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集团扩张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集集团的扩张看危机中的并购策略(上)--宋
向前
世路劳生 /cedric830vi 2009-12-30 14:14:33
引言-大饥荒时代的面包
人类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次大饥荒时代,你要问大饥荒时代什么最贵?毫无疑问是面包。1938年国民政府扒了黄河花园口后,溃堤千里,黄泛区内一袋洋面甚至可以换几根金条。可见,在饥荒中,面包是唯一的硬通货,拥有至高无上的购买力。可一旦饥荒结束,面包的购买力就急剧下降,一根金条反倒可以换上千袋洋面。
历史的悲剧总在不断重演。你要问金融危机时代什么最贵?毫无疑问是现金。危机来了,所有的资产都深度折价,现金的购买力迅速增强,这无疑为手中持有大量现金头寸的企业的并购扩张提供了最佳机遇。否则,等危机结束了,现金的购买力同样会急剧下降。
可资产毕竟不是面包。经营得当,它可以为企业带来超出预期的收益;进退失据,它可能会吸干你所有的现金。
本文试图通过对一家通过并购扩张快速崛起的国内装备制造企业-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将近二十年并购扩张路径的介绍,来深入讨论中国企业在并购时应注意的时机与策略把握问题。
一、中集集团并购扩张路径介绍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980年的合资企业,当时由招商局轮船、丹麦宝隆洋行和美国海洋集装箱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生产普通的干货集装箱。1993年,技术员出身的麦伯良出任公司总经理,带领中集进入了高速发展和扩张的轨道。今天的中集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集装箱制造、道路运输车辆制造、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为主的物流装备制造企业集团。
从规模角度看,中集自1994年登陆资本市场以来,销售收入从将近7亿元增长至近500亿,扩张近70倍;净资产从1亿元增长至130多亿元,扩张近100
倍。与同为A股上市公司的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中集的规模普遍超过他们一倍以上。
从扩张角度看,中集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收购国内外企业近30家,在中国、北美、欧洲、亚洲和澳洲等拥有100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员工超过六万人,已经成为标准意义上的跨国公司。更值得称道的是,通过不断收购新的产能、技术和渠道,中集已经在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特种集装箱、罐式集装箱、登机桥和专用车制造六大领域雄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其集装箱生产与销售竟占据了全球
5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一) 中集集团在集装箱制造领域的并购与扩张
自1996 年以来,中集就始终保持产销量世界第一的地位。目前在全球约500万箱
产能中,中集拥有的产能超过250万箱,可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系列400多个品种的集装箱产品。1. 集装箱领域并购路径图
中集在集装箱领域的并购扩张,始终围绕两大主线展开:一是不断扩大产能,形成规模优势;二是不断吸收技术,进行产品升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先做大,后做强。
1) 1993年,收购大连集装箱公司51%股权,建立北方基地,并将该基地产能从8000提至20000 TEU/年;
2) 1994年,收购南通顺达集装箱公司72%股权,建立华东基地,并将该基地产能从20000提至35000TEU/年;
3) 1995年,租赁经营广东新会集装箱厂,后于96年兼并;
4) 1998年,从中远集团收购上海远东、天津北洋两家集装箱工厂。并从韩国现代手中收购在青岛的一家集装箱工厂和一家冷藏箱生产厂;
5) 1998年,收购柬埔寨31万公顷和苏里南45万公顷森林,用于集装箱木地板制造,中集开始向集装箱产业链上游转移;
6) 2000年,与英国UBHI结成合作联盟,并收购其特种箱技术;
7) 2004年,收购英国Clive-Smith Cowley公司,获得折叠箱关键技术。
2. 集装箱并购路径分析
中集的先做大,是从合理产业布局的角度出发的。我们知道,普通干货集装箱的特点就是体积大、货值低,不适于远距离空箱运输。一般而言,海上承运人希望当地购箱,当地载货,运达目的地后再对集装箱进行周转。因此,能够就近向承运人提供空货箱就成为企业的核心优势。中集通过在全国的收购,迅速形成在沿海各港口的合理布局。目前中集在全国11个港口拥有15个干货箱生产基地,2个冷藏箱基地,4个特种箱基地和覆盖国内主要干线港口的9大堆场网络。形成了从制造、维修、零部件供应、租赁到堆存的一站式全链服务体系。
中集的后做强,可以分解为两个步骤:一是通过吸收技术,不断向技术密集的高端集装箱转移;二是通过规模优势来降低成本,并提高议价能力。
中集的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突出表现在冷藏箱制造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期,冷藏集装箱分为不锈钢质和铝质两个技术流派,技术分别掌握在德国和日本企业手中,但日本企业研发的铝质冷藏箱占据明显优势,拥有市场95%的份额。由于日本企业拒绝转让技术,1995年中集与德国Graaff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冷藏箱公司,德方以出售关键设备和授权使用其所拥有的12项关键专利技术参股2%。次年,中集通过收购韩国现代在青岛的冷藏箱厂,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冷藏箱产能。其后八年,中集以不锈钢冷藏箱的巨大价格优势迅速侵蚀日本的铝制冷箱市场,占据了全球超过70%的冷箱份额。目前中集已经掌握了冷藏箱的全部技术体系,彻底颠覆了原有市场秩序,成为把握行业趋势、主导行业标准、维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领导者。
在罐箱领域,自2000年11月中集获得英国UBHI公司的LWBT罐箱生产技术以来,通过优化物流过程,实现流水线作业,同时改进各类工装设备的装配与作业效率,使产能提高了30%。
在折叠式集装箱领域,中集自主研发了折叠箱技术,并以此为谈判筹码收购
3
了世界折叠式集装箱主流技术持有者英国clive-SmithCowley公司60%的股权,奠定了在这个领域的霸主地位。
即便在大家普遍认为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干货箱制造领域,中集也进行了技术创
新。中集自主研发的集装箱零件自动化生产线属行业首创,它打破了每个工位零散操作的模式,将所有步骤整合在一套设备中完成。每块顶板的制造时间由原先的20多分钟缩短为不到5秒钟。该项发明已经申请了十几项专利。
2008年,中集又开发出了代表“安全、绿色、智能、轻量化”理念的集装箱。这种新型集装箱被命名为SGIL(S-Secure,G-Green,I-Intelligence,L-Light)。在基础材料技术和环保技术方面,中集不断推陈出新,涉及射频技术、复合材料、环保发泡剂、焊接技术、节能技术、废气治理技术等领域,利用新材料、新设计、新工艺,不断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高技术产品,以技术创新带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例如,采用高强度钢(HTS)的轻量化干货箱,使每个标准集装箱的重量减轻约为300 公斤。按集装箱全球每年300万标准箱的产量计算,可节约900,000 吨钢材。中集将集装箱的RFID(射频)标签功能与内嵌的智能卫士相结合,不但可以自动识别集装箱的编码,而且还可以远程监控集装箱的安全状态,使得集装箱的安全性能进一步提高。同时,中集还率先运用集团化运营的组织模式提升综合竞争优势,实施精细化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管理转变。2007年,中集的劳动生产率比2003年提高了将近10倍。
通过并购来提升技术水平是做强的一方面,而通过并购来扩大产能,形成规模经济,进而取得成本领先优势则是中集做强的另一方面。总体而言,规模经济至少给中集带来以下优势:
1) 采购经济性。中集通过产能的扩张提高了与上游供应商,尤其是钢铁企业的议价能力,压低了原材料采购成本;
2) 生产经济性。规模生产的优势不仅有利于专业化分工,通过迅速提高工人的学习曲线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人工成本,还有利于分摊固定成本和固定费用; 3) 销售经济性。规模优势不仅有利于中集提高下游船东的议价能力,形成使产能最大的客户组合,还有利于通过高市场份额的占领迫使竞争对手退出市场,以保持远高于同行的垄断价格。数据显示,中集的毛利率比全球排名第二的胜狮货柜高出2-3个百分点。
(二) 中集集团在道路运输车辆领域的并购与扩张
在集装箱业务占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份额之后,中集又在思考下一个应当进入的领域。在经过将近三年的项目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研发之后,中集终于形成了现代道路运输车辆业务的发展框架,并从2002年开始,挟雄厚的资本优势,闪电并购了国内多家特种车辆制造企业。2006年,中集道路运输车辆的销售收入达71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其2001年进入车辆业务前整个集装箱业务的销售收入。车辆业务的生产和销售再次成为世界第一。用中集2006年年度报告的话说,就是“五年再造了一个中集”截至2008年,中集道路运输车辆业务的销售收入达100亿元,可为客户提供八大系列、500 多个品种的专用车产品。在中国大陆和比利时、澳大利亚、泰国等地拥有20 多个生产基地,24 个4S 店和超过200 家的服务站。 1. 道路运输车辆领域并购路径图
中集在道路运输车辆领域的扩张,一开始就是以并购进行的。
1) 2002年,收购扬州通华专用车公司。扬州通华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具备单班年产3500辆各类专用车和半挂车的生产能力,能够生产八大系列80余种型号、200多种规格的专用车和半挂车,其中大部分产品属于国家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品;
2) 2002年,收购青岛宇宙集装箱公司80%股权,并将其改造为车辆生产基地;
3) 2003年,收购济南考格尔特种汽车公司。济南考格尔主要生产具有世界先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