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对小说理论的内涵的理解与表现
沈从文小说《静》的文化诗学分析
![沈从文小说《静》的文化诗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8a7bad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0e.png)
沈从文小说《静》的文化诗学分析【摘要】沈从文的小说《静》有着比较独特的风格,从语言的节奏以及情感表达上都有着特别的韵味,有着文化诗的特色。
本文从几个层面就小说《静》的文化诗学进行展开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静》的内涵以及写作的特色。
【关键词】《静》;沈从文;文化诗学引言文学创作过程中,小说是特别迷人的一个类型,沈从文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作者的作品所搭建的是一个独特的充满魅力的世界,小说《静》的描写当中就能够看出,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以及情感的表达上的独特之处,所展现的是老一代文人追求的文学意境,通过从理论上对《静》进行展开分析,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小说《静》。
1.《静》的语言特色体现从沈从文小说《静》当中的语言描写的特色能够发现,主要体现在音节以及韵律和顿歇层面,如在对音节的特色呈现上,这一小说中的语言表达时候相同字重复,相同音节叠用,叠字法的应用是本文语言的一个特色之处,文章有5435字,而叠字达到79,这其中所呈现的是独特化的情感[1]。
为能够说明举例说明,如“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有一个胖胖的妇人,正在用晾衣竹竿乱捞。
……”这一例子当中所运用的“小小”“小小的”“胖胖的”“轻轻的”等等都是采用叠字作为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词汇。
而如果对这些叠字进行更改,可能就没有原文那样的效果,如将小小白脸改成小白脸,胖胖的妇人改成胖妇人,都和原文所要传达的情感产生出入,所以在叠字的运用方面是有着其特色的。
《静》当中的语言描写中采用的顿歇也有着鲜明的特色,顿歇的运用主要是对情感抑扬顿挫的一种体现,不同顿歇体诗歌所呈现的抒情意味也是有不同之处的。
从《静》的语言描写方面来看也比较注重顿歇的应用,主要是语句长短不同来表达情绪,节奏随着情感以及意义进行变化,形式比较灵活[2]。
断句的刚劲有力,语势也比较急促,长句的语势就要平缓很多,比较柔顺。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260eea54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1f.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 沈从文(1902年-1988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研究家、文学评论家。
-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深受湖南山水和湘乡风情的熏陶,对湖南文化充满热爱和研究。
- 擅长以湘乡方言为基础创作,注重表现人物心理,深入探讨社会问题,作品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 发表了许多著名作品,如短篇小说《边城》、《豆腐点》等,被誉为“湘乡小说的集大成者”。
二、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沈从文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见长,常常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
- 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多以个人的遭遇和成长为线索,描绘人物在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下的挣扎。
- 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独到,刻画了许多具有深情和坚韧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探索。
- 主题涉及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人性的善与恶、传统与现代交融等。
三、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代表作之一是短篇小说集《边城》,以湘西山乡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草木的心路历程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家园、乡土情感的深挚表达。
- 另一著名作品是中篇小说《豆腐点》,通过讲述大观村农民黄世仁的生活经历,暗示了一个农村知识分子的成长痛苦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湘乡小说的新局面,充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为后人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借鉴。
四、沈从文的学术思想和影响:- 除了创作文学作品,沈从文还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具有独到的学术思想。
- 他提出的“复自然”口号和对乡土文化的批判、重振等观点,为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启示。
- 沈从文的文学观、文化观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给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创作借鉴。
五、结语:-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沈从文通过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真实的社会画卷,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边城》的主题意蕴及其现实意义
![《边城》的主题意蕴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ebfe1ff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8.png)
《边城》的主题意蕴及其现实意义《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代表作,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风土人情、人物性格、生命形态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命、人性的思考。
《边城》的主题意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故乡情结:《边城》是沈从文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充满了对湖南乡村风土人情的赞美和怀念。
通过描绘小镇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人物形象等,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
2. 生命意识:《边城》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人生命形态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翠翠、傩送等,都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3. 人性探讨:《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的性格、行为、情感都成为作者对人性的探讨。
小说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和遭遇,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4. 民族文化:《边城》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民俗文化、传统价值观等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湖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
《边城》在文学、文化、人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文学价值:《边城》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说中展现的故乡情结、生命意识、人性探讨等主题,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家乡、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2. 文化传承:《边城》通过对湘西小镇的文化描写,展示了湖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湖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3. 生命教育:《边城》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和遭遇,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珍贵。
小说中的生命意识,能够引导读者珍惜生命、关注自我成长和人生发展。
4. 人性启示:《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个性特点,他们的行为和情感表达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小说中的主题意蕴,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5. 社会反思:《边城》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家庭观念、婚姻制度、社会道德等。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da5d5d690c69ec3d5bb75ee.png)
摘要沈从文代表作小说《边城》以人性作为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边城》,以“乡下人”视角,用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特点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原始自然的湘西人民的生活图景,以摆渡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邻里和睦友爱的生活琐事为次线,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个方面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生活形态,寄托了沈从文内心蕴含的乡土情结。
“边城”意象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缩影,具有地理、文化等多层意蕴。
它是一个充满神性和诗意的世界,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呈现出神韵与诗意的结合,完成了传说与幻想、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的“边城”诗意建构。
这一诗意构建的来源是沈从文浪漫抒情的叙事传统,他在继承文学先辈们提供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并逐渐产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传统。
他倡导自然的人性观,追求舒缓的田园牧歌情调以及具有诗意的审美意境,构建了一个引人神往的湘西乡土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乡土情结;人性美引言乡土文学是指通过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视野审视特定的乡土历史文化,表达人类普遍的乡土情怀的民族文学形式[1](P16-17)。
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其中一种是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乡村叙事传统,另外一种是以沈从文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乡村叙事传统。
沈从文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模式趋于成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他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成功地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生活安乐的湘西“边城”。
这里不仅是沈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乡,也是沈从文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书写的理想故乡,是所有乡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期待的理想境界,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审美理想。
在沈从文构建的乡土世界中,其中《边城》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成就最高的乡土文学作品:它用简单的文字以及平实的语言再次向读者展现了在茶峒小镇中悠闲生活的村民,以及关于船女翠翠的亲情与爱情。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ac57c7771711cc7931b7164a.png)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正文 (3)(一)沈从文小说的文本意义在于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 (3)(二)沈从文小说对传统文化和都市文明的“破。
(3)(三)善于用个性化语言去塑造人物形象 (6)(四)、善于捕捉人性中闪光的部份,给人物注入灵魂 (8)参考文献 (10)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摘要沈从文小说在人类文化史上作出的最有价值的贡献是:通过一系列作品,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出了人类应当具有的与西方文明和东方文化完全不同的全新的第三种文化信仰,阐述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传统道德文化现代都市文明湘西文化个性化语言人性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当代文学巨匠沈从文是个每个细胞都浸满了湘西文化因子的作家。
从文学的角度讲,他最大的贡献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牧歌似的湘西世界;从社会的角度讲,他最大的贡献是为我们勾画了一种人性本真的湘西文化。
一、沈从文小说的文本意义在于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在沈从文的小说文本(也包括其他作品)中,沈从文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明和湘西文化三者进行了对比性的描绘,以此阐释湘西文化的真谛,揭示湘西文化滋养下的湘西人自然的生命形态和自然张扬的人性。
沈从文在试图构建一种自然和谐、自主自为、自然形态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
在他的作品中,他既反对以儒教为主的正统的中国传统礼教文化,也反对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所谓现代都市文明。
他极力将三种文化的景观和人生实质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世人,并将湘西文化的真善美及这种文化环境中人性的健全、生命力的雄健和个性的自由舒展推崇到所有文化之前,其目的就是告诉世人:只有湘西文化才是活的文化,才是雄强、本真、至善至美的文化,才是最充满人性、人情美的文化。
不仅正在颓败的中国甚至所谓的西方文明都应该重建、普及这样的文化,只有建立这样的文化价值体系,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才会充满生生不息的生机与活力,人类的生命力才不会枯竭和凋萎,整个社会和世界才能达到人性发展的极至。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167e35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8d.png)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以湘西边境一个小镇为背景,描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在鉴赏《边城》这部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主题思想:《边城》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上。
小说中通过对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淳朴的情感,以及湘西人民善良、朴实、勤劳的品质。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性之美,正是沈从文先生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2. 人物形象:《边城》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的女孩,她对傩送的纯真感情展现了她纯洁的心灵。
傩送则是一个勇敢、正直、善良的年轻人,他对翠翠的爱是真挚而深刻的。
而翠翠的外公则是一个慈祥、善良、豁达的老者,他对翠翠的关爱和呵护展现了亲情的美好。
3. 艺术手法:《边城》的艺术手法独特,语言简练明快,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沈从文先生通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细腻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世界。
同时,小说中通过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意蕴。
4. 文化价值:《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
通过阅读《边城》,读者可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边城》所描绘的人性与情感之美,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边城》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通过鉴赏《边城》,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感受人性和情感之美,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对中国小说理论的意义探析
![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对中国小说理论的意义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f20b4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c.png)
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对中国小说理论的意义探析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对中国小说理论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在沈从文的小说理论中,他主张以民间文化为基础,强调小说的本土性和生活性,注重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其小说理论对中国的小说创作和文学理论有着深远影响。
首先,沈从文的小说理论提出了维新与传统结合的观点。
他认为小说的创作应当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展开,传承和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果,同时注入新的元素,使之具有现代感。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理解,使其在现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种维新与传统结合的理论观点启示了后来许多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研究,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其次,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将关注点转向人民群众。
他认为小说应当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真实地表现他们的智慧、苦难和希望。
他主张小说应当以平民喜剧为主题,以十里洋场的繁华与平民百姓的艰辛为素材,展现社会的底层生活和人民的命运。
他的小说作品《边城》、《平凡的世界》等,都深入细致地描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关注到他们的点点滴滴。
这种关注人民群众的理论观点在后来的中国小说中广泛传承,成为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特征。
此外,沈从文的小说理论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他强调小说作品应当融入中国的传统审美和文化精神,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色和内涵。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和民间文学,将中国文学的传统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在当下的中国文学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舞台的进程。
总之,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对中国小说理论的意义是深远的。
他的维新与传统结合的观点、关注人民群众的创作理念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都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支持。
他的小说理论为后来的作家指引了方向,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的方向与内容。
沈从文的小说理论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创新,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为中国文学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山鬼沈从文读后感
![山鬼沈从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e98996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a5.png)
山鬼沈从文读后感《山鬼》是沈从文的一部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对自然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小说以山鬼的形象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山村的故事,通过对山鬼的描绘和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山鬼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思考。
山鬼是一个神秘的存在,他生活在深山中,与自然和动物和谐相处,对人类充满着好奇和敌意。
作者通过对山鬼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的思考。
山鬼的形象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欲望,他的存在让人们反思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自然的敬畏。
通过对山鬼的描绘,作者呼吁人们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破坏自然,保护环境。
另外,小说还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山村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善良、狡诈、贪婪等不同的人性。
山鬼的出现让人们的内心暴露无遗,他们的欲望、恐惧、贪婪等各种情感在山鬼面前得到了释放。
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人们对自己内心的探索和对自己欲望的抑制。
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绘,作者呼吁人们要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要被欲望蒙蔽,要追求内心的真善美,不要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
总的来说,沈从文的《山鬼》是一部充满着哲理和思想的小说,通过对山鬼的描绘和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山鬼的形象为主线,通过对山鬼的描绘和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对自然和人性的探讨,作者呼吁人们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这部小说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很高的深度,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浅析沈从文小说的原始主义倾向
![浅析沈从文小说的原始主义倾向](https://img.taocdn.com/s3/m/12790b7a0066f5335a8121f3.png)
浅析沈从文小说的原始主义倾向作者:董晓菲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2期原始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原始批判现代文明。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沈从文的小说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具有原始主义倾向的湘西世界,提供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小说的原始主义倾向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崇尚自然的原始主义倾向,二是张扬野性的原始主义倾向,三是彰显神话色彩的原始主义倾向。
原始主义,是文学批评中的一个常用术语,它可以指人们追怀往古,也可以指对文明的怀疑,还可以指回归自然的文化心态和文学思潮。
方克强先生在《文学人类学批评》一书中认为:“广义而言,原始主义是指一种尚古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反映人性的一种基本情感和特征;狭义而言,原始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和创作倾向,以原始批判现代为主要特征,它或者重新塑出原始人的心态和情操,或者运用神话的想象方式表现原始主题”。
从这一理论来看,沈从文的许多小说正体现了这种原始主义的倾向。
纵观沈从文的小说,它的原始主义倾向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崇尚自然的原始主义倾向,二是张扬野性的原始主义倾向,三是彰显神话色彩的原始主义倾向。
一、崇尚自然的原始主义倾向崇尚自然,向往古朴,怀念传统是沈从文小说原始主义风格的基石。
沈从文小说的原始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讴歌湘西自然景物,追忆古朴民风以及张扬苗族文化传统上,这是作家原始心态的流露,是对原始生命力的追寻。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故事是这样开始的:“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西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纯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文章一开始便为读者营造出了一种古朴、原始,如同世外桃源般美丽、悠远的中国传统山水意境,其后的情节就在此意境中舒缓地展开。
这是湘西人生活的“桃源世界”,也是沈从文理想中的天堂。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就可以看出小说的原始主义倾向,一种皈依自然,远离尘世的情怀。
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对中国小说理论的意义探析
![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对中国小说理论的意义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e083325727a5e9856a61bf.png)
本文 为吉首大学 2 0 1 2年 度校级课题 ( 编号 : J d l 2 0 2 0 )
文 史 纵 横
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对中国小说理论的意义探析
{
苏 卫平 ( 吉首 大学
【 摘
张 夫生 4 1 6 0 0 0 )
湖 南吉首
要 】 本文从传统 小说理 论、 西方现代 小说理论 、 当代 小说理论三 个方面探析 了沈从 文小说 理论对 中国小说 理论的开拓 意义和 价
通过 对沈从 文小说 理论文 字进行综 合 、 系统的阅读 和研究 , 我们 发现他 的小说理论 以 “ 人 ”为 中心 , 并 由此 辐射到 “ 人性 ” 、 “ 生命 ” 、 “ 神性 ” 、“ 自然 ” 、“ 民族 ” 、 时代 乃至 整个宇宙 的方万 面面 , 他 在创作 中坚 持独立 的人格 , 以及对 “ 诗性 ” 的追 求 , 对生 活 “ 深度” 的 倾』 , 对小说 “ 真善美 ”的永 恒守护 , 其小说 理论不 仅融合 了现实 主义 、 浪 漫主义 , 还吸 收了现代 主义 , 这 些特点与 经验永 远值得 我们深 思和借 鉴 。因此 可见 , 沈 从 文的小 说理 论对 于繁 荣二十 一世 纪小 说理 论无
值: 沈 从 文 的 小 说 理 论 是 对 传 统 小 说 理 论 的 突破 , 成 就 了现 代 小说 理 论 的 辉 煌 ; 沈 从 文 的 小说 理 论 大 大推 进 了 小 说 理 论 的 现 代 化进 程 ; 对中 国整 个 乡土 小 说 创 作 、 小 说 理 论 产 生深 远 的 影 响 。 【 关键 词 】 沈从 文 ; 小说 理 论 ; 中国 小说 理论
一
的临摹 。 而 是必 须对存在 作 出判断和 思考 。 ” 沈从 文自从事 文学 活 动起始 , 就把 自己作为 整个五 四新文 学运动 中的一名 小卒 ,“ 主要任 务是作 ‘ 尖兵 ’ , 为大 队伍打 前站 , 在 作品 中作 记录突 破试 探 , 因之 永 远从 ‘ 习题 ’出发 , 进 行写作 。失败 了就换个 方法再 来 , 作对 了也决
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
![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6fe14614ba0d4a7302763af4.png)
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
沈从文在作品中构筑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使人真切感受到了湘西自然、人情和人性的美。
本文将从环境、爱情、人性三个方面分析《边城》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边城环境爱情人性审美内涵一、精神神庙的湘西美《边城》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
湘西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边城茶垌较少受到现代都市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
加之那里是少数民族杂居,受过去统治者大汉族主义压迫,增加了少数民族的内聚力和团结性,而民族内的阶级、等级观念相对淡薄。
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桃源。
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
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大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大自然的美令人陶醉,而大自然养育出的子民更令人赞叹。
如此自然的神来之笔在《边城》随处可见,文字美传递着环境美。
沈从文的故乡就是湖南湘西的凤凰县,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古朴的民居与青山绿水浑然天成,现已成为是我国一个著名的旅游点。
在湘西世界里,沈从文在山与水的自然环境中度过了一般乡下孩子应有的童年,青年时在令人烦乱的军营里挣扎生存,到后来弃军从文远走北京,从此就有了他艰辛地文学创作生涯。
这期间,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看到的是太多的血腥、伪善、残酷和丑恶。
于是他转过身来,从过去,从民间寻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用乡村原始的美来达到改造社会,重塑民族品德。
因此湘西这块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瑞士”的故土终被沈从文发现并钟情。
对湘西故土的思念,在潜意识里催动着他的创作激情,也使他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湘西世界虽然是原始的、贫穷的、封闭的,但又是自由的、浪漫的、独立的。
湘西山美、水美、人更美。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心中虔诚供奉的神庙,她完善、自然、淳朴、宁静、自给自足。
从思想意蕴和审美品格两方面谈分析《边城》在沈从文创作中的重要性
![从思想意蕴和审美品格两方面谈分析《边城》在沈从文创作中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00df4de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4c.png)
从思想意蕴和审美品格两方面谈分析《边城》在沈从文创作中的重要性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嘲讽、抨击现代都市“上等人”所谓“文明”的讽刺小说。
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沈从文的小说里有湘西人性世界和都市世界两个并存的世界,他用湘西人性世界反观和批判都市文明世界,而统一于完美人性的思考、表现和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创作用意。
作者追求的完美人性,是一种未被都市文明扭曲、纯朴自然的人性。
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小说创造了独特的审美意境,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与典型并立的审美范畴。
他的湘西乡土题材小说,取材具有某种原始的神秘性,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构设人事场景,以青绿为底色摹绘自然风物图画,主观情意的抒发采用情景交融或隐喻象征的手法等等,都为抒情写意小说的意境创造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
沈从文说他写《边城》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的主意并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而是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可理解为是《边城》所要表达的主题。
《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化内涵分析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化内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70b728700abb68a882fb42.png)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化内涵分析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将湘西文化作为创作背景,在整篇小说中都蕴含着深沉的湘西文化情节,具有深厚文化意蕴。
在我们对《边城》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结合老师的指导从湘西文化入手,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解析,进而形成对《边城》文化意蕴的深刻认识。
本文对笔者个人阅读感受进行了分析,并简要解析了《边城》的文化内涵,希望能够与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
标签:沈从文《边城》文化内涵沈从文先生是我国现当代著名小说家,《边城》是其代表作之一,在小说中主要讲述了简单而美丽的故事。
在《边城》小说中,沈从文先生从川湘边界地区湘西小山城的生活入手,描绘了老船夫孙女翠翠以及当地青年天保和傩送的故事。
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最终不敌命运捉弄,故事没有圆满的结局,读者只能与翠翠感伤的等待着无法预测的明天。
在沈从文先生笔下,生动的描写了湘西边城地区人性美和人情美,并且传神的刻画了当地的秀丽景色和丰富的风俗习惯,我们在阅读边城的过程中,能够从中深切的感受到优美、健康而又与人性相吻合的特殊人生形式,边城中的世界实际上是沈从文先生构筑的理想世界,在其中隐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进行深入的解析。
一、从湘西乡土风俗中看沈从文自然文化选择在对沈从文笔下《边城》小说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其中回归田园自然风光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理想和文化追求的呈现,在沈从文先生的创作过程中,其主要将人性作为小说的核心,在小说中将人性的和谐和解放充分的展现出来,并且将个性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作为衡量小说主人公价值观念的尺度。
将小说《边城》作为研究对象,在阅读《边城》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文化思想。
沈从文在小说的创作方面所提出的自然文化理念能够通过两个句子进行概括,即非议都市生活而歌颂乡野生活,宣扬卑贱的生活而抑制豪绅的生活,其中乡野生活和卑贱的生活都是最原始的自然文化状态。
在沈从文先生所组织开展的小说创作活动中,都市生活中的底层人在生活的压力下扭曲了灵魂,上层人也逐渐变得虚伪、腐败,都市生活中普遍存在道德败坏的情况,生命的力量在都市中日渐弱化[1]。
沈从文《萧萧》的叙事结构与内涵解读
![沈从文《萧萧》的叙事结构与内涵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a8bc523f78a6529647d539c.png)
沈从文《萧萧》的叙事结构与内涵解读作者:李雨峰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7期摘要:《萧萧》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创作于1929年,描写了上世纪童养媳萧萧的悲剧,小说中并没有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简简单单的萧萧的生活片段,但是对于读者却有着深刻的吸引力。
《萧萧》的叙事结构独特,作者在其中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本文主要针对《萧萧》的叙事结构与深层意蕴进行分析。
关键词:《萧萧》;叙事结构;深层意蕴《萧萧》是沈从文在1929年创作的,以呈现城乡文明对立主题的小说。
小说中的主人公萧萧,是共存于作者的理性以及情感之中的。
小说中只有一种极为朴实的表达,但是正是这份朴实,让读者得以通过小说看到生命的本质,让读者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一、《萧萧》中的叙事结构分析作者对于世界的理解都是通过小说中不同的结构表达出来的。
《萧萧》是一个有着多种层次结构的文本。
根据文学理论中对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文本分为三个描述层,也就是小说文本中的功能层、行动层以及叙述层。
功能层侧重于对小说中各个基本的叙述单位之间关系的研究,行动层则侧重于对小说中人物的研究,最后一层叙述层则对主人公、作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更为关注。
萧萧在十二岁时,就作为别人的童养媳进入别人家生活。
在自己的丈夫家夏天乘凉的时候,听祖父谈起女学生,便从此萌生了女学生的梦。
十三岁时,情窦初开,十五岁时生下了一个孩子。
二十五岁时,又生下了第二个儿子,而且此时她开始为自己的大儿子娶童养媳。
小说是以三大叙事序列为框架进行创作的。
这三大序列分别以时间为主、以萧萧的梦为主以及以萧萧的情感为主。
以时间为主的叙事序列为我们展现了萧萧的成长过程,在每一个时间段,萧萧的生命都有一段特别的经历。
在小说中作者不仅着重的写萧萧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时间段而且对于小说中的一年四季也是赋予了深刻的内涵。
春天万物生长,作者则用它对应了萧萧和花狗的情感。
冬天万物凋败,作者则用它来对应萧萧童年的结束以及萧萧梦的最终破碎。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acc211c908a1284ac8504321.png)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目录引言 (2)一、《边城》中的“美”与“悲” (2)(一)《边城》的“美” (2)(二)《边城》的“悲” (4)二、从作者的写作来源看其小说表达的文化意图 (7)(一)寄托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人性的希腊小庙 (7)(二)《边城》的牧歌情调 (8)(三)苗族文化习俗的赞歌 (9)三、湘西世界的文化意义 (11)(一)湘西世界乡土地域文化的范本 (11)(二)文学化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存在 (11)结论 (13)主要参考文献 (14)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他以自己丰硕的创作成果为京派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出生于湘西凤凰县,湘西的生活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的他的小说故事里充溢着浓浓的乡土味、乡土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边城》,《边城》通过对湘西人原始、自然生命形式的描写,体现了湘西人民的人性美。
还充分体现了他在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湘西自然文化中的人性文化。
《边城》让人那么真切的接触到另外一种人生,读完后让人有一种莫名的冲动。
论文将以《边城》中的湘西世界作为出发点,从小说中的美与悲,写作来源以及湘西世界的文化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其小说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文化;人性美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引言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汪曾祺在重读《边城》时认为这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怀的怀旧”,是怀旧或乡愁使沈从文先生写了《边城》;凌宇则认为沈从文先生创作《边城》的初衷是欲让人认识湘西,同情湘西乃至认同湘西;也有人认为沈从文先生创作《边城》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和讴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还有人认为《边城》寄托着沈从文先生美好的社会理想,建立一个如边城一样的桃源世界。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c98ec15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94.png)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对地域文化的描绘
沈从文的作品中,对湘西地区的地理、风俗、习惯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 于那片神秘的土地。他通过对湘西地区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描写,展示了地域文化的 魅力。这种地域文化不仅是他个人创作的素材,更是他对中国多元文化的一种表达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沈从文的作品中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人性的扭曲 和文化的失落。他批评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忽视和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在他看来,真正的文 明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人性的健康和文化的传承 总的来说,沈从文的创作充满了人文内涵。他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 乡土的深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展示了人类生存的复杂性和 多样性。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更让我们思考人性的本质 和文化的传承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对乡土的深情
沈从文的创作与他的故乡湘西有着密切的联 系。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湘西世界,是一个 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美好世界。他对湘西的 乡土风情、山水草木都有着深厚的情感。这 种情感不仅体现在他对湘西的描写中,更体 现在他对人物的塑造上。例如,《边城》中 的小女孩和老船夫,他们的生活虽然简朴, 但却充满了对乡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满足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沈从文的作品中,女性角色经常 成为他关注的重点。他通过描写 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命 运,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对女性 的态度和观念。他对女性命运的 关注和思考,不仅揭示了当时社 会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也表达了 他对女性地位提高的期望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沈从文小说文化价值和审美追求的原因探析
![沈从文小说文化价值和审美追求的原因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addf7c1eb91a37f0115c05.png)
沈从文小说文化价值和审美追求的原因探析作者:雪婧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7期摘要:无论是创作数量,还是创作风格,沈从文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通过他的小说,人们认识了一个神秘浪漫的湘西世界,领略到了湘西美丽的自然风光、奇异的文化景观和风俗民情。
这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本文从作家特殊的出身环境、艰辛的成长经历、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探寻沈从文的写作。
在论证与推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沈从文的文化主张——以湘楚文化为核心,借鉴了西方现代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自主、自为、自然的文化价值体系和文化信仰。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文化价值审美追求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上,有一位伟大的湖南籍作家: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化主将们集中精力和笔墨描绘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运动的宏伟画卷时,他却“沉醉”于对“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忘情抒写上,他就是沈从文。
沈从文终生为之构筑的“湘西世界”以其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具有浑厚、自然而深刻的审美价值。
一、作家特殊的出身、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环境对人的成长包括思想观念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文学理论上讲,叫做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语)。
这一理论虽然是在讲文学创作,但移之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事,同样适用。
沈从文与众不同的出身、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对他的小说创作从多个方面产生了重大的甚至是终生的影响。
1.特殊的出身和生活环境沈从文出生在一个具有显赫军功的军人官僚家庭。
出身于这样一个具有浓厚习武之风的家庭的沈从文受到父辈追逐军功的影响。
当然,沈从文从军,有可能出于生计的考虑,那时沈家已经在凤凰开始败落。
为了继承祖上的荣光,为了日后能够出人头地,也为了当时的生计,沈从文含泪辞别母亲和兄弟姐妹,开始了长达五年多的行伍生涯。
这样我们明白了沈从文的小说中何以如此专注于军旅题材的作品,又何以会对军队生活有那么多详尽逼真的描写。
沈从文作品思想内涵论文
![沈从文作品思想内涵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5b8ce8524de518964b7d89.png)
浅谈沈从文作品的思想内涵【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创作素材选取及政治立场的影响对沈从文的作品分析研究只偏重于人物人性分析。
立足沈从文创作的社会背景, 客观历史地分析其作品中蕴藏着的真正思想内涵——将人的生存权看得高于一切, 以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的沈从文。
【关键词】沈从文;作品;内涵早在1936年, 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中就不无隐忧地写道:“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历史不幸真的被沈从文所言中,时至今日, 对他作品的误读与解读一样呈几何倍数增加。
纵观众多有关沈从文作品的评论研究, 大都从其作品中人物人性的分析着手,或赞同沈从文自诩的“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从而认为他的作品构筑了一座“希腊神庙” , 供奉的是“人性”;或恰恰相反,认为其作品表现的不是人性的优美健全, 而是“人性的贫困和简陋。
”[1]做出这两种截然不同评价的着眼点都在于沈从文作品创作素材的提取——男女两性关系的描写。
在这里, 评论者们以素材的价值衡量作品的文学价值时, 完全忽视了艺术形式综合素材之后的结果, 而这才是文学价值的真正体现。
同时, 过分地纠缠于人性美丑之争既有违作品的内容真实, 也有违作家创作的主观真实。
因为人性作为人类的共性,不仅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它还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社会集团中,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教养、地理特征等原因, 有着不同的表现和演变。
因此, 背离沈从文创作的时代背景去讨论人性的优美、贫困与否,无疑都是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历史逻辑。
沈从文关于男女关系描写的作品很多, 如《媚金豹子那羊》、《龙朱》、《雨后》等。
前两篇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通过对歌表情达意, 直至互许终身,爱情对他们来说, 只要两情相悦,既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也不受家长的干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对小说理论的内涵的理解与表现摘要:什么是小说?有人认为:“内容上必要有悲欢离合,结构上必须要有葛藤,极点与收场,才得谓之小说。
”沈从文则把小说看成“用文字很恰当记录下来的人事”。
“因为既然是人事,就容许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社会现象;一是梦的现象。
”他特别强调人事和梦要相混合起来,他觉得只有把“梦”成分写进去,小说才能成为有生命的。
关键词:小说内涵沈从文理解与表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091-01
世间万象酝酿出沈从文的文学梦,现象与梦的理性结合组成沈从文所反映的人事。
沈从文写“实”,反映人事,是为了展示边地带有质朴的氏族社会遗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形态;他写“梦”,目的在于幻化出自在状态的纯人性和牧歌情调的纯艺术,以寄托自己完美的理想。
沈从文乡土题材小说最大特色,就是极诗意地讲述他年轻时节经历过、见识过的人与事,这人与事在他梦魂牵绕的湘西山水间发生发展。
一切的笑与泪于是皆成了用小说形态完成的诗篇。
生命挣扎的粗线条同生存的险恶陷阱,也一一成了经由文字魔力产生的美的画面。
他决不是以一支灵魂的笔来粉饰罪孽,贫穷和愚昧的人生,他是要让人在这美的画图之外倾听到岩逢中生灵的叹息。
正如在一帘秋色之外听到季节的悲风同落叶的低泣。
在《边城》题记中他说:
“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
”如何实现这个“梦”?对沈从文来说,只有在创作的“白日梦”中去营构自己心理上的乡土,构建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世界。
这个梦对沈从文来说,既是艺术的也是现实的,面对着被扭曲的人性与病态的社会,梦无疑成了他的某种精神慰藉和寄托。
所以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写的不是眼见的状态,而是官能的感觉回忆、梦幻也就不足为奇了。
沈从文一再说创作描写不是眼见的状态。
他说过:“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沈从文在理论上的主张一直是:文学只有表现人性,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他说:“人心与人心的沟通和连接,原是依赖文学的。
人性的种种纠纷,与人生向上的憧憬,原可依赖文学来诠释启发的。
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功的欲望!对于当前社会黑暗的否认,对于未来光明的向往。
”正是从文学通过表现人性,可以感化教育读者,鼓舞人们向上这一点出发,沈从文自称自己是“人性的治疗者”。
人性的庙堂就是沈从文伦理世界的理想建筑。
对人性美的赞美和讴歌,对摧残、破坏人性美的种种社会阴暗面或罪恶势力的揭露和鞭挞构成了他那人
性神庙的两个内容。
在《篱下集·题记》中,他说:“因为我活的这世界里有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
我将在各个作品各种形式里,表现我对这个道德的努力。
”自然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立体构成之一。
人对自然的崇尚,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契合是他塑造形象、表达理想的“人生形式”的重要手段之一。
自然美显现着人性美,沈从文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自然天成的各种景色中,不仅看到了自然美,更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及由这种和谐显示出来的一种意义。
《边城》是部反应人间爱情的悲剧小说,书中所描写的人性皆善、性自天然的人群,看不清也辨不明社会的制度和文明的阻塞。
自然书中安排的人物的命运将是无怨无艾的顺乎自然,形成一种化外之境的生命形态和一首曲终奏雅的人性抒情诗。
倘若生命力的美是人性的自然神韵,那么人性或生命的内在美则是善良。
如果说:“三三的时代,”中国是一口封闭的大木箱,那么杨家碾坊(或者说是湘西)就是这大木箱中杂物底下压着的小木匣,是封闭中的封闭之地。
越是封闭的地方,那儿人们的梦想越可爱。
沈从文在写作时并没有故意造梦,他只是诚实地写下山乡人们的憧憬。
于是有一种叫“美”的情感渗入了人生,如同水漾在田中,养育了饱满的稻穗。
和现在的都市文明相比,他更觉得湘西人民的“生活”在某些方面极其伟大。
因为湘西人民贫穷与愚昧,野蛮与无知的背后隐藏着更加优美的人性内涵——善良。
人性并没有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被封闭自足或凝滞不变,而是在空间的意义上随社群的裂变在不断的分化和异化着,并在时间的意义上随历史的嬗变而各逞异彩,各趋异途。
沈从文目睹现实世界的堕落和哀败,深深的感受到他所肯定,顾恋的素朴人性美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的被压扁扭曲。
认为重要的是拯救人的内心,要是人的内心丧失了对自然虔诚,敬畏与敏感,只剩下“法币”,“赌博”,“交易”,那么这个民族的精神只会彻底堕入疯狂,冷酷,荒谬之中,人也就真正无家可归了。
他坚信,爱的感化,美的陶冶,再加上艺术的启迪,下层人民的美好品性和被忧患桎梏的民族形象可以得到优美而有力的描绘,才能“燃起这个民族被权势萎缩了的情感,和财富压瘪扭曲了的理性”。
而小说能负此重任。
这是他对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自白,因此,完美人性的失落与回归,成为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参考文献
[1] 边城·题记[c].沈从文文集,6:70.
[2] 短篇小说,沈从文文集[m].花城出版社,1982,12:13.
[3] 废邮存底·给某教授[c].沈从文文集,11:312.
[4]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c].沈从文文集,11:45.
[5] 幽僻的陈庄·题记[c].沈从文文集,11:39.
[6] 王润华.从沈从文的“都市文明”到林耀德的“终端机文化”[c].当代台湾都市文学研讨会》论文,1994年12月26-27日.
[7] 王润华.从艾略特“诗人批评家”看沈从文学批评[c].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学术论文第90种,1993:1-26.
[8] 周作人,译.俄国作家库普林《晚年的来客》时写的附记[j].新青年,1920,7(5).
[9] 关于沈从文这几年的写作生活,见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m].台北业强出版社,1992:8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