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前提和保证,是新闻学的核心课程。
因为我们所有的新闻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全离不开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本课程是全世界各国新闻传播学科中的核心课程。
自美国近一个世纪以前在密苏里大学创立新闻学院以来,新闻采访与写作一直是美国新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其它课程在某种程度上是这门课的附属部分
新闻采访写作课最高目标
新闻学教育的目标:培养优秀职业记者
优秀职业记者意味着:对新闻媒体充满了激情、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有强烈的好奇心、怀疑精神和批评态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精巧的写作能力
如何阅读新闻作品:阅读过程中,在内容相应部分用不同颜色的笔点、圈、勾、划、评、注等方式把重要内容、疑难之处标示出来,一来方便自己记忆和积累知识,二来为课上师生共同点评做准备。
参考书、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复旦大学出版社、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蓝鸿文《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美]肯·梅茨勒《创造性的采访》(第三版)
推荐阅读书目1、中国新闻奖作品选(近四年度的)2、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通讯卷上、下册)3、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4、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5、新闻采写教程(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文库)——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
双周上课时各组派代表到讲台上进行展示成果(要求制作成电子稿PPT)。
第一章新闻记者论
狗咬人不是新闻,因为这太平常了。
但是人咬狗是新闻。
——《纽约太阳报》
新闻是最近报道的事情。
——美国莫特(密苏里新闻学院前院长)
新闻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
——约斯特美国新闻学者(《新闻学原理》)
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
•“新闻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或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辞海》 1979年版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李良荣(复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我的新闻观(1) 新闻是在客观物质世界发生的,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心理产生影响与价值作用(正价值作用和负价值作用)的事实.
我的新闻观(2) 新闻与新闻报道:新闻是客观的:1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
2新闻报道是主客观的整体呈现:采、写、编、发各环节无不表现为主观性重要价值。
我的新闻观(3)新闻学是“实践人学”:人是新闻学的核心对象实践中把握人的本质人本意识是新闻人的价值追求理论与实践的人本结合控制与反控制的人性本体
第二节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保证新闻生命力的最根本要素是什么?
一、坚持真实性
李希光——好新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首先就是要准确,所有的新闻都要核实。
第二就是要标明信息来源。
记者是不能在新闻报道中发表观点的,如果在报道中发表观点,必须讲明观点的出处。
(要进行客观报道)
新闻真实。
指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都要经得起核对 .所谓真实性,即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通常也称为准确性。
(一)真实性的具体要求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2、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3、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4、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5、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二)新闻报道失实原因:1、初步接触,不明要求;2、作风浮夸,粗枝大叶;3、知识不足,真假难辨;4、道听途说,不经核实;5、追求生动,合理想像;6、急功好利,夸大事实;7、移花接木,牵强附会;8、沽名钓誉,胡编乱造。
二、坚持思想性所谓思想性,即指新闻报道的思想观点或政治倾向。
(一)传播信息是思想性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新闻工作者应当努力找到思想性与受众心理的交叉点,这个交叉点找到了,思想性实现的客观条件就具备了,道路也就畅通了。
(二)抓准问题是思想性强的关键,在具体采访中,记者应该抓的具体问题:1、抓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抓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三、坚持时间性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新闻和历史的区别在于时间。
一条陈旧的新闻等于历史。
新闻是在时间长河中的一瞬间才存在。
所谓时间性,即指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
坚持新闻报道的时间性是一个带综合性指标的问题。
如何坚持时间性?1、要做到五勤:脑、眼、嘴、手、腿;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2、增强记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先简后详地搞连续报道;
4、简化审稿制度;尽可能更新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组织强有力的多渠道发行网。
四、坚持用事实说话
新闻报道就是事实的图解过程,即通过记者和信源的叙述,使事实能以图象的形式出现在受众的脑海里。
新闻报道就是图解事件的发生过程:为什么发生、事件的影响、如何处理事件、事件的正面或负面意义。
用事实说话,就是让新闻的思想观点通过事实自然地得以流露。
(二)怎样用事实说话?1、精选事实;2、多细节,少议论;3、多解释,少晦涩;4、插叙场景、背景和人物形象
小结
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思想性、时间性、坚持用事实说话。
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位即将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新闻学从媒介形态上分:
纸媒体新闻学、摄影新闻学、广电媒体新闻学、网络媒体新闻学、
从内容上看,新闻学分为:(时政新闻采编学)(财经新闻采编学)(科学新闻采编学)(环境新闻采编学)(犯罪新闻采编学)(体育新闻采编学)(国际新闻采编学)(军事新闻采编学)(娱乐新闻采编学)
所有从事上述各类内容、行业报道的新闻采编人员、电视台制片人、编导、摄影、摄像、主持人、总编、报社社长、电视台台长等,通称为:——记者
第三节认识记者中国记者协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11月8日
记者节的由来:1937年11月8日,范长江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旨在团结全国人民抗日救国;新中国建立以后,这个协会历经周折,发展成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成为团结全国新闻工作者的纽带;公元2000年11月8日,中国第一个记者节。
记者无冕之王的称呼由来:新闻学词典“无冕之王”一词最早出现在 19世纪的英国。
当时,《泰晤士报》被称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
人们就称这些报纸主笔是“无冕之王”。
后来,西方新闻界泛指记者为“无冕之王”,认为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众人之上的特殊地位。
这一观点,在新中国成立前已传入我国。
一、记者的历史
(一)记者的前身: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新闻传播主要由氏族和部落的长者、酋长、巫师兼任。
最早的采访活动大概始于殷周时期。
采诗官。
封建王朝的史官。
郭沫若说新闻记者是“当代的司马迁、左丘明”。
记者是伴随着报纸的产生而出现的。
称谓有主笔、探员、探事、访友、报事人、访员等,后从国外引进记者称谓。
•中国最早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当时主要是官报,人们统称为邸报,又被称为“报状”、“朝报”、“邸钞”、“阁钞”等。
•宋代的“定本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案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宋代小报的出现,冲破新闻限制。
•元明清的官报体制依旧,由于传递新闻的需要,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
明清时代出现了《京报》(有固定的报名、形式、和刊期;有编印和发行的独立机构报房;开始出现少量自己采写的稿件,《京报》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报刊已有相似之处)
•并有从事新闻采集的人,也就是记者的前身。
职业记者的出现和发展
•在15世纪的威尼斯开始出现带资本主义性质的手抄小报。
早期报刊没有严格分工,记者、编辑、出版者于一身,后出版者分离成为老板,再后记者与编辑分离,设专职记者。
随着报纸、通讯社的大量增加,记者队伍日趋壮大。
二、记者的类型:按新闻事业的分工需要划分:内勤记者、外勤记者;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政治记者、经济记者、军事记者、体育记者等;本埠记者、地方记者、驻外记者、特约记者等;
专业记者与机动记者 1.专业记者:专门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
如农业记者、工业记者、文教记者等。
2.机动记者(“满天飞”记者):任务不固定,哪里需要哪里去,机动灵活,随时出击。
特派记者与特约记者 1、特派记者:因特殊采访任务的需要,受编辑部特别派遣的记者。
(如奥运会、伊拉克)2、特约记者:编制不属于编辑部,是社、台外的工作人员,应约完成社、台一定的报道任务。
地方记者(记者站记者):媒体长期建立的外埠记者站中的记者。
驻外记者:指受国内新闻单位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
三、记者的职责与社会使命
•(一)记者的职责:采集新闻信息(有意采集和无意采集两种);筛选新闻事实;解释新闻事件;制作新闻作品;积极反映情况;做好群众工作。
一.采写新闻报道此为记者的首要职责。
记者要发挥作为新闻报道主力军的作用。
A.要重视采写新闻(即纯新闻消息)。
B.要非常敏锐,不漏报重大新闻。
C.对一些重大的、紧迫的、困难的报道任务,记者要勇于承当,主动出击,学会打大仗、硬仗。
•二、正确处理好记者与编辑部之间的关系 A.服从编辑部调遣;B.从实际出发;C.发挥主动性;D.处理好和编辑的矛盾。
理论上说,“编辑高于记者”;E.定期向编辑部报告工作;F.建立记者与编辑轮换制度。
•三.反映情况:指以写“内参”稿的形式,反映那些不宜公开发表、但对编辑部和党政领导机关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情况。
四.做群众工作:即结合自己的采访活动或在自己分工采访的地区、部门,重点做好通讯员的工作,如协助当地党委开展通讯工作,联系一批骨干通讯员、组稿、与通讯员合作写稿等。
(二)记者的社会使命:坚持真实,坚持真理;引导舆论,讴歌光明;伸张正义;鞭挞丑恶;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
(三)新闻记者的自律与他律。
自律:主要指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守则。
他律:包括法律与纪律两方面
第二章新闻采访论
第一节采访概说
一、什么是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
在我国,
“采访”一词始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
(《晋书·干宝传》:“宝撰搜神记,因作序曰: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欲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
”)最能体现新闻记者职业活动特点的是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功。
二、采访在新闻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牵动一切新闻工作的龙头。
一篇新闻稿的产生经过七个步骤: 寻找新闻线索采集材料选择题材、理出观点、提炼主题、安排结构、写出稿件。
2、采访是保证新闻特点的基础、只有采访才能保证新闻新鲜和及时的特点;只有采访才能保证新闻指导性的特点。
3、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
采访与写作的关系在工作顺序上,先有采访,后有写作。
在二者的分工上,采访解决的是新闻的“原料”问题;写作解决的是加工、制作的工艺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第二节新闻采访的一般特点
一、采访的一般特点1、为了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很多部门都要进行调查研究,但目的各不相同。
记者的调查研究则是为了制成新闻作品,广泛传播。
(1)新闻性。
记者只调查有新闻价值的事。
目的是为了弄明真相,记录事件、传播信息,而其他形式的调查研究各司其责、目的各异。
(2)广泛性。
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服务对象非常广泛,因而记者的调查研究包罗万象、不受行业、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新闻价值,又不违纪犯法,记者都有权利去调查(3)时间性。
新闻要在竞争中实现其价值,必须迅速、及时;对于突发事件,更要求记者立即赶赴新闻事件现场,迅速做出判断和反应,予以报道。
(4)可感性。
新闻具有可读、可听、可视性,因此记者的调查研究不仅要摸清事实,还要撷取生动、形象、典型的事例和细节。
(5)公开性。
记者的调查成果要传播到受众群体中,这就使得记者的每次调查都要受到社会的检验。
2、为了了解事实真相进行的社会交往。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
它是肩负一定使命的交往(不同于一般的私人交往);它与采访对象的关系是平等的、自由的(不同于行政法律活动的交往);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不同于公关、推销等活动中的交往)。
●美国著名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在他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
●记者的工作就是为那些不能目睹或了解影响他们的事件的人们,查清并说明真相。
3、一种经常充满了偶然性、机遇性和艰苦性、危险性的工作
偶然性: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实是否发生,发生了是否能被记者迅速获悉,获悉了记者是否有条件去采访,都充满了偶然性。
机遇性:几种偶然性的最佳结合被记者抓住了,这就是机遇性。
危险性:经常活跃在各种矛盾尖锐交锋的领域,活跃在充满各种不可预测因素的环境中,因此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比如说战地记者。
4、一项政治性与社会性并重的职业活动
●记者的工作是有领导、有组织、有纪律的,多数情况下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不可能不受一定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左右。
但新闻工作的性质又决定了记者必须有广泛的社会
基础,要广泛地与各行各业的人接触。
二、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迅速了解并正确认识采访对象;收集具有典型意义和新闻价值的真实的事实;
材料的基本要求材料的准确度:材料不仅应是真实的,而且应准确无误。
材料的深刻性:反映事物的本质、内涵的深浅度、典型程度,还要注意挖掘新闻人物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
材料的全面性:材料的多、全、整.。
材料的细微程度:细微——具体、生动、有细节、有人物语言。
小知识点
●第一手材料记者亲自感知,不经过任何中介转换而获取的材料。
第二手材料记者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里获得的材料。
第三、四手材料记者从非当事人或非目击者那里获取的材料。
对二、三、四手材料,记者要认真分析、解读、辩别、验证。
第三节采访方式
●定义:指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或称面对面采访。
●特点:记者通过口头提问,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了解客观情况,搜集新闻素材。
●这是最早出现的一种采访方式,也是现在用得最多的一种。
●要求:(1)拟好提问纲目;(2)注意观察,因人而异;(3)掌握主动权。
●注意事项:要研究对方,揣摩对方的音形笑貌的细微变化,及时调整自己;不要不等对方谈完就打断对方,转换话题,既打断对方的思路,又不尊重对方;但也不能任对方侃侃而谈,如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以致浪费大量时间。
视觉采访即用眼睛采访。
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追求的是细致的观察、具体的描写。
读者读了这种新闻作品,有一种入其境、见其人的感觉。
书面采访指记者在同采访对象不能面对面交谈的情况下,通过书面提问的形式进行采访,得到书面答复。
●在以下情况下可用书面采访:1.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亲自接受记者面访,并征得采访对象同意。
一般是对“大人物”的采访。
2. 采访对象在外地,记者抽不出时间分身前往,但又必须采访。
3.记者在无法接近对象的情况下,书面采访往往成为传递信息,达到采访目的的一种特殊手段。
4.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在同一时间内采访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许多人。
这是书面采访最大的一个优势。
与电话采访相比,书面采访可以使对方有较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或为你准备必要的材料;答复也可以详一些,细一些,不仅可以作为报道依据,还可以作为资料保存。
缺陷:不能保证每次书面采访都得到答复。
体验式采访即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
也称亲历式采访。
隐性采访又叫微服采访。
记者采访时,不公开自己的身份,隐姓埋名,使对方不知道你是
记者,也不知道你工作的意图。
隐性采访(偷报、偷录)产生的客观因素 1.新的技术手段推动新闻实务是隐性采访的物质基础。
2.媒介的竞争促进了隐性采访的发展。
隐性采访可以相对快地抓到生动有力的新闻。
3.“纪实”风格成为新闻人追求的目标 4.舆论监督难度加大
结论解读
随着我国法治的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识需要不断强化,那种“小偷岂能告警察”的民间观点应该适当纠正。
在法律面前,小偷与警察是平等的;小偷该抓,如果警察抓的过程违法,同样要依法惩处。
拥有客观报道权的记者,其报道过程也要在法律的范围内。
●1954年国际记联通过的《记者行为原则宣言》第四条规定:“只用公开的方法获得新闻、照片和资料。
”我国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也有规定:“要通过合法的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要求。
”
●1.不得涉及国家机密;2.不得涉及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各种公民的隐私;3.不得违背保护未成年人和保障妇女权益方面的法律规定;4.不得涉及商业秘密。
●现在媒介和老百姓对于使用隐性采访的方式各种揭露腐败的报道,都感到很痛快。
这是由于社会腐败现象较为严重,人们对于舆论监督的愿望十分强烈,因而暂时忽略了采访操作方面的问题;这类隐性采访由于“人脏俱在”,舆论的压力也迫使当事人不敢与媒介“理论”。
换句话说,我国目前能够允许隐性采访这样普遍地使用而没出现多少问题,是由社会道德支撑着、以社会秩序的稳定为条件的。
主张:为公共利益可进行隐性采访,法律上应给予记者这样的特权——呼唤新闻法
电话采访即记者通过电话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同采访对象对话,了解情况,采访新闻。
电话采访的最大优势是快捷,美国称之为“快餐式采访”。
.具体方法(1)要有一套查电话号码的本领。
(2)做好电话采访前的准备,拟出要提的问题。
(3)通话后要自报身份,讲明采访意图。
(4)要有礼貌。
(5)电话交谈时,不但要完整记下对方的谈话,还要尽可能记下对方谈话的语气,甚至感情色彩。
(6)核实。
涉及人名、地名、数字、专有名词要核实。
第四节采访方法
上下结合
点面结合。
点和面,就采访地区来说,是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就采访单位来说,是重点单位和一般单位;就采访对象来说,是重点对象和一般对象;就了解情况来说,是重点情况和一般情况等。
狭义地说,这是基于典型报道和综合报道的需要。
点上的采访,是指记者深入一点的采访活动,也就是考察一个典型的活动,通常叫做“下马观花”。
面上的采访,是指综合报道的需要,就是在一个主题思想的统帅下,把许多点的具有不同特色的情况综合起来。
蹲点调查与建立采访基地也叫“解剖麻雀”。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要认识一个事物,在同类事物中,解剖一两个“麻雀”就够了。
作用:(1)调查中产生题目(2)范围广(3)不必赶时间,可以安下心来搞调查研究(4)调查结果可多样,可公开发表、可为领导作参考、可写内参。
交叉采访记者到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采访,往往可以发现好几个新闻线索。
如果在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为第二条、第三条新闻搜集材料,这种做法叫交叉采访。
易地采访即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
一般以专题采访为宜。
情况不熟,更应谦虚谨慎。
对当地记者要尊重,平等对待,不以特派记者自居。
不与当地记者抢新闻。
抽样调查即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然后依据调查的结果对全部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以达到对全部研究对象的认识目的。
开座谈会又名调查会,是记者邀请一些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本着同一主题向参加座谈的人进行采访。
三、采访的指导思想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讲究唯物辩证法、要有历史发展观点、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
五、采访的原则:实事求是、依靠群众、执行政策、内外有别
六、采访的工作路线:身入”与“心入”“身入”与“心入”:也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
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第三章新闻价值运用论
一、新闻价值的5要素
1 时效性。
时间近、内容新两个含义。
2 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影响较大而又为许多人所关切的事件的性质。
3 显著性。
新闻中的人物、地点或事件越是著名,越是突出,新闻价值就越大,人们的注意力会自然而然地集中到他们的身上。
新闻价值“显著性”的“数学公式”:平凡人十平凡事≠新闻平凡人十不平凡事=新闻不平凡人十平凡事=新闻不平凡人十不平凡事=大/好新闻
4 接近性指新闻与读者地理上或思想、利益上的接近。
5 趣味性指能够引起人们感情共鸣,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的事实,即通常所讲的趣闻奇事
二、新闻价值的表现1 体裁体现的新闻价值。
内容为王,量体裁衣。
体裁是表现内容的形式,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体裁只是承载新闻事实的工具。
报道选用什么样的新闻体裁,主要是看它能否有效地体现新闻价值,进而扩大新闻的影响力。
小结
(1)消息突出的是最新发生的事件;2、通讯突出的是事件发生的经过、情景和细节;3、特写重点描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某个侧面和特点;4、评论和分析则是侧重新闻事件的意义、影响以及表明对事件的态度、立场;5、新闻背景的目的是以资料形式丰富报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