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_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和分析方法(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冯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而实际动态系统的时钟称为实际时钟。 根据仿真时钟与实际时钟的比例关系,仿 真又分为实时、亚实时和超实时仿真三种。
实时仿真:即仿真时钟与实际时钟完全一
致。模型仿真的速度与实际系统运行的速 度相同。当被仿真的系统中存在物理模型 或实物时,必须进行实时仿真。
亚实时仿真:即仿真时钟慢于实际时钟。
扰动系统动态框图
给定静差的系统动态框图
2.4.3 系统稳定性等性能指标的判定方法
从系统的传递函数的极点和零点的性质,我
们可以分析出系统的时域特性,并从中研究 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传递函数的零点影响 对应时域函数(单位脉冲响应)的幅度和相 位,而极点则影响其函数形式或波形。 线性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闭环系统 特征方程的所有根均具有负实部;或者说, 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均严格位于左半s平面。
特征指标和优化指标的划分应视其在设计
中的限定强度来定。
3、性能指标分配 分配的目的是合理限定各子系统对总体性 能指标的影响程度,是系统整体优化的保 障。 由于机电系统方案的多样性,各子系统的 形式不同,因此必须逐一列出它们的作用 形式。这些内容包括:相关设计参数、设 计参数受到的特征指标约束、设计参数对 优化指标的影响等三个方面。
新产品想法
概念设计 需求
机电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实际过程是一 个交互过程,在概念设计和细节设计 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验证和修改
设 计 细节设计 有效性 实现 回收 开 发 产品
原型循环
原型 、 实验和验证
维护
在设计过程中将采用仿真分析,仿真的基础是机电
系统的执行(仿真)模型。仿真模型的建立过程如 图。建模过程可分为概念模型和执行模型的建立两 个阶段。 第一阶段:定义模型的应用范围,在系统分析的基 础上建立概念模型,并采用谓词、方程、关系或自 然规律等形式表达。 第二阶段:建立执行模型,包括一系列指令,用以 描述系统对外部激励的响应。可由人工或计算机处 理这些指令,计算机处理则称为计算机仿真。通过 计算机处理可解决大数据量、大规模的复杂问题。
静差是反映系统静态特性的重要指标,是系
统过渡过程终了时,被调量偏离原值(或给 定值)的偏差。静差并不计元件死区、零点 漂移、老化等原因造成的永久性偏差,仅指 系统工作原理上由扰动或给定值变化所引起 的偏差。能把偏差消除为零的称为无差系统。 反之为有差系统。 静差可分为扰动静差(描述恒值系统)和给定 静差(描述随动系统) 。
机电系统建模举例
他励直流电动机结构
他励直流电动机各环节方框图
他励直流电动机方框图
系统仿真的类型和一般流程
根据模型的物理属性,系统仿真有:物理仿 真、数学仿真和半实物仿真。 物理仿真:按照真实系统的物理性质构造系 统的物理模型,并在物理模型上进行实验 的过程称为物理仿真。 优点:直观、形象。缺点:模型改变困难, 实验限制多,投资较大。
小结
机电系统的数学形式不是唯一的。对于线性系统既
可采用微分方程,也可以采用频域的表达式——传 递函数。采用传递函数的形式更容易生成系统框图, 对系统的理解更直观。 不同的研究目的,所得到的微分方程形式也不一样。 如本节的例子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分别得到了 直流电动机的调速方程和电流方程。 系统建模过程是描述一个系统特性方程的推导和表 达过程,在系统建模时,要求使用相关工程学科中 的基本定律来推导方程。
在给定输入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这些算子运
算得到相应的系统输出。虽然机电系统的物 理特性和形式多种多样,但不同的类型的物 理系统可以抽象出有相同特性的算子(参见 基本元件模型)。
有关系统的定义
时不变系统和时变系统
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
集中参数系统和分布参数系统 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经济性指标 :反映用户获得所需功能和性
能的产品需要付出的费用高低;对于生产 者则是完成产品生产制造的成本。对于生 产者和用户都希望在获得相同产品的同时 成本/费用越低越好。对于用户其成本包括 购置和使用费用。 安全性指标 :需要根据产品特点确定,它 既指产品在运行过程中对操作者和周围其 他人员的人身安全的危害程度,又指产品 本身因其它原因受损坏的可能性。
数学仿真:对实际系统进行抽象,并将其特 性用数学关系加以描述而得到系统的数学 模型,对数学模型进行实验的过程称为数 学仿真。 优点:方便、灵活、经济。缺点:受限于系 统建模技术,即系统数学模型不易建立。 半实物仿真:将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甚至实 物联合起来进行实验。
系统仿真时模型所采用的时钟称为仿真时
计过程中还可能伴随着许多的实验研究和 零部件的试制,以确定相关参数。
2.2 性能指标及分配方法
1、使用要求与性能指标
从产品的使用要求的角度看,性能指标可 划分为功能性指标、经济性指标和安全性指 标等三类。 功能性指标 :定义产品在预定的寿命期间有 效地实现预期的全部功能要求,包括功能范 围、精度指标、可靠性指标和维修性指标等。
始到系统输出恢复稳定结束的整个输出变化的 过程为考察对象,这个过程称为响应曲线。
h (t )
tp
0
超调量 误差带 延迟时间 峰值时间 上升时间 调节时间
0
0
0
h ( ) 0.9 h ( )
0.5 h ( )
td
td tp tr ts
0.1h ( )
tr ts
2.4.2 传递函数法
概念设计阶段
输入的是产品规划的结果—设计要求表,输
出总体方案。机电一体化系统总体方案包括 产品外观和结构布置方案、产品部件或子系 统划分及设计目标、各部件或子系统的接口 设计等三个方面,并给出详细设计任务书、 验收规范及进度计划。
1)产品外观和结构布置方案; 2)产品部件或子系统划分及设计目标 ; 3)各部件或子系统的接口设计 ; 4)制定详细设计任务书、验收规范及进 度计划 。
一致性
概念模型
实现
执行模型
机电系统 机电系统设计分析验证过程模型
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属于概念模型。机电系统数学模型
的建立与设计过程相反,是一个自下而上的 过程。 系统数学模型通常由输入和输出满足的一种 运算法则或一组运算法则组成,表述系统的 输入和输出关系。 yi=Li(x1,x2,…,xr),i=1,2, …,m Li为在给定输入条件下计算输出的法则,称为 系统算子。
2.4 系统的分析方法
建立机电系统数学模型后,便可以对系统性
能进行分析。在经典的控制理论中,常用时 域分析法、根轨迹法或频域分析法来分析线 性系统。这些方法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适用 范围,但是比较而言,时域分析法是一种直 接在时间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的方法,具有 直观、准确的优点,并且可以提供系统时间 响应的全部信息。
机电系统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系统对性
能的要求各有不同,但无论哪一种系统, 在已知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时,我们关注的 是系统在某种典型输入信号下,其被控量 变化的全过程。对全过程的共同基本要求 是一致的,可归纳为稳定性、快速性和准 确性。
2.4.1 时域的响应函数分析
在系统的输入端给定标准信号,从信号输入开
是以系统动态分析理论为基础对系统的稳 定性和动态响应能力等进行验证的过程, 形式上有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等;
设计和分析的基础条件是系统的理论模型
的建立 。
2.1 系统设计概述
系统设计的描述(什么是设计?)
从现代设计方法的观念看,“设计”就是
一个信息系统,输入的是需求,输出是设 计的结果。 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分析,设计是一个由时 间、逻辑和方法组成的三维系统。设计过 程中的每一个行为可以反映为此三维空间 中的一个点。
时间维 详细设计 概念设计 产品规划 形态学矩阵 模糊理论
时间维,描述按时间 排列的设计目标流程;
分 析
综 合
评 决 价 策
逻辑维 逻辑维,是解决问题的逻 辑步骤,是在设计的工作 流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内所 要进行的工作内容和遵循 的思维程序;
方法维,是设计过程 的各种思维方法、工 作方法和涉及的相关 领域知识
2、优化设计与性能指标
从设计的角度划分性能指标,有特征指标、 优化指标和寻常指标三类,它们在设计中 的限定作用不同。 特征指标:决定产品功能和基本性能的指标, 是设计中必须满足的指标,构成机电系统 优化模型的约束。
优化指标:又称为评价指标,用来进行方案 比较的指标,其限定作用弱于特征指标, 可作为机电系统优化模型的优化目标。 寻常指标:作为常规要求的指标,一般不定 量描述且不出现在优化设计模型中,只需 用常规设计方法进行保证。
详细设计
根据详细设计任务书,对各零部件进行详
细设计,确定各零部件的形状、尺寸、材 料等参数,设计控制软件、设计电子、电 气系统的电路,选用合适的元件,绘制详 细的零件图、装配图等工程图,编写详细 的设计技术资料。详细设计还包括制定产 品制造工艺和质量检验等内容。
详细设计必须按照总体的要求进行,在设
否
否
正确否? 是 结束
相关步骤内容: 建模与形式化:确定模型边界,对模型进行形式化 处理 仿真建模:选择合适的算法,确定算法的稳定性、 计算精度和计算速度。 程序设计:讲仿真模型用计算机能执行的程序来描 述,程序中要包括仿真实验的要求、仿真运行参数、 控制参数和输出要求。 仿真模型校验:程序调试,检验所选仿真算法是否 合理,检验模型计算的正确性。 仿真运行:对模型进行实验。 仿真结果分析:对系统性能进行评价,进行模型可 行性校验,只有可信性的模型才能作为仿真的基础。
模型仿真的速度慢于实际系统运行的速度, 也称为离线仿真。在对系统进行设计分析 过程中,多为亚实时仿真。
超实时仿真:即仿真时钟快于实际时钟,
则模型仿真的速度快于实际。
实际系统
仿真建模
仿 真 的 一 般 步 骤
建模与形式化
程序设计
形式模型 否
仿真模型校验
可信பைடு நூலகம்?
是
正确否?
是 仿真运行 仿真结果分析
个动态的系统。对于该动态系统,可以从机电系统 动力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系统行为描述进行建模 (即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或动态模型)。建模后, 就可以按分析对象和目的的不同,采用合适的系统 分析方法对问题进行求解,以便对机电系统进行评 估或目标优化,从而保证机电系统的设计更为合理 和完善。
机电产品设计开 发交互过程模型
车床刀架进给系统设计实例
指 令
数 控
驱 动
电动 机
减 速
丝 杠
刀 架
位 置
开环控制车床刀架进给系统框图
刀架进给系统各组成环节误差及对应成本
部分可行方案和总成本
通过以上分析和计算,我们就确定了机床性 能指标的具体分配方法。
2.3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和仿真
机电系统既是一个交叉、综合的复杂系统,又是一
设计工作流程
一个全新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正向设计和开发过程大 体可以分为产品规划、概念设计和详细设计三个阶段。
产品规划过程 概念设计 详细设计
生产设计要求表 概念产品方案 (需求规格说明 )
工程图与技术文档
产品规划阶段
包括需求分析、市场预测、技术可行性分析,最
后确定设计参数及设计制约条件,提出设计要求, 作为设计、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 需求分析:认识需求是一种创造性工作,设计师 应深入实际、细致观察、敏锐捕捉市场的需求, 并及时完成产品的开发和试制工作 市场预测:产品的前期调研工作。调研内容可分 为三个方面:面向用户的产品市场调研 ;面向产 品设计的技术调研 ;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社会环 境调研。
第2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和分析方法
2.1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概述 2.2 性能指标及分配方法
2.3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和仿真
2.4 系统的分析方法 2.5 知识扩展
机电一体化设计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指标在各子系统中的合 理分配是机电系统集成的基础;
机电一体化系统分析则是自下而上的过程,
技术可行性分析的内容包括 : 1)关键技术和技术路线; 2)可选技术方案 ; 3)主要性能指标及技术规格的可行性 ; 4)主要技术风险 ; 5)成本分析 ; 6)结论及产品建议 。 根据产品的成本分析和技术风险分析,对产品的 技术规格、性能指标和市场定位等参数提出修改 建议,确定产品是否立项。 产品立项应给出生产设计要求表,表中所列要求 分为特征指标、优化指标和寻常指标,即包括新 产品的功能要求、技术规格、性能指标、成本控 制目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