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局域网》课程教学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局域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英文)

中文名称:无线局域网

英文名称: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二、课程代码及性质

专业方向选修课

三、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32(理论学时:26学时;实践学时:6学时)

学分:2

四、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

五、授课对象

本课程面向通信工程专业网络通信专业方向学生开设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在过去的十余年内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业界的标准演进、学术界的研究方向等各个方面来看,它都已经成为无线通信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这一出发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为:向学生介绍无线局域网IEEE 802.11标准中物理层PHY和媒介接入控制层MAC协议及其演进,使学生对无线通信中的一些关键前言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向学生介绍目前学术界针对无线局域网的一些热点研究问题及现状,如性能分析与优化、高密度部署、LTE/Wi-Fi共存、服务

质量保证等,帮助学生了解前沿的研究问题,培养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在无线通信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IEEE 802.11标准下物理层PHY和媒介接入控制层MAC协议及其演进,无线局域网领域内热点研究问题及现状。

课程难点:OFDM机制、MIMO机制、随机接入算法、性能优化、高密度部署LTE/Wi-Fi共存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及手段

1. 理论教学

教学形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重点内容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设置问答及测验的形式进行强化教学,其结果纳入平时成绩记录,实施过程性评价;

基本知识:以电子教案为主介绍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重点、难点问题辅助以板书形式。电子教案集成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板书手段展示重点、难点问题的逻辑推理;

2. 实践教学

算法实现:要求学生在软件环境下实现基本的IEEE 802.11 MAC层DCF协议,展示无线局域网的性能仿真,通过仿真结果观察无线局域网性能受哪些参数的影响,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感性理解。

课程设计:为了培养学生一定的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由选题,通过阅读文献等形式,总结并整理出一个无线局域网领域内的研究问题及其现状的介绍,通过课堂讲座及课程报告的形式向其他同学进行介绍,由全班同学进行评价,结合课程报告的评分,形成课程设计成绩。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理论部分:26学时,具体内容如下

(一)无线局域网基础(教师课堂教学学时(2小时)+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2小时))

教学内容:

无线局域网的背景介绍、定义、发展历史、网络基本框架;理解无线局域网的技术需求、与蜂窝网的区别;掌握无线局域网IEEE 802.11标准的发展历程;理解目前无线局域网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及挑战;

课后文献阅读:

E. Perahia and R. Stacey,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LANs: 802.11n and 802.11ac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J. F. Kurose and K. W. Ross, Computer Networking: A Top-Down Approach (5th Edition), Addison Wesley, 2009.

课后作业和讨论:

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设置问答及测验的形式进行强化教学,其结果纳入平时成绩记录,实施过程性评价;

(二)IEEE 802.11 MAC层技术(教师课堂教学学时(8小时)+ 学生课后

学习学时(8小时))

教学内容:

掌握IEEE 802.11标准下媒介接入控制层MAC协议;理解分布式MAC协议与集中式协议的区别;掌握随机接入机制(Random Access)的基本思想,及ALOHA,CSMA两种核心协议的内容;掌握IEEE 802.11 MAC协议的演进及其动机;掌握DCF协议中关键的参数,及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了解最新IEEE 802.11ac标准的MAC协议发展趋势;

课后文献阅读:

E. Perahia and R. Stacey,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LANs: 802.11n and 802.11ac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J. F. Kurose and K. W. Ross, Computer Networking: A Top-Down Approach (5th Edition), Addison Wesley, 2009.

课后作业和讨论:

要求学生在软件环境下实现基本的IEEE 802.11 MAC层DCF协议,展示无线局域网的性能仿真,通过仿真结果观察无线局域网性能受哪些参数的影响。(三)IEEE 802.11 PHY层技术(教师课堂教学学时(6小时)+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6小时))

教学内容:

理解IEEE 802.11标准下物理层PHY协议的发展历程;掌握DSSS、OFDM、MIMO等关键物理层技术的原理;掌握IEEE 802.11信道划分及分配策略;课后文献阅读:

E. Perahia and R. Stacey,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LANs: 802.11n and 802.11ac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