithdrawalfromthemarketinthebeastofinterestofpatients[J].DrugSafꎬ2008ꎬ31(8):643-665. [6]何耀ꎬ旷喜ꎬ彭海燕ꎬ等.痛风颗粒浸膏粉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ꎬ2010ꎬ25(3):272-274.[7]刘静ꎬ徐玲玲ꎬ徐熠.痛风颗粒抗痛风有效部位群研究[J].中草药ꎬ2013ꎬ44(5):590-594.[8]RUJꎬLIPꎬWANGJꎬetal.TCMSP:adatabaseofsystemspharmacologyfordrugdiscoveryfromherbalmedicines[J].JCheminformaticsꎬ2014(6):13.[9]TROTTOꎬOLSONAJ.AutoDockVina:improvingthespeedandaccuracyofdockingwithanewscoringfunctionꎬefficientoptimizationandmultithreading[J].JComputChemꎬ2010ꎬ31(2):455-461.[10]朱伟ꎬ陈可冀ꎬ徐筱杰.计算机药物虚拟筛选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ꎬ2007ꎬ27(3):263-266.[11]NAGAOAꎬSEKIMꎬKOBAYASHIH.InhibitionofXanthineOxidasebyFlavonoids[J].BiosciBiotechBiochꎬ1999ꎬ63(10):1787-1790.[12]尚雁君ꎬ黄才国ꎬ蒋三好ꎬ等.迷迭香酸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ꎬ2006ꎬ27(2):189-191.[13]YANJꎬZHANGGꎬHUYꎬetal.Effectofluteolinonxan ̄thineoxidase:Inhibitionkineticsandinteractionmechanismmergingwithdockingsimulation[J].FoodChemꎬ2013ꎬ141(4):3766-3773.[14]RASHIDIMRꎬNAZEMIYEHH.Inhibitoryeffectsoffla ̄vonoidsonmolybdenumhydroxylasesactivity[J].ExpertOpinDrugMetabToxicolꎬ2010ꎬ6(2):133-152.。
XOD实验步骤
XOD实验步骤:缓冲液:取K2HPO414.87g,KH2PO41.99g,EDTA-2Na 0.1861g,溶于500ml水,配成0.2M缓冲溶液.底物溶液:取30.4mg黄嘌呤溶于1000ml水,得0.2mM底物溶液,室温保存,可使用一周。
1.500μl体系:240μl底物溶液(0.2mM黄嘌呤底物溶液)240μl缓冲溶液10μl(1U)黄嘌呤氧化化酶10μl抑制剂2.抑制剂浓度的配制:卷柏提取物:100mg/ml取原溶液100mg/ml:50μl稀释2倍50 mg/ml,对倍稀释,得25mg/ml和12.5 mg/ml,6.25 mg/ml,3.125 mg/ml,取10μl加到500μl体系后,抑制剂浓度分别为1,0.5,0.25,0.125,0.0625 mg/ml对照品:槲皮素浓度分别为0.1mM,0.05mM,0.025mM,0.0125 mM,0.00625 mM 槲皮素原浓度:50mM取原溶液:10μl稀释10倍5mM,对倍稀释,得2.5mM和1.25mM,0.625mM,0.3125mM取10μl加到500μl体系后,抑制剂浓度分别为0.1mM,0.05mM,0.025mM,0.0125 mM,0.00625 mM3.黄嘌呤氧化酶溶液的配制:原黄嘌呤25U25U黄嘌呤氧化酶加2.5ml缓冲溶液,10U/ml再稀释5倍,2U/ML,加到500μl(1U/ML)用于实验4.测定COX活力测定: UV 在290nm处测5min样品测定:UV 在290nm处测1min(实验的时候测150sec)备注:实验所用水为UP水,实验的缓冲溶液,枪头,装缓冲溶液和底物溶液的小蓝口瓶需灭菌。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药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研究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药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研究
罗六保;谢志鹏
【期刊名称】《化学世界》
【年(卷),期】2009()5
【摘要】黄嘌呤氧化酶(XOD)抑制剂是一类重要的抗痛风药物。
寻求具有强XOD 抑制活性的天然药物及其活性成分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一系列中药中XOD抑制活性进行了直接测定。
考察了抑制活性最强药物各部分的活性,并对其主要活性部位分离出了一个活性成分,最后采用IR、MS1、H NMR和13C NMR分析手段对其进行了鉴定。
结果表明,丹皮具有最强XOD抑制活性,乙酸乙酯部分为其主要活性部位,没食子酸为其活性成分之一。
【总页数】4页(P273-275)
【关键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紫外分光光度法;中药;活性部位;活性成分
【作者】罗六保;谢志鹏
【作者单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应用化学系;江西理工大学化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57.32
【相关文献】
1.中药提取物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筛选 [J], 黎莉;戴立珍;杨靖;方继德
2.红花中黄酮类成分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的研究 [J], 于思慧;宋慧鹏;高雯;张慧
3.离心超滤质谱法筛选中药复方二妙丸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J], 徐晨;刘舒;刘志强;宋凤瑞
4.9种中药提取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研究 [J], 杨道茂;欧阳明安
5.9种通络祛风中药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体外抑制活性研究 [J], 李芮; 马良会; 王栋; 张春雷; 周孟; 廖尚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微胶囊的制备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微胶囊的制备崔方超;李兰玲;韩瑜娟;王当丰;檀茜倩;吕欣然;励建荣;李婷婷【期刊名称】《中国食品学报》【年(卷),期】2024(24)4【摘要】目的:为提高黄嘌呤氧化酶(XOD)抑制剂稳定性和生物可及性,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XOD抑制剂的微胶囊。
方法:以接枝度为指标,单因素实验优化糖基化反应产物的制备工艺,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对糖基化产物进行结构表征,探究不同反应时间对功能性质的影响。
以大豆分离蛋白(SPI)和普鲁兰多糖的糖基化反应产物为壁材,包埋XOD抑制剂,利用SEM、XRD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对微胶囊进行结构表征。
研究微胶囊在模拟消化液中的释放率及贮藏稳定性。
结果:糖基化产物最优制备工艺:蛋白含量1.5%,蛋白和糖的质量比1∶2,反应时间20 min,接枝度最高达35%以上。
表征结果表明SPI糖基化改性成功,而且溶解度提高40%,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分别提高2倍和4倍,表面疏水性指数降低225,有利于作为微胶囊壁材。
包埋对羟基肉桂酸(HCA)和橙皮素(HES)后,通过SEM 观察到微胶囊大小均匀、表面光滑。
XRD衍射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验证了HCA和HES被成功包埋。
微胶囊使抑制剂的生物利用率提高了50%,且微胶囊的贮藏稳定性较好。
结论:本试验成功研发了基于乳酸菌代谢物的XOD抑制剂微胶囊制剂。
高效包埋的XOD抑制剂微胶囊为HCA和HES作为生物活性物质用于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总页数】12页(P223-234)【作者】崔方超;李兰玲;韩瑜娟;王当丰;檀茜倩;吕欣然;励建荣;李婷婷【作者单位】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生鲜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相关文献】1.分析智能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和应用2.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非布司他杂质2-(2-羟基-5-甲酰基苯基)-4-甲基噻唑-5-甲酸乙酯的合成及晶体结构表征3.微胶囊化儿茶素对阿霉素诱导的肾病大鼠黄嘌呤氧化酶、羟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影响4.黄嘌呤氧化酶靶向小分子抑制剂的虚拟筛选5.新型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对痛风治疗的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9-07-11,修回日期:2019-08-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No81600546);中国医
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团队项目 (NoCIFMS 2016I2M3012);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No 2018ZX09711001003005) 作者简介:闫祯昕(1994-),女,硕士生,研究方向:抗代谢综合征药 理学,Email:510482806@qq.com; 叶 菲(1964-),女,研 究 员,硕 士 生 导 师,研 究 方 向:抗 代谢综合征药理学,通讯作者,Email:yefei@imm.ac.cn
中国药理学通报 ChinesePharmacologicalBulletin 2019Oct;35(10):1471~7
·1471·
网络出版时间:2019-9-59:33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4.1086.r.20190904.0940.050.html
无尿酸酶,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为尿酸,而啮齿类体内因 有尿酸酶的存在,尿酸最终会被氧化成尿囊素排出体外[5]。 治疗高尿酸血症药物的主要作用靶点是黄嘌呤氧化酶(xan thineoxidase,XOD),可 以 催 化 次 黄 嘌 呤 或 黄 嘌 呤,生 成 尿 酸的一种黄素钼蛋白,广泛分布于小鼠的各个脏器中[6]。抑 制 XOD的活性,可以直接降低体内尿酸生成量,减低体内的 血尿酸水平。临床选择性 XOD抑制剂包括别嘌呤醇(一种 嘌呤类抑制剂)及非布索坦(一种非嘌呤类抑制剂)[7-8]。
关键词:黄嘌呤氧化酶;高尿酸血症;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急 性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慢性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
高尿酸血症 (hyperuricemia,HUA)是一种嘌呤代谢紊 乱。当男、女 血 尿 酸 水 平 分 别 超 过 7mg· dL-1及 6mg· dL-1时,可以临床诊断为高尿酸血症。中国高尿酸血症的发 病率逐年上升,患 者 人 数 多,易 发 展 为 痛 风 [1-2]。 现 有 的 流 行病学和实验分析表明,高尿酸血症不仅仅是痛风的直接致 病因素,而且还与代谢综合征、高血压、肾损伤、脂质代谢紊 乱、心血管疾病等有着密切联系,作为风险因素,高尿酸血症 对这些疾病的病 程 发 展 产 生 重 要 作 用 [3-4]。 人 和 禽 类 体 内
◇实验方法学◇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筛选体系的建立
闫祯昕,尹 非,李雪晨,姜 楠,田金英,叶 菲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新药作用)
doi:10.3969/j.issn.1001-1978.2019.10.0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978(2019)10-1471-07 中国图书分类号:R332;R32247;R34549;R363332;R44611; R5899;R9773 摘要:目的 建立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oxidase,XOD)抑 制剂筛选体系。方法 应用理化法,测定体外 XOD活性、血 尿酸、血清 XOD活性、组织 XOD活性及肝肾功能有关血液 指标;病理分析肝脏肾脏的损伤情况。结果 选择牛奶来源 XOD3U· L-1,黄 嘌 呤 (Xanthine,XA)50μmol· L-1,37 ℃,pH74,20min为 XOD抑制剂体外高通量筛选的最适 条件。单次灌胃次黄嘌呤联合皮下注射氧嗪酸钾诱导 ICR 小鼠,血尿酸水平一过性升高;以血尿酸变化曲线和血尿酸 -时间曲线下面积评价急性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ICR小 鼠连续皮下注射氧嗪酸钾血尿酸平稳升高,成模率约 70%; 以血尿酸水平评价慢性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上述 2种模 型动物的血清和组织 XOD活性均未见明显变化,肝脏肾脏 均未见明显损伤。结论 XOD抑制剂体外筛选方法与急性 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慢性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等体内实验 方法相互验证,形成基于分子靶点 XOD的抗高尿酸血症药 物研发的实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