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审美范畴——崇高论
第七章 希伯来的宗教信仰与崇高之美
![第七章 希伯来的宗教信仰与崇高之美](https://img.taocdn.com/s3/m/92f523c526fff705cc170aee.png)
他们在艺术和科学上远不如希腊文化, 但在宗教和法律上却高度发达。独特的历史 境遇使得希伯来人缺乏科学理性观念,但宗 教思维却异常活跃,发展出诸如魔鬼、来世、 复活和最后审判等宗教观念。由此形成的希 伯来文化带有强烈的宗教感、神秘主义和超 越精神。 彼岸世界
在希伯来精神中,对伟大万能 的上帝的崇拜,对来世的憧憬, 对人自身有限性和原罪的清醒 意识,都在某种程度上和崇高 这样的美学范畴产生联系。
“诗人需要的是什么 呢?生糙的自然还是 经过教养的自然?动 荡的自然还是平静的 自然?他宁愿哪一种 美?纯净肃穆的白天 里的美?还是狂风暴 雨雷电交作,阴森可 怕的黑夜里的美呢? 诗需要的是一种巨大 的、粗犷的、野蛮的 气魄。” ——《论 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
在17-18世纪的启蒙时代,人们在崇高美的 论述中融入了“启蒙理性”精神,与希伯来 文明中的信仰精神融合。
③ 在对崇高对象的欣赏中,有一个从痛 感向快感的转变 。 (图为)
对象对主体 造成压迫和 恐惧,主体 因而产生拒 斥和威胁, 进而唤起了 主体自身的 理性观念和 勇气后,主 体便超越了 对象达到新 的精神境界。 这个过程使 得主客关系 有拒斥疏远 到最终同一。
• 崇高的事物让人恐怖和惊惧,但同时也夹杂着快感, 因为它暗示危险却又不是真正的危险,人的心理有 一种缓和。而优美的事物因为可爱,引起人的爱怜 而对人有诱惑力,想去接近它,爱它,在情感上始 终让人感到愉快和向往。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 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 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 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美的范畴 崇高
![美的范畴 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354e12ef0975f46527d3e1da.png)
B、崇高的五大来源
庄严的思想 激动的情感 藻饰的技术 精致的措辞 完美的结构 先天赋予
后天训练
C、崇高作品的创作和意象说
a、意:世人伟大庄严的思想与激 动的情感 象:通过意象创造出体现“意” 的艺术形象 b、创作条件 赞叹广阔宏大的事物 运用夸张和艺术想象
三、崇高的美育意义
个人 崇高是感性个体审美态度培养 的重要因素 社会 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气物质 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 也是的崇高感的培养显得尤为 重要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 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 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 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 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 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 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 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美的范畴
第一节
崇 高
掷铁饼者
维纳斯
四种基本的审美范畴(形态) 崇 优 悲 喜 高 美 剧 剧
崇 一、崇高的内涵
高
来源于古老的希伯来文明 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情形态,劲健的物质 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 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 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蜀道之难,充满了恐怖,更加让人们感受到主 体的精神气魄,让人们不屈服于自然的心理获 得了满足,从而引起了愉悦感。其险恶的背景 在我们充满自信心的人类面前,依然可以从实 践上征服,或从精神上征服,从中获得美感。 而且从一个角度看,越是惊心动魄,越能调动 我们浓烈的兴味。它与恬静的床前明月光虽然 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同样能以其强烈鲜明的 感性形态给我们以美感。从作家创作心态的要 求与对艺术的效果的要求看,这种崇高的风格 与优美风格是相辅相成的。
论“崇高”美学范畴的建构
![论“崇高”美学范畴的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73c3463f561252d380eb6e85.png)
论“崇高”美学范畴的建构作者:陈庆娜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4期摘要:在西方,和谐统一的美最早被人们所注意,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和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古典艺术的准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审美范围进一步扩大,崇高这一概念得以提出并得以发展,而且作为与美相对立的美学范畴得以确立并不断的深入。
文章将从朗吉努斯、博克以及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的建构进行阐释。
关键词:崇高;朗吉努斯;博克;康德;美学范畴古罗马修辞学家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一书中最早提及崇高这一概念,并将其纳入美学范畴。
就崇高这一概念来说,首先是一种修辞学意义上的崇高。
朗吉努斯的主要目的是批判当时只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而忽略旺盛生命力和深刻的内容这样的一种文艺思潮,指出希腊罗马古典作品中的“崇高”这一品质,强调读者需要从具体的文艺作品中去体味古人思想的高超、深刻的情感传达以及精巧的表达方式,以此达成对自身文艺趣味的培养和提升来促使文艺思潮的转变。
其次从朗吉努斯对崇高风格根源的追溯来看,他对崇高的探讨,已经从外在的语言、结构等文章形式的探讨转向崇高风格得以形成的内在的根本精神的探讨。
这是深入到人类心灵内部对人类自身进行关照和进一步的思考。
朗吉努斯认为崇高的风格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强烈深厚的热情,修辞格的妥当应用,高尚的文辞和庄严而生动的布局。
” “运用语言能力”是这五种因素的前提条件,而“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则是这一风格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
“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 可以看出朗吉努斯更注重艺术家道德层面的修养和内在心灵的关照,追求精神层面的崇高。
而《论崇高》正是围绕“崇高的风格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一中心展开的,契合了朗吉努斯崇高的内在涵义。
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的崇高的内涵远远超出修辞学意义上的崇高,而指向了崇高更深刻的内涵——生命得以存在的意义。
自朗吉努斯提出崇高这一美学范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崇高无人问津,随着文艺复兴的蓬勃发展,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社会的变革引发人们对审美的追求突破古典主义的樊篱。
论崇高
![论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0bbc551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2.png)
论崇高崇高作为一个特定的美的范畴,它具有与优美不同的本质特征。
美学中所讲的崇高,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与伟大、壮美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1、崇高的本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与自然界中的体现。
崇高感的特点,它作为一种庄严的美和雄浑的美,与优美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崇高与优美一样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就在于优美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和谐统一;崇高则体现了这种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矛盾冲突的统一。
壮美是以力量气势见胜的,属于阳刚美、动态美;优美则以静态的气韵见长,属于阴柔美、静态美。
这主要从形态上看崇高与优美的区别。
如自然界中的暴风骤雨,崇山峻岭等,都给人以崇高感;而春光明媚,山清水秀却给人以优美感。
前者是以力量、气势见胜,后者以神采、气韵见胜,而且优美的事物都具有较强的形式美。
它常表现为光滑、清秀、匀称,如长沙的岳麓山,虽然有高有低,但却郁郁葱葱,柔媚清秀,呈现出大自然的秀美。
而崇高的事物往往不拘泥于形式美,它常常表现出凹凸不平,不匀称,甚至在形式上有时还表现出几分怪、几分丑。
如湖南张家界,石峰挺拔,怪石淋漓,峭壁高耸,显得险峻而又奇特,这就呈现出大自然的壮美。
除了在形态上优美与崇高有着明显的区别以外,在美感方面崇高感与优美感也是有着区别的。
优美感侧重于平静和谐的愉悦,得到的是赏心悦目的快乐,即在感受优美的时候,我们的精神是通体愉快的,我们的心境是单纯一致的,我们的感情是松弛舒畅的。
而崇高感却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反映。
如在奇峰突兀的悬崖峭壁之间,我们看到百尺飞瀑散发着雷霆般的声响奔腾而下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紧张兴奋,有意无意地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觉得对象不可低挡,不敢贸然地接受它。
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刹时的抗拒”。
但这种惊惧的态度只维持一瞬间,我们立刻会发现它让人敬仰、钦佩。
因而当我们惊魂刚定时,欣喜会伴随而来,这时就是崇高事物所带来的崇高感。
可见崇高感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感受,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顺受的愉快,而是有惊奇的恐惧的心理因素的加入,中间又会有转折过程。
美学范畴——优美、崇高和丑
![美学范畴——优美、崇高和丑](https://img.taocdn.com/s3/m/86f6a63a87c24028915fc371.png)
2、崇高美能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崇高美催人奋进崇高美能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奋斗。
大力创造和宣传崇高美,经常用崇高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熏陶青少年和广大群众,能够激发民族精神,有利于唤起人们的创造热情,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五)优美与崇高的区别1.空间上的小与大。
A.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
如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
B.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
如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
优美的建筑园林,如苏州的西园、留园等,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以小取胜,体现出江南小型私家园林的特色;具有崇高美特征的建筑园林,如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等,金碧辉煌,气势雄伟,以大见长,体现出北方大型皇家园林的本色:由此中国园林艺术中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类型和艺术风格。
2.时间上的慢与疾。
A.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B.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
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3.形式上的柔与刚。
A.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
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乐曲一开头就是小提琴轻轻演奏的颤音,使人联想到微波荡漾的多瑙河,黎明前晨曦微露的宁静村庄,充满生命的气息,洋溢着对春天的多瑙河的无限柔情,是一首享誉世界的优美音乐作品。
B.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精选]第七章审美的范畴——崇高论
![精选]第七章审美的范畴——崇高论](https://img.taocdn.com/s3/m/3408860b647d27284b7351a0.png)
这段话表明,崇高的效果是能 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人天生 就有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 。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感到自 身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 象、征服对象、超过对象,从而 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 程中体会到一种自豪。
朗吉弩斯关于崇高效果的观点对后人产生很大
的影响。例如,18-19世纪德国美学家黑格 尔写道:“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 、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 他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 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 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 ”的强调,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 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转变,这 种转变在艺术创作中是由理智向 情感的转变,由规范法则向精神 实质的转变,对艺术作品的分析 由抽象的理论探讨转变为具体作 品的分析和比较,在创作方法上 则由平易清浅的现实主义转变为 追求宏伟的精神气魄的浪漫主义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
,把崇高分为两种:数量的崇高主要涉及体 积,比如暴风雨中的大海、荒野的崇山峻岭 、埃及的金字塔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等等 。力量的崇高指巨大的威力,同时我们心中 有足够的抵抗力和这种威力抗争。康德这里 说的“另一种抵抗力”,是指人的勇气和尊 严,因此,是一种道德情操。对于康德的崇 高在于体积巨大的观点,受到后人的批评。
自然界中的崇高对象比如狂风暴雨电闪雷鸣高山大海等它们的崇高不仅在于体积形态和色彩等自然性质还因为它们曾经对人类构成严重的威胁和挑战人类与它们做过长期激烈的斗争它们的崇高表现了人类与之相冲突相抗衡的痕迹它们以惊人的自然威力摧毁一切的气势和某种神秘气氛构成崇高而与此不同朱先生以移情说解释崇高
第七章 审美的范畴—“崇高”论
高的事物有共 同的特点,就 是可怖。
中西美学论“崇高”
![中西美学论“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9e3c88c3240c844769eaee6f.png)
中西美学论“崇高”崇高,是一个词语,指雄伟高大的意思。
其基本解释为高尚;至高。
在精神、智力或道德上卓越杰出的崇高的牺牲精神。
也可以简单的解释为高大、高大;地位特殊,优越;高尚等。
同时又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在美学史方面它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
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理论很多。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
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的是朗吉弩斯。
康德: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即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
席勒:主要从艺术的角度来论述崇高的实质。
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人论”思想,肯定了崇高缘于人的内在情感的说法,同时又同意席勒关于美和崇高应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的观点。
利奥塔德:立足于后现代理论的视野,对崇高进行阐释。
那么接下来,我是就“崇高”在西方的美学范畴和中国的传统美学来分析讨论。
首先,在美学中,“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和人格与道德行为中。
在简单的明了的自然界形态当中,“壮美”是崇高一词语的解释。
我们目光所及之处,可以使我们在大脑中形成一些不固定的形容词来描述我们所见之物。
其中,美丽、优越、雄壮等形容词就体现“崇高”的价值。
这里的“崇高”是每个人对事物的最基本的定义,也就是说,它只是事物所带给我们的一种片面看法,在事物形成与成长中不构成影响。
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我想我们最难忘的应该有两点:一是大船失事后主人公和一只老虎在浩瀚的大海中的小船上被大风大浪吹打的情景;一是主人公在整个电影中和老虎的眼神交流的场景。
前面我们说到了,西方美学中,将自然面貌是看做“崇高”的一方面体现的,我相信这样的画面感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忘怀的暴风雨、海浪、小船、一个人和一只凶悍的老虎……那么,这一切是怎样和谐的构成在一起的?需要我们用现成的形容词来描述,这确有其是。
那么,在艺术作品当中,“崇高”的分量就显得相当的重要了。
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
![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https://img.taocdn.com/s3/m/c2c2286bce2f0066f4332276.png)
而美感的主要心理特征是爱,爱是一种“复合的 情欲”,包括异性间的性欲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交 要求和群居本能。
研究崇高最有影响力的美学家-康德
➢ 对审美判断的分类:“美的分析”和“崇 高的分析”
➢ 在于美的比较下,崇高的特点 ➢ 对崇高的分类: “数学的崇高”和“力学
的崇高”;
对审美判断的分类
康德把审美判断分为“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 析”两部分,将崇高与美对照起来论述的。
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
刘丹,高群,耿欢, 秦馨馨,戚亚娜
崇高论
西方美学史中,关于“崇高”的论述 ------朗吉弩斯,柏克 ,康德,黑格尔,车尔尼 雪夫斯基
朗吉弩斯及其《论崇高》
第一次把“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 来加以研究,并创立了最早的崇高学说, 它对柏克、康德、车尔尼雪夫斯基都产生 了影响。
首先,他指出崇高和美这两个观念的起源差别。
柏克继承经验派美学的传统,从生理学角 度出发,重视对人类本能和情欲的研究。
他把人类的基本情欲分为“自我保全”和 “社会交往”两类,前者是维持个体生命 的本能,后者是维持种族生命的生殖欲及 一般社交愿望或群居本能。
康德认为同是审美判断的崇高与美有很多相同之 处:
1. 都是感官的满足, 2. 都不涉及明确的目的和逻辑的概念, 3. 都表现出主观的符合目的性,而这种主观的符合目
的性所引起的快感都是必然的、可普遍传达的。
康德对美和崇高作了比较:
一、就对象来说,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崇高 不仅涉及对象的形式,还涉及对象的“无形式” (即“无限制”、“无限大”)。美更多的是关 涉事物的质,而崇高则更多的是关涉事物的量。
论崇高
![论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3ed4624c33687e21af45a9a2.png)
4.提出了评价艺术作品的普遍永恒的 标准
• 朗基努斯提出“因为文章风格的评判是长期努力 的最后成果” • “如果任何作品,在一个敏锐而有修养的人一再 听过之后,不能使他的灵魂适应崇高的思想,如 果它所表达的,缺乏有余不尽之致,如果你听得 它越久,就越不想听它,——这里就未必有真正 的崇高了„„。但是如果这个作品,是不同凡响, 无懈可击,难于忽视,或者简直不容忽视,如果 它又顽强而持久地占住我们的记忆,这时候我们 就可以断定,我们确实已经碰上了真正的崇高 了。”于是他得出结论:“一般讲来,凡是大家 所永远喜爱的东西,就是崇高的真正好榜样。当 所有不同职业、习惯、理想、时代、语言的人们, 对于某一作品,大家看法完全相同的时候,这种 不谋而合、异口同声的判断,使我们赞扬这一作 品的信心,更加坚定而不可动摇。”
三、《论崇高》对后世的影响
《论崇高》的影响
• 受到欧洲古典主义者的推崇 • 成为后人批判矫情文风的一种武器 • “崇高”的概念,曾吸引了康德和柏克的 注意
谢谢观赏
1、从审美范畴提出崇高的概念
• 崇高首先是一种美,而且这种美来自客观 和主观两个方面 • 客观来说,大自然中有崇高的事物
• 主观来说,人生来具有一种追求崇高事物 的强烈愿望
1、从审美范畴提出崇高的概念
• 朗基努斯也总结出崇高语言主要有五个来 源:一是“庄严伟大的思想”;二是“强 烈而激动的情感”;三是“运用藻饰的技 术”;四是“高雅的措辞”;五是“整个 结构的堂皇卓越”。
• 主要作品也是些修辞学论著,纵然涉及诗 学,也还是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待诗学问 题。所以,有人把亚里士多德死后的五六 百年的时期(包括罗马时期)叫做“修辞 学的时期”
文艺方面
• 文学作品没有思想内容,只追求表面堂皇 的形式主义,亚细亚派与阿提刻派互相斗争。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302075baa98271fe910ef9f8.png)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学院:法学院专业:社会工作学号:121221114姓名:陈道梅指导教师:王文晶摘要:“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是西方美学家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基础上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最基本的形态之一。
它是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这种对立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当人在崇高状态之中时,人超越了对象也超越了自己。
崇高表现在思想上和具体的行动中、是伟大的壮烈的、是现实挫折与理想追求的独特结合。
崇高既包括着形式上的粗矿有力,也包含了审美主体的道德完善,从而成为人的一种生和发展的方式和人生的理想境界。
关键字:美学、崇高、艺术作品1、崇高的概念崇高,又称壮美,它重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鼓舞和激励,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2、崇高的本质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
崇高既是客观存在的宏大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
3、崇高的特征崇高作为美的基本形态,它的对象常常是体积巨大、力量雄伟、气势磅礴的。
崇高的东西往往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我们学习和赶上它,体现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得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因而引起一种愉悦感。
(1)、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如巍巍泰山、涛涛长江等。
(2)、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
如火山、雷电、奔马等。
(3)、在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4)、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4、对崇高的理解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 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
自考设计美学考前复习资料
![自考设计美学考前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dee0d1e6294dd88d1d26b37.png)
自考设计美学考前复习资料2021年第一章绪论什么是美学?设计美学?概念: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它研究人对现象的审美关系及其一般规律。
设计美学是美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研究人的审美价值在艺术中的应用及其规律。
美学的产生“现代美学之父”---鲍姆嘉登美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a.美学研究人类所独有的审美现象,它涉及到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而这一关系是广阔无比和非常复杂的。
“人”b.审美现象不仅复杂而且常常产生矛盾,这也就怎增加了确定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c.审美对象受到历史条件,民族,阶级状况的制约。
d.审美活动存在着美丑转化的问题。
中外美学思想的渊源和发展:1、华夏美学思想核心:阴阳相合儒道佛三家美学共有核心“和谐”(魏晋南北朝时的“个体审美”山水画自然美)2、西方美学思想:古希腊美学:a,毕达哥拉斯学派数是万物之源,美就是数的和谐、比例”黄金分割率“1:1.68b.亚里士多德艺术的三大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西方美学的两大特点:概而言之:美学的研究领域由客体转向主体,由理性转向非理性,由美的主体转向审美经验,由逻辑推演转向实证分析,导致审美理论的多样化、多元化、丰富复杂化。
第二章美论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1、从社会物质属性探求美,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
2、从意识精神属性探求美,认为美是人的精神意识观念。
3、从心里、生理属性探求美心理学、生理学美的含义:美是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的统一体美的特征:a、社会客观性:公认的评判标准b、具体的形象性c、感情真挚性:打动人d、自由开放性第三章美感论概念:美感是个体对美的对象的感受,体验与评价诞生:美感从使用感中分化出来的关键之一是:原始巫术(舞蹈、绘画)、图腾崇拜。
美感的界说:区分:1、关于美感和快感,美感以快感为基础,但是美感不等于快感,而是快感的升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a、生理的需要b、安全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归属和爱的需要e、自我发展的需要(自我实现)2、美感和理智感第四章审美意识审美意识的形式:(以观念的形式体现在四个方面)。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7ef0f345ccbff121dd3683b2.png)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咼学院:法学院专业:社会工作学号:4姓名:陈道梅指导教师:王文晶摘要:“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是西方美学家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基础上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最基本的形态之一。
它是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这种对立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当人在崇高状态之中时,人超越了对象也超越了自己。
崇高表现在思想上和具体的行动中、是伟大的壮烈的、是现实挫折与理想追求的独特结合。
崇高既包括着形式上的粗矿有力,也包含了审美主体的道德完善,从而成为人的一种生和发展的方式和人生的理想境界。
关键字:美学、崇高、艺术作品1、崇高的概念崇高,又称壮美,它重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鼓舞和激励,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2、崇高的本质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
崇高既是客观存在的宏大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
3、崇高的特征崇高作为美的基本形态,它的对象常常是体积巨大、力量雄伟、气势磅礴的。
崇高的东西往往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我们学习和赶上它,体现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得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因而引起一种愉悦感。
(1)、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如巍巍泰山、涛涛长江等。
(2)、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
如火山、雷电、奔马等。
(3)、在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4)、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弓I人赞叹,催人奋进。
4、对崇高的理解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
席勒的崇高论探析
![席勒的崇高论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1412d1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c.png)
席勒的崇高论探析席勒的《崇高论》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与美感的哲学著作,他在书中探讨了崇高这一主题,并阐述了崇高对于人类思维和审美体验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席勒的《崇高论》进行探析,并探讨其对当代审美观念的影响。
首先,席勒在《崇高论》中提出了崇高与美的区别,他认为美是由形式上的完美和谐所引发的审美感受,而崇高则是来自于人类对于无限的印象所产生的审美体验。
崇高不是外在物体所具有的特质,而是人类内心对于无限的想象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席勒认为,崇高超越了感官的限制,通过激发无限的想象力和思考力,使人们能够体验到一种超越自身的宏伟、庄严和无穷无尽的力量。
其次,席勒在《崇高论》中进一步探讨了崇高体验对于人类思维的影响。
他认为,崇高的体验超越了感性的认识,使人们能够超越现实,进入到理性的领域。
在这个理性的领域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宇宙的无限和秩序的美妙,从而激发出人类精神的巨大潜能。
席勒强调了崇高体验对于人类思维和精神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崇高的体验,人们才能够开拓思维的边界,形成自己的理性判断和价值观。
此外,席勒对崇高体验的探讨还对于当代审美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席勒看来,崇高与美不可分割,它们两者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审美世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美的理解逐渐由形式美向情感美转变,而崇高体验的重要性也被逐渐忽视。
席勒的《崇高论》对于当代审美观念的影响在于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于崇高的关注,他的思想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崇高的重要性,并引发了对于崇高体验在现代文化中的重新探索。
然而,席勒的《崇高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在书中没有明确阐述崇高的定义和界限,使得其理论显得模糊和晦涩。
此外,席勒过于强调理性的作用,忽视了感性和身体的重要性。
在当代审美观念中,人们更加注重对感性的追求和体验,这使得席勒的观点与现代审美观念存在一定的冲突。
因此,在对待席勒的《崇高论》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既吸纳其思想的精髓,又批判地评估其局限性。
论崇高
![论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02b26b46e518964bcf847c5e.png)
论崇高众所周知,郎吉努斯首先提出崇高这一美学范畴,而后经西方如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发展,是崇高成为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不同于优美,也不仅仅是道德崇高,它体现在自然界的雄伟壮丽、人格的高尚不屈等方面。
崇高与优美是不同的,崇高的美感主要来源于对象的壮丽、庄严、高大、广阔、宏伟等美感,而优美则是对象的和谐、气韵、神采等美感。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崇高同美一样,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区别在于优美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的和谐统一,崇高则体现了这种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立冲突中的统一。
康德说:“崇高并不存在于自然的客体本身,而只存在于对那些自然客体进行思索的判断主体的心灵之中。
”即康德认为崇高是由于我们接触到了让我们心生敬畏、无所适从的事物时,心里产生恐惧,而由理性思维来要求我们战胜、超越它,从而产生的快感、舒适感和满足感。
他将崇高分为两种,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数学的崇高是指,主观上让我们感到绝对大的、难以测量的、无法计算的东西。
如我们在生活中,在海边,看见波涛汹涌的大海,感受到其无边无际般的广阔,同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在对比之中,更能认清自己的位置,开阔自己的视野,从而感受到大海的崇高。
看到巍峨的泰山,在一片平原之中拔地而起,巍然耸立,人在大山之前仿佛毫无作用之处,进而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己的思索,对世界之大的感悟,从而感受到泰山的崇高。
而力学的崇高指的是,在一种强大的力,在没有可制止的力的时候,就是力的崇高。
像破石而出的小草,在对它而言无比巨大的石头面前,为了生存,竟然能顶破石头获得生命的机会,这一种无法制止的生命力,看到这种生命力,产生一种惊讶、无措,从而激发人更强更大的生命力,就是崇高。
在电闪雷鸣之时,看到自然的伟力,使我们惶恐不安,可在此等伟力之下,产生挫败感,而在理性的影响下,我们产生一种更大的积极向上的生命力,从而在心中产生崇高感。
这些更多的都是自然带给我们的美感,给我们崇高之感,而社会中也有崇高,高尚的人格,不灭的人性,不屈的精神,都是带给我们崇高之感的东西。
论崇高郎加纳斯
![论崇高郎加纳斯](https://img.taocdn.com/s3/m/dfbf8e1c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4b.png)
《论崇高》的美学思想一、“崇高”的美学意义朗吉纳斯不是在修辞学范畴而是在美学范畴上论述崇高。
所谓崇高,与伟大雄浑、高远、壮丽是同义语,是指伟大不平凡的对象所唤起的高亢强烈的情绪,不可抗拒的威力和尊严感。
朗加纳斯的崇高涉及两个方面:客观自然界;主体心灵世界。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朗吉弩斯和贺拉斯有很大不不同,这说明他的独创性和风气的转变——这可以说是从现实主义倾向到浪漫主义倾向的转变。
贺拉斯虽然也提到文艺的情感效果,但是他的文艺思想的基调却是侧重传统法则和理智判断的。
他提出了文艺的两重功用:教益和娱乐。
当时修词学家又特别对散文提出了“说服”一个功用。
朗吉弩斯不满意这种传统看法,对文艺提出了更高的朗吉弩斯的看法往往是辩证的,他虽然把情感抬得极高,却也并不抹煞理智,这在第三十九章所作的音乐与文学的比较中可以见出。
他认为音乐的和谐只借本身无意义的声音造成一种节奏的运动,“迫使听众跟着这节奏运动,使自己和乐音相应”。
因此,它的“极大的迷人力量”“不是由人的心思产生出来的”,即不是通过理智而只通过感官的。
文学则较高一层,“它的和谐不只是由声音而是由文字意义组成的,而文字对于人是自然的,不仅能打动听觉,而且能打动整个的心灵”;“通过由文词建筑起来的巨构,作者能把我们的心灵完全控制住,使我们心醉神迷地受到文章所写出的那种崇高、庄严、雄伟以及其它一切品质的潜移默化”,总之,文学比音乐具有更大的感动力,因为它不仅诉诸感官和情感,尤其重要的是通过文字意义而诉诸理智。
朗吉弩斯认为音乐只关感性而语文艺术更关理性。
朗吉弩斯对美学的更重要的贡献还在于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提出一派以为朗吉弩斯所说的“崇高”与后来美学家博克和康德等人所说的“崇高”是一回事,同是一个审美范畴二、“崇高”的特点。
美学中的崇高
![美学中的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fcd2e3b0376baf1ffc4fada3.png)
美学中的崇高崇高作为一个特定的美的范畴,美学中所讲的崇高,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与伟大、壮美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情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崇高作为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同样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但又不是纯粹的自然属性。
它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或直接、间接地与人类实践相联系。
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斗争是严峻的、艰巨的,充满矛盾和冲突的。
人们在实践中越是遇到严峻的考验,越是经历种种艰难险阻,斗争的历程越是激烈、严峻,就越能激发、表现出人类自身本质力量。
而崇高正是人的这种主体力量与客体冲突在对象世界中的感性显现。
崇高的本质同样适用于自然界的崇高。
崇高的特征(1)、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如巍巍泰山、涛涛长江等。
(2)、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
如火山、雷电、奔马等。
(3)、在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4)、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崇高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审美感受,它并不是一开始就令人愉快的,而往往有惊奇、畏惧的心理因素加入,中间还有所转折。
这里所说的对崇高的几种态度是由崇高不同对象的特点、类型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人们对有无限威力的自然对象往往会产生畏惧、惊叹之感;对于社会性的崇高对象特别是严酷的社会冲突斗争及斗争中显示出来的先进阶级的伟大力量、崇高精神,往往产生一种尊严感或自豪感。
有时我们面对伟大的历史斗争和伟大的历史人物,我们会感到自身渺小、平庸,但随之而来的则是激发起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朱光潜关于崇高感说:“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气魄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这种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对象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西方美学史课件 ppt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西方美学史课件 ppt](https://img.taocdn.com/s3/m/b8bb3aa8700abb68a882fb0b.png)
慷慨激昂的热情
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导致崇高;这 种真情如醉如狂,涌现出来,犹如听神的声音
有些热情去崇高甚远
怜悯、烦恼、恐惧
有些崇高的篇章没有热情
他们打算把奥萨山叠在奥林匹斯峰/把葱茏的伯利翁叠在 奥萨,攀登天空/在它们居然成功
颂词、典礼的发言
反对空泛地滥用情感
不少作家,宛若醉汉,尽量发泄情感,而不顾主题是否需 要
浮夸、虚荣、奢侈、骄横、枉法、无耻
柏拉图的描绘:
柏拉图的描绘
那些缺乏智慧和善良,而终日游宴作乐的人 看来是在往下走,就这样终身彷徨下去。他 们从不翘首展望真理,也不抬起头来高瞻远 瞩,他们享受不到纯洁持久的快乐,只是像 畜牲一样,两眼永远朝下,看着土地,看着 他们的食槽;它们吃饲料,长肥肉,繁殖下 代;为了追求快乐,满足自己无餍的欲望, 它们用铁脚和铁蹄互相踢撞,以至于相互残 杀。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崇高风格的成因
庄严伟大的思想 慷慨激昂的热情 辞格的藻饰 高雅的措辞 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尊严高雅的而局)
*前两者主要依靠天赋;后三者则主要涉及技巧
庄严伟大的思想
庄严伟大的思想与崇高
第一重要;“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真正的思辩只有胸襟不卑鄙的人才有。因为把整 个生活浪费在琐屑的、狭隘的思想和习惯中的人是 决不能产生什么值得人类永久尊敬的作品的。思想 深沉的人,言语就会闳通;卓越的语言自然属于卓 越的心灵”(*文格即人格)
这种真情如醉如狂涌现出来犹如听神的声音?有些热情去崇高甚远?怜悯烦恼恐惧?有些崇高的篇章没有热情?他们打算把奥萨山叠在奥林匹斯峰把葱茏的伯利翁叠在奥萨攀登天空把葱茏的伯利翁叠在奥萨攀登天空在它们居然成功?颂词典礼的发言?反对空泛地滥用情感?不少作家宛若醉汉尽量发泄情感而不顾主题是否需要不少作家宛若醉汉尽量发泄情感而不顾主题是否需要?荷马史诗的比较?伊利亚特
康德崇高理论分析
![康德崇高理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7c8334e2bd960590c677af.png)
四、崇高的分析(一)理论渊源1、“崇高”这一美学范畴,在西方最早由古罗马时代的朗加纳斯在题为《论崇高》的一篇论文中提出来的。
这篇文章主要是从文章的风格角度谈起的,但它不只是谈风格,它涉及到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的特征与本质问题。
认为崇高的对象是那些伟大、恢宏的事物,崇高的本质在于主体——崇高来源于庄严伟大的思想和强烈激动的情感,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朗加纳斯虽然承认大自然的伟大,但更强调人类的尊严,他所说得“不平凡的、伟大的”,实际上是两种,一种是大江水河海洋那样数量无限的自然,一种是力量无边无际的人的思想和精神。
这里看作是康德的崇高学说的萌芽。
2、17世纪布瓦洛把它译成法文,与古典主义美学要求不符,没有受到重视。
18世纪启蒙主义时代,新兴资产阶级在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虚弱纤巧,崇高美学风格被重新发现。
法国的卢梭要求艺术要表达那种雄浑豪壮的美,要表现庄严崇高的事物。
狄德罗更是明确的表达“诗需要的是一种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康德对启蒙主义思想非常重视,因此也影响到他的思想。
英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对崇高的提倡也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康德。
3、对康德的崇高理论发生直接影响的是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柏克的崇高理论。
以感性经验为基础,分析了崇高感和美感的主观客观条件,把崇高、美和人的主体情欲联系起来,从对象的客观性质和主体的生理心理要求两个方面说明崇高和美的不同。
对崇高对象客观特点和产生崇高感的主观心理条件的分析,把对崇高的研究向前推了一步,为康德崇高理论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二)现实原因崇高这个美学范畴在柏克、康德时特别受到重视,有它的阶级根源于社会根源。
十八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他们在工商业上竞相角逐,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主义,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主义,在思想上提倡启蒙运动,在学术上则掀起了反对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运动。
在欣赏上强调崇高,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共同主张。
(三)崇高的三个问题1、崇高与美的比较(1)、相同点第一、它们都以快与不快的感情最为判断的宾语,都能引起快感;第二、崇高的判断与美的判断都是反省判断,从个别求一般;第三、康德根据理解力的四组范畴,对于美所作的分析同样适用于崇高。
美学概论 第七章 审美范畴
![美学概论 第七章 审美范畴](https://img.taocdn.com/s3/m/72ea0ec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8.png)
三.审美范畴的两极对立
2、两极对立的原因: (3)人类思维的二值逻辑 • 最后,从现实评价的角度看,审美范畴的两极对立源于文明人类思
维的两值逻辑。人类对世界意义的解释通常表现为肯定或否定的 评价,不论是事实判断(真与假),还是价值判断(善与恶),都是如此。 审美意义是由现实意义升华而成的,因此作为审美意义抽象的审美 范畴,也必须使用两值逻辑,并把这种两极的现实判断升华为两极 的审美范畴。
二.审美范畴的历史性与民族性
• 2.审美范畴的历史性:
• (1)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特定的审美范畴。 • 审美范畴的历史性首先表现为,并不是从审美产生之日起所有审美范
畴就一起出现,特定的审美范畴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由于审 美范畴是长期社会审美实践的历史积淀物,因此,它往往体现了一定 时代的审美理想。这就是说,只有在特定的审美理想成为时代精神的 历史条件下,特定的审美范畴才能产生。
三.审美范畴的两极对立
• 3、肯定性范畴的性质:直接表现审美理想。 • 肯定性审美范畴凝结着这样一些审美意象,它们直接诉诸审美理
想,按照审美理想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因此,这些审美意象的抽 象即审美范畴呈现出正面的生存意义,即生存应当是这样的。 • 肯定性审美范畴所代表的审美意象,展现的并不是现实世界,而是 超现实的理想世界,它比现实世界更美好、更自由,它们所蕴含的 情绪是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产生鼓舞人心、愉悦性情和催人 奋进的审美效果。
• 3.审美形态 • (1)审美范畴代表了一类审美意象,因此也是审美形态。 • (2)审美范畴与审美形态的区别: • 审美范畴侧重审美意义类型,而审美形态侧重审美的形式
类型。
二.审美范畴的历史性与民族性
• 1.审美范畴的稳定性 • 审美范畴作为形而上的意义之结,具有稳定性,它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
1.5 西方美学基本范畴——崇高
![1.5 西方美学基本范畴——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04b2d30a52ea551810a687b4.png)
1.5 西方美学基本范畴——崇高一、西方古典美学的渊源——双希精神1、希腊:理性的人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希伯来:信仰的人古代北闪米特民族,犹太人的祖先。
历史上饱受征战之苦。
希伯来人在艺术和文学上远不如希腊人,但在宗教和法律上却高度发达,其文化带有强烈的宗教感、神秘主义和超越精神。
3、双希精神对比分析阿诺德:e.g.哥特式建筑★不很严格的归纳:中国古典美学☐儒家“和”☐道家“妙”西方古典美学☐希腊“美”☐希伯来“崇高”二、朗吉弩斯的《论崇高》美学的基本范畴:优美、崇高、悲剧、喜剧崇高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公元1世纪罗马诗人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提出,指的是一种文章的雄辩风格,其效果是“使我们扬举,襟怀磊落,慷慨激昂,充满了欢乐的自豪感”,所以“崇高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1、崇高的特征●自然界崇高的美学特征:数量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威严可怕,令人惊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的奇异。
●社会生活和艺术中的崇高主要限于人格的伟大、精神的高远和感情的炽烈。
*朗吉努斯论崇高的五个来源:(1)庄严伟大的思想(2)慷慨激昂的热情(3)构想辞格的藻饰(4)高雅的措词(5)尊严和高雅的结构2、崇高的效果朗吉弩斯《论崇高》:“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森罗万象的宇宙中来,仿佛引我们去参加盛会,要我们做造化万物的观光者,做追求荣誉的竞赛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的心灵中植下不可抵抗的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
”●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唤起人天生就有的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
●对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效果,使人狂喜,让人震惊。
朗吉弩斯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的强调,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艺术追求:理智→情感,规范法则→精神实质☐作品分析:抽象理论探讨→具体作品分析和比较☐创作方法:平易清浅的现实主义→追求宏伟的精神气魄的浪漫主义倾向。
三、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18世纪的欧洲普遍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在审美方面对浮华纤巧、彬彬有礼的封建贵族文明感到厌倦,他们向往粗犷的大自然,追求惊心动魄的境界,自然界中的崇高是矫揉造作的贵族上流社会无法体验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希腊诗人荷马曾经创作两部史诗作品《伊利 亚特》和《奥德赛》,由于年代久远,荷马 创作这两部史诗的确切日期已经无从查考。
❖ 公元1世纪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比较这两部 史诗时,认为《伊利亚特》创作于荷马才华 全盛的时代,而《奥德赛》则是荷马晚年时 期的作品。原因是,《伊利亚特》全篇生意 蓬勃,而《奥德赛》以叙事为主,“这是暮 年老境的征候”。“在《奥德赛》里,你可 以把荷马比拟落日,壮观犹存,但光华已逝 了。” 朗吉弩斯因此诗意地将仍然壮观、却 不再热情的《奥德赛》比作“退潮的沧海”
这段话表明,崇高的效果是能 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人天生 就有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 。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感到自 身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 象、征服对象、超过对象,从而 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
程中体会到一种自豪。
❖ 朗吉弩斯关于崇高效果的观点对后人产生很大 的影响。例如,18-19世纪德国美学家黑格 尔写道:“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 、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 他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 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第七章 审美的范畴—“崇高”论
❖ 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 美、自然美和艺术美。而如果依据美的表 现形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分类,则 可以分为优美、崇高、悲和喜等。优美、 崇高、悲和喜等也被称作美学的基本范畴 。
❖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 的最一般和最本质的特征、方面和关系的概 括和反映。”
❖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是一部修辞学著作 ,希腊罗马的修辞学不是现代意义上关于 作文的艺术,而是关于公开演讲的艺术, 讲究语言的自然、简洁、严肃和崇高的风 格。
修辞学的传统主要注意形式, 而朗吉弩斯提出的崇高更加重视 精神状态、表达的真诚和力量, 这体现他对于同时代修辞学家的 超越。当然,朗吉弩斯并不否认 表现崇高的方式、规则的重要性
溪流
溪流
海洋
火
火山
❖ 朗吉弩斯通过列举这些对象显示出自然界崇 高的美学特征:数量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 威严可怕,令人惊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的 奇异。
崇高也存在于社会生活和艺术 中。朗吉弩斯所理解的社会生活 的崇高主要限于人格的伟大、精 神的高远和感情的炽烈。比如, 《论崇高》里通篇充满了对意志 远大、激越高举、慷慨磊落的人 格的赞赏和对和琐屑无聊、心胸 狭窄、墨守成规的人格的鄙夷。
朱光潜先生对“狂喜”做出 了解释,狂喜“是指听众在深受 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感白热 化,精神高度振奋,几乎失去自
我控制的心理状态”。
❖ 狂喜“是指听众 在深受感动时那 种惊心动魄,情 感白热化,精神 高度振奋,几乎 失去自我控制的 心理状态”。
朱光潜先生 (1897—1986)
❖ 对人的感情能够产生强烈的效果,是朗吉弩 斯评价不同作家或者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的 优劣的首要标准。按照这样的标准,他评价 了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尽管 荷马是朗吉弩斯最钟爱的诗人,但他仍然认 为《奥德赛》不如《伊利亚特》,原因在于 前者不如后者那样能够激发磅礴的热情,让 人惊心动魄。
❖ “大海给了我 们茫茫无定、 浩浩无际、渺 渺无限的观念 ;人类在大海 的无限里感到 他自己底无限 的时候,他们 就被激起了勇 气,要去超越
黑格尔(1770~1831)那有限的一切
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 车尔尼雪夫斯基写道:“我们在 观照伟大的东西时,或者感到恐 怖,或者惊奇,或者对自己的力 量以及人类的尊严产生自豪,或 者由于我们自身的渺小、衰弱而
丧魂落魄。”
❖ “我们在观照伟 大的东西时,或 者感到恐怖,或 者惊奇,或者对 自己的力量以及 人类的尊严产生 自豪,或者由于 我们自身的渺小 、衰弱而丧魂落 魄。”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
❖ 朗吉弩斯提出艺术中的崇高应该对人的感情 产生强烈的效果,使人狂喜,让人惊奇,这 是贯穿《论崇高》全书的一条主线。他写道 :“天才不仅在于说服听众,而且也在于使 人狂喜。凡是使人惊叹的篇章总是有感染力 的,往往胜于说服和动听。因为信与不信, 权在于我,而此等篇章却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能征服听众的心灵。”这里,朗吉弩斯是 超越了希腊美学的传统的。崇高的目的不是 净化,不是摹仿,也不是理智的说服。
荷马
❖ 电影《特、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 朗吉弩斯之所以认为《伊利亚特》创作于 荷马才华全盛的时代,而《奥德赛》是荷 马晚年时期的作品,原因是他认为《奥德 赛》不如《伊利亚特》那样具有磅礴的热 情和崇高的风格。他的这种观点是在《论 崇高》一书中提出来的。
❖ 朗吉弩斯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 “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来。现代美学 中的“崇高”理论是以朗吉弩斯的《论崇
1、崇高的特征
❖ 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 和慑人的气势。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 致。
❖ 按照朗吉弩斯的理解,崇高首先存在于自然界, 存在于某些自然事物中。他在《论崇高》中写的 一段话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环视四周的生活 ,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富、雄伟、美丽是惊人 的。小小的溪流清澈而有用,可是尼罗河、多瑙 河、莱茵河还有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 ;天上的星光是美的,可是与我们自己点燃的火 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无光了;火山在爆发
。
2、崇高的效果
❖ 对于崇高的效果,朗吉弩斯在《论崇高》里 有这样一段话:“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 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 森罗万象的宇宙中来,仿佛引我们去参加盛 会,要我们做造化万物的观光者,做追求荣 誉的竞赛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的心灵 中植下不可抵抗的热情――对一切伟大的、 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
根据同样的标准,朗吉弩斯对 希腊雄辩家狄摩西尼和罗马雄辩 家西塞罗进行了比较。我们知道 ,西塞罗是罗马第一雄辩家,然 而朗吉弩斯认为他不如狄摩西尼
。
他认为,西塞罗铺张,狄摩西 尼崇高,铺张以数量和广度见长 ,崇高则以强度和深度取胜。也 就是说,西塞罗的论证也许是长 篇累牍,旁征博引,看似雄辩, 而狄摩西尼的演说字字珠玑,具 有深度和强度,往往是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