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张维迎199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兼评吉恩〃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

张维迎

(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7期)

本文认为: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发端于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在70年代之前处于案例研究和经验研究的阶段,在许多情况下,该理论更多的是充当解释统计结果或支持价值判断的一种方法;从70年代开始,理论模型取代统计分析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使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打破了产业经济学领域长期居统治地位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单方向关系;到80年代后期,产业经济学家认识到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不平衡,包括计量经济学分析、案例研究和实验经济学在内的新一轮经验研究开始出现;吉恩〃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一书,成功地将产业组织的讨论放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把产业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传统理论融为一体,并以其文字叙述和数学推导的完美结合,成为西方大学最具权威性的经典教科书。

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内容,是国外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然而要给产业组织理论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容易。大致来说,产业组织理论是有关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和组织制度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企业内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为什么存在企业,企业的最优规模和范围由什么决定,什么是企业的目标函数,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内部的科层结构,等等,也就是现在人们通常称之为企业理论"的东西。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漫溢到劳动经济学、公司融资、公司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等领域。

二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与企业行为的关系,特别是寡头市场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如企业如何制定价格、产量、投资、广告、研究开发、兼并等方面的决策,这些决策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作用,等等。后者也就是狭义的产业组织理论。这方面的模型已被引入到国际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领域,并被企业用来指导商业战略的制定。

三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包括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规范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是最优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反托拉斯政策(或竞争政策)、对自

然垄断企业的规制、公营企业的管理、市场准入自由化、旨在推动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政策等;实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是政策的实际效果?什么因素决定实际政策的选择?上述三分法当然不是很准确的,比如说,当一个下游企业兼并一个上游企业(或者相反)时,不仅会影响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同时也会引起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不过,大致来说,上述定义还是可以给读者一个大体的概念: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些什么。很显然,它与我们国内经济学界所说的“工业经济”学科不大相同。

产业组织理论(又称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是从微观经济学“厂商理论”发展而来的,尽管它的鼻祖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但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则是近50~60年的事情,是随着现代大公司的出现而出现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产业组织理论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在70年代之前,产业经济学基本上处于案例研究和经验研究的阶段。案例研究最初是与政府的反托拉斯政策相联系的。案例研究之后是统计研究,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乔〃贝恩(Joe Bain)和爱德华〃梅森(Edward Mason),有时被称为“哈佛传统”。“哈佛传统”发展了著名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Structure Conduct Performance Paradigm)。根据这一范式,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之间存在着单一方向的因果联系:市场结构(卖者的数量、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成本结构及纵向一体化程度等)决定企业行为(包括价格、产量、研究与开发、投资、广告等),企业行为决定市场绩效(如资源配臵效率、价格—边际成本比、产品种类、创新速度、利润、收入分配等)。这一范式缺乏坚实的理论,它强调的是对产业的经验研究,其基本分析方法是计量经济学回归,典型的回归

方程是:П

i =f(CR

i

,BE

i

),其中,i代表产业,П

i

是该产业的盈利水平,CR

i

是产

业集中度,BE

i

代表产业进入壁垒(由最小进入规模、广告与销售的比率等指标近似给出)。研究者还可以将其他一些变量引入这一回归方程,然后用大样本横截面统计资料拟合。

尽管“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单向关系得到了统计意义上的支持,但它的最大缺陷是缺乏对因果关系的解释。统计学上的相关关系不是经济学上的因果关系。比如说,行业利润、集中度、广告与销售的比率等,都可能是内生的,由一些更为基本的市场条件(外生变量)和企业行为同时决定。由于这个原因,经验研究的结果并不能用来指导政府应该如何干预市场。当然,经验传统研究也曾试图测度那些更为基本的外生条件,如技术(规模报酬、进入成本、沉淀资本比例、学习曲线、产品的耐用性能等),消费者的偏好和行为(需求弹性、产品的信息结构、品牌效应等),外生的技术变化,等等。尽管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要得到准确度量基本外生变量的资料是很困难的。

当然,说70年代以前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都是统计经验研究并不是很公正的。特别地,与“哈佛传统”同时存在的“芝加哥传统”(以阿隆〃德勒克特和乔治〃斯蒂格勒为代表)就特别强调需要严谨的理论分析和对不同理论的经验识别。“芝加哥传统”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方法论的影响,其对政府干涉的不信赖与“哈佛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应该提到的是,豪泰林于1929年提出的“空间竞争模型"(Spatial Competition Model)和张伯伦于30年代提出的”垄断竞争模型”,都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说,在70年代早期,产业经济学基本上是经验研究,在许多情况下,理论更多的是解释统计结果或支持价值判断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严密系统的分析。

从70年代开始,产业经济学进入“理论期”,理论模型取代统计分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变化有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原因。在需求方面,是经济学家对长期主导产业经济学领域的经验分析的日益不满所致。人们普遍感到,经验分析没有为寡头市场的特定正式模型提供帮助。在供给方面,有两个主要因素发生作用。首先,在70年代之前,理论经济学家没有对产业经济学给予足够的注意,70年代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许多一流的理论经济学家开始对产业经济学发生了兴趣,可以说,出现了高手林立的局面。其次,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产业经济学提供了新的方法。上述两方面因素可以说是互为因果的。

博弈论的引入,使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产业经济学也为博弈论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可以说,自70年代以来,博弈论和产业经济学是相得益彰的。今天,(非合作)博弈理论已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标准分析工具和统一的方法论。

博弈论是人们之间的行为存在相互作用情况下的决策理论。博弈模型首先从描述博弈开始: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行动,有些什么战略(或行动)可供选择,在每次行动时知道些什么信息,外生事件以什么概率发生,每个人的收益函数如何决定,等等。在博弈中,有些信息可能是私人信息(比如说,一个企业只知道自己的生产成本),另一些信息是共同知识(如所有企业都知道市场需求函数,所有企业都知道所有其他企业也有同样的信息,等等)。特别地,博弈模型假定,理性本身是共同知识:所有人都是理性的,所有人都知道所有其他人也都是理性的,等等。在这个假设下,所观察的行为对应于特定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每个人的战略(或行动)都是其他人战略(或行动)的最优反应;给定别人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