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复生”的清溪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而复生”的清溪川

作者:郑秀亮

来源:《环境》2016年第05期

河涌整治,技术路线大同小异,关键问题在于机制的建立,即治理的责任有没有落实,资金能不能得到保障,如果这两个问题没有解决,整治工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在韩国首尔的闹市里,一条自然河道横贯其间,潺潺流水静静地流淌,各种花草树木装点着沿河两岸,飞鸟翱翔、鱼儿畅游。沿河的文物、建筑等景观,向人们诉说着韩国的过去和未来。这条河就是清溪川,是首尔的一道亮丽风景、一张漂亮名片。

令人称奇的是,清溪川曾经是一条臭水沟,一度被覆盖了四十多年,上面建起了马路、架起了高架桥。2003年开始,韩国政府以巨大的决心,对清溪川进行揭盖修复,历经多年整治,曾经深埋地下的河流恢复了清秀怡人的面貌,成为国际上一个治水的先进典范。4月10日,在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召开的中韩环境治理交流会上,首尔研究院研究员金英兰专门对清溪川的治理经验进行介绍,与广东省的环保专家共同探讨河涌整治的科学化道路。

清溪川的重生

清溪川是一条由西向东流经首尔市的河流,最终汇入汉江。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清溪川的河床多被污泥和垃圾所覆盖。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清溪川旁开始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加上商业密布,大量污水排放到河里,进一步加剧了清溪川的污染,河水开始发黑发臭,令市民们苦不堪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为疏导首尔东西的交通,同时改善环境,清溪川开始进行掩盖。1967年,被覆盖的清溪川上开始建设清溪高架路。高架路建成之后,清溪川周边盖起了现代化的楼房,道路两旁则聚集着形形色色的小商铺。污水横流的清溪川被彻底地埋在了地面之下,人们告别了污染、恶臭与脏乱,但再也看不见活生生流淌着的清溪川。

进入21世纪,清溪川掩盖建筑物的内部出现龟裂等安全问题,导致维护管理的费用持续增加,每年需要20亿韩元。首尔政府曾打算进行全面维修,但是工程预算需要1000亿韩元。“在征求多方意见之后,政府决定选择河川修复的方式,恢复清溪川的自然面貌。”首尔研究院高级研究院金英兰提到,权衡利弊之后,韩国政府最终选择了生态修复的道路。

2003年7月,清溪川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启动。整治工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拆除高架桥,作为交通重点区域,政府采取了相应的交通疏导以及限制措施,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倡导原来习惯自驾车出行的首尔市民乘公交出行,顺利化解了交通难题。

拆除了高架桥和路面结构后,面临的就是水体复原的问题。为了保证复原后的清溪川水质清洁,防止水体重新被污染,“清溪川建立了新的独立的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和生活废水都要通过一个管道排出的合流式系统,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金英兰提到。

合流式处理模式,管网需要接纳雨水,为有效应对暴雨等突发事件,清溪川流域的两岸设置了阻断集中式管道和CSO管道,可以有效减少溢流和倒灌,减少河流水质污染。同时,管网内部还建设了污水箱,增强了对污水的收集能力。

有活水,河流才有活力。清溪川截污之后,失去了补给水源,将常年处于干涸状态。为保证清溪川一年四季流水不断,韩国政府最终采用三种方式向清溪川河道提供水源。主要的方式是抽取经处理的汉江水,另一种方式是取地下水和雨水,由专门设立的水处理厂提供。第三种方式是中水利用,“污水引到下游的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水质超过亲水用水标准,可以作为生态补水,减少调水的费用。”

整治工作还融入了美化工程,在充分考虑河流所属区位特点后,按照自然和实用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了不同的设计理念。例如上游河段两岸采用花岗岩石板铺砌成亲水平台,中部河段的设计强调滨水空间的休闲特性,注重古典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清溪川综合整治工程还进行生态复绿,将本地的不同种类和不同花色的植物分片种植,恢复清溪川原有的自然环境系统,这些本土植物不仅生命力旺盛,而且具有发达的根系,可以起到固化河岸的作用。

2005年10月1日,清溪川整治工程正式竣工,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治理,韩国政府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打造了一条具有历史水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充满经济发展活力的全新的清溪川,清溪川获得重生。

公众参与是重要支撑点

“清溪川综合整治工程不是简单的恢复一条河道,其产生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是巨大的。”金英兰指出,整治工程恢复了河流的自然面貌,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成为首尔市民喜爱的城市游息之所、海外游客常去的旅游胜地,也是首尔的代表性标志。

修复后的清溪川,水中和两岸能观察到的鸟类由原来的6种增加到36种,鱼类由4种增加到25种,昆虫由15种增加到192种,形成了新的自然生态系统,置身于繁华市区的清溪川,就如置身于野外大自然一般。

高架桥拆除后,进入市中心的汽车流量减少了2.3%,利用公共交通手段的人口增加

5.7%,加之在河两岸植树种草,构建绿化带,清溪川流域的空气、噪音污染程度明显下降。

数据还显示,清溪川复原前,高架桥一带的气温比首尔市区的平均气温高5℃以上,而在清溪川复原通水后,河面上方的平均气温要比首尔市区平均气温低3.6℃,由此可见,清溪川

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而且整治工程带来了很好的经济和文化效应,增加了土地利用价值,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河涌治理的模式大致都是截污、清淤、修复、补水等几个步骤。”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水环境管理处处长刘其汉表示。纵观韩国清溪川的水环境整治,也离不开这几个步骤,其成功的经验又在哪里呢?

“复原之前,清溪川周边有6万家店铺和20万名商人,每天交通量达17万台。”金英兰指出,清溪川的整治牵动着整个首尔人的心。为了把整治工作做好,首尔政府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当时的首尔市长李明博,力排众议,坚持立项,说服反对者,争取支持者。为此,他与公众会面多达4000次以上,最终采取少数纳税人服从多数纳税人的原则,听从市民的多数意见,开挖重建清溪川。

项目施工之前,首尔市政府通过报纸、网络等方式对市民广泛宣传河道综合整治的意义和必要性,向市民通报市政府在工程建设中采取的解决交通、环境、市容等一系列问题的措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专家和普通市民组成的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对项目进行政策说明、收集和反馈公众意见、召开听证会并提供咨询服务。在征集文化墙建设意见的过程中,广泛吸引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参与。这些做法不仅能够使市民更加了解工程,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并支持工程的建设。政府的科学决策,公众的广泛参与,都是清溪川整治工作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资金的保障是另一个基本的要素。清溪川整治的河段大约为5.8公里,耗时两年三个月,耗资约3.6亿美元,可谓是一个大手笔的投入。整治后的维护更是一笔不菲的投入,由于清溪川80%的水均由汉江抽取而来,是人造的自然景观,需要经常性的人工维护,每年需要近18亿韩元,开支较高。此外,人工费、电费也逐年上升,基础设施的老化维修等,都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清溪川的水质保持,与韩国政府的大手笔投入也是紧密相关。

责任落实、资金保障是关键

“清溪川的整治,体现了韩国政府的决心和魄力,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刘其汉感慨的说,光是揭盖、拆除高架桥,这就需要极大的勇气,更别说还有其他的征地拆迁等等的工作,在中心城区的河涌整治,牵一发动全身,对政府是极大的考验。

“国内目前很多地方的河涌整治都在学习清溪川,我们省内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刘其汉提到,例如广州的荔枝湾、东濠涌等,都是揭盖复建。但是与清溪川相比,荔枝湾涌修复的只是一小段,与清溪川的5.8公里治理相比,荔枝湾受周边未整治区域的影响比较大,水质改善难以为继。东濠涌也曾把清溪川作为学习的榜样,但是没有办法做到清溪川那样的大拆大建,加上河涌比较长,往往一场大雨过后,大量污水涌入河涌,水质就被打回原形,加上补水水量水质等原因,难以实现清溪川一样的蜕变。深圳龙岗河,是整治成效比较明显的河道,但是维护压力也非常大,“补水主要靠生态补水,但是要确保水质达标的话,每天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费用高达五万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