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海德格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丁·海德格尔

所属分类:人物哲学德国

编辑

∙埃德蒙·胡塞尔

马丁·海德格尔

目录[隐藏]

∙ 1 著作

∙ 2 履历

∙ 3 《存在与时间》

∙ 4 基础存在论

∙ 5 对中国的影响

∙ 6 与纳粹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著作

Sein und Zeit (1927) 《存在与时间》

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 (1929) 《康德与形而上学的问题》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1935, 1953年出版) 《形而上学入门》

Erläuterungen zu Hölderlins Dichtung (1936-38)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1936-1938, 1989年出版) 《对哲学的贡献》Holzwege (1950) 《林中路》

Was heißt Denken? (1951-52) 《什么被称为思考?》

Der Satz vom Grund (1955-56) 《理性的原则》

Identität und Differenz (1955-57) 《身分与分别》

Gelassenheit (1959) 《思考的展示》

Unterwegs zur Sprache (1959) 《通向语言的道路》

Die Frage nach der Technik 《关于科技的问题》

Wissenschaft und Besinnung 《社会与反省》

Überwindung der Metaphysik 《克服形而上学》

Wer ist Nietzsches Zarathustra 《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

Bauen Wohnen Denken 《筑居思》

Wegmarken 《路标》

相关电影

The Ister(2004年),故事内容根据海德格尔1942年的讲课

Being There(1979年),题材触及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和被人久遗了自己的存在。马丁·海德格尔-履历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

马丁·海德格尔1927年发表的《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是海德格尔最具影响力的著作。这本划世纪的著作是他最著名的哲学著作,令他获得弗莱堡大学的教授一职。此书只是海德格尔计划中的上半部,但后来放弃写作下半部,并成为定本。

在这本书中,他透过确定生存 (existence) 相对于存在 (Sein/being/esse) 的优先性,进而探询人类生存的本质及境况。虽然他拒绝承认自已为存在主义者,但是《存在与时间》却被视为存在主义之肇始。

德文版的《存在与时间》主要讲述他的基础存在论。存在主义的话题,例如: 向死而存在(das Sein zum Tode),个体性(Individualität)的可能性(本真性与非本真性)(Eigentlichkeit/Uneigentlichkeit),良心(Gewissen),罪责(Schuld)和历史性(Geschichtlichkeit)。

对《存在与时间》的抛弃

《存在与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成为了一个残篇,只有前一半出现了。虽然海德格尔通过他的新存在论想法克服了传统存在论的许多问题(这种新存在论是基于此在与存在的关系的),但是从他的策略中只能够产生相当有限的哲学理解的可能性。

这些可能性主要基于操劳的结构(Sorge-Struktur)和嵌入此在的时间性。因此就产生了一种危险,就是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只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海德格尔曾告诫自己不要高估不能令人信服的时间性。

此外海德格尔还在《存在与时间》中把他的真理概念与此在绑在了一起:在与真理的实践性交往中,世界对于此在来说一直都是“被揭示的”(erschlossen)。

通过这种表述, 海德格尔想赋予“他的对真理的理解”一种存在论维度:对于此在来说世界才第一次把自己照亮(lichten),对于此在来说世界才第一次存在,从这出发“存在者是什么”才被规定。

到这里就很清楚了:操劳的结构把世界和事物时间性、内容性(inhaltlich)地聚焦于“为了”和“目标”,也就是说此在的实践需要。对自我的理解和对世界的理解的历史转变、人在历史进程中的被动性从这个视角就很难被理解了,此外还有另一个困难(就像海德格尔 1946年回顾性的在“论人本主义的书信”中写的一样):和形而上学的语言划定界限。

上述原因使得海德格尔最终抛弃基础存在论的策略,“《存在与时间》的道路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始终是一条林中路,这条路突然就到头了”。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接着是思想的转变,海德格尔称其为“转折”(Kehre)。

马丁·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

为了继续克服建构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近代存在论,海德格尔采用了“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这个概念,它应该说明“此在”和“世界”的基本联系。“世界”刻画的不是诸如存在者总和之类的东西,而是有意义的总体(Totalität),也就是意谓的整体(Bedeutungsganzheit),在此整体之中事物有意义地相互关联着。

康德的“超验哲学”(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从一个自给自足的、自持着的主体出发,而在海德格尔那里, 一方面“世界”已经被给予给“此在”了,另一方面“世界”只对于“此在”来说才“存在”,“在世界中存在”这个概念包含这两个方面。

世界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不是事物,而是时间性的关联网。他把世界的显现(Geschehen)称为世界的世界性(die Weltlichkeit der Welt),它只有在与此在的联系之中, 才能被理解。

因此海德格尔既不持形而上学实在论的立场(“事物如其所是地存在,即使没有我们人类”),也不持观念论的立场(“精神让事物如其所是地产生出来”)。

对于此在的分析应该为既不是实在论, 也不是观念论的新存在论奠定基础。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构造了种种结构,这些结构规定了生存之中的、也就是说有着对生活的领会的此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