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并发的病证。
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人体体温相对恒定,不因外界温度
的差异而有所改变,保持在37℃左右。由于饮食、运动、环境、情绪和性别的关系,体温可能
有暂时性轻微的波动,但此无临床意义。发热是一种病理性的体温升高,一般说来,口腔温度
在37.3℃以上,或直肠内温度在37.6℃以上,或一昼夜间波动在1℃以上,即可认为发热。
外感发热指在原有某种或多种疾病如消渴、中风、虚劳等基础上复感外邪而出现的发热。其热势高低不一,严重者,体温持续升高,壮热稽留不退,继而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等危重
症候,在临床上应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救治。中医药治疗各类发热,尤其是外感发热,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尤其明清以来,温病学说的发展成就,对外感发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中,对外感发热的病
因病机和治疗法则,都作了扼要的论述,为热病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伤寒论》首先总结和提
出了由外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即运用六经辨证来概括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六个阶段的变化,从而成为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纲领。金代刘完素主火热论,着眼于外来的火热邪气,首先从临床治疗角度提出了“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
寒医”的著名论点,认识到热病性属“热”,治疗“宜凉不宜温”,这与在他以前从寒邪立论,多
用辛温治法相比,应该说是一大进步。清代中叶温病学说的形成,使外感热病理论臻于完善。温病学派创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大辨证纲领,叶天士倡卫气营血之说,对温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治疗,均作了原则性的阐述,对温热病的辨证和治疗,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具
体的法则,成为后世诊治温热病的准绳。吴鞠通提出了三焦辨证之说,对于确定脏腑病位,反
映温热病的发展趋势,了解各种温病的病变特点,以及决定治法方药,判断预后等,皆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外感发热范围广泛,内科杂病、伤寒三阳病证、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均有此证,本节讨
论以罹患杂病复感外邪所致的发热为主,其他方面的发热请参照《伤寒论》、《温病学》教材有
关内容。西医学中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血液病、肿瘤等合并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而有发热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外感发热的证候特征是以发热为主,由于各脏腑感邪性质和病情轻重程度、病位以及传变不同,其发热特点也不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发热恶寒、但发热不恶寒、寒热往来、潮热
等。轻者热势不高,时间短暂,汗出而解;重者壮热持续不退,甚则神昏谵语,或抽搐惊厥,后
果严重。由于邪热疫毒较快由表入里,故临床上卫表证候出现时间短暂。再者热邪损伤津液,在发热同时表现口干烦渴等症。
本证起病急骤,多有2周左右的中度发热和高热,伴有与原发病相关病证,或心悸胸闷头昏,或咳喘胸痛痰多,或泄泻呕恶腹痛,或口渴尿多易饥乏力,或小便淋沥急痛,或斑疹黄
疸,或痰核瘰疬,或积聚出血,或项强神昏半身不遂等。
(病因病机]
1.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异常的六气,在外感发热中均可致病,但尤以火热、
外湿、暑邪为主要病邪,又风、寒、燥入里皆可化火。六淫所致的多种外感热病,又与气候、季
节、时令密切相关,因此常呈明显的季节性与区域性。另外六淫可单独致病,也可以两种以上
的邪气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湿热、风湿热等。
2.感受疫毒疫毒亦是外来的致病因素之一,属于一种传染性较强的致病邪气。疫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传染性,疫疠之毒,其性猛烈,一旦感受疫毒,则起病急骤,传变迅
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现高热。
外感导致发热,其入侵人体的途径,多由皮毛或口鼻而入。一般来说,六淫之邪,由皮毛
肌腠而入,先滞络脉,由表而里,传至脏腑,发为热病。疫毒之邪,多由口鼻而入,充斥于人体,
循卫气营血而分属于上、中、下三焦之脏腑。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或热、毒充斥于人体
而发热,即所谓“阳胜则热”。发生阳气偏盛的热性病变而表现发热为主,伴有恶寒、口干等。
邪热疫毒其性猛烈,起病急,传变快,故出现热势高等实热之证。发热病变,以阳胜为主,其病
机变化最易化火。火热充斥体内,进而伤津耗液,故在整个热病中,都以温热伤津,阴液耗损
为特点,常常产生一系列的火炽伤阴之病理反应。再者热毒之邪过盛,邪毒内传,营血耗伤,因而临床上易于发生神昏、出血的变证,即所谓逆传,来势凶险,预后较差。
(诊断)
本证以发热为主,详细询问病史及伴随症状,对外感发热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因季节、气候、地区、环境的不同,而感邪发病。起病急,一般在3日之内。病程较短,约2周左右,
传变迅速,若为时行感冒患者,则有明确的疫情接触史。
1.体温在37.3℃以上,可高达39.5℃~40℃,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
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2.原发疾病与伴随症状。掌握原发疾病的病史,明确外感发热常伴有的其他症状,分析
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3.具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职业病史等,均可引起一些外感发热病,注意询问,全
面诊查,有利于及时确立诊断。;‘
4.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大便常规,血沉,血、尿和骨
髓培养,X线检查以及其他针对病因的特殊检查。
(鉴别诊断)
1.内伤发热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两者在临床上均以发热为主症,外感发热,由感受
外邪而发,体温较高,多为中度发热或高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常见其他外感热病之兼
症,如恶寒、口渴、面赤、舌红苔黄、脉数,多为实热证。内伤发热者,由脏腑之阴阳气血失调,
郁而化热,热势高低不一,常呈低热而见间歇,其发病缓,病程长,数周、数月以至数年,多伴
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如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短气乏力,倦怠纳差,舌质淡,脉数无力,多为
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2.寒热真假在发热之中,寒热真假的出现,是当热极或寒极之际,可出现与其本病之
寒热不符合的假象,即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之象。临证时必须详细询问病情,参合脉证加以鉴别。真寒假热之鉴别要点为:身虽热,而反欲得衣被;口虽渴,但喜热饮;脉虽数,而不鼓指,
按之乏力,或微细欲绝;苔虽黑,而润滑。真热假寒的鉴别要点为:身虽大寒,而反不欲近衣;
口渴而喜冷饮;胸腹灼热,按之烙手;脉滑数,按之鼓指;苔黄燥起刺,或黑而干燥。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诊察热型,对外感发热的辨证,有重要的意义。外感发热,常见下列热型,如恶寒发热、壮
热、往来寒热、潮热与不规则热等,临床需注意观察。
1.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体温多在39℃以下,如热病早期,卫表诸证,均
常见此热型。
2.壮热指热势持续,高热不解,不恶寒,体温在39℃一40‘C之间,甚至更高,达数天至
2周之久。一日之内,波动甚小,如气分高热、肺系邪热、热盛之暑热、湿热等。
3.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寒时不热,或热时不寒,一日数次发作,如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