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张维迎199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兼评吉恩〃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
张维迎
(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7期)
本文认为: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发端于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在70年代之前处于案例研究和经验研究的阶段,在许多情况下,该理论更多的是充当解释统计结果或支持价值判断的一种方法;从70年代开始,理论模型取代统计分析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使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打破了产业经济学领域长期居统治地位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单方向关系;到80年代后期,产业经济学家认识到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不平衡,包括计量经济学分析、案例研究和实验经济学在内的新一轮经验研究开始出现;吉恩〃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一书,成功地将产业组织的讨论放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把产业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传统理论融为一体,并以其文字叙述和数学推导的完美结合,成为西方大学最具权威性的经典教科书。
一
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内容,是国外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然而要给产业组织理论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容易。
大致来说,产业组织理论是有关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和组织制度的学科。
它研究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企业内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为什么存在企业,企业的最优规模和范围由什么决定,什么是企业的目标函数,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内部的科层结构,等等,也就是现在人们通常称之为企业理论"的东西。
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漫溢到劳动经济学、公司融资、公司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等领域。
二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与企业行为的关系,特别是寡头市场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如企业如何制定价格、产量、投资、广告、研究开发、兼并等方面的决策,这些决策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作用,等等。
后者也就是狭义的产业组织理论。
这方面的模型已被引入到国际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领域,并被企业用来指导商业战略的制定。
三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包括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
规范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是最优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反托拉斯政策(或竞争政策)、对自
然垄断企业的规制、公营企业的管理、市场准入自由化、旨在推动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政策等;实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是政策的实际效果?什么因素决定实际政策的选择?上述三分法当然不是很准确的,比如说,当一个下游企业兼并一个上游企业(或者相反)时,不仅会影响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同时也会引起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
不过,大致来说,上述定义还是可以给读者一个大体的概念: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些什么。
很显然,它与我们国内经济学界所说的“工业经济”学科不大相同。
产业组织理论(又称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是从微观经济学“厂商理论”发展而来的,尽管它的鼻祖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但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则是近50~60年的事情,是随着现代大公司的出现而出现的。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产业组织理论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在70年代之前,产业经济学基本上处于案例研究和经验研究的阶段。
案例研究最初是与政府的反托拉斯政策相联系的。
案例研究之后是统计研究,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乔〃贝恩(Joe Bain)和爱德华〃梅森(Edward Mason),有时被称为“哈佛传统”。
“哈佛传统”发展了著名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Structure Conduct Performance Paradigm)。
根据这一范式,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之间存在着单一方向的因果联系:市场结构(卖者的数量、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成本结构及纵向一体化程度等)决定企业行为(包括价格、产量、研究与开发、投资、广告等),企业行为决定市场绩效(如资源配臵效率、价格—边际成本比、产品种类、创新速度、利润、收入分配等)。
这一范式缺乏坚实的理论,它强调的是对产业的经验研究,其基本分析方法是计量经济学回归,典型的回归
方程是:П
i =f(CR
i
,BE
i
),其中,i代表产业,П
i
是该产业的盈利水平,CR
i
是产
业集中度,BE
i
代表产业进入壁垒(由最小进入规模、广告与销售的比率等指标近似给出)。
研究者还可以将其他一些变量引入这一回归方程,然后用大样本横截面统计资料拟合。
尽管“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单向关系得到了统计意义上的支持,但它的最大缺陷是缺乏对因果关系的解释。
统计学上的相关关系不是经济学上的因果关系。
比如说,行业利润、集中度、广告与销售的比率等,都可能是内生的,由一些更为基本的市场条件(外生变量)和企业行为同时决定。
由于这个原因,经验研究的结果并不能用来指导政府应该如何干预市场。
当然,经验传统研究也曾试图测度那些更为基本的外生条件,如技术(规模报酬、进入成本、沉淀资本比例、学习曲线、产品的耐用性能等),消费者的偏好和行为(需求弹性、产品的信息结构、品牌效应等),外生的技术变化,等等。
尽管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要得到准确度量基本外生变量的资料是很困难的。
当然,说70年代以前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都是统计经验研究并不是很公正的。
特别地,与“哈佛传统”同时存在的“芝加哥传统”(以阿隆〃德勒克特和乔治〃斯蒂格勒为代表)就特别强调需要严谨的理论分析和对不同理论的经验识别。
“芝加哥传统”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方法论的影响,其对政府干涉的不信赖与“哈佛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应该提到的是,豪泰林于1929年提出的“空间竞争模型"(Spatial Competition Model)和张伯伦于30年代提出的”垄断竞争模型”,都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说,在70年代早期,产业经济学基本上是经验研究,在许多情况下,理论更多的是解释统计结果或支持价值判断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严密系统的分析。
从70年代开始,产业经济学进入“理论期”,理论模型取代统计分析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一变化有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原因。
在需求方面,是经济学家对长期主导产业经济学领域的经验分析的日益不满所致。
人们普遍感到,经验分析没有为寡头市场的特定正式模型提供帮助。
在供给方面,有两个主要因素发生作用。
首先,在70年代之前,理论经济学家没有对产业经济学给予足够的注意,70年代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许多一流的理论经济学家开始对产业经济学发生了兴趣,可以说,出现了高手林立的局面。
其次,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产业经济学提供了新的方法。
上述两方面因素可以说是互为因果的。
二
博弈论的引入,使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产业经济学也为博弈论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
可以说,自70年代以来,博弈论和产业经济学是相得益彰的。
今天,(非合作)博弈理论已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标准分析工具和统一的方法论。
博弈论是人们之间的行为存在相互作用情况下的决策理论。
博弈模型首先从描述博弈开始: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行动,有些什么战略(或行动)可供选择,在每次行动时知道些什么信息,外生事件以什么概率发生,每个人的收益函数如何决定,等等。
在博弈中,有些信息可能是私人信息(比如说,一个企业只知道自己的生产成本),另一些信息是共同知识(如所有企业都知道市场需求函数,所有企业都知道所有其他企业也有同样的信息,等等)。
特别地,博弈模型假定,理性本身是共同知识:所有人都是理性的,所有人都知道所有其他人也都是理性的,等等。
在这个假设下,所观察的行为对应于特定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每个人的战略(或行动)都是其他人战略(或行动)的最优反应;给定别人的选择,
没有人愿意改变自己的选择。
用博弈论的术语讲,传统的库诺特(Cournot)寡头竞争模型就是一个单阶段N人博弈:N个企业同时选择自己的产量;给定其他N-1个企业的产量,每个企业都有一个最优的反应函数;纳什均衡产量就是这N 个反应函数的解。
这个均衡类似一个“囚徒困境”,对所有企业都可能是一个很糟糕的结果:如果它们能形成卡特尔最大化总利润的话,每个企业都会得到更高的利润。
纳什均衡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这样的帕累托改进是达不到的。
市场行为通常涉及跨时决策和不完全信息。
动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为分析现实中企业的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在产业经济学中,多阶段博弈分析主要依赖于所谓的“精炼”原则。
精炼纳什均衡要求:每个企业的战略都是对其他企业战略的最优反应,并且,没有哪个企业的战略涉及不可臵信的威胁。
设想企业A在市场上,企业B考虑是否进入市场;A告诉B,一旦B进入,A将把价格降为零,使得B血本无归。
那么,B会不会相信A呢?不会,因为A的威胁是不可臵信的:给定B进入,价格降为零不是A的最优选择。
在动态博弈中,企业常常可以通过“作茧自缚”的行动来使自己得到好处。
在博弈论里,“作茧自缚”的行动被称为“承诺”(Commitment)。
为什么“作茧自缚”反倒可以自得其益呢?因为它可以把本来不可臵信的威胁变得可以臵信。
比如说,如果已在市场上的垄断企业A把产品的定价权承包给第三者C,合同规定,一旦B进入市场,C就把价格降到0;如果C不执行合同,就会受到严厉处罚;如果A能够让B知道合同的存在,那么,A就可以成功地遏制B的进入。
动态博弈可以对许多过去认为不合理的企业行为作出合理解释。
比如说,它可以解释为什么企业要进行超过生产需要的“过度投资”:投资是一种可信的承诺,从而可以遏制竞争对手的行为。
它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联通电信”一成立,邮电部就开始大规模、大跨步地扩展和更新电信设备,扩大业务范围。
当企业在市场上多次相遇时,我们说它们之间进行的是重复博弈。
在重复博弈中,每个企业在每次博弈中的行动可以依赖于所观察到的对手过去行动的历史。
因为这个原因,那种一次性博弈中不可能出现的合作行为就可能在重复博弈中出现。
比如说,在双寡头市场上,如果每个企业都采取“触发战略”开始生产卡特尔协定产量;如果对方上一次没有遵守协定,自己也开始永远不遵守协定),合作均衡就会出现。
重复博弈的理论为观察到的企业之间的默契合谋行为提供了理性解释。
当然,合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博弈论证明,市场上的企业越多,产品的差异越大,生产成本越是不同,市场需求越是不确定,企业之间的合谋也就越困难。
重复博弈的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连锁店出售的商品比小商贩的更可靠,为什么麦当劳比旅游景点的小饭馆更注重自己的声誉。
当然,重复博弈理论的一个遗憾是,它能解释的均衡太多。
根据“无名氏定理”,任何一种满足个人
理性的可行结果都可能作为均衡结果出现,只要博弈的时界足够长,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耐心。
在市场中,企业可能知道竞争对手不知道的一些信息,也可能不知道竞争对手已知道的一些信息。
比如说,每个企业都只知道自己的生产成本,而不知道其他企业的生产成本。
在博弈论里,这种情况被称为“不完全信息”或“非对称信息”。
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最优的行动(战略)与主观信念有关,而主观信念又会因观察到的对方的行动而改变。
精炼贝叶斯均衡要求每个人都根据“贝叶斯法则”修正自己的信息。
因此,每个人都试图通过选择一些特定的行动传递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避免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这种情况被模型化为所谓的“信号传递博弈”(Signal Game)。
比如说,假定已在市场上的企业B可能是低成本,也可能是高成本;企业A知道自己的成本类型,想进入的企业B不知道,只知道A 为高成本和低成本的可能性各为二分之一。
假定当A是高成本时,B进入可得利润2单位,而当A是低成本时,B进入要亏损1单位。
显然,如果没有新的信息,B将选择进入。
现在假定存在一个价格p(低于垄断价格),使得低成本A在这个价格下的垄断总利润大于B进入情况下的寡头利润,而高成本A则相反。
那么,低成本A就可以通过选择p告诉B自己是低成本;如果观察到A选择了p,B就不进入,否则,就进入。
这就是著名的“垄断限价模型”(Milgrom Roberts Model),它为长期观察到的如下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垄断企业规定的产品价格一般低于微观经济学定义的最优垄断价格。
博弈理论范式的引入,打破了产业经济学领域长期居统治地位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单方向关系。
结构、行为和绩效都是企业博弈的结果;在许多情况下,是企业行为决定市场结构,而不是相反。
需要指出的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产业经济学逐步理论化的同时,经验性的研究反倒显得贫乏,到80年代后期,产业经济学家已认识到了这两者之间的不平衡,新一轮的经验研究开始出现。
新的经验研究包括计量经济学分析、案例研究和实验经济学三个方面,其中,案例研究最为引人注目。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产业经济学新一轮的突破可能就在经验研究方面。
三
吉恩〃泰勒尔(Jean Tirole)是法国籍著名经济学家,曾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现为法国产业经济学研究所和美国MIT的教授。
他在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政府规制理论等领域有诸多重要贡献,在国际经济学界享有盛誉,许多人都为他没有能获得克拉克奖而感到惋惜。
他与弗德伯格(Drew Fudenberg)合著的《博弈论》(1991年MIT出版)是当今最流行的经
典的博弈论教科书。
《产业组织理论》一书是泰勒尔在数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课的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初稿曾以法文出版,英文版于1988年由MIT出版社出版。
该书一出版,立即风靡全球,成为最受欢迎的产业经济学教科书。
之后,年年重印,久销不衰。
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我理解,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如前所述,自70年代之后,博弈论方法的引入使产业经济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到80年代后期,产业经济学已成为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在该书出版前,这些新的理论模型只是散见于各种期刊,还没有一本教科书可供使用,该书可以说是第一本用博弈理论范式写成的教科书,甚至可以说是一本企业行为的博弈论专著。
该书出版后,虽有其他几个版本的新式产业经济学教科书出版,但就使用博弈论方法的地道性而言,似乎还没有其他教科书可以与这本书相比。
第二,该书纳入了产业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与产业组织的传统理论融为一体,把读者引入该领域的最前沿。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不少当时还未公开发表的文献,其中有些文献只是在该书出版数年后才公开发表,这使得该书的内容在今天看来仍是新的。
我们知道,一个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一般要在10年以后才能进入教科书,就这一点而言,该书可以说是超前的。
第三,该书结构严密,框架新颖,文字叙述和数学推导的结合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我相信,只有像泰勒尔这样一位自己处于学科最前沿的经济学家,才能写出这样一本经典教科书。
除导言外,《产业组织理论》一书共包括12章。
第0章是对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简要概述,讨论了利润最大化假说、交易成本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
作者对委托—代理理论的数学推导,是我所见到的最简洁而且准确的表述。
第1章至第4章讨论垄断企业的行为。
第1章从垄断企业的定价行为这个老问题开始,相继讨论了垄断导致的成本扭曲和寻租行为问题。
本章补充节讨论了由产品的耐用性导致的垄断权力的弱化这一“科斯猜想”,以及由“科斯猜想”引出的生产者的价格承诺问题、租赁与出售之间的替代关系问题。
第2章讨论一个具有垄断力量的企业如何选择产品种类、产品质量和广告。
本章以相当的篇幅讨论了当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存在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不对称时,生产者如何通过价格和广告向消费者传递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以及重复购买如何解决生产者的道德风险问题。
第3章讨论垄断企业对消费者实行的价格歧视,其中有关价格歧视的讨论提供了一个非常经典的逆向选择模型:当卖者不知道买者的胃口(需求强度)时,如何用非线性价格诱使买者说真话?解决这一问题的数学方法与解决拍卖、税收、保险等领域的逆向选择问题所使用的方法是一样的。
因此,这一
章可以说是逆向选择理论的一个很好入门。
第4章讨论生产中间产品的上游垄断者与以中间产品为投入品生产最终产品的下游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特别是,上游企业如何通过定价合约、特许费、零售价格持平、购买数量限制等办法解决外部性和下游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
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的关系具有委托—代理关系的性质,本章的内容对读者理解诸如汽车制造商与销售代理商之间的合约、麦当劳总部与各麦当劳快餐店之间的合约等这样一些现实经济关系是很有帮助的。
第5章至第10章讨论存在战略相互作用时的企业行为,或者说,寡头竞争企业的行为,这是该书最核心的内容。
寡头企业可以使用许多不同的工具展开竞争,这些工具包括价格、产量、产品选择、广告、投资、技术创新等。
第5章从伯川德悖论(Bertrand Paradox)开始,讨论短期价格竞争和产量竞争问题。
在伯川德模型中,如果企业之间进行的是价格竞争,即使市场上只有两个企业,均衡价格也等于边际成本。
解开这一悖论的办法包括引入规模报酬递减、生产能力约束、产品差异性等因素。
特别是,考虑到生产能力约束,事前进行投资竞争然后进行伯川德价格竞争的两阶段博弈的结果,与一阶段库诺特产量竞争的结果相同。
本章还讨论了市场集中度与行业盈利水平的关系这一老问题。
第5章假定企业在市场上只相遇一次。
第6章讨论多次相遇情况下的企业竞争行为,用重复博弈理论解释企业之间可能出现的“默契合谋”及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如市场集中度、信息滞后、需求波动、成本差异、多市场相遇等因素与合谋的关系。
本章可以说是重复博弈理论的一个很好的引论,对诸如“无名氏定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声誉模型”等都有很清楚的表述。
本章还讨论了研究竞争行为的“进化论”方法。
第7章讨论企业如何通过选择产品差异性来进行价格和非价格竞争。
产品差异化有助于弱化竞争。
本章从著名的豪泰林模型开始讨论差异化问题,得出“差异化原则”:企业一般不想选择生产相同的产品。
本章还以不同的模型证明,自由进入可能产生太多数量也可能产生太少数量的企业。
第7章的讨论假定企业同时选择进入市场。
第8章讨论已在市场上的企业与想进入市场的企业之间的博弈问题:什么时候在位者应该容纳进入者,什么时候在位者应该遏制进入者。
第8.1节讨论了由鲍莫尔(Baumol)等人发展的“可竞争性理论”(Contestability Theory),根据这一理论,如果所有企业都可得到相同的技术,并且没有沉淀成本(但允许有固定成本),那么,即使市场上只有一个垄断企业,潜在进入的威胁也会使垄断者像竞争性企业一样行为,因为,如果垄断者用垄断价格赚取超额利润,就会遭受进入者的袭击。
这一理论强调的是潜在进入(而不是现实进入)的作用,它迫使经济学家重新考虑对自然垄断企业的传统规制理论。
第8.2节用一个典型的动态博弈模型讨论了在位企业如何通过
生产能力投资来遏制其他企业的进入。
投资是一种沉淀成本,具有“承诺”的价值。
一个企业今天购买设备,等于告诉进入者它明天将在市场上,如果这一设备不能以原价出售的话。
这样,购买设备这一行动本身就具有策略意义,即使在位者并不需要这一设备来生产什么。
潜在进入者将把在位者的这一行为解释为一个坏消息,将缩小进入规模或干脆不进入。
与投资的承诺价值相联系的是“先动优势”。
第8.3节提供了商业竞争战略的完整分类,第8 4节将其用于解释诸如自愿限制生产能力、最惠消费者待遇、配额、产品兼容性等现象。
前面的讨论假定企业具有完全信息,第9章讨论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企业行为。
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行动具有传递私人信息的功能,在位的企业会试图传递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避免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本章以相当的篇幅讨论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垄断限价模型,这一模型可以作为一般的信号传递模型去读。
本章还讨论了如何通过选择不同的行动树立对自己有利的声誉(如好斗形象)。
第10章讨论了研究与开发这一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内容涉及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创新激励、专利竞争、新技术的策略性采用(或不采用)、最优专利保护期限、新技术的模仿与扩散、网络外部性和标准化与兼容性,以及新技术的联合开发等。
第11章是非合作博弈理论的一个导论,是我所见到的最简洁而且比较完整的表述,可供读者在阅读前面各章特别是第5~10章时参考。
作为一本教科书,《产业组织理论》一书的主要缺陷是它包含的题目不够完整,包括:第一,它没有讨论大量的经验研究方面的文献;第二,它没有涉及企业兼并和公司融资方面的问题;第三,它没有讨论公共政策方面的问题。
有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海(D. Hay)和莫里斯(D. Morris)的《产业经济学与产业组织》一书的有关章节。
有关产业经济学每一个题目的更详细讨论,可参阅舒马伦西(R. Schmalensee)和威利格(R. Willig)主编的《产业组织手册》(上下册)。
产业经济学在西方大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已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之一。
例如,在牛津大学,除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必考科目外,产业经济学是参加考试人数最多的另外两门科目之一(另一门是计量经济学)。
我希望,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一书的出版,能带动国内更多的经济院系开设这门课程,诱使更多的经济学家从事产业组织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