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独特民俗文化简介
闽南独特民俗文化简介
闽南的民俗文化有很多,但最吸引我的是“泉州八景”。
所
谓“八景”就是:清源山、开元寺、南音、东石木偶戏、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石湖温泉。
这“八景”都是历史悠久的,历史上的名人对这“八景”都有很高的评价。
清源山,是泉州市区自然风景名胜,位于泉州城东,海拔657米,为泉州名胜地之一。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景色宜人。
清源山分前山和后山。
前山由安平桥、石佛、天后宫等景点组成;后山有摩崖石刻,集“儒、释、道”于一体。
清源山是国家5A级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也是福建省的著名风景名胜区之一。
安溪铁观音位于南安市石井镇境内的铁观音广场上,其“风从水上来”的传说为泉州八景之首。
安溪铁观音“观音韵”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的音乐理论。
石湖温泉是全国四大温泉之一。
这里冬暖夏凉,水温在40~60℃之间。
水质无色、无味、透明,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据说喝了这里的水可以“洗去尘垢”。
—— 1 —1 —。
闽南人文
闽南方言系指闽南人创造
和使用的地方语言。该方 言是汉语诸方言中很重要 的一种方言,为中国八大 方言之一。是全世界最有 代表性的60种语言之一。 据统计全球讲闽南话的人 多达近4000万(福建800 万、台湾1700万、南洋约 1200万。世界其他各地约 200万)。
闽南建筑
闽南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
铁观音海报
主 讲 人
: 王 伟 名
谢 谢 大 家 观 看 〃
惠安女自古以“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的美德而著称于世。她们勤劳、
聪慧、善良、坚强,善家务、多才艺,不论下海、耕田、雕石、锯木、 织网、裁衣或经商做买卖;不分粗活、重活、细活,事事能干,样样 出色。 惠安女的服饰是汉民族服饰中最独特、最具个性色彩和视觉冲 击的 闽南小吃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改革。小吃注重口味、营养、 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其品种繁多,式样新 颖,造型美观、美味可口;且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风味独特
先介绍沙县小吃
吧!!! 沙县混沌 沙县蒸饺,蛋饺
供大家选择!!!!
大聚会,欢迎以后每个品尝!
:蚵仔煎、鲜酥蚵串、鱼仔粥、蚝仔粥、鲎羹、包心鱼丸、鲜肉鱼丸、
水丸汤、马鲛粳、网纱鱼卷、酥炸鱼条、捆蹄、面线糊、扁食、肉燕、 烧芋果、芋包、鸡汤伊面、干拌面、卤面、莲美豆干、糯米灌大肠、 猪血尾口粳、苦菜大肠汤、虾皮番薯粉团、豆签、牛肉羹、豆花、石 花糕等。其中蚵不仅营养丰富,且烹制的食品味道鲜美。闽南人有食 粥的习惯,他们会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时令食物,调配糯米制成粥。 土笋冻,是用一种生长在浅海滩涂里,像蚯蚓的软体动物熬成的胶状 体,不仅美味,还能降火消炎,清凉解热。鲎羹是闽南特有的海产, 鲎全身可食,风味特殊。 民间传统小吃有:肉粽、粳粽、豆粽、五香卷、鸡卷、炸肉丸、 嫩饼菜、桂花蟹、芋鸭、肉夹包、炒米粉、烧芋果、芋包、甜芋饼、 菜果、水晶菜头饼、腰子饼、肉饼、芥菜饭。其中肉粽以其选料讲究, 配料多样,制作精细,历史久远而享誉海内外。肉粽、粳粽、豆粽都 是端午节的必备供品。
闽南普度民俗信仰考察
闽南普度民俗信仰考察闽南地区是中国南部岛屿的一个重要文化区域,这里的民俗信仰极为独特而丰富,充满着古老而生动的传统活动和仪式。
如果要了解闽南地区的民俗信仰,就需要深入考察这里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概况,并举出五个例子来加深对这些信仰的了解。
一、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概述闽南普度民俗信仰是闽南地区人们传承了几千年的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包含着祖先崇拜、驱鬼邪、消灾祈福、祭祀等多种元素。
这些信仰与习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而成,如今已被广泛流传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信仰之下,闽南人民独创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和仪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清明节上的扫墓、七月十五的盂兰节、中元节等等。
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寓意和祈求,但它们都蕴含着生命的尊严、自然的力量、人类的智慧和道德观念,让人们更加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和积极向善。
二、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例子1. 扫墓扫墓是闽南地区最著名的民间活动之一,它在清明节期间举行,人们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扫,悼念已故的亲友。
这个活动可以追溯至古代,相传最早是鲁国大夫管仲为了纪念死去的朋友,亲自到墓地祭奠,并以自己的身影为模型,在墓前竖立青铜像。
此后,人们便将这个仪式传承了下来,并对它进行了不同的灵活性调整,以适应时代和地域。
在闽南地区,扫墓不仅是一项传统的宗教仪式,更是一种亲情和文化的表达。
人们会认真清理墓地,修缮坟墓,烧纸钱、燕麦和炙鸟等物品,表达对祖先的感激和追思。
同时,这个活动也成为了团聚亲友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携带食品、鲜花和香烛,为祖先献上最真诚的祝福。
2. 盂兰节盂兰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也是闽南地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据传,这个节日起源于唐朝,最初是为了纪念佛教历史上的一位大德,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祭祀鬼魂和祈福的仪式。
闽南地区的盂兰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人们会为自己和已故的亲属祈求福气和平安。
这个节日的形式非常多样,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庆祝活动,例如举行盂兰大戏、摆放光明灯、放生水生等等。
闽南泼水节
闽南泼水节
《闽南泼水节》
闽南地区是一个充满浓厚民俗风情的地方,泼水节便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
闽南泼水节源自中国传统节日农历四月初八,是为了祈求丰收和祛病、祛邪而举办的活动。
在泼水节当天,人们会手持水,用喷壶向他人身上或空中泼洒水,以象征祝福与祈愿。
这一举动也成为了该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表现,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闽南泼水节期间,整个地区都笼罩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人们穿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风情万种。
民间艺人也会在这个时候表演各种传统文化节目,如舞龙、舞狮、鼓乐等,使得整个节日更具热闹和生动。
此外,人们还会互相赠送水果、糕点和饮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添了节日的友好氛围。
闽南泼水节不仅是一场民间盛会,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乐趣的展示。
它传承了地方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成为了当地人民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
同时,闽南泼水节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旅游盛会,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的参观和体验。
在闽南泼水节之际,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地人民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热情好客,也能够近距离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这一切都使得闽南泼水节成为了一场集游览、参与和体验于一体的民俗盛宴。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传承闽南文化
传承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了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我们制定了以下标准格式的文本,详细介绍了闽南文化的特点、传承方式和重要价值,以及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和计划。
一、闽南文化的特点闽南文化是指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区的传统文化,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特色:闽南话是闽南地区的主要语言,具有独特的音韵和词汇。
它是闽南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建筑风格:闽南建筑以土楼为代表,土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具有防御功能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
3. 文学艺术:闽南地区有丰富的民间文学和戏曲艺术,如南音、木偶戏等,它们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4. 宗教信仰:闽南地区有多元的宗教信仰,如妈祖信仰、佛教、道教等,这些信仰对于形成闽南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二、传承闽南文化的方式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1. 教育传承:在学校和社区开展闽南文化的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传授闽南话、传统戏曲等相关知识。
2. 文化节庆:举办闽南文化节、土楼文化节等活动,展示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参与。
3. 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闽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如土楼、古建筑等,确保其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4. 文化交流:与其他地区的文化组织和团体进行交流合作,推动闽南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
三、传承闽南文化的重要价值传承闽南文化具有以下重要价值:1. 历史记忆:闽南文化是闽南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方的历史和文化。
2. 文化认同:闽南文化是闽南人民的精神家园,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文化创新:传承闽南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创新的探索。
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激发创造力,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4. 旅游经济:闽南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具有积极影响。
闽南传统文化范文
闽南传统文化范文闽南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是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闽南地区包括福州、厦门、泉州等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闽南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民俗风情而闻名于世。
闽南传统文化以庙会、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为特色。
闽南地区的庙会活动非常丰富多彩,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典活动。
其中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是泉州石狮庙会,它是中国四大庙会之一、泉州石狮庙会以狮舞和花灯为主要表演形式,属于闽南地区的民间艺术。
闽南地区的狮舞形式独特,舞者身穿狮子皮,采用跳跃、蹦极、翻滚等动作,寓意祈求好运和吉祥。
闽南的花灯制作精美,多彩多样,成为庙会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闽南地区的宗教信仰也对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闽南地区信仰的主要宗教为道教、佛教和妈祖信仰。
道教和佛教作为中国古代三教之一,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
妈祖信仰则是闽南地区的特色宗教信仰,妈祖是福建沿海地区的保护神,被视为渔民捕鱼和航海安全的神灵。
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是妈祖的生日,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如妈祖游行、舞狮、舞龙等。
闽南传统文化还以宴席文化和剧曲传承为特色。
闽南地区的宴席文化讲究丰盛和热情,菜肴丰富多样,有闽菜、客家菜、潮汕菜等多个菜系。
闽南地区的饭店、茶楼等场所专门设有雅座和酒席,以接待宾客和举办盛宴。
雷锋堂是传统的潮汕客家宴席场所,是闽南宴席文化的代表。
剧曲传承是闽南地区非常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代表了闽南传统文化的精髓。
闽南地区的剧曲有闽南戏、潮剧、客家戏等多个剧种,各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特点。
闽南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变迁。
如今,虽然时代变迁,但闽南传统文化依然在闽南地区生生不息,为广大民众所喜爱和传承。
尤其是近年来,闽南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宣传,不仅在国内受到关注,也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这些都为闽南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
总之,闽南传统文化是福建地区独特的一部分,以其庙会、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特色而闻名于世。
闽南过年习俗
闽南过年习俗
闽南地区是指中国福建省的南部地区,其过年习俗与其他地区相似,也有一些独特的
传统。
以下是一些闽南过年的习俗:
1. 除夕年夜饭:闽南人重视家庭团圆,年夜饭是一家人共同享受团聚的时刻。
这顿饭
一般会有很多丰盛的菜肴,如鱼、烧肉、虾、粽子等。
人们相信吃鱼有“年年有余”
的寓意,因此餐桌上必定少不了鱼。
2. 贴年画、贴对联:人们会在除夕之夜贴年画和春联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年画一般会
有各种祥瑞的图案,如蝴蝶、鱼、花等,春联则是写有吉祥的对联,如“一帆风顺、
万事如意”等。
3. 敬神祭祖:过年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前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同时,
闽南地区还有许多拜神的活动,如拜岳父、祭拜地主、祭拜门神等,以祈求神灵的保佑。
4. 赏花灯:在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闽南地区也会举办赏花灯的活动。
各种各
样的灯笼会在街道上挂起,形成美丽的夜景。
此外,还有猜灯谜等传统游戏。
5. 打炮放鞭炮:过年期间,人们还会燃放鞭炮和放鞭炮来驱逐邪气,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是一种释放和庆祝的方式,同时也有驱邪避灾的意义。
这些是闽南地区过年的一些传统习俗,代表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普渡、嫁妆、尾牙、车鼓弄、博饼(跋饼)、舞龙等。
1、普渡:普渡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至农历七月三十期间,每个村落都有特定的属于自己的“普渡”日。
镇上村民过这个节日比较热闹,不亚于过春节。
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备好鸡鸭鱼肉等各种吃喝,摆上供桌,举行祭祖仪式,过后再宴请亲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妆: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
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
3、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在闽南及台湾盛行。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南,台湾商人祭拜神明的日子,称为“做牙”。
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4、车鼓弄:又称弄车鼓、车鼓阵,是中国闽南特别是同安地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传统民俗娱乐形式。
它是一种说唱、表演合一的传统歌舞艺术,它以动作朴实简单、易学易演,诙谐幽默的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从前乡村迎神赛会,农闲节目的庆祝活动以及新婚闹洞房等喜庆日子,都很盛行。
几乎每个村落的老人都会说车鼓弄,三步进,三步退,弄过来又扭过去。
5、博饼(跋饼):是起源于厦门的中秋传统活动随之传播至闽南地区,始于清初,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闽南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鼓浪屿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而发明的。
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6、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中国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
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
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传统的一种民俗文化。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
闽南地区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汉族、闽南族、客家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建筑、饮食、民俗、艺术等多个方面。
闽南话
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它是一种古老的汉语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闽南建筑以土楼为代表,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迹”,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闽南美食以海鲜、糕点、小吃为主,口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和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木偶戏等,这些活动都是闽南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至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
些传统文化不仅是闽南地区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闽南文化传统文化,让它继续发扬光大,为后人传承。
同时,也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闽南文化,让这份宝贵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会继续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闽南中元节的习俗范文一份
闽南中元节的习俗范文一份闽南中元节的习俗1抢灯泉州中元节有挂普渡灯习俗,近水的地方还放水灯,泉港区特别是山腰、前黄一带,更有“抢”灯习俗。
闽南话“灯”、“丁”同音,在传统文化中“灯火”又寓意生命延续。
抢到七星灯后,各村习俗不同。
前黄村抢到灯就达成愿望;后张村要把灯奉在家中,礼拜三天,然后把主灯送给未生育人家,其余焚化;坝头村得子者糊灯供奉十五日,以表敬谢;峰尾镇得子者,农历八月十五日把七盏孤仔灯,即七星灯横列于一根竹杆中挂在门前朝拜三天,祀拜孤人,感谢他的保佑,而后把灯头留在主人家床头悬挂,其余的灯送给已婚未孕的人家,祝愿他们早生贵子,剩余的焚化。
抢孤抢孤是一种庙会活动。
闽南人地区在中元节有一特别仪式,称为“抢孤”,将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将柱子涂满油脂,令众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胜。
不但能取得奖品,且代表自己会得到神鬼的祝福。
不过这是一项危险性很高的活动,时有伤亡,在清领时期,巡抚刘铭传曾令禁止。
放水灯农历七月初十,漳州民间有在九龙江放水灯的习俗。
人们虔诚地把载有鲜花、银元及水果等贡品的水灯王投放江中,紧接着__小小莲花水灯放尾随着水灯王顺流而下,来敬奉水仙王,祈求__,来年风调雨顺。
做“普度”“普度”是闽南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七月初一称“开鬼门”或“开地狱门”。
这天几乎家家户户要在大门口设度祭祀无主的孤魂野鬼,主人焚香祝告,请诸位“好兄弟”来享用,并祈求他们勿骚扰家人、保__。
龟湖大普闽南规模最大的普度,首推石狮的“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属猴),12年各轮流普度一次,互相宴请,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度”之俗谚。
起路灯到了每年的农历七月,人们在七月初一就开始“起路灯”,一直持续到七月最后一天“谢路灯”,整个月每家每户在大门口都会挂着个方形灯笼,灯笼上书“恭敬地藏王,祈求__”或“喜敬阴公,祈求__”。
拓展中元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中元节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鬼节,实在每一年农历的七月十四日(而有一些地方是农历的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为鬼节,七月半。
泉州的闽南文化民俗有哪些独特之处
泉州的闽南文化民俗有哪些独特之处泉州,这座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城市,坐落在福建省的东南沿海。
它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还以其独特的闽南文化民俗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闽南文化民俗在这里生根发芽、传承发展,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闽南话,作为泉州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音韵和词汇,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泉州人日常交流中所使用的闽南话,声调丰富,抑扬顿挫,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曲。
比如“呷饱未”(吃饱了吗)、“利厚”(你好)等常用语,简单却饱含亲切。
这种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情感的纽带,让泉州人在乡音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泉州的闽南建筑也是一大特色。
那红砖红瓦、燕尾屋脊的古厝,展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古厝的布局严谨,注重对称和通风采光。
屋脊上的燕尾高高翘起,仿佛要展翅高飞,象征着吉祥如意。
而那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更是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每一处细节都展现了工匠们的巧思和精湛技艺,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走在泉州的古街巷弄,古厝错落有致,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的时光。
闽南的宗教信仰在泉州也表现得十分多元和融合。
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这里和谐共处。
开元寺、清净寺等宗教场所见证了泉州宗教文化的繁荣。
特别是开元寺,那宏伟的建筑、古老的双塔,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祈福。
而每逢宗教节日,寺庙里香火旺盛,人们虔诚地祈祷,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敬畏。
这种宗教信仰的多元与融合,体现了泉州人民的包容和开放。
闽南的传统节日在泉州更是热闹非凡。
春节期间,舞龙舞狮、踩高跷等表演精彩纷呈。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走亲访友,互道新年祝福。
而在元宵节,花灯展是必不可少的。
各种形状、色彩斑斓的花灯挂满街头巷尾,让人目不暇接。
端午节时,赛龙舟则是重头戏。
龙舟在江上飞驰,鼓声震天,选手们齐心协力,奋勇争先。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是欢乐的庆典,更是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的重要方式。
闽南的饮食文化在泉州也是独具魅力。
面线糊、肉粽、土笋冻等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完整word版)闽南泉州饮食文化习俗--超楠
闽南泉州饮食文化习俗一、一日三餐泉州人的居家食俗,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均实行一日早、午、晚三餐制。
作为正餐的补充。
还有点心,但各时期、各阶层有所不同。
以永春县为例,在清末至民国时期,为官“三餐三点”(早点、午点和晚点),十层“三餐二点”(早点和晚点),庶民农忙时才多加“一点”(午点),穷人三餐难顾,不敢有点心之奢想。
受本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制约,泉州人的饮食结构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主食原料为大米、番薯(也称地瓜)、大麦等。
在安溪、永春。
德化等内地县,是以大米为主,而在惠安、晋江、南安等沿海县,则以番薯、大麦为主。
主食的制作方法有干饭、稀饭两种,以三餐皆稀为常,或一干两稀(中午或晚上为干饭),或两干一稀(中午和晚上均为干饭)。
泉州人还有个主、副食“二合一”的吃法,即把蔬菜,海鲜、肉类等副食品直接与大米煮成咸饭(如高丽菜饭、红膏母蟳饭、肉饭等)和咸粥(如花生仁粥、蚝仔昭、鸭仔粥等),吃起来颇有地方风味。
关于泉州人的主食原料,这里还应就番薯多说几句。
番薯除了作为三餐的主食,以及制作诸如薯粉糊、炸薯片等风味小吃外,还成为维系家乡和境外、海外游子的精神纽带。
家乡的亲友出境、出国探亲,所带的礼品中就有番薯粉等。
华侨回乡来,也要吃番薯粥、番薯汤。
泉州侨乡的人民甚至认为,能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地生长着的番薯,哺育了他们旅居在境外、海外的乡亲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与性格,并克服种种困难,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迅速成长。
而一旦事业有成后,当他们回想起以前家乡人民植番薯、喝番薯汤的艰苦日子,又会激发起爱国爱乡之情,踊跃支援桑梓建设。
想不到番薯这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粗俗食物,竟有如此丰的内化内涵。
泉州城乡一般民众,旧时俭朴,粗食淡饭,佐之物多是自家腌制的瓜菜和廉价的新鲜蔬菜、豆制品等,鱼、肉、禽、蛋,往往要逢年过节才难得一尝,清道光《晋江县志》曾记载明代万历进士杨廷相讲他“为诸生时,岁惟大麦及萝卜菜熟时一饱耳,余具枵然也”。
闽南民风民俗之鬼神祭拜篇_作文素材
闽南民风民俗之鬼神祭拜篇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闽南民风民俗之鬼神祭拜篇,感谢您的阅读!一、崇拜祖先祖先崇拜的产生和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
原始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灭,这灵魂具有自然精灵那样的超自然力量,有能力保护本氏族成员,因此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祖先崇拜。
直到今天,崇拜祖先仍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敬祀仪式,来表达对祖先养育之恩的缅怀,同时又祈望祖先幽灵能庇佑子孙,福荫后代。
泉俗祭礼,古时很讲究繁文褥节,后人多视为迂远,在祭祖活动中,祭奠礼仪多有简化,其祭日也有所变通,只有世家大族或士大夫家,才有严格遵行者,以求合于古礼。
泉州人祭祀祖先的仪式,如以参加者的范围而言,大致上可分为家祭和族祭两种。
家祭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规模较小,其祭祀对象在封建社会前期限制甚严,后期才放宽至四代以下近亲祖先。
泉俗于家宅厅堂正中设龛供奉祖先神位,称“木主”,如今已以祖先遗像代之,其祭祀的时间主要为传统年节(如元宵、中元、冬至、除夕等)、家祖忌辰等。
虔诚者每月初一、十五两日也要焚香致敬。
另外,还有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不定时进行,如家人出生、婚嫁、寿庆、致富、脱险、解厄等,都要拜谢祖先。
甚至受欺蒙冤无助者,也会拈香哭诉于祖先灵前,以祈求庇护。
而清明、冬至等年节的前后各十天,则是前往祖先坟墓祭祀的日子。
族祭以同姓族人为单位,规模大,礼仪隆重。
族祭除墓祭外,地点即在家族祠堂。
民国前,泉州城乡大都建有族姓词堂,如郡城承天巷即有陈、林、张、王、曹、顾六座大宗词。
有的家族因无力建筑,则以祖匿为祭祖庙堂,家族内各支房祠多是原来祖盾。
祠堂中供奉有本族四代以上至肇基本地的一世祖诸神位。
族祭时间为每年的清明节和冬至,称春、冬两祭,另外,各姓始祖诞辰日(俗称“祖公生”)也举行祭祖仪式,如陈姓祭舜帝、林姓祭比干,吴姓祭泰伯或其第二十世孙季札等,其规模更大,甚为热闹。
泉州舍族祭祖的日期一年四季都有,一般为正月初一、三月初二、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十二月十五,其中以十二月十五的祭祖规模最大。
福建闽南的春节风俗
福建闽南的春节风俗
福建闽南人对于春节有着浓厚的热情和传统,相信大家也都了解
一些。
以下是一些闽南春节的传统风俗。
一、贴春联
在春节来临之际,闽南人会粘贴红色的春联,表示家庭的吉祥和美好。
春联贴在门楣上,一般是每对门上、左右不对称各贴一联,一般要求
文思泉涌、言简意赅、韵律和工整。
二、烧香拜佛
在春节期间,闽南人会到庙宇或道观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和好运。
同时,还会向神明祈求丰收和亲人平安。
三、扫尘洁宅
在春节前,没有任何家务活可以做,这是为了让一年中的不幸和坏运
都留在旧年。
同时,也要彻底打扫房屋,表示新的一年从清洁的环境
开始。
四、吃团圆饭
春节期间,家人会聚在一起共同吃团圆饭,表示团圆和家庭的温馨。
同时,还要吃一些富贵吉祥的食物,如鱼、年糕、粽子等等。
五、压岁钱
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孩子压岁钱,表示对他们的关爱和祝福。
孩子
们收到压岁钱后会非常开心,同时也会向长辈道谢。
六、放鞭炮
在春节期间,闽南人会燃放鞭炮,表示对旧年的告别和新年的迎接。
同时,也希望炮声能够赶走邪气和坏运。
以上就是闽南春节的一些传统风俗,这些习俗历经岁月,已经成
为了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宝贵的人文资源。
闽南七夕节的风俗
闽南七夕节的风俗闽南地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举世闻名的闽南七夕节更是这一地区独特的风俗之一。
闽南七夕节是指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举行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女儿节”。
在闽南地区,七夕节被视为年轻男女交流感情的重要时刻。
以约会为主题的庆祝活动成为了该节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天,男女青年会相约在公园、河边或海边等浪漫的地点,共同度过这个浪漫的夜晚。
一般而言,七夕节的庆祝活动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放洋艾”,意为释放爱情的希望。
闽南地区的人们会准备一些洋艾草,将其扔入河流或海洋中,寄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这一仪式象征着将自己的爱情愿望托付给大自然,希望能够得到上天的眷顾。
第二个环节是七夕宴。
七夕宴是七夕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男女青年共同共进晚餐的场合。
在宴席上,人们常常品尝一些当地的特色美食,如刈包、油饼、鳗鱼饭等。
这些美食不仅丰盛可口,更是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在七夕宴上,男女青年们会互赠礼物,表达对彼此的情感。
此外,闽南七夕节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比如,在一些地方,年轻的男女会在七夕节这一天,到庙宇中祈求姻缘的福神保佑。
他们会在神像前点燃香火,祈求自己的爱情能够顺利并幸福美满。
还有一些地方,七夕节的晚上,男女青年会一起放飞孔明灯,寓意着希望爱情能够如孔明灯一般升腾向上,永不熄灭。
总的来说,闽南七夕节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对爱情的向往和庆祝,更是展示闽南地区传统文化魅力的一种方式。
这一节日不仅对年轻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与民俗风情。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闽南七夕节已逐渐走向国际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参与。
而七夕节所蕴含的爱情、美好和希望,也正成为现代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象征。
无论是传统的闽南七夕节,还是现代人们对爱情的追求,都让我们意识到,爱情是跨越时空和文化的伟大力量,它将永远感动着我们的心灵。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其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
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
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
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
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
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
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
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
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
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
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
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
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
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
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
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
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
闽南地区腊八节的庆祝方式
闽南地区腊八节的庆祝方式腊八节是闽南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是寓意着丰收和吉祥的重要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通过举办各种庆祝活动来表达对农事和生活的祈福和感激之情。
以下是闽南地区腊八节的庆祝方式。
1. 腊八粥腊八节当天,人们会准备腊八粥来庆祝。
腊八粥是由多种谷物和豆类混合而成,寓意着丰收和团圆。
制作腊八粥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核心的原料都是大米、红豆、花生、莲子、枣子等。
在煮粥的过程中,人们会加入一些富有符号意义的食材,如红糖代表幸福甜蜜,桂圆代表团圆等。
腊八粥煮好后,家人们会一起享用,传统的说法是“吃腊八粥,一家团团圆圆”。
2. 祭祖在腊八节这一天,家庭会举行祭祖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家人们会在祭坛上摆上水果、糕点、酒和烟等祭品,燃香拜祭,祈求祖先庇佑家庭平安、生活幸福。
祭祖仪式结束后,家人们会一起品尝腊八粥,共同庆祝这一特殊的节日。
3. 赛龙舟腊八节也是赛龙舟的时候。
赛龙舟是一项富有激情和竞争力的传统活动,各个村庄和社区都会组织龙舟比赛来庆祝这一节日。
参赛的龙舟由船夫划动,龙头造型精美,舞动在闽南地区的河道上,吸引着大批游客和观众前来观看比赛。
这不仅是一项民间运动,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
4. 打秧秧打秧秧是闽南地区腊八节的独特庆祝方式之一。
人们会采集野花、湘鸽竹和其他杂草,用来制作花瓣装饰。
他们还会将竹片削尖,在竹片上绑上线带,形成一个小秧秧人。
然后,他们会在腊八节当天去水边或山上放风,象征着送走霜雪,迎接春天的到来。
5. 腊八庙会腊八节期间,在各个地方都会举办腊八庙会。
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表演,如舞狮、舞龙、腰鼓等。
人们还可以品尝到传统的美食和小吃,如豆腐脑、扁肉、糍粑等。
庙会上的摊位琳琅满目,有手工艺品、纪念品以及各种游乐设施,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和购物。
6. 民俗表演腊八节还有各种民俗表演。
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服装,在街头巷尾表演舞蹈和戏剧等节目。
这些表演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节日庆祝的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京剧、闽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
是我国 360 多个戏曲剧种中唯一根源闽南形成于台湾由 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培育的地方戏曲,传及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
歌仔戏初以乡间小戏为主,后吸收南管戏、北管戏、京剧、福州戏的营养,发展为成熟 的舞台剧。
剧本内容以民间故事为主,经典剧本有《陈三五娘》、 《山伯英台》、 《乌白蛇》、 《吕蒙正》等,多强调忠孝节义。
歌仔戏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有一百多种传统的曲调,杂 碎调和七字调为歌仔戏两个最主要的唱腔。
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
伴奏 乐器有壳仔弦、大广弦、月琴、笛子、鸭母哒、三弦、唢呐、单皮鼓、锣、铙钹等。
歌仔戏的历史,可以说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历史的生动写照。
明末清初,闽南的歌仔随 着“唐山过台湾”传播到台湾, 吸收了台湾原住民音乐和客家音乐的元素, 经过数百年的融 合孕育,在 20 世纪初于台湾宜兰创造出了七字调,并逐渐流传全岛。
上世纪 20 年代,台湾 艺人王银河、温红涂、戴水保等把七字调等台湾歌仔调传播到厦门。
1926 年厦门成立了闽 南最早的两个歌仔戏班“双珠凤”、“新女班”。
台湾歌仔戏名班“玉兰社”、“霓生社” 等也先后到厦门、闽南演出。
台湾歌仔戏艺人赛月金、月中娥等留在闽南传艺并组建歌仔戏 班。
歌仔戏也由闽南、台湾的歌仔戏班带到了新加坡等闽南华侨聚居地。
2006 年马英九为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开锣。
抗日战争时期, 邵江海等闽南民间艺人又创造了杂碎调, 推动了歌仔戏艺术新的发 展。
1948 年闽南歌仔戏班“都马班”把杂碎调带入台湾,受到台湾艺人和观众的欢迎,称 为都马调。
歌仔戏因此被称为“飞越海峡的歌”, 成为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珍贵艺 术。
作为民间口传文学、以口耳相授方式流传和继承的闽南话童谣的起源、沿革没有详细的 文字记载,但福建地方典籍记载着唐代福建观察使常兖州曾看到民间有人传授和流行着《月 光光》的童谣,并记下该首童谣:“月光光,渡池塘。
骑竹马,过洪塘。
洪塘水深不得渡, 小妹撑船来前路。
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一去何时返。
”今天闽南各地童谣都有《月光光》 一首,跟唐代这首《月光光》比较,虽然文字或多或少做了改动,但主题和结构十分相似。
这正是口传文学具有的创作的集体性和流传的变异性的特点所使然。
由此可见,闽南童谣的 历史源远流长。
闽南话童谣是闽南话歌谣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闽南民间广泛流传的“念四句”有密切 的关系。
“念四句”是运用丰富生动、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与俚俗语,以斗谑戏弄或流 利而活泼的四句韵语来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由于它妙趣横生,并常收到令人捧腹大笑 的效果,因而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并自编自诵,自娱自乐,并传授给孩童。
当然也有些 童谣是不受四句念的影响而由群众或文人创作产生的。
根据调查,闽南童谣随闽南移民而广 泛流传于我国台湾省和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国家。
今天在上述地区 流传的一些闽南话童谣反倒在发祥地的福建闽南消失或很少人会念了。
例如,由闽南流传到 台湾、现在还广泛流行于台湾的闽南话童谣《曳咯曳》:“曳咯曳,猪槽驶过溪,溪也深, 海也深,海底竖观音;观音城,生狗仔囝,生几只?生三只;寄谁卖,寄公仔卖,卖几钱, 卖三仙钱;萝红米,搓红圆,食饱饱,爬上天;跌落来,扁扁扁,拾六仙钱,娶六仙某;一 个嫁泉州,一个看牛,一个看虎,一个生婴仔,一个大腹肚。
”在闽南地区几乎绝响。
由闽 南流传到南洋、现在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流行的《针一空》:“针一空,线恁翁。
铰刀尺, 做媒人。
找有你着来,找无你去找别人。
”如今在闽南也难于寻觅。
这就说明闽南童谣在发 祥地的闽南正濒临危机,如不抓紧抢救、保护,就难于保存与继承下去,我们祖先留下的这 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就可能会在闽南迅速消失,将来可能导致我们得到台湾或海外去找回我们 失落了的闽南童谣。
泉州南音是历代积淀、多元形成的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
是两汉、晋唐和两宋 等朝代一次又一次入闽的中原的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带入晋江流域,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 合而形成的。
史书和典籍虽然缺乏完整的记载,但音乐史家从音乐名称、演奏形式、乐器遗 制、曲目内涵和记谱方法等反溯历史,认为泉州南音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直到 听到了泉州南音,我才敢下这样断语:古老的中国音乐,真的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南音演奏形式是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
是汉代相和歌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宝贵遗制;与南唐《韩熙载夜宴图》十分相似。
二、南音原来 称弦管,源于魏晋时对丝竹音乐的通称。
晚唐泉州、五代后蜀都以弦管描述乐事。
可惜历经 千年这一专称早己消失, 各个古老乐种不见有任何遗存, 唯独泉州南音世代保存弦管的名称。
台湾上世纪 80 年代出版泉州南音曲谱,仍以《泉州弦管(南管)指谱丛编》为书名 三、南音乐器主要是横抱琵琶、竖吹洞箫(又称尺八)和二弦(宋称奚琴)、三弦及拍 扳,是汉唐古乐器的遗制,是《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古乐器的活见证。
中国其它古乐种都己 不复存在,唯独泉州保存下来。
不但各弦管班社世代传承、复制,而且在开元寺的大雄宝殿 和甘露戒坛的飞天乐伎手中,都持着宋刻的各种弦管乐器,被认为是中国古乐器的博物馆, 可以互为印证。
四、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二千多首,蕴涵了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佛 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 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丰富的内容。
其中“大谱”中三套《金钱经》 中的“番家语”、“喝哒句”;“指谱”中的“兜勒声”、“普庵咒”,以至那些悠长缓慢 的大撩曲(七撩拍)等,都珍存着古代西域的音乐文化的某些信息和一直延续着汉唐以来中 国音乐的血脉。
五、南音以“X 工六思一”五个汉字记谱,对应“宫商角徵羽”,旁边附上琵琶指法和 撩拍符号,自成体系,完全不同于“工尺谱”,比“敦煌古谱”更严密,为本乐种所独有。
专家认为是隋唐以前的遗存。
总的说,从以上五个方面活生生的音乐文化形态溯本追源,便可以在某些方面找到中国 音乐悠久的历史渊源。
专家认为南音是一部活的中国音乐史,是有充分的史实依据的。
漆线雕工艺在厦门流传三百余年。
历经十三代传人,几辈名家千锤百炼,不断精进。
它之所以达到今日的精艺,被称为“漆线世家”的马 巷蔡氏传人功不可没。
蔡氏的传承关系现在只可上溯到清朝中期同安城名躁一时的蔡家作坊“西竺轩”。
其第八代传人蔡伍祥,第九代传人 蔡善养,第十代传人蔡春福兄弟。
因其世代恪守“传子不传女”的祖训,故该技艺只为蔡氏所保留。
蔡家亦世世以漆线雕装饰佛像为业。
在 整个闽南、台湾以及东南亚,凡有华人供奉寺庙之处大概也都有蔡家工艺所普及。
对漆线雕发展贡献最大的当属蔡氏第十一代传人蔡文沛及 其子蔡水况。
蔡氏漆线雕第十一代传人 蔡文沛 1911 年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1975 年病逝。
他一生从事漆线雕,有突出的成就。
解放后,蔡文沛历任 厦门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1957 年起任厦门工艺联社理事,1961 年获省轻工业厅和省文化厅授予的漆线雕艺人称号。
他一生创作繁富,作 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工艺美展,对闽南漆线雕工艺发展影响极大。
蔡文沛 7 岁学艺,潜心 15 年,掌握了各种复杂的技法。
解放初期,他第一个为漆线雕工艺开拓了国外市场,产品畅销东南亚,以做工精 妙深受好评作为新时代的艺人,蔡文沛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了传统神像的桎梏,为漆线雕工艺开创了更广阔的天地。
他在内容上同时进行 一系列革新,一扫冷漠呆滞的传统风貌。
他的作品取材多是来自神话和历史故事,尤其是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他的作品中以《戚继光》、《郑 成功》、《穆桂英》、《岳飞》等最具神韵。
蔡文沛在形式上也对传统工艺进行了改造,这主要是从现实性着眼的。
譬如龙凤图案,自古以来就是漆线的主要装饰图案,经过数百年 的承袭,已成固定的程式。
蔡文沛对这些图案重新审视,并做出较完整的修改,使其更加合理。
各种水波、云彩、缠花、卷草在他的手下变 化万千,自成一格。
蔡文沛的革新和创造,不是抛弃优秀的民间传统,建造空中阁楼,而是凝聚着民间艺术的精华,保存着闽南地区的艺术 风貌。
他正是以此为根基,使其作品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并代表了传统工艺的新高度。
蔡文沛是个承前启后的人物。
他总结了以前数代艺人的 经验,集其大成,开辟了新的工艺天地,蔡老先生还广收门徒,成为将漆线雕工艺美术的传承关系扩展到家族以外的第一人,培养了大量的 新秀。
蔡氏漆线雕第十二代传人蔡温流(1925——1994),师承父亲蔡文泉,专工漆线雕制作,技艺精纯。
当 1972 年工艺美术艺人归队后,他 担任漆线雕的生产管理工作并负责向新学徒传授技艺。
他对漆线雕工艺的恢复与发展做了许多贡献,是厦门市首批工艺美术师之一。
在工艺 美术艺人队伍中蔡温流以高尚艺德,谦虚的为人被同行所称道。
他曾被评为 1979 年福建省劳动模范和 1980 年厦门市劳动模范,并曾担任厦 门市人大代表。
蔡氏漆线雕第十二代传人 蔡水况 出生于 1939 年 12 月,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他十五岁正式跟父学艺,广泛涉 猎,艺术视野日渐开阔,作品小到彩蛋,大到丈二金刚,无不精彩绝伦。
1972 年他摆脱前人一贯只把漆线雕用于表现神佛戏剧人物的规矩, 独树一帜地把传统的各种吉祥纹样独立的成为艺术形象,直接表现在瓷器上,成功开拓了漆线雕的新产品。
三十年来经销不衰。
车鼓弄是集说唱、表演合一的民间歌舞艺术,是古代弄戏的遗存形式。
“车”就是翻转,“弄”就是舞弄之意,又有“弄车鼓”的俗称。
关于车鼓弄的来历,闽南 地区流传着“磨豆夫妻逗唱”、“武装劫救”、“丰收庆贺”等几种说法。
在同安,流传较 广的是“磨豆腐夫妻逗唱”说。
相传在明代,同安有一对开豆腐店的夫妻,夜里磨豆腐时编 歌唱逗,受到邻里欢迎。
老夫妇继而用装豆子的斗篮代替石磨,戏弄玩乐,遂在民间流传开 来。
明末清初,车鼓弄传到台湾,成了海峡两岸人民喜爱的民俗娱乐项目。
车鼓弄表演时,二人扮做男丑与彩旦,扛着竹篮搭扣的鼓轿,踏着四方交叉步,进三步 退三步,一唱一答,妙语如珠。
内容多为孝道劝善、夫妻情趣、情人相思等。
实际上,它是 闽南早期滑稽小戏——“弄戏”中的一种。
“弄戏”演员通常为一丑加一旦,以滑稽的动作 和诙谐的对答为主,在简单场地上即可表演。
由车鼓弄继而发展出闽南“车鼓戏”,保留车 鼓弄的表演形式,增添了更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
歌仔戏在形成过程中也充分吸收了车鼓弄 的表演特色,车鼓弄是歌仔戏的源头之一。
车鼓弄通常在庙会祭祀时表演,有时也被邀请到婚庆人家演出,是农村自娱自乐传统表 演项目。
近年来,经过改编整理提高的“车鼓弄”也出现在广场民俗活动、文艺踩街、大型 晚会上,对保持民间表演艺术的多样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