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导学案完全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
师:成对人生的起起落落,苏轼从哲学的思辨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辨使他乐观旷达,结合苏轼生平,说说他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
⑴人格魅力:
辩证处世、正直进取、旷达乐观、真纯淳朴、胸怀天下等
教学
重点
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教学
难点
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一,导入新课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不同的人对待挫折的方法却大不相同。好赌者借赌消愁,好酒者一醉方休;音乐家借音符抒发胸中的愤懑,文学家则借悲愤成就千古鸿文。苏轼的《赤壁赋》就是在其人生的大悲愤大苦痛时写就的“以文为赋”的不朽经典,它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㈡学习第四段并思考:
⒈女生齐读第四段。
⒉提问:针对客人的悲情,苏子做了怎样的回答?阐述了自己的什么观点?
明确: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㈢研习第五段
问:客人在苏子哲理地阐明世间变与不变的道理后有何反应?这样的结尾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说明客人被苏子说服了,满面春风,换去愁颜。这次比开始的“乐”更加欢快,主客之间不免又开怀畅饮,直到“肴核既尽,杯盘狼籍”并且“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与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一枕好睡醒来了,一宿晚景过去了,一次赤壁之游结束了,一篇《赤壁赋》也收尾了。而主客夜游的神仙般浪漫的场景却印在了人们脑海中,苏子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还使人不时地回味,苏子受挫后的豁达、超脱还令人羡慕不已……
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兴办医院、学校等为民办的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泽被后世。
五,结语
《赤壁赋》中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这种人生态度穿越千年时空,依然散发着智慧的的光芒,温暖着我们的内心世界。
问题原因分析
⒍提问:你以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一番主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当如何认识?
教师指导:据说东坡泛赤壁果有一乐师相随。但主客问答肯定是虚拟的,这是赋体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客之言与苏子之言,各代表了苏轼贬谪黄州后思想的两个方面,当然,乐观一面是主导。
小结: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授课
时间
年月识与能力
⒈了解“赋”的有关特点。
⒉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
⒈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⒉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板书设计之一
板书设计之二
教学后记
教学问题集锦
解决问题措施及实践结果
⑵文学成就: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等
⑶文化遗产:
书画成就:“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前赤壁赋》被董其昌誉为“《兰亭》之一变也”)
食文化(东坡肉等)
酒文化(自酿养生酒)
茶文化(自制紫砂壶)
服饰文化(东坡帽、东坡巾等)
⑷为官政绩:
第二段——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
四.拓展延伸
师: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点拨。
⒌一般的人,在忧患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
提示: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解说:学生应结合原文进行回答,特别是文中的关键词句,学生应找到。如:“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通过这些句子理解作者天地万物变与不变,只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而已;人与天地万物一样,都是永存的,对天地没有什么可羡慕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无穷无尽的宝藏,我们可以共享等观点。
⒋提问:苏轼的话是否全都正确?
明确:他的人生观是乐观的,但也有负面因素,一是关于“变”与“不变”的解释是相对主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二是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削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后学生自由回答,畅所欲言。
学生讨论问题后回答。
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感叹千古英雄尚如此,况我们这些有志而无为者。
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感叹人生短暂,羡慕长江永恒。
⒊提问:以前学过的诗词中有哪些诗句体现了英雄成为历史沉积的感叹?
学生回答: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小结: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指定一学生回答。
三,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教师点拨:
第一段——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
今天我们就试图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哪一个在矛盾痛苦中完成升华的灵魂。
二,走近文本
㈠学习第三段并思考:
⒈指定一学生背诵第三段。
⒉提问:客人因何而悲?回答时尽量借用文中句子。
明确:作者在本段借主客问答抒发感慨,用一世英雄“而今安在哉”来说像曹操那样志得意满、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历史人物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不可能长久,这是客人消极思想的反映,他认为自己与苏子不被朝廷重用,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只是过着渔父樵夫的生活,鱼虾做伴,麋鹿为友,划着小船,举杯相劝。那微不足道的生命,短促得如同永恒天地间仅能活短暂时刻的蜉蝣,渺小得如同大海中一颗米粒。于是客人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悲”情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⒊提问:怎样理解作者在官场失意之时的“乐”情?
明确:作者积极入仕,抱负远大,但却人生失意,在激烈竞争之中屡遭贬斥,又因“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身之祸。后谪居黄州,备感苦闷,但对生活却从未失去信心,常借游赏山水之机,力求排遣郁闷心情。在本文中,作者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自己的游赏之乐,后又借主客问答之式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的苦闷之悲,再通过哲理地审视一切后辨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表明豁达乐观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