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 1 听听声音 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第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材以生活中的声音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并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需要注意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2.实验过程中对细节的观察和注意。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放大镜、记录纸等。
2.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些生活中的声音,如鸟叫、汽车鸣笛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它们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然后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并记录物体的振动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声音的产生。
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声音需要通过介质传播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然后讲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空气,还有哪些介质可以传播声音呢?”让学生讨论并回答。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听听声音》教科版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得非常热烈,每个小组都能够围绕声音的实际应用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小组讨论中,我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评判者。这样,学生们更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也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继续优化教学方法,比如准备更多有趣的实验和案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观察中学习。同时,我也应该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不是仅仅追求答案的正确性。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主动探究声音产生、传播、特性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逻辑思维:训练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声音现象进行归纳、推理和解释,增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3.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探讨声音应用的过程中,发挥想象,提出创新性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环保意识:通过学习声音保护,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环境,主动参与噪声防治,提高环保意识。
5.团队合作: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协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举例:通过敲击音叉产生声音,观察音叉振动;讨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掌握这三个基本概念,并能区分它们在声音中的作用。
-突破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如空气、水)中的传播效果,强调声音传播的条件。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听听声音》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听听声音》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具体实验操作和科学思维方面还需加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有着丰富的体验,但往往缺乏对声音本质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深入到对声音的科学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传播。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分析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鼓、尺子、气球等。
2.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声音需要什么介质传播吗?2.呈现(10分钟)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鼓、尺子、气球等物体的振动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同时,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声音在空气、水等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空气和水,还有哪些介质可以传播声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优质教案

听听声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风铃管、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2min)1、师: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叫做“听音乐猜歌名”。
2、游戏(师用铝板琴敲击乐曲,学生猜)。
3、师:同学们太厉害了,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声音、节奏)你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用耳朵)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声音看不见、摸不着,但利用耳朵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所以今天请同学们竖起你们的小耳朵,来听听声音!(板书)二、新课1、既然我们要研究声音,那听声音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吗?要求:(1)安静地听(2)边听边分辨、思考2、听听周围的声音(1)师:首先30秒的时间先来听听周围的声音。
(2)30秒听声音。
(3)师:在这30秒时间内,大家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都是由物体发出的)(4)师:教室很安静,我们细细听能听到这么多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声音?(6)师:有这么多的声音,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了一些声音,请大家一起来听听这些声音。
(7)汇报(8)过渡:想不想自己制造声音?3、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一)强弱(1)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种发声仪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2)师:(出示一支音叉)谁能让这支音叉发出声音?(生演示)有没有办法能让音叉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这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自己实际敲一敲听一听,并把听到的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一上。
记录单一第小组(参考词汇:强、弱;大、小;响、轻)(4)汇报:用很大的力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很响、音量很大、重;用小的力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轻、音量小。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

《听听声音》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听听声音》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1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有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呢?有没有思考过他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为了了解学生关于声音的认识情况和引发学生关于声音问题的思考,教科书设计了“听听周围的声音”的活动。
本课为学生营造了氛围,并提供了讨论他们已有声音知识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产生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
【学生分析】学生对声音可以说是既熟悉乂陌生的。
熟悉是因为他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自己也能制造出各种声音;陌生是因为他们很少去思考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也就是对声音产生的本质缺乏研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有机会探索和描述声音的特点,从而了解不同声音的本质。
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也有自己的想法,教师梳理学生的想法,了解他们想要知道的问题,将为本单元的教学打下很好的基础。
四年级的学生知道音阶代表着声音高低不同的变化,也对不同节拍音乐的强弱变化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学生认识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
•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学生对于声音的原有认识,关于声音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
难点:把听到的声音尝试用高、低、强、弱来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课前打开教室的门窗,以便上课时学生能够听到教室外面的声音或者录有各种声音的音频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科版科学四上《听听声音》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传播。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振动的物体(如鼓、尺子等)、介质(如空气、水等)、录音机、音响等。
2.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振动物体,如鼓、尺子等,并听取它们发出的声音。
引导学生发现振动物体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在真空中,声音能否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办第一单元1-听听声音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办第一单元1-听听声音教案篇 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准确辨别不同声音的特点。
2. 帮助学生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各种不同声音的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2.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深刻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声音的产生过程。
2. 游戏教学法:组织声音模仿游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
有的声音清脆悦耳,像小鸟的歌声;有的声音低沉厚重,像雷声。
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声音的世界,听听声音的奥秘!(二)背景介绍在开始正式的课程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讲声音的重要性。
声音不仅能让我们交流、欣赏音乐,还能传递信息,比如汽车的喇叭声能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那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离不开声音呀?(三)作者介绍咱们这节课的内容是来自于咱们的科学教科书,这本书的编写者们可是花了很多心思,就是为了让同学们能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探索世界的奥秘!(四)课文朗读现在老师来给大家朗读一下课文的部分内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同学们,仔细听哦!(五)问题思考1. 老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呢?比如敲鼓和弹琴的声音就不同。
(给学生 3 分钟时间思考和讨论)2.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物体的材质、形状、大小等不同,振动的频率和幅度也不同,所以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啦。
(六)实验演示老师准备了一个小鼓、一些沙子和一个音叉。
现在老师来敲敲小鼓,大家看看鼓面上的沙子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同学们发现了吗?沙子在跳动,这就说明小鼓在振动。
再看看老师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水面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水面出现了波纹,这也说明音叉在振动。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 听听声音》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 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听觉来感知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声音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产生和传播的原理可能了解不多。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实验和实践活动充满兴趣,但对于理论知识可能会有抵触情绪。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进行传播。
2.培养学生通过听觉来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学生如何通过听觉来感知声音。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观察法: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观察周围环境的能力。
3.交流探讨法: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讨,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扬声器、录音机、纸屑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中的声音。
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来源,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归纳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电话通讯、语音识别等,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6.小结(3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教科版(2023秋)科学 四年级上册 1.1听听声音 教案

教科版(2023秋)科学四年级上册 1.1听听声音教案听听声音【教材与学情分析】《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一课。
从教学内容安排来看,这是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主要的教学内容设计是让学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耳朵去倾听周围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
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强弱、高低等有适当的了解。
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本课为后面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课时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也为未来建立有关声音的一些科学概念打下感性的基础。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
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
这对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学生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
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来的等等问题。
这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障碍。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不同的物体会发出不同的声音;2、用心倾听声音,懂得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3、相同的物体大小不同,敲击的轻重不同,发出的声音都会不同。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能够区分、鉴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加以归类。
【教学难点】对声音的高低能加以区分和鉴别。
【教学准备】小组:1个大音叉、一个小音叉;1个5管萧;1张导学单;1张记录单;1只记号笔。
老师:1只试管、1个鼓、1个尤克里里、大中小铁钉个一个。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来“听听声音”(板书听听声音)。
既然我们要研究声音,所以听声音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PPT出示:(1)安静地听(2)一边听一边分辨、思考2、猜一猜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敲击试管的声音和敲击鼓的声音)(1)你是怎么猜到的?(2)这个声音听起来有什么感觉?(3)在生活中,你还听过哪些声音?3、是啊,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设计学生活动21.听听声音。
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静静聆听。
2.心里默记。
3.拿出记录表。
4.学生展示。
我听到的声音记录表2.学生听人类活动的声音,谈感受。
(音乐、电锯、汽车...)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静静听听。
2.作出记录。
3.学生听动物活动的声音,谈感受。
(鸟、虎、猫...)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静静听。
2.作出记录。
4.学生听大自然发出的声音,谈感受。
(溪流、海浪、雷电...)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静静听。
2.作出记录。
(学生可以口述)5.小结: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声音的多样性,为后面的探究作准备。
学生活动31.学生用词语描述声音。
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记录。
2.展示交流。
2.小结: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声音的种类,知道声音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可以描述的。
教师活动21.教师:下面我们先听听声音。
(人类活动声、动物声、自然界的声音个2个。
)再把你听到的声音记录在表里。
2.教师播放音频。
3.指导学生填写声音名称(风、汽车...)。
1.教师:听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说说你听到时的感受。
教师播放音频。
2.展示学生记录1.教师:猜猜这又是什么发出的声音,说说你听到时的感受。
教师播放音频。
2.展示学生记录1.教师:这次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呢?说说你听到时的感受。
教师播放音频。
2.展示学生记录教师活动31.教师:我们刚才听了声音,也谈了对声音的感受,你能不能用词语描述声音呢? 下面,把你认为可以用来描述声音的词语写出来。
2.指导学生交流。
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充分感受声音的多样性,声音的高、低、强、弱,不同的声音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2、3)学生活动41.学生听歌曲“闪烁的小星星”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静听。
2.用手打节拍。
强、弱、高、低2.学生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语言描述。
2.交流。
我想知道声音的知识(如果时间紧,可以口述)教师活动41.播放“闪烁的小星星”。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 听听声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感受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实验、讨论、观察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声音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产生的原理和传播特性可能还不够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探究声音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探究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其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2.声音的传播特性;3.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合作精神;3.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发现科学道理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如音叉、气球等)、多媒体设备;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画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闭眼感受声音的来源和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声音的相关知识。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音叉、气球等器材的声音产生;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产生原理;3.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巩固(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声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拓展(10分钟)1.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探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以及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重要性。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声音的特征。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是,他们可能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揭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来传播。
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声音的特征,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的特征及其观察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声音的奥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如振动的物体、声音源等)、幻灯片、录音机、音响设备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笔、实验器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引入课题,让学生听一些不同的声音,如钟声、掌声、音乐声等,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来传播。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吹动不同长度的管子等,观察声音的特征。
4.巩固(5分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特征,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5.拓展(5分钟)讲解声音的应用,如电话、广播、音乐等,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特征。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课后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声音,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以及声音的特征。
8.板书(课后整理)整理实验结果,归纳声音的特征,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实验探究、观察现象、总结规律等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感知。
但他们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现象。
2.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实验心得,共同探讨声音的特性。
3.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同时,教师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一:将音叉放在桌子上,用尺子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
实验二:让一名学生发音,另一名学生观察其喉咙和嘴巴的振动,了解声音的产生。
实验三:两人相距一定距离,一方说话,另一方听,观察声音的传播。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相关问题。
同时,学生互相交流实验心得,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特点,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所关注,但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可能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声音经验,但可能没有系统地思考过声音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深入探讨声音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的特点。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声音的特点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自主发现声音的特点。
3.讲授法:教师讲解声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盆子、尺子、绳子等。
2.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动画、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中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能感受到歌曲中的哪些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将一个气球放入盆子中,用木棒敲打气球。
让学生观察和听觉气球被敲打时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气球被敲打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尺子敲打桌子,观察和记录尺子被敲打时的振动。
引导学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巩固(5分钟)教师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用课件展示声音传播的动画。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传播的。
拓展(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你们还知道哪些声音的特点?如: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等。
2023秋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1-1《听听声音》 (表格式教案)

《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起始课,本课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声音。
活动1:倾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对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描述,初步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的不同。
在活动1中,首先播放了鸟叫声,发现孩子们能够轻松辨别出“我听到的声音”、“声音由()发出的”,在描述“声音的特点”时,用的词汇非常丰富,比如“柔和”、“清脆悦耳”、“震耳欲聋”等,虽然词汇量丰富,在使用时不是太恰当,老师及时做了纠正,再播放其他声音的时候学生描述就更规范了。
活动2:对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科学分类。
在活动2中,孩子们用了两种方法分类:
一种是根据声音强弱分类,把听到的机器轰鸣声归类到“强”,把流水声归类到“弱”。
另一种是根据声音来源分:
①把鸟叫声、鸡叫声、猫叫声归类为“家禽声”,后纠正鸟和猫不是家禽,但都属于动物,所以这类声音来源为“动物的叫声”。
②把流水声、风声归类为“野外的声音”,即“自然界的声音”。
③把人类使用工具发出的声音、生成建设发出的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声音称为“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最后为了帮助学生识别乐曲《闪烁的小星星》中的音符,并分辨它们的高低顺序,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我们分别向音乐老师王珊珊和赵安迪请教并使用了音乐课中常用的"柯达伊"手势,用直观的手势表示出各音的相对高度。
四年级教科版科学《听听声音》教案

四年级教科版科学《听听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识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了解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学会用简单的词汇描述听到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倾听、比较、描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受声音,提高学生的综合感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识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特点。
理解声音的高低、强弱。
2.教学难点准确描述声音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如鸟鸣、流水、音乐等。
提问学生: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引出课题。
2.倾听不同物体的声音准备一些不同的物体,如铃铛、木鱼、鼓、塑料瓶等。
让学生依次倾听这些物体发出的声音,并描述听到的声音特点,如清脆、低沉、响亮等。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之处?3.认识声音的高低用钢琴或其他乐器弹奏不同音高的声音。
让学生倾听并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呢?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哪些因素来改变声音的高低?4.认识声音的强弱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或其他物体。
让学生倾听并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呢?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哪些因素来改变声音的强弱?5.描述声音给出一些声音的例子,如风声、雨声、汽车声等。
让学生用恰当的词汇描述这些声音的特点,如柔和、嘈杂、急促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对不同声音的描述。
6.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以及如何描述声音。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声音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有趣的声音呢?7.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倾听各种声音,并记录下来,尝试描述它们的特点。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案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案教学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案教学设计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案教学设计1.听听声音【教材简析】《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教科书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这两个活动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听听周围的声音”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能感受到它。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板块,通过用科学的词汇将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并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分类。
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可以了解学生对声音原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想要更多的了解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声音问题的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
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这对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对于声音,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
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又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的,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难点:能根据听到的声音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教师:班级记录表、微课视频资料和课件PPT。
小组: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课: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半分钟的时间仔细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
提问:都能听到什么声音呢?(预设:读书声、脚步声……)2.教师总结:是呀,只要我们仔细地、用心地倾听,你肯定能听到很多声音,声音无处不在。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第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听、说、做等方法,感受声音的存在,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感知。
但他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探究来进一步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2.培养学生倾听、观察、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学生操作实验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等。
2.学具:实验器材、记录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声音,让学生倾听,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呈现(5分钟)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化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6.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认识。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写成观察日记。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教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探究声音的奥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课堂上,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浓厚,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现象。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究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2.实验器材:气球、尺子、乐高等。
3.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声音现象,如雷声、鸟叫、音乐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如振动、介质等。
同时,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如空气、水等。
最后,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实验内容包括:a.声音的产生:用气球、尺子等器材,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振动的产生。
b.声音的传播: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教室的一端,另一组在教室的另一端,通过振动手中的器材,观察声音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 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
音加以简单的区别和鉴别, 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适当地了解。
3、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 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乐于交流,激发学生探索声音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并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能加以区分和鉴别。
教学难点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
课件、钉子、一个乒乓球、小鼓、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听声音,分一分类
一、听听声音
(1) 猜教师正在利用什么物体发出声音?
(2) 听一段声音, 找出里面有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
二、分一分类
(1) 说说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给同学们模仿模仿。
(2) 你能给这些声音分一分类吗?
教师播放声音,学生听一听,回答, 并总结。
你能分辨哪是动物的叫声?
哪是自然界的声音?
哪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声音?
三、练一练
(1) 完成填写记录表
(2) 汇报。
我听到的声音, 注意对声音的描述要从高、低, 轻、重、远、近等叙述。
能说出人对这种声音的感受是悦耳还是刺耳。
第二环节:区分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区分声音
1 声音有强弱之分,你能做出一个轻音,一个重音吗?自选器具补充: 教师做一个音, 问: 这是一个重音吗?
2 声音有远近之分, 教师播放一个声音,引导学生听一听,这是一个从远到近的声音吗?
3 声音有高低之分。
你能按从高音到低音的顺序给听到的声音排排队吗?
第三环节:听《闪烁的小星星》
1 听一段简单的乐曲《闪烁的小星星》, 你听到了哪些音符?这些音符中,哪个音高?哪个音低?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相同吗?它们有什么区别?
2 噪声
听一段乐曲, 感受优美的旋律。
听一段嘈杂的声音, 理解噪声。
感受和谐的声音让人感觉动听悦耳,不和谐的声音让人感觉刺耳。
讨论?生活中我们应怎样避免噪音污染?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却时时刻刻感觉到它的存在。
这些声音有高低强弱等各方面的特点。
下一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课后,请大家仔细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查阅相关的资料,初步了解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