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
1.简述消费需要的客观性和类型。
答:消费需要具有客观性。
因为:
第一,消费需要和生产一同发展,因而具有客观性。
如马克思所说,即使是孤岛上的鲁滨逊,“不管他生来怎样简朴,他终究要满足各种需要”,“需要本身迫使他精确地分配自己执行各种职能的时间。
在他的全部活动中,这种或那种职能所占比重的大小,取决于他为取得预期效果所要克服的困难的大小。
”恩格斯指出,“超出社会当前需要的生产余额……将引起新的需要,同时将创造出满足这种新需要的手段”。
这就是说,生产不断发展,使消费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又产生新的需要,使需要不断发展;需要的不断发展,又促进生产的不断发展。
这就清楚地说明:消费需要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想象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第二,消费需要是随着生产力一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指出:“在生产的最低阶段上,人类的需要还很少,因而要满足的需要也很少。
”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需要也不断扩大。
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工越来越细,新的工业部门不断出现,新的消费品不断出现,人们的消费需要不断上升,消费需要的内容不断扩大,成为一个与生产体系相适应的消费需要体系。
“新生产部门的这种创造……不仅是一种分工,而且是一定的生产作为具有新使用价值的劳动从自身中分离出来;是发展各种劳动即各种生产的一个不断扩大和日益广泛的体系,与之相适应的是需要的一个不断扩大和日益丰富的体系”。
1反过来,社会需要的内容越丰富,又会促进社会分工,促进新的工业部门不断出现,使社会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可见,消费需要是随着客观生产力一同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客观性。
第三,消费需要的社会性质具有客观性。
马克思早就说过:“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和享受是以社会的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去衡量的。
因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
”2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的消费需要的社会性质是不同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需要不仅存在阶级差别,而且存在程度差别。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消费需要虽然不存在阶级差别,但是由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集团所处的社会地位的差别,比如城乡差别,职业差别等等,他们的消费需要还是存在程度差别的。
因此,消费需要的社会性质具有客观性。
第四,消费欲望具有客观性的一面。
消费需要作为一种消费欲望,有主观性的一面。
这不是消费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消费欲望有客观性的一面。
因为人们的欲望、爱好、兴趣之所以有差别,除了客观的生理差别之外,还有不同的消费者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的差别。
同时,消费欲望对消费需要的形成具有激发作用。
另外,主观随意的消费欲望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消费欲望从而消费需要具有客观性的一面。
消费需要的类型: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8页。
第一,自然性消费需要和社会性消费需要
从消费需要的起源上来说,马克思曾经把人们的需要区分为“社会制造的需要和自然的需要”。
这就是说,其一,人的需要应该包含自然性需要;其二,人的需要主要地表现为社会性需要。
所谓自然性需要是指人们为维持机体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本能需要,主要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
而社会性需要则是指人们为了丰富社会生活、进行社会交往、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的消费需要。
人既然是大自然的产物,它就绝不能完全摆脱自然界的制约,就会有自然性需要。
从历史上看,人的社会性需要以自然性需要为前提,并从自然性需要中发展起来。
自然性需要是社会性需要的基础。
第二,物质需要、精神文化需要和生态需要
从消费需要的对象来说,可以分为物质需要、精神文化需要和生态需要。
物质需要,是通过消费品的使用价值而得到满足的需要,表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方面如对食品、衣服、鞋帽、家具、家用电器等物品的需要。
物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最直接的需要,也是其它社会需要的基础。
精神文化需要,既包括主体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智力资源的需要,又包括进行各种各样的创造消费活动的才能和对文化成果的享用。
例如,对于文化艺术、对于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的需要、对美的需要、认识的需要等,都属于精神文化需要的范畴。
随着科技、文教的不断进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精神文化需要越来越重要。
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是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生态消费需要,是对生态环境的消费,同时指消费的内容和方式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助于消费者身心健康,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传统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生态需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对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具有极端重要性。
生态需要不仅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需要,而且是很重要的享受与发展需要,生态需要的满足程度不仅成为反映消费层次、消费质量的标志,而且成为反映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尺度。
从消费需要的实际对象看,也可分为实物消费需要和服务消费需要。
有形的实物产品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产物,是经过形式变化而适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
服务产品主要是活劳动的产物,主要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体现的。
我们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实物消费需要,而且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服务消费需要。
社会越发展,服务消费越重要,它在消费需要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
从消费需要的客观对象看,还可分为生活必需品消费需要和奢侈品消费需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专门分析过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问题。
这对我们今天研究需要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关系,扩大消费需求有重要意义。
第三,个人消费需要和公共消费需要
从满足消费需要的途径来说,可分为个人消费需要和公共消费需要。
个人消费需要主要是指通过按劳分配或其他方式得到的收入,以个人或家庭消费的形式满足的需要。
它反映人们对消费资料或服务的依赖关系。
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主要是通过按劳分配取得的,部分通过资产收入(如存款利息、债券利息、股息等)、合法经营收入(如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的经营收入、风险收入等)和从退休金、困难补助中获得的收入。
农村居民个人收入主要来自于承包土地的劳动收入、打工收入和其他一些经营性收入。
社会公共消费需要是指主要通过分配社会消费基金或集体消费基金而实现的需要。
如基础教育、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公共交通及公共文化、体育、娱乐等。
公共消费需要是人们生活消费需要的重要组
成部分。
个人消费需要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具有分散性、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社会公共消费需要是人们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消费品的需要,具有相对的统一性和公共性。
个人消费需要与公共消费需要二者具有互补性,应使它们协调发展。
同时,从消费需要的满足程度看,可分为现实消费需要和潜在消费需要。
现实消费需要是具备现实供给条件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潜在消费需要是有消费欲望但无支付能力或有支付能力但无消费欲望的消费需要。
研究现实消费需要有助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使产销对路;研究潜在消费需要有利于企业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有助于需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发展。
此外,从消费需要的实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商品性消费需要和非商品性消费需要。
商品性消费需要是以货币为中介,通过市场而满足的需要,体现市场交换关系。
非商品性消费需要则是以自给自足、自我服务或无偿供给等形式来满足的需要,体现非商品经济关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需要的满足越来越依靠市场,商品性消费比重将越来越大,这是经济生活不断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四,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
根据消费需要的层次性,可将消费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
生存需要是人们为维持生存而对物质生活资料和服务的需要,即对生活必需品的需要。
生存需要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和最低限度的需要。
发展需要是人类自由发展和运用自身的智力、体力和个性,提高和发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是人们为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享受需要是人们为追求生活享受而产生的消费需要,是超过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之外的需要,必须用享受资料来满足。
享受需要是高层次的消费需要,应逐步加以满足。
根据消费需要的层次性,还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美国学者马斯洛具体将人的需要层次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
是人们生存的需要,是最基本、最原始的需要,是推动消费行为的强大动力。
如吃饭、穿衣、住房、治病等方面的需要,首先应该给以满足。
(2)安全需要。
主要是生命的安全、财产的安全的需要。
这些需要包括得到保障、稳定、依赖、保护、秩序、法律、保护者力量等,目的在免于身体遭受危险及剥夺基本生理需要等。
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出现安全的需要。
安全需要既是生存需要,也是发展需要。
(3)社交需要。
个人从事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的各种需要,包括被人爱戴、友谊及交往和情感的建立。
社交需要是由人的社会本性产生的。
(4)尊重与地位的需要。
即有关个人自尊、自我表现的需要,个人名誉、地位,以及其他方面都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消费者在满足前面四个层次的需要后,还想充分挖掘潜能,有所作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成就,实现个人能够实现的一切愿望,实现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必须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2.消费需要在社会经济中有何重要地位?
答:第一,消费需要是人们初始的需要,最基本的需要。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必须有消费资料,必然产生消费需要。
马克思说:“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
样。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可见没有消费资料的生产,不首先满足消费需要,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
第二,消费需要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
从社会再生产的内在联系来看,没有消费资料的生产,就不会引起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也就没有生产资料的发展。
恩格斯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
可见历史中的决定因素,首先是消费资料的生产,是消费需要的满足,然后才是为此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生产。
这就是说,消费需要是初始的需要,生产需要是由此而引起的需要。
“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
”3列宁也曾说过:“生产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归根到底总是同个人消费联系着,总是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的。
”4 这些多样化的消费需要及其变化趋势引导着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活动。
第三,消费需要直接体现社会生产目的。
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摘录了穆勒关于消费和消费需要的观点:“‘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
谁也不为生产而生产。
’所有这一切都是中间的、中介的活动。
‘目的是消费。
’”“非生产性消费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是通过消费得到的享受,是消费前的一切活动的动机”。
5特别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要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消费品日益丰富,消费需要的满足程度不断提高,这样就能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消费需要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根据。
社会需要,即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对社会劳动时间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或者说“社会需要”对资源配置是有“决定意义”的。
在社会需要中,消费需要是最终需要。
在市场经济中,社会需要或消费需要的规模表现为市场需要的规模,是市场配置资源规模优化的根据。
社会需要的结构或消费需要的结构是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构的根据。
由此可见,消费需要是一切消费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也可以说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因此,研究消费需要,研究消费需要及其发展趋势和规律性,研究消费需要满足程度的不断提高,研究生产结构如何与需求结构相适应,就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消费需求上升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消费需求上升规律是指人们的消费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从总体上呈现出逐步上升的变化趋势,表现为需求总量的上升和需求结构的升级,表现为消费需要、消费需求层次的不断上升。
需求上升规律是一切社会化生产条件下人们消费需求变化的普遍规律。
列宁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消费需求的上升规律,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引起全体居民和工人无产阶级需求水平的增长”,这是不能忽略一个无庸置疑的真理。
他说:“欧洲的历史十分有力地说明了这一需求的增长的规律”,“这个规律在俄国也显出了自己的作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2页。
4《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页。
在改革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农民’需求水平的提高”。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掌握科学技术、有劳动技能和技术熟练的劳动者。
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就需要较多的训练费用,劳动力的价值就相应提高,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结果。
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从总的趋势来说,工人的消费需求是呈上升趋势的。
需求上升是一切社会化生产条件下消费需求变化的普遍规律,这必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社会主义的需求上升,也表现在需求总量的上升和需求的结构变化上。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一方面是需求总量上升。
例如,我国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消费需求的实现)来看:1978年至2005年间也增长10余倍。
所有这些,都反映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总量的上升。
另一方面,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性上升,则更为明显。
生存资料在需求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享受资料、发展资料在需求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例如,恩格尔系数下降,家庭用品、文化教育娱乐支出等不断上升。
反映出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结构不断升级。
消费需求的上升,反映消费需要的逐步实现,反映需要的满足程度不断提高,反映需求上升规律有了发挥作用的广阔场所。
在消费需求上升规律作用下,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的特点。
短缺经济在我国早已结束,产品的丰富多彩不仅提高了居民现有的消费需要的满足程度,而且也从观念上创造了更多样的消费需求。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产品生产的开发和创新,消费领域不断拓宽,许多新的消费需求也应运而生。
譬如在我国城市,小轿车、住房和电脑等消费势头看好,反映了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上升。
消费信贷又为消费需求多样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货币供给。
同时,消费需求也日益多层次化。
不仅物质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换代,而且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强烈,生态需要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人们的消费需求总体上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后,又在开始向全面小康型发展,由数量扩张为主逐步转变为质量提高为主。
如要求住得舒适,穿得漂亮,用得高档,行得方便,绿色产品及信息、旅游消费迅速增加等。
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化使人们的消费呈现许多新的特点,如消费智能化、个性化、健美化、世界化等。
这样,消费活动空间更广,消费结构内容更为丰富。
4.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很多,可以归纳为经济性因素和非经济性因素。
经济性因素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具有决定性的物质因素,非经济性因素是一种影响消费需求的一种复杂的综合性因素。
下面分别加以分析。
(一)经济因素
第一,居民可支配收入
消费需求,主要来源于居民可支配的收入。
当居民收入较少时,购买力较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消费品(包括服务,下同)的需求也就较小;当收入增加时,购买力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消费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收入的变化,不仅影响消费需求总量,也影响消费需求结构。
因收入提高时,对某些消费品的需求会增加较快,对另外一些消费品的需求可能增加较慢,甚至没有增加,其结果必然影响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
收入的变化与消费需求的变化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通常以需求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主要通过下面四种形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消费需求。
(1)消费者绝对收入的变化影响消费需求。
主要有消费者的工资收入的变化,消费者的财产价值意想不到的变化,如赠予,或意外地蒙受灾害、被盗、被抢劫等损失,以及政府税收政策如个人收入所得税、资金税等的高低及调整等。
一般而言,消费者的绝对收入变化引起消费需求呈同向变动,但消费倾向呈递减趋势。
(2)消费者相对收入的变化影响消费需求。
消费者的相对收入变化是指消费者自己的绝对收入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由于他人的收入发生变化,或者是消费者收入变化不及他人收入变化幅度大,而使自己的收入发生的相对变化。
相对收入使消费具有棘轮效应和攀比效应。
我国现在居民相对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过高,抑制了消费需求。
(3)消费者持久的变化影响消费需求。
收入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消费分为持久消费和暂时消费。
暂时收入是不可预期的非连续的偶然收入,持久收入是可预期的连续的稳定性收入。
暂时收入同暂时消费没有稳定的对应关系,持久收入和持久消费具有稳定的比例关系。
虽然暂时收入和暂时消费在短期内使这种稳定关系发生偏离,但从长期看,这种影响会正负抵消,消费需求取决于持久收入。
持久收入是现期收入和过去收入的加权平均数。
改革开放前,我国居民的现期消费需求基本上取决于现期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居民收入预期不稳定性增强,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持久收入增长趋缓,是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4)消费者预期收入的变化影响消费需要。
如果消费者预见到未来的收入(如工资调整)比现期收入将有明显增加,那么,他就可能增加现期消费支出,甚至举债进行消费。
但未来收入具有不确定性,为了防范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引起的消费下降,必须进行储蓄,这种预防性储蓄同收入不确定性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且具有刚性特征。
人们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预测能力是极为有限的。
第二,消费品价格
消费品价格同消费需求量反向变动。
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产品价格同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用需求曲线表示,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这是一般情况。
特殊情况是吉芬商品和炫耀性商品及股票的价格同需求量成正比。
消费者为了满足消费需要,必须根据自己收入状况,根据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在各种商品和服务之间进行选择。
如果消费者的偏好不变,对价格预期不变,就不会发生人们出于对未来价格变化较大耽心而抢购等现象;再假定消费者收入不变,那么消费者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方面需要,主要就依据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进行比较选择。
无论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或某些消费品价格的变化,都会影响到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
需求的变化与价格的高低成反比,价格越高,对这些消费品的需求量就越小,但是,也有一种逆反现象;即价格越高,需要的人反而越多;价格越低,需要的人反而越少。
对不同的消费品来说,需求价格弹性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如粮食、食盐),非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大(如一些高档耐用消费品)。
第三,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也不会产生新的需求。
现有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需求结构。
例如,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及其内部的产品结构,对消费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就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