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间故事大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的故事

温州有许多民间故事,虽然很"老土",但小孩们也是很喜欢听的..........

磨刀磨铰剪炒肉炒白鲞

磨刀师傅经常翻山越岭,从东方日出忙到夜幕降临,甚至野餐露宿。不过这种服务还是颇受欢迎的,特别是家庭主妇,一听到吆喝声立刻忙着招呼上门,然后把家里的菜刀、柴刀、剪刀、铰刀统统搬出来,让磨刀师傅一一磨个锋利好派用场。因此,有时一户人家就得花去半天的工夫。也有的人家比较客气,若到了用膳时间也会招待磨刀师傅。一日快到中午时光,磨刀师傅正在为一户财主人家一大叠锈迹斑斑的刀具犯难,感到既费时又费力。突然听到隔壁房里有人嚷道:“伙计啊,老爷有吩咐,日昼(指中饭)炒肉炒白鲞招待磨刀师傅。”这时,磨刀师傅的精神马上振作起来,“呼呼呼”地磨得更有劲了,磨出的刀具又白又锋利。因为这“炒肉炒白鲞”是温州人的一道家常名菜,其材料主要为鲜猪肉和黄鱼干搭配相炒。在旧时,像磨刀师傅那样的手艺人难得吃到这类菜肴。

这句俗语其意谓:磨刀师傅的生活清贫,作业劳累,由此引申为凡事成功,与人的精神动力至关重要,而人的精神动力也取决于物质基础。随着时代发展,昔日磨刀磨铰剪的行当已经渐渐销声匿迹,但炒肉炒白鲞却仍是温州人招待宾客的一道家常好菜。

江心寺后凤尾鱼

江心寺后凤尾鱼相传和宋代的才子王十朋有关。王十朋未中状元时,曾在江心寺中苦读诗书,由于寺中生活清苦,住持法师很心疼王十朋,于是就想弄点荤腥的东西为他补补身子。他看到云房外面放着许多刨花(木工师傅的下脚料)和锯末,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将刨花撒上锯末投入江中,口念咒语,顿时化成满江鱼儿。某一日,王十朋江边吟诗作赋,朗朗书声在江面上流动,忽然,只见江面上荧光闪烁,“哗啦哗啦”之声不绝于耳。原来是成群结队的子鲚(凤尾鱼)浮出水面,聚集在一起听王才子吟诗,只听得如痴如醉、津津有味……王十朋见之,觉得好玩,于是拿出一把剪刀,捞起一尾凤尾鱼剪它的尾巴,试试这鱼有没有反应,可是,剪了半天,子鲚们由于过于迷醉诗声,居然被剪开了尾巴也全然不觉……所以,江心屿的子鲚和别处的有所不同,尾巴开花分叉,其他地方的子鲚大都尾巴尖而细,老人们都说这是因为被王十朋剪了尾巴的关系。

七月七与“巧人儿”

农历七月七(本月22日),在百岛洞头操闽南语的居民中,至今仍有请“七星亭”和吃“巧人儿饼”,以纪念七仙女的习俗。

七星亭,用竹篾结扎彩纸糊贴成亭阁形状,彩笔描绘花卉,亭中贴有七仙女图像,分圆亭(两层或两层以上)、扁亭(单层)两种。巧人儿饼是把按比例的糯米、粳米混合磨成粉,加入糖和食用红色颜料糅合做成饼,再用木刻的印模印出各式人物和动物形状后蒸熟。七夕夜晚,家家户户以七星亭和巧人儿饼及其他果品祭拜七仙女(家中如没有16岁以下孩子的,也可以不请七星亭)。然后焚烧纸亭,分食米饼。

关于这一习俗的来历,民间有一段传说。

很早以前,王母娘娘化装成乞丐下凡体察百姓善恶,看到大工地上有人把糯米掺入蛎灰油泥中,用石臼捣合,便上前乞讨。管家骂道:“快滚!这是我家老爷建造坟墓专用的!”挥起长鞭把她赶开。王母娘娘大怒:凡间人如此糟蹋五谷,太可恶了,该严惩!回到天庭禀报,玉皇大帝当即下旨:天降大灾,让这一带五谷不生,六亲不认,出现“人吃人”的惨相。七仙女得知后大惊,也扮乞丐下凡探虚实。她到的是海边,向一摆渡老伯讨吃,老伯拿出自己

舍不得吃的粗糠野菜饼给她。七仙女问:“你们用糯米捣油灰砌坟墓,怎么却用这种东西当吃食?”老伯告诉她:“用糯米建墓的是黑心的财主,这糠菜饼是我这样的穷苦人的救命粮呀!”七仙女拿着糠菜饼返回天庭,王母娘娘这才知道自己错了:凡间人有恶也有善,不能惩罚恶人伤及无辜!可玉皇大帝已发出的旨令又不能更改,怎么办呢?七仙女聪明,说是愿下凡行令。她用米粉制成许多人形的果饼,和六位姐姐一起施舍给百姓。这样,人们吃了米粉做的“人”,度过了灾荒,玉皇大帝的旨令又照着办了,两全其美。人们感念七仙女的灵巧和善举,把这种果饼取名“巧人儿”饼,年年七月七都要制作,供祭拜和品尝;又扎出各式的纸亭子,让七仙女以后再下凡间体察民情时,有个遮风挡雨的歇息地。

洞头县操闽南语居民的先人,300多年前从闽南入迁,由此带来的这种习俗也沿袭了300多年。不知平阳、苍南、玉环诸县操闽南语的居民,是否也有这种习俗?近些年,洞头县发展海岛旅游业,举办“渔家乐”民俗风情旅游节,把巧人儿饼作为特色小吃推出,游人们颇觉新奇,于是便有了一段新编的顺口溜:“海岛小吃真妙,‘猫耳朵’下水煮,‘巧人儿’任你咬”。“猫耳朵”也是洞头特色小吃,是用番薯淀粉包馅做成的甜食,形似猫耳朵,类似汤团。

洞头的巧人儿饼,借七仙女的灵气,现在成为外地游客喜爱的海岛特色小吃。

谢公岭和落屐亭

东晋时候,雁荡山下住着一个叫朱投雁的大财主。财主肚里无几滴墨水,偏偏要装成斯文。

清时节,永嘉太守谢灵运来游雁荡。消息传来,朱投雁蛮快活,他到城里买了酒菜,亲自到观音洞去请谢太守来做客。哪晓得这谢太守只喜欢游山玩水,不喜欢交结士绅,只爱做诗,不爱做官,朱投雁三番五次来请他,他都谢绝了。

财主碰了一鼻子灰,肚里酸溜溜的,但又不甘心。

谢灵运脚着一双登山木屐,一处一处游览。朱投雁跟在后面,一步不离。谢太守看着雁荡山的奇峰怪石,飞瀑深潭,忍不住吟起诗来。财主赶紧从衣裳兜兜里摸出一块雪白的手巾,整理好笔墨,毕恭毕敬送到谢太守面前讲:"请谢太守将吟咏的这首诗题在这里,给鄙人留个纪念!"谢灵运哈哈大笑:"这手巾嘛,是揩鼻涕擦臭汗的,我的诗怎能和龌龊的东西沾在一起!"

“言之有理!言之有理!老爷,你讲写在哪里才好?!”

"写在你的板油皮上。"

"板油皮上?老爷是讲要记在心上吧。哦,是是是!"

到了岭脚,谢灵运看到一块很象猪头的岩,想一想,觉得特别有趣:"猪头岩"和"朱投雁"正好同音;这"猪头岩"的样子和稻桶一样的朱投雁,也相象得不得了。谢灵运借题发挥,吟道:阿谁秽品祭山神,大煞风景人皆憎。雁荡何时除此物,名山胜色添三分。

财主根本不懂得诗的意思,却装作懂的样子讲:"恁的好诗,刻在这岩山上,更叫名山生色不少。"

走到岭头,朱投雁还是蚂蟥叮住鹭鸶脚,谢太守肚里更加讨厌了,就加快脚步,想快点离开朱投雁,哪晓得"扑"的一声,右脚的木屐被石头绊了一下,木屐齿碰掉了。谢太守索性赤着一只脚,一脚高一脚低向前走去。

"谢大人,等一等,你的木屐掉了!"财主捧着那只木屐,上气不接下气地随后赶上来。

谢灵运斜眼扫他一下,厌恶地讲:"无耻的东西,还有什么用?抛掉算了!"讲歇,又脱落左脚的木屐,"啪"地一声,甩在财主前面的那块石头上,管自走了。

这一下,朱投雁才有点觉着,脸色红一阵白一阵,半日讲不出一句话来。

后来,村里人在谢灵运落木屐的岭上建了个石亭,叫做"落屐亭";把谢灵运当年走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