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杜甫题画诗的接受与发展
试论苏轼题画诗中个人理思的表达
![试论苏轼题画诗中个人理思的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3f65eea5caaedd3382c4d3ae.png)
试论苏轼题画诗中个人理思的表达摘要:苏轼既是宋代著名诗人,又是出色的画家,他的题画诗既有画境又有诗境,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宋代题画诗中的杰出代表。
与宋诗整体特征一致,宋代题画诗也体现出理性化的特点,这在苏轼的题画诗中表现得格外明显。
本文试从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对历史现实的评论中抒发的理性思考对其题画诗进行解读,说明其中丰富的理思和对后代题画诗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题画诗;理思在题画诗这一领域,苏轼堪称一座高峰。
在专门收录题画诗的《声画集》一书中,苏轼入选作品最多,足见苏轼题画诗在题画诗创作繁荣的宋代所具有的代表地位。
宋代题画诗虽也经历了前代雨露的充分滋养而得以快速发展,但与宋诗一样,宋人不愿单纯因循前代唐诗的轨迹继续前行,而是倾向于开掘高远的理趣,走出一条有别于唐代题画诗的通途。
与唐代兴象玲珑、想象力丰富驰骋的诗作相比,苏轼诗中的想像力逐渐退却,诗中的议论性语句多于诗意的创造,其题画诗多是平淡中包含着理性之美,表达出个人的理思。
一、对人生的感慨苏轼在其题画诗中常常抒发观画后产生的人生感慨。
他在《韩幹马十四匹》中,就感慨道:“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当谁看?”【1】感叹自己虽有才能,但苦于没有人认同,传达出很深的失落。
另有苏轼为《虔州八境图》所作的《<虔州八境图>八首》之二,苏轼对画作中的章贡台并没有太多的描绘,而是将重点集中在自己观画而生发的思乡之情。
江水奔流掀起的波涛一次又一次地拍打着城墙,好似这江水也有无尽的寂寞一般。
暮色中,登临高处的游子在章贡台上感到阵阵寒意,在这孤云落日之中无限地思念着长安。
客观景色也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
苏轼受儒释道三家思想体系影响,故他在表达感慨时常会以道意禅理作为表现对象。
如《次韵郭功甫观予画雪雀有感二首》运用庄子《逍遥游》中鲲鹏之典,将自己比作振翅高飞的鹏鸟,暗喻了自己积极用世的儒家品质。
其他如《章质夫寄惠<崔徽真>》“不如丹青不解语,世间言语元非真”【2】等都有佛道思想的参与。
苏轼论杜甫韩愈平议
![苏轼论杜甫韩愈平议](https://img.taocdn.com/s3/m/dcb34d0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f.png)
苏轼论杜甫韩愈平议
杨胜宽
【期刊名称】《杜甫研究学刊》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苏轼基于推动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客观需要和对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深入观察,他对杜甫和韩愈都非常推崇,但认同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他不仅对"诗圣""文宗"作了得到后世广泛认可的高度评价,而且通过深刻反思,指出了他们各自存在的弱点与短处.因此,他提出了学习杜、韩的一整套正确方法.这些方法既是苏轼本人成为文艺全才的重要经验,也是值得后世借鉴的有益启示.
【总页数】8页(P1-8)
【作者】杨胜宽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6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宋代杜甫接受的文化阐释--以杜甫与韩愈、李白、陶渊明宋代接受之比较为中心[J], 梁桂芳
2.杜甫诗歌学术史研究的力作——评赵睿才《百年杜甫研究之平议与反思》 [J], 李德辉
3.从杜甫的题画诗看杜甫与苏轼书画艺术的审美观 [J], 孙红玉;彭燕
4.韩愈"尊君诛民"平议 [J], 刘真伦
5.苏轼论春秋名臣——苏轼春秋人物史论平议之一 [J], 杨金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杜甫的题画诗看杜甫与苏轼书画艺术的审美观
![从杜甫的题画诗看杜甫与苏轼书画艺术的审美观](https://img.taocdn.com/s3/m/e2967204581b6bd97f19ea8f.png)
维 的诗与画曾云 : “ 味摩诘之诗 , 诗 中有 画。观摩诘 之画 , 画 中有诗 ”[ ] ‘ 前 集 ) 卷 十 五 题 画诗 是 作 者 以诗 歌 的 形式表达 自己对绘画作品的理解 , 作者 的主观倾 向 必定会寄寓其中 , 反映 的是题 画诗作者 的价值判 断
画诗的评价相当高 , 他在《 说诗啐语》 ( 卷下 ) 云: “ 唐 法 艺术 不 达到 相 当的水 平是 根本 不可 能 的。 以前未见题 画诗 , 开此体者 , 老杜也。 ” 沈 氏此论虽并 二、 苏 轼 与杜 甫 的分歧
不尽符合历史事实 , 但是他对杜 甫题 画诗的推崇却
杜 甫 的题 画 诗 主 要 分 成 两 大类 , 一 是 关 于 动 物
孙红玉 , 彭
( 杜甫草堂博物馆 ,四川
燕
成都 6 1 0 0 7 2 )
摘要 : 有唐 一代 , 杜甫 的题 画诗 不仅 数量 多而且质 量也很高 , 其题 画诗《 丹青 引赠曹将 军霸》 对韩 干画马提 出了
批评。宋代蜀人 苏轼 对韩干 画马 的审美观与杜 甫的观 点则针 锋相对 。本文从 杜 甫的题 画诗说起 , 对杜 甫苏轼 二人
一
、
杜甫题 画诗
岁会 作诗 , 九 岁 会 书写 大 字 。成年 后 的 杜 甫 与 当 时
杜甫流传下来 的诗篇中共有题画诗 2 2首 …瑚,
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有来往 , 说 明他 的书法应该是
是整个唐代作题 画诗最多的诗人 。沈德潜对杜甫题 相 当不错 的 。能 够 给 别 人 的 画直 接 者 天 纵诗 才 和 书法
苏轼题画诗述论
![苏轼题画诗述论](https://img.taocdn.com/s3/m/06acf60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0.png)
苏轼题画诗述论陈才智内容提要苏轼题画诗共计102题157首。
所题画科,分为人物、山水、畜兽、竹石花鸟虫鱼及其它四类。
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堪称中国题画诗史上的高峰,它不仅表达出众多绘画理论上的高超见解,显示出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展现出诗人各种各样丰富真挚的思想感情,而且全面地发掘了题画诗的功能,把题画诗真正提高到“以诗赏画,以诗阐画,以诗补画,以诗导画”的位置上。
关键词苏轼题画诗绘画艺术在北宋高度发达,堪称极盛,这是北宋社会“郁郁乎文哉”的重要标志。
作为诉诸视觉,展开于空间,表现为静态的单一艺术形式,绘画在反映北宋文化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方面,其直观性、形象性有着其它文化形态难以替代的地位。
北宋绘画艺术的兴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嗜画笃画之风盛况空前,工画善画之人比比皆是;二,风格流派各臻其致,名家名作千姿百态;三,绘画理论空前发达。
从现存北宋画迹看,题材以山水、花鸟为多,亦不乏人物、风俗、宗教等;画风以文人画为代表,院画也很发达;画法以不囿形似,追求神韵为主流,同时注重院画形似的基本功训练;突出的时代特色是,绘画与诗、文、书为缘,开启了中国绘画史上文学化的时代。
从现存北宋画论看,强调非功利性的审美原则;格调独推高雅,追求萧散简远、神韵自然之美;强调以意造理,以理生韵,而求之以形器。
“理”、“意”二字乃北宋绘画实践之准则和绘画思想的时代特色。
就苏轼诗歌与北宋绘画文化而言,二者在艺术风格上,对萧散简远的雅淡精神有着共同的追求;在艺术规律上,遵循着尚意主理、重神似气韵、注重非功利性的共同原则;尤其是,在艺术实践上,苏轼以题画诗的形式使诗、书、画精神上的融合真正得以实现,为三者进一步水乳交融—一作画取诗意诗境,把诗作为画的题材,绘诗意画;再进一步,借鉴诗的方法、原则作画;最后,诗书画“三绝”—一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题材、内容、思想、格调等,有所感而创作的诗歌。
杜甫题画诗的自我观照
![杜甫题画诗的自我观照](https://img.taocdn.com/s3/m/1048506b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6.png)
杜甫题画诗的自我观照
郑静静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24()2
【摘要】题画诗至杜甫开始才大量创作,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杜甫的题画诗不仅仅是对画面内容的再现,还体现了诗人积极入世的热情、壮志难酬的感伤以及因
现实不遇产生的归隐之意。
通过描绘画面,诗人也在描绘自己心中的图景,即借图画
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通过对题画马诗的写作时间及地点的考察,发现偏向瘦
硬传神是杜甫一贯的审美标准。
【总页数】6页(P43-48)
【作者】郑静静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杜甫题画诗的传播学观照
2.论杜甫的题画诗对后代题画诗及文人画的影响
3.从杜甫的题画诗看杜甫与苏轼书画艺术的审美观
4.杜甫不是题画诗的首创者——兼论
题画诗的产生与发展5.“诗之出位”与诗、画会通——论杜甫题画诗对“文人画”生成之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轼写的题画诗论文.doc
![苏轼写的题画诗论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c6561e26c1c708a1294a4424.png)
苏轼写的题画诗论文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我精心为你整理了苏轼写的题画诗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内容摘要:苏轼的题画诗共计157首,内容丰富。
这些诗不仅反映出苏轼其诗画理论观、艺术观,其实也让我们窥见了文人生活的一个侧面,看到宋代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人生――高雅的艺术爱好;平凡的交际应酬;以及宋代文人的进取精神与趋于平实的审美风貌。
题画诗是文人感受世界的媒介,是文人交际往来的媒介,亦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关键词:苏轼题画诗雅俗人生媒介题画诗,狭义的定义,即画幅完成之后,题写在画上的诗作;广义的定义则既包括在画内的题诗,也包括画外因画作引发的评论、记事、抒怀等各类诗作。
按广义的分法,苏轼的题画诗,计102题157首。
苏轼的题画诗涉及人物、山水、动植物等各类,内容丰富,素来颇受人重视。
最早的一部题画诗总集《声画集》收录唐宋以来咏画之作近八百首,其中以苏轼最多,共146首;清陈邦彦等编选《历代题画诗类》录诗8962首,其中两宋题画诗1189首,114人,而苏轼居冠,109首。
近年来,众多研究者主要从苏轼诗画理论观、艺术观、审美等层面做了诸多阐述,然对绝大多数文人而言,功名、仕途,或者说治国平天下才是士大夫文人的最高理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只是文人调剂生活、修生养性、抒发情感的工具与载体。
看苏轼的题画诗,倒也不妨换一个角度,看看生活中士大夫文人的交际、雅趣与情感情绪,从这些题画诗去窥见苏轼生活的另一面。
一、赏画题诗――文人高雅的艺术爱好琴棋书画,无疑是高雅的兴趣爱好。
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的娱乐消遣方式相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却反倒是显得高雅有追求得多。
大量的时间,会被文人用来研究琴棋书画,亦或者品茶听曲、游览山水、吟诗作词。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旧时的文人也是在阶级批判论中应该遭到批判的特殊的贵族层,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出仕官员,他们既不从事农业劳动,也不考虑生计手段,他们唯一的生存方式便是读书做官,获取功名利禄。
论杜甫题画诗《天育骠骑歌》
![论杜甫题画诗《天育骠骑歌》](https://img.taocdn.com/s3/m/9a2979ee844769eae109edd8.png)
论杜甫题画诗《天育骠骑歌》作者:杜秀萍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21期摘要:唐代是中国文化空前发展的时代,诗歌的造诣达到了顶峰,绘画艺术也有巨大成就,以此为背景,文人墨客用诗作为桥梁,以寄意作为目的,在诗与画二者结合的基础上把题画诗进行推广。
杜甫的《天育骠骑歌》是一首著名的题画马诗,寓情于景,题咏与寓意相结合,体现出诗人对瘦硬健劲、刚健俊朗的绘画手法的推崇,同时这首诗在诗理画意的互渗中为唐代题画诗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杜甫;题画诗;《天育骠骑歌》;瘦硬健劲诗歌和绘画是相辅相成的艺术,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郭熙在《林泉高致·画意》中曾这样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歌和绘画在艺术手法上有很多共通之处,如诗歌表达的“意境”与绘画表达的“意趣”相似,同时诗歌和绘画都力求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作为关系密切的两个艺术门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我国诗画艺术的标杆,也是诗画艺术和谐统一的表现。
题画诗的定义分为广义的题画诗和狭义的题画诗。
广义的题画诗是指观画的人依据画作表现出的内容赋以诗歌,借以表达个人的审美,抒发情怀。
此类题画诗可以出现在画上,也可以不出现在画上,单独存在,诗人常常会在题画诗中抒发个人的人生际遇、潜藏家国之思、分析绘画风格等。
狭义题画诗是指画家在完成一幅画作之后,为了更好、更清晰地表达画面传达的意趣和内容,一般会通过自己构思题写诗歌,画作内容与诗歌密切结合。
中国题画诗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过程,它以诗的形式出现,结合绘画的艺术,逐渐发展壮大。
关于题画诗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大多数学者认为题画诗在六朝时期已经出现,但此时还未形成系统,多数只是对画面的内容进行简单描述,一般不涉及诗人对画面的体悟和感慨,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题画诗。
但它发展到唐代已逐渐趋于成熟,其中杜甫为题画诗的成熟做出了巨大贡献。
题画诗之所以在唐代发展并成熟,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绘画艺术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批技艺高超的画家,绘画流派众多,并且此时一些总结绘画理论的著作相继問世,这为题画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苏轼对文人画的贡献
![苏轼对文人画的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27c4159ed15abe23482f4d8e.png)
苏轼对文人画的贡献摘要文人画作为中国精英文化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代表精英话语权的表现形式。
作为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形态,其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内部原因。
而历史文人的规范和倡导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这里主要讲在文人画历史地位上有着坐标性人物的代表,苏轼。
关键词:文人画;文人自觉;士气;作为知识分子,文人一开始在绘画领域中并不占有话语权地位。
之所以进入绘画领域是历史的一种契合。
这种契合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人身份的转变以及随之而形成的习性。
这为文人进入绘画领域提供了自身的可能性。
文人画图像话语权的实现,是文人在绘画领域进行资本运作的结果。
他们所倡导的文人情怀和文人理想成为文人画确立话语的基本依据。
陈衡恪曾对文人画下了定义:“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推到前面,我们可以这样说这是一开始进入绘画领域的文人所倡导的模式:即为文人画设定等级和规范审美类型,这是文人在规范文人画的一种策略。
而同时图像话语权的定性和被世人承认,从而成为一种公共话语还需要有认证资历和学术资格的人来为这个领域进行文化上的领导。
这些文化领导人所具有的能力在各个方面都具“证书”的作用。
这些人为了进一步纯正文人画中文人性这一“血统”,他们不断提出和规范文人特性,不断在绘画思想和形式方面划定文人领域。
苏轼就是这一规范的首倡导者。
对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人生哲学和文化心态的形成发生着重要影响的“道”,必须同时又成为士大夫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思维的立足点,从而构成中国艺术精神主体的本质。
按照思辩的理解,“道”是哲学的。
但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它促使了人格力量的自我完善,视“道”为对人生体验的感悟,将人生艺术化。
文人画首先就是这种哲学观念的产物。
如果说文人画的理论自觉意识是整个文人士大夫集团推动的,那么,苏轼的意义就在于他担当了倡导者的角色,以他个人的文化影响,将这种意识提出并放大。
黄庭坚题画诗跋论山水画的兴象构成和诗意表达
![黄庭坚题画诗跋论山水画的兴象构成和诗意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518eb0a5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74.png)
黄庭坚题画诗跋论山水画的兴象构成和诗意表达①杨慧茹(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13)[摘 要]本文对黄庭坚的美学思想进行了阐发。
第一,他从山水画的角度论述了“兴”的促发及“兴”与“意气”的共同作用对绘画创作的影响;第二,他揭示了审美创造中的“意象”营构;第三,他还论述了山水画的“远境”表现,这是突破意象的更高境界;最后,论述了山水画的诗意性表现,这既是通向远境的重要途经,又是文人旨趣的显现。
[关键词]发兴;真趣;意象构成;远;诗意化表现[ 中图分类号 ] 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1)01-0158-05收稿日期:2020-10-23作者简介:杨慧茹(1996-),女,河南新乡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书画美学史。
①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中国画的审美形态》(2017ZDAXM013)。
黄庭坚(1054年-1105年)是北宋杰出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与苏、米、蔡为宋代书法四大家,又为江西诗派的领袖人物。
宋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诗、书、画等各个艺术门类发展繁盛,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兼通诗、书、画的大家,而黄庭坚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虽然至今未曾见过其作画的痕迹,但是他热衷收藏、精于品鉴。
他在《观崇德墨竹歌》中写道:“见我好吟爱画胜他人,直谓子美当前身。
”[1]1563他以其卓绝不凡的艺术鉴赏力为书画写下大量题诗和跋文,其中包含了许多精彩的观点。
南宋邓椿在《画继》中就对他书画艺术的鉴赏力大加赞赏:“余尝取唐宋两朝名臣文集,凡图画纪咏,考究无遗,故于群公略能察其鉴别,独山谷最为精严。
”这里文章主要集中考察一下他的题画诗跋中关于山水画的审美见解。
一、论“发兴”和“真趣”黄庭坚曾在《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中提到“兴”这一概念:黄州逐客未赐环,江南江北饱看山。
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
“发兴”一词中“兴”这一美学概念本身是诗歌艺术中的修辞手法之一,是由外物形象的触发而引起人内心的一种感动和主观情感。
苏轼画画的评论
![苏轼画画的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e480119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18.png)
苏轼画画的评论苏东坡在两首折枝花鸟画的题赞当中写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在诗中,苏轼十分精辟地表达了他的审美理想。
苏轼认为,绘画和诗歌在创作上有着共同地规律,诗歌和绘画都是遵循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原则,都重视写意和精神理念的传达,强调认识、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但是不会拘泥于客观世界,不即不离,从而做到对外在形象和内在理念的完美统一。
诗歌和绘画从观察外物到表现物象都要求艺术家全身心地投入,它们所追求的最后境界都是“天工与清新”,“天工”是指自然而然,也就是说要符合大自然的造化,与外在物象有会通之处,那“清新”就是要摆脱人为的繁琐和刻意,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句话被一些人解读为苏东坡不推崇形似,甚至反对形似、遗弃形似,实则非也。
苏东坡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当中写道:“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
低昂枝上雀,摇荡花间雨。
双翎决将起,众叶纷自举。
可怜采花蜂,清蜜寄两股。
若人富天巧,春色入豪楮。
悬知君能诗,寄声求妙语。
”在这首诗当中,素数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了画家所画的作品。
状如幽人之竹,貌若处女之花,鸟雀翻飞,花雨摇荡,这样美好的画面展示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自然物象。
当然了,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作品并不是标本式的,僵死的外形,而是形神的高度契合和统一,更能充分地表现出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和生命结构。
苏轼批判了当时很多人持有的庸俗幼稚的审美观念,尖锐地指出了如果以形似作为评价画作优劣地标准,那么这一见解和儿童涂鸦“像不像”的审美观念便别无二致。
他要求人们要突破“论画以形似”的审美藩篱,走出“赋诗必此诗”的牢笼,由形而神,形超理得,进入神韵妙生、天工清新的艺术境界。
苏轼在《净因院画记》当中认为,对于客观物象的认识应该知其“形”,更应该明其“理”,特别是对“无常形”者,更是不可不谨。
杜甫题画诗对苏轼题画诗及文人画的影响
![杜甫题画诗对苏轼题画诗及文人画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4dfa336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2.png)
杜甫题画诗对苏轼题画诗及文人画的影响摘要:杜甫题画诗承载诗歌艺术与绘画艺术于一身,以诗人之心看画,传达文人情感为主,使得这些画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在内容题材与诗学画论上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杜甫在题画诗中提出的绘画理论,以诗入画,诗画结合,将文人笔墨情趣导入画中,直抒胸臆,追求画外之诗意境,影响了宋代诗人与画家的思维方式,不仅对宋代题画诗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宋代文人画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杜甫题画诗;宋代题画诗;文人画有唐一代是诗歌与绘画创作的巅峰时期,杜甫是整个唐代作题画诗最多的诗人,流传下来的题画诗有22首,不仅数量多且质量极高。
杜甫之前或同时期的诗人题画时,多以画家角度作诗,但是杜甫所作题画诗是以诗人之心看画,从诗境中引出画境,为画作做了美的点缀,使绘画更具有审美价值,故对宋代题画诗以及文人画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一、杜甫题画诗与宋代题画诗(一)借题画发议论杜甫咏画马、画鹰诗的最大特点是以实物写画中物,并由此引申议论,实物和画中物往往合二为一。
故朱鹤龄说:“咏画鹰而及真鹰,咏画鹘而及真鹘,咏画马而及真马,公诗格往往如是。
”《杜诗详注》云:“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开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
”其中“不粘画上发论”就是借题发挥,发表自己的议论,甚至还有对时事的评论。
如他的《天育骠骑歌》: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是。
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
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
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
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死即休时无王良伯乐。
这首诗写画马之英姿飒爽,生动传神,惜今无识马的王良、伯乐,而良马被埋没。
最后一句饱含议论,引良马为知音,发出如若没有伯乐,这良马也“死即休”,谁会为它咏唱的叹息,尽显讽刺之意。
无独有偶,宋人也经常在题画诗发出这样的议论,如苏轼的题画诗《韩干马十四匹》:“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课后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课后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f0b5f8cfc789eb162dc8c7.png)
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课后练习及答案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项是( )A.袅.袅( niǎo )照浦.( bǔ)褒.贬( bāo)B.灼.灼( zhuó) 亭皋.(gāo)寒砧.( zhàn)C.涔.阳( chén) 言筌.( quán) 万应锭.(dìng)D.窸窣.(sū)迢.远( tiáo) 翩.翩( piān)2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雨势突然增大,组委会不得不了比赛,并表示将向观众赔偿门票损失。
②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的。
③中国的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
A.中止留传反映B.终止流传反应C.中止流传反映D.终止留传反应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其女之美,宛在眼前,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女子的绵绵情思。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名重点大学的学生,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劝勉正在读高三的堂弟。
C.“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一位游子望着暮霭中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南飞的大雁,轻声吟唱着。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某省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由衷感慨,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总有写不完的趣事儿。
4 (2020.江苏南京、盐城期末联考)下列各选项的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最符合下图文化发展关系的一项是()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峻岩。
D.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5.(2020.江苏南通全真模拟)下列诗句与“二十四节气”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杏花微雨染春衣,汤沟春酿醉乡愁。
②粉浪幽幽夏至天,荷风缕缕鸟声连。
③乳鸭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④蒹葭白露早纷纷,上下参差意象分。
论杜甫(诗)在元代文学中的接受
![论杜甫(诗)在元代文学中的接受](https://img.taocdn.com/s3/m/a11d1d6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16.png)
论杜甫(诗)在元代文学中的接受魏若男【摘要】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作被称为\"诗史\",从中唐开始杜诗就广受世人关注,后代学者争相模仿和学习杜甫的创作风格,杜诗自成一脉,影响着后世诗作.元代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封建王朝,但其统治者胸怀宏阔,营造了相对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文化交流频繁,为文学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元代诗歌本就深受唐诗影响,更有\"元诗宗唐\"之说,尤其对于\"一祖三宗\"之祖——杜甫的诗歌接受表现更加明显.另外,元代散曲中对于杜甫诗作及其本人形象都有详细记载.元代学者在诗歌及散曲方面的宗杜仿杜,就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期刊名称】《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6页(P26-31)【关键词】杜甫(诗);元诗;元散曲【作者】魏若男【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元代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封建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疆域辽阔,交通便利,其统治者胸怀宏阔,营造了相对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因而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文学发展迅速。
文禁较宽,也使文学创作并未受到禁锢,元朝是一个没有施行过文字狱的朝代,其文人学者更未有因诗文而获罪者。
因元代盛行“宗唐得古”的主张,其诗作及散曲都受到了直接影响,其中对于“一祖三宗”之祖——杜甫的诗作及其本人形象更是不乏歌咏和戏仿之作。
一、“一祖三宗”之祖——杜甫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首次提出“一祖三宗”的说法,“呜呼!古今诗人当以老杜、山谷、后山、简斋为一祖三宗,余可预配飨者有数焉”[1]P1148便是方回第一次提及在评述陈与义《清明》一诗时所注。
由此可见,方回将杜甫推崇为律诗之祖,并将江西诗派中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列为三宗。
之后,《瀛奎律髓》中多次提及杜甫的“一祖三宗”说法,对杜甫律诗之宗的地位更是推崇至极。
基于文学造诣的苏轼“题画诗”审美意境探究
![基于文学造诣的苏轼“题画诗”审美意境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595c252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a.png)
基于文学造诣的苏轼“题画诗”审美意境探究作者:魏智子来源:《中国中小学美术》2021年第01期诗与画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表达,也是艺术家抒情写意的产物。
“题画诗”是贯通于诗画之间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它将原本独立的文字(诗)和形象(画)关联起来,以诗画一体的形式共同传递出中国画所独有的审美意境。
本文以“苏轼的题画诗”为探究对象,从其内容、意涵等方面,进一步展现苏轼的文学才情与审美追求。
以期从苏轼的题画诗中,深切感悟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真挚情感,继而对他的画品、文品、人品建构更整体的联结与思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画为无形之诗,诗即有声之画。
语所难显,则以画形之;图有见穷,则以诗足之。
诗画结合的“题画诗”是随着中国传统绘画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
宋代之前,极少有人在画作题字,大多数画家会在较为隐秘的角落写上姓名,并不容易被发现和察觉。
但是,自宋代开始,文人画的萌芽和兴起带动了文人士大夫在画作上题写跋文或诗句,苏轼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他在诗、词、书、画等方面都取得极高成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千百年来,他的诗文广为流传,他超然豁达的千古风流之气度更成为历代文人名士的典范。
从苏轼生活的时代来看,可谓是文化巨匠辈出之时,一方面宋朝历代帝王都喜爱收藏和创作书画,使画家的地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文人阶层也积极参与到书画艺术的创作中,画家与文人的频繁互动,使画家通晓文学,文人也懂得画理,所以当时的画家非常热衷于将诗词与书画相结合。
苏轼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率先提出了“士人画”的绘画理论,进一步推動了诗词创作与绘画品评的融合,同时,苏轼改变传统的题画诗形式,他创作的题画诗摆脱附属品的地位,一跃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形式,作为文人的艺术品格和审美情趣于画作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与前辈、好友之间深切情谊的真实记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苏轼题画诗中的桃花源
![苏轼题画诗中的桃花源](https://img.taocdn.com/s3/m/3e9aa99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7c.png)
苏轼题画诗中的桃花源
康倩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2022()2
【摘要】自八九世纪始,“桃花源”传说与“桃源图”即体现出紧密的共出关
系,“桃花源”意象的形塑,很早便以文字和图绘的两种形式共同完成。
从“桃花源”语义流变入题,对苏轼题画诗的创作活动、美学精神呈现进行全面、系统的场景还
原和史论结合的分析阐释,借助“桃花源”之幽径,探胜苏轼之文艺精神与生命境界。
【总页数】7页(P76-82)
【作者】康倩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题画诗中有洞天--评《论艺题画诗选注》
2.苏轼心目中的"桃花源"r——苏轼密州《后杞菊赋》之"南阳之寿"考辩
3.用诗意来"拯救"画的困境——论苏轼题画诗中诗画相通理论的本质意义
4.苏轼诗中的书道观--解读苏轼三首论书诗
5.论苏轼题画
诗中的骏马意象及其审美意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杜甫题画诗大全
![杜甫题画诗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664060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2.png)
杜甫题画诗大全一、杜甫题画诗的背景和意义1.1 杜甫的生平介绍1.2 杜甫与绘画的关系1.3 杜甫题画诗的意义和价值二、杜甫题画诗的分类和特点2.1 人物画题诗2.1.1 杜甫与人物画的关系2.1.2 杜甫人物画题诗的特点2.2 山水画题诗2.2.1 杜甫与山水画的关系2.2.2 杜甫山水画题诗的特点2.3 花鸟画题诗2.3.1 杜甫与花鸟画的关系2.3.2 杜甫花鸟画题诗的特点三、著名的杜甫题画诗3.1 《江村五首》3.1.1 诗一:题画3.1.2 诗二:高拜镜湖亭3.1.3 诗三:题潼关高峡水晶帘3.1.4 诗四:题李给事宅壁3.1.5 诗五:题卢给事村居3.2 《旅夜书怀》3.2.1 诗一:龙锺卧云霞3.2.2 诗二:荣宠分金殿3.2.3 诗三:旌旗号四方3.2.4 诗四:浩荡三湘上3.2.5 诗五:江山何可争3.3 《宿府》3.3.1 诗一:凌烟风景喜相逢3.3.2 诗二:夜行黄河铜柱明3.3.3 诗三:眼也穿云鬟3.3.4 诗四:琅琊陟仙途3.3.5 诗五:余亦蒙顾王四、杜甫题画诗的艺术魅力4.1 表现情感的方式和手法4.1.1 凝练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4.1.2 纯净而深邃的意境4.1.3 准确而生动的描绘4.2 反映社会和时代特征4.2.1 对士人、官员的批评和讽刺4.2.2 对民间百姓的关注与同情4.2.3 对战争、灾难等社会现象的反思4.3 与绘画相互映衬和补充4.3.1 通过题画诗增强绘画的艺术感染力4.3.2 通过绘画引发读者对诗意的想象和联想4.3.3 联系杜甫个人的境遇与绘画的主题和形式五、杜甫题画诗的影响和传承5.1 后世文人对杜甫题画诗的继承和发展5.1.1 苏轼、黄庭坚等文人的影响5.1.2 清代文人的创作和研究5.1.3 现代文人的评价和借鉴5.2 杜甫题画诗在文艺史上的地位和作用5.2.1 文人墨客的借鉴和推崇5.2.2 文学与绘画的跨界融合5.2.3 杜甫题画诗的文化遗产价值以上是关于杜甫题画诗大全的详细探讨,从杜甫与绘画的关系、题画诗的分类和特点、著名的杜甫题画诗、艺术魅力以及影响和传承等多个维度进行了阐述。
杜甫的题画诗
![杜甫的题画诗](https://img.taocdn.com/s3/m/70ed6725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2.png)
杜甫的题画诗
摘要:
一、杜甫简介
1.杜甫生平
2.杜甫的文学成就
二、题画诗的概念
1.题画诗的定义
2.题画诗的历史发展
三、杜甫的题画诗创作
1.杜甫题画诗的数量与质量
2.杜甫题画诗的主题与特点
3.杜甫题画诗的艺术价值
四、杜甫题画诗的影响
1.对后世题画诗创作的启示
2.杜甫题画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正文:
杜甫(712-770 年),字子美,唐朝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圣”。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经历了安史之乱等社会动荡,因此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社会矛盾和人民苦难。
杜甫的诗歌广泛涉猎,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题画诗是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它是诗人针对绘画作品进行创作的诗歌。
题画诗起源于先秦,发展于唐宋,至明清达到鼎盛。
题画诗的创作既可以是赞美画面的美好,也可以是对画家技艺的赞美,还可以是通过画面引发的诗人的联想和感慨。
杜甫的题画诗创作在唐代诗人中独树一帜。
他的题画诗有三十余首,其中包括《画鹰》、《画马》、《画獐》等名篇。
杜甫的题画诗主题丰富,既有对画家技艺的赞美,也有对画面内容的描述,还有对画家生活境遇的同情。
杜甫题画诗的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杜甫的题画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题画诗创作不仅丰富了题画诗的题材和形式,还提高了题画诗的艺术水平。
后世许多诗人,如苏轼、黄庭坚等,都受到杜甫题画诗的启发,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题画诗作品。
总之,杜甫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题画诗创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浅谈唐代题画诗中诗与绘画的关系
![浅谈唐代题画诗中诗与绘画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80feaa0fd0a79563c1e72e2.png)
163浅谈唐代题画诗中诗与绘画的关系郭园园(陕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摘 要:唐代题画诗是诗与画的融合,是诗与画爱情的结晶,它主要表现在诗对画中的意境、韵味以及用笔用墨等绘画技法的阐发,从大的方面来说唐代题画诗中诗与画的关系是以诗释画,并且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并对后世诗画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此我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唐代;题画诗;诗与画;关系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163-02收稿日期:2017-03-20作者简介:郭园园,女,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花鸟画研究。
一、题画诗概念总的来说,题画诗就是根据画面的内容来作的诗,其中分为两种,一种是画家画完画然后将诗题在画上,这是从狭义的方面说,其创作主体也是画家本人。
另一种站在鉴赏者的角度,也就是从广意的方面来讲,观画的人在欣赏完画作后抒发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自己情感所作的诗,主要表现在对于画的赞美、评论、绘画特点分析等从而表达画家的想法和意图,其创作主体往往是博学的诗人,而唐代的题画诗往往是属于后者。
二、相互区别1.融合不完善唐代题画诗主要的形式是以诗释画,所以说画对诗具有一定的控制力,诗总是潜移默化的受到画的牵制,表现出来的大方向是要体现画面内容。
唐代题画诗努力的将诗向画的那一方靠拢,诗对画的大意,情景作相应的发挥,由于绘画这种历史局限性,唐代题画诗不能够充分的表达它所想要达到的高度。
诗歌和绘画不同。
在唐代诗歌已经非常盛行了,并且已经突破了形似的束缚,诗人大多数可以不受约束的表情达意,从绘画来看,唐代的绘画主要是写实的,还不能够完全的达到写“神”的目的。
所以从要达到的高度来看,它们还不能在最高层次上的融合。
再说,唐代的题画诗不是在画上题诗,题诗的人也不是画家,所以从本质上诗人与画家还未形成统一的思想,也不能在所表达的效果上达成一致,要达到这一点还需多一些努力,多一些积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对杜甫题画诗的接受与发展摘要宋代的题画诗很发达,这与宋代文人的文化修养都比较高是有原因的。
但其与前代的题画诗也存在继承与发展关系。
苏轼的题画诗与唐代的杜甫的题画诗就有这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题画诗中发议论,寄寓个人的人生感慨或是发表他们对画的审美观点,都明显看出苏轼学习杜甫的痕迹。
关键词题画诗;杜甫;苏轼;接受;画艺观题画诗,一般是指画家或观赏者对绘画的题材、内容、思想或风格等等,有所感发而作出来的诗歌。
可以包括脱开画面独立存在的咏画论画评画之作,诗人往往会在题画诗中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寄寓家国之思,或分析画的风格等。
这些题画诗不一定都题在画上。
唐代之前的六朝大概已有题画诗叫,但那时基本上是对画的内容进行描述,并不体现诗人对此画有何感发,所以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题画诗。
清代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言:“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
”虽然有其道理,但似乎绝对化了。
清代王士祯《蚕尾集》云:“……六朝已来题画诗绝罕见,盛唐如李太白辈,间一为之,拙劣不工。
……杜子美始创为画松、画马、画鹰、画山水诸大篇,搜奇抉奥,笔补造化。
……子美创始之功伟矣。
”这个说法比较科学。
在杜甫之前,有宋之问的《咏省壁画鹤》、陈子昂的《咏主人壁上画鹤》、李白的《求崖山人百丈崖瀑布图》《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等咏画诗,但确实不过是偶一为之。
而杜甫的题画诗则比前代诗人空前增多。
共有20题22首,在唐代可谓是最多的。
明代胡应麟言:“题画诗自杜诸篇外,唐无继者”,说的正是事实。
但到了尚文之宋代,绘画艺术极度繁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嗜画爱画之风盛行,工画善画之人比比皆是。
而题画诗应运而生,也极度繁荣起来。
在北宋的诗人中,苏轼的题画诗尤为光彩夺目,数量之多,前无古人,据清代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统计苏轼题画诗共有102题157首,是苏轼之前题画诗总量的五倍还多。
苏轼的题画诗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杜甫的题画诗之影响,而又自有其特色,形成了他们之间同中有异的风格。
下面分而论之。
一、借题画发议论杜甫题画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开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
又如题画山水,有地名可按者,必写出登临凭吊之意;题画人物,有事实可粘者,必发出知人论世之意”。
所谓“不粘画上发论”,实际上就是借题发挥,发出自己的见解、评价,甚至还有对时事的评论。
如他的《天育骠图歌》: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图画无乃是。
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
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
矫矫龙性含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
如今岂无骚裹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
诗的前半部分写画上之马之英姿飒爽,双目有神,骨相天然。
最后一句却包含议论,引自己为良马之知音。
要是没有自己这个“伯乐”,这马死即休,又有谁会替它咏唱呢?无独有偶,苏轼也在题画诗中发出这样的议论。
看他的《韩干马十四匹》: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骏尾齐。
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鸣嘶。
老髯奚官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
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
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诗歌最后发出“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的议论,也是感叹韩干画马少知音,自己才是他的知音,与杜甫可谓异代之同调,都是对人才被埋没的现实状况的反思。
另外,杜甫不少题画诗的议论还包含了对国事时政的议论,如《丹青引》:先帝御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涂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壤缠其身。
诗前半部分写了曹霸画之好,当年盛名不已,画出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得了无数赏赐,而今天落魄不已,反遭俗人眼白,正如明代杨慎言:“皆借以寄其情”,对安史之乱对人才的摧残进行了充分的揭露。
又如他的《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诗前半部分写鹰之能干,而后面却说:“干戈少暇日,真骨老崔嶂。
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鞴上。
”鹰本是帮助人抓捕猎物的,可是在战火连天的时节,谁有空暇有心情去打猎呢?再能干的鹰,也只有埋没了。
正如仇兆鳌评“写一画鹰,而世之治乱,身之用舍,俱在其中”,对时局的议论也蕴涵其中。
而苏轼题画诗发出对时政议论的更多,而且更明显。
如《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之一: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
闻道一村惟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卢。
我是朱陈旧使臣,劝耕曾入杏花村。
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这幅图是名手按白居易的《朱陈村诗》的内容绘成的。
原诗云朱陈村在徐州古丰县,离县远而官事少,无苛重的赋税和徭役,山中民俗淳朴,两姓世为婚姻。
诗人慨叹自己宦游艰辛,深羡村民安居乐业。
而苏轼则从古时农村的安定富裕,联想到当前奇征重敛,日夜催迫,农村萧条破残。
实际上就包含了诗人对时政的讽刺与议论。
从借题画发议论说,苏轼的题画诗确实与杜诗一脉相承。
二、借题画寓个人感慨人生有很多感慨,诗人往往会触机而发之,借题画诗来发个人感慨也是一个方式。
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诗歌由刘少府画的山水之美而想到隐居,说:“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这衬托了画之逼真与吸引人,其实也是“见画而思托身世外”(仇兆鳌语),这就是寄寓个人对人生的感慨。
又如《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云:近时冯绍正,能画鸷鸟样。
明公出此图,无乃传其状。
殊姿各独立,清绝心有向。
疾禁千里马,气敌万人将……当时无凡材,百中皆用壮……明代王嗣夷评:“此诗盖因才志不展,而发兴于鹰扬者。
”鹰的命运如诗人,不管年青时如何“气敌万人将”,而世间是“百中皆用壮”,自己是老而无用了,这就是诗人的感叹。
苏轼借题画诗寄慨的尤多,而且理趣比杜甫题画诗增强,这是苏诗的一大特色,也是宋诗的一大特色。
如《王晋卿所藏著色山二首》:缥渺营丘水墨仙,浮空出没有无间。
尔来一变风流尽,谁见将军著色山。
荦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时。
这两首诗都写了李思训《著色山》画的美景,后一首化用了韩愈《山石》中的“山红涧碧纷烂漫”的句意,其实也表达了与韩愈一样“嗟老不更归”的感叹,就如杜甫看了刘少府的山水障画之后产生的归隐之情。
而与杜甫题画诗寄托个人感慨不同的是,苏轼这类题画诗往往由感慨上升到哲理性,或者说理趣,比如《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著色山二首》云:白发四老人。
何曾在商颜。
烦君纸上影,照我胸中山。
山中亦何有,木老土石顽。
正赖天日光,涧谷纷斓斑。
我心空无物,斯文何足关。
君看古井水,万象自往还。
君归岭北初逢雪。
我亦江南五见春,寄语风流王武子,三人俱是识山人。
这两首诗的第二首明显是借题画寓感慨,因为当时苏轼谪黄州五年,王定国谪宾州三年,五晋卿谪均州三年,所以“三人俱是识山人”。
但第一首“我心空无物”、“万象自往还”就不仅是旷达之语,明显含有一种佛禅理趣,这是杜甫题画诗中所没有的。
这是苏轼题画诗对杜甫题画诗有继承又发展为自己诗歌的一个表现。
三、在题画诗中发表画艺观“用题画诗来发表对于艺术创作的美学见解和经验之谈,这是杜甫的首创。
”像前文所引《丹青引》全诗赞赏曹霸的画,但却不欣赏韩干画的马,说: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因为韩干画的马“画肉不画骨”,所以马就无精打采的。
“骨”是马的骨相,也见唐代诗风重气骨。
他的《天育骠图歌》中的骏马也是“卓立天骨森开张”。
这可见他欣赏的马都是特别“有骨”的,有力度感。
另外,杜甫的题画诗中还表明他重画之气韵,如《姜楚公画角鹰歌》云: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
此鹰写真在左绵,却嗟真骨遂虚传,梁问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姜楚公画的鹰栩栩如生,抓住一个“气”字。
又如《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中的鹰也是“疾禁千里马,气敌万人将”的,在这里杜甫的手法既有夸张又兼想象。
苏轼也像杜甫一样用题画诗表明自己的画艺观。
苏轼对画的审美也讲究“气”,一如杜甫,苏轼在《王维吴道子画》评吴道子的画时就说:“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明代杨慎就认为:“若杜少陵、苏东坡诸诗,极其形容,殆无余巧。
”就是说二人在题画诗上讲究气韵生动、雄伟是一脉相承的,而且都用了极为夸张的手法。
但苏轼不同杜甫题画诗中只讲究“气骨”的美学要求,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他就说:“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本来苏轼诗才如天马行空,不受拘限,所以对于画画也如书法一样,认为各有各的特色。
他的《书韩干牧马图》云:……想见开元天宝年。
八坊分屯隘秦川,四十万匹如云烟。
骓胚驷骆骊骝,白鱼赤免驿皇翰。
龙颅凤颈狞且妍,奇姿逸德隐驽顽。
碧眼胡儿手足鲜,岁时翦刷供帝闲。
柘袍临池侍三千,红妆照日光流渊。
楼下玉螭吐清寒,往来蹙踏生飞湍。
众工舐笔和朱铅,先生曹霸弟子韩。
厩马多肉尻雕圆,肉中画骨夸尤难,金羁玉勒绣罗鞍。
鞭篓刻烙伤天全。
不如此图近自然……苏轼这首诗把韩干画的马称为“肉中画骨”,而且认为这样的画马是极高明的,一般画师是做不到的。
如此画出的马,有一种自然的美。
他的“厩马多肉尻腚圆”,虽然没有点出杜甫《丹青引》中“干惟画肉不画骨”,但可见他与杜甫题诗画中讲究“气骨”是不同的。
在此基础上。
苏轼还指出了画工画与文人画之区别,比如在《观吴道子画壁》诗中他认为吴道子的画是画工的画,而王维的画则是文人画,画工“下手快”,但“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大概这是对“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的最好解释。
由于杜甫本身并不是一个画家,他欣赏画是从自己个人的修养学识角度来欣赏,并把有感而发的东西以诗歌形式写出,但他对于作画本人应有什么修养、作画的整个创作过程如何并不是深有体会的。
而苏轼则不同,他本身就是一个杰出的画家,他的表弟文同也长于画画,对于一幅画的创作过程,他是深有体会的。
如他在《题文与可墨竹》中说“诗鸣草圣余,并人竹三昧”,就说明,画竹是得“胸有成竹”,入竹三昧方可画出来的。
这样一来,苏轼的题画诗表现出来的画艺观与杜甫就有很大的不同,这正是接受中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