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要求:

⑴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⑵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⑶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一节、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本节结构:)

男子: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近代服饰 女子: 旗袍

特点: 多样化、地域性差别大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列宁装和连衣裙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物 质 现代服饰 “文化大革命”:国防绿军装和中山装

生 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由封闭走向开放

活 和 中国饮食文化: 发达,四大菜系影响大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传入,西式糖果

会 西方饮食传入 糕点和饮料备受欢迎 习

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引入百姓餐桌,西

俗 菜西点成为饮食组成部分

的 演进特点: 城乡差异大;北方以四合院为主

居室建筑的演进 传入: 首先出现在租界

迁 西式住房传入

影响: 中国居室建筑呈现中西合璧特征

婚姻风俗: 婚姻自主、礼俗删繁就简

习俗风尚的变革 丧葬礼仪: 趋于简化、带有强烈西方色彩

其他风俗: 变化大、呈现新旧并存特点

(一) 服饰的作用,变化的特点和阶段性特征

1、作用:服饰除了防寒保暖、遮羞、装饰美观的作用之外,还有时代特征。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

服饰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

2、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3、表现:⑴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 (新式与旧式)

⑵ 第二个阶段——1949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⑶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 中国饮食文化享誉世界。 1、四大菜系、特点

2、西餐传入时间、原因、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

入中国。

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 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 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

(三) 居室建筑

★利用下列图示掌握居室建筑演进的过程和特征。

传统 中西合璧

完全欧化

1、中国居室建筑演进的过程

传统建筑 → → 北京四合院 ↓

中西合璧 → → 北京西站 ↓

新式住宅 → → “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2、中国居室建筑演进的特征

出现西化趋势,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中西合璧 → →(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势)

★★( 四) 习俗

⑴婚姻风俗的变迁:

①古代社会:缔结婚约: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新潮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式婚礼。 ③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⑵丧葬礼节的变迁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简,出现西式葬礼,城市出现殡仪馆和公墓,更多农村仍然是传统。 ②新中国成立后:殡葬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⑶其他风俗的变迁

民国: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 官方实施公历,点头鞠躬代替跪拜作楫,握手成常礼。

⑷民众思想观念变化:

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原因、特点分析

★1、近代变化原因:

①外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深刻影响中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②内因: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上:政治活动的推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思想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其他原因:中国人善于接受先进文化并进行创新等(如旗袍)。

★2、近代物质习俗变化的特点:

①性质上: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②地域上:由通商口岸逐步向内地延伸。

③过程上:由中西冲突到融合,趋势上由封闭走向开放。

④水平上:不均衡,城市较快,农村较慢(原因:自然经济封闭,思想落后,农民贫穷)。 ★3、现代变化原因:

①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② 党和政府不断整生产关系,解放思想,发展经济。

③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如杂交水稻,两弹一星,基因工程,航天技术进步)。 ④ 全球化进程加快,中西文化进一步融合。

第二节、近现代的交通和通信

1.近现代交通的进步 (1)铁路:

①唐胥铁路(1881年)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诞生。 ②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是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③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迅速发展,到“九五”计划期末,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轮船和航运业:

①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水运业。

②1872年,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打破了列强的垄断局面。

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次的旅游服务业。 (3)汽车和公路: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公路交通发展较快。 (4)飞机和航空业: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20年,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③新中国成立初,民航业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航线大幅度增多,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近现代通讯工具的进步 (1)近代:

①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近代邮政事业起步;1920年参加万国邮联。 ②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中国自办电报开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