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栽培技术_李晓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肇东市的食用菌生产主要集中在肇东镇志国村,全村共有300多栋温室生产食用菌,以平菇和滑子菇为主。当地每年生产2季,春季为3月中旬至6月中旬,秋季为9月上旬至12月上旬,大约生产900万袋。其中2季滑子菇共160万袋,每袋产量750~1000g,每袋平菇产量为1.25~1.50kg;滑子菇全年总产量1600t,平菇1.11万t。以滑子菇4元/kg 计算,滑子菇全年产值640万元,平菇以2.4元/kg计算,平菇全年产值2664万元,总产值为3304万元。另外,肇东市的向阳、四站、尚家等乡镇生产食用菌300~400万袋。现将平菇的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品种选择
灰白色平菇品种有农平11、831,黑色平菇品种有抗病2号、抗病3号、650、615等。
2菌种分级
从研究所分离提纯取回原种后,用琼脂培养基培养一级母种;再把母种接种到已灭菌的高粱粒培养基上,培养出二级原种;再把二级菌种接种到已灭菌的玉米粒或蒸好的木屑培养基上,培养出栽培用的三级菌种。
一般平菇的一级母种培养10d左右长满菌丝,二级原种和三级菌种接种后20d菌丝长满瓶。培养菌丝的适宜温度为20~25℃。
3培养料配制
3.1培养料配方
平菇的拌料配方:木屑和玉米芯78%、麸子15%、玉米面5%、白灰2%;另外加0.1%多菌灵。
3.2蒸料
每锅可蒸400~500袋的拌料,2h后出锅,把蒸料温度降到30℃进行装袋接菌。滑子菇菌丝生长速度慢,分解培养基能力差,一般用半熟料[1]。目前,生产中平菇用发酵料较多,既省燃料又省时。
3.3发酵
发酵的目的是使料充分腐熟,有利于食用菌菌丝的生长,而同时产生的白色放线菌不利于霉菌(绿霉菌、黄曲霉菌、面包菌等杂菌)生长。
3.3.1发酵料的下料。发酵料一定要在温室内进行,以防发酵期间着雨[2]。生产中以1万袋为计算单位,每生产1万袋平菇,需要80cm×120cm的麻袋装600袋打好的玉米芯过20mm×24mm的粉碎机筛。具体配方:每4袋玉米芯为1摊,每摊加麸子10kg、二铵800g、尿素500g(增加养分,调节C/N)、白灰1kg(调节酸碱度)、菌灵150g。pH值为11~ 13,发酵后的pH值为7~8。
3.3.2发酵过程。按比例加入料以后,首先要加足水,按照料水比1∶1.6的比例加入。一般料堆的高度是1.2m,宽度是1.5m,当料温升到55℃时必须打眼,用直径5cm的木棍插到料底,平均每隔30cm打1个眼,以防厌氧发酵影响平菇的生长。料加水后24h要检查水分的适度,以用手握料能滴2~3滴水为度,如果水分不足,要在第1遍翻堆时加水,第3、4遍翻堆时不再加水。料加水后,在室内温度10℃的情况下,2~3d就可以达到55℃,进行第1次翻堆。翻堆一定要均匀,使料达到有氧发酵。
翻完第1遍堆后1~2d,温度达到75℃时翻第2遍堆,此时调酸碱度,把白灰均匀地撒在料堆上,翻堆并搅拌均匀[3]。一般料堆翻到第3、4遍时,2d翻1遍。
3.3.3发酵终止标准。料色深咖啡色或黄褐色,没有滑黏的感觉,无刺激性气味;有零星的白色放线菌,发酵料的pH值为7~8、湿度以手握有水线或刚能滴1滴水为宜,如果水多则再翻1遍堆。
4接种
4.1接菌
接菌前做到“四消毒”,即菌种、人员、工具、接种室消毒[4]。消毒用气雾剂菇保一号。发酵终止后,要把料摊平,温度降到30℃以下时可以装袋。装料用袋规格是24cm×50cm、两端开口的塑料袋。装袋前用缝纫机均匀地做出4道孔洞,有利于平菇的呼吸透气。装料时,装1层料后即在孔洞的周围撒1层菌,共装5层料4层菌。料装的要紧,不能太松,装完后把袋子两端扎上。
4.2养菌
接菌后要多次检查,注意料温变化。料温要保持在20~ 25℃,如超过30℃,则会因受热产生杂菌而感染病害。加强通风降温,同时将菌袋翻堆降温,堆成“井”字型,以防堆料产生过多热量。养菌要求无光,经20d左右菌丝长满后用散光照射,刺激出菇。
5出菇管理
在出菇之前把长满菌丝的袋由“井”型堆改成生产用堆。白色品种一般3~5d现菇,黑色品种一般7~10d出菇。平菇现蕾后,应注意通风、增湿工作。出菇要求有微弱的散射光500~800lx、温度10~15℃、相对湿度80%~90%。增加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可向地面、墙壁、空间喷水,切忌直接向幼蕾喷
(下转第144页)
平菇栽培技术
李晓雨范艳慧
(黑龙江省肇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肇东151100)
摘要介绍平菇的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菌种分级、培养料配制、接种、出菇管理、病害防治、采菇等方面内容,以为生产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平菇;栽培技术;黑龙江肇东
中图分类号S64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1)06-0142-01
作者简介李晓雨(1977-),女,黑龙江肇东人,中级农艺师,从事土壤
化验工作。
收稿日期2011-01-25
!!!!!!!!!!!!!!!!!!!!!!!!!!!!!!!!!!!!!!!!!!!!!!!
(上接第142页)
水,一般正常天气每天喷水2次,而且浇水时要注意大通风,谨防平菇在厌氧高温的情况下感病而长出畸形菇。随着菇体的长大,应增加湿度,每天要轻喷、勤喷,以保持空气新鲜、湿润[5]。
6病害防治
以预防为主,春茬一般在5月1日以后易感病,感病的主要原因是在温度升高后、湿度大、通风不良的情况下,易产生细菌性病害而致。一般水是引起细菌性病害的关键,水中定期加入漂白粉,有防细菌病害的作用;或者菇农在采菇前为增加重量而直接向菇上大量喷水,由此造成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常用药剂有农用链霉素、菇净、细菌杀等。
7采菇
平菇出菇后7~10d,小菇由白色转变为灰黑色,菇体逐渐分开,并迅速长大,颜色转为青灰色,最后菌盖充分展开,呈淡黄褐色或浅灰白色即可采收[6]。以菇的成熟度达到7~8成的时候采收最好,因为当菇充分成熟时,孢子弹出易使人过敏,商品性不好,而且也影响下茬菇。每批采收以后,要及时整理袋的表面,剔除残根和死菇,并将料面整平压实,停止喷水2~3d。然后恢复喷水,7~10d又可长出第2茬菇。平菇约10d以上采1茬菇,每季能采菇3茬。
8参考文献
[1]骆昌芹.平菇栽培中常见问题解决办法[J].农家科技,2008(12):16.
[2]于培海,田俊霞,蒋万兵,等.平菇栽培中出现的问题及防治措施[J].
宁夏农林科技,2009(5):88-89.
[3]李艳梅,李玉莲,曹静雄.平菇菌床杂菌的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5):115,118.
[4]张月明,陈丽敏.平菇栽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瓜菜,2008
(6):53-54.
[5]杨志虎.平菇发菌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北农业科技,2006
(10):30.
[6]马瑞霞.平菇出菇期常见问题应对措施[J].西北园艺:蔬菜,2006(2):
16-17.
可控制培养室内温度为20~22℃。
5.2.2通气。培养过程中,白色真姬菇菌丝会释放二氧化碳,在接种后17~20d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最高。培养室可通过换气扇通风换气,将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0.4%以下[4]。5.2.3光线。培养过程中如室内有光照,接种的菌种部分容易产生菇蕾,消耗培养料的营养。因此,培养过程中要尽力保持黑暗状态。
5.2.4时间。菌丝培养是不断累积生物量的过程。工厂化栽培中,白色真姬菇接种45~55d菌丝长满菌袋,但仍需培养50~60d才能完成生理成熟(后熟)。
6出菇管理
6.1开袋
当白色真姬菇生理成熟,菌袋变软、颜色转为土黄色时,可以移入出菇房。打开菌袋,冬季袋口留3cm,夏天袋口留5cm。去除菌袋料面上的老菌块、小菇蕾,促使新原基成丛地形成,达到整齐出菇的目的。
6.2催蕾
真姬菇是一种好气喜湿的食用菌,通过调节温度、湿度、通气、光线等条件,促使真姬菇尽快现蕾。
6.2.1温度。白色真姬菇子实体分化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2~ 18℃,最适温度为14~16℃。在8℃以下或22℃以上时难以分化出子实体[5]。8~10℃的温差有利于其子实体的快速分化,并可以增加菇蕾密度。
6.2.2通气。4个排气扇,2进2出,自动控制换气20min/h,视具体情况调节通气时间和次数,以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在0.1%~0.2%。
6.2.3湿度。保持相对湿度90%以上。菇袋用无纺布覆盖,雾化器开10min,停20min,以保持无纺布湿而不滴水为宜。至菌毛长出,停水掀开无纺布晾菌2~5d。菌毛倒伏至小菇蕾(芝麻点)长出后盖上无纺布,恢复喷雾。
6.2.4光线。菇蕾发生初期需光照1~10lx,菇蕾发生中后期需50~100lx,每天开灯1~2h,进行间歇控制,菇蕾催齐后停灯。
6.3出菇
6.3.1温度。白色真姬菇子实体在8~22℃的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14~16℃。在5~8℃的低温和22~25℃的高温下仍能缓慢生长,但低温易造成菇盖畸形和大脚菇,高温使菇盖变薄、易开伞。
6.3.2通气。自动换气10min/h,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3%以下。
6.3.3湿度。空间相对湿度提高到90%~95%。如空气湿度不足,子实体难以分化,甚至导致菇蕾死亡。但在子实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长期过湿且通气不良的环境也影响子实体的正常发育,导致菌柄发暗,出现菌盖上长瘤的现象[6]。菇蕾长到3~5cm高时,掀开无纺布,雾化器开20min,停10min,采收前逐步减少直至停止喷雾。
6.3.4光线。菇蕾长到8~9cm时增加光照到200lx,每天开灯2~3h。
7采收
白色真姬菇在菌柄长到12~14cm,菌盖变薄,还未开伞时采收。采收太早子实体未充分发育,影响风味和产量;采收太晚子实体老化,价值降低。采收时将真姬菇从培养料上轻轻旋下,要求轻采、轻拿、轻放,尽可能减少机械损伤。
8包装
挑去菌柄8cm以下的小菇、盖上长瘤的雪花菇和弯曲、不开伞的畸形菇。将挑选的菇柄大小长短均匀一致的白色真姬菇放入打包机中,用单向透气膜包装150g/袋或500 g/袋;也可将真姬菇切去菇脚后直接装入塑料食品袋,抽真空后包装成2.5kg/袋。将包装好的白色真姬菇装入泡沫箱,移入冷库,在0℃下维持10h,发运销售。
9参考文献
[1]林瑞芬.真姬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要点[J].福建农业科技,2010(3):46.
[2]张时,张士罡,汪尚法.出口真姬菇高产栽培技术[J].蔬菜,2010(5):
7-8.
[3]王斐,赵丽.棉柴栽培真姬菇实用技术[J].农村百事通,2009(21):36-
37.
[4]蒋学杰,孙瑞强.真姬菇无公害栽培技术[J].农业知识:瓜果菜,2009
(7):10.
[5]暴增海,马桂珍,肖巧琳.真姬菇的生物学特征及栽培[J].安徽农业科
学,2007,35(18):5423-5423,5431.
[6]郑宇,林兴生,陈福如.真姬菇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J].食用菌,2001,23
(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