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治疗共识
脊髓胶质瘤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脊髓胶质瘤诊疗中国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9c4e14d9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77.png)
脊髓胶质瘤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脊髓胶质瘤是一组起源于脊髓胶质细胞的肿瘤,其起病隐匿,患者早期可有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导致瘫痪和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脊髓承担着神经传导通路的作用,同时也是躯体与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和初级神经反射中枢,损伤后自我修复能力有限,肿瘤及治疗所致的脊髓损伤可能是永久性的,可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为了进一步规范脊髓胶质瘤的诊疗方案,专家组根据国内外脊髓胶质瘤的诊疗现状制订了《脊髓胶质瘤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本共识对脊髓胶质瘤的流行病学、自然病程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随访和预后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制订17条推荐意见,旨在为医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脊髓;胶质瘤;诊断;治疗;手术;辅助治疗脊髓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脊髓胶质细胞的肿瘤,是脊髓髓内最常见的肿瘤,年发病率为(0.22~0.25)/10万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室管膜肿瘤和星形细胞肿瘤。
脊髓胶质瘤多见于中青年,通常进展缓慢,可引起感觉、运动和二便功能障碍。
脊髓胶质瘤具有不同的影像学和病理特点,手术治疗是脊髓胶质瘤的首选治疗方式,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高级别脊髓胶质瘤的疗效仍不理想。
由于国内各医疗单位对其分子遗传学特性、诊断和治疗等缺乏统一的认识,为此,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脊髓脊柱肿瘤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脊髓脊柱专业组、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组织神经外科、病理科、放射诊断科、放射治疗科、康复科等相关专家,通过系统查询和评价现有相关的研究证据,参考国内外脑胶质瘤相关共识和指南内容,结合国情和国内需求,对脊髓胶质瘤诊断和治疗的相关内容和技术进行梳理,经国内不同学科多位专家反复讨论后定稿,提出了脊髓胶质瘤诊疗的共识性意见,供广大医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
一、制订过程及推荐意见分级1. 制订过程:2023年6月共识制订工作启动,由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脊髓脊柱肿瘤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脊髓脊柱专业组、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牵头,邀请国内脊髓胶质瘤领域多学科专家,历经9个月、4轮讨论后达成本共识。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0b0b9a3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8.png)
髓母细胞瘤——主要推荐
方式和方法:
– 建议术后24~72 h做脑增强MRI;术后2~3周做脊髓增强MRI;脑积液细胞学检
查应在术后2周以后
–
全脑全脊髓照射CS+后颅凹加量照射PF;照射分割剂量1 8 Gy/
次
• 一般风险组:CS 36 Gy;PF加量至54~56 Gy;或CS 23 4 Gy; PF 加量
MRI增强
无强化
通常无强化或轻微强化
囊实性节细胞胶质瘤表现为囊性病灶内见实性壁结节;囊性成分呈 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水抑制T2WI多为低信号;实性节细胞胶质 瘤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 T2WI稍高信号
实性部分呈T1WI等信号 T2WI稍高信号;囊变呈T1WI低信号 T2WI高 信号;钙化呈T2WI低信号;梯度回波序列T2WI呈明显低信号
替莫唑胺TMZ75 mg/m2同步放化疗;并随后行6个周期的
TMZ蛋氨酸 18F乙基酪氨酸的PET有助于鉴别假性进
展和肿瘤进展;动态观察MRI的变化;是目前最好的建议
处理:TMZ联合放疗后出现早期无体征和临床症状的影像学进展性病变;原则上
应继续替莫唑胺辅助化疗 如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或增强病灶短期快速增大;则应对
至54~56 Gy;联合化疗
• 高风险组:CS 36 Gy;PF 加量至54~56 Gy;联合化疗
•
应用三维适形或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照射
靶区的确定:
– 全脑照射野+全脊髓照射野; – 后颅窝区肿瘤应整个后颅窝加量照射;或推荐一般风险患者仅瘤床加量照射
联合化疗
放/化疗联合:高风险患者:联合放化疗;一般风险患者:减量放疗应联合化疗
>65岁 术前神经功能状况较差者KPS<70 脑内深部或脑干部位的恶性 脑胶质瘤和脑胶质瘤病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共识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2aae63e58762caaedd33d48f.png)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共识前言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CNS)最常见的肿瘤,其中以恶性者(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III,IV级)多见。
虽然CNS恶性胶质瘤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和诊治措施,但是,一般III级者生存2-3年,IV级(如胶质母细胞瘤)1年左右。
近来,欧美等国先后制订了有关胶质瘤处理的指南或推荐,对规范和提高CNS胶质瘤的诊治很有助益。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肿瘤专业组牵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按偱证医学五级分类,随机对照研究"CONSORT",以及指南"AGREE"程序,多人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磋商,评估文献的证据质量,达成推荐级别。
经反复讨论和修改,首次制订了"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供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和应用,希望有助规范和推动我国CNS 恶性胶质瘤的诊治,更好地为广大病人及其家属服务。
1.概述胶质瘤为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Ⅲ、Ⅳ级为恶性胶质瘤,占所有胶质瘤的77.5%。
近30年,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年增长率约为1.2%,老年人群尤为明显。
一般认为恶性胶质瘤的发生是机体内部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了。
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及体征。
目前,恶性胶质瘤主要依靠MRI和CT影像学诊断,通过肿瘤切除术或活检术明确病理学诊断,分子、基因水平的病理学诊断研究正逐步深入。
对恶性胶质瘤的治疗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疗法的综合治疗。
手术主张安全、最大范围地切除肿瘤,而功能MRI、术中MRI、神经导航等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该目的的实现。
放疗可杀灭或抑制残余肿瘤细胞,延长生存。
替莫唑胺(TMZ)同步放疗联合辅助化疗已成为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标准方案。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免疫和靶向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免疫和靶向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8fc96c5bd0d233d4b04e6934.png)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免疫和靶向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之一。
其中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发病率最高,占全部胶质瘤的46.1%,年发病率约为3.20/10万。
包括最大程度手术切除、术后辅助同步放化疗和化疗(替莫唑胺:TMZ)在内的现代综合治疗,仅能延缓胶质母细胞瘤的进程,肿瘤不可避免地复发。
中位的进展时间6.9个月,总生存期14.6个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急需开拓新的治疗策略。
靶向治疗主要是针对已经明确的肿瘤细胞致癌位点,从基因到蛋白分子水平,从而诱发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死亡。
靶向治疗后的细胞反应可以引起或不引起相应的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
肿瘤免疫治疗是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和对效应细胞杀伤的敏感性,激发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并应用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输注宿主体内,协同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抑制肿瘤生长。
最近研究证实,中枢神经系统(CNS)存在淋巴管和活跃且被严密调控的免疫系统[1],打破了中枢神经系统是"免疫豁免(immune privileged)"区的传统认识,同时GBM的生长可以破坏血脑屏障的紧密性,有利于淋巴细胞进出脑组织[2];即便是血脑屏障完整,淋巴细胞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也可穿过血脑屏障[3]。
这些为脑GBM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对CNS免疫系统的重新认识、以及免疫治疗在其他实体肿瘤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脑胶质瘤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治疗方式。
并且,从整个肿瘤的领域来看,随着肿瘤免疫学机制的逐渐阐明,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肿瘤的治疗策略将从以肿瘤为中心转向以患者(包括免疫系统)为中心。
为规范和提高胶质瘤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和上海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分会牵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经反复讨论和修改,首次制订了《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免疫及靶向治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供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和应用,希望能有助规范和推动我国胶质瘤的治疗,最终造福于广大患者及其家属。
胶质瘤MDT诊疗管理共识PPT
![胶质瘤MDT诊疗管理共识PPT](https://img.taocdn.com/s3/m/83affa0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5.png)
协同关系的建立
在国家、区域和地方三级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起协同关系,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患者诊 疗成本。
单病种融合病房和诊疗中心的建设
在有条件的医院设立胶质瘤单病种融合病房、胶质瘤诊疗中心等,由经验丰富的医生组成,通过 多学科系统诊疗,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胶质瘤MDT的管理模式优势
MDT模式可以提高医疗团队的沟通效率,降低医疗风险,有利于开展跨学 科临床试验和探索性治疗。
胶质瘤MDT的组织形式
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设立胶质瘤单病种融合病房、胶质瘤诊疗中心等,通 过多学科系统诊疗,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国家、区域和地方三级医疗机构协同关系构建
胶质瘤MDT网络平台建设
02
超说明书用药的知情同意
主诊医师向患者明确药品未明确但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用法,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03
超说明书用药的法律风险防控
药事委员会审议通过,药剂科执行,有权限主诊医师向患者开具处方。
胶质瘤MDT组织架构图
18
MDT标准化流程图
19
MDT的实施路径图
20
感谢观看
胶质瘤MDT的组成
包括首席专家、核心科室专家和协调组织人员等,涵盖神经外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等各个学科。
MDT组织架构的设立
首席专家的设立
胶质瘤MDT的组织架构中需要设置 首席专家,一般由核心临床科室的 权威专家担任。
相关科室专家团队
胶质瘤MDT还需要包含与胶质瘤诊 疗全程相关各个学科的专家,如神 经外科、影像科、病理科、放疗科 、肿瘤内科等。
MDT模式有助于制定精准诊疗方案, 提高患者对诊疗方案的依从性,延长 总生存期,改善患者预后。
《胶质瘤多学科诊治(MDT)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胶质瘤多学科诊治(MDT)中国专家共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69056bf5fe4733687e21aad0.png)
《胶质瘤多学科诊治(MDT)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我国胶质瘤年发病率为(3—6.4)/10万,年死亡人数达3万。
恶性胶质瘤的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在原发性恶性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中,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WHO IV级)的发病率最高,占46.6%,约为3.20/10万;其次是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发病率为0.51/10万。
目前,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但胶质瘤预后仍较差,间变性胶质瘤和GBM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9.7%和5.5%。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努力改善胶质瘤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其中运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是当前已被证实的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和患者生命质量的有效方法。
目前,国外指南一致推荐采用MDT模式治疗脑胶质瘤。
概述一、胶质瘤MDT的概念胶质瘤MDT是根据不同胶质瘤患者的疾病状况和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由多个相关学科专业人员共同讨论做出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再由各学科医生按照治疗方案给予相应的治疗,以期取得最佳疗效的一种诊疗模式。
MDT模式综合不同学科的意见制定诊治计划,并定期进行疗效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旨在为胶质瘤患者提供个体化、综合性的诊疗服务,以提高治疗效果。
单一分科治疗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为胶质瘤患者提供全面而及时的诊疗。
二、MDT的作用及目的MDT模式的开展可为患者带来诸多益处。
(1) 在方便患者就医的同时提高了患者对既定诊治方案的依从性。
(2)MDT的实施可提高患者进入临床试验的可能性。
(3)实施MDT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4)此外,MDT有助于临床试验和科研的开展。
除了胶质瘤患者,MDT同时也为医疗团队带来诸多益处。
(1)提高了医疗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增加了团队成员的学习和受教育机会。
(2)MDT团队成员共享决策,更易获得最佳实践和循证医学的建议,决策制定和治疗实施责任由成员们共同承担,可降低团队成员的工作压力,减少医疗纠纷。
中国胶质瘤规范化治疗现状
![中国胶质瘤规范化治疗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f031e9836529647d27285246.png)
的选择上也存在不 同看法, 部分 医疗单位对胶 质瘤
术 中神经 电生理 监 测 技术 ( 皮0・ 3
中 国肿 瘤 外科 杂 志 2 1 0 2年 6月 第 4卷第 3期
C i Sr no Jn 2 1 , o. N . hnJ ugO c , u .0 2 V 1 4, o3
多研究 表 明 , 无框 架 神 经导 航 仪 在术 中判 断 肿瘤 边
界方 面作用 可靠 。导航 下病 变 的全 切 除率远远 高于 传统 的手 术方式 , 且 可有 效 避 免 脑功 能 区 的永 久 并
合 性缺 失 ,p 1q杂合 性缺 失提 示少 突 胶质 细 胞瘤 1/9
患者对 烷化剂 化疗 敏感 , 预示 患者有 较好 的预后 。 并
2 肿 瘤分 子病理 的重 要性 日益显 现
用 T WI 合 Fa 序列 , 级别 胶 质瘤 则 主要依 据 2 结 li r 高 强化 范 围 进 行 靶 区勾 画 , 规 照 射 剂 量 为 1 8~ 常 .
2 y次, G / 5次/ , 周 总剂 量 达到 6 G 。但 因胶 质 瘤 本 0y
一
中决定 预后 的 主要 因素 。一 直 以来 , 在最 大 限度保
留神经 功 能的基 础上尽 可能 完全 切除 肿瘤组 织是 胶 质瘤外 科 手术治 疗 的 目标 , 手 术 过 程 中精 确 定 位 在
病 灶及 其 和功能 区 的关 系始 终是 一个成 功 的神经外 科 手术 操作 的前 提 。在过去 的十年 中 , 显微外 科 、 影
建 立在 肿瘤个 体分 子病理 特点 上 的预后判 断和 辅 助治 疗 的选择 十分重 要 。胶 质瘤 分型 多年来 一直 是 根据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 WHO) 布 的《中枢 神 经 系 发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02916caaa216147916112862.png)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 指南
•不同胶质瘤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胶质瘤类型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 瘤 毛细胞粘液型星形 细胞瘤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 胞瘤
星形细胞瘤WHO II 级
室管膜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WHO II级
MRI平扫
肿瘤实性部分呈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囊性部分呈 T1WI低信号、T2WI及水抑制T2WI均为高信号。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 指南
胶质瘤病理诊断的操作流程
•胶质瘤病理诊断 •操作流程图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 指南
指南内容
影像学诊断 病理诊断及分子生物学标记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复发治疗与随访 康复治疗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 指南
上
• 人群中发病率明显增高。
• 尽管神经影像学及胶质瘤的治疗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胶质瘤的 • 预后远不能使人满意。
•CBTRUS,美国脑肿瘤注册中心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 指南
•2012《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的 •目的及变化
•目的
➢ 更新2009版“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 适用于:优势半球弥漫浸润性生长者、病灶侵及双侧半球者、老年患
者(>65岁)、术前神经功能状况较差者(KPS<70)、脑内深部或脑 干部位的恶性脑胶质瘤和脑胶质瘤病。
开颅手术活检:适用于位置浅表或接近功能区皮质的病灶; 立体定向(或导航下)活检:适用于位置更加深在的病灶。
2020年脑胶质瘤临床诊断与治疗(全文)
![2020年脑胶质瘤临床诊断与治疗(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f9a1b47daef5ef7bb0d3c38.png)
2020年脑胶质瘤临床诊断与治疗(全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是神经外科领域的皇冠,尤以脑胶质瘤相关知识体系最为庞大且更新最快,也最是需要基础研究成果的推动。
因此,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必要性在脑胶质瘤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从事脑胶质瘤临床诊断与治疗相关专业人员,包括神经外科、放射科、肿瘤化疗科、神经影像科、神经病理科、康复医学科等,如果仅从教科书或现有专业书籍中获得脑胶质瘤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分子遗传学、病理学、影像诊断、外科处理、辅助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无疑会落伍,甚至会在相关专业研讨会上不知他人所云。
目前,脑胶质瘤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治疗试验纷纭众多,本文拟梳理脑胶质瘤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诊断与治疗指南和(或)规范、临床试验体系等关键问题。
一、脑胶质瘤的整合诊断自1846年Virchow提出“胶质瘤”的概念至今,对胶质瘤的认识已有170余年历史。
1926年,Bailey和Cushing依据Cohnheim的胚胎残留学说尝试对神经上皮肿瘤进行分类。
1949年,Kernohan和Mabon 首次提出了脑胶质瘤的病理分级(I-IV级)。
1979年,Zülch教授主持出版了第一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至2007年共出版4版。
在对胶质瘤病理学认识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组织学形态一直作为肿瘤分类的基础,但也显示出诊断重复性差和预后预测不精确的缺点。
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四版修订版首次在组织学诊断基础上附加分子病理学特征,尝试对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进行整合诊断。
IDH 突变、1p/19q共缺失、TP53突变、ATRX突变、TERT启动子突变、H3K27M 突变等关键分子信息作为组织学诊断基础上附加的分子病理学特征逐步为临床医师所熟悉。
为了便于在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制定之前可以进行充分讨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子信息与分类实践联盟-非WHO官方组织(cIMPACT-NOW)应需成立,迄今对弥漫性胶质瘤的整合诊断模式共进行了4次重要更新,为2020年预计发布的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进行铺垫。
脑胶质瘤的治疗:替莫唑胺-蒂清
![脑胶质瘤的治疗:替莫唑胺-蒂清](https://img.taocdn.com/s3/m/a45b93bdb9d528ea81c7794c.png)
Temozolomide Capsules
脑胶质瘤首选化疗药
(替莫唑胺胶囊
抗肿瘤细胞的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天士力·蒂清·上市十三周年
提纲
1 替莫唑胺 —— 脑胶质瘤首选化疗药
替莫唑胺胶囊
Temozolomide Capsules
2 替莫唑胺 ——专家共识、指南推荐、脑转移瘤适用
引言
替莫唑胺胶囊
Stupp R, et al. Lancet Oncol. 2009;10(5):459-66.
替莫唑胺胶囊
Temozolomide Capsules
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辅助化疗比单纯放疗+辅助化疗更能 改善GBM患者的总生存率
David J Sher, J Neurooncol (2008) 88:lomide Capsules
常规化疗应用于高级别胶质瘤(化疗首选),或者低级别胶质瘤(推 荐使用);
放化疗联用时候,既是放疗增敏剂,又能直接杀灭亚临床病灶的肿瘤 细胞。
——替莫唑胺,胶质瘤常规或复发,都可使用。《药品适应症》。
替莫唑胺胶囊
Temozolomide Capsules
第一部分
替莫唑胺胶囊
Temozolomide Capsules
脑胶质瘤标准用药方案探究
Stp 1
脑胶质瘤标准化治疗
替莫唑胺胶囊
Temozolomide Capsules
建议早餐前半小时服用,避免药效降低5%
——替莫唑胺,胃内溶解,肠内吸收,无需肝肾代谢,Tmax在1.1h-1.5h
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胃肠道(恶心,呕吐,便秘常见), 可在使用前半小时加司琼、西酮类药物止呕。
替莫唑胺胶囊
中国老年胶质瘤患者术前评估专家共识(2019)
![中国老年胶质瘤患者术前评估专家共识(2019)](https://img.taocdn.com/s3/m/edba663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c.png)
中国老年胶质瘤患者术前评估专家共识(2019)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老年胶质瘤学组【摘要】胶质瘤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其中以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恶性程度最高.目前针对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而GBM的治疗策略,特别是老年GBM患者的治疗策略,尤其是手术方式,常因其自身特点而产生差异.术前系统而全面的评估有助于总结老年GBM的临床特点及相应诊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患者信息,以更加准确判断老年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以及预测患者预后.本专家共识在对最新研究证据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将目前已广泛应用的胶质瘤术前评估项目及评估工具进行总结,初步建立中国老年胶质瘤患者术前评估体系.【期刊名称】《协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10)004【总页数】10页(P326-335)【关键词】胶质瘤;术前评估;老年【作者】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老年胶质瘤学组【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胶质瘤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而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则是其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
GBM发病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65岁患者的发病率是年轻人群的2.63倍[1],且高龄GBM患者的预后较一般成人更差,因此,对该患者群体诊疗方案的确定显得尤为重要。
考虑到老年患者的基础情况较复杂,对手术耐受欠佳,因此在确定是否可行手术治疗时,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一系列术前评估,以确保更好地对高龄患者实现精准治疗和个体化治疗。
目前国际上对于老年的定义尚不统一,世界卫生组织规定,60岁及以上人群即可归入老年人范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 )指南则以65岁作为老年界限,而目前国内胶质瘤诊疗相关指南及规范则以70岁为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2:各类胶质瘤的生物学标记
Olig2 EM p53 MGM MIB-1 1p/19q
GFAP
A
T
LOH
星形细胞来源的胶质瘤 +++ +
- -/+ -/+ 2%~ 10% +
少突细胞来源的胶质瘤
+ +++ - -~+ -/+ 1%~ 80%~
室管膜上皮来源的肿瘤
+
-
+
- -/+ 1%~
神经外科治疗(1)
编写组专家名单
编写组专家名单
组长:周良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教授) 王任直(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 教授) 组员(按姓名拼音字母排列) 鲍圣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教授) 陈忠平(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 教授) 傅震(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教授) 江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教授) 雷霆(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外科 教授) 卢亦成(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外科 教授) 毛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教授) 苗延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教授) 漆松涛(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 教授) 邱晓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学 教授) 盛晓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放射学 教授) 汪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病理学 教授) 王运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教授) 游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 教授) 于金明(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 教授) 张建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 教授) 张懋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教授) 章翔(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 教授) 赵世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学院神经外科 教授) 周定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 教授)
神经病理学
III 和IV级胶质瘤 (根据2007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
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肿瘤
间变性星形胶质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 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肉瘤 大脑胶质瘤病
WHO分级
III级 IV级 IV级 IV级 III级
ICD-O 分级
9401/3 9440/3 9441/3 9442/3 9381/3
放射治疗(1)
• 强烈推荐常规分割外照射作为恶性胶质瘤术后的 标准治疗
• 不推荐X 或 刀作为恶性胶质瘤术后的首选治疗 • 建议术后4周左右开始尽快放疗
放射治疗(2)
• 推荐常规分割(1.8-2.0Gy/次,5次/周)6-10MV的 X线外照射
推荐剂量GTV2 =54-60Gy/30-33次 临床靶体积(CTV1)为术后残腔+ T1加权像增强扫描或
• 恶性胶质瘤首选治疗策略:手术切除
• 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maximal safe tumor resection),即在最大程度保存正常神经功能的 前提下,最大范围手术切除肿瘤病灶(强烈推荐)
神经外科治疗(2)
• 不能实施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者,可酌情 采用肿瘤部分切除术、开颅活检术或立体定 向(或导航下)穿刺活检术,以明确肿瘤的 组织病理学诊断(推荐)
〈中国恶性胶质瘤诊断治疗共识〉 执笔专家会议 (2008-11-29,三亚)
方法
自2008年11月至2009年9月 • 编委会回顾了已出版的恶性胶质瘤诊疗相关文献
包括文献全文和摘要 并在每一文献旁标注了证据分级
• 共识初稿撰写完毕后,被提交至编委会做进一步 讨论、更新及最终定稿.
方法
背景
• 美国脑肿瘤注册中心(CBTRUS)统计,年发病率约为 5/100,000,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4,000例
• 手术联合术后放疗和化疗仍是恶性胶质瘤的主要治疗 方法
CBTRUS 2008 statistical report: Central Brain Tumor Registry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0-2004.
影像学诊断
• 影像学诊断以MRI平扫加增强为主,CT为辅 (强烈推荐)
• MRI特殊功能检查、PET和SPECT主要用于 鉴别诊断、术前评估和疗效评价(推荐)
神经病理诊断
• 按照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对恶性 胶质瘤进行病理诊断和分级(强烈推荐)
• 为配合胶质瘤病人的治疗、疗效观察及判断预后, 可开展选择性的分子生物学标记(强烈推荐)
背景
• 近年来,恶性胶质瘤治疗的观念、技术和方法均 出现发展和变化
• 目前,由于国内对于恶性胶质瘤的诊疗存在较大 差异,且不规范,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临床 诊疗疗共识
编委会成员
•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肿瘤学组建成立编委会 • 由22名来自于神经影像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外科
学、放射学和神经肿瘤学领域的专家组成
少突胶质细胞来源的肿瘤
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III级
9451/3
少突-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肿瘤
间变性少突-星形胶质细胞瘤
III级
9382/3
室管膜上皮来源的肿瘤
间变性室管膜瘤
III级
9392/3
Louis DN, et al. Acta Neuropathol 2007;114:97–109.
各类胶质瘤的生物学标记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 恶性胶质瘤诊疗共识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肿瘤学组
2009年9月
背景
•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 • 根据2007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我们把III
和IV级胶质瘤称为高级别胶质瘤或恶性胶质瘤
Fuller GN, et al. Brain Pathol. 2007 Jul;17(3)、IV级证据且结果多一致
C
II、III、IV级证据结果不一致
D
I级证据否定,II-IV级证据不一致占多数;
较少或缺乏系统的经验
A= 强烈推荐; B= 推荐; C= 可推荐; D= 不推荐
共识简介
• 影像学诊断 • 神经病理诊断 • 神经外科治疗 • 放射治疗 • 化学治疗 • 随访和复发的治疗
循证医学:证据分级
证据分级
研究类型
I
按特定病种或疗法收集所有质量可靠的随机
对照试验(RCT)后,作出系统评价或荟萃
(Meta)分析结果;大样本多中心RCT
II
单中心大样本RCT
III
设对照组非随机分组的研究,病例对照和队
列研究
IV
无对照的系列病列观察
V
个案病例、描述性研究、专家意见
方法
推荐级别
A
I级证据、多个一致性II级证据