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编辑]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或译为柯尔堡道德发展阶段,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用以解释道德判断发展的理论。
1958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时,受到让·皮亚杰著作的启发,对儿童面对伦理困境所作的反应产生了强烈的兴趣,[1]在写作的博士论文中,创立了这一理论[2],概述道德发展的阶段。
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道德判断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可以区分出6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对伦理困境的回应更为适当。
[3]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发展的年龄指标远远超出早些时候皮亚杰的研究结果[4]也宣称逻辑与道德发展贯穿各建构的阶段。
[3]柯尔伯格在此基础上大为扩展,确定道德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对正义的看法,并且这一发展将持续终生,[2]赋予了这一研究的哲学含意。
[5][6]
柯尔伯格在研究中使用伦理困境的故事,关注人们在面临类似的伦理困境时,如何证明自己的行动是正当的。
然后他将反应进行分类,总结出6个不同的阶段。
这6个阶段属于3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7][8][9]
目录
1 阶段1.1 前习俗水平1.
2 习俗水平1.
3 后习俗水平1.
4 更多的阶段
2 理论假定(哲学)2.1 要素
3 应用伦理困境的例证3.1 海因茨伦理困境
4 批评
5 应用
6 参见
7 参考文献
8 延伸阅读
9 外部链接
柯尔伯格的6个阶段归属3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7][8][9]与皮亚杰建构主义的认知发展理论阶段模型类似,柯尔伯格认为阶段的倒退- 丧失高级阶段的能力是极为罕见的。
[10][11]即便如此,还是没有人一直能够处于最高阶段。
不可能“跳跃”中间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的观点更加全面、更加综合、也更清晰。
[10][11]
水平1(前习俗)
1.服从与惩罚定向
2.利己主义定向
(“对我有何益处?”)
水平2(习俗)
3.人际和谐与一致
(好孩子定向)
4.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
(法律与秩序定向)
水平3(后习俗)
5.社会契约定向
6.普遍伦理原则
(原则与良心定向)
前习俗水平[编辑]
前习俗水平的道德推理对于儿童非常普通,有时成人也会表现出这种水平的道德推理。
前习俗水平的道德推理,是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来进行推理。
前习俗水平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纯粹只是关心自己,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
在第一阶段,个体关注行为的直接后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例如,如果一个人由于某个行为而受到了惩罚,此负增强使这个行为被认为是道德上错误的。
一个行为所受的惩罚有多严重,就说明这个行为有多“坏”。
[12]此外,个体并不注意其他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有何不同。
这个阶段也可以称为权威主义阶段。
在第二阶段,个体持“对我有何益处”的立场,将正确的行为定义为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
第二阶段的道德推理,显示对其他人的需要兴趣有限,而只关注自己是否得到更多的利益(正增强),例如“你抓了我的背,我也要抓你的”。
[3]在第二阶段,关心他人不是基于忠诚或内在的尊重。
在前习俗水平缺乏社会的观点,不会因社会契约(第五阶段)而烦恼,因为行为目的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的。
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moral relativism)。
习俗水平[编辑]
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是青春期和成人的典型状态。
用习俗推理的人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会将这些行为与社会崇尚的观点与期望相对照。
习俗水平包括第三和第四个道德发展阶段。
在第三阶段,自我进入社会,扮演社会角色。
个体关注其他人赞成或反对的态度,保持与周围社会角色的和谐一致。
他们努力要做一个“好孩子”,实现这些期待,[3]认为这样是理所应当的。
在第三阶段,对一个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是根据这个行为对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后果,包括尊重、感谢和互惠。
法律和权威的存在,只是为了进一步支持这些固执己见的社会角色。
在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中,行为的目的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们觉得很好...”。
[3]
在第四阶段,重要的是遵守法律和社会习俗,因为它们对于维持社会有效运转非常重要。
在第四阶段的道德判断,认为社会的要求胜过个人的要求。
其核心观念通常是关于是非对错的规定,例如基督教基要主义的情形。
如果有人触犯法律,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来捍卫法律或规则。
如果有人确实触犯了法律,那就是不道德的。
因此在这一阶段,过失是一个重要因素,它把坏人与好人区分开来。
后习俗水平[编辑]
后习俗水平,又称为原则水平,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
这时,个体又成为从社会突出出来的单独的实体。
个人自己的观点应该放在社会的观点之前。
由于后习俗水平也是将自我放在他人之前(特别在第六阶段),有时会被错认为是前习俗行为。
在第五阶段,认为个体应持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因此,法律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契约,而非铁板一块。
那些不能提升总体社会福利的法律应该修改,应该达到“给最多的人带来最大的利益”。
[8]这要通过多数决定来达到,以及不可避免的妥协。
民主政治显然是基于第五阶段的道德推理。
在第六阶段,道德推理是基于普世价值进行抽象推理。
它超越了第四阶段,认为只有在基于正义的情况下,法律才是有效的。
法律所许诺的是正义,所以不义的法律就不必服从。
同样它也超越了第五阶段,认为由于社会契约并非义务的道德行为之本质,会出现正义变成多余之物的情况。
在第六阶段,作出道德决定不是根据有条件的假言命令(hypothetical imperative),而是根据无条件的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见伊曼努尔·康德的绝对命令[13])。
当你替一个人设身处地着想,他也会设想人人都在想同样的事(见约翰·罗尔斯的“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14])。
一致同意的结论是,采取行动。
这样,行为绝不是手段,而总是以自身为结果;一个行为因为它是正义的,而不是因为它是机械的、预期的、合法的或先前达成一致的。
虽然柯尔伯格坚持第六阶段的存在,但是他很难找到一个被试能够一贯处于第六阶段。
结果显示很少有人曾经达到柯尔伯格模型的第六阶段。
[11]
更多的阶段[编辑]
在柯尔伯格关于终生发展的经验研究中,注意到一些人显然经历了道德阶段的衰退。
他面临选择,或者承认会发生道德衰退,或者修改他的理论。
柯尔伯格选择了后者,假定此外还存在一些准阶段,[8]如柯尔伯格所称的4½阶段或4+阶段—从第四阶段到第五阶段的过渡时期,同时拥有这两个阶段的特征。
[8]在这个阶段,个体对“法律与秩序”推理的专断性产生叛逆,开始从单纯由社会规定何为过失,转变为认为社会本身也有过错。
这一阶段经常被误认为是第二阶段的道德相对主义,当社会利益与自身选择相冲突时,个人会认为比较而言,社会在道德上是错误的。
[8]柯尔伯格注意到这经常发生在学生进入大学的时候。
[8][11]
柯尔伯格进一步推测,可能存在第7个阶段(超验道德或宇宙道德定向),将宗教与道德推理相联系起来[15](见詹姆士·福勒的信仰发展阶段)[16][17])。
不过,由于柯尔伯格甚至对提供第六阶段的经验证据尚有困难,[11]他强调他对第七阶段的大部分推测只不过是理论上的。
[5]
理论假定(哲学)[编辑]
柯尔伯格的理论不是中立的价值观。
它植根于元伦理学的某种看法。
包括人性的观点,和对道德推理的形式与内容的某种理解。
强调正义的概念,以及道德推理的范围应达到全社会。
此外还强调道德与世界的关系,道德与逻辑表达的关系,以及道德推理的角色。
最后,柯尔伯格理论还采取了道德推理包括了社会和心理过程的观点。
柯尔伯格对人性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天性愿意交流,有推理的能力,以及期望去理解周围人。
柯尔伯格阶段模型属于定性的道德推理,因此不能直接翻译成赞扬或责备人的行为或特质。
柯尔伯格为了要证明他的理论能用来测量道德推理,而不只是特殊的道德结论,于是强调道德辩论的“形式与结构”与辩论的“内容”无关,也就是他自称的“形式主义”。
[6][7]
柯尔伯格理论中反复出现的是,正义是道德推理的本质特征。
出于同样原因,正义相当依赖于基于原则进行合理推理的观念。
不过,虽然柯尔伯格理论是一个以正义为中心的道德理论,柯尔伯格还是认为该理论能够与道义论和“幸福感”(eudaimonia)中似是而非的公式相吻合[13]。
柯尔伯格理论“理解”价值是正义的关键成分。
对于柯尔伯格,无论正义是什么,它必须是对全社会普遍有效的:站在道德普遍主义的立场[7],反对道德相对主义。
此外,道德不是世界天然的特征,而是规定的(prescriptive)。
不过,道德判断可以用真或伪的逻辑项来进行评价。
按照柯尔伯格理论,人们在向高一级道德推理阶段前进时,不可能跳跃某个阶段。
例如,一个人不可能从主要关注周围人判断的第三阶段,跳跃到支持社会契约的第五阶段。
[11]不过,当一个人遇到伦理困境时,会对自己现有的道德推理水平不满意,就可能指向下一个水平。
发现目前思维阶段的局限性,推动着道德发展,使得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更为适当。
[11]这个过程是主体有意识的建构过程,既不是天赋的,也不是过去经验的结果。
要素[编辑]
由于主体平衡相冲突的价值观的心理与社会能力得到增长,于是发生了进步到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情形。
在此过程中,介入了“正义行动”(justice operation),以解决相冲突的要求之间的争执,以达成平衡。
柯尔伯格确定其中2个正义行动是“平等主义”和“互惠伦理”,分别包括公平对待与个人无关的他人,以及尊重个人价值。
对于柯尔伯格,这些行动最好的结果是“可逆性”,在那里,道德行为的评价,是根据在转换角色的情形下,看该行为是否能够使每一个人都满意(俗称“道德抢座位游戏”)。
[6]
知识与学习有益于道德发展。
主体的“他人观”(view of persons)和“社会透视水平”(social perspective level)特别重要,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两项都变得更为复杂、更为成熟。
他人观可以理解为主体对其他人心理的领会,可以描绘成一张光谱:在第一阶段完全没有其他人的观点,而第六阶段完全社会中心。
[6]同样,社会透视水平包括对社会领域的理解,对社会规范的领会。
应用伦理困境的例证[编辑]
柯尔伯格在1958年最初撰写学位论文时,使用了“道德判断访问”的方法。
[2]在大约45分钟的“半结构式访谈”(semi-structured interview)的录音中,访谈者使用伦理困境来确定访谈对象处于哪一个道德发展阶段。
伦理困境选用虚构的短篇故事,描述主人公如何作出道德抉择。
参与者被提问一连串的开放式问题,例如什么是正确的行动,以及为何某个行动是正确的或错误的理由。
然后对这些回答的形式与结构(而不是内容)评分;通过一组多重伦
理困境,评出全面的的分。
[2][9]
海因茨伦理困境[编辑]
柯尔伯格在他最初的研究中,所使用的伦理困境是“海因茨偷药”[5][18]
海因茨的妻子频临死亡,她唯一的希望是一个药剂师刚发明的药物,但价格很贵。
该药物的成本只有2万美元,可药剂师卖20万美元。
海因茨举家只能拿出5万美元并且保证不能拿出再多的钱了。
他把他能拿出来的都给了药剂师,被药剂师拒绝了;海因茨表示,剩下的以后再支付,还是遭到药剂师的拒绝。
绝望中,海因茨开始考虑偷药。
对于他来说,这样做是错误的吗?海因茨会为他的妻子进店偷药吗吗?为什么或为什么不呢?[5]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人们认为海因茨该怎么做并不重要。
柯尔伯格理论要求参与者回答的形式是:重要的是什么。
[7]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论据,分别属于6个发展阶段:[5][12]
第一阶段(服从):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他会因此被捕入狱,意味着他成了一个坏人。
或: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药只值2万美元,并不是药剂师的要价那么高,海因茨曾经提出愿意付钱,而且他又没有偷别的东西。
第二阶段(利己):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监狱是个可怕的地方,或许他在牢房里比他妻子的死亡更让他憔悴。
或: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如果他的妻子获救,就会活得更快乐,即使他被捕入狱服刑。
第三阶段(一致):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偷窃是坏事,而他不是一名罪犯;或: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这是他妻子的盼望,他也想成为一个好丈夫。
第四阶段(法律与秩序):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法律禁止偷窃,这是非法的。
或:海因茨应该偷药,必须为行动的后果负责。
第五阶段(人权):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科学家有权得到公平的报偿。
即使他的妻子生病了,也不能证明他的行为是正确的。
或: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不管法律如何规定,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
第六阶段(普遍的人类伦理):或: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其他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也要考虑他们生命的价值。
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拯救生命的价值高于尊重他人的财产权。
批评[编辑]
对柯尔伯格的一个批评是他只强调正义,而忽视其他的价值。
其后果是,可能没有充分顾及到人们评估行为的其他道德层面。
卡罗尔·吉利根批评柯尔伯格理论过分地大男子主义。
[19]柯尔伯格理论起初的发展是基于实验室研究,只有男性参与;吉利根批评说它不能充分描述妇女所关心的。
虽然研究大体上没有发现两性的道德发展模式有何重要差异,[10][11]但是吉利根的道德发展理论并不关注正义的价值。
她发展了另一个基于关怀伦理学的道德推理理论。
[19]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不同意道德行为主要来自形式推理的这个假定,例如社会直觉论者,说到人们经常在作出道德判断时,并不关心正义、法律、人权和抽象伦理价值。
据此认为柯尔伯格和其他理性主义的心理学家的分析是假性因果(post hoc),将直觉的决定合理化,认为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的相关性其实低于柯尔伯格理论所描述的水平。
应用[编辑]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已经被学术界广泛应用。
例如,1979年,詹姆士·瑞斯特设计的确定问题测验(DIT)[20]最初的纸笔测验就称为“道德判断访问”。
[21]确定问题测验受到了六阶段模型的强烈影响,为增强效度,采用了likert量表进行定量测验,采用了类似于柯尔伯格的伦理困境。
[22]该测验还大量使用柯尔伯格理论的概念,例如“后习俗思维”。
[23][24]1999年,“DIT”经过修订成为“DIT-2”,[21]该测验在许多要求进行道德测验的领域[25]和各种军团进行。
[26][27][28]
参见[编辑]
让·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卡罗尔·吉利根:关怀伦理学
詹姆士·福勒:信仰发展阶段
简·卢文格:卢文格自我发展阶段
爱利克·埃里克森: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詹姆士·瑞斯特:确定问题测验
参考文献[编辑]
^ Crain, William C. 发展的理论2Rev Ed. Prentice-Hall. 1985. ISBN 0-13-913617-7.
^ 2.02.12.22.3柯尔伯格, 劳伦斯. 10-16岁思维模式的发展与选择. Ph. D. dissertation,芝加哥大学. 1958.
^ 3.03.13.23.33.4柯尔伯格, 劳伦斯. 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道德适当性的要求. 哲学杂志. 1973, 70: 630–646.
^皮亚杰, 让. 儿童的道德判断. 伦敦: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and Co. 1932. ISBN 0-02-925240-7.
^ 5.05.15.25.35.4柯尔伯格, 劳伦斯. 道德发展散论,第一册:道德发展的哲学. Harper & Row. 1981. ISBN 0-06-064760-4. 已忽略未知参数|Location=(建议使用|location=)(帮助) ^ 6.06.16.26.3柯尔伯格, 劳伦斯; Charles Levine, Alexandra Hewer. 道德阶段:通用公式及对批评的回应. Basel, NY: Karger. 1983. ISBN 3-8055-3716-6.
^ 7.07.17.27.37.4柯尔伯格, 劳伦斯. 从“是”到“应该”:自然主义谬论如何道德发展研究中侥幸成功. Academic Press. 1971. 已忽略未知参数|Location=(建议使用|location=)(帮助)
^ 8.08.18.28.38.48.58.6柯尔伯格, 劳伦斯; T. Lickona, ed. 道德阶段与教化:认知-发展方法//道德发展与行为:理论、研究与社会问题.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6. 已忽略未知参数|Location=(建议使用|location=)(帮助)
^ 9.09.19.2 Colby, Anne; 柯尔伯格. 道德判断测量第2册:标准问题评分指南. 剑桥大学出版社. 1987. ISBN 0-521-24447-1.
^ 10.010.110.2 Walker, 劳伦斯, J. 道德推理的纵向研究. 儿童发展. 1989.2月, 60 (1): 157–166.
^ 11.011.111.211.311.411.511.611.7 Anne Colby; Gibbs, J. Lieberman, M.,和柯尔伯格, L. 道德判断的纵向研究: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专论. 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1983. ISBN 99932-7-870-X.
^ 12.012.1Shaffer, David R. 社会与人格发展 5. Wadsworth Publishing. 2004. ISBN 0-534-60700-4.
^ 13.013.1伊曼努尔·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Inc. 1964. ISBN 0-06-131159-6.
^ * 罗尔斯, 约翰. 正义论. 麻省剑桥: 哈佛大学出版社. 1971. ISBN 0-674-01772-2.
^ Power, Clark; 劳伦斯·柯尔伯格. 道德发展、宗教思维、和第七阶段的问题//道德发展散论,第一册:道德发展哲学. 旧金山: Harper & Row. 1981. ISBN 0-06-064760-4.
^Fowler, John; T. Hennessey, ed. 信仰的阶段:建构的发展方法//价值观与道德发展. 纽约: Paulist Press. 1976.
^福勒, 约翰; S. Keen, ed. 绘制信仰的结构:一个发展的观点//生命地图:信仰旅程的会话. Waco, TX: Word Books. 1978. ISBN 0-8499-2848-6.
^ {{Heinz_dilemma}}
^ 19.019.1吉利根, 卡罗尔. 不同的声音:妇女的自我与道德的观念. 哈佛教育评论. 1977,
47 (4).
^瑞斯特, 詹姆士. 道德问题判断的发展. 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 1979. ISBN 0-8166-0891-1. ^ 21.021.1瑞斯特, 詹姆士; Narvaez, D., Bebeau, M. and Thoma, S. DIT-2: Devising and testing a new instrument of moral judgment. 教育心理学杂志. 1999, 91 (4): 644–659.
^伦理发展研究中心(Website). 确定问题测验--困境样本:海因茨偷药. [2006-12-05].
^瑞斯特, 詹姆士; Narvaez, D., Bebeau, M. and Thoma, S. 新柯尔伯格方法:确定问题测验与计划理论. 教育心理学评论. 1999, 11 (4): 291–324.
^瑞斯特, 詹姆士; Narvaez, D., Bebeau, M. and Thoma, S. 后习俗道德思维:新柯尔伯格方法.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9. ISBN 0-8058-3285-8.
^瑞斯特, 詹姆士; Barnett, R., Bebeau, M., Deemer, D., Getz, I., Moon, Y., Spickelmeier, J. Thoma, S. and V olker, J. 道德发展:研究与理论的进展. Praeger Publishers. 1986. ISBN 0-275-92254-5.
^ Bunch, Wilton H. 神学生道德判断的改变. 道德教育杂志. 2005, 34 (3): 363–370.
^ Muhlberger, P. 道德推理影响政治参与. 政治心理学. 2000, 21 (4): 667–695.
^ Hedl, John J.; Glazer, H. and Chan, F. 医学学生道德推理的进步. 健康相关杂志. 2005, 34 (2): 121–122.
延伸阅读[编辑]
Crain, William C. Theories of Development 2Rev Ed. Prentice-Hall. 1985. ISBN 0-13-913617-7. Kohlberg, Lawrence. From Is to Ought: How to Commit the Naturalistic Fallacy and Get Away with It in the Study of Moral Development. Academic Press. 1971. 已忽略未知参数|Location=(建议使用|location=)(帮助)
Kohlberg, Lawrence. The Claim to Moral Adequacy of a Highest Stage of Moral Judgment.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73, 70: 630–646.
Kohlberg, Lawrence. 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 V ol. I: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Harper & Row. 1981. ISBN 0-06-064760-4. 已忽略未知参数|Location=(建议使用|location=)(帮助)
Kohlberg, Lawrence; Charles Levine, Alexandra Hewer. Moral stages : a current formulation and a response to critics. Basel, NY: Karger. 1983. ISBN 3-8055-3716-6.
KOHLBERG'S MORAL STAGES
Kolberg's theory specifies six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arranged in three levels.
Level I: Preconventional/Premoral
Moral values reside in external, quasi-physical events, or in bad acts. The child is responsive to rules and evaluative labels, but views them in terms of pleasant or unpleasant consequences of actions, or in terms of the physical power of those who impose the rules.
Stage 1: Obedience and punishment orientation
Egocentric deference to superior power or prestige, or a trouble-avoiding set.
Objective responsibility.
Stage 2: Naively egoistic orientation
Right action is that which is instrumental in satisfying the self's needs and occasionally others'. Relativism of values to each actor's needs and perspectives.
Naive egalitarianism,orientation to exchange and reciprocity.
Level II: Conventional/Role Conformity
Moral values reside in performing the righ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conventional order and expectancies of others as a value in its own right.
Stage 3: Good-boy/good-girl orientation
Orientation to approval, to pleasing and helping others.
Conformity to stereotypical images of majority or natural role behavior.
Action is evaluated in terms of intentions.
Stage 4: Authority and social-order-maintaining orientation
Orientation to "doing duty" and to showing respect for authority and maintaining the given social order or its own sake.
Regard for earned expectations of others.
Differentiates actions out of a sense of obligation to rules from actions for generally "nice" or natural motives.
Level III: Postconventional/Self-Accepted Moral Principles
Morality is defined in terms of conformity to shared standards,rights, or duties apart from supporting authority. The standards conformed to are internal, and action-decisions are based on an inner process of thought and judgement concerning right and wrong.
Stage 5: Contractual/legalistic orientation
Norms of right and wrong are defined in terms of laws or institutionalized rules which seem to have a rational basis.
When conflict arises between individual needs and law or contract, though sympathetic to the former, the individual believes the latter must prevail because of its greater functional rationality for society, the majority will and welfare.
Stage 6: The morality of individual principles of conscience
Orientation not only toward existing social rules, but also toward the conscience as a directing agent, mutual trust and respect, and principles of moral choice involving logical universalities and consistency.
Action is controlled by internalized ideals that exert a pressure to act accordingly regardless of the reactions of others in the immediate environment.
If one acts otherwise, self-condemnation and guilt res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