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调查研究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调查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成长的问题,尤其是孩子心理发展。

现在孩子很少被拒绝、被阻止,因此,在家已习惯百依百顺的幼儿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中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不适应。

当幼儿遇到不顺心的情况,通常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目的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而当今许多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认识不足,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幼儿攻击性行为也一直是幼儿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次研究意图是在心理学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观察研究,以获得一些改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特征表现矫正策略
目录
引论 (1)
(一)研究的缘起及背景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一、研究的意义及过程 (3)
(一)研究意义 (3)
(二)概念的界定 (3)
(三)研究过程 (4)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5)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表现 (5)
(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5)
三、矫正策略 (8)
(一)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8)
(二)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认知能力 (9)
(三)正确利用大众传媒 (10)
(四)自控能力的培养 (11)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引论
(一)研究的源起及背景
在幼儿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但是现在家庭一般都是一个孩子,家长也总是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受挫能力降低,因此,当幼儿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中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不适应。

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比较突出,当幼儿遇到不顺心的情况,通常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目的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孩子本身同时也会对其他孩子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调查是非常重要的。

纵观国内外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不论是从家庭、幼儿园还是社会环境方面都做了研究,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大量资料中发现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

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

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因此,我们选择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调查与研究的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的研究现状
关于学前儿童攻击性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儿童诸多问题行为中十分普遍的一种。

作为不良适应行为的一种形式,攻击行为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慢慢形成,并逐渐泛化到其所处的不同环境中,危及他人和社会。

而国际发展心理学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十分感兴趣。

其中较有代表的为:Fred精神分析论认为,人类有两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其中“死之本能”会以攻击的形式,将个体内累积的能量释放出来,攻击既是一种常见的宣泄方式Fred认为这种能量必须释放,以免逐渐累积而生病,应选择合适的方式缓解,
否则将一发不可收拾;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性行为的学习,主要是透过观察模仿的方式学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学习的结果;都是通过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获得的;Park把攻击定义是有以上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包括个人和群体)的行为。

Lember&Baron在20世纪70年代就大众传媒与儿童攻击行为开展了大量研究,发现暴力内容给幼儿提供了侵犯性榜样,助长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并且诱发儿童暴力冲动等等。

国外心理学家不仅详细地诠释了攻击性行为的含义,而且进一步从生物遗传,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做了详细的研究,对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和预防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2.国内的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集中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危害和采取的相应措施。

柯海霞、钟娟、王洪丽于2006年在《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的《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中指出攻击性行为在心理学上的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敌意或工具性目的行为。

敌意攻击是指有意伤害被人的行为,而工具性的攻击是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的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

许多研究表明就攻击性而言学前阶段的儿童的攻击性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线性下降。

攻击性行为侵犯了别人的利益,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这种行为还可能造成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治安的不良后果,这些既不利于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又是日后违法犯罪行为产生的潜在因素。

因此,探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策略,为家庭和学校教育更了一定的帮助.
综上所述,攻击行为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
的发展。

国内研究提供了很多理论知识,但在真正实践中家庭、幼儿园、社会都普遍存在很多不足,我们应该多结合幼儿具体生活实际和行为特征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选择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调查研究的课题
一、研究的意义及过程
(一)研究意义:
本文以新沂市合沟镇中心幼儿园中班幼儿家长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本次调查,可以发现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为减少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提出矫正策略,也能充实此方面的研究资料。

在理论上,有利于丰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理论;在实践上,有利于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促进中班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Fred精神分析论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本能驱动力的结果。

人类有两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其中“死之本能”会以攻击的形式,将个体累积的能量释放出来,攻击既是一种常见的宣泄方式,Fred认为这种能量必须释放,以免逐渐累积而生病,应选择合适的方式缓解,否则将一发不可收拾;
行为学派则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社会学习性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攻击行为模式而学习到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学习的结果;都是通过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获得的。

而国内外公认的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

是指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

侵犯性是指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也可以侵犯别人
的权利。

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家庭、幼儿园、社会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正确认识有利于采取相应的矫正策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三)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选择了100名中班幼儿家长,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97份,收回率97%。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专著、网站、数据库、论文等,资料来源于各种教育期刊、电子数据库、幼儿教育著作、相关幼儿教育网站、政府网站等,对所获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在研究中作为研究参考。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发放给幼儿园中班幼儿家长,旨在全面了解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便于进行综合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经调查研究分析,新沂市合沟镇中心幼儿园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受家庭影响很大,其次是社会影响和生物因素。

47%左右的中班幼儿家长具有好动、性急、暴躁的特点37%左右的中班幼儿家长认为大众传媒在带来好处是也给孩子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

具体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表现与产生的因素分别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表现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和同伴一起游戏玩耍,具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欲望。

同时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少一定的社会交往经验,这两者之间就产生了矛盾,于是幼儿就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通过调查研究中班幼儿家长反应孩子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争抢玩具,或破坏玩具和物品,另外游戏场地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容易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根据中班幼儿家长的调查发现,一旦孩子所要玩的玩具被别人拿走或者对其他幼儿的玩具感兴趣,他们立刻就会产生敌意,并用抓、打、咬的方式来抢夺玩具。

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而并不是用言语来攻击对方,伤害对方。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中班幼儿家长指出小男孩攻击性行为多于小女孩。

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一般暴力行为是男性偏多,同样攻击性行为也是男孩比女孩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

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那些身体强壮个头大、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针对幼儿园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出现的现状,我们从问卷调查和现状中分析和总结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生物因素
根据中班幼儿家长的调查研究发现生物因素占15%左右。

基因影响个体的兴奋水平,先天神经类型、遗传素质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是有一定影响的。

这一阶段的矛盾冲突解决得是否顺利,对一个人将来人格得健康发展极为重要,解决不同会造成以后许多的行为问题,特别是攻击性行为,因而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是否正常,对未来健康人格至关重要。

但基因并不是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决定因素,合理解释是这种先天性的基因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

2社会因素
根据中班幼儿家长的调查发现幼儿被拒绝受到挫折、被排斥,干扰或阻碍幼儿达到其目的或意愿等社会因素会影响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

而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证认为,挫折往往会引起攻击性情感,挫折与攻击有某种关系。

一位心理学家在两组幼儿面前摆上好吃的,而只允许一组幼儿去选自己喜欢吃的,另一组幼儿由于只准从窗外看看这些好吃的,受挫折的幼儿的行为比未受挫折幼儿的行为更具有破坏性。

但是,并不是幼儿的所有的挫折都会产生攻击行为,如果挫折被看作是正当的、无意的或非专断的,就不会使幼儿异常愤怒。

例如,在幼儿园实习的时候,我带孩子课间活动,有个孩子跑到了沙池里拿玩具玩,我请他放回,孩子刚开始有点不满,但当我解释说这个玩具掉到泥潭里了,上面很脏,此时不宜去,引起的攻击性情感就要少一些。

所以,给孩子讲清楚使其能接受挫折的道理,是能减少攻击性行为的。

另外,幼儿园中班幼儿家长指出幼儿在游戏中发生冲突次数最多,在口头和躯体的攻击性行为都表现出较高的频率。

同伴关系差、社交技能缺乏的儿童容易受到同伴的拒绝,被拒绝的儿童往往会对来自同伴的信息做出错误的归因,认为别人都是怀有敌意的,所以与同伴冲突也是使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因素。

在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电视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很多高新区幼儿园中班幼儿家长忙于工作,电视成了“稳住”孩子的法宝,儿童电视片中的孙悟空、奥特曼等成了孩子崇拜的偶像,它教给中班幼儿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方式,并使中班幼儿放松了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它使暴力“合法化”,并习以为常,这大大地影响着中班幼儿身心地健康发展。

另外高新区幼儿园中班幼儿家长对待幼儿多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从反面对幼儿进行限制和干涉,缺乏正面教育和引导。

可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其环境教育的某些因素是有密切关系的。

因此,我们更多地从社会环境中去认识它,去寻找原因并积极加以矫治。

3.家庭因素
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父母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家庭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占47%左右。

如果幼儿园中班幼儿家长经常使用暴力及攻击性言行,幼儿则会不自觉的模仿家长的行为。

家长如何对待幼儿和家长自己如何表现严重影响着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如果在家里因攻击性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的孩子,往往与同伴交往中具有更大的攻击性。

事实上惩罚孩子只是在家里限制了攻击性行为,但却助长了孩子在外面的攻击性,因此惩罚教育应该选择正面教育。

另外,经常在幼儿面前吵架、家长如何对待幼儿和家长自己如何表现,儿童也会模仿,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家长保持放纵、宽容和无所谓的态度,也能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得到强化而增强攻击频率。

可见潍坊市高新区幼儿园中班幼儿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的态度,是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由此可见,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

三、矫正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已成为幼儿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它会影响幼儿身
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孩子的这种行为还可能造成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治安的不良后果,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所以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缓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并注重成人的榜样作用。

首先,在教育实践中不同教师对幼儿攻击事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往往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是因为教师受到了来自自身和外界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所以中心幼儿园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根据自己班幼儿发生的不良行为,结合教育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其次,幼儿园中班幼儿家长应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给幼儿以心灵安慰。

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与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又如有的中班幼儿平时生性懦弱,小朋友欺负他抢他的东西他也一声不空。

于是幼儿家长就在家里教他用相同的办法以牙还牙。

由于中班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对各种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