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师范大学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学校的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着力培养高质量人才,特制定《长春师范大学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坚持内涵式发展,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工作中心地位的理念,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突出特色发展,全面推进我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力争在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方面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教学型、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目标
进一步深化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专业、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强化素质教育和实践育人环节,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高教强省和人才强国提供智力支持。
三、重点任务和措施
(一)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1.建设目的
坚持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为全面提高学校的本科人才教育质量提供有力保障,达到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教学评价都以本科教学工作为中心的效果。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建立定期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的机制
每年召开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校长办公会,听取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汇报,确定年度教学工作重点,研究解决本科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全校性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围绕重点工作开展研讨,推进全校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完善全校重视本科教学的体制机制。
(2)制定本科教学工作奖励办法
制定《长春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奖励办法》,激发教师对本科教学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奖励在本科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鼓励教师从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向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转变,产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和改革成果,实现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
(3)突出学院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院长作为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科教学和专业发展等进行统筹规划;学院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体教师参加的教学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学院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工作。
(4)建立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保障机制
开学前校领导班子带队、各部门联合检查本科教学工作落实情况;每学期召开相关部门联席会议,通报情况,协调解决具体问题;通过师生来访和座谈、调研等方式,及时了解、反馈
和解决教师、学生关心的教学问题;建立教务部门与学生部门学业会商制度,对特殊学生的学业问题定期会商,及时解决和化解部分特殊学生因学业问题可能导致的校园突发事件,维护校园的安全、和谐、稳定;建立本科教学应急保障机制,解决其他突发教学问题。
(5)加强人才培养经费保障
增加对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切实保证教学工作必需的各项经费;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加大对教学改革所需经费的支出力度,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增加经费使用透明度,提高教学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
(二)加强专业建设
1.建设目的
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增强专业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教育创新理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创一流,进一步突出教师教育特色,文理并重,文、理、教育、史、管、法、工、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结构;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与教学资源、教材、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促进人才培养体制、层次、类型和结构等方面的优化上,探索“多模式+多机制”的多样化人才培养形式,即多模式——大类招生培养、协同合作培养;多机制——分层培养、学科复合。
(2)全面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认真探索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质量标准,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学生“能力导向”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并完善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更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使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
(4)加强宏观调控,加大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
加强专业建设的宏观调控,整体上把握专业建设思路,特别是要加强专业结构的调整,按专业的一级门类和二级门类进行专业的管理和建设,对不同类型的老专业与新专业,以及专业设置都要有不同的实施计划。
要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拓宽专业口径,形成专业特色。
除加大专业的硬件投入外,特别要加大专业的软件投入,继续加大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课程建设、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投入。
(5)加强教学基本文件建设
学校要根据学科发展趋势与专业定位不断调整教学基本文件内容,适应学分制改革要求,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要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寻求专业突破口,将教学内容与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充分反映学科前沿及专业发展动态。
(6)加强市场需求预测,强化专业建设
建立专业建设的市场预测机制,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学校和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7)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推进与澳、俄、法、西等多个国家的学生交流活动;支持中外大学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联授,扩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推进课程建设
1.建设目的
加强由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和核心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我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加强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的布局,根据大学科门类标准统一规划,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尽快将本学科新的优秀学术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
(2)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以名师名课为基础,建设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培育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成2到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通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
按照资源共享课的技术标准,对学校已经建设的各级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在更新完善精品课程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基础上,使其建设成为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推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3)深化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
改变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法,倡导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倡导个性化教学,突出强调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着力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质疑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表达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进行考试方法改革,根据课程自身特点,改革考试内容、形式、手段和方法,构建科学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考试评价体系。
(四)强化实践育人
1.建设目的
树立实践育人的观念,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增加实践教学经费,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拓宽校外实践渠道,努力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拓展第二课堂教育,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继续加强现有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配齐配强实验教学队伍,重点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优势,使现有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水平达到省
内同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领先水平;增设质量高的研究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提高实验课质量;开展与高校、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设协同创新平台;重点建设成效显著、优势特色明显、受益面广泛、影响面宽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使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有新的突破。
进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全面强化全校实验室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利用效能。
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学科竞赛提供良好条件。
(2)加强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
积极拓展渠道,建设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增加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整合各类实践教学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有关部门合作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加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努力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
(3)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保持每年至少支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0项,争取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构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提供政策、资金与条件支持。
(4)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培养
从本科生教育开始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鼓励他们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启动教师科研项目支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吸纳大学生进入教师科研项目组,促进教师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相结合。
(5)设立大学生各类学科竞赛专项基金
制定大学生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设立竞赛活动专项基金;支持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等竞赛,扩大学生的参与范围与人数。
(6)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管理
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实施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利用中国知网的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抄袭检测,增强学生学术诚信,对获得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表彰。
(五)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1.建设目的
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学校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
遵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标准》,加强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群建设,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联系实际,讲究实效,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批主题教育网站及宣传平台。
(2)进一步完善主题推进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凝练教育主题,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主题教育的思想源头;坚持在不同年级、
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中确立相应的教育主题,分年级、分类别、递进式、分层次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时间集中、主题突出的思想教育活动;加大理论教育模块和实践强化模块的工作力度,使不同年级主题教育与不同类别主题教育纵横交织、彼此呼应、相互推动。
(3)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程,增强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4)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联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驻军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倡导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参加勤工助学;在暑期“三下乡”、“三创”活动、各类学生社团及协会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渠道,使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目的
加强师德师风及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教师投身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等业务综合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成立“长春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为全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开展教师培训,将教师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新教师100%得到培训,每年选派10名左右的优秀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促进教学研究与改革,开展教学咨询服务,进行教学资源汇聚与共享,培育省级教学名师各2-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师间教学交流氛围形成,教学研讨交流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趋于成熟,教学咨询、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等形成特色。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组织评选“长师最美教师”,做好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岗位聘任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教师培训和日常工作中,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
(3)制定和完善促进教师发展的规章制度
制定教师培训制度、新教师助课制度、新教师导师制度,完善新教师试讲制度;建立“双师型”教师的激励和考核机制;重新修订《长春师范大学关于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规定》,把教授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作为基本制度和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
(4)加强专业师资团队建设
教师队伍以形成知识结构合理、梯队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为目标。
切实改善师生比例和学历、职称结构。
完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教研室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强化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设立师资培养和培训专项经费,加大学术梯队的培养与引进力度。
抓紧抓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批有较高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的学科专业带头人。
(5)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建立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基础教育部门联合培养、培训专业教师的机制,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中小学实践锻炼;聘用基础教育一线优秀的教育管理人才、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等社会各界卓越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6)强化教师教学效果、教学成果等在教师岗位聘用、评奖中的作用
在学校教师岗位聘用制度的制定中,将教师教学效果、教学成果等作为考核指标,将各级教学类成果及获奖与科研获奖同等对待。
出台《长春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奖励办法》对各级教学类成果给予鼓励与奖励。
(7)强化高层次人才在本科生教学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我校引进和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
鼓励并要求我校引进和培养的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负责人为相关领域本科生授课、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开设相关专题讲座等,并将此作为人才引进和考核聘用的基本条件。
(8)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每年选派一批青年教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有计划地选聘外籍教师充实到我校教师队伍之中。
(七)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建设目的
深刻认识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教学质量管理,鼓励各学院建立科学化和常态化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科学制定我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工作目标。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加强全过程管理,完善教学质量标准
树立“质量形成于教学全过程”的观念,强化过程控制,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以及有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师工作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和规范,进一步规范人才培养各个环节。
(2)开展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制定并实施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制度,其相关数据在全校范围内公布。
(3)健全院(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进一步强化教研室、课程组的团队建设与职能,要求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程进行集体备课,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行教学法研究;各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和教学质量检查组,要发挥实效,真正起到监督和保障的作用,形成全面、系统、快捷、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由教学质量保障管理目标体系、教学质量保障管理制度体系、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教学质量保障管理组织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基础建设体系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4)实施全要素质量管理
加强对全员进行质量管理的政策、知识和方法的宣传培训工作,从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需要出发,抓住主要环节设置质量监控要素,要求各相关单位通力协作,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确保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核心作用,共同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和教学检查制度,加强学生教学信息员管理,确保信息收集反馈渠道畅通;激发全员参与教学的热情,营造“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学生关注教学,
经费支持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政策支撑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良好氛围。
(5)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实验、实习质量评价
通过广泛调研,进一步完善我校现有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各主要环节进行评估,形成全面、系统、快捷、有效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办法。
对实验课程、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质量测评;制定实验、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八)加强教学改革研究
1.建设目的
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引导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改革探索,实现高等学校内涵发展、改革创新,提高学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解决学校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发展需要,开展一些高层次的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规划类教学改革立项研究。
加强对教学改革的总结,形成一些针对性强、目的明确、指导意义重大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改革成果。
同时,要进一步发挥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加强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围绕我国、我省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开展宏观研究,围绕学校管理、教学、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开展校本研究。
(2)加强高教研究工作,扩大研究范围,提高研究层次,在研究内容与水平上都要有新的突破。
(3)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培训工作,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人才梯队建设,提升研究能力。
(4)修订、完善现行的教育教学研究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工作。
(5)各学院在宏观层面上要深入研究各自的定位与规划,在微观层面上要不断探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关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1)学校成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政一把手担任,常务副组长由学校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其他副组长由学校其他党政副职担任,成员为各学院和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研究制定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实施方案。
(2)各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党政一把手是本单位和本部门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第一责任人,确保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顺利进行。
(3)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人员组成为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团委、高等教育研究所、资产管理处、校教学督导组和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办公地点设在教务处,具体负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日常工作。
2.建设资金
学校在稳定本科教育规模的同时,增加对本科教学的投入力度,保证和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经费投入,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开展。
3.管理机制
(1)实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
项目负责人的职责是:依照项目的有关要求和规定,制定项目建设计划;组织项目建设工作,把握项目的总体水平和项目计划实施进度;按规定合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